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新常态?“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

来源:好词好句 时间:2016-03-14 09:46:1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好词好句】

第一篇:《新常态含义及解读》

新常态含义及解读

一、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重要论述。

习近平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二、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时,首次在国际场合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作出了全面阐述。

习近平: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增长势头显著,内需不断地扩大。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去年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三、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系统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特点和趋势性变化。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等九大方面阐释“新常态”所呈现出的特征。

会议指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会议要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解读

1、新常态下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符合后发国家追赶进程中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结构变化等方面的一般规律。但是,作为转轨经济体,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特色。比如,转轨经济的改革红利助推后发优势释放;竞争性地方政府加快追赶进程,但也带来潜在风险;发展不平衡蕴藏追赶空间,多种增长模式同时共存;超大规模经济带来特有的机遇和挑战等。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我国挤压式增长的速度可高于历史上其他后发国家,也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

财政金融风险逐步显露。高速增长阶段,由于潜在需求旺盛、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粗放增长模式下的一些矛盾和风险容易被掩盖和吸收。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增速下行和结构调整,原有的风险化解机制难以继续生效,市场主体行为很难及时做出调整,原来被掩盖的矛盾和风险就会显露出来。比如,原先可以盈利的制造业企业可能因为成本上升或需求不足而出现全行业亏损,长期积累的房地产泡沫可能因为需求收缩而破灭,地方的土地财政模式可能难以为继,等等。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在财政金融部门暴露。调控得好,可以把风险控制在局部较小的范围内,逐步化解。而一旦调控失当,局部风险就有可能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从而对整体经济的稳定造成冲击。

新旧增长动力的接续出现断档。最近几年,伴随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增速下行,关于我国经济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很多。应当看到,与拉美、东南亚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不同,我国增速转换时期的工业化水平较高、财政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出口产品丰富、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出现追赶进程中断的可能性极低。但是,如果未能有效培育增长新动力,增长潜力不能得到充分释放,实际经济表现远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也可能出现类似日本上世纪80、90年代“增长性衰退”的状态。新常态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关键靠创新,而适宜的创新环境要靠政府来营造。更为重要的是,从全球资源环境状况来讲,我国不可能在因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范式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而必须通过创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客观条件来讲,我国人才资源丰富,科研教育基础扎实,具有巨大创新驱动发展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科研立项、经费管理等方面存在弊端,严重制约创新驱动发展。这些问题不解决,新的增长动力就难以形成。什么叫新常态?“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

宏观经济平衡的难度加大。随着增长速度、动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调控目标间平衡的难度加大,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是平衡物价和增长的难度加大。高速增长阶段,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但是,加工贸易可以转移一部分需求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出口高增长对普通居民更加关注的CPI(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较弱。投资对短期物价上涨带来压力,但在中长期可以形成生产能力,有利于平抑物价。在过去的10年间,总体看我国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消费拉动。消费快速扩张,经济增长才能提速,但物价上涨的压力也会随之加大。二是平衡收入增长和GDP增长的难度加大。高速增长阶段,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带动劳动效率大幅提高,劳动者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过去10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提高是推动城乡居民整体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效应减弱,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将放缓,不利于整体收入增长。另一方面,劳动报酬占比提高会挤压企业利润和投资能力,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三是平衡就业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矛盾加大。今年,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机器人采购量最大的国家。随着“机器换人”的快速推进,制造业领域大量工人将不得不谋求新的岗位。房地产行业在过去10年间保持了超过20%的增速,随着其增速趋势性下降,房地产领域的大量建筑工人也面临寻找新工作岗位的压力。与以往不同的是,未来更多岗位将出现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这与工业内部岗位转移不同,劳动力岗位转换的难度加大。

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加。国际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不仅经济问题会更加复杂,政治、社会问题也会更加突出。这是因为,发展初期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解决温饱问题,增长成为解决矛盾的主要途径。而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人们就会对公平、正义提出更高要求,相应的政治诉求也会不断增加。过去长期存在但并不突出的收入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信用缺失问题等,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诱因。一旦社会稳定局面不能得到有效维持,追赶进程就会中断,增长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2、积极适应新常态,努力把握新机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宏观经济稳定是新常态下处理好各种关系的重要前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动力、结构和风险状况都会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征,要求经济工作必须有新思路、新办法。应当看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不会一帆风顺,增长动力新旧转换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经济社会风险可能集中显露和释放,这些都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出严峻挑战。如果宏观经济短期出现大幅波动,那么,各种经济关系就会绷紧,不仅无法为推进各项改革创造条件,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使多年来的发展成果遭受重大损失。中央连续3年提出坚持“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根本用意正在于此。新常态下,“稳”是基本前提,“进”是根本出路。什么叫新常态?“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

新常态蕴藏着新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难免阵痛,难免会有企业被淘汰、会有职工失去工作岗位,但调整成功了就会提升资产质量,提升产业结构,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和更大的价值。虽然一些传统产业需求饱和了,面临转产调整,但一些新兴技术、新的业态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现。虽然国际市场对我国传统出口商品的需求增长放缓了,但我们利用装备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资金输出等优势,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迎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历史机遇,我国产业、品牌、资金和人才走出去潜力巨大。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表面看会增加成本,但提供需求快速扩张的生态产品,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环保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会出现新的增长动力。必须看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而实现这一阶段演化的重要标志,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二是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基本形成。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是适应新常态的根本出路。经济发展方式要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要切实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最根本的出路还是深化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推出既有利于短期发展、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充分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切实抓好改革措施落地,加大协调力度,强化督促评估,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真正让群众来评价改革成效。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倡议、参与和推动新一轮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与调整。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开放制造业,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先进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更高阶段。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坚守底线的基本着力点。国之大计在于民。在新常态下守住底线,关键是坚持民生为本,做好兜住底线、改善机制和完善社会治理3篇大文章。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我国就业总量矛盾有所缓解、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的背景下,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就业总体稳定。同时,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按照“公平性、流动性、可持续性”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网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更多面向特定人群和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力争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篇:《怎么来理解这个“新常态”?》

怎么来理解这个“新常态”?

最近如果看中国的报纸,可以经常看到一个字眼,就是“新常态”,怎么来理解这个“新常态”?我们首先讲,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它不能持久的,这是一个规律。所以,我们今天讲经济要进入“新常态”这有两个含义。

第一,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是为了速度而超高速增长,这是对中国经济不利的。第二,过高的增长率带来哪些不利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利。第一个资源消耗过快。第二个环保受到影响,生态恶化,第三个低效率,第四个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这四个缺点以外,还有一个就是第五个也是最重要的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

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就留下了很多后遗症。现在不得不再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到重要位置上。结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讲比总量、重量,1840年中国跟英国发生战争时,中国的GDP要比英国大很多,中国当时GDP是世界第一的,但是我们的结构不行。

英国的工业革命从1770年开始,进行了70年了,70年的工业化的成果,英国的GDP是蒸汽机,是它的产品,铁路、铁轨,连它的纺织业都是用棉纺织,它是用机器制造的。而中国的GDP结构完全是农产品跟手工业品。英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是火车和轮船了,而中国当时仍然是帆船和马车。中国出口是什么呢?是茶叶、瓷器、丝绸等这样一些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而英国是不一样的。英国的出口是机器设备、蒸汽机、铁路这些东西。所以,英国在结构方面远远超过了中国。什么叫新常态?“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

再看一个重要的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中国的人口比英国多很多,英国当时才一千多万人,中国那时候已经是差不多四万万人了。但是,英国产业革命以后已经70年了,所以他们那时候,小学都普及了,开办了大量中学,新建了很多大学,每年培养出大量科学家、技术人员,还有经济管理人员、金融专家等等,中国农民绝大多数的文盲、妇女绝大多数是文盲,少数人读的是四书五经,为了科举。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如英国。

所以,今天虽然我们总量上已经占到世界第二位了,但是从GDP结构方面讲我们还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因为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例没有他们那么大。中国的人力资源虽然比过去改善了很多,但是我们大学毕业生在全人口当中的比例也比他们小,中国的熟练技工的队伍也正在形成,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大损失,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搞“新常态”。什么叫新常态?“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

“新常态”是这样的理解,就是在讨论“十三五”规划的时候,因为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渐渐就结束了,将来要搞第十三个。所以,很多专家,包括我在内都提出速度不要太高,因为我们不单纯追求速度,以免发生那些毛病。

这就谈到第二个问题,把硬性的增长指标改成弹性的预测值。中国多年以来,一直下死命令一样的,就是经济增长目标。比如今年定的9%,全国都是这样的,拼命干,达到8%,这样下去它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对地方政府形成了压力,对中央政府同样也形成了压力,因为地方的发展规划是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央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通过了你就要执行。这就成为任务。以后就是赶超别人,而不顾经济增长的质量,也顾不上结构问题了,而且是很被动的。

为什么很被动呢?因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你要有硬指标的话,就一定要完成,如果要完成,可能你产能过剩,成本过高,或者效益很差,质量那就放在次要地位了。【演讲稿--怎么来理解这个“新常态”?】演讲稿--怎么来理解这个“新常态”?。所以,中国要改,这是很多经济学家的意见。可喜的是现在中央已经在一些市——还没有到省作为试点,先试验这个路,如果这个成功,对我们高经济增长跟调结构是非常有好处的。

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下降,所以要谈第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怎么来看待当前经济增长的下降。经济增长下降有许多原因造成的,比如出口没有前几年那么旺了,还有一些过剩的产品也销不掉。当然,这些原因都在。但我们应该看到,要有一个概念,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实际的GDP比统计公布的要高,而且年年如此。

举几个例子说,第一、农民盖房子,在西方发达国家都计入GDP的,而中国农民盖房子,邻居亲戚互助盖房子,村里帮一些人盖房子,统统不计入GDP,这个量是年年在变大。这个量很大的。

第二、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的,就是家庭保姆,好几千万人,这个数目还在增加,拿的工资是不计入GDP的。过去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讲,当你和家里保姆结婚以后,GDP将下降,因为雇保姆给她钱,而跟她结婚,就不用付钱给她了,她照样给你做家务。所以,中国保姆的工资在涨,它不计入GDP,而且量越来越多。

第三、在中国,个体工商户,他们的实际的营业额是倒推出来的,他们是包税制。比如这个小店300块钱一年,就定了你做多大的生意,做多少产值,根据会计的税,你应该是多少来推,而且个体工商户的数量最近增加的很快,这几年都是这样的。所以,他们的产值都是用包税方法倒推出来的,实际比这个要大。而且最近还在给一些三万块钱营业额以下的免税,免税就不好推了,但是这个数目是还在。

第四、中国现在的GDP的构成大概是这样的,企业不到35%,外资企业不到10%,而民营企业可能超过了55%,这是前年的数字,这两年数字还没出来,也就是说中国的民营经济占了GDP的55%。55%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人家外国人唱衰中国的时候,说中国的GDP因为是掺了水的,都是虚报的,所以它不了解中国。什么叫新常态?“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

民营经济能虚报吗?民营经济虚报不就吃亏了吗?国有企业有一些是可能有虚报的地方,但是它们的虚报是有限的,为什么虚报呢?表示我的政绩,我为了提拔,但是他不能多报,一多报就露馅儿了,可能稍微有一点。民营企业少报的要比他虚报的要多。

从以上四点来讲,我们可以承认中国GDP少报就是事实,这个事实说明什么问题呢?年年如此,所以增长率看不出大的变化,但是这个量是逐年在增加的。所以,我们GDP比实际公布的多,在大家心中有数了,就不要怕现在减少了,下降0.2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我们要有信心。

第四个问题,在当前,着重要研究投资跟就业的关系,这是经济学中一个老问题。因为经济学中从来都是这种想法,就是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是投资的结果而显现出来的,你要增加就业,就必须大量投资。

但目前中国的情况变了,因为中国的情况正在朝市场经济走,这就要基础创新,技术要改革,成套设备都要更换,而每一次更换成套设备的时候,投资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时候,都提到就业人数反而减少了,因为它自动化、机器人,它不需要那么多人就业。所以,这个成为一个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的问题。

另外,在这里还应该看到,中国正在加强环保建设,低碳化经济。比如“雾霾”就是工厂排烟太多,烧煤太多,所以到处都在低碳化。低碳化的结果必然会关、停一些企业,而这个你投资多,如果是为了治理环保,不要忘记在环保治理的同时有一部分工人会失业。什么叫新常态?“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

还有,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第二种情况,中国的农业正在起来。在今年,中央的文件中正式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制,国际上家庭农场制是美国、加拿大、西欧才有,中国从来不提的,现在有了。因为土地经过确权了,现在确权工作正在大力开展。

确权是什么意思?过去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集体所有制,但是没有确权,农民事实上是空的所有制的承担者,现在不同了。现在正在进行土地确权。2012年我们带了政协经济组和北京大学光华学院的师生在浙江的嘉兴、杭州、湖州等几个地方在考察,在这几个地方考察的时候,验收完了,我们进了一个村子,跟人们谈了。

确权是什么?确权主要是“三权三证”,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发证,宅基地的使用权发证,农民在宅基地盖的房子房产权发证。农民放炮庆祝。我们在那里看得很清楚,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浙江的嘉兴市它是这个情况:土地确权之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比是3.1:1;确权以后,正式公布的是1.9:1,农民的收入从3.1:1变成1.9:1,差距大大缩小了。

问农民,怎么样一下子起来那么高呢?这都是土地确权的好处,土地确权以后,与过去不同了。过去农民权利得不到保护,既然是集体所有制,要圈地就圈地,要拆房子就拆房子,你晚上在家睡觉,早上起来,房子被人家拆掉了。所以

这种情况现在不可能再有了,因为他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了,他积极性提高了,养殖业就发展了,种植业也发展了。

还有,民愿意外出打工就打工了,土地就转包给人家,出租给人家,因为它确权了,他不怕人家不认帐了。过去怕我出去了,把土地转包给别人,将来就不承认了,我什么证明也没有,我来收回就难了。万一他是村干部,我更吃亏了。现在心定了,可以放心到外面打工了,这边得到租金,那边去打工,收入增加了。

我到嘉兴市的一个市去看,旧房子都拆掉了,都盖的四层楼的房子。我们问,你家里这么多房子?他说,我一楼的店面租给外乡人开店,二楼给他们家住,我们家住三楼、四楼就够了,收入就增加了。所以,这就是中国的农村发生的变化。

还告诉大家一个意料之外的消息,在嘉兴、杭州等地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确权之前土地要丈量,土地丈量的结果发现耕地多了20%。耕地怎么会多20%呢?他们讲是这样的结果,当初30年前土地开始承包的时候,是好地一亩地算一亩地,坏地两亩折算成一亩,经过30年农民的精耕细作,质量都提高了,所以这次确权一亩算一亩,这就是土地多了。

过去农民是用牛耕田,土地划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有田埂,田埂刨掉不算地,现在农民都机械化了,农民用拖拉机耕地,用插秧机、收割机。所以,不要田埂了,全是一望无际的田。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土地一量就多了。还有一个原因,农民讲,过去人们都有点私心,因为当时要缴土地税,缴农业税,因为要缴税,所以少报一点,家家少报,一亩三分地就报一亩。

现在都不同了,农业税都取消了,农民不缴农业税了,它土地都按实报了。谁也不敢少报,你出租给人家,人家一亩三分地,你报一亩,那不是少收租金吗?所以土地一查,多了20%。所有这些情况,看到农村在变化,中国的现代农业正在起来。

现在家庭农场制,我们走了几个地方考察家庭农场制,农村雇人,不到外面打工了,农村需要劳动力,因为它全部是机械化了,然后还有管理方面,这就是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农业正在兴起,这就为就业开辟了道路。

第五个问题,讲中国现在发生的“钱荒”的问题,这可能很奇怪。中国的货币流通量并不少,按照M1、M2,量都是很大的。老百姓,特别是做生意的人、民营企业就感到找不到钱,“钱荒”。“钱荒”是什么原因?首先有两个问题这里需要解释。

第一个问题,中国正处在一个双重转型阶段,一种转型是发展转型,从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叫发展转型。第二个转型是体制转型,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两个转型过程中,特别是农村对货币需要量是大的,因为过去跟货币没有关系,实物制,没有太大关系。现在他自己经营了。另外现在生产的东西全部卖掉,他要吃,比如他指定了要吃黑龙江的大米,他自己去买,他吃的菜也不自己种了。

而且在计划体制下,中国的流通渠道不通畅,到处都是管制等等。这样中国对货币流通量的需要量是大的,不是光靠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就能够计算出来中国合适的货币流量是多少,如果照这个算,都是小的,因为实际要比这个大,这就是中国的特点。

“钱荒”怎么来的呢?“钱荒”的根源还是在大量的国家投资,然后贷款是配套的,投资配套。这个信贷的主体是谁呢?是银行。贷给谁呢?国有企业占大部分,民营企业得不到贷款,很少的贷款。贷款不来,下面的民营企业家,特别是比较小的民营企业家就慌了,因为手上没有资金,资金链断了,到哪儿借钱去?

所以,我们在广东调查,几乎他们有超正常的货币储备,用企业家的话叫“现金为王”,有现金都不怕了,所以家家都有超正常储备,货币流通量根本不够。从M1、M2公布的数字根本看不出来,这就是大家需要改变。

所以说,我们当前对“钱荒”的问题关键在哪里?就是贷款过分集中在国有企业当中,而银行的可放款量就少了,民营企业得不到贷款,害怕资金链断裂,他就超正常储备。

最后一个问题,中国当前金融改革要点在哪里?中国是三个目标,一个是宏观目标,一个是微观目标,一个是结构性的目标,应该分三个目标来谈。从宏观的角度来谈,中国金融业、银行业应该走向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利率市场化不等于利率的自由放任,因为自由放任对经济是有害的。所以,宏观上应该确定的是利率的市场化,也就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讲的“让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微观的目标是两个,一个微观的目标就是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作为一个微观单位,它应该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跟社会效益两个效益的并重就是它的微观目标。它不能只看一个,因为中国这个环境中一定要看到社会效益。

从结构性的目标来谈,金融改革应该把重点从虚拟行业转到实体经济中来,因为实体经济比例是最重要的,中国的产品要打入世界,必须有一个自主创新的过程,要帮助企业来实现这样一个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的可能。

其次,在结构方面应该大、中、小银行,分别以大、中、小企业作为服务对象,就是大银行对大企业,中等银行对中等企业,小银行对小企业,但是所有的大中企业要为最底层的小企业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服务,这对大银行算不上什么,这是表示全社会共同支持草根金融。

三个目标:宏观目标,利率市场化;微观目标,银行两个效益并重,经济效益跟社会效益;结构目标,向实体经济转移它的重心,并且大中小都能得到照顾。此外,还应该加大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中国太少了,而且还弱。政策性银行,比如说支持教育发展,你就成立教育银行,它是一个政策性银行。比如说我们讲开发西部地区,有许多政策银行可以做,所以政策银行应该进一步扩大。

第三篇:《什么叫新常态?“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

“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就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保持一个常态的经济增长,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7%、6%点几都是常态。”11月29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2014搜狐财经变革力峰会:寻路中国 告别狂飙突进的时代”上如此表示。

厉以宁指出,我国过去几年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是非常态的。这种超高速增长带来了诸多弊病,包括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产能过剩、低效率,以及导致发展错过了最佳的结构调整时期和技术创新时期。他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虽然在下行,但没必要因此大惊小怪,关键是要调整好结构,发展好高新技术和培育好人才。同时,厉以宁给出了新常态的基本含义,即保持一个常态的经济增长。他还强调,过去我们把增长率作为硬指标是不对的,而应像世界其他的大国一样,改用弹性指标,即预测值。

在谈到用怎样的心态面对经济增速放缓时,厉以宁提到了“信心”两个字。他指出,实际上有很多重要的经济活动都没有被计算到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GDP增长指标和增长率中,比如农村盖房,家庭保姆的工资,农民的副业收入,个体工商户的实际营业额,以及民营企业瞒报的产值等。

厉以宁接着谈到就业的问题。他认为,高投资并非意味着高就业,新常态下适度投资即可。至于如何提高就业率,他给出了两条建议:一是从政策上考虑,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帮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难,让他们能够创业,从而扩大就业。二是要加快技术的培训,要大力培育蓝领中产阶级。

针对通货膨胀,厉以宁指出,低利率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这是需求过大的通货膨胀,相反高利率一样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是供给不足引起的通货膨胀。同时高利率下由于结构的不平衡,也可能有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中国的钱荒问题实际上是结构性的问题。

厉以宁最后强调, GDP分析、经济增长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只考虑现实的需求和现实的供给,而忽略了潜在的需求和潜在的供给。【什么叫新常态?“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新常态?“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潜在的需求是需求的储备库、潜在的供给是供给的储备库,把这种关系处理好了,更能够保证我们在新常态下顺利地前进。

以下是厉以宁部分发言实录:

厉以宁:谢谢大家!首先我对这个题目有点怀疑,“寻路中国”这四个字可以,“告别狂飙突进的时代”可能要商榷,为什么呢?因为很难预料,我们现在告别的是超高速增长的年代,这个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但是谁都不知道最近几年在互联网技术上、在其他网络技术上有什么突飞猛进,而且高新技术产业是需要有一个狂飙的时代,创业、创新都来自一种竞争力量是为基础的。所以说人家用这个“狂飙时代”,并不一定就是指单纯的,从物质生产方面讲可能更多偏重于一种创业精神、创意、创新,所以是不是能够讲我们“寻路中国——告别超高速增长的时代”。

这是题外话,现在讲第一个问题,新常态概念。什么叫常态、符合经济规律的增长是增长,不符合经济规律增长是非常态,我们过去这几年实际上是没有按照经济规律来增长,很少国家能够是多年维持在10%以上的,这是超高速,甚至8%、9%也很难长期的维持下去,不符合经济规律。超高速增长有什么弊病呢?我们现在都看见了,第一,资源过度消耗;第二,生态破坏;第三,产能过剩;第四,低效率;但更严重的是第五个,第五个是什么呢?就是错过了最佳的结构调整时期、技术创新时期,在这方法落实了,因为光顾到高速增长。所以这就告诉我们要符合经济规律,经济下行在目前情况下不要担心,不要认为这是了不起的事情,这是从超高速转到中高速增长,7%有什么关系呢?在全世界仍然是领先的,就是过几年6%点几全世界也是走在前列的,关键是结构调整好了比什么都重要,高新技术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人才的培养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知道这些就应该了解到新常态最基本的含义,就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保持一个常态的经济增长,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7%、6%点几都是常态。

它背后是个什么东西呢?背后实际上我们过去把增长率作为硬指标,这个是不对的,因为在所有的世界的大国当中,都是改用弹性指标,弹性指标就是预测值,它可以变动的,而我们不同,我们是刚性指标,硬指标,因为我们每年增长多少,5年增长多少,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方是通过地方人大的,地方人大一通过必须执行,情况变了你也得执行,因为已经定下来了,这样就形成了给中央政府的压力、给地方政府的压力,所以它有了压力以后就拼命的去完成,结果产能过剩也就出来了,大量投资没效益也出来了,我们经历还少呢,所以说一定要注意我们的中心是围绕在改革,各个层面的改革变成弹性的,就是预测值,每个季度可能情况不能完成的就把客观形势分析了,降低。比如原来定的是7%,看来有点困难,季度调整时候改为6.7%吧,或者说到了年终再评价,改为6.5%,这完全是正常现象。我们只要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了,结构调整了,比什么都好。

结构是重要的,刚才已经讲过了,但是我们现在更进一步的考察,在当前要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我们信心一定要足,要有信心,要有信心就涉及到一个大问题了,就是现在我们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GDP增长指标、增长率多少多少,实际上很多重要的内容没计到里面去。我最近在几个省调查,在下面调查,我发现有几个都没有计上去。

第一个,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建房是计入GDP的,而中国从来就不计,农民自己盖房,亲戚朋友互助盖房,村里帮助穷人盖房,这些都不计入GDP的。最近出去看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房子是大量的盖起来,都不计入,这种情况应该说我们一贯如此,不计入,但近年来它的数量是增加的。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第四篇:《新常态是什么意思?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具体内容指什么?》

新常态是什么意思?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具体内容指什么?

对中国来说,21世纪最初几年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外需膨胀,外资涌入,双顺差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核心引擎。从贸易渠道看,伴随着发达国家一轮史无前例的加杠杆,其储蓄-投资负缺口不断扩大。再加上中国加入wto和人口红利带来的出口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从资本渠道看,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一轮又一轮的qe浪潮,推动全球流动性迅速扩张,外资大量涌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但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趋势已经逐步逆转。

“习近平常态”的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这是习近平2013年4月8日在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表达的观点。

如何把握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大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调研时强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我们把这一提法称之为“习近平常态”(pinormal)。

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三期叠加”,我们总结了“习近平常态”的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内外红利衰退,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1.供给端的新常态: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

2.需求端的新常态: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资从涨潮到退潮

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1.产业结构的新常态: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

2.质量结构的新常态: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

3.区域结构的新常态: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打造一弓双箭格局

4.金融结构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

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前期政策消化期,从西医疗法到中医疗法

1.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

2.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3.供给管理的新常态:从浅水区改革到深水区改革

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内外红利衰退,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新常态是什么意思?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具体内容指什么?】新常态是什么意思?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具体内容指什么?。这是习近平2013年4月8日在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表达的观点。说不可能,主要是一味维持超高速带来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太大,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说不必要,主要是我们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实现我们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年均7%的增速就够了。因此不必要追求超高的经济增速。”

确认“新常态”:中国容忍经济放缓

国家领导人近期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表述,令外界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

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具体内容指什么?】文章新常态是什么意思?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具体内容指什么?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haoci17566/

推荐访问: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含义 经济新常态的含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