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来源:工作总结 时间:2018-06-05 08: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工作总结】

(1)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二网权威发布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更多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二网。
【导语】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你有什么好方法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一)
  

  1、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二)
  

  1、反法同盟
  

  (1)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意、西等国以法国处死路易十六为借口,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1898年,英国组织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时期,英、俄、奥等国又先后组织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对法战争。
  

  (2)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2、“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1)组织演变和使命:1815年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议,俄、普、奥三国成立“神圣同盟”。其目的是在基督教的名义下,联合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接着又成立四国同盟(包括英、俄、普、奥四国),决心以武力贯彻神圣同盟的使命。
  

  (2)主要活动:①1820~1823年,西班牙爆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神圣同盟授权法国出兵镇压了革命。②1820年,意大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21年,神圣同盟决议由奥地利出兵镇压革命。③1823年,俄国唆使法国以神圣同盟名义派兵远征拉丁美洲,镇压西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由于美国发表"门罗宣言",干涉计划未能实行。
  

  (3)瓦解:在希腊和比利时独立运动的冲击下,同盟内部出现利益冲突,同盟开始瓦解。
  

  (4)性质:是维护维也纳体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带有封建性、反动性的政治军事同盟。
  

  3、国际联盟
  

  (1)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2)建立: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国联盟约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3)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
  

  (4)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5)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6)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4、法西斯同盟
  

  (1)形成:①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②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③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2)活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军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建立: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加强对苏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主要活动:政治上互相协作(二战期间四次会议)、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
  

  (3)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三)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工商业发达),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2、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尖锐。法国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一、教士;二、贵族;三、农、工、平民、资级等),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
  

  3、思想基础:反映资产阶级意识的启蒙思想(即:人权思想、法制思想,政治学说及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为大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4、直接原因:财政危机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为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提出限制王权,双方矛盾激化,大革命爆发)
  

  2、大革命爆发的标志和巴黎人民第一次武装起义?
  

  答: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巴黎人民第一次武装起义),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大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机关。
  

  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2、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的进一步发展。
  

  3、世界影响: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4、拿破仑对内政策的内容?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经济上:进行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法律上:1804年颁布《民法典》,使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后又公布了几部法典,这些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教育上:建立了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
  

  5、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经过及评价?
  

  1、打败奥、普、俄、西等国的武装干涉。(取得辉煌的战绩,维护大革命的成果。)
  

  2、侵略扩张,(1810年左右,法兰西第一帝国盛极一时),控制了从波兰到西班牙,从荷兰到意大利的广大领土。
  

  3、引起欧洲各国人民的广泛反抗,最终被反法联军打败。

(2)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018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


高一网权威发布2018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更多2018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一网。
【导语】在学习高一历史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归纳。下面就让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二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三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的时间及地点: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注意: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有优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
  他们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
  他们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
  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3)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网权威发布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更多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一网。
【导语】高中的历史,经常的归纳总结是非常的有必要的,那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有哪些呢,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XX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734713/

推荐访问: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