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型研究

来源:职业规划 时间:2016-07-27 10:57:0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职业规划】

我国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型研究(一)
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

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

张洪家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富于独创性,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同时在人格方面又很健全的人。这种人才,通常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时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还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所以,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第一,对一些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第三,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即较强的创新能力,第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保持畅通的合作,第五,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担艰苦的工作。

二、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主席胡锦涛也曾不止一次地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有意义。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可以说正是基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我们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但是不难看出,现如今我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比如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0%,而创新型国家都高于70%,因此,继续深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拖延的明智的选择。

可以说现在“中国制造”已经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那仅仅是在一些科技含量很低的制造业等方面。我看过一个例子,说温州的造鞋厂卖出700万双鞋子所得的利润才刚好相当于发达国家销售一架波音747所得的利润。在一些高科技的领域,如计算机的CPU,汽车的发动机等,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来自发达国家,甚至一些领域,我们根本触及不到,所有的技术百分之百都要靠进口。前些天的南海争端中,一名战略分析师在电视上语重心长地说,为什么别的国家疯狂地开采我们的石油,而我们只能坐视不理,任凭油气一点一点地被开采了去,原因是我们国家在深海开采石油方面尚缺乏相应的技术,即使探明了石油储量,由于技术原因也无法开采,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加快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是极其紧迫和重要的了。

三、制约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据2006年的一组数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约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研究和发展经费也居世界第六,可是我们的创新综合指数则排名第28位,属中等偏下水平。如今几年我们国家的科研经费更是逐年递增,可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因此看到与此相应的科研及其成果水平的相应提升。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一)、教育层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据统计,全国研发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大学,在高校,而且,我们应该清楚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研发人员都是大学教育的产物。因为所有的研发人员都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而这些只能从大学教育中获得。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有可能不利于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清楚地看到很多毕业大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前些年时常提起的清华大学学生毕业后卖猪肉的事例,这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大学教育还存在着某些问题,需要我们一点点完善。

近几年来,一提起教育,高考制度常常成为了质疑的对象,诚然如今的高考制度已与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种种不协调,适时适度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考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符合东方传统思维的选拔人才的模式,因此,在高考制度未取消之前,一切的抗争都是枉然。不如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做点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事。人大附中的王岷珠就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她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任务,绝不只是在大学里面,基础教育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这是因为,创新型人才的智能开发,人格以及创新意识等,基本上都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形成,因此应该把小学、中学、大学各学习阶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地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一直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了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而非“发现知识”的学习模式,在学校里,以老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高考结束,甚至在大学教育的初期也可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子。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最恰当的、最有用的材料,而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与之相对立的是“发现学习”,是指学习是通过发现而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适时恰当的指导和建议,学生通过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实验发现,发现学习更能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美国20世纪下半叶选择了以“发现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美国的这场改革是失败的,因为它使美国和其他欧洲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拉大了,但是美国近半个世纪的这场改革运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传统,出现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使得美国自二战以来称霸世界,长盛不衰。而我国延续的是以“接受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高考制度又对这种教育模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使是现在,在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这种制度的缺陷的情况下,还是出现了像“小升初”这样的现象,使得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他们美好的假期生活被一个个奥赛培训班所充斥,情形实是不应该。

应该说大学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自由得多,也开放得多,学生身上的枷锁没有了,但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由于中学教育中所形成的学习思维的方式和大学教育的格格不入,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教育,整日沉迷网络、电子小说和恋爱中不能自拔,既浪费了时间,也毁了青春。

自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政策,诚然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使得国民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扩招使得教育质量普遍下滑,基础设施配备不足。记得前几年山东大学就因为扩招而导致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的排名一度下降不少,有的大学因为扩招连宿【我国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型研究】

舍都不够用,临时安排的宿舍卫生质量状况很差,有的学院的实验室仪器严重短缺。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也导致了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由于学生增加的比率远远大于教师增加的比率,使得纵使在大学里,小班教学也成了一种奢侈,如果一个老师带很多个学生,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大学扩招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整体素质下降,这一点也不言而喻。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在研究型大学里。我们的研究型大学总数不少于美国,有很多还雄心勃勃地争当世界一流大学,这本意本是好的。可问题是当我们不少大学的校园建设的豪华程度已经超出世界一流的时候,我们的研究团队水平、研究课题和成果的水平,甚至还不如美国的二流、三流大学。问题就是这样严峻!如果这几年我们的大学有拿出一半的建设校园的资金用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想,我们的大学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这一点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每次开学回来,学校里的某个角落常常又多了一栋新楼或者几个小建筑物,如果我们去一下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就会发现,学校每年都是那个样子,几百年却长盛不衰,因为它们每年都有众多的研究成果问世,这才是学校最本质的东西。上个月我们温家宝总理去探望三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老科学家叶笃正、师昌绪和王忠诚,和他们共同探讨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其中叶老语重心长地对总理说,应该把南开老校长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和西南联大的教育思想好好总结一下。是啊,我们曾经的西南联大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努力发展,学术自由,成为与哈佛、剑桥、耶鲁齐名的“东风四翘”,靠的绝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学术研究。我不禁联想到,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的很中肯的一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二)、社会层面【我国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型研究】

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力度不够可能是影响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目前,在我国,对于整个社会所应赋予的责任而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还尚未完善。只有一些高科技领域,如IT业,电子制造,化工厂等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较大,而对大多数的轻工业而言,比如一些服务业,制造业等,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有很多企业因为需要支付一些较高学历的博士生较高的薪金,而将这些高材生置之门外,留下一阵唏嘘。另外,像一些农村的工厂和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也因为本小利薄拒绝接受创新型人才,甚至一些企业负责人因为学历资浅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些都是套在整个社会身上的枷锁,需要社会一点点去解开。因此,社会的导向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中央7套农科频道做得就比较好,上面经常报道一些农村乡镇企业靠引进技术人才迅速致富的案例,养殖业首当其冲。

四、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现如今,像“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会”等这样的词语不断见诸报端,这预示着我们正渐渐地意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需要一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要想在未来世界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也需要创新型人才。可以这么说,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为此,本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献计献策。

(一)、国家

首先,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弘扬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有能力的人进行创业。美国由于拉拢了全世界的人才,使得美国国力大增,而我们要想富强,就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我国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型研究】

第二,要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任人贤能,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本人认为,在2009年底实施的针对海归的“千人计划”就非常好,我国很多高材生培养到高等教育阶段,就被国外挖走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回来,所以让海归人才尽快地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第三,要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有效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水平。像新农村建设,国家应该尽可能地支持城镇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它们配备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我相信,在未来的中国,中小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引擎。

【我国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型研究】

(二)、高校

就基础教育而言,在知识方面,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通识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比如在发明创造课上,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在社会科学课上,可以拓宽学生对社会各个层面的了解,在心理健康课上,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等。在能力方面,要鼓励学生多思考,提问题,因为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问题意识是必备的;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可以加强实验教学,还有要培养学生的领导和合作能力,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组建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来引导。在人格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人格,形成若干个和谐班集体,组成一个和谐校园。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诞生之地,而创新型人才又是国家腾飞的后备力量,因此大学教育模式必须要改革,以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关于人才培养,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心理学家关于有潜质的培养对象的选择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编制的各种量表正应用于公司企业的员工选拔工作中。针对大学教育,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要体现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比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以下几条:(1)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第二,合理运用科学的培养模式。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之所以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不佳,关键就是在于人才培养的模式不够

科学。在不同环境下的学生可能在创新性上有很大差别。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美国一些大学的培养模式拿来借鉴一下:在教学制度上,一个是建立暑期学制,哈佛大学就为一些求知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了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等,另一个是实行本科生参与研究的体制,像加州理工学院提倡学生和教师在学术上密切交往,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另外像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也把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模式上,其一是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其二是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验和课外实践。

第三,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选拔优秀的培养者和选拔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同样重要,因为如果大学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答,就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性也大大降低。我们国家的扩招政策直接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教师质量水平整体下降。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科带头人能力欠缺,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等是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常常出现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紧抓,狠抓。

(三)、企业

对企业来说,要拥有创新型人才,第一要积极引进,无数的实践已经证明,企业要想有所突破,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创新,但是常常面临的情况是创新型人才太少,供不应求,所以适当地引进一些人才是明智的选择。第二要积极培养,因为引进人才不仅成本高,而且数量相对有限,要建立一个科研团队,就必须自己培养人才。东软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好,它创建了多所学校以支持企业发展,使得企业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

[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7(5).

[2]宋彩凤.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我国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型研究】

[3]海燕.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东北大学硕士论文.

[4]胡燕,李祖超.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比较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0(6):679—682.

2011年9月21日

我国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型研究(二)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述评

龙源期刊网 .cn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述评

作者:姚正海 王珊珊

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15年第06期

[摘要]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强大的推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未来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日益扩大。文章采用元分析方法,以CNKI为基础,检索近10年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找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创新人才 ;培养 ;研究现状 ;文献研究

[作者简介]姚正海(1964- ),男,江苏扬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管理经济学;王珊珊(1991- ),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与管理、高等教育理论。(江苏 徐州 221116)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IA130326,课题主持人:姚正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8-0018-04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的意思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人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方式,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主动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社会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能够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人才。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培养创新人才,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讲话,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我国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型研究】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许多高校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育工作,但成效并不明显。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多位相关学者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在对国内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进行梳理、分类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希望能够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弥补研究的缺陷,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后续研究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我国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型研究(三)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可见,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科技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而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是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发展的保证,也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筹码。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研究员张玉臣认为:人才培养,至少有5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一是个人天赋,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是学校教育,第四是社会使用,第五是社会文化。除天赋外,其他四个方面和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使得孩子从小不爱自己去学会解决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往往批判多过鼓励。其次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是基于功利,忽视兴趣,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考试而忽略实践和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在人才的应用上,我们现在缺乏人尽其用的应用机制,其根源在于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而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主要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充分表明了大家认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好”,而为官者也多不唯实,学术行政化是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无法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学术标签化,学术功利化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影响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背景。

“想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这是钱学森曾对创造性人才的定义。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要求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创新观察,丰富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创新实践。要做到这些,结合现今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个人意识、学校教育模式、社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着手。淡化功用心态,强调人文环境建设,使得“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观念深入人心;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企业应当规范奖惩制度,鼓励创新,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去改进与完善。

2010

我国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型研究(四)
“3+1”法学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3+1”法学创新人才具有“能说、能写、能干”的能力和心灵美的职业道德要求。如何培养“3+1”法学创新人才,本文运用法律诊所这一平台,利用政府加强管理创新的大好机遇,积极参与承接政府购买的法律服务项目,让学生拥有更多法律实践机会,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3+1”法学创新人才;法律诊所;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9-0052-03
  作者简介:陈丹妮(1987-),女,土家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助教。
  一、“3+1”法学创新人才的内涵
  对于法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也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结合目前财经高校来看,根据2014年,中国财经高校排名,重庆工商大学排名第11,前十分别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成立“文澜学院”作为本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特区和组织载体,借助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构建“文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上海财经大学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措施,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复合型、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基地。中央财经大学启动“法律之星人才培养工程”,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机制和教材建设等各方面,全面改革教育培养机制,探索财经法律人才培养规律。西南财经大学“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成功入选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1+4”的国际化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江西财经大学法学设立法务会计专业,培养“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服务型人才。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创立执业技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该实验区为教育部2009年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也是浙江省第一个法律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这些财经院校的种种举措,为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专业提供了借鉴与经验。而法学专业的发展与壮大,也进一步推动了财经院校的多维度发展。为财经院校向多科性、高层次、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1”法学创新人才培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1”法学创新人才是指法学创新人才应具有“能说、能写、能干”的能力和心灵美的职业道德要求。法学人才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职业能力方面,体现在能说能写能干,这是法学人才是否胜任法学岗位的需要,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二是基础素质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基础素质以及人文基础素质。公共基础素质如基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人文基础素质即法律人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如信仰法律、追求正义、崇尚秩序等,法学基本素质即心灵美方面是根本,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
  能说体现在与人沟通能力、外语水平、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等方面,对于法学人才来说,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前提条件。有效的沟通关系到与客户恰谈、协商、提供咨询是否顺利展开。由于法学的服务对象多国化,法学事务涉及的范围国际化,所以在对客户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外语水平等相关能力也非常重要。
  能写体现在写作能力上。法律文书由于涉及的多方主体,而多方主体之间必然产生互动的联系,这一特性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体现自身的专业性。做好“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事后复核”工作,对措施进行法律建议,必须具备谨慎的思维、全局意识,对风险的敏感度,以及熟练掌握行业规则,这些都构成了能写的必然要求。
  能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含了在法律专业上的法律职业思维能力、与人沟通交流时的法律语言表达能力、在处理法律事务中的对法律知识运用的能力以及对法律文书撰写的写作能力、对于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等。能干也体现在法律实践工作中的独立思考、对于法律问题的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与当事人、客户接触中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等。与此同时在处理企业外部内部交往过程中所展示的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责任感等。
  法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的服务行业,这一服务于人的特性就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相关对于法律服务的营销策划能力,以及处理法律问题时所涉及的管理技巧和艺术。与此同时,法学活动又具有多元性,这一特性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机敏性,在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在处理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确保自己沉着冷静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法学是综合性学科,法学专业所对口的工作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种能力不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个人都尤为重要。
  法学专业所涉及的工作多半从属于文科类工作范畴,其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均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良好的基础素质决定着法学人才日后发展的后劲。法学专业基础素质即心灵美体现在公共基础素质和法律人基本人文素质两个方面。其中公共基础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法律人基本人文素质包括信仰法律、追求正义、崇尚秩序等。
  二、法律诊所对于法学专业创新教育的价值意义
  法律诊所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它把医学院学生临床实习中的诊所式教育模式引入法学教育,让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代理真实案件,亲自参与诉讼活动的方式来认识和学习法律,同时为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1]我国是在2000年9月引入这种教育模式,随后北大清华等多所著名高校的法学院系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法律诊所这一平台对于法学创新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技巧的提升。法律诊所教育所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法律实践中学会对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运用,绝非简单的对条文的背诵。通过法律诊所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案件,让学生学会像真正律师那样去分析解决法律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技巧。在现行法学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法律诊所这一平台,促使学生完成一件案件必须要通力合作,在此过程中,着重锻炼学生合作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团队作战的无穷魅力。在法律服务中,必须要进行团队合作,它是代理案件成功的保障,也是学生在真正步入社会走向法律实际工作岗位后所必需的一种能力。   第二,有利于我国的法学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过去,传统法学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是毕业生进入司法系统,但是随着法学专业的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毕业生进入非司法系统的人数也与日俱增。市场更多需要的是融合型人才,如经济和法律的融合,技术和法律的融合,管理和法律的融合,外语和法律的融合等。法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而传统法学中的同质化人才培养已经不足以满足市场对于融合型法学人才的需求。如何使得法学专业的就业更加乐观,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创新法学人才培养就显得特别急迫。通过法律诊所这一平台,运用实践教育方法,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娴熟的掌握诉讼技巧、灵活地解决实际中的法律问题,从而提高我国法学教育对于创新法学人才的培养教育质量。
  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职业发展创造可持续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时代,要求在法治专门队伍方面、法律服务队伍方面、创新法治人才这三个方面进行建设。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这对我国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要培养出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创办法律诊所,可以使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诊所运行中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和诚信意识。
  三、法律诊所如何实现“3+1”法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1年11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强调,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方面,要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2013年9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十二五”时期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在各地逐步推开,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3]2014年,财政部、民政部出台《关于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通知》,《通知》指出,按照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原则,逐步扩大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在社会治理领域,重点购买社区服务、社会工作、法律援助、特殊群体服务、矛盾调解等服务项目。[4]
  所谓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是指“政府将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方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来完成,最后根据择定者或者中标者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服务费用”。[5]对于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它涉及到需要运用法学专业知识的领域有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精神卫生、教育辅导、就业援助、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并且也涉及到辅助性和技术性事务如课题研究、政策(立法)调研、、监督评估、材料整理、会务服务等。政府购买社会法律服务可以促进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推动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与此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组织的良好发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是社会管理的一大创新。
  这一契机对于法学专业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发展、壮大都是充满着历史机遇的。据统计,当今全国开设法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00多所,现有106个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35个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9个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0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6]据统计,全国每年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达数十万之多,但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司法系统的比例相当低。法学院的法学专业面临着能否生存得好以及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问题。由于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师资水平、生源质量以及办学条件等差异很大,每个高校的法学专业应当结合高校自身的条件和优势,侧重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法学人才。高校法学院应探索一条适合市场经济发展、法治国家建设的路径。“3+1” 法学创新人才,具有能说能写能干的能力要求和心灵美的素质。这种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对法学教育理论提出创新,也将对法律实践注入新活力。结合世界各国的趋势来看,这种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法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运用法律诊所这一平台,借助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这一历史契机,大力培养“3+1” 法学创新人才。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先行。比如在广东省财政厅公布的《2013年省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广东省司法厅向民间社会组织购买了如法律援助类、人民调解类、社区矫正类、安置帮教类、行业资格认定和准入审核类、政策(立法)调研等法律服务。而针对以上几类法律服务,我国高校法学院的法律诊所是完全具备承接这些服务的条件。比如在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注册成立了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中心,该中心是我国首家专门服务于少年司法需求的社工专业机构。该中心成立之后,通过与检察院、法院等司法部门开展合作,对于青少年涉嫌刑事犯罪提供帮教、疏导等法律服务。这项服务对于挽救涉嫌犯罪青少年自身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帮助青少年,也可以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降低社会犯罪率。该中心也为司法部门提交的350份社会调�吮ǜ妫�成为了司法部门适用法律的重要参考依据。
  从以上各地的实践情况,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的法学人才,需要大力借助于法律诊所这一平台。通过法律诊所注册为民间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的这一过程,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法律诊所的运行与维护,可以使法学专业学生具备创业能力、生存能力、合作意识、诚信意识和承担风险的勇气。通过利用法律诊所承接政府购买的法律服务项目,可以使法学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市场知识、管理知识;通过加入法律诊所这一组织,可以使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学课外实践中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最终,通过法律诊所这一平台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出“3+1”法学创新人才,提高法学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
  [ 参 考 文 献 ]
  [1]郑晓静.法律诊所的定位和发展[J].法治论坛,2011(4).
  [2]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Z].北京: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2011.
  [3]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Z].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13.
  [4]关于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通知[Z].北京:财政部、民政部,2014.
  [5]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王健.构建以法律职业为目标导向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法律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J].法学家,2010.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00183/

推荐访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