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历史资料介绍

来源:自我介绍 时间:2016-05-02 11:45: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自我介绍】

第一篇:《介绍黄河》

介绍黄河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50个地(市),317个县(旗),总人口 8742.2万人,农业人口 6907.7万人。全区总面积64.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水蚀面积33.7万km2、风蚀面积11.7万km2),多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达16亿t,是我国乃至世界上

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黄河历史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如近代历史上的1819年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中牟、兰考、武陟等地多次溃决、改道,冲毁农田村舍,民众损失无计其数。

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黄河有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黄河的历史资料介绍】

黄仲昆《黄河的水》,张陶陶《黄河愿》,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黄河——鲍比达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关于黄河的谚语

说尽黄河只为水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跛至天涯

关于黄河的成语故事

望洋兴叹,是黄河水神的故事啊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主。”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黄河边上有多少水电站,什么时候建的?【黄河的历史资料介绍】

【黄河的历史资料介绍】

黄河上的水电站

龙羊峡 长40公里,黄河穿越其间,河谷宽9公里,河谷两岸,一边是起伏峻险的茶纳山,一边是连绵不断的莽原,中间是一片宽阔平坦、肥沃丰腴的盆地,使整个峡谷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库区。它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和贵南县交界处,上距黄河源头1684公里,下距黄河入海口3778公里,平均海拔约2700米。“龙羊”是藏语,意为“险峻的悬崖深谷”。距西宁市150公里,峡长40公里,水面宽40-60米,而谷深达200-600多米。两岸危岩陡壁,几乎垂直对峙。龙羊峡上游地带为草原湖泊、雪山、植被等,水土流失较轻,含沙量少,每平方米水中含沙1.15公斤,仅占黄河入海口处含沙量的2.8%。

已建成发电的龙羊峡水电站位于龙羊峡入口,是黄河上游龙羊峡到青铜峡段水电开发规划的15级电站中的第一级,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主坝长396米,最大坝高178米,坝顶高度海拔2,610米,坝底宽80米,拱顶宽23.5米,全长1227米(挡水长度),水库周长108公里,面积383平方公里,水库容量247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28万千瓦(32万千瓦×4台),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龙羊峡水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水利枢纽,由北京勘测设计院和西北勘测设计院设计,水电四局承建,设备由东方电机厂制造。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灌溉、养殖、旅游、航运等综合效益。

龙羊峡大坝这个钢筋水泥铸就的庞然大物将黄河拦腰截断,将上游13万平方公里的汇水全部截住。当黄河水从坝内奔腾而出,声如巨雷,大地震抖,瀑布腾空,水雾弥漫,可谓惊心动魄。峡谷绝险,滔声雷动,惊涛拍岸,大坝巍峨,碧波平湖,构成了一幅奇妙的自然画卷,也充分展示了人类的伟大。

李家峡 位于青海省尖扎县与化隆县交界处,是黄河上游规划的第三座大型水电站。1988年4月正式开工,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000MW,分二期建设

(400MW×4+400MW×1),年平均发电量59亿千瓦时。电站大坝为三圆心双曲拱坝,高165米,长414.39米,底宽45米;水库正常海拔2180米,水库总容量为16.5亿立方米。电站与西北330KV电网连网。是目前西北最大的水电站。在系统内承担调峰、调频、汛期担负基荷。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等综合效益。电站是我国首次采用双排机组布置的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双排机组水电站。1995年12月12日李家峡水电厂正式成立,是西北地区第一家实行新厂新体制的水电厂。1999年12月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李家峡水电厂成为黄河上滚动开发的母体电站,更名为李家峡发电分公司。1#、2#、3#、4#机组分别于1997年2月13日、12月10日、1998年6月6日、1999年12月10日投产发电。4#机组采用蒸发冷却新技术,是国家技委和国家电力公司"

第二篇:《《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书评》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书评

──中国古代区域文明研究的又一力作【黄河的历史资料介绍】

历史与社会学院 历史学专业 2013级 秦文博

摘要:李玉洁教授主编的《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一书,可谓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研究的突破性成果,以文化视角对其剖析,前人很少涉足。笔者对其做了认真拜读并做了相关资料查阅,并以书评的形式阐述了这一著作在黄河文明中的地位,介绍了该书十一个部分的内容,即我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发展、变迁与农耕文明的特质(农民的精神世界等),论述了该书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特色、地位与价值,研究方法与史学理论的突破创新,如作者所用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相结合、比较史学研究方法等,并探讨了该书在结构编排上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对该书的一些观点在论证方式上的不足与缺陷、内容上的补充完善提出了一定建议。以期为读者对该书的阅读及相关人员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指导与帮助。 关键词:黄河流域;农耕文明;黄河文明

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共同缔造的,由多源多线的文化区系共同组成,中华文明奠基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以后许多王朝的中心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此说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黄河文明在文化发展史上有独特的作用,黄河文明的历史意义不可忽略,然而,黄河文明研究领域却少有学术著作,从文明的起源、发展、特点、对外交流、历史地位综合多角度对黄河文明作系统性研究论述的更是“鲜克有终”。正是基于此,该丛书主编将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分九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首先是黄河流域文明的要素:金属、文字、城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形成。著有《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殷商甲骨文研究》、《黄河流域史前聚落与城址研究》。还对黄河文明的特质进行研究,即探讨黄河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的差异之处,即经济上以农为本,文化以儒学为主流,著有《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儒学与中国

政治》、。最后编者对秦汉以后黄河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进行了探讨、分析,著有《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的外来文明》、《黄河文化与西风东渐》。笔者选择《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做了认真拜读,这本书的编写组在阅读、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又立足于历年来的考古发现,从多视角出发,通过综合研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基本面貌。

一、该书的内容介绍

该书的结构和内容共十一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序和绪论。

书前的总序中李学勤交待了黄河文明研究的历史背景,充分肯定了这项研究的学术价值,主编李玉洁教授从文明的三要素——文字、金属、城堡、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对黄河流域早期文明与国家的形成做了探讨,对黄河文明的内涵,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作了介绍,并说明黄河文明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生产部门”,对黄河文明的特质与历史变迁做了简单扼要介绍。

绪论是对本书全部内容的摘要与提炼,使读者对黄河文明有了大致了解后,作者终于开篇撰写黄河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农耕文明。首先论述了研究黄河农耕文明的形成及特征、对于走进文明系统中农民的精神世界、认识和指导当今农村的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等有现实意义这一研究目的。交代了秦汉以后基本沿袭了先秦农耕文明的模式,因此本书主要对先秦时期的农耕文明进行研究。主要涉及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辉煌,黄河流域的农书与农业技术理论、农业管理与赋税政策、农神崇拜及农商思想这些方面。

第一章为“黄河流域早期的农业”,作者运用历史地理学、现代生物技术、考古学知识探究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条件,认为至少在1万年前,原始农

业就起源于黄河流域,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有着河流、森林、草原的良好地理环境与四季分明的良好气候条件,旧石器时期,黄河流域是人类良好的栖息之地。原始农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有原始的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过渡的。

新石器时期的农业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尤其在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800-前2000年),私有财产产生、发展并向阶级社会过渡,母权制也因此向父权制过渡,齐家文化时期的洮河流域已经有了养蚕业,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华夏民族的祖先在很早发明种植农业的同时,还创造了农时与天象相符合的历法。颛顼高阳氏的“颛顼历”便是一个例证。

第二章为“夏商时期的农业”。夏商时期的农业和农作物已经初具规模,五谷①(黍、栗、麦、稻、菽)及禾、糜等农作物已出现,丝织业和麻织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夏代仍然延续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特征,依然使用木、石、骨、蚌等非金属农具,但农具种类有所增加,商代则进入金石并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如镰、铲、锄、犁铧等,但并不多见。夏商时期的天文历法较前代也有所发展,夏历、殷历都充分考虑农时、物候的需要。随着夏商时期国家的出现,农业和赋税是他们赖以统治的基础,夏商统治者对农业和赋税都很重视。“大禹治水”,“求年”祭祀活动便可体现,部落酋长向部落成员收取什一之税,聚敛财富。

第三章为“西周时期的农业”。在本章中作者除了介绍西周时期的农业在农作物品种、农具种类数量、农田技术管理、天文历法水平都较前代有了长足发展外,还通过对农神祭祀、周天子亲耕之礼、敬奉祖先以求丰收的拜农心理的论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西周的土地制度为井田制和爰田制,井田制下,每井九百亩,中间的一百亩为公田,八家农夫,每家私田一百亩,公田由八家共同耕作,公田农事做完,才开始在私田做农活,公田的收获归统治者所有,采取的是劳役地租形式,而爰田制则把所有土地按好坏分不同亩数的份地分给农民,收取实物地租,土地可以自由转让和交换。西周时期对乡村的行政

管理实行采邑制,在邑中按户、家、夫进行管理,此外西周王朝还设立农官,管理农业,收取赋税。

第四章为“春秋时期的农业”。作者叙述了春秋时期农具的大变革,青铜农具的应用与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之人们对积肥、施肥的重视,对土壤的研究、改造,农作物产量有了大幅提升。这一时期各国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竞相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实行县制,与采邑制不同,县邑由国家直接管理,赋税由国君直接收取。

第五章为“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的迅速发展”。作者论述了战国初年各国对农业的重视、铁制农具的普及推广并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分析了金属农具普及推广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基础,生产工具的变化最终导致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论证了郡县制和封建小农经济出现及其进步意义。出于防止水灾、旱灾的需要,各国修建了许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郑国渠以及魏国对漳河的治理等。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历法较不统一,但战国时期对黄道与二十八宿的研究为后世全面认识与确定二十四节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古代历法史上里程碑式的创举。

第六章为“古代农业的救灾政策和思想”。这一章节作者主要通过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如《周礼》、诸子百家著作、《史记》等文献典籍对其进行研究。夏商周各代我国主要的灾害有水灾、旱灾、蝗灾、地震山崩以及由此引起的灾荒和饥饿,当然统治者的虐政也是产生灾荒的原因。对于预防和救治水旱灾荒、饥贫,当时也有不少切实可行的制度和理论。《周礼》提出家族相互救助、完善沟洫制度、实行动态的赋税制度,饥荒时不收税,建设粮仓、调控物价,诸侯间恤灾救患等系统、完整的荒政制度。先秦诸子从防止饥荒、贫困,实行备治和灾荒饥馑来临时实施救治两个层次发展了赈济救灾理论。在备治方面,补充了不误农时,在救治方面,儒道墨家主张实行仁政、德政 ,呼吁统治者勤俭爱民,法家主张以刑赏法制治国,以刑赏促民勤苦生产。

第七章为“古代的农神”。本章作者主要介绍了男耕方面的“农神”与女织

方面的“蚕神”及相关的祭祀制度。农神崇拜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祈求丰收、消除灾害、祈福长寿、报答对土地、百谷及农神的感恩之情的社会心理,我国古代的农神主要有神农氏②、后稷,此外还有农业益虫神(猫虎之类)、水利设施神、农官田畯神等。农神祭祀在周代已有较完整的典礼仪式,当时的祭祀制度具有较为严格的等级性,政治地位越高,祭祀对象的地位越显贵,祭祀周族的祖先及农神,与周朝的建立、周王的独尊地位是相适应的;蚕神也是如此,黄帝元妃螺祖西陵氏为先蚕,享受的是皇家祀礼,是中国正统的蚕神,宛窳妇人、马头娘等则是民间蚕神。它体现的或许是“宗教”与政治的密切结合。

第八章为“中国早期的农书”。本章中作者论述了我国古代的农学理论与知识,这些农学理论与知识主要体现在《尚书•禹贡》、《礼记•月令》、《吕氏春秋》、《管子》这四部著作中。这些农书是对春秋战国以前各代农业生产经验的继承与总结,主要介绍了辨别土壤、性状、把握农时、物候、深耕土地、播种和匀苗、施肥、人地和谐观念、水利设施建设、家禽蓄养等知识。尤其《礼记•月令》与《管子》是了解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著作,这些农书为后来的农学思想发展以至整个农学体系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其在中国农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九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商思想”。作者首先阐述了春秋战国时的农商并重思想,代表人物为齐国的管仲、越国的范蠡。管仲主张工商食官,即政府控制工商业,农末俱利,即农商并重政策,使齐国一跃而成为春秋霸主。范蠡的粮贵伤末、粮贱伤农等重要探索,至今仍有其珍贵价值,接着阐述了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思想推行的目的和影响,重农抑商思想是法家和《管子》一书的主张。他们担心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会获得巨大的利润,形成具有雄厚经济基础并与国家抗衡的力量。因此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商人,发展小农经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最后一部分是结尾部分。结尾部分包括参考文献和后记两部分。从参考文献可以看出作者在撰写《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这本书时,运用了大量古代文献典

第三篇:《故黄河论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徐州故黄河历史文化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摘要】新时期,经济发展不再以第一、二产业为重点,而是迈向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热点,已经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点。徐州地区也在加紧旅游业的开发,开发故黄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成为新课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我国西北高原。这条古老的河流在宋代至清代流经徐州,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才改道山东入大海。黄河改道后在徐州留下的河道被称为“黄河古道”即故黄河。故黄河养育了徐州人们,也孕育出了徐州文化,并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旅游遗产。本文通过对故黄河旅游资源的分类、历史文化的介绍、资源特征分析及评价等方面入手,结合故黄河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找出其存在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解决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故黄河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从资源分类、资源评级入手,将故黄河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评级,找出故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以便找出其开发潜力。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徐州故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对故黄河历史文化开发现状的论述找出其存在问题。

第三部分主要是本文的理论思想,主要是针对以上两条的分析结论为故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拟定开发对策的理论依据即徐州故黄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 。

第四部分是本文结论重点,具体针对故黄河历史文化资源情况找出具体解决方案即徐州故黄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措施。 。

开发故黄河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加强徐州与外界交流、提升其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徐州的经济发展,还能发扬和保护故黄河历史文化、建成徐州亮丽风景线。

【关键字】故黄河 历史文化 资源分类 特色 评价 开发现状 对策 品牌

正文

一.徐州故黄河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1.旅游资源的分类

在对旅游资源分类之前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界对于旅游资源的定义有不同的见解:

旅游资源: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A(《旅游学》第二版 李天元 高等教育出版社 p98)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Classification,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2003-02-24 发布 2003-05-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规划通则》)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自然和人文各种因素的综合。(《旅游景区规划研究》周武忠 东南大学出版社p14第三段)

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邓观利,《旅游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西方学者将旅游资源称做旅游吸引物,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

以上是不同学家给出的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虽略有不同只因各学者研究角度不同。但综合来看大同小异,因此笔者总结旅游资源的几个要素:第一,能够激发旅游者兴趣即具有吸引了,这是旅游资源概念的核心;第二,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即可以开发,有利用价值;第三,能够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即其自身价值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通过这一基本定义我们可以了解旅游资源的划分范围,进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细化,将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通过对旅游分类的简单介绍进一步将徐州故黄河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以便更好的对故黄河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包括旅游资源分类方法的意义:⑴⑵⑶⑷⑸⑹⑺可以不要)

1.1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 旅游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体系。在此主要介绍以资源特色作为分类标准、以旅游活动作性质作为分类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法。

⑴按资源特性分类

S(2003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 级别:大类 基本类型)

① 自然旅游资源(A)

自然资源是指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凡是具有观赏、游览、科学考察或开展其他活动的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的资源,都可以被纳入自然旅游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多种多样,因此依据其自身特点又将自然旅游资源划分为以下几类:

1.地表类: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自然灾变遗迹、观赏岩洞、名山风光、峡谷风光、黄土景观、沙漠景观、戈壁景观、风蚀风光、峰林景观、土林风景、丹霞景观、大山风光、石林风景、海蚀风光、沙滩、岛屿风光、其他等。

2.水体类:湖泊风光、瀑布风光、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浪潮景观、名泉风光、游览海域、冰川风景。

3.生物类:草原风光、森林风光、珍稀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栖居地、古树名木、特殊物候景观、典型的自然生态景观。

4.气候与天象类:避暑胜地、避寒胜地、云海、雾海、冰雪风景、树挂奇观、天象胜景。

②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以社会文化事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比较复杂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资源。由于按照划分标准不同目前多将有形与无形统一划分。

1. 历史类:古人类遗迹、古代文化、古城遗址、古作坊遗址、古工

矿遗址、历史交通贸易遗址、科学教育遗址、历代军事遗址、历史祭祀建筑、帝王陵寝、古墓葬、古代宫殿建筑、名人故里、历史纪念地、古代水利工程、古桥梁、古园林、古代宗教建筑、古宅院、古衙署、传统街区、古城镇、古塔或塔林、石窟造像、摩崖石刻、岩画、其他古代建筑。

2.近现代类:地方标志建筑、地方代表性建筑、城市著名雕塑、纪念陵园、名人故居、名人陵寝墓地、其他纪念性建筑、仿古建筑、现代城市风貌、工矿设施、水电工程、车站、港口、桥梁、其他水工交通设施、农、林场、养殖场、农林业实验基地、科教设施、社会福利设施、休疗养设施。

3.文化游乐体育类:动物园、植物园、其他类型公园、游乐场所、狩猎场、文化设施、著名体育运动场馆。

4.风情胜地类:特色城镇、民俗街区、乡土建筑、典型民族村寨、城乡盛会、节庆活动、民间艺术、地方特产、名菜名食、商业闹市街区、购物中心、特殊医疗。其中古代文化、民俗、民间艺术等有属于无形人文资源。由于我国文化研究自由,不同专家有不同研究角度,因此本文主要借鉴目前比较认可的分类方法进行论述。

③社会旅游资源A

在当前存在一些事物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靠自然旅游资源或人文旅游资源来引起旅游者的兴趣的,这一类事物被划分到社会旅游资源中,较为常见的有几类:

1.经济建设成就:这类旅游资源不是靠自然风光或人文而为旅游者熟

第四篇:《黄河 简介》

黄河简介

深远关系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黄河的历史资料介绍】

路程

黄河全长5464公里,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

民间故事

水滴石穿

传说古时候,江西九江一带有条鳄鱼精,经常在长江里兴风作浪,害得这里的“鱼米之乡”都变得荒无人烟。一天,庐山上下来一位道人,到九江城中的雷涛家门前贴上了一纸法书,上写:“要除掉妖鳄,须练就百步穿扬的功夫。”落款是“水滴石穿”。雷涛捧着这张法书端详了半天,百步穿“扬”,为什么不是百步穿“杨”?水滴石穿又是什么意思?这时,雷涛突然瞥见了在轻风中飘扬的柳枝,屋檐下滴水滴出的小石窝,他恍然大悟。原来,只能射穿静止的柳枝,还并不是最高超的本领,只有能百发百中地射穿飘扬的柳枝,才是箭术的极至。而要练出这样的功夫,就必须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有信心,有恒心,才能成功。从此,雷涛就开始刻苦练习射箭。数十载后,终于练出了百步穿“扬”的本领,除掉了鳄鱼精。而它家屋檐下那块已经被水滴穿的石块,也成为了激励人们努力奋发,持之以恒的标志。 谚语、俗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

第五篇:《黄河》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 了解黄河的历史、发源,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 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基本资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会自主、合作学习。

4、 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 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二活动准备

学生分为五个小组,上网或到学校图书馆等不同渠道搜集以下有关黄河的内容:

1、 黄河的历史、地理资料。

2、 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床说、历史人物。

3、 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诗句。

4、 黄河带来的灾难、污染、断流等现状的资料。

5、 治理黄河的基本对策。

请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重点,筛选真理收集的资料,写成发言稿,做好参加“黄河,母亲河”综合活动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三活动过程

老师导入:自古以来,赞美黄河的诗文数不胜数,奔腾不息的黄河用它甜美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探寻,来感受沉淀的黄河文化,追溯黄河的历史,展望黄河的未来。让我们进入第一站:

(一) 黄河溯源

让同学们介绍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份,全长,上、中、下游的划分,水流特征,改道的历史等知识。

如:1、地理知识: 黄河的长度是5464公里,在中国属于第二大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面积79.6万平方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河川年径流量的2%。但就是这些黄河水,加上流域内有限的地下水,却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仅从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经济和历史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黄”河的的盛名由来:黄河穿过世界上著名的黄土高原,这里因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送巨量的泥沙。因此,“黄”河的盛名,实际上是黄土高原奉赠的。

2、历史知识

、你能举出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三个即可)【黄河的历史资料介绍】

参考答案:(1)旧石器文化:陕西的大荔沙苑遗址、山西的沁水下川遗址。(2)

新石 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3)青铜器文化:商城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

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了哪些都城吗? (至少说出三个。)

参考答案: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市)东汉定都洛阳、魏晋均定都洛阳、隋唐均定都长安、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黄河的历史资料介绍】

你能说出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名称吗?(三个名称即可,但要说一个具体的故事。)

参考答案:大禹治水的传说、黄帝的传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郑国渠的故事等。

(二) 黄河风光

让学生以风景区导游的身份展示景点解说词。

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

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老师小结:听了以上的介绍,感觉一定不错吧!黄河沿岸的优美风光是她的容颜,那有关黄河的诗词歌谣该是她悠悠的古韵吧。我们进入下一站

(三) 黄河诗韵

1、有关黄河的古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2、有关黄河的歌谣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艄公号子声声雷,传功拉纤步步沉。运载粮船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 3有关黄河的俗语、成语

河清海晏——指代太平, 九曲黄河——形容大河弯曲。 泾渭分明——黄河支流的故事。 砺山带河——古人发誓时常用的词,表示社会重大变革(时也不变心) 俟河之清——等黄河清了 中流砥柱——黄河在山门峡一带的水中石柱,比喻社会或一个团体中的中坚力量。 跳进黄河洗不清——比喻百口难辩。 山河表里——指陕西潼关的地势:有黄河和华山互为表里。 摸着石头过河 投河觅井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江水不犯河水 河水不犯井水 河东狮子吼 海沸河翻 百二关河 阻山带河 鱼烂河决 饮河鼹鼠

老师小结;同学们,黄河石我国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她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你们可曾知道黄河的现状,请进入下一站

(四)黄河诉怨

断流:从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间,黄河下游有19年发生断流,累计断流57次,共计682天,平均每年断流36天。进入90年代,断流尤为严重。1997年2月7日,黄河下游利津河段首次断流,断流河段曾一度延至河南开封市柳园口河段,断流长度达700多公里。

污染:对 7247 公里长的干流和主要支流进行水质评价,其结果是:7 成以上的河段完全失去了饮用水源功能,其中,有 1779 公里受严重污染;劣于 5 类水标准,这种水实际上已成为“毒液”。

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

水土流失:黃土高原本來土壤肥沃,森林覆盖面广,却由于历代的砍伐,使土壤失去保护,任由暴雨冲刷,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淤积下游河道,引致泛滥成灾。再者,光禿的地面,亦使地面径流加速集中汇入河流。黄河现在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五)黄河奔腾:

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优良的自然环境,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不断发展,并为世人称道。然而,今天的黄河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沃良田变成了贫瘠、干涸的不毛之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黄河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污染问题,请展示自古至今人们治理黄河的材料:

1、 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2、 我国政府为缓解黄河断流所采取的对策: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实行全河道水量调配。

坚持节水方针,发展节约型农业。

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加快南水北调进程。

老师小结:黄河,我们的母亲,她横贯天地。中华儿女把热血,热泪和热汗抛洒给她,也把苦难、苦涩和苦闷倾诉给她。然而如今,儿女们逐渐强壮起来,而我们的母亲却一天天衰竭!黄河在怒吼,她用无声的语言(断流)告诫我们什么呢?(我们不仅是保护母亲河,而且包含要人们尊重自然,珍爱自然,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结束语:(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古老的中国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叫长江;古老的中国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长江黄河,华夏文明,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我们——龙的传人,要继往开来,争取再创辉煌!

伴着音乐,给学生布置作业:

⑴ 根据这次活动课的感受写一篇作文《我心中的黄河》。

⑵ 课外办一期手抄报《黄河,母亲河》。

我们的黄河之旅结束了,可是我想学生对黄河、对地球的悠悠关爱之情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本次活动我们将语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加强了环保意识。小组汇报的形式激发了同学们的主角意识,人人参与,互助合作,又有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而且也学会了整理资料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次综合性学习将学生对课外资料的搜集与课内成果交流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力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语文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训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与运用方

我在这次活动课的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无疑主要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而资料汇集、选择、制成 PowerPoint 演示文稿,则不但要有学生的自主,也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与探究。课堂上各小组操作 PowerPoint 演示文稿和解说相关资料的过程,则更体现了小组合作的效果。

这次活动课,我还大胆尝试了这样一个创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优越的宽带网络资源,使大家屡见不鲜的信息技术由辅助教师的“教”向辅助学生的“学”转变。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了比课外书更为丰富有趣的资料,又利用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筛选、加工,制成演示

第六篇:《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

概况

  长城(TheGreatWall)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2.2千米。
  长城的地形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1万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长城,全长8851.8公里(2009年修订)。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在5万公里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北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就有遗址1。5万多公里。其次是甘肃的长城。

  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一般人谈的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畔。

  长城关隘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道关、大毛山关、义院口、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青山关、铁门关、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飞狐口、寡妇楼、司马台、慕田峪关、沿河城、将军关、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鸡鹿塞、高阙塞、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金锁关、黄泽关、黄榆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口、镇羌堡口、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阳方口、白草关口、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口、龙泉关、固关、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魏长城南起点、定边城、高家堡、镇北台、统万城、韩城魏长城、黄甫川堡等。

 

长城的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二十五。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版筑夯土墙

  (2)土坯垒砌墙

  (3)青砖砌墙

  (4)石砌墙

  (5)砖石混合砌筑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长城的历史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长城的起点——老龙头一、秦、赵、燕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原因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匈奴传》)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着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吕思勉《中国民族史》第三章)

  而且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表现在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长城现在的作用

  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其范围南北宽约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东西长约数千公里。长城带自远古至今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是观察和理解长城带一切事物的关键所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城带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们都与当今分布在长城带的20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无论已经消失的还是至今继续发展的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文章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出自有关长城的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孟姜女庙,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们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长城的别名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中很常见。

  壕堑、界壕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

  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由黄海海滨一路延伸至亚洲内陆沙漠的庞大石造建筑物,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城墙大约有25英尺高,12英尺厚,在中国的陆地上绵延将近1500英里长。万里长城的建造目的是为了增加北方蛮族南下劫掠后逃亡的困难度,藉此抑制他们的侵略。当然长城本身相当庞大,但是它的目的并不是要隔绝北方的侵略者,因为要维护这样一个防御型建筑的成本实在太过高昂了。

  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目前现存几段长城:

  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大同长城等。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

  慕田峪长城: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境内。距北京城73公里。北京着名长城景点之一,是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慕田峪长城的构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这里敌楼密集,关隘险要,城两侧均有垛口。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120公里,由戚继光督建,它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结构新颖,造型各异,堪称万里长城的精华。司马台长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

  金山岭长城:位于距市区140公里密云县与河北滦平县交界的燕山山脉之中。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线10.5公里。沿线设有建筑各异的故搂67座,烽火台二座,大小关隘五处,这里长城上敌楼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墙体以巨石为基,高5-8米,并设有拦马墙、垛墙和障墙,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被誉为“万里长城,金山独秀”。

  山海关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入海处。现属山海关境内的长城全长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有“中华之魂”的盛誉。

  嘉峪关长城: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关则是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看到的城关以内城为主,由黄土夯筑而成,外面包以城砖,坚固雄伟。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

  虎山长城:位于辽宁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绿江畔虎山景区虎山面积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m。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环顾四周,朝鲜的义州城、中国的马市沙洲和连接丹东与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清晰可见。

  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宁省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关15公里,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自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自此,长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当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以此继续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间。“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们对九门口长城的形象描述。

  大同长城:明代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明长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大同镇长城东起天镇县东北镇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子上村东山),全长33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城776个;火路墩833个。大同市、浑源、灵丘县境内的明长城周内长城。浑源境内计160华里,灵丘境内长约190华里。明内、外长城在大同境内总长为800多华里。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长城的经典文学作品

  长城赞(教材修改后)

  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默认分类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跨峻岭、穿草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注:对联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墙;“月宫遥见”,据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员报道,从空中回望地球,长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登八达岭

  沈用济(清)

  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

  坐窥京邑尽,行绕塞垣重。

  夕照沉千帐,寒声折万松。

  回瞻陵寝地,云气总成龙。

  度岭见长城

  丁澎(清)

  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

  随阳雁断天疑尽,背日风高夏若寒。

  沧海不沉秦女石,浮云欲动楚臣冠。

  伊州一曲先挥泪,况是亲经行路难。

  登万里长城

  康有为(清)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

  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疆封。

  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

  百万空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临江仙。登八达岭长城

  万立丰

  不上长城非好汉,岂辞坡陡梯环?

  山河表里灿斑斑。千秋遗胜迹,万国发惊叹。

  大隧车穿南北贯,翩跹凤舞龙蟠,建成高速坦途宽。

  秋高气爽,四野有奇观。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第七篇:《黄河作文200字9篇》

篇一:我爱家乡的黄河大坝

我的家乡有美丽的凤凰广场,雄伟的黄河大桥,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黄河大坝。

黄河大坝,纵贯利津县南北,它一年四季都非常美丽。

春天,黄河大坝的树长出绿油油的叶子,小草也从地下探出头来。给大坝披上了一层绿衣,到处都是勃勃生机。

夏天,这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蝴蝶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翩翩起舞。

秋天,树叶黄了,小草也黄了。这时的黄河大坝变成了一个金色的世界。

冬天,下雪时,白色的雪花落到树上、地上。黄河大坝变成了 黄河雪坝 。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黄河大坝。

篇二:黄河之旅

9月16日那天,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黄河。

黄河大桥总长1350米,宽20.8米,两侧有两个公园。有5根雕刻着龙飞凤舞的石柱,北边是一个曲廊回旋。

我们看完黄河大桥,又来到了黄河大坝,落下的黄叶在土地上,好像铺在地上的黄色地毯,在路上我们看见了一个白乎乎的东西,张晨龙还说它是蚕茧哩!

我们终于到了黄河外滩,我们都把自己的吃的拿给大家分享。开始举行联欢会了,首先是我吹葫芦丝 月光下的凤尾竹 。然后我又说快书 痤大姐。【黄河作文200字9篇】黄河作文200字9篇。接下来我们先后又表演了诗朗诵 在一片掌声和欢笑声中恋恋不舍地结束了联欢。

这次旅行真开心!

篇三:难忘的 黄河外滩之旅

今天,崔老师带我们去黄河游玩。我们先去了黄河外滩,慢慢地走到了小树林,绿绿的树叶变黄了,落到了树下,我们走在黄黄的叶子上,发出 沙沙沙 的声音。

到了目的地我可饿死了,零食分给好伙伴,然后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开始联欢了,大家唱歌跳舞,一下子打破了寂寞。有人读诗、有人唱歌、有人跳舞,我也迫不及待地跳上台唱了一首歌,我下了台又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荆韬也上台来吹起了葫芦丝,我听着听着入了迷。

今天,我高兴极了!

篇四:看黄河大桥

看,黄河大桥! 随着妈妈和姐姐的叫声,我透过车窗,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个高大的石像,那就是唐赛尔英雄。近了,近了,我的心也随之激动起来,汽车随着龙尾而上,视野也随之开阔了起来。黄河大桥越来越高大起来,气势磅礴。经过螺旋形的引桥,汽车驶上正桥。眼前出现了一条笔直的大道通向滨州市里。黄河大桥下的水浓浓的,黄黄的。大桥两侧的栏杆长长的,交通标志一目了然,机动车道上,各种监控、照明设施井然有序。桥栏杆上彩旗飘扬,

啊!黄河大桥,你壮丽雄伟,你是一座展望未来的?望台;黄河大桥,你是一座改革开放的丰碑,我为你骄傲。

篇五:黄河之旅

今天我们来到了黄河滩,看见黄河边种着许许多多的枣和树,让人一望无际,真美啊!

我们走到黄河滩跟前,爸爸看见水,不由得想洗了脚,便脱了鞋向水边走去,他踏着软软的泥巴对我们说: 你们想来吗?这儿的泥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说完,便用一个长木棍伸向水中测了一下水的深度。看水还不到棍的底部,爸爸就放心的把脚伸进去,扑咚扑咚的洗了一下脚。【黄河作文200字9篇】文章黄河作文200字9篇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122826/

推荐访问:关于黄河的历史资料 黄河的历史地理资料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