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

来源:自我介绍 时间:2018-10-30 08:00: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自我介绍】

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共10篇)

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一):

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4个方面,深入开展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明确努力方向和整改措

XXXXXX活动开展以来,本人认真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深入学习,认真查摆个人思想、工作、生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初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形成如下党性分析材料。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想信念方面。加入党组织以来,始终牢牢记住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受一些社会上流传的负面信息的影响,自己思想上也出现了一些弄不清楚的问题,对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如,过去国际上的一些被我们称为垂死的、逐步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而且还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大国,还将与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社会生活中却仍然存在着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现象;贫富差距大、腐败堕落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未能动摇自己对党的信仰和忠诚,却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迷茫,感到理论与现实相差很多。思想上逐步回避这些问题,对理想信念等逐步讲的少了,想的也少了。或多或少的感觉,那是几代人、或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事,离我们当前以及我们这代人比较遥远。认为我们这代人,特别是我们基层的干部职工,做好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就行了,不必动脑筋去考虑那么长远的事情。
(二)宗旨意识方面。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的不牢,无私奉献、执著追求的精神在自己思想上有所淡化。自己工作上的依赖性大,总认为材料有科长、副主任把关,只求过的去,质量不高,对工作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弱化了,想个人的事、想家庭的事多了,影响了自己在工作上的态度。
(三)党性修养方面。近两年,自己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缺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在思想和工作作风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工作中,领导交办的事就认真去抓,以避免出问题;对未明确交办的,积极主动干的少了。对工作,满足于能应付过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且,工作中有时有急躁情绪和工作方法简单的情况。回顾自己入党以来的工作和生活,自己没有违犯党的组织纪律的情况,但近一年,在参加一些公共活动方面不够积极,拖拖拉拉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感觉自己是普通干部职工,服务中心一无人权、二无财权,不具备腐败的土壤。因此,思想上对反腐倡廉、防微杜渐有所放松。
(四)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我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政治信仰不动摇、政治立场不含糊、政治方向不偏移,始终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对待一些遗留问题和复杂矛盾,没有进行深入细致、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没能结合实际提出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缺乏抽丝剥茧、彻底解决的耐心和勇气,导致一些工作难于推进和一些问题久拖不决。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剖析
(一)学习上有松动。理论上清醒才能做到政治上坚定。自己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未坚持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是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积极性有所淡薄,自觉性、迫切性也越来越差。除了组织上安排的学习任务,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很少。由于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未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国内社会变革中,就往往难以把握主流和本质,难以辨明方向,使自己在思想上产生一些困惑和迷茫。这对一个干部来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必须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视,认真纠正和克服。
(二)世界观改造上有松动。自己存在的上述问题,都与自己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有关。理想信念上存有的困惑和迷茫,说明自己还未真正树立起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说明自己对党的事业和奋斗目标还缺乏矢志不移、至死不渝的奋斗精神。宗旨观念有所淡薄,说明自己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说明自身还存有患得患失的个人主义思想。思想、工作作风和遵守制度纪律上的问题,也都说明自己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说明自己还没有真正学好、用好、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荣辱观。
(三)自我约束有松动。自己存在的上述问题,也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的结果,对政治学习不再有那么大的兴趣,对工作不再那样努力,没有真正认识到先进性是一个不断提出新要求、充实新内容、做出新努力的实践过程。对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需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努力工作,不断努力实践自己入党誓言的责任和义务有所忽视。在这次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接受教育,使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和检讨自己,发现和正视自己身上的问题,并以此为起点,克服自身的缺点问题,继续勤奋努力的为党工作。
三、整改措施
(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与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信念和信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不断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崇高理想。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尽管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不是一帆风顺,但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出现什么复杂的情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决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念,改变自己的信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消除个人思想上的困惑,进一步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不断的剖析自己的主观世界,认真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坚信人类走向共产主义不动遥要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坚定不移的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奋斗终生。
(二)强化理论学习。要切实提高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树立活到老、学到老,工作不止、生命不止、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止的思想。建立个人学习计划,学原著,精学、深学,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刻苦的学,扎扎实实的学,要求真知、见实效。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同时,也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知识,以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
(三)牢记党的宗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经常用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检查对照自己。认真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事迹,并用之激励自己,鼓舞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功过荣辱,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单位和部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老老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工作。多为基层单位和职工办实事、解难题,努力做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模范。
(四)踏实努力工作。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落实到工作岗位上,体现到行动中,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断研究服务中心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重做质量,在政府办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和同志们一起,切切实实提高保障服务水平。
(五)模范遵守纪律。不犯自由主义,不搞个人主义,不以权谋私,坚决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制度和规定,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严以律己,防微杜渐,做到自重、自警、自省。
以上是我的党性分析报告,不当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二):

红色经典书中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和阅读心得
最好是熟悉的 如雷锋的故事等

《青春之歌》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所以,只有多读有益的书,才能增强自信心,更加勇敢顽强,才会使自己拥有一对永折不断的翅膀.
少年时代读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段保尔的名言时曾经热血澎湃,渴望自己也能有那样火热的青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部前苏联的小说通过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保尔在凭吊战友的墓地时所说的上面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
近来我接连阅读了《长征》、《青春之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优秀红色经典书籍.在积累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书中的先进人物导引着,陪他们在成长和征战的道路上前行,感觉像在和林道静这样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呼吸,共命运.
通过仔细品我读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中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典型.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她和余永泽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参加革命后也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斗争经验.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的称呼便在惊奇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这都有说明她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策略.入党后以坚强的信念为党忠实、顽强地工作,克服了自身弱点为,成为一名先锋战士.林道静被写得充实丰满,生动感人,她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层层苦难的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灾难、痛苦是人生的调味剂,从不向命运低头,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革命青年的光辉理想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热情,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强大的促人奋发的感染力.
想起有位伟人说过,追求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诗人席慕容也曾感慨: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客观上的美丽往往是短暂的,就像鲜花的烂漫与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绿与枯黄,就像容颜的妩媚与憔悴;但是生命的高贵在于情感,在于精神,正如帕思卡尔所说:“人只是一根芦苇,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然而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全部高贵就在于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就会在心底凝固为永恒.林道静在党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最终决定跟党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向康庄大道!
我们一生中最美丽最灿烂的青春季节,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果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青春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在《青春之歌》中,我们跟随林道静一起,追寻一种温暖,一种力量,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

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三):

李可染有哪些品质、事迹?
快【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

李可染,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取名永顺.父亲是贫农,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
李可染擅画山水、人物、牛,兼工书法,并长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和教学.其山水画创作善于疏流导源,古为今用,融合中西,尤其是把西画中的明暗处理引进中国画,使之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传统的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作品意境开阔,笔墨深厚,气韵生动,格调浓重、质朴、凝炼,融文学性、音乐性和造型美于一炉.代表作有《杏花春雨江南》、《巫峡百步梯》、《万山红遍》、《雨后青山半入云》、《清漓胜境》、《阳朔》、《革命摇篮井冈山》、《黄山人字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等.
李可染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20世纪50年代,北京荣宝斋就经营他的作品,以4尺3开为例,牧牛图每件约60元左右,山水70元一件,这一价格一直保持到“文革”时期.1979年后,李可染的画作价位大幅攀升,同样尺寸的牧牛图约7000~8000元一幅,山水1~1.2万元一幅.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书画进入国际拍卖市场后,李可染的作品价位再度上扬,1983年,他的《茂叔赏荷》在香港苏富比以8.5万港元售出.1986年,他的《暮韵图》在香港佳士得以12万港元成交.而后几年,李可染极少出手作品,市场几乎无货.步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家禁止李可染作品出境,这使本来就供不应求的李可染作品价格急剧上升.1990年,他的《烟江夕照》在香港佳士得被拍至110万港元.1995年,他的《清漓风光》在北京翰海被买家以242万元竞得,令海内外藏家刮目相看.1999年,他的《九牛图》在北京太平洋创下了330万元的佳绩.1999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他的《万山红遍》(2.8平尺)又一举夺魁,成交价高达407万元,创造了当时李可染作品拍卖的最高价位,也创造了中国画单平尺最高价位,顿时震动了整个书画界及拍卖市场.2000年,在北京荣宝拍卖会上,李可染的作品又爆奇闻,他同一题材的《万山红遍》(3.1平尺),在多位买家的激烈竞投下,价格一路大飙升,最后在501.6万元的价位上一槌定音,使李可染作品的拍卖价和中国画单平尺价又创新高.近年来,李可染的作品不论画幅大小,均大受欢迎.2002年,他的《苍岩飞瀑》在北京华辰取得143万元的成交价格.2003年,他的《丹崖风帆图》在上海崇源以176万元拍出.同年,他的《千岩竞秀》在中国嘉德又以330万元成交.2004年,李可染的作品在市场上更是势不可挡,呈现“井喷”行情.如他的《九牛图》在北京翰海以550万元拍出;他的《河山入画图》在香港苏富比被拍至703.8万港元.而在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他的精品力作《井冈山》被买家以1100万元的“天价”竞得,使李可染作品首次跃过千万元大关.2005年,他的《漓江胜景图》在北京荣宝又以616万元的价格成交.笔者认为,造成李可染作品高价位走势其原因有四:一是名气大.李可染在近现代中国画坛上曾经被冠以无数的美誉、头衔,其声名可谓首屈一指,妇孺皆知.二是质量高.李可染的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三是个性强.李可染作品个性鲜明,面目独特,风格自我,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四是数量少.李可染的作品存世量在2000幅之内,市场上流通只有800幅左右,所以物以稀为贵.现李可染的作品行情与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人处于第一层高价位的行列.
一、耳聪
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
小时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声音,是一个沿街卖艺求乞的盲琴师奏出的悲凉琴声.此后,每当听到那悠长的、凄心楚楚的曲调,他便怦然心动,几乎落泪.常常,他暗随琴师,听他拉琴,默记弦音,深夜始归.11岁的可染从此谙识不少民间曲调,还自制了一把小胡琴,并拉得一手好琴.
42岁那年,李可染画过一幅现实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卖唱图》.这幅画在他一系列古典人物画中显得尤为特别."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为女孩伴奏的盲琴师颤动的手指触动着琴弦,似正传出声声不断、如泣如诉、万分悲凉的琴声.那种真情实感,当是画家揉进了自己童年时代久已潜存的心音.

二、启蒙
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曰"快哉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顺城墙豁口滑下去,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着小桶到井边汲水,研好墨,等着看长者作画.回到家里,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原来这里是"集益书画社"活动的场所.
李可染正式拜师后,钱食芝为这个小学徒画了一大帧山水,并写了数十行跋文.附诗云:"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自鹏捕上,余惭鹢退飞."钱食芝预感这个少年弄墨的童子将会如同大鹏展翅,相较之下,自己则如同鹢鸟冉冉倒飞了.

三、一字铭
 1929年,对于22岁的李可染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个年份.那年,他超越了七年学历,报考西湖国立艺术院首届油画研究生.由于他现场所作的巨幅人体油画,画风雄厚大胆,被慧眼识才的林风眠校长破格录取.其实,那次是他第一次拿油笔,还是同时前来报考的山东青年张眺临阵教给他的.
可是,到了课堂上,他有点傻眼.他拿起从未曾拿过的炭条准备画素描,却不知从何下手.他自愧画拙,总是扣放画板,待教授来课堂指导时才翻正过来.画板一角写着一个"王"字,原来那是"亡"字的密码暗示,暗示自已,画不好素描勿宁死.

四、兄弟

"一八艺社"时期的青年李可染.1929年摄于杭州西湖"善福庵"住房前.左为挚友张眺,右为李可染,中为陈唯岑.
李可染的患难兄弟,就是那个临阵教他油画的青年张眺.张眺长可染五岁,与可染同时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因为他俩都是高个头、穿长衫、留头发;因为都是穷学生,同住在月租最廉的破旧危楼里;也因为同出同进,形影不离,亲如手足;还因为他们同是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的最早成员,人们称呼他俩是"西湖边上两兄弟".
两兄弟不但用功画画,还勤奋读书.他们住的危楼就在尼姑庙"善福庵"的上方,庙里住着70多岁的老尼姑,天不亮就起来诵经,每当木鱼声声、香火袅袅之际,两兄弟也就起床掌灯晨读了.自定早课两小时,吃完早饭,然后到校上课.
张眺爱读西方哲学、文论,可染爱读中国古籍、画史.在张眺影响下,可染又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那时,可染和张眺都学油画,西湖国立艺术院的主导思潮是后期印象派,他们在画风上了一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响,但总觉得还有不足.张眺思想敏锐,评古论今,可染以他少时拜师习国画为底蕴,从原来不会画素描、油画,到后来名震全校,这样,两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绰号:一个叫"张理论",一个叫"李艺术".
"两兄弟"作为林风眠校长亲自主考的学生,李可染考前,得张眺之助,辅导他油画,竟一发而中,破格录取.张眺落榜,经一再申诉得以入学.他俩相互激励,学业进步得快.
三十年代初,两人都参加了"一八艺社"的进步美术活动,引起了当局注意和防范.一天,可染从图书馆回到住室,房门洞开,书刊、画页散乱满地,床被、垫褥全都大翻个.李可染一看,连自己的笔记本也给抄走了.张眺已被关押进了陆军监狱.
可染多次探监.第一次送了牙刷、毛巾、肥皂等日用品,后来又送了衣物.可染最后一次探监时,见张眺人瘦下去了.但张眺很乐观,隔着铁窗栏杆低声说:"你放心,我天天和狱友挤肩、撞膀子,锻炼身体,我还跟一个狱友学俄文……"
可染求救于林风眠先生,林先生出面作保,张眺终于获释出狱,但没有在学校露面,而是去了上海.后来他和田汉,同为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又到了苏区,曾任苏维埃教育部长,但不幸在左倾路线下蒙冤罹难.当可染得知此情,已是半个世纪前发生的悲剧性往事了.
八十年代,可染依然深深地怀念当年"西湖边上的兄弟"张眺,他说:"在张眺同志教育影响下,我初步认识了中国社会和它的前途,初步认识了文艺上的正确道路.这对我一生都起了很大作用,是我终生不能忘记的."

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四):

论语十则中之的用法和意思

本文选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课文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论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孔丘和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些言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和格言,很有启发教育作用.课文所选的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注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曰:说,说道.学:学习.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时:按时.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不:不是.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说:同“悦”愉快,快乐.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这一句讲一个人就当好学,并按时温习学得的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指朋友.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自:从.远方:很远的地方.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乐:快乐.○这一句强调要乐于共同学习.《礼记·学记》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而:转折连词.愠:恼怒,恼恨.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紧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由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暂时受了委屈,也不恼恨人,这才称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则三个并列的反问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应有的学习态度.句一讲不仅要好学,而且还要按时温习.句二讲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一起,互相切磋学问,值得珍惜.句三讲要注意自我修养,要谦逊,受得住委屈.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语气讲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而:顺接连词.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为:动词,做为,当做.师:教师,老师.矣:句末语助词.○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以上一则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思:思考,思索.罔:受蒙蔽,受欺骗.殆:通“怠”,精神疲倦.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学习和思考是求知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则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卫国大夫.“文”是他死后的谥号.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凭什么.疑问代词宾语提前.谓之:称他,动宾结构.谓:叫做.之:代词,他,指孔文子.也:语助词,相当于“呢”.○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及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叫做“谥”.谥有一定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谥号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几种主要品行,所以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是依据哪一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敏捷.而:顺接连词,相当于“既……又……”,所连接的两部分有递进意思.好学:勤学,努力学习.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耻:羞耻,这里是意动用法.是以:即“以是”,因为这个,因此.介词结构,代词宾语“是”提前.○这是孔子对孔圉为什么谥作“文”的解答.根据谥法,有六种品行都可称“文”,孔圉是凭“勤学好问”这一条得到这一谥号的.
以上一则,孔子借答问阐明一个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好学和虚心.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不出声,不说话.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后一个“而”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并列.识:通“志”,记住.之:代词,指学习所得的东西.厌:满足.诲:教诲,诱导.倦:倦怠,厌倦.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在我这里有什么,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何有:有什么,有哪些.于:介词,在,对于.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相当于“呢”.○前三句涉及学和教两方面,第四句是孔子自谦的话,自叹不足的语气中包含着对自己学生的勉励和要求.
以上一则是说学和教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行:走路.必:副词,一定.师:老师,先生.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择:选择.其:代词他们.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者”与形容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短语.而:顺接连词.从:跟从,学习.之代词.前一个“之”指“善者”,即优点;后一个“之”指“不善者”,即缺点.改:改正.○孔子认为,老师时时有,处处有,几个人之中,就有自己的老师.既可学习别人的长处又可以人为鉴,避免别人所犯的错误.这与第四则“不耻下问”的思想一脉相通,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这一则讲随处都有老师,应当择善而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遭:“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简析】
《论语》六则,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四,五、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包括个人修养)的.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一个人要掌握知识,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要好学,勤学,不知疲倦地学,并能把按时进行复习当做一件乐事.第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拜周围的人为老师,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第三,学习者要坚持自我修养,对自己,学而不厌,不怕别人不了解;对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学问为乐;对弟子,教导要特别耐心.第二、三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孔子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其二是,“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从“温故”到“知新”中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头脑里对获得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导,缺少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所得.
《论语》六则,篇幅简短,立意深刻,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严肃而深刻的道理用谈话、答问的形式讲出来,给人以平易亲切之感.反问句、感叹句的运用,使语言更具纡徐含蕴的色彩.“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学习中的格言,富有极大的生命力.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学习
“学”繁体字作“学”.臼象两手;爻象教具,本竹木棍,冖是蒙覆象形,引申为蒙昧,子为教学对象.本义是“觉悟”,即教导童昧使他明白事理.“学”在古代有授教传业的意思,又有效法的意思.
“习”的本义是鸟练飞.《礼记·月令》季复之月:“鹰乃学习”.意思是说在夏季的末一月,鹰就练习搏击飞翔.这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是“学习”一词的最初来源.因为鸟练飞要反复进行,所以《说文》解释道:“习,数(shuò)飞也.”数,反复,多次.由此引申为复习,练习,如本文“学而时习之”一句中的像礼(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之类,实践性都很强,因此,这里所说的“练习”应该兼有“实习”“演习”的意义.

“说”的本义是开解、解释,有“喜悦”“解释”“谈说”等意义.后用偏旁“忄”加“兑”,另造一个“悦”字,分担其中“喜悦”这一义项.本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的古字,读yuè.用作“解释”义时读shuō;用作“劝说”义时读shuì;用作“解脱”义时又读tuō,通“脱”.

“默而识之”一句中的“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引伸为表记,现代变为双音词,写作“标志”.“识”读shí时,意义是知道,识别.“知”和“识”意义相近,知是一般的知道,识常常是比较深的认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历来解释分歧较多.我们认为,除了对“罔”和“殆”二字要求得确切解释外,还应顾及“学”的含义,如前所述,“学习”本身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实践的意义,学的对象除书本知识外,还包括技能,因此,“学”和“思”的关系应包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杨伯峻先生解释“罔”为“诬罔”、“殆”为“疑惑”或“危险”,较为确切.

“而”在文言中可用作代词(同尔)、语气词、连词.作连词用法灵活,它既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也可以连接句与句.顺接和转接是“而”作连词时的两种基本用法.在这六则《论语》里,一共用了十个“而”字.属于顺接的有六个: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属于转接的有三个: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的“而”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可不译.
http://www.ld.nbcom.net/kongzi/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五):

下面句子中正确的是( )
A革命英雄的事迹在人们心中
B妈妈耐心地指出并修正了我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选B
A选项中缺少谓语,主语为事迹,应该补充谓语永存.加上前面和后面的修饰语就是:革命英雄的事迹在人们心中永存

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六):

下面一段话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改正
1/我逐渐越来越赶到阅读面不够,于是拼命读小说、散文.2可是我看书只是从兴趣出发,光看故事的大意,不注意积累,所以收获很小.3、后来,我才发现这种做法并非有问题.

1中 逐渐越来越 删去 逐渐
3中 并非有改为并非没有

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七):

关于Ice and Dark
最近又重看了D.N.ANGEL对里面的那个故事很感兴趣的~
那个Ice and Snow(Ice and Dark)
Ice and Dark这个故事真的存在么?
现实中真的有 Ice and Dark 这个故事么?

芙莉黛丽德告诉了大助Ice and Snow原来的故事,真实的
Ice and Dark 被因为 时之秒针 文化改革 而
改写为Ice and Snow.
.真正的
书名是Ice and Dark.

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八):

作文《我心目中的英雄》,字数756,要写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

1.我心中的英雄
英雄是什么?英雄是不怕困难,英勇过人,值得敬佩,而又仰慕的人.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他能给自己树立榜样,能让自己产生前进的动力,我心中也有英雄,随着成长,我对英雄也有了不同的认识.
我刚刚咿呀学语的时候,在我的心中就一有英雄.因为这英雄个可以杀鸡、杀鱼、可以做出好吃的饭,洗出干净的衣服,还可以用自己的力气把一大块木头劈成两半,当我晚上恶梦醒来时,只要看见她在我身旁时,恐惧的心理就会消失.她就是我妈妈.在我幼小的心里妈妈是一个英雄.
当我上小学的时候,在我童年的心中又多了一个英雄,因为,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他教我文化知识,教我自然科学,教我怎样做人,告诉我做人的道理.我就像一张透明的白纸,是他在这张白纸上给我描出多彩斑斓的图案.他就是我的老师.
当我走进初中学习生活时,我对英雄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那些学习中的佼佼者成为我心中的英雄,这些佼佼者他们各个品学兼优,特别是那些家庭不富裕,学习环境差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习条件艰苦,父母不在身边,吃住都要靠自己照顾自己.而且他们学习非常努力,能吃苦,勤奋好学,学习中有股韧劲,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们不但学习好,而且,他们关心同学,关心班级,肯为同学做好事.在他们身闪耀着新一代青少年的风采.他们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我不断的成熟,也许我心中的英雄也在不断的改变面貌.其实,英雄就是一面大起,

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九):

读下面这则故事,然后写出你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注意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做到有理有据.
有个极有远见的美国女企业家突然决定把它存在某银行的钱全部提走.为什么?因为她在宴会上发现,这家银行总裁的手指甲修得特别漂亮.一个男银行家既然肯把极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此类事情上,就说明他已经没有多少事业心了!过了不久传来消息,那家银行果然倒闭了.
我的看法:( )

第一种:
看法:要善于把握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位女企业家正是注意到银行总裁的指甲这个细节,才做出了成功的预测,把钱提走,避免了损失.她能从这位银行家的指甲这一细节上预测到银行可能会倒闭,确实有远见.
第二种:
看法:世界上很多事情只是巧合,不能强制地附加上因果联系.这位女企业家的预测也许只是一个巧合.一个人的指甲漂亮是对自身形象的追求,男人的指甲漂亮与否与事业心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从银行家的指甲漂亮就判断其没有事业心有些牵强.故事中没有具体说明银行倒闭的背景,它可能是金融危机或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不能完全归结在这位总裁的指甲上.

对照郑德荣等7名同志和张黎明事迹,自己存在不足(十):

介绍师说的道理
要通过一个故事说明这个道理,在说明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领悟,总结一下师说,大概要200字左右,.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 [2]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道理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35628/

推荐访问:郑德荣等7名党员事迹 郑德荣等7名先进事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