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成就文化自信,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9-27 10:01:5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传承传统文化,成就文化自信,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论文(一)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成就文化自信,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论文】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八目。三纲八目合而为之则为大学之道。这是古人对于大学的理解,而做到三纲八目才算成就大学之道,也就成了圣人。【传承传统文化,成就文化自信,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论文】

而今对于大学生的理解则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崛起中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学古通今,对于如何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融汇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正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就要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主心骨”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第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育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学习党的大政方针,贯彻执行党的思想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完成学业,成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第三,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第四,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大学生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尺,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传承传统文化,成就文化自信,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论文】

当代大学生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当代国际社会竞争中,文化的竞争越来越重要。美国好莱坞影片中植入中国的文化元素,如《功夫之王》,《功夫熊猫》等,他们把中国文化收为己用,用中国的文化挣取中国人民的钱。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很薄弱。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抵制美国的文化侵略。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发扬贡献一份力量。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正确的道路,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传承传统文化,成就文化自信,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论文】

进来南海问题没有平息,钓鱼岛事件又兴起,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维护钓鱼岛的主权完整。现在社会中出现一些激进分子,打杂日本生产的汽车,以及一些日本的商店,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这些做法是错误的,这样做并不是爱国的表现,这样的现象之所以出现时因为很多很歪曲和误解了爱国主义的本质。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要正确对待爱国,理性爱国,打杂日本货物只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和破坏社会的稳定,反而给国家和政府造成更大的压力。

大学生应该要积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传承传统文化,成就文化自信,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论文(二)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

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xx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

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承传统文化,成就文化自信,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论文(三)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自觉的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据统计高校的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借阅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或者现在,在各种电视剧热播时,也是这些剧本的借阅数量最多。并不是借阅量可以代表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费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外来文化同样如此。在了解了国内外文化,古今文化,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问过很多同年人,他们很多都胸怀抱负却无处施展,亦觉得无力施展。

也许是过于强调GDP的增长,我们许久以来忽略了文化教育。我们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许已和世界大国相差不多,但是谈到让人民的文化教养,我们也许还是有一些差距。面对如今的局面,看到国家也意识到文化、信仰的重要,我们在这个转折点,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实现文化强国。这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从小事锻炼自己,从日常的行为中培养出自己的高尚人格。也在社会,家长,老师的帮助下不断修正自己,才能不断进步。要有“自知之明”,努力培养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文化自觉”包括对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反思,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文化全球化,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要理解、认知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尊重、借鉴异质文化,取长补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并最终内化为自身“谋强”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动力。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能力,从传统的生存状态进入到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生存状态。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 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追求真理,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学生主要在高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语文课堂对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不够,大学里应该多开设人文素养课堂、讲座。除了马克思主义,还应该开设其他的与政治无关的哲学课堂,至少让他们去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传承传统文化,成就文化自信,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论文】

关心国家和自身的问题。最后国家先进代表带头,通过呼吁,和一些实质性的决策,向大学生传递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保证。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在不同国家间的传输以及促进文化间的同化与异化成为可能且越来越频繁。文化自觉正是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武器,只有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内在的精神力量,巩固理想和信念,不断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才能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也只有这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建立起来以后,形成文化自信,才能保证中国文化长久存在且在日后发扬光大。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我们自身的努力和意愿是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应该对自己和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职责,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就是一件需长期坚持的任务。

传承传统文化,成就文化自信,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论文(四)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程度的发展直接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我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弘扬民族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梦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文化;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24-02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阐释
  所谓“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一词最早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他在对近一个世纪的文化发展反思后觉察到:“我思来想去,文化的接力棒上要镌刻四个字,就是文化自觉。”同时,费先生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可见“文化自觉”应包含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同时也包含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外来文化的取长补短以及对未来文化的主动创新。因此,“大学生文化自觉”就是指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在各种文化交互织错甚至撞击的环境中,要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感,同时对比异域文化,主动进行自我觉悟、觉醒和反思,在对异域文化批判与借鉴过程中实现整个社会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现代化。早在20世纪初王国维就把“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在相同意义上提出来,要求学生对本国学术文化和外国学术文化,在比较中看到它们各自的特点及长短,应研究外国学术文化之长以济本国学术文化之短,并主张将中学与西学之优长加以融合,为学术文化开辟新路。高度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正如伊格尔顿在《文化的观念》一书里所说的那样,文化是一个既自我克服又自我认识的问题,这句话的内涵就是说崇尚主体差异性的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力证自我价值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个体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自信单从字面上来看就知道是文化上的一种自信,即信念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文化软实力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今天,当我们在考虑中国的文化如何能够走向世界时,必须加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也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了,才能够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
  文化的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价值充分的肯定,对于当前的文化有清晰的认知,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对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充满坚定的信心。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如果没有对自己文化的充分了解,没有自知之明,也不可能实现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自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信,因此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是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有了文化自觉,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认知和觉悟,才可能树立真正的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可能更加自觉的、更加警醒的在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的自觉,首先是文化自觉;一个民族的自信,最终体现为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还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缺失
  (一)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当代大学生普遍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认同感低。据调查,各大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排行比较靠前的往往是小说类书籍,罕见古典的影子,现在还有几个大学生会去读四书五经,研究《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古籍?倒是当孔子学院在各国兴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似乎有当头挨了一棒的感觉?孔子文化是我们中国的,而我们中国人却将其弃置,当我们中国的古文化在外国得到推崇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我们这样将民族的、传统的精华抛弃,追逐的是什么?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文化大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化根基,泱泱大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和财富,而当今的大学生有一天走向社会,走出国门的时候,是否还能继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此浅薄的民族文化底蕴不能不让人担忧。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新生力量,能否承担起历史传承的重任?
  (二)盲目追逐外来文化
  伴随着全球化步伐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深受着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冲击着甄别能力尚弱的大学生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渐渐淡忘了民族传统文化,而更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由此得以蔓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却渐渐被搁浅。大学里普遍存在的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当代大学生目前都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但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良莠不分,全盘吸收,导致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引发一系列道德问题,也有人称之为“无根综合症”。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各种纷繁的外来文化,此时的大学生更多的是迷茫。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的状态下自然是难以做到的,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三)文化创新能力薄弱
  文化创新是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证。而中国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将很多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扼杀在了摇篮里。大学生更多的是被当成产品而非人才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越来越被边缘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大时代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简单机械化,其文化价值取向受到多方面影响,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不乏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各种文化、各种观念相互撞击、相互激荡的教育背景下,成为多元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其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文化选择的茫然或迷失,丧失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培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价值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生才能塑造坚定地主流文化意识,才能在多元文化的撞击中保持清醒的甄别能力,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社会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国家与社会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国家与社会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并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才有利于大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培养文化自觉与自信。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像古文化遗址的保护、民间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类公益节目在电视等传媒上露脸的机会逐渐增多,一系列宣扬中国古典文化的电视节目日益火爆等。在各类传媒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渐渐树立起来。
  (三)高校文化育人的历史责任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作为思想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文化交融共生的场所。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民族文化主流意识,培育其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思想观念,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社会责任。大学文化不同于世俗文化,其优势在于其先进性,以及独一无二的引领性。
  也许是过于追逐GDP的增长,许久以来我们忽视了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也不知在何时变成了打造“生产工具”的机器,过于迎合企业的需要,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受到冷淡。当代大学应摆脱功利性和工具性困扰,回归文化育人的本真,引导大学生用理性的态度看待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西化,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肩负起民族使命和历史传承的重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重视科学的“实用价值”和“工具理性”的同时,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大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西方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资源,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一种谨慎的意识去批判西方对我国有害的文化糟粕,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四、结语
  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既包含着对于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的熟悉与热爱,也包含着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弘扬与发展,表现为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走向的国际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即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世界的眼光,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包容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吸取全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从而引导大学生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性吸收,理性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定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自主意识,在面对多元文化冲突时,理性地选择个人的价值目标,自觉把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统一起来,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梅宁华.实现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超越一一关于推进“文化强国”的几点思考[N].北京日报,2012(2).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必修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4]黄永林.文化自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基础[N].中国教育报,2011(9).
  [5]王书芳,张宏辉.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大学的文化性格[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11).
  [6]仲呈祥,张金尧.携经验前行,在自信中发展――十年来我国艺术创作与评论一瞥[N].人民日报,2012(12).
  [7]杨小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问题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2).
  [8]钟发亮,蔡毅强.从迷失到自觉;探析大学生文化自学的养成[J].福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9]张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型和实践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8(3).
  [10]姚亮亮,李艳.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问题及教育方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3(2).
  [11]孙吉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科教导刊,2012(9).

传承传统文化,成就文化自信,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论文(五)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摘 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为国家栋梁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抵御外来文化霸权的精神源泉。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这主要表现为: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和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关注不够。其原因涉及社会环境、校园因素、家庭氛围和大学生自身个性等多个方面。今后须加强对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育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文化实践活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民族文化;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1011004
  当代中国大学生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弘扬和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群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迈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主要活动载体。因此,加强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课题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校文化引领功能的发挥,而且也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那么,到底何谓“文化自信”?刘士林教授认为:“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2]云杉先生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 可见,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鉴于此,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以作如下界定: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因此,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大学生应该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放到应有的地位,做到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二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借鉴,即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扬弃。当代中国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思潮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持科学的态度,做到既批判糟粕,抵御侵袭,又吸收精华,博采众长。三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前景有高度的自信,即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应该抱有坚定的信心。过去,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未来,中国先进文化在推动本国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也一定能够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方向。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大学生真正成为国家栋梁的必然要求,是其抵御外来文化霸权的精神源泉。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由经济自信而引发的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民族文化的冷漠蔑视,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其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 :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对西方外来文化认同盲目和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关注不够。
  (一)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2004年,“五四运动”85周年之际,中国新闻周刊曾以“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为主题,在北京三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认为势力仍然很强大的仅占20% ,而认为正在消逝的占24% ;对传统文化的未来觉得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仅占23% ,觉得很难说、不乐观和很悲观的分别占44%、4.29%和4%;对于中国四大文学名著多次看过的仅占15%,一部都没看过的占10%,甚至有人表示:“没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在这次问卷中,还有一项调查假设:“如果你在空闲时间,手边只有两本书,一本是英文书,一本是中国古文,你会选择英文书还是中国古文”,结果表明:选择前者的大学生占57% ,而选择后者的只占 43%。[4]由此可见,在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用惯了“高露洁”,吃惯了“汉堡包”,听惯了“新概念”,看惯了“好莱坞”。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不高,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价值认同差强人意,文化自信缺失现状不容乐观。
  (二)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认同,主要表现在对西方语言、节日、娱乐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过分崇拜。很多学生认为英语是最有用的语言,他们在口头语言使用上深受其影响,以至于说汉语时也不忘夹杂着英语词汇。于是,他们说“hold”那是时髦,讲成语却称“太酸”。部分大学生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必过,而对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概念模糊。在娱乐方面,大学生对西方电影,尤其是对美国好莱坞大片情有独钟。通过随访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看的影片中,美国影片占70%,中国大陆、港台影片不到20%,反映了西方文化产品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之大。在生活方式上,受西方价值观冲击,部分大学生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标准,把物欲和为官享受视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社会责任、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则被淡化。由于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网络、影视剧,受西方世界的主观宣传影响较大,因此,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全面,分析也不够理性,从而表现出盲目崇拜的倾向。   (三)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关注不够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为基本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因此,作为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理应用中国先进文化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先进文化坚定的捍卫者和传播者。然而,尽管当代中国大学生总体上是积极上进的,他们政治立场坚定,崇尚道德文明,弘扬先进文化,自觉抵制落后文化。不过,还是有部分大学生热衷于非主流文化,比如:短信文化、课桌文化、寝室文化、广告文化、厕所文化等。实际上,非主流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这不仅因为非主流文化涉及大学生的方方面面,涵盖了从教室到宿舍,从语言到行为,从现实生活到虚拟空间,从而对当代大学生先进文化认同产生巨大冲击;更重要的是,因为非主流文化品味不高,其中包含着消极颓废、玩世不恭的人生信条,会对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高校非主流文化的激烈冲击和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思想苍白,素质低下,以自我为中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认同。
  三、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影响因素剖析 剖析当代中国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社会环境、校园因素、家庭氛围和大学生自身个性等四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功利性驱动对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上的成功和物质上的满足。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中的“不诚信”,道德规范的“软约束”,使得部分大学生信念异化,理想价值追求被现实利益迷惑,从而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精神文化的冷漠蔑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从未间断。“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5]通过把自己的意识形态融入进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西方国家以影视作品、广播、书籍、广告、刊物等为载体,通过媒体网络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渗透”、“西化”,从而消减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削弱了其对中国先进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
  (二)校园因素
  校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在于课程设计不合理。部分高校,特别是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没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或者虽然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但也是走形式、走过场,致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微,从而缺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形成。其二在于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空场。有的高校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致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没有内化为学生的信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没有外化为学生行为。其三在于非主流文化在校园朋辈间的“感染”。由于具有流行性、娱乐性等特征,非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盛行。然而,非主流文化中部分内容平庸化、恶俗化,无疑会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接纳和吸收。
  (三)家庭氛围影响
  正如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言:“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家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早期文化自信的形成影响重大。实际上,家庭文化氛围囊括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家长的道德修养、家庭成员的个性追求和为人处事等多个方面。这种耳濡目染的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教化功能。虽然家庭文化氛围并不等于家长的学历和学识,但还是与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大学生,父母的道德品行和文化素养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大学生,容易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容易产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反之,如果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而且道德素质低下,家庭缺少良好文化氛围,那么,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民族文化的熏陶,缺乏道德传统的教化,其高度的文化自信难于培养。
  (四)大学生自身个性因素
  当前,“90后”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主体,成为校园文化主导。尽管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爱国心较强、性格开朗、充满自信、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他们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普遍对家长有较强的依赖,独立生活能力差,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和集体观念淡薄。相对于“80后”大学生,“90后”接触西方文化更为容易,出国体验西方生活的机会更多。不仅仅是为了四、六级英语考试的过关,更是为了在雅思、托福等考试过程中取得好成绩,他们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科技、生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习惯于西方的语法体系,习惯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因此,虽然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持有正确的态度,但在西方文化无形渗透下,部分学生崇尚西方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自信力不够、自信心不足。
  四、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危害与对策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6]因此,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危害,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对策,寻求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现实的、必然的要求。   实际上,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青年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的必然要求,是全球化时代青年学子抵御西方文化强势、自觉应对多元文化冲突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而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至少会导致以下两个方面的危害:一方面,文化自信的缺失将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部分大学生会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从而偏离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怀疑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情绪;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的缺失将使得大学生对中国未来失去信心,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民族文化充满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对自己国家未来肯定会失去信心。
  基于此,笔者认为,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应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中国现代史纲要”课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革命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文化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的精神。第二,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如开设传统文化简论、中外文化比较等课程;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如聘请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组建文化社团、举办校园文化节等;第四,参加校外文化实践活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如组织参观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组织参加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等;第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如创建主题教育网站、举办有益的网络文化活动等。
  总之,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现实的、必然的要求。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承载者和引领者,才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1-10-26(1).
  [2]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 .江海学刊,2009,(1):40-45.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9.
  [4]中国新闻周刊.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问卷调查结果[J].新闻周刊,2004,(16):23.
  [5]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57-60.
  [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1-04-25(1).

传承传统文化,成就文化自信,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论文(六)
浅谈文化自信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文化方面的建设,民族文化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建设等。逐渐提升文化自觉、加大文化交流、注重文化创新,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 时代境遇 文化自觉 文化交流 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思想的导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和引领。习近平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可以说是“三个自信”的坚固底色。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文化”一词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颇具多义性和模糊性的概念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西语中,“文化”最初有耕种、培植之义。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文化”一词才逐渐脱离了其最初含义而具备了知识、精神等现代性的意义。关于文化的定义,可参照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①这个定义将“文化”等同于“文明”,他所关注的不是文化的具体内容,而是强调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值、信仰、精神等的总和。从这个角度看“文化自信”,宏观而言,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可和自豪感;具体而言,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理想的一种崇尚、一种坚守。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有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阐述。马克思在肯定以道德、观念等形式出现的文化必然为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前提下,也强调前者对后者的“反作用”。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文化与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关系清楚地表述为:“权力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②。马克思认为一个由旧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新社会在各方面会存在一些旧的事物,而比如一些旧的文化很可能会形成某种阻碍作用,即文化对于一个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马克思还强调文化对于个人的改造作用,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未来社会的实现在客观上“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③,这其中必然包含一种因社会变迁导致并且需要的文化的改造,不可否认,文化在“化”人和育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境遇和重大意义
  时代境遇。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整个世界的格局在逐步转变,西方国家曾经所拥有的一些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被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所消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西方国家在整个世界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对于中国来说,未来的机遇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大得多。诚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很多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产生了怀疑,这对打破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是一次难得机遇。
  从国内看,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文化方面的建设。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④,毛泽东强调当时的任务是把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邓小平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的好坏,“两个文明”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⑥,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必然包括文化软实力;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⑦;习近平在访问欧洲时指出要对自身的文化保持“自信、耐力、定力”,另外,2014年9月习近平对“去中国化”的批判,就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文化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更加密切。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交锋也更加激烈。西方通过电视、电影、论坛等方式公开否定并虚无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意识形态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思潮的直接或间接的渗透,对中国来说是一种亟需重视的挑战。因此,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对于自觉积极地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⑧这个表述强调了在新阶段,要增强文化自信,要在绵延不绝、内涵极其丰富的中华文化中寻找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对民族、国家和个人都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支撑。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的民族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先进的文化能赋予一个国家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坚守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确立自身在全球文化中的身份认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基于历史经验,文化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不可取代。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文化对经济建设等方面都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文化能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⑨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千年智慧的治理经验,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诸多启迪和启发。
  最后,文化有潜移默化的“化”人和育人作用。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能提升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赋予人奋发昂扬的正能量。先进的文化还能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不忘本来、融合外来、着眼将来
  文化虽然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决定的,但文化也有着相对独立性,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文化自信也是如此。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发生的前提,就是我们应该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些人说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如仁义礼智信、善良、坚忍等优良基因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文化交流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条件,在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对比借鉴中才有可能增强文化自信;“明者因时而变”,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没有其特色和灵魂。因此,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就是要注意文化的自觉、交流和创新,既不能完全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注意在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时吸取有益的部分,更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实践的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不忘本来―文化自觉。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指出“弗失固有之血脉”,“固有之血脉”就是指我国数千年优秀文化中的优良基因和特色。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⑩,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在文化多元化和思想多样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最根本的内核与核心价值观,这些精神是长期历史地发展起来的,贯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的始终。费孝通先生言:每个民族都存在着如何去认识民族自身文化的问题。诚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秀和独特的方面,当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文化自觉是在对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基础之上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极的评价与认知。
  首先,文化自觉就是要厘清中国文化之根脉。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此,“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展规律,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和定位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其次,文化自觉还要紧紧把握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要正视并去除传统文化中一些已经不合时宜的内容,毛泽东的“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中的“剔除糟粕”说的就是此义。我们的文化自觉是建立在上下五千年之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通过文化自觉能够正本溯源,为中华民族积聚绵延向上和向善的力量。
  融合外来―文化交流。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能否交流,有无共性,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的 “共存论”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和主张。米勒批判了亨廷顿的文明敌对论,强调了不同文化可以共存与对话,提倡世界的和平只有在对各种文化持包容态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诚然,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有差异性,也有共性,但共存之中必然有冲突、冲突中也很可能会有着相同的方面,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的体现。如果能将亨廷顿和米勒的观点看作同一命题的合题,这会对我国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宝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即要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成分,避免用极端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来对待外国文化。
  长久以来,我国确实出现过闭关锁国的时期,但从整体上看,大部分时期是能够坚持对外文化的开放。在融合外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全人类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发展。毛泽东对待西方文化的主张是“要在破除迷信的条件下学习西方”,简练的话语却有着深刻内涵,即在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时,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要客观、谨慎地审视;虚心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弃其糟粕。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家学术研讨会时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吸取精华的成分,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本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和国家进行自我封闭,不敢敞开国门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是对本民族不自信的表现,自我封闭不可能带来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着眼将来―文化创新。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要从创新中汲取养分,不断推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这是实现文化与时俱进、实现文化和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文化创新逐渐形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方便、更加广泛,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几个方面:首先,文化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是指引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指南,要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这个指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文化创新还应该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注意好文化安全问题。其次,文化创新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即要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精神文化领域之中。最后,文化创新要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和优良基因。文化是一种民族悠久历史的精神积淀,没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只能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文化,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不会有任何意义。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突破,根据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的需求灵活地转变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中华文化特有的基因和个性,从而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文化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族的素质。
  列宁说:“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同样地,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逐渐提升文化自觉、加大文化交流、注重文化创新,既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雄心壮志,又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Edward. B. Tylor, Primitive Culture, New York. Harper Torch books, 1958, p.1.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页,第6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8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⑦《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752页。
  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页。
  ⑨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5页,第164页,第164页。
  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9/24/c_1112612018_2.htm.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98页。
  责编 /王坤娜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428438/

推荐访问:传承文化从自身做起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