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生活谈话

来源:民主生活 时间:2018-09-01 08:00: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民主生活】

民主生活谈话(共10篇)

民主生活谈话(一)

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谈话内容是什么

谈话主要是通过具体事例,指出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廉政建设以及对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提出意见建议.谈话重点围绕以下内容:一、形式主义方面(1)是否存在理论学习浅尝辄止,应付了事,学用脱节的问题;(2)是否存在工作安排重部署、轻检查,不督促落实,雷声大、雨点小,搞文山会海,以及有制度不执行的问题;(3)是否存在工作推进务虚名、避难题、轻实效的问题;(4)是否存在调查研究摆样子、走过场,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5)是否存在好大喜功,推过揽功,弄虚情、造假绩的问题;(6)在学术研究方面,是否存在为了研究而研究,为职称评定、先进评比写论文、编成果,甚至不惜抄袭、造假等问题.二、官僚主义方面(1)是否存在官本位思想严重,作风飘浮,和群众感情淡漠,躲信访,怕麻烦,高高在上、沉不下去的问题;(2)是否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公仆意识淡薄,对师生员工的困难问题漠不关心,甚至简单粗暴的问题.(3)是否存在民主意识不强,搞一言堂、家长制,随意决策或盲目决策的问题;(4)是否存在开拓劲头、创新意识不强,对待上级部署决定断章取义,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问题;(5)是否存在选人用人、职称评聘、选派出国、教师培训、奖贷学金发放及其他“三重一大”方面,不讲组织原则,任人唯亲,不按规定程序办事的问题.三、享乐主义方面(1)是否存在理想信念动摇,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过一天享受一天,不愿吃苦受累的问题;(2)是否存在安于现状思想,满足于现有学识和见解,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目标方向缺失的问题;(3)是否存在玩物丧志倾向,借工作之机休闲娱乐,公款消费的问题;(4)在幼儿园各项软硬件建设方面,是否存在讲排场比阔气,追求物质享受、造成浪费的问题.四、奢靡之风方面(1)在后勤服务、公务接待、物资采购等方面,是否存在铺张浪费严重,不惜公款装修豪华的办公和接待场所,挥霍无度的问题;(2)是否存在借各种庆典和会议活动之机大吃大喝,滥发钱物的问题;(3)是否存在违反上级有关规定,热衷享受,追求高档消费,超标准配车、住房、收受会员卡和商务消费卡的问题;(4)是否存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人情招生的问题;是否存在道德观念低下,生活作风不检点,腐化堕落的问题.五、在“四风”方面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十项规定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民主生活谈话(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毛邓三的内容.请广大网友帮帮忙啊.感激不尽!

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即什么是社会主义作过科学的预测.关于这方面的基本思想包括: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未来新社会的本质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①他们还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将得到巨大的发展,因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已被打破.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社会成员过上富足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这里的私有制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他们还用“财产公有”或“财产共有”等提法来表达生产资料公有制,他们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 (三)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分配方式取决于社会的生产方式.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以相应地在消费资料的分配上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他们认为,按劳分配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按资分配原则的否定.但是按劳分配从未来共产主义发展的眼光来看还是有局限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人们思想境界极大提高,这时社会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四)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社会直接占有,这就消除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从而可以做到有组织地进行社会生产,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弊病.由于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不需要通过中间环节,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商品和货币退出经济生活. (五)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消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时期的国家.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因此,作为阶级专政工具的国家开始消亡.原来意义上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即“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② (六)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是由于社会片面发展而造成了人的畸型发展,即在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的同时,人的自身价值在不断贬值.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消除了奴隶般的社会分工,因而社会成员可以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需要我们加以把握.第一,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是一种科学预测,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中来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由于这些论述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自己头脑的想象中来描绘社会主义社会.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见是一种科学预测.当然,这种预测也要接受实践检验.第二,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概括是一种理论抽象,是对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内在属性的理论概括.因而舍弃了各种具体条件和因素.从我们今天的目光看来,这是一个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曾高度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科学预测.认为这种预测决不是乌托邦的空想.因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③列宁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和发展问题一样.”④1899年列宁在同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论战时也涉及到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探索.列宁当时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把土地、工厂等等即全部生产资料变为全社会财产,取消资本主义生产,代之以按照总的计划进行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生产.”⑤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由于这种实践还不充分,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探索仍然持谨慎的态度.1918年在俄共(布)七大会上布哈林提出应该在党纲中详细论述社会主义特征.列宁反对这么做.列宁认为,现在社会主义实践还不充分,只有未来的建设者才能具体描述未来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社会主义一些基本原则,如公有制、按劳分配和人民政权,等等.列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并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列宁赞成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两阶段论.同时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将经历若干个阶段的思想.他曾经使用过“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完备形式”和“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等等. 毛泽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也提出过宝贵的见解.毛泽东在1959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本身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要比建设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毛泽东是第一个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出明确阐述的思想家.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⑥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最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上层建筑的特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1962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步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由于党内“左”的思想逐步发展并最终占据统治地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因此中断.他曾经提出的许多涉及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也因此陷入了迷误. 二、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在前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新时期,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反复加以论述.在论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 1980年邓小平首次论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我们在实践中搞不好,理论上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包括体制),那么也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他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时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⑦1990年邓小平又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⑧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表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形成共识.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以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所作的高水平、深层次的提炼.因为这种提炼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作了科学的概括.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一个突出,三个统一). (一)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生产力.它纠正以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一味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左”的错误认识,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建设,都要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恢复. (二)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这是对以往认识的一个突破.以往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存在制度、体制方面的弊端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⑨因此,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三)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之间的区别在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讲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最终消灭剥削奠定物质基础;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保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四)体现了现实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讲了我们正在做的事即现实任务,又讲了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我们已经做了并且现在还在继续做的事;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落脚点.邓小平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过程它是现实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本质与公有制的关系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即五句话)中确实没有出现“公有制”这个字眼.能不能由此提出公有制不重要的结论?不能.而且更不能以此作为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借口.在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邓小平始终把公有制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一条.他认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过这个重要思想,“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0}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他在作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之前的论述中又谈到了公有制.邓小平认为深圳特区之所以姓“社”不姓“资”,就是因为公有制占主体. 从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公有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主义本质是从最根本、最实质的层次来概括社会主义的属性,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作出充分和全面的回答,还必须从构成社会主义的各个层面上如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以及体制等方面加以展开和论述.从理论研究上看,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是社会主义可以抽象和划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义本质是最深层次,其次是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然后是社会主义体制.三者相互统一,互为表里,由此构成人们对社会主义较为全面的认识.正因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理论概括,所以它是社会主义最根本最实质的内容.从而也就合乎逻辑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体制必须与社会主义本质相适应.离开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去追求“纯粹”、“理想”和“高级”的公有制和其它体制,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行不通的.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也给我们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路:我们要从最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上致力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和具体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问题.以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旦建立就一成不变,至少是懒汉思想.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效实现方式这就是完善.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这既是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导下的思想解放的重大成果,又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与公有制关系的认识.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 �� 列宁 �� 斯大林 �� 苏联 �� 东欧 �� 中国 �� 结论 马克思:预测:资本主义 �� 共产主义(低级、高级)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 �� 新经济政策 直接过渡 迂回过渡 “意识到社会发展分阶段”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成(1936) �� 共产主义过渡(1939) 勃日列涅夫: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 安: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 戈尔巴乔夫: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 苏东都出现了带有普遍性的错误: (1)把社会主义看得很短暂,因而不去划分阶段,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2)当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后,又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估计偏高. 我国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 第一阶段:1949——1956,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为标志,社会主义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认识基本正确. 第二阶段:1957——1977 忽左:(58年):认为很快进入共产主义. 忽右:(1959以后):重提阶级斗争,认为整个社会主义都处于过渡时期. 第三阶段:78年以后 逐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做了全面阐述. 二、初级阶段的必然性、长期性 1.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起点低,历史超前) 2.由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 四世同堂的生产格局;总量大,人均少;加工工业超前发展,基础工业不足;生产力发展软件落后. 3.时代特征看 4.初级阶段要完成的九大任务P53~P5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九大任务 序号 简单概括 具体内容 1 总特征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 农业国��工业国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 自然经济��市场经济 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 科教文化落后��较发达 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 不富裕��较富裕 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 不平衡��平衡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 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 精神文明建设 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 9 历史任务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及意义 (一) 含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未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从半半社会过渡而来),而非泛指(任何社会主义进入的阶段). 2.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3.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二) 特征 1.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不完善. 2.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不能包容一切领域,还需要发展其它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形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健全. 5.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小市民习惯势力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理论成果,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四、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 初级阶段的形成P59 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概括为: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P60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心任务:解决这一矛盾,发展生产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 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四)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P68、P69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 基本纲领的内容 表1 经济方面 目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策 所有制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分配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对外开放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效果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表2 政治方面 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策 国体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主法制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效果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表3 文化方面 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政策 指导思想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两个素质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二为双百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古代国外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采纳哦

民主生活谈话(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生活有何意义

思想提出:毛泽东思想(1945年七大);邓小平理论(1997年十五大);三个代表(2002年十六大)
转折:第一次转折是遵义会议(确定了毛的领导地位);第二次是十一届三中(邓为核心的领导).
重要路线:
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总路线(1948年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提出来的):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⑵过渡时期(1953~1956)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也叫一体两翼).
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2050)总路线(1987年党的13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主要会议与文件:
⑴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⑵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并总结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六个方面的内容)及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⑷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邓逝世了可以盖棺定论了.
⑸十六大(2002年),此次会议 “三个代表”被列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注:每五年开次大会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记忆方法:当代(历史的定位)中国(地域的定位).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⑴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⑵矛盾的普遍性(社会主义)和特殊性(中国特色).
主要内容:一块石头(摸石头过河),2只猫(黑白猫),3个鲤鱼(有利于),4箱鸡(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真理绝对性)和发展、创新(真理相对性).
讲理论之间关系的时候,划线处为万能答案,就说新理论是对旧理论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
“三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针对新情况提出的:
⑴世情:世界的情况发生了新变化,不仅仅和平与发展.
21世纪既是和平与发展进一步展开的历史时期,也是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布局时期.
⑵党情:党执政多年腐败开始泛滥了.
⑶国情: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消解,市场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
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与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和实践之中.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记法:有文化才能在旗帜上写字.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注:没人民支持党将垮台.党凭什么执政啊?因为它先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科学判断),是指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规律. 注: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的例子:过去英俊指毛泽东、周恩来一类人;如今认为帅就是英俊,比如泻停疯一类人.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为关键的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教训也很深刻.共同的教训是,苏联也好,中国也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处理好几个关系,或者说没有解决好几个矛盾.这是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所以遭到不同程度的挫折的重要原因.关键是没有完整准确地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那么,究竟哪几个关系没有处理好,或者哪几个矛盾没有解决好呢?
第一,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中国对经济建设还是很重视的,而且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重点长期放在阶级斗争上,经济建设不能不受到相当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第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
中国原来都是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生产力水平都很低,在这种低水平的生产力基础上,不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程度很高的公有制.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选择一种适合这种生产力水平的公有制形式.
第三,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尽管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对苏联模式、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也很有看法,他甚至讲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其影响,根子也在于没有弄清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由于以上几个关系没有处理好,苏联、中国虽然在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又经历了重大曲折,影响到了苏联、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妨碍其取得更大的成就.由此可见,完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新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邓小平是在总结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基础上,形成他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理论的.

民主生活谈话(四)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论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
那么要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
一、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它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从18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时势,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与此同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于是,衰落的封建清帝国.沦为侵略的对象.“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沉痛教训.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它可以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要靠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三、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它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发展.我们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抢抓机遇.
四、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且还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实质就是发展.这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失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就是贫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离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首要本质,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
社会主义的核心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发展是手段,又是目的.作为手段,它是实现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的最基本的条件;作为目的,它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五、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就硬在它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是不行的.其次,不解决好发展问题,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社会主义就坚持不住.其三,中国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国家统一,还是要看经济能不能发展上去.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起来,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就会大大增强,世界和平就越靠得住.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使中华民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树立起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民主生活谈话(五)

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民主生活谈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篇文章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学阶段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它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目前的致辞,记得当时我们仅仅只是学习了它的表面的含义,仅从文学方面来揭示这篇文章,但到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时不得不正视它所蕴含的正真的价值.
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而我们也是从小就知道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
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那是他发现了剩余价值,就像恩格斯在讲话中所说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其实这个今天在我们看来简单的事情,简单的原理,很难想象在当初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里,马克思对它的提出是多么大的意义,同时深深影响到了我们今天的发展.
我们甚至可以说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透过层层纱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他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的剩余价值的的揭露.这给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深深的痛击.
也难怪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思想家.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句《共产党宣言》,在《讲话》中不足千字的文章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不仅仅是看到了让社会更好的发展的方法,而这不仅在自然社会上,更是在人类社会上,更为伟大的是他提出了一条道路,一条为整个人类历史文明指出的最终出路——共产主义.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他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他几乎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甚至于今天我们都还滋润在他的思想下,深深地被他的思想所影响.
自古圣贤皆寂寞很多伟人的成功都伴随着坎坷与不幸,就像中国古代就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马克思的人生道路也不例外,尽管他是有如此的贡献,但是也是因为他的思想与革命方向,他生活的很贫穷,甚至有时连吃的都没有,常常会靠恩格斯的资助.马克思的三个女儿因无钱医治而逝,小女儿也因为重病,不治而亡.马克思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常年被驱逐,他流离在各个国家.
直至2008年资本主义国家迸发了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威胁,虽然中国或多或少的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但是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次危机我们的损失最为轻微,而也是的原因,马克思的思想,他的书籍等等在资本主义国家大受欢迎,而对于他曾经所受的遭遇来说,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马克思走了,在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他停止了想象,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革命却永远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他的影响不只是曾经的,也不仅仅是当前的,更是对于我们看不见得未来.马克思是人类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精神应当被我们所了解所学习,正如恩格斯所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他虽然逝世很久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思想永远的影响着我们,并不仅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我们不仅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同时也应该发挥自己的潜力,更好的为人名服务.

民主生活谈话(六)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为了加强党情教育,光明中学团委会准备举行以“永远跟党走、促社会和谐、建小康社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下列活动:(15分)
【知识链接】(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什么?(3分) 
【献计献策】(2) 党应怎样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3分)
【观点论证】(3)请你谈谈对“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这一论断的理解。(4分) 
【行动倡议】(4)为引导青少年永远跟党走、校团委决定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请你把倡议书补充完整。(提示:应围绕永远跟党走、促社会和谐、建小康社会写出倡议要点。5分)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今年是建党90周年,我们青少年要永远跟党走,促社会和谐,为我们伟大祖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贡献力量!
为此,我们倡议:

⑴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分)
⑵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3分)
⑶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4分)
(4)①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②和谐社会人人负责任、人人有行动。我们要增强主人翁意识,通过参与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团体等工作,积极参与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建设出一分力,添一分彩。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人受惠,人人有责。我们要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去,为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5分)

本题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背景,党制定了正确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树立爱党爱祖国的情感,体现新课标要求。

民主生活谈话(七)

如何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这两个重要论断曾经被写进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党章,但党的十六大党章中却没有再次提到它,提出的是“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我们对此的认识也应随之而不断地提高.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
  要正确理解党的十六大党章不再提邓小平的“本质论”这个变化,关键是要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历史唯物主义表明,剥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出现的;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这种现象才能被消灭.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就基本被消灭;但后来的实践表明,当初上层建筑的建设实际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并非由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来,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旧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正是在吸取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后,对过去确立的那种不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调整.也正是这样,我国现阶段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并发展,从而剥削现象也必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不过,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要能正确理解,不能因此而模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对私营企业的劳动用工和资本积累要正确认识.一是我国现在劳动者有一定的就业压力,但并不象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一样,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是绝对意义上的“无产者”,仅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存;他们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实行的是劳资双向选择,并有法律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汉川市近几年由于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缺工三万左右,市政府一方面帮助企业招工,另一方面要求企业提高工人待遇,改善生产条件,规范用工.二是我国现阶段大多数私营企业主的资本积累是通过诚实劳动、守法经营完成的,不是靠剥削、掠夺等非法手段完成的.三是私营企业主需要承担生产经营的风险.
  其次,对私营企业主的收益要正确认识.一是资本参与企业的收入分配是我国现行分配制度所确定的,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是有所区别的;二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从整个社会来看,公有制或私有制企业的相对剩余价值难以计算;三是我国现在虽然还存在极少数的非法用工等剥削方式,但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这些都将被彻底消除.
  最后,对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要正确认识.事实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不仅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繁荣了市场,拓宽了就业渠道,满足了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报告曾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当然,我们党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并不是鼓励私营企业的剥削行为,而是要通过发展私营经济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和谐”理念的必要性
  正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采取很多措施“限制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如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修改劳动合同法,规定工时和最低工资标准、杜绝童工等;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考虑开征房地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等.
  在我国现阶段,既然剥削现象只能限制,难以消灭,那么强调“和谐”理念就理所当然了.所谓剥削,说到底就是劳资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而利益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极为重要的社会关系,这个关系处理不好,社会就不稳定,社会和谐就难以保证.因此,对私营企业而言,构建和谐就是协调好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处理好劳资双方的利益矛盾.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曾经指出:“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下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欢迎这种生产方式.”所谓“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下吃了亏的那些人”,就是被剥削者.由此可见,虽然剥削存在,但劳资之间和谐相处也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时,主要是从生产力、社会公平和价值目标等方面予以了概括,并阐述了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国家和人民要富强就必须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要公平就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谈话中还明确指出,如果社会主义搞了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就谈不上什么优越性,中国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由此可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着重强调的是经济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把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这可视作是对邓小平“本质论”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论断,主要是从政治的角度指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具有不可分性,表明了民主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16日答中外记者时所指出的:“社会主义与民主、法制不是相背离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党的十二大报告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从这个角度讲,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状态的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如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都抓好了,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就是说国家不富强,没有民主和文明,社会就不是和谐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和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1、确立的理论依据
  (1)、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确立的客观依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①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征,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④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3、发展是硬道理,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6大)
  “硬道理”既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又指主观上应该遵循的原则,因此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把促进发展当作最高的原则.
  发展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发展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解决全球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全球协调、平衡、普遍发展,才能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稳定.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使我们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党成立以来的一切奋斗,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通途.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的改革,积极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2)、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清除;(3)、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要指出的是,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更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要坚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特别要看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越来越显示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就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工业化路子,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民主生活谈话(八)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是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后提出来的.这一新的理论概括,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从更深的层次上使人们科学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鉴于我们过去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人民生活提高不多、生产力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的实际情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他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发展生产,增加人民收入,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民主生活谈话(九)

《法制座谈》观后感500字
下午之前哦
【民主生活谈话】

法制作文
第一篇
“法制”一个人人都熟悉的字眼.我经常会通过电视、报纸、大人们的谈话,知道很多的有关法制的资料,这些资料使我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法制教育.
俗话说得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这就告诉了我们: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意做损坏公物,打人,骂人,甚至偷窃等坏事,不仅仅是给你个人的形象抹黑,而且会渐渐腐蚀你的心灵渐渐地,就会使你经常情不自禁地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你不能够痛改前非,继续发展下去,那些恶习就会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会越变越严重.到时,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监狱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青少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便是证明.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才干的时期,可塑性很强.
作为学生要想让犯罪远离我们,首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处
处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要“慎
言行,谨交友”,要听进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教诲,从小养成好的行习惯,不贪图享乐,不看不健康的影视作品,不去网吧那些容易让人沉沦
的游乐场所去;要和品质好的同学在一起,相互告诫,相互激励,取长
补短,择善而从,见恶而避.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律己,提高自
己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小学生,要让犯罪远离我们,要付出的努力还将很多,很多.要与法律作朋友,与犯罪作斗争.我们要知法、懂法、用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才能健康成长,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第二篇
法制教育读后感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规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按规则去做.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目的是为了公民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权利与自由,同时也对破坏和妨碍他人权利与自由的人也起惩治作用.在法制社会里,每个人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法律.作为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遵守法纪.如果我们不小心违反触犯了法律,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按照规定进行补救,千万不要耍小聪明,结果反而会害了自己.我们不但要遵守有明文规定的法纪,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还要警惕那些有可能导致违法的不良诱惑.21世纪是网络时代,电脑、多媒体、光纤通讯,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上网,也要遵守网络的法纪.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是为了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掌握网络技术.互联网有很多功能可培养少年儿童,不能沉溺于网上游戏与聊天.如果毫无节制,染上了瘾,过量过度,就会适得其反,给身心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危害.在各种不良的书刊和网络侵蚀面前,我们一定要明辨是非,抵制诱惑.这里有几句赠言送给大家: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利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所以,我们要用法维权!不要跟我一样!差不多就好哈! 2.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 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有人说“掌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跨入21世纪的名片,而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才是跨入21世纪的通行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才能明确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该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生力军.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状况如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极大,青少年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 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少年都想成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 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运用好这个权利,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认清和揭露违法犯罪行为. 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民主生活谈话(十)

求 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1到4的知识总结,还有地理必修2的三 四单元必修3的一 二单元,政治必修二的全部
都是知识要点的总结 越详细越好,好的再加50~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此段不作考试要求)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萎缩 抗战胜利后(1945—1949) 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3)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 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2)城市企业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意义: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是移植到中国;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见P77-78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857674/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