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来源:工作总结 时间:2016-03-22 10:13:2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工作总结】

第一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名师知识点总结专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2013·江苏·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1949 年新政协的召开。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B、C、D三项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

2.(2013·南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 C

[解析] 题干反映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特点,C项最能体现该特点。A、B、D三项都是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但与题意不符合。

3.(2013·江苏压轴卷)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非共产党人士3人;56名委员中,非共产党人士27人,几乎占一半。这则材料说明( )

A.民主党派取得执政地位

B.共产党领导地位动摇

C.多党制在中国形成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加强

[答案] D

[解析]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组成,非共产党人士占了一半,委员几乎占一半,这体现了D项所述;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2013·扬州)有这样一则长诗: “„„祖国,您在哪里?„„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 )

A.1954年宪法 B.《共同纲领》

C.1982年宪法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跨过鸭绿江(1950年)”等信息可以确定“新宪法”是指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他三项时间、性质上不符合,B项是在1949年9月;C项是1982年;D项是1912年。

5.(2013·百所重点中学联考)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分析,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余选项不符合题干信息。

6.(2013·汕尾)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看“这一举措”是指“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7.(2013·福建·21)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D.《临时约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考查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A项是抗日战争时期;B项是解放战争时期对部队区域划分;C项是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军队统一改称的名称,因此正确答案选D。

8.(2013·广东·17)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答案] B

[解析] 本题材料体现了美苏两极格局中的中间力量都反对美国或者苏联的控制,由此有可能出现反对美苏霸权的联合统一。A、C、D各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相关的信息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

9.(2013·安徽·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结合材料有分歧还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排除B项;中美两国不是战略同盟,排除D项。

10.(2013·江苏·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A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信息明显不符;B项是发生在50年代;C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故正确答案选D。

11.(2013·安徽省示范高中)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 )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中缅两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界条约的签订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选项A、B、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12.(2013·安徽压轴卷)“在那美丽的西湖边/有一棵红杉树/越过重洋/来自彼岸/滋润着友谊雨露/红杉树/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这是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的歌词,促成此歌曲诞生的政治事件是( )

A.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1972年尼克松访华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2009年奥巴马访华

[答案] B

[解析] 从“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可知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是1979年中美建交的应景作品,促成其诞生的就是尼克松访华。

二、非选择题

13.(2013·南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

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徒、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请回答:

(1)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

[答案] (1)措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进步性: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意义: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4)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或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14.(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材料二 据哈蒙德的《希腊史》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的全部人口约40万人,其中奴隶约20万人,自由民16万8千人,其余为外邦人。

第二篇:《《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

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重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一国两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实践。

【难点】

1、理解三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一国两制”得以实践的原因和意义。掌握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发展措施; 【自主学习】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区别?

1、背景(原因):

“文革”的教训使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措施:

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_________ ___”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中共中央为 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如: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意义(成就):

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

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 ,为 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的表现(措施):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

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

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4、建立完善基层民主体制:

四、“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1.两者的关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两者的区别:

五、概括分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英明正确;

③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④两岸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两岸人民渴望和拥护统一⑤国民党的务实政策。

(2)不利因素:

①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和分裂倾向的发展; ②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六、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基层民主。

【课后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伯利克里

材料二 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

讲话

材料三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击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伯利克里是如何发展民主政治的?

(2)简述1949—1956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果。

(3)概括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4)为完善政党政治,中共十二大又确立了怎样的方针?

(5)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为扩大基层民主,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文件是什么?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摘自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

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究。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想》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是什么?你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有什么本质区别?

(5)某学生欲探究西方近代政治制度,请你为他拟定一个探究题目。并提供两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学到什么? 【课后作业】复习20-23课

答案1、

(1)除十将年外,几乎所有的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五百人会议通过抽签方式产生,轮流执政;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发放工资和津贴;设立陪审法庭。(5分)

(2)成果: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与完善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分) (3)特点:实行广泛的人民民主。(2分)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分) (5)《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或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2分) 2、

(1)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准备反攻大陆;周恩来主张和平协商,和平统一。双代表的阶级利益、根本立场不同。(4分) (2)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2分)

(3)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4分)

第三篇:《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点全练_专题六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_新人教版必修1》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自助餐

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前提是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B.依法治国

C.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国家统一,保证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2.下列哪项内容最能体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C.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3.“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只有宪法才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D.表现的阶级属性不同

6.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的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8.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说:“我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下过命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许多重要的文告都是先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准备、考虑是没有的),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以上材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②建国初期,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③建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④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07年10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主要包括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邓小平

请回答:(1)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

(2)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他是如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答案1-9 DACDA BAAD 10(1)原则: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2)特点: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形成和发展: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黄龙旗 中华帝国旗 民国五色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A. 中国领土的变化 B.人民地位的变化 C.思想文化的变化 D.国家观念的变化 7

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下面是建国后四个省级自治区的有关图片,其中成立最早的是

考点二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06年5月24日 ,一位长沙市民在家中整理物品时,发现一张其母亲跳“忠”字舞的照片。据其母介绍,当时,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忠”字舞。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2.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伯达所写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自这篇社论发表之后,“牛鬼蛇神”成为一种政治概念,在当时的背景下,“牛鬼蛇神”主要指 ( ) A.老干部和知识分子 B.反革命首要分子 C.“四人帮”集团 D.商人资本家

3.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中说:“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文中所说的“教训”主要是 ( )

A.要注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严格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下图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一幕,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清华校门被砸

A.党的“左”倾错误的发展 B.毛泽东对当时形势的错误估计 C.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野心 D.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5.听证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这几年屡见报端,这是政府问计于民的一种形式。2007年12月14 日举行的交强险听证会上,各方代表在听证前台,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国家决策的问计于民说明 ( )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正在逐步发展

C.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D.民主发展程度决定政治文明程度

6.新时期我国确立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

①共同管理、团结一致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③民主监督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邓小平曾说:(过去我们)“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下列不能反映邓小平这样说法的历史信息有 ( ) A.新中国建立以来没有重视法制建设 B.“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C.要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D.由于历史的原因,民众的法制意识还非常淡漠

8.当前我国法律并不允许“安乐死”,而宁夏女孩李燕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现在已经丧失了自理能力,她希望能够合法地“安乐死”。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能够决定是否就“安乐死”立法的是

A.中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最高人民法院 D.国务院司法部 二、非选择题

9.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请回答:

(1)江泽民同志认为应该“依法治国”的原因是什么?

(2)请联系实际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你在这一方面应怎样做?

答案:1-8 DAAAB BA A

9.(1)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2)只有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我们国家才能健康发展,长治久安。作为青少年,应该如实做到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热情宣传宪法,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做斗争。

解析:本段材料中江泽民主席的讲话只是一段背景材料,回答本题更多要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考点三 祖国统一大业 一、选择题

1.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说明 A.“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此提出B“一国两制”的理论因此形成 C.“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D.“一国两制”的构想已成功运用

2.1984年6月,邓小平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国两制’。”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B.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倾向于社会主义吞掉台湾 D.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3.“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因素包括 ( )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③中葡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④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归祖国的歌曲,是中葡外交努力的结果,①②③④均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因素。 4.我国政府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面所接受

5.香港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在其新书《香港十年》中,真实记录了回归后香港社会的各色景象,以大量的生动细节丰富了关于这一所史性事件的解读,描述了香港回归后在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最有可能是A.1997年 B.1999年 C.2005年 D.2007年 6.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返流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A.实现统一是台海各党的共同愿望 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C.实现统一是台湾民众的迫切要求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7.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图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图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有权利不同

8.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更大的自治权,这

主要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9.台湾《中国导报》的《谈近代史有感——兼谈中国统一》一文指出,“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会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与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够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愤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期。由此,中国需要统一”。这主要反映出 ( ) A.台湾历来是中国的领土 B.近百年台湾屡遭侵略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C.炎黄子孙渴望中国强大光荣 D.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地区于2003年11月28日凌晨通过了所谓“公民投票法”。该“公投法”否决了有关针对所谓“国旗、国号、国歌、领土变更、主权”等事项进行“公投”及“制宪会议”的内容,但某些条文也为“台独”分子进行分裂国家活动留下了隐患。

材料二2003年12月9日,温家宝访美时指出,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我们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我们尊重台湾人民的民主要求,但台湾当局假借民主、搞所谓“防卫性公投”,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对这种分裂活动,我们绝不能容忍。维护台湾地区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两岸人民的利益。只有坚定不移地反对“台独”,才能维护台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和平的努力。 请回答:

(1)分析说明为什么解决台湾问题要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 (2)分析说明“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和平的努力”。 (3)你如何看待台湾“公投”?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答案:1-9 CACCD CADD 10.(1)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用它来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一国两制”方针的落实,既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又充分尊重了世界和平和中国历史和现状,是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的最好方式。

(2)实现国家的统一,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武力方式。用和平的方式,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不损国力,不伤民心,是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我们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3)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性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台湾当局推动“公投”,是在挑战“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为了搞台独,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不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违背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是绝对行不通、也是我们坚决要反对的。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限时作业(2)

1.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 )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右图是毛泽东与北上的民主人士在一起,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A.民主人士北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团结民主人士与蒋介石集团作斗争 C.民主人士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民主人士来北京选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

3. 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主要是指 ( )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4.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发展的突出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民主革命纲领 B.《共同纲领》 C.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D.过渡时期总路线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因此为各项活动的法律依据。 5.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 (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对下图认识不准确的是

(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大会

A.是民族团结繁荣的有力证明 B.是民族政策正确性的体现 C.是“一国两制”方针的产物 D.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8.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种宪法都体现了 A.“人民主权”思想B.“三权分立”理论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向社会主义过渡 9.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 ( )

A.将革命进行到底,争取实现全国解放 B.大岗村水稻亩产超15万斤

C.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刘某全 D.打破“大锅饭”,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0.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 )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D.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11.执政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执政党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下列能体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的是 ( )

①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建设 ②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③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工作重点转移 ④在十三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于今年10月15 胜利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在法制建设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B.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民法核心

D.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13.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

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4.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过的材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图一 图二

A.“中英较量” B.“屈辱中国” C.“跨洋交接” D.“冰释雪融” 15.下列什么事件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16. “目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Stephen Bradley)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 A.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 B.有利的外部环境C.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D.香港人的勤劳 17.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 A.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B.台独势力 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冷战格局 18. 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表明蒋经国 ( )

①希望共同维护民族利益②希望实现国家统一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倾向于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c.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 D.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20. 2005年4--7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三位均表示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这表明 ( )

①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心愿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中国人最高利益③“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和政治基础④国民党、亲和党、新党访问大陆为两岸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平等对话树立了典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2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22.右面的邮政贺卡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而发行的,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B.会议通过了具有代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C.会议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会议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23.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从中党和人民得出的深刻教训不包括

图一红卫兵批斗彭德怀 图二毛泽东会见红卫兵 图三文革中的江青图四红卫兵喊出打倒刘少奇 A.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C.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制 D.阶级斗争必须常抓不懈

24.我国各民族能相互团结、共同繁荣,经受各种风浪的考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 )

A.各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 D.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5.右图为1979年元旦的《人民日报》,其头版头条文章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阅读答案http://

第五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二三)》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必修二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汉代:刀耕火种,曲柄锄,一牛挽梨,二牛抬杠,战国时,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耧车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 (3)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的阶级,赋税和力役是剥削的主要手段

(4)水利工程:李冰的都江堰 郑国的郑国渠 汉代,井渠 唐代,立井水车 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宋代,水转翻车 明清:风力水车

工官匠户:垄断性 :仅限与贵族与皇帝 高超性 封闭性 缺乏积极性 特殊性 奢侈性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种植业为主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二三)】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二三)。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2)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蓝鹰行动(3)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4)社会保障制度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 本文来自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二三)】文章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二三)出自(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二三)】默认分类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42621/

推荐访问:历史知识点总结 政治知识点总结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