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

来源:民主生活 时间:2018-10-05 11:00:3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民主生活】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共10篇)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一):

创建班集体的策略是什么?还有班集体的教育意义是什么?

一、确立班风内容
二、班风培养
三.是注意发挥班干部和学生积极分子的作用.
四 是注意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五 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巩固、充实和完善
总之,班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优秀班集体创建中的一项重要策略.作为班主任必须沥青该系统的构成要素,并把各方面的积极性汇聚起来,才能创建优良班风.而优良班风一经形成,就能够使集体和它的成员形成自我教育机制,真正达到“无声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的自由境界.所以,为创建优秀班集体我们没有理由忽视班风建设,而且必须加强班风建设.
一、 常规管理为班级创造有序生活环境

班级是一种集体学习、生活的组织.既然是集体,就需要建设一套有序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学生在班级集体中从事学习、锻炼、交往活动,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依据一定的程序.有了一定的规则和程序,集体活动才能有条不紊,个人在集体中活动才既“自由”,又有所遵循、不触规.而班级里要按课程计划有序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也要以做好常规管理为前提.可以说,常规管理是班级的“开路”工作或奠基工程.
某一常规管理为班级开展的某一方面的教育创设环境和条件.纪律常规是班级一切活动必需的行为秩序条件.有了一定的纪律规范,才能保证班级的教育、教学顺利开展.学习常规保证学生按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上课、自习、作业、考试等,有一定的学习常规才有一定的学习质量保证.活动交往常规是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间及与其他人之间交往的一般规则,它既是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生活道德的内容与能力,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的条件.环境卫生常规则是为了学生身体健康和顺利学习而产生的要求,等等.可以想象,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行为守纪,教室窗明几净,师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秩序井然,学习气氛浓厚,那么,这个班级一定朝气蓬勃,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有坚实的保障.所以,每个班级都需要有效的常规管理.

二、 抓常规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入手处”

班主任面对班级里几十个学生开展工作,其职责是要对全体学生的德智体全面负责,工作的任务重,内容多,千头万绪,工作量十分繁重.面临千头万绪,班主任,尤其是新班主任从何入手进行工作呢?答案是:常规管理就是其“入手处”.常规管理是对班级学生一般因素、通常状态的管理,常规是班级教学、纪律、日常生活的最基本要求,与每一个学生相关联.因此,班主任抓好常规管理,就在班级建立了基本的秩序,为全班学生创造一个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且,班级常规管理内容为日常行为,具体细小,看得见,摸得着,一旦认真抓,容易出成效.班级工作走上了正轨,老师、学生既有成就感,又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有经验的班主任接到一个新班后首先抓的就是常规管理.

三、 实施常规管理就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都是些具体的日常“小事”,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准时完成作业、保持教室环境卫生、课间不要追打疯闹等.这些小事很平常,以至于每个班级里每天、每人都会发生,对老师、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用学校教育无小事的观念看问题,这些小事恰是学生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透过他们细小外部行为,可以推测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和情绪高低.如,准时到校,不缺课是热爱学习的表现;对人有礼貌,是文明素养的表现之一等.正是这些具体行为,构成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和过程,日积月累,逐渐积淀形成人的一项项品质.如果学生大部分日常行为都能按要求去做,规范有序,那么,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在校生活就有质量,否则,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得出结论说:“教育无非就是练习正确的行为,练习从广义来说就是组织青年合理的、有明确目的多方面的活动,使他们习惯于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和准则.”因此,班主任进行常规管理就是对学生实施基本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在儿童的幼年和少年时期,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情对他们的言语、行为、态度等进行训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做人品质的活动.养成教育从日常的言行举止入手对儿童进行训练,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是一种细致的积累式的教育,欲积日常行为的涓涓细流,而后汇成良好品德的大海.养成教育强调从小进行训练,养成习惯,打好做人的基础.养成教育要求进行经常性练习,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方能形成稳固的好品格.我国自古有“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教育格言,意指严格的养成教育对人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班级常规管理也是着眼于班级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的言、行、心态进行指导、规范、训练,因此,与养成教育具有同样的目标与功效;从教育手段的角度看,班级常规管理是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的第二高峰和心理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身、心表现的突出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但其思想行为都还在形成过程中,还很不稳定,也未成型,因此仍是培养优良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当然,初中阶段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与此阶段的培养目标相符合,如,通过训练他们按时到校、坚持出勤,培养学生守时惜时、努力学习的品质;通过训练他们遵守课堂、自习、课间操等纪律的行为,养成他们自律、文明守纪的习惯;通过训练他们做好清洁值日、保持教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培养他们认真负责、讲文明讲卫生的素质等.而这些好习惯、好品质一旦形成,将使孩子们终身受益.

四、 在常规管理教育中继承民族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乃文明礼仪之邦.在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对于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形成了优良的民族传统,并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代表,构建起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界.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一生致力于“礼”的传播和建设,他建议国君对老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而对青少年的成长及教育而言,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把礼仪、礼貌作为做人的基点.因而,他要求其弟子首先学习掌握对待各种人的态度及行为准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对父母讲孝道,对兄弟讲友爱,对朋友要讲信用,对大众要有爱心和仁义.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概括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字道德规范,成为民族后世两千余年做人行事的标准.
宋朝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明确划分了大学与小学的教育任务与方法.将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定为德育,使用养成教育的形式,通过“以事教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即“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达到掌握“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小学集解》).朱熹拟定大学的主要目标是“明明德”,而且教育的方法主要“以理教”,但也仍然没有放松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修养要求.在其主持的白鹿洞书院中,以“学规”的形式对其学生提出明确学习、待人接物的常规要求,分别有“为学之序 、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中国教育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个人的道德修养途径与要求.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认为世界已进入“后现代社会” 时代.中国传统的人际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受到了世界、尤其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重视,将重现其光辉.步入新世纪的大门,我们的基础教育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针,站在时代的高度对青少年进行文明行为、礼仪规范训练.这就既要继承我国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但又要剔除那些诸如“愚忠”、“愚孝”等糟粕,学习借鉴世界文明礼仪,在学生身上培养起具有时代内涵的中华民族文明规范.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二):

老师让我们抄15个有关纪律的成语,要解释.所以,麻烦各位了!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 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示例:长辈们告诉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它本来来自木匠术语,“规”指的是圆规,木工干活会碰到打制圆窗、圆门、圆桌、圆凳等工作,古代工匠就已知道用“规”画圆了;“矩”也是木工用具,是指曲尺,所谓曲尺,并非弯曲之尺,而是一直一横成直角的尺,是木匠打制方形门窗桌凳必备的角尺
没有规和矩,当然无法做成方形或圆形的东西。
2、中规中矩
【拼音】zhōng guī zhōng jǔ
【来源】庄子《逍遥游》
【解释】符合规矩,平平常常,甚至比较死板、拘泥。常含贬义。
3、三令五申: 令:命令;申:说明。再三命令和告诫。
4、严以律己:〖解释〗律:约束。对自己要求严格
〖出处〗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
5、循规蹈矩 ( xún guī dǎo jǔ )
解 释 循: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出 处 宋·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6、安分守已 (ān fěn shǒu jǐ)
解释: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出处:《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从此养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别胡行乱闹了。”
7、规行矩步
发音 guī xíng jǔ bù
释义 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步:用脚走。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8、坏法乱纪:释 义 破坏法制和纪律。
出 处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
9、 鸡犬不惊:形容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10、俯首贴耳
〖解释〗俯首:低头。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恭顺服从,屈卑驯服的样子。
〖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11、遵纪守法:遵守纪律和法律,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
12、 玩忽职守:释义 不认真、不负责地对待本职工作。
13、奉公守法:奉:奉行,遵守;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令。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14、 令行禁止

释义 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出处 《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15、廉洁奉公
解 释 廉洁:清白;奉公:奉行公事。廉洁不贪,忠诚履行公职,一心为公。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三):

寻高二政治《文化与生活》这本书的知识要点【“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

期末文化生活 背诵资料
第一单元:
1、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
文化生活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推行强权政治.
注意: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
3、 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1)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与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已经成为迫切任务.
4、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 文化影响人们的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潜移默化,二是深远持久.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指①这种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②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6、 文化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如何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 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1、 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各个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不同,又决定了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显明的个性和特征,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五彩缤纷争芳斗艳的景象,因此说文化是民族的,这个文化个性的表现.
(2)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是属于这个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因而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各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人们不能只看到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而应该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世界性.
(3)认为“个民族的文化只属于这个民族或者只属于世界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2、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内在要求.所以,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3、传统文化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作用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基本形式: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凝固的艺术)③传统文艺的继承(民族精神的火炬)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3)特点: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具体的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4)作用:①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②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5)态度:①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要辩证地认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和发扬,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落后的、腐朽的,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就叫文化传承.
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5、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在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3)、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6、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形式;
2)、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必然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别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充分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有益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含义、意义
含义: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得益于他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歉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角楼,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与文化的理解.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重要作用
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重要作用: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主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是中华民族历经蚕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
3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1)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 爱国主义应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
4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弘扬)
①民族精神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④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5、如何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即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④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第四单元
1、 大众文化的含义
大众文化是一种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应该是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2、 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如何对待当前存在的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当前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存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第一,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第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导致了文化选择的多样性,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还导致了各种落后腐朽思想文化的浮生.
(2)对待当前的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国家: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还要利用法律手段,加强立法工作,规范文化市场;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因为,在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下,落后文化会采用现代传播手段肆意扩散,腐朽文化往往变换新的形式加以蔓延,所以作为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社会:要奏响主旋律,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②从理论上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社会主义的文化多样性是统一的,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
③从实践的角度讲,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的文化建设才不至于混乱、失误、受挫,才不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所以我们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4、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从这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第二,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三,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第四:立足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5、 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目标?主要内容?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3)主要内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提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如何建设:(1)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④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升华思想道德修养;
(3)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6、 如何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关系?
①区别:
A.所谓知识文化修养,就是人们再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B.所谓思想道德修养,就是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②联系:
首先,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其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最后,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7、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
①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 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③ 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四):

(18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
材料一 网络反腐的成效被形象地称为“小鼠标绊倒大贪官”。今日,为鼓励广大网民依法如实举报违纪违法行为,回应网民对反腐倡廉领域热点问题的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络同步推出了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网络不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交往、沟通、娱乐的信息平台,也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的新平台,使得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有了新的途径。这种网络举报途径,受到网民的空前欢迎。
材料二 2013年9月,针对最近查处的如秦志晖(“秦火火”)、杨秀宇(“立二拆四”)等多名利用互联网制造和故意传播谣言人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负责人表示,坚决支持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支持依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行为。
联系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6分)
(2)针对材料二的反映出来的问题,有人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的政治权利,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网民什么话都可以说。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2分)



(1)(6分))①舆论监督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2分)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2分)

②为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开辟了新的渠道(1分),有利于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1分)。

(2) (12分)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1分),言论自由和监督权是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2分)

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2分)一方面,公民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权利;另一方面,公民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地履行公民义务。(1分)

③要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2分)网上言论不能触犯法律法规,不能侵害他人正当利益(1分)。

④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1分),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1分),有序参与政治生活(1分)。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五):

制定一个尽快适应中学生活的计划(政治题)
请问广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七页“制定一个尽快适应中学生活的计划”,这道题怎样做?必须在计划里具备哪些?

应该具备有目标,措施,怎样施行
目标:
在本学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同学建立友谊,和老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充实自己,实行人生价值
措施:(1)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2)尊敬师长,爱好同学,对于学习上的问题多问老师,多请教同学.多和同学沟通,建立纯正的友谊
(3)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培养自己的集体精神和责任心,培养自己的兴趣,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培养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4)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培养自己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施行:认真落实以上的计划,尽快适应新生活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六):

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4个方面,深入开展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明确努力方向和整改措

XXXXXX活动开展以来,本人认真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深入学习,认真查摆个人思想、工作、生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初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形成如下党性分析材料。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想信念方面。加入党组织以来,始终牢牢记住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受一些社会上流传的负面信息的影响,自己思想上也出现了一些弄不清楚的问题,对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如,过去国际上的一些被我们称为垂死的、逐步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而且还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大国,还将与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社会生活中却仍然存在着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现象;贫富差距大、腐败堕落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未能动摇自己对党的信仰和忠诚,却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迷茫,感到理论与现实相差很多。思想上逐步回避这些问题,对理想信念等逐步讲的少了,想的也少了。或多或少的感觉,那是几代人、或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事,离我们当前以及我们这代人比较遥远。认为我们这代人,特别是我们基层的干部职工,做好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就行了,不必动脑筋去考虑那么长远的事情。
(二)宗旨意识方面。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的不牢,无私奉献、执著追求的精神在自己思想上有所淡化。自己工作上的依赖性大,总认为材料有科长、副主任把关,只求过的去,质量不高,对工作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弱化了,想个人的事、想家庭的事多了,影响了自己在工作上的态度。
(三)党性修养方面。近两年,自己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缺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在思想和工作作风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工作中,领导交办的事就认真去抓,以避免出问题;对未明确交办的,积极主动干的少了。对工作,满足于能应付过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且,工作中有时有急躁情绪和工作方法简单的情况。回顾自己入党以来的工作和生活,自己没有违犯党的组织纪律的情况,但近一年,在参加一些公共活动方面不够积极,拖拖拉拉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感觉自己是普通干部职工,服务中心一无人权、二无财权,不具备腐败的土壤。因此,思想上对反腐倡廉、防微杜渐有所放松。
(四)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我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政治信仰不动摇、政治立场不含糊、政治方向不偏移,始终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对待一些遗留问题和复杂矛盾,没有进行深入细致、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没能结合实际提出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缺乏抽丝剥茧、彻底解决的耐心和勇气,导致一些工作难于推进和一些问题久拖不决。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剖析
(一)学习上有松动。理论上清醒才能做到政治上坚定。自己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未坚持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是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积极性有所淡薄,自觉性、迫切性也越来越差。除了组织上安排的学习任务,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很少。由于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未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国内社会变革中,就往往难以把握主流和本质,难以辨明方向,使自己在思想上产生一些困惑和迷茫。这对一个干部来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必须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视,认真纠正和克服。
(二)世界观改造上有松动。自己存在的上述问题,都与自己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有关。理想信念上存有的困惑和迷茫,说明自己还未真正树立起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说明自己对党的事业和奋斗目标还缺乏矢志不移、至死不渝的奋斗精神。宗旨观念有所淡薄,说明自己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说明自身还存有患得患失的个人主义思想。思想、工作作风和遵守制度纪律上的问题,也都说明自己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说明自己还没有真正学好、用好、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荣辱观。
(三)自我约束有松动。自己存在的上述问题,也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的结果,对政治学习不再有那么大的兴趣,对工作不再那样努力,没有真正认识到先进性是一个不断提出新要求、充实新内容、做出新努力的实践过程。对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需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努力工作,不断努力实践自己入党誓言的责任和义务有所忽视。在这次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接受教育,使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和检讨自己,发现和正视自己身上的问题,并以此为起点,克服自身的缺点问题,继续勤奋努力的为党工作。
三、整改措施
(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与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信念和信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不断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崇高理想。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尽管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不是一帆风顺,但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出现什么复杂的情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决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念,改变自己的信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消除个人思想上的困惑,进一步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不断的剖析自己的主观世界,认真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坚信人类走向共产主义不动遥要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坚定不移的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奋斗终生。
(二)强化理论学习。要切实提高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树立活到老、学到老,工作不止、生命不止、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止的思想。建立个人学习计划,学原著,精学、深学,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刻苦的学,扎扎实实的学,要求真知、见实效。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同时,也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知识,以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
(三)牢记党的宗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经常用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检查对照自己。认真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事迹,并用之激励自己,鼓舞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功过荣辱,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单位和部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老老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工作。多为基层单位和职工办实事、解难题,努力做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模范。
(四)踏实努力工作。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落实到工作岗位上,体现到行动中,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断研究服务中心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重做质量,在政府办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和同志们一起,切切实实提高保障服务水平。
(五)模范遵守纪律。不犯自由主义,不搞个人主义,不以权谋私,坚决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制度和规定,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严以律己,防微杜渐,做到自重、自警、自省。
以上是我的党性分析报告,不当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七):

如何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

A                                 自觉维护和遵守党的政治纪律


  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严明政治纪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规范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政治立场的行为准则,对于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党员,必须高度自觉地维护和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做到坚决听党指挥.

  我们党是靠共同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严明的政治纪律,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党员队伍成分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利益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对党员干部的冲击影响更加明显,“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切实按照党章要求规范党员的思想和言行,才能确保广大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绝对忠诚可靠,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党的政治纪律集中体现了全党共同的信仰、目标和意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具体的实践要求.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四个始终”.

  一是始终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政治信仰是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无形的政治纪律.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一些严重违纪现象的深层原因,就是理想信念的缺失.严守政治纪律,重要的是靠党员自觉,靠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矢志不移.作为党员,必须始终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进一步坚定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进一步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是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衷心拥护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也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政治理想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应更加自觉地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更加自觉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力同行,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进一步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使命意识,积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三是始终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章的模范执行者.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党员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集中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对党的政治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是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每名党员都要努力用党章武装头脑,规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自觉维护党的大政方针和路线政策,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执行政治纪律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

  四是始终做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忠诚捍卫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把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作为最高政治纪律,在高举旗帜、听党指挥上更加忠诚坚定,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毫不动摇地听从党中央指挥,确保政令畅通.

  高度的纪律性是党性觉悟的具体体现,需要长期的实践磨炼.要认真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把纪律养成贯穿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和工作、生活的各方面,真正使严守政治纪律成为一种修养、一种习惯.要把履职尽责、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作为纪律养成的重要实践载体,努力培养令行禁止的良好作风.全体党员都应无条件地把自己置于纪律监督约束之下.对违反了党的政治纪律者,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都要依纪依法予以严肃惩处,决不姑息迁就.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八):

什么是专题组织生活会

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是党支部或党小组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组织生活制度.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
  组织生活会的基本内容
  (1)学习党的基本理论,不断地进行思想修养和思想改造的情况.
  (2)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情况.
  (3)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履行党员义务的情况.
  (4)在关键时刻经受考验的情况.包括严峻的政治斗争面前和当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以及面临严重困难,需要党员个人作出牺牲时的表现情况.
  (5)在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情况.
  (6)遵守党的纪律、遵纪守法的情况.
  (7)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做群众思想工作的情况.
  (8)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况.
  (9)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自觉地同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的情况.
  开好组织生活会的基本做法
  组织生活会一般由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主持.主持人首先要宣布党员到会情况和会议着重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组织引导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主要方法有:
  (1)要引导党员联系思想实际,认真检查自己的工作、学习情况,检查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支部决议的情况,检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注意不要把组织生活会开成不联系思想实际而泛泛谈工作的“工作汇报会”.
  (2)选好第一个发言和第一个提批评意见的人.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应有意地提示让那些敢于解剖自己的同志首先发言,让敢于开展批评同志第一个对其进行批评.这样有利于创造一个严肃认真的气氛.一般来讲,应让领导带头,这样才有感染力.实践证明,第一个发言和第一个提出的批评意见的质量如何,决定整个生活会的质量.所以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要把好这一关.
  (3)在组织生活会上,每个党员在作完自我批评之后,要发动大家帮助他画个像.即这个党员到底怎么样,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要客观地、全面地指出来,使大家的意见真正符合本人的实际.
  (4)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摆事实,讲道理,既要弄清问题,又要团结同志.不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态度.防止把组织生活会开成单纯的“自我小结会”.
  (5)对问题比较多的党员,采取重点剖析的方法.实际上,有问题的党员能否认真检查问题,大家能否对他进行认真负责的批评,是组织生活会能否开好的关键.对这些党员,一定要重点地帮助,重点地进行评议,并组织党员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大家对照自己,吸取教训.这样既能解决重点党员的问题,同时也教育了大家.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九):

党性和党性修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所谓党性,正统的说就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最本质的特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性是其灵魂和本质.
讲党性,最突出的就是讲先进性,中共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是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人民群众拥护党,跟党走,不是因为党有权有势有钱,而是因为当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句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根本宗旨,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的首要标准.有没有一颗为民谋利的公心,是检验党性修养的试金石
党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执政党,从来就没有私利可图,都没有一己私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党性的境界就是“无”.无,是一种超越的境界,党员干部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思想境界的革命者,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懂得,我们自以为有很多,其实是什么都没有,我们只有怀着空灵的心去生活,才会得到满足与充实.
当然,党绝不是要党员一无所有,搞越穷越革命那一套,而是强调心底无私无染,无私才无畏,无染才清明.党,不是有利可图的党,党员,也不是唯利是图的人,立党不是为了赢利,入党也不是入股,党的目标不是将自己由无产变成有产,也不是将别人由有产变成无产,党的终极目标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和解放.党不是不要个性,而是要超越个性,党不是要苦行僧,而要的是共同富裕,不与民争利,更不搞私有化和两极分化.
党性不是与生俱有的,加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的必修课,按照党性要求,我们要进行自我改造、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因为人的伟大之处,不是让人欢呼,而是让自己满意.
首先,要修信.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信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关山重重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才能叫信仰.有信仰,有难不知难,有苦亦觉甜.领导干部一旦动摇和丧失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很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变质、道德上的堕落、经济上的贪婪、生活上的腐化,心灵上的荒芜.
其次,要修品.品行是做人的根本,是领导干部为官行政的“命门”.品德不好的人,当了领导干部也难以服众,迟早要栽跟头.高尚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靠长期的历练和持之以恒的修养.领导干部要以学修德,以俭养德,以廉守德,自觉把提高道德修养作为一种自觉追求.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慎独、慎初、慎微,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再次,要修行.一个有德行的干部,肯定是一个肯付出肯干事的干部;一个干部有没有才干,不是靠说,而是看你在干事中的表现,干成多少事.在当前形势下,尤其需要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尤其需要发扬苦干实干科学干的作风,不怕说得少,就怕干得少;不怕说不好,就怕干不好.现在的问题是那些投机钻营、见风使舵的“不倒翁”式干部大都过得很自在,好处少不了,吃苦受累的活不沾边,有的人还颇有市场,左右逢源,甚至步步高升.这种现象,如不切实加以防范和解决,势必会造就更多的庸官、恶官、贪官,同时,也会极大地挫伤大批忠诚老实、勤勉干事干部的心,让有正气、有骨气的干部寒心、伤心.更为严重的是,这还会扭曲是非观、荣辱观、价值观,使一些人产生迷茫和困惑,进而使正气受抑,邪气当道,阻碍党的事业的发展.
最后,要修律.守纪律和讲党性密不可分.如果大家对中央的禁令和规章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我们这个党就会被搞散,我们这个国家就会被搞乱.党员干部必须对纪律有敬畏之心,必须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尤其要遵守政治纪律,党绝不允许有超越组织、我行我素的特殊党员,也不容忍结派营私、画地为牢,从大处说,就是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具体来说,要与党委政府步调一致,认真执行各项决策部署,在执行中有问题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但决不允许阳奉阴违、另搞一套.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民主生活会(十):

我国倡导的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公民道德建设在道德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我们认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前提.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阶段.在新的世纪中,继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确保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道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道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建设符合现阶段发展要求的道德.
在加强道德建设和以德治国中,公民道德建设占有重要的地位.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更好的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又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而公民道德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公民道德建设是全民族的道德建设.着眼于“公民”这个特殊的称谓,强调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道德共性,从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入手,力求使全社会形成最大的道德共识,为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创造最必要的道德条件.
二、公民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
为了实现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激情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思想动力和方向保证的巨大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强调“德治”的重要性,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做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加强道德教育,实施“以德治国”,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德治国方略德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以德治国”德实施,是“以德治国”德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是上层建筑德一个重要方面,是维护和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德重要手段,但它和法律不同,它的实施,不是依靠某种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德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全社会成员德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
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只是我们党和人民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在当前,既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也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经过改革以来的不断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比较而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尚在建设之中.这一道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包括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
三、公民道德的内涵
所谓公民道德,就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综合.这个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德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德着力点.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德整个工作中,如何把上述内容和要求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德行为规范,是摆在我们面前德一项重要而紧迫德任务.
因此,我们说,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般说来,公民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它既包括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要求的共产主义道德;也包括对广大公民要求的公民道德.对于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来说,要求他们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不应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同时,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不应当也不可能要求他们都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当然,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仍然要对所有的公民提倡和宣传共产主义的高尚品德.
四、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涵
《纲要》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中,以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将我国公民应遵守、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20个字,即: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规范是第一次系统地、集中地作为我国公民地基本道德规范被提出来,应当引起全社会地高度重视.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纲要》地过程中,需要把这20个字当作一个重点,使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公民地内心,并落实在具体的道德行为上.
《纲要》提出地20个字可以再细分为这样10个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这10个基本规范,在调整整个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中,各有不尽相同的功能,大致说来可以对这些功能作这样的认识和划分:“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规范的也主要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即把“守法” 作为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明礼”主要是规范公共场合的公共道德行为,文明礼貌是公民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础的道德准则;“诚信”主要也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即古人所说的“礼于外,诚于内”;“团结”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友善”与“团结”是同一层次的道德规范,功能也是相类似的,但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勤俭”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勤俭的道德素质更多地在公民个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自强”主要也是对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出要求,与“勤俭”是同一层次的道德准则;“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奉献”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公民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来认识和划分上述公民道德10个基本规范的功能,只是从基本的方面着眼的,在实际的公民社会的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道德规范的功能往往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例如,调节公民与国家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也总是调节公民个人相互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而调节公民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也具有调节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相互关系的功能.因此,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具体功能不应作绝对化的认识和划分,而是要在明确它们各自主要的功能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它们的其他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五、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
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我们国家,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能够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融会贯通在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民服务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从事物的规定性来看,核心就是一个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相对于中心来说,核心可以说是中心的中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他道德的本质的体现.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紧紧掌握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是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应当大力提倡的高尚道德.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新时期的一个新发展.
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需要深刻理解“人民”的含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人民”同所谓“人”或“人人”的意义是不同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一个根本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民应当包括一切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的广大群众.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强调人民的利益是同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密切相联系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强调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在,把“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作为他对人民的信仰和尊重.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有其深刻含义和丰富内容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是为人民服务;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并给予他人一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获取正当利益,同样是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既有先进性的要求,又有群众性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包含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力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因此,在贯彻和时间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时,应当特别考虑和注意为全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社会公德的主要规范
公共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些简单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的适用范围很广泛,涉及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现代高科技的日益发展及其成果的广泛运用,人们活动空间及道德视野的更加广阔,社会公德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比如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甚至人在外层共建活动应当遵守什么样的伦理规则问题等等,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在这方面,社会公德的阿新内容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从我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整个世界人类生活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的社会公德规范,主要有下述的一些内容.
1、文明礼貌,提倡人们互相尊重.
作为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人们的行为文明状况,它集中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文明教养程度,而礼貌则是这种文明程度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文明礼貌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道德信息,它说明了一个人对别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
2、助人为乐,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要求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
第二, 社会和国家对每个社会成员要切实关心和爱护,每个社会成员之间都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又一个显著的道德要求.
第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要求社会团体和每个社会成员,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们,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切实的帮助.
第四,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要求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创造越来越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人的文明水平越来越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那些正在接受改造的犯罪分子、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对分子,必须给予他们以人道的待遇,不准侮辱他们的人格,给他们悔过自新、重新作人的机会和出路;对于被改造中的犯人进行刑讯、逼供及其他残忍做法,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所坚决反对的.
3、爱护公物,增强社会主义主人翁的责任感.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财物、集体的财产,是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性活动、实现共同利益的物质保证,也是满足劳动者个人利益和人们当前利益的共同物质条件.所以,以社会主义翁的责任感,维护和珍惜国家 、集体的财产,爱护公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4、保护环境,强化生态伦理观念.
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生态环境伦理教育,进行社会公德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几次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之后,人类的生产开发能力越来越强,而由于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逐渐形成了以征服自然界的主人自居的心理,因此向大自然索取的欲望也越来越大.这样,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过程中,也对自然界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但是,自然界对人类的破坏性征服,也进行了报复,这就是生态环境日益严重恶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种种困境.关于这个问题,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过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倒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5、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在社会中,每个公民自觉地遵守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地起码道德条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地、自觉的“信任工人和贫农的组织性的纪律,是同志式的纪律,式互相尊重的纪律,是在斗争中发挥独创性和主动性的纪律”,因此,这样的纪律已经具有了明确的道德性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出其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中的特殊作用.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战略任务的时候,其中一项就是要加强纪律教育,强调要遵守纪律.他说,过去革命年代就是靠纪律,而且式自觉的纪律,现在也必须有纪律,“同心同德,一心一意,没有纪律不行”.
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对于每个公民来说,还有一个特别要求,即在说话公共秩序受到破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地时候,应该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坚决地与之进行斗争.这个道德要求,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是有特殊重要现实意义的.因此,有些地区,对见义勇为的人给予奖赏,并且用法律的形式把它规定下来了.这不仅说明了我国人民法制意识的增强,而且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七、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主要规范
《纲要》规定“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作一个好建设者”.《纲要》对职业道德的这种规定,既体现了时代的鲜明特征,又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特点,所以,它适用于各行各业,是对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
1、爱岗敬业
紧密联系的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工作.宋朝朱熹对“敬业”的解释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就是说,敬业的核心要求是严肃认真,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古人提倡的这种工作态度今天仍然没有过时.
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认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进德修业之本”.《纲要》把诚实守信列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德一项基本内容,真可谓顺应天意,合乎民心.
3、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指对于人和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所称道的职业道德.它要求人们待人处世要公正、公平.公正、公平要以公心为基础,从个人的感情和利益出发,很难做到公正、公平.当然,公正、公平也是包括平等的内涵.
4、服务群众
又都为他人服务.就是说,任何人要生存、要发展、要工作、要劳动,首先总是要接受社会和其他人提供的大量服务;同时,任何一位从业者也总是在自己本职岗位上通过自己具体的工作、劳动,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所以,服务群众是社会全体从业者通过互相服务,来达到社会发展、共同幸福.服务群众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也是职业道德要求的一个基本内容.
5、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就是积极自觉地为社会做贡献.奉献,就是不论从事任何职业,从业人员的不是为了个人、家庭,也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他人,为了有益于国家和社会.正因为如此,奉献社会就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得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得经济基础之上,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必须把奉献作为自己重要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根本的职业目的.
八.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公民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创建活动作为吸引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和重要载体,必须把思想建设突出出来,贯彻始终.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各项创建活动的工作安排和内容设计,都要体现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使活动的过程成为灌输道德教育、弘扬道德新风的过程.
一、学习先进典型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它代表积极向上健康的力量.无论在 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 和时代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先进的人物和 集体,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袁隆平、吴文俊、李国安、范匡夫、徐虎、李素丽等先进人物和民航总局国航飞行大队、漳州报警服务台、哈尔滨市派出所、山东济南交警支队等先进集体.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党和政府倡导的革命精神、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他们是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楷模.
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用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刘胡兰同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人们对中国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解放后,又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近40年来,学雷锋活动伴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经久不息、历久弥新,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学雷锋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使雷锋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抗洪烈士李向群为什么能以20岁的短暂的人生,仅仅8天的党龄,就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呢?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形式下,追逐实惠还是勇于奉献,是摆在每个同志面前 的新问题,继续发扬奉献精神,经受新的考验,革命的人生价值才能迸发出绚丽的时代光辉”,这是最好的答案.
新时期宣传弘扬雷锋精神,就要奋发向上、艰苦创业,就要扬清激浊、弘扬正气,这对于克服惟利是图、损公肥己、金钱至上、腐化堕落等社会丑恶现象,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概括先进典型的精神特点,突出表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知难而退,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意志;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勤于学习,刻苦钻研的作风;站在时代前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勇气;廉洁自爱,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品格.
二通过节庆、纪念日陶冶道德情操
各种重要节庆、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将寓于多种生动的 活动之中,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充分利用这些道德教育资源对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公民在参与活动中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丰富思想感情,陶冶情操,使道德内化为自律的行为.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历史的结晶.运用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进行道德情操的陶冶,是道德时间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作为悠久的 世界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 历史发展进程中,56个民族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涌现出了许多的先进人物,她凝聚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情,对祖国的爱,对 祖国的自豪,在传统节日里进行道德教育易受到良好的效果.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医生热爱祖国,锐意改革,面对被贬的遭遇,丝毫没有改变报效祖国的决心,最后以身殉国.他以炽热的感情写下的《离骚》等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激励着每一炎黄子孙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现阶段 就要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身.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利用重阳节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敬父母的教育,树立社会主义伦理意识,这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有重大意义.同时利用每年的清明节和“五一”、“五四”、“七一”、“七七”、“八一”、“十一”、“一二九”等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组织群众和青少年祭扫烈士陵园、参观相关的纪念场馆等爱国主义基地.
三、加强礼仪教育
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 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 反映.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礼仪.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育人们成为有思想、有追求的现代人 ,而且要通过礼仪的教育,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做到举止文明,处事得体.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现实中,礼仪教育有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 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人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行动上称为礼貌.从理论上讲礼仪、礼节、礼貌虽然不是深奥的东西,说起来容易,但在实践中做起来较难.在重大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和礼仪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应该掌握基本的礼仪原则,其一是敬人的原则,尊重他人是在交往中取得成功的 重要保证.其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愿自觉,礼貌待人、表里如一,不要妄自尊大,口是心非.其三是适度的原则,在交往过程中牢记过犹不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四是 真诚的原则,在交往中要诚心诚意,不逢场作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908962/

推荐访问:讲忠诚守严纪律立政德 讲忠诚守纪律民主生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