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我们的影响,1000字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17-04-26 09:09:4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心得体会】

【篇一】:论语心得 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欢迎参考读后感范文

  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读了于丹老师所写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朴素、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相关推荐: 读后感(汇总)

   相关推荐: 读后感大全(汇总)

   相关推荐: 读后感400字(汇总)

   相关推荐: 读后感800字(汇总)

【篇二】:给孔子的一封信作文1000字

尊敬的孔爷爷: 我是您的一个普通学生,相隔数千年后壮胆写信打扰您,不仅是为了向您致上崇敬的问候,而且有几个问题亟待您的指教。 我是一名中学生,与您相隔着比银河还远的距离。您在别人的心里是神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可我知道您一定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你虽离我们远去,可您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您的思想主张没有因为时间消逝而褪色,您曾撒下的仁爱的种子依旧在我们心中蓬勃生长。包含您思想的《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您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孔爷爷,您知道吗?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所以只有努力读书,才能为自己的未来铺上红地毯。而我读书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成绩也一塌糊涂,看着同学个个都节节高升,而我却一落千丈,心中也似打翻了五味瓶,常常上课不专心。 孔爷爷,写的论语中让我们懂得了很多,让我从一个懵懂天真的小男孩渐渐的开始懂事,还教会了我在生活中怎样去处理和对待事情。让我考虑事情更加的周全,自我克制自己行为。也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过度自傲,我知道比我好的人还有许多,正如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会心里告诉自己:下次还要超越自我,努力做到最好&& 有一次,我的科学某方面的知识比较了解,那是我天天晚上在复习与预习的结果,就有同学来请教我。我感到十分的开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这事又正如你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但这事也在启发我还要做的更加优秀。 我这人有个致命的缺点。当我做错事了,终会拉几个人与这事情没有多大关系的人下水。自从有一次老师告诉我了一句话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与别人无关。而那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也是论语中十分经典的一句己所不欲,施于人在这从中我汲取了许多的经验和切身体会。 其实,孔爷爷,您教给我的何止这些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学会了选择朋友,不耻下问让我攻克更多难题,学习更上一层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一个君子&&孔爷爷,您的闪光思想照亮了您的子孙后代的茫茫路途,指引着他们的衣食住行,您的一言一语都是我们人生的课堂。孔爷爷,看到这些,您一定感到很欣慰吧。 此致 敬礼! 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龙市小学:四年级罗俊康

【篇三】:孔子思想对人们的启发

通过对孔子思想的抽象继承,姚院长提炼出“孝悌友精神”,即各安其位,各自承担。孝,就是要对尊长有恭敬心,是“属下之本”,在实际工作中即是对上级负责,要做到日常工作及时到位,上级有事见机补位,权利名誉从不越位,百忙之中绝不错位;用之放心,看之舒心,走后安心。悌,就是对同事有助让心,是“同事之本”,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同事负责,要勤扫自家门前雪,关注同事瓦上霜;一家人事一家人干,同事有难我就上;从不添乱,总愿帮忙。友,就是对下级后生有提携心,是“上司之本”,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下级负责,要做到“作之君,堪当楷模榜样,作之亲,可谓父母兄长,作之师,能授一技之长”;欣赏部下优点,包容部下缺点,影响部下行为,帮助部下成长;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在成全部属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孔子思想对生活的启发孔子对我们的影响,1000字。

读国学经典能使人增智,得道。而读《论语》是读经典中的首选,因为“《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南怀瑾)那么教师从教师的角度上读《论语》会有什么发现?

读《论语》,使我懂得爱人、诚信。“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表现为对父母的孝顺,对家庭中长者的尊重、手足的同情、晚辈的怜爱。“百善孝为先”,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要能“泛爱众”。孔子追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他曾提到人们应该要“人不独子其子,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说的就是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应从我们为师者做起,我们做到了讲诚信,再教会学生从小就树立诚信意识,那么整个社会诚信气氛的形成才有了基础。

读《论语》,使我学会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活学活用、终生学习。《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不到他用心思考弄明白而不得其义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口里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重复教他,让他自己去想。”这段话说的就是孔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教他的学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此两则前者由日常做人联想到《诗经》中的诗句,后者由《诗经》中的诗句

孔子对我们的影响,1000字。

联想到礼乐上。教师利用这种迁移的读法,《论语》就会读出另一片天地。

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因为“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知者”,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世上有什么比快乐还重要的!职业幸福感就在教学中产生。

学习不能做书呆子,既要会学又要会思考。关于学与思,孔子又说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被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也很危险。”这说明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才能既学到知识,又可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我们做教师的尤其要如此,不仅自己要做到学与思相结合,而且要教会学生们把学习和思考统一起来。学一个知识点,不仅要明白“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怎么办”,这样才能学懂、学通、学活。

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人”、“万世师表”,是因为他有其精辟的见解和独到的思想。读《论语》,就是读教育学的经典,就是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虚心学习。《论语》这本书把几千年前的不朽智慧传递给我们,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并把它发扬光大。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太多这样为学,为人的道理。而作为一名教师,学习《论语》,让头脑里装进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立志”、“学习”、“修养”、“处事”等方面受到启发,得到教益,求真、崇善、爱美,做一个正直、谦逊、与人为善的人。《论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篇四】: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 原创

《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对我们的影响,1000字。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孔子对我们的影响,1000字。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篇五】:孔子及其儒学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及其儒学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更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博大精深,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儒家思想在当今更具有世界意义。

【关键词】仁学 文学 教育 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是儒学的创始人,我们相信,与基督教、佛教同在轴心时期出现,影响人类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以其对人生、人性的深刻理解,注定会在21世纪绽放新的光彩。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1. 那就具体来说说孔子的“仁学”吧:

1.1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1.2“仁”的价值内涵,“仁”的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1.3“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1.4“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还有“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2.孔子对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 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 孔子对《诗经》的解说, 涉及到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他也是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的作者. 《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鲁国历史. 孔子修《春秋》,是有感于"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而作.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正义治史精神.文学是指孔子所传之诗书礼乐文章。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载:“文学:子游,子夏。”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文学,指博学古文。此孔子指个人的文学修养。亦指文献经典,转义为治经之儒生。孔子弟子子游,子夏皆为传经者,子游则传礼,故东汉徐防曰:“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作为文学辞章之“文学”,即孔子所谓“专对”,“辞令”乃春秋时代士大夫所必需具备的才能技艺,属孔门四科中言语之科,与当时政治,外交紧密联系,而与后世个人文学创作之“文学”,意义迥异。

3.孔子对教育上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孔子对我们的影响,1000字。

3.1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孔子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藉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么名什么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

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

看来,仍与东西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

3.2人文教育

教育如何偏重人才训练,那么学生专于一技一艺,可以在社会上谋职安身;如果强调人格培养,学生可以进而反求诸已,辨明人生的本末轻重,选择自己的立命之道。但是一个若想“见多识广,通情达理,温和自持,群己相融,涵泳文艺与创作不息”,就还需要人文教育。试以孔子的观点为例,子路请教何谓“成人”时,孔子说:“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由此可知,人才与人格皆有基础时,还须“文之以礼乐”。孔子也曾勉励弟子:“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是使一个人的内在本性与外在表达合二为一的必要条件。如果“礼乐不兴”,一般百姓将“无所措其手足”。孔子回答颜渊问仁时,也说“克以复礼为仁”,可见仁与礼相互对应,不可独行。因此,我们切不可把礼乐仅仅看成外在规范,却应该视之为人的内在要求之合情合理的表达方式。

不但如此,礼乐还可以延伸开展人的生命向度。礼的宗教性格,使人领悟宗庙祭,朝会往还的意义,对于“慎终追远”,皆有直接启发;换言之,礼使人进入一个不同时空,感受永恒的临在,在提升生命的内涵。乐的艺术性格,则助人点化当下的生命困境,悠然自得,达到与人感通,与物相应,甚至与天地共鸣的境界。礼乐正是人文教育的内涵。它使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是一个人立身处世,行其所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690811/

推荐访问:孔子对我们的影响 孔子传记1000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