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16-03-21 12:23:1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心得体会】

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

第一篇:《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

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党章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十八大报告的深化和拓展。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核心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效果的问题。关键要在“四学四促”上下功夫。

一、学习精神内涵,促进科学发展

贯穿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条主线,总书记系统回顾了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科学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鲜明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特别是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对国情、世情、党情的深刻把握。

第一,系列讲话强调贯彻主题主线。发展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是迈向美好未来的通行证。总书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总书记在广东考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季度经济形势等讲话中,对贯彻主题主线有许多精彩论述。梳理起来,一是强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总书记指出,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二是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书记指出,要着眼于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并说,抓住这件事情,就抓住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三是强调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总书记指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要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四是强调提高城镇化质量。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强化城市群内部功能互补和内在联系,提高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同时,总书记对增长速度、债务风险、产能过剩、房地产调控等问题,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第二,系列讲话强调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第一次到地方调研就去广东,深刻阐述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原则和路径,鲜明批判了各种质疑改革的错误观点,释放出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强烈信号。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关于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总书记在广东提出了四句话,就是“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又讲了五点意见;此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多次讲话中也都有深刻阐述。概括起来,一是强调改革要有信心。总书记指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二是强调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原则、有方向、有立场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的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三是强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总书记指出,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四是强调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总书记指出,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系列讲话强调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总书记对全面推进各项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除经济建设以外,关于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关于加强社会建设,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要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

第四,系列讲话强调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和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专门就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重要论述。一是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强调保障公民的权利。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三是强调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总书记指出,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此外,关于国防、外交、祖国统一,习总书记也有很多重要论述。

二、学习思维方法,促进能力提升

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智慧,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既阐述战略问题又研究战术问题,对于我们提高分析形势、把握趋势、谋划大势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第一,系列讲话展现出深邃的历史思维。在新进“两委”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总书记纵论社会主义500年历史。他强调,明白了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史,我们就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总书记回顾了秦、唐两个王朝因腐败由盛转衰、走向灭亡的历史过程,剖析了苏共因放弃纪律而分崩离析、轰然倒塌的深刻教训,给人以警醒和震撼。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中,总书记回顾了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这个文件的制定背景,重温了小平同志当年的讲话,让我们对党艰苦朴素、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会上,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第二,系列讲话体现出恢弘的战略思维。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战略思维,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一是强调以全局角度看问题。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国际大势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国内大势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推进工作必须顺应这两个大势;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必须集中脑力来想、集中精力来办。二是强调以长远眼光看问题。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三是强调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是一个整体,要自觉找准本职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做到全党一盘棋、全国一盘棋。总书记曾说过,我们党需要有一批“踱方步”的人。所谓“踱方步”,就是迈着四方步从战略上思考党、国家和民族事业的人。

第三,系列讲话反映出严密的辩证思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也是互相转化的。总书记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总书记始终坚持“两点论”,分析问题一分为二,既看到有利一面,又看到不利一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同时,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有些还相当尖锐。在一季度经济形势的讲话中,他强调,既要看到经济形势积极的一面,又要高度警惕存在的问题和积累的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增长速度很重要,没有一定的速度,就很难说经济工作做得好,但是,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关键在于质量和效益,否则速度也难以为继。在谈到改革的方法论时,他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第四,系列讲话显示出清醒的底线思维。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高明的领导者,善于找到短板,守住底线,防患未然。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谈到作风时,总书记指出,如果任由这些问题(即“四风”问题)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那就有可能发生毛泽东同志所形象比喻的“霸王别姬”了。在谈到干部工作时,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在谈到经济工作时,总书记指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锁定风险,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全面分析和界定经济已经出现的风险点。在谈到民生工作时,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守住底线”,就是要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高校大学生生活困难补助。

三、学习立场观点,促进作风转变

作风反映一个政党的精神风貌,关乎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有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就有什么样的作风表现。深刻理解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党的本质属性,进一步增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坚定性。

第一,系列讲话充分体现了人民的立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群众工作、民生工作讲得真、讲得多、讲得透,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一是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总书记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二是强调关心群众疾苦。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三是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四是强调不能损害群众利益。总书记指出,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他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第二,系列讲话充分体现了实干的作风。总书记在很多会议和活动中,反复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具体地说,一是强调领导干部带头干。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他强调,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二是强调坚持不懈干。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三是强调提高实干本领。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

第三,系列讲话充分体现了清廉的要求。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总书记庄严宣告,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随后的一系列讲话中,一是强调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全党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深刻剖析和批评了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20种表现,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前不久,中央政治局还召开专门会议,围绕加强作风建设、发挥表率作用进行了反思和剖析。二是强调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总书记指出,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三是强调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

四、学习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促进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响亮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号召,极大地凝聚了党心,振奋了民心。【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文章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他勉励工人阶级,要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充分发挥伟大创造力量,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他寄语当代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成就一番事业。

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总书记同外国政要会见时反复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立意高远,博大精深,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鲜明的人民立场、严谨的求实精神,是我们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武器和科学指南。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中,讲得最多的是人民,讲得最深的是党同人民的关系,这为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也在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并就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这—系列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党和人民关系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进一步表明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

我们的党,为人民而生、靠人民而兴,因人民而强。扎根人民,根基才无比坚实;依靠人民,力量才无比强大;服务人民,生命才无比绵长。92年的建党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党的奋斗,与人民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现阶段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充分表明,党和人民有着一致追求和共同目标,党与人民群众奋斗目标的一致性,是我们党宝贵的政治优势和财富。党的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必须紧紧围绕为民服务来进行。我们的党是人民的党,抓好党建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人民。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目前,全党正在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扎实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党要管党,坚决反对“四风”,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从事人大工作十余年,最突出、最深切的一点体会是:人大工作的根基在人民,履行职能的归宿在人民,发挥作用的力量在人民。在履职行权的实践中,人大必须遵从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顺应人民愿望,切实解决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一要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权由民所授、权为民所使、权受民监督;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使者。各级人大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各级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优势,工作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生活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通过视察、调研等活动,切实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善于代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勤于反映人民群众对享受社会保障的新要求。二要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推动人大工作的根本力量。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人大权力的渊源,自觉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依靠群众,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组织引导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人大的立法和监督等工作,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做到确定工作计划听取群众意见,开展立法监督汲取群众智慧,强化自身建设接受群众监督,真正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夯实人大工作的基础,共同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磅礴力量。三要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大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永恒主题。各级人大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自觉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通过综合运用视察、检查、调研、询问、质询等监督手段,督促“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当前,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结合人大实际,突出人大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依法按程序办事与克服形式主义的关系,行使国家权力与防止官僚主义的关系,服务保障代表与密切联系群众的关系,“清水衙门”与反对享乐奢靡的关系,全力打造实至名归的权力机关、代表机关、工作机关。

三、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省委督导组的一名成员,通过全程参与、开展督导、收获很多、得益很大。通过活动,我感到省委高度重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省委常委班子始终坚持严字当头,带头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带头反对“四风”,带头加强廉洁自律,带头学习理论,带头查摆问题剖析原因,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进行整改,为全省树立了典范,做出了榜样。我省第一批开展活动的单位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实际,狠抓学习教育,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开门搞活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坚持用整风精神,扎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说规定动作有成效,自选动作有亮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查摆问题环节的工作很有特点:一是查得准,聚焦“四风”,对准要害;二是查得实,真刀真枪,不放空炮;三是查得细,一言一行,纤毫毕现。虽然“四风”之害无孔不入,但因为我们查得准、实、细,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不留盲区,所以“四风”无处藏身,昭然若揭。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问题查出来了就要改,措施定下来了就要办,而且要马上改、立即办,这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题中之义。目前,教育实践活动已进入整改阶段,从全省角度讲,整改工作要在真、实、快上下功夫:真就是要真心诚意,真抓实干,动真碰硬,当真、顶真,较真,不能虚与应付,隔靴搔痒;实就是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货真价实,笃实、切实、扎实,不搞虚晃一枪,蜻蜓点水;快就是要眼疾手快,立言立行,即查即改,快抓、快干、快攻,不得观望敷衍,贻误时机。搞好整改,措施要实、落实要实、效果要实。革除“四风”积弊,不可能一劳永逸,但只要真转实改,就能积小胜为大胜,党风政风一定会有新的更大转变,党群干群关系一定会得到新的更大改善。

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立意高远,博大精深,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鲜明的人民立场、严谨的求实精神,是我们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武器和科学指南。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中,讲得最多的是人民,讲得最深的是党同人民的关系。对于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也在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并就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党和人民关系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进一步表明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

我们的党,为人民而生、靠人民而兴、因人民而强。扎根人民,根基才无比坚实;依靠人民,力量才无比强大;服务人民,生命才无比绵长。回顾党92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不论在战争年代、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一致的立场一以贯之、始终如一。党的诞生,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深深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92年来,在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党和人民始终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发展,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顽强拼搏的结果。92年的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党的奋斗,与人民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现阶段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群众路线http://

第二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维系和支撑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魂。没有了这个魂,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人民就要遭殃。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我们党和人民紧密团结,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基础。这种共同的思想基础,概括地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最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解决好党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以及人民信任党、热爱党、支持党的基本问题。

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

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前提是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现代社会的政治,本质上说是政党政治。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离不开政党的领导。在中国,更不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进步;没有共产党,中国就不可能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这几句极朴实的话,反映的是一个伟大的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把握了这样一个伟大真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清醒地认识党的领导、坚信党的领导,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当时的那种悲惨境遇离我们并不久远。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却一次次地遭到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担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又领导全国人民不断进行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涌入现代化道路,在当时相对有利的条件下,利用“后发优势”穷追猛赶了几十年。然而,除了少数国家取得一定成就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然挣扎于“陷进”之中。而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超大、超复杂的经济体,却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一切不抱偏见的人们都能够看到: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顺应历史、遵从历史所作的真理性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90多年来,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推翻“三座大山”,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再到实行改革开放,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党都将决策的出发点立足于广大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人民利益需求具有超常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实现人民利益具有超常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集中反映和有效体现人民共同意愿的政治领导核心,才比较好地协调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妥善解决了各种矛盾,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层级的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有着共同利益的整体。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宣称“中国应该实行多党轮流执政”,说“这有利于民主,能更好地反映民意”。而事实上,西方国家的政党都是代表各个利益集团的政治工具,多党制反映的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它在通过各种方式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之后,带来的更多是政治动荡、内耗丛生的灾难性后果。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允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我国历史和国际经验早已证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是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竞争中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在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情。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世界上全部发达国家人口相加的总和也不到13亿,而我国要把如此庞大的人口带入现代化,其难度世所罕见;我国作为后发追赶型大国,在加快推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飞速跨越的历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往往会以叠加的方式集中涌现出来,要营造、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其难度世所罕见;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历来被西方敌对势力所不容,在和平发展过程中会不断遭遇阻挠和遏制,“西化”、“分化”会以不同面目出现,要有效应对外来干扰、促成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其难度世所罕见。

所有这一切,都决定着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之历史伟业,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其他政治力量无可比拟的诸多特有优势,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特别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全面形成和坚持发挥,使我们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篇章。凭借着这些特有优势,无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风险,我们党都能够领导人民战而胜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赢得中华民族更加美好未来的客观需要。

科学看待党在历史进程中所犯的错误

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必须科学看待党在历史进程中所犯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事物本质的显露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所以任何个人、任何政党,犯错误总是难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政党没有犯过错误,我们党自然也不例外。要求党不犯错误,要么是天真的,要么是过于苛求的,要么是别有用心的。正确认识党及其所犯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科学看待党在历史进程中犯的错误,不能正确了解和认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就会动摇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最终受损害的只有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道理,对于善良的人们是不难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的人从我们党历史上犯的错误或现实中暴露出的问题入手,歪曲党的历史,玷污党的领袖,否认党的领导。他们的险恶用心是要搞垮中国共产党、灭亡社会主义中国。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如何正确认识我们党及其所犯的错误呢?毛泽东同志在多篇著作中特别是在《矛盾论》、《实践论》中写道:看问题,第一要客观,不要主观;第二要全面,不要片面;第三要看本质,不要只看现象。这三句话,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的精辟概括,也为我们分析党的历史、科学看待党犯错误提供了基本方法。这种基本方法告诉我们:不能夸大党的错误而视党的成绩于不顾,不能把党在探索中的失误说成是“犯罪”,不能把党因对客观情况认识不足而犯的错误说成是“有意为之”,不能把党反对和着力纠正的问题说成是“党的本性使然”。

现在有些人纠结于“大跃进”, 纠结于“文化大革命”以及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他们借批判“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进而否定中国革命,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这是极其错误的。正确评价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必须立足于党的整个历史,立足于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立足于他在党的历史发展的各个重要关头所起的关键作用。我们不能否认,如果没有“大跃进”、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发展、新中国的建设会有更好的基础。但是尽管如此,即便在那时,我们也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每一个不想割断历史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积累的重要思想、物质和制度成果,改革开放就不可能顺利推进。毋庸讳言,今天的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官员腐败等等,但这些问题更多的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发展起来以后凸显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否定取得的发展成就,就否定走过的发展道路。我们要分析总结党在探索道路上所经历的挫折、所造成的失误,更要看到我们党所犯的错误都是我们党自己纠正的,更要看到我们党坚持真理的勇气、纠正错误的决心、走出挫折的力量。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是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是党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线。看待党的历史,首先要从全局着眼,牢牢把握党的主线,分清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决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人类行为的负面效应有多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前进探索中的错误,另一类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犯罪。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都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些错误,有的错误还很严重。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错误都是在前进探索进程中发生的,因而不能无限上纲,将错误称之为“犯罪”。如果不想前进、不敢探索,许多错误自然就不会发生。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党要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在探索中前进。如何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带领13亿人民走向现代化,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没有在书本中提供既定答案,人类的以往发展也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探索。这些都需要时间甚至是代价。对党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和曲折,我们需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应着重于分析当时环境及犯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既不能完全以今天的政治理念和社会运行规则去评判,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个人品质”。

现在,有的人把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说成是“毛泽东为了巩固个人权利而发动的”,这是十分荒谬的。大量材料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大跃进”的主观愿望,是力图抓住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有利于国内和平建设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开创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局面。正如他经常说的:“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大块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的,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毛泽东同志这种希望中国发展得快一些、好一些的急迫心情是溢于言表的。但是由于违背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反倒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害,这也是毛泽东同志所不愿看到的。至于“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则是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管理寻找一条途径。然而,由于他对当时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内的状况作了过于严重的错误估计,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整个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因而认为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才能把“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篡夺的权利重新夺回来,结果是造成了一场内乱。毛泽东同志尽管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但他是为国家、为人民,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来考虑的。纵观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每一个正直的人都会看到,他是一位犯了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错误。正因为于此,中国人民原谅他的错误,始终牢记他的功绩。

不容否认,我们面临的反腐形势是异常严峻的:一是腐败现象呈现多发高发势头,而且涉案金额巨大,动辄上亿;二是案犯职高、权重、影响大,像刘志军、薄熙来等腐败案件,令人震惊;三是腐败手段和方式趋向多样化,运用专业化、高科技手段营私舞弊的案件不断增多。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歪曲党的性质,说什么这是“党的性质使然”,是“共产党无法根治的不治之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显然,这是不能接受的。每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清楚,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与党的性质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党是一贯反对腐败的,尤其是近年来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把我们党一贯反对的腐败问题,说成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其用心是十分险恶,就是要借腐败问题来反对党、否定党。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形形色色的腐败分子,是在社会大变革、体制大转轨、机制不健全情况下的个人行为,决不是像有的人所说的是什么“党的性质的显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其性质决定了她不会显现为腐败,而必然显现为反腐败。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党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地反对腐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更大的力度反对腐败,正直的人们看得十分清楚。应该说,反腐效果也是好的。随着我们党和国家各项法规制度的完善,随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随着舆论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腐败问题滋生和发展的空间必将越来越小,腐败分子必将失去立足之地。腐败并非中国所独有,一些人对于华尔街金融系统的严重腐败等却视而不见,反而一味鼓吹要“全盘引入西方社会的政治模式”。他们的意图十分清楚,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由此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决反对的态度。

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党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关键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习近平同志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增强人民对党的信任,必须把党自身建设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必须看到,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自身状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只有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切实解决好党自身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解决好党自身面临的各种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更加坚定对党的信任,更加增强对党的领导的信心。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切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这一方针,是我们党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和体现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中。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决反对和整治“四风”,切实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以欢宴狂饮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等不良风气;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坚决惩处党内腐败分子;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必信、行必果,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只要我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认真地这样做了,党的建设就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人民群众也才能实实在在地相信、拥护和支持我们党。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着力锻造一支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党领导的共同思想基础问题,实际上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问题。党要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除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之外,关键是要有一支肯为群众办事、善为群众办事的党员干部队伍。9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支干部队伍要有伟大的理想,要有坚定的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要有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思维,要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革命精神。这样一支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坚持党领导的共同思想基础最深厚的根基。打牢这个根基,就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没了这个根基,就会地动山摇、房倒屋塌。要打牢这个根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努力掌握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牢牢地记在心中,切实践行群众路线。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分析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的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使用干部要坚持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才环境。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制度是党内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不断强化制度建设这个保障,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事、管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必须树立科学的制度理念,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既健全实体性制度又完善程序性制度,既规定应该怎么做又明确违反了如何处理,加快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内制度体系。党的制度建设与国家政府的行政制度建设是紧密相关的。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财税、投融资、金融体制,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招投标制度,福利待遇、公务活动接待制度,民主评议、质询听证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打破利益格局固化的藩篱,加快形成体现权力运行规律的制度机制,堵塞权力寻租的制度漏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监督检查体系,切实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推动全党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培育一种认同制度、敬畏制度、遵守制度的文化,让制度和人形成良性互动。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对党的领导更加放心,才能更加信任党的领导,从而进一步强化坚持党领导的共同思想基础。

(作者:许志功国防大学原副校长。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来源:《前线》2013年第12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二)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对这样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始终高举理想信念的精神旗帜,毫不动摇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不渝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纯洁政治灵魂筑牢精神支柱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宗旨。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个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高举理想信念精神旗帜、保持政治灵魂纯洁最为鲜明和简洁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政党,是先进的、民主的政党。纯洁政治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坚定信念、纯洁灵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为了维护和纯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19世纪末,在应对以杜林和苏黎世为代表的“三人团”公开挑战时,恩格斯指出了抵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影响对于党的腐蚀性的重要性:“小资产者和农民的大批涌入……这对运动也是危险的……既然他们是带着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来的,那就不能忘记,无产阶级如果向这些思想和愿望作出让步,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历史的领导使命。”邓小平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使世界上很多大党、老党迷失了方向,纷纷失去执政地位。这给我们党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警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建党90多年来,“推进伟大工程”与“推进伟大事业”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实践活动。能否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环境中把握社会主义正确的前进方向,能否沉着面对“四个考验”,战胜“四个危险”,是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精神支柱是否牢固是检验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标准。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500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一个干部是否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大多能从他的行动上判断出来。有的共产党人在寻常时候就看得出来、在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在生死关头豁得出来,归根到底就是有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正处在矛盾凸显期与改革攻坚期,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必须积极投身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忠实代表人民利益,自觉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历史,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提高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本领;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时刻注意清扫思想灰尘,保持清正廉洁,恪守为政底线,勇于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在忠诚服务人民的实践中保持政治本色,解决好精神力量的指南和凝聚人心的大问题。

增强三个自信践行共同理想

中国梦吹响了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握的重大理论问题、战略部署,对中国梦的内涵实质、实现道路、依靠力量、历史意义等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这些阐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党的历史经验表明,每逢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提出打动人心、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时代口号,是党的一大传统优势。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而奋斗的今天,仍然需要弘扬这一优势。中国梦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这就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中国梦需要高瞻远瞩来把握,就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中国梦需要鸿篇巨制相支撑,就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增强三个自信,对于坚持中国梦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极为重要,也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注入了活力。

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科学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中华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文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论。”事实胜于雄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相比的,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发展进程未曾有过的。尽管中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差距。但我们可以预言,只要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缩小并最终超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我们要全力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但不能丢失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增强三个自信,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重在“知”贵在“行”。我们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做到自信不自满,不让改革患上“疲劳症”;自信不自负,防止中国道路走向“僵化”;自信不自封,让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相“融合”,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

顺应时代潮流构建科学思维

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是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说到底是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变成落伍者。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都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顺应时代要求的自觉创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思维传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优良传统,并分清了马克思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这种思维方式和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就是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我们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中国面临的问题出发,充分看到中国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不利因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我们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这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也是把握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决定我们的工作特别是领导决策有无主动权和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发展党的思想路线需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构建科学思维体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这对我们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构建科学思维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战略思维。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探索新方法,占领制高点,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二是辩证思维。这就是要坚持“两点论”,既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看到各种困难和严峻挑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三是系统思维。改革与发展是多维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四是创新思维。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时,提出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开创新局面。五是底线思维。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就是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从而守住底线,防患于未然。践行科学思维,需要我们立足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从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某些错误观点出发。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从人民群众新的需要出发,制定一切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秉承人民至上凝聚中国力量

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信仰是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核心,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社会发展的成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三个倡导”24个字的价值理念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和理想追求,做到了国家理想、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规范水乳交融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科学提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强调:“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路线。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35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我们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每一项重大改革决策措施都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得到了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利益是由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决定的。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同步”的目标,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同时也确定了国民收入倍增的奋斗目标,它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质。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化改革,需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同时,要善于从问题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树立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60项重大攻坚克难任务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问需、问计、问效的“三问于民”。要推进协商民主,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二要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好满足人民需求。三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四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反腐倡廉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星火相承、细心描绘、精心续写。我们唯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改革,化“人民至上”观念为意志和实践,才能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任何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广泛民意更珍贵持久!

(作者:杨 奎 北京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来源:《前线》2013年第12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十八大报告阐明了三者的相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之相对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归结起来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贯穿其中的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理论以及所确立的制度的高度自信。

从何自信

“自信”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表达的是一种对自己身份、能力、成就及价值的信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观察,自信一定有其历史条件和客观基础。

我们的自信从何而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都指出: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第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是对长时段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这是“三个自信”的历史文化源泉。中国文化是一种内聚式发展的文化。所谓内聚式发展,指的是中国的农耕汉文化在遭遇周边少数民族、特别是游牧民族文化冲击时,以包容的姿态吸收他们的先进之处,同时保留自己的核心内容,从而把外来文化都融合到同一文化体系之中,形成了共同的中华文明。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内部整合机制、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地域辽阔、多种民族共存、人口众多,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前沿,是因为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融合性。与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世界大帝国不同,中国内聚式的发展道路及其相应的发展文化,能够在吸纳外来事物的过程中保存自己并不断增强活力,最终形成民族凝聚力。正是因为5000年沉淀下来的内聚式文化的传承,中华文明在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反复冲击下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借鉴和吸收外来事物的过程中,反复“试验”,最终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复兴之路。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正式这种内聚式发展模式的产物,因而可以在普遍范围内获得认同与支持。

第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是对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发展历程之深刻总结的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走上了一条曲折的现代化之路。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历了三次现代化的努力。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当时的现代化限于器物层面,没有推动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革新,最终以失败告终。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推动的现代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广大民众,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最终流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但由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足,以及受苏联模式的影响,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连串的失误和挫折。洋务派的现代化,执着于船坚炮利的梦想,未能吸收西方制度和文化为中华文明所用,谈不上“聚”因此更谈不上“内聚”式发展;南京政府的现代化,得西方制度文化之形却未得工业化之实,广大民众更是在现代化努力的范围之外,有“内聚”之尝试却无“内聚”之成功;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现代化,过多借鉴苏联模式,在建设道路上没有完全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相结合,实际上没有能够“聚”他国社会主义经验为我所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接过中华文明火炬的同时,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取得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是对短时段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解决旧问题、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之心理认同积累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中国近现代以来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总结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度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又吸收借鉴了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最终升华了内聚式发展的中华文明。1985年,邓小平在回答美国时代公司总编辑的提问中充满自信地说,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成果,“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历史是最好的证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几点体会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41382/

推荐访问:学习习总重要讲话体会 学习习总系列重要讲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