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诗编故事

来源:故事 时间:2017-05-03 09:50:3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故事】

【篇一】:读古诗 编故事

读古诗 编故事

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叫《小儿垂钓》,我还能把它编成故事呢。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天,风和日丽,真是个钓鱼的好天气呀!可是狗娃的爸爸从来都不要狗娃去钓鱼。吃完早饭,爸爸有事出去了,狗娃高兴极了,趁机把爸爸的钓鱼竿、钓鱼线和鱼钓拿了出来,兴冲冲地向河边跑去。

到了河边,呀,已经有好些大人在钓鱼了!狗娃也准备来钓鱼了,可又一想:“糟了,我还不会钓鱼呀!”“可以跟大人学呀!”“可是他们要是笑话怎么办!”狗娃突然看见了一块被很高的杂草遮住的大石头,大石头上面长满了青苔,狗娃心想:我可以到那儿去钓鱼呀!于是狗娃就坐在那块大石头上,高高的杂草遮住了他的一大半身子。

狗娃从杂草逢里看大人们是怎么钓鱼的,他们扔线,狗娃也跟着扔线。可狗娃的线总是扔不了多远,他扔了一次又一次,一次又次,线总在河边上!可他并不气馁,再次拿起鱼线,挂好蚯蚓,使出吃奶的劲,呀!这一扔果然扔了很远。

狗娃侧坐在石头上,静静地看着他的鱼竿。一会儿,鱼线旁边就起了几个小泡泡,这是不是鱼儿吐的泡泡呢?狗娃看得入了神。忽然狗娃听到一个声音,他抬头一看,一位赶路的叔叔正朝他大声喊:“小弟弟,梁家村怎么走啊?”

梁家村不就在附近吗!狗娃怕他一出声把鱼儿吓跑了,就装作没听见,低下头继续看他的鱼竿。学古诗编故事。

几秒钟后,那个声音又来了,而且比刚才至少高了十分贝,“小弟弟,快告诉我呀,我有急事!”

狗娃心想:“你急,我还急呢!叔叔呀叔叔,求求你别再问我了,去问别人吧!我的鱼都快被你吓跑了!”狗娃向那位叔叔摆了摆手,不再理他,又继续看着他的鱼竿。

你们猜猜,狗娃钓到鱼了吗?

【篇二】:古诗编故事

【篇三】: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_

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

暮春的清晨空气新鲜,万物生机勃勃,一天,诗人杨万里住在一家姓徐的人开的店里。上午诗人杨万里走出旅店,看见这样美丽的景色,心情十分舒畅。

旅店旁边有一个稀稀疏疏的篱笆。篱笆旁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远方。小路旁有一棵大树在微风中精神抖擞。树上的花落了,昨天一夜的春风把仅剩的几瓣花瓣刮走了。树叶还是没有长得很茂盛,树叶没有长成树荫。学古诗编故事。

看!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子朝这边跑来,他正追赶着一只蝴蝶。只见他扎着两条冲天辫,红通通的脸蛋,穿着粗布衣服,腰间围着一条腰带,一看就很有精神。他追着喊着:“不要跑!”眼只盯着蝴蝶,一会扑,一会抓 ,可怎么抓也抓不住,不一会蝴蝶不见了,他着急地说:“蝴蝶哪去了”?原来蝴蝶钻入了油菜花里,分不清哪儿是油菜花,哪是蝴蝶了。

诗人杨万里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心里十分感动,情不自禁地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古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篇四】:古诗改写

我给古诗编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唐诗和宋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两颗最璀璨的明珠,它们以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倍受人们的喜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让小学生只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这份民族文化瑰宝为学生所接受?如何拉近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学生的一次偶然写话机会启发了我。

在学完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清平乐 村居》之后,为了让学生领略到江南水乡其乐融融的场面,感受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和向往之情,我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先想象一下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把《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行吗?”他的建议立刻被其他同学所采纳。“对,我们四年级语文上册曾学过一篇课文叫《但愿人长久》,就是根据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写的。”“三年级也有,像《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少年王勃》。”经过讨论,师生很快达成一致:一起来改写词作《清平乐 村居》。十几分钟后,学生的作文本上都有了一段或长或短的话。

有学生写道:“南宋有一位爱国词人,名叫辛弃疾。他被朝廷罢官后,在农村隐居了二十年。在乡间,他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日子。一个夏日的午后,辛弃疾一人在小溪边散步。忽然,他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离小溪不远处的茅屋前,一边喝着酒,一边悠闲自得地聊着天,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啊。辛弃疾不忍打断他们,便停下脚步观赏着这周围的美景。在这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水面上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绿色的小莲蓬。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老人的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心灵手巧,在家里专心致志地编织鸡笼子。天真、活泼、顽皮的三儿子呢,正翘着脚丫子,躺卧在溪边剥着莲蓬,津津有味地吃着莲子。看着这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以及这乡村朴素清新的环境,辛弃疾心中那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提起笔写下了《清平乐 村居》这首著名词作:

学古诗编故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学生对古诗的解读方式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一首短短的精练的古诗要改写成几百字的记叙文,需要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中达到沟通与默契,在与作者进行智与智的互动、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最后将古诗词艺术再创造为一篇篇现代白话文。学古诗编故事。

又有同学写道:“

一天傍晚,辛弃疾来到长满碧绿青草的小溪边散步。溪水很清,水面上举着许多像大伞一样的荷叶,在这些荷叶中间点缀着美丽的荷花,微风吹过,送来一阵阵清香。紧挨着小溪的是一所低矮的茅屋,一对白发老夫妻正坐在茅屋前一边喝着酒,一边用吴地方言亲热地聊着天。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

爷望了望老奶奶,带着几分醉意指着正在小溪东边豆地里锄草的大儿子说:‘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地里的农活都快被他全包了。’

老奶奶说:‘二儿子也不错,他心灵手巧,做事麻利。你看,他编出的鸡笼子都可以拿到市上去卖了。’

老爷爷说:‘是呀,就是咱们的三儿子太小了,还不懂事。’

老奶奶说:‘不要急,他早晚会长大的。快瞧,这孩子正趴在溪边的草地上剥莲蓬吃呢。真是太顽皮了。’

学古诗编故事。

‘哈哈哈„ „’老爷爷和老奶奶不约而同地笑了。他们的笑声也深深地感染了辛弃疾。是啊,生活中的挫折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会有多美。”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是改写古诗词的关键。以上两篇改写《清平乐 村居》的习作,就是学生在理解古诗意思、理解背景,吟诵古诗中走进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领悟、体验和表达的结果。如果说学生没有真正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没有深切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是不会写出这么优美感人的文章的。

通过改写古诗词,既加深了学生感悟古诗词美的意境,启迪想象,在眼前展开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说,“改写”以古诗词作为一个起点,让学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真正走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

此后,学生就对课文中的古诗词格外关注起来。只要是自己有话可说的古诗词,学生就会忍不住地写下一些话,或叙述,或抒情。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在每学完一首古诗词之后增设了十几分钟的“我来改写古诗词”的活动,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大声朗诵自己改写的内容,然后由全班同学来评价,这成了一次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越来越爱改写古诗词了,同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古诗词内容也比以前理解得更深刻了。

下面是学生改写其他古诗词的部分内容:

《游子吟》

孟郊是唐朝的一位诗人。他有一位可敬的母亲。有一次,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很深了,母亲还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也许是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可尽管这样,母亲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在想:这次郊儿外出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儿子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出门在外要学会照顾好自己。还有,要早点回家!” 孟郊牵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看着母亲饱经风霜的脸,感激的泪水不住地流淌。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昨夜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注视看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年纪大了却还在为我操劳,她的恩情我这一辈子恐怕也报答不了啊!怀着对母亲的感恩,孟郊在50岁那年写下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母爱颂歌《游子吟》:

学古诗编故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他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身处异乡京城的大诗人王维看着家家户

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王维都要与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可如今自己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在长安谋取功名,就连过节也不能回去与亲人团聚,又是多么让人难过啊!„ „此时此刻,家乡的亲人们正在登高团聚,欢度重阳节,他们在“遍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想起我这个异乡游子的。想到这里,王维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古诗词改写,津津有味地修改着我们古典文学的精华之作时,我也曾经担忧:这种方式是否会使学生把古诗词独特的文体特点给抛掉、变掉呢?但实践的过程证明了这种担忧并不存在。首先,每次改写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原作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像;其次,改写之后,我很注重新作与原作的比较,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独特魅力;最后,诗词改写变的只是原作的外壳,而不是其精神内蕴。它是理解原作、触摸作者内心世界的拐杖,它也是与文本对话后的自我创新、自我展示。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感悟、体验积累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让学生大声吟诵古诗词的同时,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感悟和表达的机会,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欢快地写,才能真正丰富学生情感,涵养学生性情,完善学生人格,展现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生命价值。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uqing701158/

推荐访问:根据古诗编故事 牧童古诗编故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