行动学习与创新创效

来源:工作总结 时间:2016-08-23 11:03:2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工作总结】

行动学习与创新创效(一)
关于行动学习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于行动学习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行动学习各团队:

为顺利推进“能力提升 挖潜创效”行动学习项目,现就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说明:

一、关于资料收集:因为每月的复盘会议和年底项目总结时,均要用到ppt汇报,为了使ppt能充分展示各团队的工作业绩和最佳精神风貌,各团队应做好材料、图片等的收集工作。(一)凡是为落实行动方案而召开各种会议、研讨的,应留下相关照片;凡是采用团队共创法等学习方法的,应将团队共创的结果粘贴在墙上影像。(二)凡是为了行动方案推行而制定各种制度、文件的,应将文件样本扫描成照片。(三)凡开展各种相关培训的,培训方案、计划、课件、手册等应当扫描成照片,培训现场需照相。(四)凡是现场做了相应的革新、改造等活动,需有新旧对比的相片等,以表明革新、改造的效果。

二、关于PPT制作:每月复盘汇报前,会统一发放PPT模板,除了模拟的思路和结构不能变外,PPT的风格等,均可由各团队自行决定,鼓励创新、创意,鼓励做出本团队的风格。

三、关于汇报人:每月复盘汇报,汇报人不能为同一人,届时在复盘会议开始前,会进行各团队汇报人的临时抽签,以决定该团队的汇报人,因此,各团队的所有成员,均需认真参与项目推进,并在复盘汇报前熟悉PPT,以便能展示出最佳的团队业绩和风貌。

四、关于行动方案的完善:针对评委们以及其它成员在城镇会议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各团队在会议结束后应对意见和建议进行甄别 、修正,如确已采纳意见和建议,在下一次复盘会议上对采纳或实施情况应予以回应。

【行动学习与创新创效】

以上请各团队相互知照。

2014年5月7日

行动学习与创新创效(二)
行动学习“变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林小桢)

行动学习“变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与八、九十年代不同,我们处在高度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时代,当前的创新更加关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用户创新等。罗国峰教授及其团队对创新创业的研究和实践,是传统的大学教育结合时势的一种务实创新,同时也是新时代创业的过程。特别地,他们还将“行动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着实令人兴奋。

一.行动学习教育模式符合创新企业的运作需求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的概念由英国重量级管理大师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1907~2003)率先提出,它可形式化为公式“L=P+Q ”,其中L是代表Learning(学习),P代表Programmed Knowledge(传授结构化知识),而Q代表Questioning insight(具有洞察力的问题)。行动学习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导入相关的结构性知识,并通过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引发参与者的思考和探讨,最终输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会更为深刻且系统。值得一提的是,行动学习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提倡的教育需要的知行合一理念如出一辙: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的本质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我们在推动中国企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发展了一套易于操作的行动学习方法和流程。它主要由提出问题,导入知识,团队探索,行动计划及执行反思五大步骤,结合了现代企业运作实际过程,突破学习场所与实践场所两张皮现象,建立一体的聚焦复制的循环过程。在学习场所中探讨的是真实的话题,在实践场所可以将学习场所的计划进行落地,它可以作用于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进行创新探索。值得一提的是,新生代的创业,是创新创业,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的创业,需要创业团队进行不断探索实践,务实行动和总结反思,因此,运用行动学习方法用于创新创业的教育中,无疑是一种明智务实的做法。

1、提出话题:以现实为出发点,获取学习的需求,话题既可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如”如何降低采购成本?“,也可以是一个探索的话题如”未来5年,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我们认为有实在的需求才有更多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行动学习领域中,有现实问题则解决现实问题,没有现实问题则创造未来话题。

2、导入知识。根据瑞文斯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导入可以是与该话题相关的知识如专业领域的常识,也可以是启发性的知识如案例或故事等,又或者为分析工具和思维方法。这些知识可以运用传授方式导入,也可以采用参与者自学的方式获取。

3、团队探索。探索一词包括分享、质疑、挑战、辩论和共识等环节,是团队基于问题、运用知识和自身的经验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挖掘团队成员的隐性智慧,在想法碰撞的过程中激发了集体潜能。创新和冲突是深刻的共识基石。这个过程与脑力激荡或头脑风暴的相似,但团队探索的过程是需要进一步聚焦想法。

4、行动计划。基于团队探索之旅,团队对话题的分析理解较为一致,此时可以输出该问题的关键策略,行动步骤,分工协作、行动框架等。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前面的探索过程,这个行动计划是大家一起输出的,并且是自愿承担任务,因此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团队对计划的理解和执行会更加到位,做到自动自发。

【行动学习与创新创效】

5、执行反思。对行动计划的执行,目的是验证行动计划对解决问题的效果。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定期对计划执行进行反思,一则发现优秀经验和做法,二则发现障碍计划达成的问题。团队在践行计划的过程中,聚焦出障碍计划达成的问题,并开始新一轮的行动学习,不断聚焦和复制,持续地推动计划达成和团队的成长。【行动学习与创新创效】

二.行动学习将持续提升创业团队竞争力

行动学习将会持续提升创业团队竞争力,培养高效务实创新积极的团队文化。在创业过程中,团队力量是影响创业成败关键要素。创业团队的打造,不仅需要有追逐梦想的激情,更需要具备扎扎实实地相关专业能力和领导力。对于初创企业者,个人难以做到完美,但是团队可以做到卓越。其中是团队领袖的领导力是关键,特别是快速扩张的企业,团队领导者的培养影响着企业的扩张速度。研究发现,领导力的培养70%来自于实践中获取,因此传统的学习模式难以打造出优秀的领导者。另一方面,行动学习对于创新创业的团队来说,本质上就是在无边界小组一同挑战任务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已经被许多企业证明有效地推动领导力提升。

其次,我们也发现,高效沟通协作是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加速成长速度的具有明显的正面作用。把行动学习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中,能够提高团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在前面我们提及的团队探索、行动计划和执行反思等环节,都是一个团队充分沟通、达成共识以更好地自动自发执行的过程。对于建设网状创团队和星状创业团队来说,通过行动学习训练,

能有效地改善团队的沟通效率和提高团队的正

第三,创业团队需要高度的责任感与高效的执行文化,保证好点子能被落地。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好点子固然重要,但把好点子落地的能力更重要。在行动学习循环过程中,不以领导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即便没有职权,团队成员也可以成为某个问题的主人,整合相关资源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是被迫去做事,而是自愿执行和协作,执行力体现在自动自发的行动上。就这样子,许多不是管理者的员工也可以成为解决某个问题的主要负责人,展现才华和能力。

三.行动学习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持续变革与创新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持续生存发展之道唯一不变就是“变“。企业变革与创新是企业走出其传统生命周期的魔咒,进而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在企业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企业常有的惯性思维和资源的限制,其本质就是再次创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比新建立企业还要困难,新企业创业没有过去的“影子”的影响,这里的影子就是“经验“,有些时候过去成功的经验可能是企业变革发展的障碍。然而,我们看到许多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变革,都是个别领导人拉着一群人跑。这个变革受到的阻力将会非常大,很多企业也会倒在变革的路上。

行动学习可以降低企业变革的风险,有效地支持企业实现蜕变和成长。因为,行动学习是激发团队一起实施变革,拉力不仅仅是少数企业领导人了。正如当年杰克韦尔奇在领着GE这头大象跳舞一样,在杰克韦尔奇加入到GE的时,GE是高度官僚机构臃肿的企业,濒临倒闭的边缘。而杰克韦尔奇采用“群策群力”的模式,突破层级框框和资源权力的框框,激发了GE的所有积极力量围绕着公司变革的方向去实施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变革,最终实现GE的起死回生的奇迹。其实,GE所使用的群策群力模式与行动学习的运作机理是高度一致的,无边界小组围绕着实际问题和未来问题进行团队共创输出解决方案,并整合资源解决

总的来说,行动学习过程是小组团队针对现实或未来的问题进行探索、学习、质疑、行动和反思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类似”微版“的创业过程。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就是在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没有标准的经验可以遵循,每一次创业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和团队面临许许多多地未知领域及千头万绪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一一解决。在创业过程中,这种探索,务实,创新,分享,协作等精神与行动学习精神本质是一致的。

行动学习是在众多优秀企业中实践后被誉为最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的学习模式之一,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中引入行动学习法,是从源头上给年轻一代注入一套前沿务实的思维模式,行动学习法将会持续支持他们在未来的创新创业生涯中做好团队建设,高效运营和创新变革,以降低创业风险,实现成功创业。

林小桢

行动学习与创新创效(三)
行动学习心得体会

行动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3月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两区一轴”发展战略,把《县“两区一轴”建设科学发展研究》作为县级研究课题,开展行动学习活动。经过参加县农业局举办的“行动学习法”的一番学习之后,我深深感受到行动学习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工作的新局面。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

行动学习法产生于50年代的英国,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系统,强调理论探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它是“做中学习”与“思考中学习”的结合。行动学习法又称“干中学”,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即通过让受训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领导企业扭亏为盈、参与项目攻关小组,或者在比自己高好几等级的卓越领导者身边工作等,来发展他们的领导能力,从而协助组织对变化做出更有效的反应。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是一个计划、实施、总结、反思进而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的循环学习过程。行动学习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动学习与创新创效】

一、行动学习有助于创造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 行动学习强调“民主”,主张在学习中由学员自己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校正自己的错误,体现民主平等的学习要求。行动学习法要求将个人真实的想法摆在他人的面前,在与他

人的对话、交流、互动中,不断加深对自身缺点、不足和局限的认识,有效地提高学员对自我的内在“知明度”或“内明度”。在行动学习过程中,我做到与与会学员共同交流,虚心学习,广大言路,在民主的空气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行动学习与创新创效】

二、行动学习有助于增强工作实效【行动学习与创新创效】

行动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是我们推动工作的一件“利器”。 今年以来,我镇党委围绕开展镇村(社区)两级换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林权改革、新农保、防汛抗旱等中心工作,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学习方式,集中各村(社区)、镇直有关单位负责人进行集体研究和讨论、建言献策、相互交流,达到创新推动工作、增强工作实效的目的,实现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三、行动学习有助于促进自身的能力建设

行动学习法是一种在小组成员支持下,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它支持参与者对过去行动进行反思,以便从经验得以总结提高,同时探究目前的事物和问题,以便对下一个行动给予建设性的支持。行动学习法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使个人得到成长、组织得到发展。行动学习不仅使参与人员管理理论体系知识得到充实丰富,更收获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学习,坚持“学为所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就我个人来说,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等组织协调能力和组织策划、创新发展、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

力。

通过此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行动学习的意义所在。作为基层乡镇的一名领导干部,面对下属的汇报,我会更加耐心细致地倾听;讨论工作时,不再是“一言堂”,而是更加注重与干部职工心平气和地交流,积极汲取全体干部职工的智慧,在经验分享中拓展多维视角;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班子成员为主体,提高班子的整体素质,挖掘同志们的智慧潜能,发挥班子成员的模范作用,提升工作的整体水平。面对基层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我会更加深刻地进行反思,在学习和反思中构建未来的行动,从而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创新;面对工作中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协调,我会更加注重密切地协作,经常换位思考,加强沟通,学会理解,共同做好工作。行动学习法让我受益匪浅,我要将这一学习法带到以后的工作中,让更多的同志成为受益者,以众多的受益来推动全镇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2011年11月8日

行动学习与创新创效(四)
行动学习在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凌莉(1989—),女,汉族,辽宁盘锦市人,管理学硕士,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肖瑶(1989—),女,汉族,河北衡水市人,管理学硕士,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 要:本文以海尔集团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为对象,采用描述性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行动学习在海尔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建立过程中的应用,揭示了海尔集团在战略实施、运营管理等方面对管理控制理论和行动学习法研究的贡献和对管理实践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行动学习法;管理控制系统;案例研究;海尔
  管理控制系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在管理控制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也在对管理控制理论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创新。而行动学习已成为国内外企业常用的管理方法之一。本文将在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中融入行动学习的理论,从行动学习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探讨如何运用行动方式实现管理控制。
  一、管理控制系统和行动学习
  管理控制系统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权责结构, 这种权责结构具体包括了决策结构、领导结构和信息结构。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框架包括以下五个核心问题:(1)组织未来成功的关键目标是什么?(2)组织所采用的战略和规划是什么?(3)为实现前两个问题中界定的任务,组织的绩效水平应该达到何种程序,如何给组织设立一个恰当的绩效目标?(4)如果能够顺利达到前述目标,管理者(或者雇员)能够得到哪些报酬?(5)组织为了保证它继续学习过去的经验,同时使组织的自身为适应实践的要求,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流?
  行动学习法是一种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领导者、创建团队和组织的工具,行动学习又称“学中干,干中学”。行动学习公式为:L= P+ Q行动学习强调通过行动中的探索( Q ) 来进行学习,理论知识( P) 只可以用来答疑, 但不可用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还需要行动中探索( Q)。
  二、案例资料
  海尔是中国管理理念最重要的出产地,海尔在每一个经营阶段都有着相应的理论总结,在不同的社会时期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方法。1980年代,海尔就开始了让员工自主管理的探索;1990年代,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阶段,开始推行战略事业单位;2000年,海尔提出了以市场链管理为基础的业务流程再造,这样就使员工个人利益与市场目标想联系,使上下岗位及工序之间形成了“索酬、索赔、跳闸”的市场关系。在互联网时代,海尔开始建立自主经营体。
  人单合一具体可分为战略、组织、流程和文化四个层面。战略上,先创造出用户价值再制造产品。组织上,建立以自主经营体为基本单元的倒三角组织架构。流程上,建立开放的信息化系统。文化上,建立起开放的企业文化氛围,积极鼓励员工自主创新。
  三、案例分析
  下面将探讨海尔如何运用行动学习法建立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管理控制系统。
  (一)确定行动学习课题
  建立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前,海尔分析了目前面临的内外挑战与竞争和企业未来发展问题,提出了组建自主经营体要具备的三个要素和三个典型特征。
  三个要素是指端到端、同一目标、倒逼体系。“端到端”是指组织在经营过程中积极围绕用户需求和要求,实现从用户端到用户端的沟通和对接。“同一目标”指的是整个自主经营体团队的协作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就使为用户群创造价值。“倒逼体系”是指自主经营体不像过去是从企业到用户,而是从满足用户的具体需求出发,通过合同的形式来确定和规范内部人员制定的预算和预案,确保目标最终实现。
  三个典型特征指的是自创新、自驱动、自运转。“自创新”指的是自主经营体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根据用户需要不断创新;“自驱动”是建立日清预算体系,组织成员每天根据制定的预算驱动完成自己目标;“自运转”指的是企业流程机制不断优化升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闭环优化体系。
  海尔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和特征,才能完成双赢的目标。
  (二)制定行动学习方案
  完成了前期分析后,组织需要确定自主经营体的目标。自主经营体的目标来自市场客户而非上级。目标确定之后,自主经营体会围绕制定的竞争力目标,制定方案争取获得更多更好的用户及资源。
  (三)组建行动学习小组
  在确定行动学习方案,自主经营体目标之后,便要确定自主经营体团队成员。团队组建时的成员,从过去按照资历资质由上级指派变为竞聘上岗,有力的打破了横向职能部门的限制,员工实现了跨部门参与到到经营体中,使自主经营体团队内的员工来源丰富。同时,经营体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和变化,在海尔内部这一组建自主经营体团队的过程被称为“进、上、出”的竞争机制。
  (四)召开行动学习启动及研究会
  在行动学习大会上,将组建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背景、意义及安排向行动学习小组成员阐述清楚,让员工理解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活动。
  (五)将行动方案付诸行动,总结行动结果
  在完成准备工作后,海尔将经营体建设进行了分阶段推进。海尔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树立样板,做透样板和复制样板。
  第一个阶段是树立样板。这是从点到面的过程,海尔首先从一个区域或生产线开始实施组建自主经营体,积极的总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并将其固化以供以后其他经营体建立提供指南,同时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和不足以在以后建立自主经营体过程中竭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使得自主经营体的建立日趋完美。
  第二个阶段是做透样板。做透样板就是在建立样板经营体的基础上,将样本经营体成功的经验固化,应用于其他经营体的建立,同时建立其他经营体是吸取建立样板经营体的不足。
  第三个阶段是复制样板。将已形成的成功经验和样板经营体成功的做法推进到整个体系的经营建设中去。通过三个阶段的步步推进,能够保证自主经营体组建过程中按着战略方向前进,在复制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提升。
  (六)将行动结果予以固化,形成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并用于指导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
  完成自主经营体的中提建设后,海尔又建立了以自主经营体为基本单元的倒三角组织架构,这也是海尔集团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的一大特色和对管理控制系统的一次成功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蔡厚清.行动学习的理念、目标及关键环节.广西社会科学,2007(2).
  [2] 高晨,汤谷良.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论分析与中国企业的创新——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多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007(8)
  [3] 刘俊勇.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系统理论框架——管理控制的视角.科学决策,2012.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350270/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