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外“革新苏共”的内容包括(,,)等。

来源:党课专题 时间:2016-09-05 10:09: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党课专题】

居安思危镜鉴 课后练习汇总1-3
在党外“革新苏共”的内容包括(,,)等。(篇一)

第一讲 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共 3 题

题号: 1 本题分数:8 分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 )多个政党,世界上只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政党。 A、5000 B、4000

C、3000

D、2000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A

题号: 2 本题分数:8 分

执政党防止腐败至关重要,( )自民党连续执政38年,因为一桩腐败案而下台。 A、苏联 B、印度

C、日本

D、泰国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C

题号: 3 本题分数:8 分

在欧洲,( )是处理福利政策和阶级合作两问题较好的国家。 A、荷兰 B、瑞典

C、英国

D、法国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B

二、多选题 共 3 题

题号: 4 本题分数:4

透明国际2010年对世界上的近200国家清廉指数进行了排行,得分越高越清廉,得分排名前三位的是( )。

A、新加坡

B、丹麦

C、美国

D、新西兰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ABD

考生答案:ABD

题号: 5 本题分数:4 分

俄联邦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总结苏共亡党亡国原因时说了“三个垄断”,

“三个垄断”是指( )。

A、真理的垄断

B、资源的垄断

C、权力的垄断

D、管理的垄断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ABC

考生答案:ABC

题号: 6 本题分数:4 分 越南共产党通过

“革新”,初步实现了党内民主,以下哪些内容是他们改革的内容( )。

A、强化中央委员会对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监督

B、在中央全会上实行质询制,引入“辞职”等监督惩戒机制

C、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D、实行中央委员会和主要领导职务的差额选举和信息公开化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ABCD 考生答案:ABCD

三、判断题 共 8 题

题号: 7 本题分数:8 分

“泥巴打败了鼠标”是指泰国国大党没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问题而最终下台。

1、错

2、对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错

考生答案:对

题号: 8 本题分数:8 分

政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政党天生和民主有着紧密的联系。

1、错

2、对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对

考生答案:对

题号: 9 本题分数:8 分

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处理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右翼往往强调效率,而左翼往往强调公平。

1、错{在党外“革新苏共”的内容包括(,,)等。}.

2、对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对

考生答案:错

题号: 10 本题分数:8 分

西方执政模式下的腐败问题主要是靠体制内的权力制衡与监督来解决。

1、错

2、对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对 考生答案:错

题号: 11 本题分数:8 分 政党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1、错

2、对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对 考生答案:错

题号: 12 本题分数:8 分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错

2、对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对 考生答案:对

题号: 13 本题分数:8 分 苏联共产党党内允许不同声音存在,以至于最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从而导致亡党。

1、错

2、对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错 考生答案:错

题号: 14 本题分数:8 分

权力监督包括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网络监督 、选举监督等。

1、错

2、对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对

考生答案:对

第二讲 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共 4 题

题号: 1 本题分数:8 分

“在设想任何政府体制和确定该体制中的若干制约、监控时,必须把每个成员都设想成无赖之徒,并设想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谋求私利,别无其它目标”。这句话是( )说的。 A、列宁 B、歌德

C、孟德斯鸠

D、休谟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D

题号: 2 本题分数:8 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权分立,不包括( )。 A、执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行政权

答案要点:

标准答案:A

当代台湾考试题答案
在党外“革新苏共”的内容包括(,,)等。(篇二)

2.简述李登辉上台后国民党的三次分裂。、

回顾历史,1988年李登辉任“副总统”,前“总统”蒋经国逝世后,李登辉继任总统,成为台湾第一位本省籍的“总统”,但李登辉的省籍问题,也为国民党的第一次分裂埋下了导火线。 李登辉初任“总统”时,深感其权力基础的薄弱,因此重用郝伯村等外省籍大老任“行政院长”及其他重要职位,使外省派对李登辉放松戒心,但李登辉则暗中架空外省派的权力,到最后李登辉与郝伯村的斗争明朗化,演变成一场党内“主流VS非主流”的内斗,造成“新国民党连线”出走,并创立新党,郝伯村则为新党的精神领袖。

在第一次的分裂后,李登辉间接的接收了部分的外省派菁英,据当时媒体报道,宋楚瑜与李登辉是“亲如父子”。不过李登辉的本土化路线并没有因为宋楚瑜而停止。在李登辉的主导下,台湾进入“总统”、“副总统”以及“省长”民选的时代,李登辉成为台湾第一位民选“总统”,而宋楚瑜也顺理成章的成为第一任民选“省长”。

不过这第一任也在李登辉运作的“精省”下成了最后一任。宋楚瑜与“省府”系统人士出走,成立亲民党,成为国民党第二次的分裂。也由于这次的分裂,导致台湾第一次政党轮替,民进党陈水扁入主“总统府”。

国民党前两次分裂,分别产生新党和亲民党,原因都可概括为省籍问题。而国民党的第三次分裂,是李登辉与连战之争,连战可说是李登辉一手提拔,从“行政院长”到“副总统”,但是去年“大选”的失败,李登辉被党内指责辅选不力,黯然下台,连战则接任失去政权后的国民党党主席。

连战上任后,积极与新党、亲民党等过去由国民党出走的党派接触。但致力于“本土化”的李登辉,认为国民党已偏离了他设下的路线,李登辉于是不惜于一手提拔的连战翻脸,自立门户,不但造成亲李派人士黄主文等人的出走国民党,成立台湾团结联盟;同时李登辉更重炮轰击国民党。这也使李登辉成为首位被国民党撤销党籍的卸任党主席,最后离开国民党,李登辉与国民党从此割袍绝义、形同陌路。

1.简述蒋经国对台湾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二代强人统治时期—-蒋经国统治时期

(1975. 4-1988. 1)

•国民党的“党务革新”

1976年11月的“十一全”通过了,《强化党的建设案》,从思想、组织上加强对党员进行教育,实行“一切服从组织,组织决定一切”的原则,在党内要“强化三民主义教育”,以此“武装人民思想”,坚定“反共复国”意识。

1986年3月,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台湾政治体制改革进入实施阶段的起点。蒋经国在会上提出“时代在变,潮流在变”,国民党要适应新的形势。

•“政治革新”的继续推行

1982年9月,党外人士首次提出带有纲领性意义的十二条“组党构想’,并在竞选中组织“中央选举后援会”。

1983年后,党外人士又相继成立“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和“党外公职人员公共政策研究会”等团体,进一步加强党外力量的聚合。

1986年9月,党外人士趁国民党决定推行以“解除戒严”、 “开放党禁”为主要内容的“政治革新”之际,终于抢滩成立了第一个反对党——民主进步党。

1987年7月,台湾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

1987年11月2日,国民党开放台湾民众的限度的赴大陆

3.简述连战访问大陆的意义。

一是国共两党关系取得新的重大进展。4月29日举行的“胡连会”是国共领导人60年来的首度对话,不仅有利于双方化解历史恩怨,加深了解,更有利于国共两党面向未来,建立高层对话、交流机制,为两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两岸紧张气氛得到缓和,两岸关系面临新的发展局面。李登辉执政后期,两岸僵持对立、持续紧张。尤其是陈水扁时期,两岸关系被推到了危险的战争边缘。作为台湾最大在野党党主席的连战访问大陆,国共两党坦诚交换意见,求同存异,无疑有利于两岸紧张气氛的缓和,增进两岸良性互动,为未来两岸关系注入新的动力。《美国之音》指出,大陆相继邀访连战、宋楚瑜,将是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两岸关系将出现历史性的新局面。香港《新报》等认为,大陆最高领导人频繁地接见台湾在野党党主席,台湾在野党这么主动地争相访问大陆,两岸关系呈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反映出两岸新一轮的政治互动悄然揭开序幕,重大的突破将水到渠成。

三是开辟两岸对话新管道和沟通平台。李登辉时期,两岸两会是两岸对话、协商的正式管道。李登辉推行分裂路线,两会对话被迫中止。陈水扁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两会对话、协商迄未恢复,两岸之间的协商只能由“民间对民间”的形式来进行。连战、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无疑开辟了两岸“党对党接触、对话”的新管道。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强调,国民党首次正式组成重要的两岸关系新模式。

四是国民党未来发展面临新契机,连战的个人政治生涯创造历史。作为岛内最大在野党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不仅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大事,也是两岸交流史上的大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与“破冰”气氛。岛内舆论称,连战访问大陆,符合岛内民心,顺应岛内民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即使国共双方不如传说的那样签署“国共终战协定”,单单“胡连会”的历史性握手镜头,就等于是对海峡两岸甚至国际社会宣传、释放利好消息。这无疑有利于国民党未来发展,对于连战的“历史定位”而言更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是无论从岛内还是国际因素看,连宋相继登陆后,台当局的大陆政策面临更大压力。虽然国共高层会谈内容不得而知,但从岛内媒体、各界人士的分析可窥知一二。国民党“立委”吴敦义等人分析,国共高层会谈议题包括“三通”、两岸经贸、科教文化交流、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台湾以适当方式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台湾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张登及博士分析,连战访问大陆与大陆领导人会谈的议题包括“争取为期30-50年的和平协议”、“两岸结束敌对状态”、“两岸功能性交流的深化、扩大”等五大议题。岛内舆论分析,连战访问大陆取得的成果,一定会比江丙坤访问大陆更多、影响更大。这些重大成果无疑有利两岸经贸发展、有利岛内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民众生活、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台当局对抗式大陆政策必将受到更大的质疑,民众要求台当局与大陆对话、解决分歧的呼声将更高。新一轮大陆热的成形,更使陈水扁动员的反《反分裂国家法》的民气消解于无形,更使陈种种刹车措施面对难以形容的困

连战借“和平之旅”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争取岛内民心,也为个人政治生涯创造历史。 连战访问大陆将取得重大成果,不仅将建立国共两党高层对话机制,建立“党对党”的交流对话新渠道,更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连战大陆行说明缓和、发展两岸关系仍是岛内主流民意,更说明大陆“以人为本”的对台政策深得民心。

4.简述台独思潮的主要社会根源。

(一)“台独”思潮的成因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一)“台独”思潮的成因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台独”思潮是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种政治主张或思想倾向,即谋求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台独思潮及台独运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政治意识及行动,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及文化的背景。

1.台湾意识”的负面作用被膨胀利台独意识发展用

“台湾意识” 有三大特点和两面性。三大特点是:爱国性、反抗性和自主性,这是它的正面。而抱怨性、排他性、分离性、狭隘性是它的负面。

正面是本质、主流,负面则是其非本质、次要的特性。在70年代前,负面的特性没有产生明显的社会影响,后因岛内外政治、经济等诸因素的变化,“台湾意识”被膨胀利用,在一定范围内变成了“台独”思潮产生的温床。

2.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及其封闭式的反共的大陆政策

国民党在台湾长期实行封闭式的高压统治,是“台独”产生与发展的内在根据。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严重对立,为“台独”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台湾当局多年反共宣传及大陆方面某些政策上的失误反馈给台湾民众的恐共心理,使岛内逐渐滋生了一种封闭型、区域型的思想体系--“台湾命运共同体意识”,企图在中国大陆之外独立寻求所谓台湾的前途。

台湾当局的反共宣传

3.经济的畸形发展与其国际地位的不相称性

台湾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的维持、发展与外贸息息相关;而外贸又主要靠私人资本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家,这些人在“经济活动中处处受制于国际人格问题的困扰”。亟图需要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379991/

推荐访问:党外评议内容 党外干部培训内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