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文化

来源:职业规划 时间:2016-07-26 10:21:5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职业规划】

彝族服饰文化(一)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云南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 作者 :方进普)

内容摘要: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彝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彝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服饰构成要素的变更,促进了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的准确快速传达,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和图案设计等呈现出来,并体现彝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关 键 词】彝族服饰/符号化/视觉语汇/视觉情感/审美文化

1.引 言

云南彝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云南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云南彝族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云南彝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2.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2.1云南彝族地域分布

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云南省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全省都有分布,由于其支系众多,支系间由于地域的差别,其服饰也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各具特色。

2.2精湛的制作工艺

彝族妇女能纺善织早见与史书,有悠久的历史。一直到现在,有些彝族家庭有纺车和织布机,他们能织出各种提花、暗花和几何图案的不同布匹,供自己缝制衣服、被、褥、也做背包,花纹图案复杂美观,而且缜密厚实,结实耐用。据说:有的复杂点的图案,一条纬线就要换几次不同花色的线,一个灵巧善织的妇女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尺。这里彝族常把一个姑娘织布的水平如何,作为找对象的重要条件。彝族人们穿用的衣物,都是妇女们亲手缝纫而成的,用的棉花和棉线,有的自产,有的买自内地或外地交换。解放以后,广大年轻人穿起各种不同品种面料的衣服。

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每个村寨都有刺绣能手,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此外,彝族妇女还喜欢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作为别出心裁的装饰。

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的能手,她们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挑花、补花的技巧,学习平绣、绉绣、缠绣、帖绣等针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长辈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标志。彝族姑娘若不会绣花或绣得不好,就算人长得再漂亮,也难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妇女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有各式各样的绣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都值得作为民族刺绣标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

2.3云南彝族男子服饰与女子服饰

彝族支系众多,服饰各不相同,可分为凉山,楚雄,红河和川黔等几大类型。常见的为凉山地区彝族服饰,其男子身着大襟式、宽饰边长袖衣,下着肥大长裤、头扎“英雄髻”,身披羊毛“擦尔瓦”,脚穿布鞋,左耳佩一颗蜜蜡玉大珠。女子穿无领大襟式窄袖衣,外套镶绣有精美纹样的深色坎肩,下着宽大的五色百褶裙,脚穿绣花鞋,头顶一方头帕,帕上有精细刺绣,用长辫将其盘在头上。首饰有手镯、耳坠、项链、领花等银质饰品。流行于云南红河、楚雄等地的鸡冠帽是极有特色的彝族少女头饰。用布和绸缎作面料,内加衬布,剪成两片鸡冠形帽冠,故

得名。鸡冠帽堪称为精美工艺品,有的饰以刺绣、挑绣装饰,色彩浓丽,图案精细,有的缀满大小银泡,烁烁闪亮,象征星星和月亮。云南石屏花腰彝女子服饰,除裤子为深蓝色以外,全身均饰以红色为主的彩色绣饰,因其腰带绣饰格外精美而称为“花腰彝”。女装的特点为绣花紧袖大襟衣,外罩绣花小坎肩,腰系绣花小围腰,下着深蓝色长裤,裤脚镶花边,脚穿绣花鞋。服饰工艺以刺绣、挑花、银泡镶嵌为主,技艺精湛。【彝族服饰文化】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身披羊毛织成的斗蓬“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下装男女有所不同,男子又有三种不同大小的裤脚,最大的达到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脚颈。女子下装为“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由几种不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绚丽多姿,十分漂亮。男子蓄发堆髻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成勇武的“英雄结”。左耳戴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不留胡须。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

3.云南彝族服饰历史文化内涵

不同的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彝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彝族服饰因接受了这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便促使其生成了多种特色服饰语言文化,因此,彝族服饰具有区域性和标志性的特性,并作为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体,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确证。

3.1彝族服饰演变与发展

彝族服饰历经数千年演变之后,除继续负载传递服饰文化信息和展示服饰文化信息的使命之外,还通过其凝聚着的特定历史文化语言,向人们诠释服饰自身诞生的历史时期或时代印记,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社会历史文化涵义。【彝族服饰文化】

尽管彝族服饰在人类文化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人类历史所禁锢,被人们的观念所束缚,被生产工艺所限制,被文化、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所制约,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及表现形式的不完整

性。

【彝族服饰文化】

云南彝族服饰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造物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彝族人民在这个过程中,依据本民族的习俗、思想、情感以及欣赏习惯,不断变更着式样、色彩、材质、结构等构成要素,满足探寻美、创造美的欲望,促进了情感的抒发和新的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3.2服饰艺术视觉符号

人类求新、求异、求变、求美的本性,决定了情感与形式之间的稳定性结合只是相对的、短暂的,人类的情感和形式语言间总是在相互交融的运动之中寻觅着一种新的结合与平衡,从而产生出诸多各具彝族民族特色的服饰艺术视觉交流语言及服饰语义传达符号,这些语言和符号既构筑起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特定造物文化。

因此说,云南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它的历史流变,记载下了一部广大劳动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是彝族造物工艺文化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以最初的物质文化功能,即服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转向追求精神愉悦及阐释审美情感为主流的装饰欣赏功能,从朦胧意识的纷乱状态,走向视觉语言定位传达的历史性突破和划时代的变革,从一个侧面演绎出工艺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彝族服饰美感本身是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转化成具体形态才能被人们所认同或感知。而且情感的视觉化、形象化表述只能依附于具体的形态。“造型是运用艺术手段依赖美的规律,将处于变化运动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综合、凝聚、固定的物化与升华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提炼,加工以至必要的夸张、变形,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审美特点;造型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揭示艺术基本主题的手段”。

3.3 彝族服饰语言的造型传达

彝族服饰语言的造型传达是多层面的复合结构,可概括为内在本质和外在表象两大范畴。外在表象是根据彝族传统理念、民族习俗、民族事象等选择的恰当艺术组成方式、造型元素,如廓型、色彩、装饰、材质等,为揭示彝族服饰主题本质服务,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的客观具体存在,是依附载体体现出来的具体形象和形式特征。而内在本质的表达则通过外在表象发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

是其内在性格、精神、本质通过色彩及纹样等外在造型形式的反映;传达物化于其中的人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审美观念、文化传统等,则是将造型语言形式化、人格化,形、意交融于一体,抒发人的情感,展现实用功能和审美意念的和谐统一,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需求。

彝族服饰展示的不仅仅是形体语言,而且通过形体语言,延伸了审美心理空间和审美心理感应,传达出形体所隐藏的情感语汇,将有限的形体物理空间转换成了无限的心理想象空间。换言之,外在表象因素的表情也起着重要作用,正确地把握其形体的性格特征,有利于更准确更恰当地传达视觉信息,从而减少与观众沟通的障碍,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

3.4云南彝族服饰与文化生活

彝族服饰与整个彝间文化、彝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彝族审美、彝族风格、生活习俗甚至彝族的经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彝族服饰的这些品格,均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设计及服饰图案设计呈现出来,通过特定的民族服饰形体语言和形式特征,使人们体味出它的舒适、美观和其中所隐喻的彝族传统文化意蕴和彝族审美习惯,领略它的装饰美以及朴素纯真的艺术品格。 如彝族广大农村的许多地方至今仍可见到姑娘穿的“鸡冠帽”,其造型稚拙、憨厚、质朴,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装饰风格,它以情感为纽带,以事物固有性格特征为核心,通过特定的极度夸张的外形特征,张扬事物的真、善、美,在这里,鸡的形象被作为寄托情感的言情物,“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头饰”。彝族姑娘的“鸡冠帽”造型如鸡冠形状,别具特色,姑娘们戴在头上,好似一只雄赳赳的公鸡在山间“歌唱”。这又将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有机完美地融合于一体。 在云南彝族服饰中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彝族人把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民族信仰,艺术地表现在自己的服饰上,用“织、绣、挑、贴”等各种刺绣技巧,将“鸟、畜、兽、树、果、花、草”等来自生活与自然中的物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自己的头帕、上衣、配饰上,创造出了古朴纯正、疏密有致、色彩斑斓的图案纹样世界。尤其是彝族姑娘上身穿着的镶边绣花的大襟石衽上衣,下着镶有多层色布的百褶长裙,令人目不暇接。从艺术角色看,鸡冠帽的造型,凝结的是情感审美艺术物态化的表现形式,整个造型交织着情和爱,体现出审美情感与实用艺术、平面装饰造型与立体

彝族服饰文化(二)
论“彝族服饰”文化

论“彝族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彝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彝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彝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服饰构成要素的变更,促进了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的准确快速传达,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和图案设计等呈现出来,并体现彝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关 键 词】彝族服饰/符号化/视觉语汇/视觉情感/审美文化

【彝族服饰文化】

1.引 言

彝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彝族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云南彝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2.彝族男子服饰与女子服饰

凉山彝族服饰,男子身着大襟式、宽饰边长袖衣,下着肥大长裤、头扎“英雄髻”,身披羊毛“擦尔瓦”,脚穿布鞋,左耳佩一颗蜜蜡玉大珠。女子穿无领大襟式窄袖衣,外套镶绣有精美纹样的深色坎肩,下着宽大的五色百褶裙,脚穿绣花鞋,头顶一方头帕,帕上有精细刺绣,用长辫将其盘在头上。首饰有手镯、耳坠、项链、领花等银质饰品。流行于云南红河、楚雄等地的鸡冠帽是极有特色的彝族少女头饰。用布和绸缎作面料,内加衬布,剪成两片鸡冠形帽冠,故得名。鸡冠帽堪称为精美工艺品,有的饰以刺绣、挑绣装饰,色彩浓丽,图案精细,有的缀满大小银泡,烁烁闪亮,象征星星和月亮。云南石屏花腰彝女子服饰,除裤子为深蓝色以外,全身均饰以红色为主的彩色绣饰,因其腰带绣饰格外精美而称为“花腰彝”。女装的特点为绣花紧袖大襟衣,外罩绣花小坎肩,腰系绣花小围腰,下着深蓝色长裤,裤脚镶花边,脚穿绣花鞋。服饰工艺以刺绣、挑花、银泡镶嵌为主,技艺精湛。【彝族服饰文化】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身披羊毛织成的斗蓬“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下装男女有所不同,男子又有三种不同大小的裤脚,最大的达到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脚颈。女子下装为“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由几种不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绚丽多姿,十分漂亮。男子蓄发堆髻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成勇武的“英雄结”。左耳戴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不留胡须。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

3.彝族服饰色彩的审美渊源

彝族服饰的色调搭配五彩斑斓,以红、黄、黑为基础,以红、黄、黑、白、青为主色调。这与彝族古代“五色观”的色彩观念密切相关。在《吐鲁立咪》、《哎哺舍额》等古籍中认为:清青之气产生天。浊红之气产生地,天白地黑生成了宇宙。这样以青、红、皂、白来分天地。在《彝族源流》、《异文丛刻》等古籍中,有以五色配五方、五色配五行的观念。认为: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东方育龙、木,南方赤龙、火,西方白龙、金.北方黑龙、水,中央黄龙、土。彝族古代还有五色族称。尼、能部族即以青、红为族称,尼部即青夷,能部即红夷;慕、饵部族以白、黑为族称,“慕吐洱

那”即天白地黑,慕部即白夷,饵部即黑夷;有尚黄部族“署舍乌够左”即“鸡冠黄人”部夷人。

这些与彝族古代许多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观念相关联,反映了天文、历算、宗教、哲学、社会民俗等等方面的深层内涵。

3.1彝族服饰的色彩审美

总的来说“黑、红、青、黄,白”构成了彝族服饰中的主要色彩。其中首服多黑底,装饰配色大量使用红、黄、蓝、白等色,其中以红色为主。彝族首服大多选用黑、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的镶嵌色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选用红、黄、蓝等颜色。除了绿色之外,很少用别的过渡性中间色,但经过精心调配,色调鲜艳而且和谐,具有别具一格的美感。

3.2五彩斑斓的配色技法

彝族首服,可谓是将色彩的明暗对比和色相对比运用的尤为出色。明暗对比的效果,侧重在色阶的层次感上,明暗反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色彩的明快与否。彝族首服中较少使用灰层次的颜色,以明度较低的黑色蓝色为底配上纯度较高的黄色、红色,形成的对比

效果较为强烈;或是以暗色为底,装饰闪亮的银饰,看上去黑白分明,格外声势夺人。在色相对比中也是选用对比跨度大的颜色进行搭配,几乎是以红、黄、蓝等反差较大的对比色为主,高纯度的色彩占较大比例,在色彩配置上呈现出“跳跃性”,加之色彩形态上经常出现形与形之间的分割、交错、重叠,服饰色彩呈现出引人注目,具有刺激性的视觉效果。在众多彝族聚居地中,以云南彝族的首服配色,最为强烈而大胆,充满了色彩的张力。

3.3刺绣配色

彝族刺绣常用的颜色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色,以黑、白、粉红为地,在衣服不同的部位多采用不同的运用方法。一般在裹背、飘带、裤管上多用单色绣,利用底色的映衬,使纹饰协调统一,显得雅致爽朗。如“四方八虎图”、“人形舞蹈纹”、“灯笼纹”、“凤鸟穿云纹”等;在胸襟、环肩、围腰、背披上多运用同一色系的线,如大红、红、玫红、暗红、浅红,绿、深绿、暗绿、浅绿等,利用色彩的明暗深浅,组合成图案,如花瓣纹,不同色彩地运用,自然形成花瓣间的层次感,既统一又有变化,使图案维妙维俏,多姿多彩。此外对比色也是彝族妇女常用的配色方式,如红配绿、黄配紫等,主花与次花色彩不一,对

【彝族服饰文化】

比强烈,之间多用一些中和色过渡。使整个图案布局繁褥而不紊乱,华丽而不轻佻。

4.云南彝族服饰历史文化内涵

4.1服饰艺术视觉符号

各具彝族民族特色的服饰艺术视觉交流语言及服饰语义传达符号,构筑起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特定造物文化。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它的历史流变,记载下了一部广大劳动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是彝族造物工艺文化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以最初的物质文化功能,即服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转向追求精神愉悦及阐释审美情感为主流的装饰欣赏功能,从朦胧意识的纷乱状态,走向视觉语言定位传达的历史性突破和划时代的变革,从一个侧面演绎出工艺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4.2彝族服饰与图腾文化

彝族部地区的妇女,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老虎的头和蜘蛛、羊、蛇身、豹子等整合为意象的形象,刺绣在自己的衣服和围裙上,表达自己的民族信仰。

彝族服饰的图案造型设计,均与彝族心态、彝族习俗紧密相连,重在表达一种审美思想。云南彝族传统文化心态崇尚吉祥、喜庆、圆满、幸福和稳定,这一理念反映在彝族服饰图案上,则表现为追求饱满、丰厚、完整、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情感意愿,通过图案造型,向人们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层底蕴和生命情感。

彝族服饰文化(三)
浅谈巍山彝族服饰文化及保护措施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巍山彝族服饰文化及保护措施

作者:孙建芬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5期

服饰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是各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中最为外在、直观和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巍山彝族服饰以其独有的特色在在彝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巍山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对建立民族文化强县具有特殊的价值。

一、巍山当代彝族服饰

现今巍山彝族有三个支系即:腊罗、迷撒、格尼,其中腊罗和迷撒支系人数最多。腊罗主要分布在巍山坝子东山;迷撒多数居住在巍山坝子的西边山区的青华等地。典型的彝族服饰主要集中在:龙街、小潭子、谷波罗、龙潭、多雨村麻秸房等地。

(一)龙街彝族服饰。龙街乡位于巍山县城西,其境内彝族多属迷撒支系,少部分属腊罗支系。其境内彝族服饰多喜好以黑、白和青蓝色布为底料,服饰分盛装、便装和冬装。男装较简洁,头顶瓜皮小帽,上身着黑或蓝布对襟衣,前胸订十一至十三对布纽扣,外套麂皮、羊皮褂或黑布领褂,下穿同色大裆裤,头缠黑布或白布包头。未婚女子,发编两辫,戴月形凉帽,外裹蓝、黑绕子,白色包头,穿红、黑蓝色领褂,脚穿绣花圆口布鞋。已婚妇女,头戴白绕子,长发编成一条,与白绕子相缠,其外包黑包头,耳饰针形耳坠。老年妇女头戴黑绕子,黑或白色包头,耳饰环形状玉片耳环,穿蓝或黑弯襟长衣,手带银镯、戒指,下穿蓝色大统裤,腰系方块三边绣花围腰和腰带,脚穿尖头布鞋。

(二)、小潭子彝村服饰。该村属东山白彝,史称“蒲落蛮”,现自称“腊尼叭”。男子服饰:男子头戴羊毛毡帽,名叫“毡杆特”,系一种以羊毛擀制成碗状,半球形的无沿帽。上衣与下裤,与汉族之间对襟衣略同,外套一件用羊皮经搓揉而成的羊皮褂子,过去多穿草鞋。现男子渐似汉装。妇女服饰较为精美。头顶“抹额”,其上镶嵌红色宝石圆锥形鼓钉。头发编为辫,挽于头顶成高髻,外缠黑包头,其上缀银串珠、亮珠或银制“菱脚吊”数串。耳戴银圈大耳环。上衣为右襟长衣,前摆短后襟长,领口、袖、襟边镶滚丝辫、银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295904/

推荐访问: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楚雄彝族服饰文化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