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怒责宋白》原文翻译

来源:好词好句 时间:2016-03-09 10:58:3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好词好句】

第一篇:《宋太祖怒责宋白》

宋太祖怒责宋白

原文

太祖时,宋白知举,多收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2评赏句子

文中太祖的话义正辞严,语气强烈,使用了“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两个反问句,让宋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严于律已,不招引矛盾,让宋白心服口服。

3 译文

太祖在位时,宋白主持科举考试,收受他人的贿赂,在评选时不公正。他怕皇榜贴出后,别人会有争议,于是先列出中举人的名单报告给皇上,想要借皇上的旨意来为自己开脱。皇上愤怒地对他说:“我委任你去主持科举考试,中举的名单应当是你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向我报告?我怎么知道这些人合不合适呢?如果皇榜贴出后遭到别人的非议,我就要将你斩首向天下人谢罪!”宋白很害怕,就将榜单上的名字改掉,使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单贴了出来。 4注释

悉:都 知举:主持考试 取舍:录取或落选 具:陈述 白:报告 决:决定 致:招致 谢:谢罪 出:公布 斫:砍群议沸腾:(引起)众怒 决:决定 受:收受,接受 委:委任 乃:于是 惧:害怕 上:皇上 协:符合

5练习

1.欲托上旨以自重

-----------------------------------

2.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两句是( )

A.乃先具其姓名以白上 B.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

C.当斫汝头以谢众 D.岂可以示天下

4.文中太祖的一段语义正辞严,语气激烈,使用了“ 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两个反问句,以及两个祈使句,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

1,想要借皇上的旨意为自己开脱。

2,宋白很害怕,就将榜单上的名字都改掉,使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单贴了出来。《宋太祖怒责宋白》原文翻译

3.A,C

4.何为白我? 我安能知其可否? 使宋太祖责备的语气更加强烈。

6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

第二篇:《文言文》

191、罗生还镯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释】①孝廉:“举人”的别称。 ②给:充足。 ③赍(jī):以物送人。 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jiè):到。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质为费 2.仆叩首;且屈指曰

3.竟寻至其家 4.鞭笞流血

5.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 6.举家感激

二、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译文

罗一峰先生,名字叫罗伦,以举人的身份去考试。奴仆在路上捡着一个金镯子。走到第5天的时候,罗生担心旅费不够,奴仆说:“不用担心,我在经过山东的某个地方捡到一个金镯子,可以变卖成旅费。”先生很生气,要亲自还给失主。奴仆磕头劝阻,而且算了算日程说:“往返必定耽误了考试的日子,不行。”罗生说:“这肯定是女婢或者是哪个仆人遗失的,万一主人拷打询问,因为这个死人,是谁的责任呢?我宁愿不去考试,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啊。”竟然寻到失主的家,原来是因为女主人遗落在洗脸盆,而奴婢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女主人怀疑是奴婢偷的,用鞭子打奴婢到流血,奴婢几次寻死。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不停,妻子愤怒而跳河自尽,多亏得到他人相救。 罗生到了,把镯子给了主人,全家都很感激。急急忙忙赶到京城,考试的期限已经开始了。罗伦慌慌张张交了试卷,竟然中了状元及第.

答案

一、1.典当、抵押 2.弯曲 3.最后 4.打 5.先前 6.全 二、拾金不昧,先人后己。 三、

1.先前在山东某处拾到一只金手镯,可以典当作为旅费。 2.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

。195、高山流水

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钟子期②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⑥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 ①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 ②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音乐鉴赏大师。③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鼓,动词,弹奏。太山,指泰山。 ④少选:

一会儿。 ⑤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⑥奚由:“由奚”的倒装,即“由何”,从何。

【阅读训练】《宋太祖怒责宋白》原文翻译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伯牙子鼓琴 2.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3.伯牙破琴绝弦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三、文中的“骥”是比喻 ,“伯乐”是比喻 。

四、对下列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哉”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贤者奚由尽忠哉!

A.(1)表示感叹,(2)表示反问。 B.(1)表示感叹,(2)表示设问。

C.(1)表示设问,(2)表示感叹。 D.(1)表示设问,(2)表示反问。

195、《高山流水》《宋太祖怒责宋白》原文翻译

译文

伯牙子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子在弹琴时想着泰山,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一会,伯牙子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好,就像那汪洋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伯牙子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贤者也是这样。虽然有贤者,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f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

答案

?、1.弹奏 2.能够,值得 3.断 二、1.琴弹奏得真好啊!好像看到了巍巍的泰山1 2.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 三、贤人 赏识贤人的人。 四、A

三 [注释]

①师鲁:尹洙的字。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诚为清佳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3.赖以示予 4.不然,吾几失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______,______”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诚然

2.引起

3.依靠

4.失误

二、《宋太祖怒责宋白》原文翻译

l.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以不谨慎啊。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199、宋太祖怒责宋白

太祖时,宋白知举①,多收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注释】①知举:主持考试。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乃先具姓名以白上

2.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

3.取舍汝当自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欲托上旨以自重。

2.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三、回答问题。

文中太祖的一段语义正辞严,语气激烈,使用了“ ”和“ ”两个反问句,以及两个祈使句,其作用是 。

199、《宋太祖怒责宋白》

译文

宋太祖时,宋白主持科举考试,收受他人的贿赂,在评选时偏袒他人。他怕红榜贴出后,别人会有争议,于是先列出中举人的名单报告给皇上,想要借皇上的旨意抬高自己的身价。皇上愤怒地对他说:“我让你去主持科举考试,中举的名单应当是你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向我报告?我怎么知道这些人合不合适呢?如果红榜贴出后遭到别人的非议,我将你斩首向天下人谢罪!”宋白很害怕,就将榜单上的名字都改掉,使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单贴了出来。

答案

一、1.列出,报告 2.招致,砍 3.决定 二、1.想要借皇上的旨意抬高自己的身价。 2. 宋白很害怕,就将榜单上的名字都改掉,使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贴了出来。 三、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使宋太祖责备的语气更加强烈。

196、治国安民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 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得徭役不兴 2.征求无已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此皆朕所目见:

2.夫治国犹如栽树:

三、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四、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五、找出文中与“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相呼应的句子。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还牵着牛来责怪踩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了些时候,王冕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靠着寺庙住了下来。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的长明灯诵读,高声诵读直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宋太祖怒责宋白》原文翻译

196、《治国安民》

译文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答案

?、1.兴起,发生 2.停止 二、1.这些都是我亲眼看见的。 2.治理国家就好像种树。 三、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四、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五、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宋太祖怒责宋白》原文翻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泳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

第三篇:《u261--宋太祖怒责》

宋太祖怒责宋白

太祖时,宋白知举,多受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日:“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

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选自 司马光《涑水纪闻》)

1知举:主持考试。○2取舍:录取或落选。 [注释] ○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具: 白: 决: 安: 致: 出:

2.翻译文中划线句。

欲托上旨以自重

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3.选出与“乃先具姓名以白上”中的“以”相同的一项( )

A 扶苏以数谏故 B 当斫汝头以谢众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 策之不以其道

4.文中的宋太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宁(即甘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赠送礼物)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一会儿)还船,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赤脚步行)出谏蒙曰:“至尊(指吴主孙权)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 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甘宁的字),老母待卿食,急(赶快)上!”宁涕泣嘘欷(哽咽,抽噎)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宁厨下儿曾有过 2) 宁许蒙不杀 ..

3)蒙母徒跣山谏蒙曰 4) 属汝以大事 ..

2.请将“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选出与“属汝以大事”中的“以”相同的一项( )

A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B 以其境过清

C 以塞忠谏之路也 D 以土砾凸者为丘

4. 文中吕蒙形象鲜明,试概括这一人物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①②

第四篇:《《宋太祖怒责宋白》原文翻译》

《宋太祖怒责宋白》原文翻译

太祖时,宋白知举,多受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翻译:

宋太祖时,宋白主持科举考试,收受他人的贿赂,在评选时偏袒他人。他怕红榜贴出后,别人会有争议,于是先列出中举人的名单报告给皇上,想假脱是皇上的旨意来为自己开脱。皇上愤怒地对他说:“我让你去主持科举考试,中举的名单应当是你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向我报告?我怎么知道这些人适不适合呢?如果红榜贴出后遭到别人的非议,我将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你斩首向天下人谢罪!”宋白极其恐慌,更改红榜,让它符合人心之后再公布.

注释:

悉:都 知举:主持考试 取舍:录取或落选 具:陈述 白:下对上告诉 决:决定 致:招致 谢:谢罪 出:公布 斫:砍 群议沸腾:(引起)众怒 决:决定

1,欲托上旨以自重

2,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答案:

1,想要借皇上的旨意为自己开脱。

2,宋白很害怕,就将榜单上的名字都改掉,使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单贴了出来。

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两句是( A,C )

A.乃先具其姓名以白上

B.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

C.当斫汝头以谢众

D.岂可以示天下

第五篇:《《齐人攫金》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

《齐人攫金》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齐人攫金》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齐人攫金》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吏博而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翻译: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得到许多金子的人,他清晨就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上四处游荡,心里就想着如何能得到一些金子。他发现有一家金店,就一步跨进门去,二话不说揣起金器,回头便走。店主见他抢了金子,大叫捉贼。这时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正好路过几个巡吏,就把他抓住了。【《齐人攫金》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文章《齐人攫金》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出自

寓意:追求物质财富,希望生活宽裕,是人之常情,但利欲熏心,见钱眼开,进而做出有悖人性、愚蠢野蛮的行动,就显得可笑而可恨了。所以不要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

文中的“齐人”是一个只顾眼前利益,利欲熏心,做事胆大妄为的人。

用一个成语来代替就是:利令智昏丶自欺欺人或利欲熏心。【《齐人攫金》原文翻译及道理分析】默认分类利欲熏心、利令智昏。

成语寓意】只知道利益,盲目去做,见钱眼开。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haoci9119/

推荐访问:宋太祖怒责宋白翻译 文言文翻译宋白受责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