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礼仪习俗

来源:清明节 时间:2017-04-26 12:35:3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清明节】

【篇一】:清明节礼仪

  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它的习俗和礼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清明节礼仪,希望大家喜欢!更多资讯尽在礼仪栏目!

  【清明节需注意的礼仪】

  1、清明节扫墓的程序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先将墓园打扫干净,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将墓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是祭祀,人们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寄托哀思。

  2、清明节拜祭辈分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3、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4、清明节穿衣配饰

  清明节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

  5、清明扫墓时间

  一般来说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前完成扫墓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6、扫墓时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跑到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7、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它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8、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9、清明节可以出去旅游吗

  清明节除了扫描祭祀活动,还可以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例如: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所以出去旅游是可以的,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因此清明节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10、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供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财帛。

  11、清明节前忌买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节过生日,因此有时难免就在清明节买双鞋。岂不知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你只要留意鞋店为何清明节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12、清明节穿衣有讲究吗?

  清明祭扫忌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

  13、清明节拜祭有辈分讲究吗?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以此类推。拜祭完毕后,众人可取食祭品。祭祀过程中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方可离开。

  14、能陪朋友去扫墓吗?

  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可能会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扫墓的问题,比如女友陪同男友去扫墓,下属陪同上司去扫墓,甚至生意人陪同客户去扫墓等。根据风俗习惯,没有亲缘关系的人最好不要陪同扫墓。

  15、为何清明节前会梦到逝去的先人?

  一些人在清明节前会梦到逝去的亲人或者朋友,在梦中还跟他说话。这说明对逝去的亲友心有挂念,趁着清明时节,可以去给他们扫墓。

  16、清明节期间孕妇不适合扫墓。

  清明扫墓时舟车劳顿,山路崎岖,祭祀场所有很多烟灰,在很多地方扫墓有放鞭炮的习俗,这些都会影响到孕妇自身健康或孩子的健康。因此扫墓时建议孕妇不要去。

  17、清明节前刚做完手术的人不适宜扫墓。

  手术后,体弱不适宜奔波是主要因素。因此为了自身健康,刚做完手术的人还是不要去扫墓的好。

  18、3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宜清明节扫墓。

  因为受扫墓现场的各种条件限制,不利于3岁以内的孩子前往。另外,到一个污染相对较严重的地方,也容易让孩子生病。因此建议不要带着孩子扫墓,哺乳期的妈妈更不要带婴幼儿前往。

  19、重症患者不适宜扫墓。

  扫墓不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大部分坟墓都离住的地方较远,而重症患者免疫力低下,01hn.com身体阴虚,需要的是调养生息,不能过度操劳,所以,建议重症患者不要去扫墓。

  20、忌嬉骂,非议先人

  扫墓完毕后,有人带着孩子去的,可能刚开始还算肃穆,一结束就开始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了。这是要注意的,要知道坟地毕竟是阴灵沉睡之所,嬉笑怒骂会滋扰阴灵,是大不敬,可能会招致报复,非议先人就更不可取了,假如你路过他人的墓地,对逝者品头论足即是亵渎的行为,届时麻烦上身就怪不得谁了。

  【清明节送花礼仪】

  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通常会送一些素洁的花朵表达哀思之意。每年的四月五日是清明节,在这一天,人们都会以扫墓、祭祖等活动来表示对死者的思念及哀悼。可送的花卉有三色堇、松柏的枝条等,此外,在这一天通常会送一些素洁的花朵,不要送一些颜色鲜艳的花朵,因为白、黄等素色的花,表达了哀思之意。

  用途 : 清明节扫墓或悼念故人

  清明节扫墓为什么用菊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菊花渊源

  菊花在中国的花木文化中的地位颇重。早在东周,即有“九月荣菊”的记载,而屈原是以菊自比第一人,他在离骚中挥墨,形容自己“夕餐秋菊之落英”,且“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东风”。而真正菊文化的创始人是晋代陶渊明,这位“菊友”与菊花朝夕相伴以至于住处也“秋菊盈园”,他得菊境之深,古往今来无人能及。唐代的孟浩然描绘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乡村赏菊之境;其同时代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成为今人的谈资。到了宋代则是“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的重阳盛景。明代诗人李梦阳“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和清乾隆帝的“枫叶梧青落,霜花堆白菊”都可见明清时菊风益盛。在《红楼梦》中的众首菊诗,更是牵肠之笔。

  在这些菊花的篇章中,并没有丝毫与哀悼有关的笔墨。

  菊花的哀悼含义来自国外

  很少有人意识到,用菊花扫墓如同用玫瑰表达爱情一样,其实主要是“西俗东渐”的结果;而更少会有人知道,菊花是从中国遍及世界的。

  欧洲的词典上出现“菊花”一词,大约是17世纪末荷兰人在经商时将其从我国引入之后,18世纪菊花传入法国,而后19世纪中期又被引入拉丁美洲……以致遍及全球。

  在欧洲,菊花栽种得最多之处是墓地,因为欧洲的传统文化认为菊花是墓地之花,如果做客或送人的话,此花是万万不可携带的。在拉丁美洲,菊花也有“妖花”之称。可见其在西方的地位。

  又有消息报道,中国的菊花大量出口至东邻日本,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海相隔之遥,搭上这些保藏运输的高昂费用,居然也能获利颇丰;这是由于日本对菊花需求量之大以致日本国内供不应求。在日本,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离世,也常常要用到两三万枝菊花;更何况一个墓地每年对菊花的需求量。

  在国外是如此;而在菊花的故乡中国,它为什么又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含义呢?

  “儒文化”和“重阳节”诠释菊花内涵

  与国外迥异,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层含义,一是高尚的气节;二是吉祥长寿。

  和道家的“师法自然”相反,儒文化讲究的是“比德”,主观地以自然山水来对应人的品行。菊花即以它凌霜而放,西风不落的傲骨和其“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气度被赋予了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另外,菊花开放在九月,“九”是单位数中最大的数,被称做“至数”、“阳数”,因而菊花与九九双阳相叠的重阳一样,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寓意。“采菊东篱下”是为了食取菊花的保健功效以健康,“悠然见南山”也照应了“寿比南山”之意。

  可见,古代是以菊花祝福或赞赏活者;而今则是用其悼念故人。

  花束(篮)中心意义 : 素洁的花朵寄托了对亡者的思念。

  选用花材 替代花材

  马蹄莲 康乃馨

  玫瑰 百合

  孔雀草 唐菖蒲

  菊花

  小苍兰

  花语

  白、黄等素色的花,表达了哀思之意。

  小苍兰:贞洁无瑕。

  【清明节习俗】

  (1)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至于祭扫的日 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2)祭扫烈士墓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一般活动程序是:全体肃立在纪念碑前聆听领导讲话;代表在碑前演讲;全体向烈士宣誓;向革命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奏乐默哀三鞠躬;瞻仰烈士墓;参观事迹展,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注意的礼仪事项: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神圣,是革命英雄长眠的地方。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到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首先穿着整洁,要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活动中态度要庄严肃穆,不能在烈士陵园中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活动,认真观看了解烈士事迹;注意卫生不能在陵园内乱吃零食,乱丢垃圾;不能在陵园内乱跑,行走要按顺序,不破坏青草绿地。

  推荐阅读:

  清明谚语

  清明节问候短信

  清明节免过路费吗

  缅怀革命烈士诗歌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篇二】:清明时节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不只上坟:清明时节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清明二字,原意分别指水流澄澈洁净、日明照临四方,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观照。而最早体现清明从祭祀礼仪映现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在《礼记·郊特性第十一》中:"黄目,郁气之上尊也。黄者中也,目者气之清明者也。言酌于中而清明于外也。"首重人在祭祀时的视容清明。

作为节日的"清明",大约在先秦到西汉时完成,后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至唐与上巳、寒食合而为一,因此丛聚了许多朝廷与民俗的礼仪与游戏,如拔河、泛舟、祭坟、改火,踏青、秋千等。唐朝时,皇家为表亲和力,在清明这天除了晓日晨光中的赐新火仪式外,持续进行的还包括宫女出城洒扫、新进士打球宴、宰臣赐酒宴等,说明至唐朝,清明的节庆活动已配套出现。

1、祭祀

资料图

清明是古人一展孝思之日,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述的就是古人外出扫墓祭祖情景。《新唐书·礼乐志四·拜陵》有"凡国陵之制,皇祖以上至太祖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腊、社各一祭"的记载。古人的清明,已包括帝王的拜陵、王公以下的拜扫、士庶的上墓奠祭和寒食清明的祭墓活动。如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曰:"十七日,寒食节,前后一日,都三日暇,家家拜墓",由此可见古人对清明节之重视。

2、改火

古人生火不易,只好长保火种,随时取用。但长时间燃烧的火对身体不利,甚至容易引发灾害。因此每年要举行一次改火仪式。到了清明,万物复苏,一年的生活正式开始,一定要启用新火。所以在清明节,中国有“改火”的习俗,据《辇下岁时记》所记,长安每年“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疋、金椀一口”,得火之后由百官逐一点燃廊下的火炬,接着由皇帝开展赐新火的仪式。唐代韩翃《寒食》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是对这一景象的描述。后来清明“改火”与农耕结合,将“改火”与封田旧烧连结,使得清明改火有了春日启耕的含义,预示着新一年正式开始,人们要下田劳动了。

3、拔河

资料图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代开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发传入民间,但并不盛行。真正开始大规模盛大是在,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使得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寓言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节举行拨河,具有祈求丰收、强身健体的意味。

4、踏春

隋代展子虔所作《游春图》

清明时节春光正好,伴随着清明扫墓的同时,古人也伴以踏春游乐,宋代之后,清明时节游春踏春大兴起来。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第三首中说:"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就生动地描述了清明踏青的场景。隋代展子虔所作《游春图》描绘了贵族士人春日郊野踏青游乐的场景。

旧时城中人家的女子不轻易出门,清明踏青活动提供了"士女"野外活动的机会,邵长蘅《冶游》诗云:"二月春始半,踏春邀女伴",这一日是她们放飞青春的是日子,也是她们邂逅情人的机会。如评弹《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就是在清明踏青时,一见钟情,并就此演绎了一出动人肺腑、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5、插柳、戴柳

资料图

古代清明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和"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的谚语。在古人的观念中,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为了辟邪之用。除此之外,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还有"纪年华"之义,这种习俗是宋代冠礼的遗存,男女戴柳即为成年标志,后来更是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

6、放风筝

资料图

人放风筝,除了娱乐之外,还有祛除晦气之意。如《红楼梦》中,李纨劝黛玉"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因此,在春暖花开,二月风朝上,最适合放风筝之际,人们把自己的疾病与苦难,都写在风筝上,待风筝飞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随风而去。

清明放风筝还有其农业意义:清明之前,刚开春,麦苗在长根、长叶的苗期阶段,麦田不怕踩踏,可放任儿童玩耍。清明前后,麦苗开始长茎、分蘖,禁不起重压,不能再踩踏。苏州一带有"清明断鹞,乌龟放鹞"的说法,意思是过了清明,就不能放风筝了,即使是小孩,也要帮大人参与农忙了,如果还放风筝,那就是乌龟,就"不是人",这是一种对孩子的激励,清明玩过了,已到春忙,要帮着大人干活。

7、吃寒食

【篇三】:清明节文化礼仪

清明节的礼仪文化常识

教学内容:清明节的礼仪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清明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古典故事讲述,清明缅怀亲人的仪式,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识和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清明节的礼仪习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向先人祭拜。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流程:

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让学生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冷食,还要给家里已经故去的亲人扫墓等民间习俗。

2、讲介之推的故事——即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清明节的礼仪习俗。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

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的礼仪习俗。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3、讨论:清明习俗:(吃鸡蛋、扫墓、踏青等)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在中国北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就是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门窗上。北京有句民谚:”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可见此俗流传到民间,戴不戴柳却与死后的下场有关了。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4、教师讲解:扫墓为什么要选择清明呢?扫墓是否是封建活动呢?

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需要整理; 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

之三,为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全班小组内部讨论:

清明祭祖不可少,扫墓祭祖”可以帮助我们“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理解自己生活和事业基础的真正内涵,总之,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而不是迷信活动。清明节的礼仪习俗。

5、清明节诗篇: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6、模拟扫墓:默哀三分钟,怀念自己最亲密的已逝世的亲人和革命烈士

【篇四】:有关清明的习俗

有关清明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形象地道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在这一时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真实写照。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它不仅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且还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因清明节前后的活动大都与已逝的人相联系,所以清明节又有“鬼节”之称。 位于“礼义之邦”的山东诸城,凡事讲究礼仪。在清明节,诸城人自然也深受中国人重亲情、尊人伦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承袭了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并融入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诸城,清明节有大寒食、小寒食的说法。小寒食就是通常所说的寒食,距冬至105天。大寒食即为清明节,一般在小寒食后的两、三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两节的习俗也逐渐融合起来。在清明节到来的几天里,人们一般采取各种方式来扫墓祭祖,如添土上坟、起骨迁坟、树碑等,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也有人根据自己的实际,举行一些与鬼神有关的仪式,如结阴亲,来寻求一些心理安慰。 添土上坟 这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人们多把它放在清明节前三天的任何一天。每到此时,人们往往扶老携幼,来到墓地,通过添土上坟,祭奠先祖。这项活动原来多是由男人来完成,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参加这项活动的人流中也有了女性的身影。的确,怀念先祖,并不只是男人的专利。而且,有的后人中没有男性,就只有靠女性来承担祭祀的礼仪了。添土时,首先要将坟及其四周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在坟上培上新土,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随后,还要在坟的顶端安放一形似官帽的四方坟头,坟头多是用铁锹在地上挖的土块。当然立坟头是有讲究的,必须是在先人去世3年才可以。添土以后,人们多在坟前摆上小饽饽、酒、菜肴等供品,烧些纸钱,以表心意。菜肴的数量也有讲究,一般要做7个菜,多为鸡、鱼、豆腐、蛋等有着吉利说法的菜。摆供时,还要不时地将各种供品用筷子夹出少许,分别放在烧着的纸钱上,同时斟酒在坟前,表示让先人享用。添土后,坟墓焕然一新,给别人的感觉是逝者后继有人,家族兴旺。中国人对神、对宗教可能不那么热衷,但对祖先却是感恩戴德,奉若神明。所以,清明节对人们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ieri693090/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