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百家讲坛论语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16-11-08 09:33:3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心得体会】

【一】:百家讲坛《论语》心得全集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1 《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 于 丹 2 《论语》心得(二)——心灵之道 于 丹 3 《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 于 丹 4 《论语》心得(四)——君子之道 于 丹 5 《论语》心得(五)——交友之道 于 丹 6 《论语》心得(六)——理想之道 于 丹 7 《论语》心得(七)——人生之道 于 丹

《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

于 丹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

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序言:《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这里面有多少奥秘吗?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生活秩序并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

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篡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回答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就是这种提问和回答之间,只言片语,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到后来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大家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一些言辞。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语的,我们怎么作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记什么呀?www.fz173.com_于丹百家讲坛论语。

那么他老师怎么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实这就是一种教育。他老师跟他说:‚你看,苍天在上,亘古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照样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说话。‛所以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孔夫子这一生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是把那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但是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宏观的那种大的言论。我们说论语他终极的传递,是传递了一种态度。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他教育学生的时候,讲世间道理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声色俱厉,他一定是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权的这种口气,其实这样一个态度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观。为什么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的意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他是那些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这样一些人。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的,而不是从空而降的,所以说起整个这种天地开辟造世的故事。我们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时候,中国最早的创世纪怎么来的呢,是由盘古开天辟地来得,但是这个开辟,不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辟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中国人习惯的叙事象《三五历纪》里面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很大在那里安安静静,盘古生其中,一共呆了多久呢,万八千岁,天地开辟,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天地开了,但是它不是一个固体啪的裂开,而是两股气分开了。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就是阳气上升变成了我们蔚蓝的天空;浊气下降变成了我们脚下的土地。盘古在其中。是不是开天辟地就完了呢,其实,这种成长刚刚开始。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变,每天都在微妙的变化着,象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叫做‚神于天,圣于地‛。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要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那是梦想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那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二】:从于丹解读《论语》看古代经典的当代解读

本科生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 从于丹解读《论语》看古代经典的当代解读 学 生 姓 名 所 在 学 院 专业及班级 指 导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引 言.............................................................. 2

一、 于丹式经典解读走红的原因....................................... 2

(一)“国学热”的推动 .......................................... 2www.fz173.com_于丹百家讲坛论语。

(二)传统文化经典的永恒魅力 .................................... 2

(三)传媒的助力 ................................................ 3

(四)大众的内在需求 ............................................ 3

(五)于丹自身的魅力 ............................................ 3

二、 于丹式经典解读的特征........................................... 3

(一)故事化 .................................................... 4

(二)现实性 .................................................... 4

(三)世俗化 .................................................... 4

(四)片面化 .................................................... 4

(五)随意性 .................................................... 5

三、 于丹式经典解读的影响........................................... 5

(一)积极影响 .................................................. 5

1.反向推动“国学热”......................................... 5

2.新的解读方法的大胆尝试..................................... 5

3. 满足社会需要,弘扬经典文化................................ 6

(二)消极影响 .................................................. 6

1.降低了国学经典的地位....................................... 6

2.对受众产生误导............................................. 6

四、 解读经典应遵循的原则........................................... 7

(一) 读懂经典,拒绝“主体性膨胀” ............................. 7

(二)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7

(三)专业化与通俗化的区别对待 .................................. 8

(四)通俗而不庸俗、不媚俗 ...................................... 8www.fz173.com_于丹百家讲坛论语。

注 释.............................................................. 9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摘 要

2006年“十一”黄金周,于丹以及她对经典独特的解读方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为“国学热”的推动和经典的永恒魅力的影响,凭借传媒的助力及其自身的魅力,她迅速走红。于丹式的经典解读具有故事化、现实性、世俗化、片面化、随意性的特点,她的走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反向推动“国学热”,大胆尝试新的解读方法,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降低了国学经典的地位,对受众的“期待视野”造成误导。在当代社会,经典解读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读懂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专业化与通俗化区别对待,通俗而不庸俗、不媚俗。

关键词:于丹;《论语》;原则

Abstract

In 2006 the National Day, Yu Dan and her unique way of the classic interpretation get into the public view. Yu Dan’s way of the classic interpretation become famous because of the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eternal charm, the media power and the personal ability of Yu Dan. It is story, realism, secularization, one-sided and randomness. It has some positive effects, such as promote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try new interpretation method,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some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reduce the posi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misleading the audience.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should follow some principles,such as:accurate understanding the classics, take its good things, distinguish between speci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popular but not vulgar.

Key words: Yu Dan; 《LUYU》;Principles

引 言

2006年“十一”黄金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邀请了一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连续7天解读《论语》,她就是于丹。短短七天的《论语》解读,使得她迅速走红,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进而形成了文化上的一种“于丹现象”,而她解读经典的方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一部分人认为:于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论语》,为当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了一丝安慰,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使得很多人真正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有人认为:于丹解读《论语》是十分随意的,对许多学术界早已有定论的释义不管不顾,通过歪曲《论语》真正的内涵来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这种将经典工具化心态是对《论语》的亵渎,降低了国学经典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反对的声音中,比较典型如“十博士”,在一篇出自天涯网上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的“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还呼吁不要再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文中甚至要求于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面对这样矛盾的景象,我们不得不思考,于丹式的经典解读究竟是对是错?如果是对的,为什么她的诸多“同行”们会如此强烈的反对;如果是错的,为何她能迅速走红,受到广大观众们的喜爱和追捧。还有当代社会中,经典解读又该遵循怎样的规则呢?

一、于丹式经典解读走红的原因

于丹的“七日爆红”让人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解读《论语》使得于丹受到如此多的人的追捧?也许很多人将于丹的成功归结于运气,归结于偶然。但细细思考,你会发现于丹成功看似偶然的背后,有着很多的必然。

(一)“国学热”的推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经典就开始渐渐复兴。近些年来,在政府和民间力量的积极推动下国学经典开始深入人们的生活,国学启蒙教育快速发展,《南方周末》等报纸还曾将2004年定为“传统文化年”。在200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2005年11月,北京大学开办“乾元国学教室”„„以及2006年起在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加大古文诗词所占的比例,提升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等等一系列的举措,都使得国学教育逐渐升温。因此当于丹解读《论语》这样一部人尽皆知的国学经典时,大众的眼球在一开始就被吸引了。所以,严格的说,是《论语》将于丹带入了我们的视野,而不是于丹将《论语》带入了我们的生活。

(二)传统文化经典的永恒魅力

【三】:百家讲坛全部视频全集

百家讲坛全部视频!

易中天品三国(全集) 明亡清兴六十年 玄奘西游记

www.fz173.com_于丹百家讲坛论语。

李清照

吕后的传奇一生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于丹《论语》感悟 解读苏东坡

武则天(全集) 刘心武揭密红楼梦 清十二帝疑案 贞观之治 人际交往法则 于丹庄子心得(全集)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三字经 杜甫的文化意义 于丹《论语》心得 我读经典(系列) 陆游

【四】: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前言:关于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几篇文章,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顾不到改它了,况且时过境迁,再

花很多时间去改,恐怕也不妥当,就原样发表吧,不对之处请读者指教。 【正文】 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找真实,其内在的原因,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 《论语》,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尽管比较通俗,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关于“仁”说,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学,只是一个‘仁’字。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这样,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广,即是恕。忠是仁之体,恕是仁之用。所以说,忠因恕见,恕出忠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万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这都是恕的事。尽心以行,诚敬以守,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这就是忠的事。”(《任继愈禅学论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 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早在“五四”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见《任继愈禅学论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要多。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较多的养分,以为今用;二来恐怕也是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 《论语》出现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其中除了阐述“礼”的规范以外,也还有许多有用的成分,和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当然。“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 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为和而和,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是必然的要求。 孔子还提出了“信”的概念。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论语》心得P.10)这一段话不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信”的重要。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确立这种信念,并且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人人在这个规范内行事,违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规范建立了,并且教育官员与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违章违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近些年,国学热在中国大地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不但大学里开设

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活动,十分火爆。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

【五】: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下面是整理的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欢迎阅读!

  篇一

  记得自己第一次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我就被其中的故事折服了,深深吸引着我看完了她的每一篇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读书体会。于是,在余味未尽的情况下,我马上买了她的这本书,拿回家好好地再次享受一番。我这人有从来看不完一本书的读书历程,但是我却一口气把《论语心得》看完了。我不知道是因为喜欢于丹这个人还是喜欢这本书,总之,我是被这种特有的魅力折服了。每看一次,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心灵都能重重地受到启迪。

又是08的暑假了,趁者这稍微空闲的时间,我再次打开自家的书柜,伸手便又拿了这本《论语心得》。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有机会和没有机会读《论语》的人,都近距离地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只有圣人形象的孔子,突然变得亲切,成了一个可以去触及,可以去请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见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创造,成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处事原则,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观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512423/

推荐访问:百家讲坛论语全集于丹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