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族小故事

来源:故事 时间:2018-07-31 11: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故事】

藏族民族小故事篇1:民间爱国小故事:藏族英雄颇罗鼐


儿童故事网权威发布民间爱国小故事:藏族英雄颇罗鼐,更多民间爱国小故事相关信息请访问儿童故事网。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间爱国小故事:藏族英雄颇罗鼐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儿童故事资源请搜索儿童故事频道与你分享!

西藏地区很早以前就和内地有密切联系,有名的文成公主出嫁吐蕃的故事就是证明。到了元朝,西藏归入中国版图,正式由中央政府管辖。但是总有一些人,想把西藏分裂出去,制造动乱。这种行为遭到西藏人民的坚决反对。
清朝的时候,有一年,西藏的几个有权势的人发动武装叛乱,杀害了执政官康济鼐并阴谋叛离清朝。清朝政府接到达赖喇嘛的报告,立刻派兵平叛。但是因为路途遥远,一时难以赶到。这时候,驻守后藏的执政官颇罗鼐挺身而出,率领9000精兵向拉萨进军,和叛军展开激战。部下有人担心他兵力单薄,难以取胜,劝他出钱请印度派兵镇压。他拒绝了,说:“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出兵平叛,协助朝廷安定藏地。”在达赖、班禅和各寺喇嘛的支持下,颇罗鼐很快平定了叛乱,捉住了叛军头目,又协助赶到的清军处理各项事务。朝廷任命他为藏王,管理西藏。颇罗鼐执政20年,一直忠于国家,维护统一和藏地的安宁。他经常告诫要搞分裂的西藏内外势力:“大皇帝休养众生,重视黄教,达赖、班禅和我都受到重封,才有藏地的兴盛与安乐。这是人所共知的。你们不要做分裂的事。”
西藏和内地密不可分。现在有人还在鼓吹“西藏独立”,这无论在全国还是在西藏,都是极不得人心的。

藏族民族小故事篇2:长征故事:披着袈裟当红军


儿童故事网免费发布长征故事:披着袈裟当红军,更多长征故事相关信息请访问儿童故事网。
【导语】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同样在长征路上也出现了很多感人的小故事,下面是整理分享的长征故事:披着袈裟当红军,欢迎阅读,希望你们会喜欢。

  人物小传:天宝,藏族,原名桑吉悦希,1935年参加红军,同年入党,是最早的藏族党员之一。“天宝”是毛泽东给他取的汉族名。
  在四川省,天宝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当过喇嘛,当过红军,当过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党委书记,而且他的汉名还是毛主席亲自取的。
  1917年2月,天宝出生在四川省马尔康县党坝乡,原名叫桑吉悦希,这个乡是藏族聚居区,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男孩都要送进寺院当喇嘛,藏语叫“扎巴”。桑吉悦希有三兄弟,他是老大,很小的时候就进寺院当了喇嘛。
  党坝乡位于阿坝地区东南部,交通十分不便,平时很少有外地人来。桑吉悦希所在的寺院很小,只有22个喇嘛,没有活佛,桑吉等小喇嘛跟着老喇嘛学藏文、经文。
  如果不是红军的到来,桑吉也许就会当一辈子喇嘛。天赐良机,1935年,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苏区,转移到阿坝地区一带,等待同中央红军会师。
  “方头圆脑”,“灭族灭教”,“共产共妻”……国民党散布的谣言,在藏民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他们对红军误会重重,纷纷逃到山上藏了起来。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桑吉胆子大,加上又是喇嘛,就想留下来看护寺院。老喇嘛心里没有底,还是让桑吉随大家躲上山去。
  藏民们在树林的掩护下,偷偷观察着红军,看他们到底有没有三头六臂。有比较才有鉴别,他们发现这支队伍和国民党兵截然不同:不进寺院,不住民房,对藏民态度友好,尽管言语不通,也笑嘻嘻打着手势想同藏民交流,还把土司头人的东西分给穷人。
  胆子大些的年轻人,蹑手蹑脚摸下山,慢慢试着接触红军。他们惊奇地发现,同国民党宣传的恰恰相反,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处处为穷人着想。渐渐,红军受到了藏民的欢迎,有的送茶水,有的送鸡蛋,有的强烈要求参加红军。
  看到朋友参加了红军,穿上军装很神气。18岁的桑吉也心动了。他们能当红军,我为什么不能当红军呢?他来不及同父母商量,急迫地报了名。
  在参军的藏族青年中,桑吉懂藏文,算是知识分子,因此被任命为副队长,专门为红军筹集粮食。刚参加红军不久,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藏族党员。
  1935年8月,桑吉随左路军长征,这是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过草地。不久,他调到藏民独立师政治部任青年部部长。
  丹居藏民独立师是红军于1935年冬天建立起来的,原为当地头人的武装。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委决定继续保留和发展这支队伍,从红军中派了很多骨干充实进去,扩建成一个独立师。
  独立师的同志多为藏族,身材彪悍,尤擅骑射,大多有百步穿杨之功。他们的任务是担负全军的警戒,警戒线东西长一百多公里,南北宽四五十公里。作为青年部长,桑吉忙得脚不沾地,要在这广阔的地区来回跑,师长、政委经常带着他下基层。
  红军第三次过草地前,红四方面军总部要求每个战士准备15斤粮食。草地不产粮食,人也少,几万大军来回过,粮食吃得差不多了。桑吉带着队员到处筹粮,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耐心细致的宣传,一些寺院把积存多年的青稞和茶叶都捐了出来。
  长征结束后,中央党校成立了一个少数民族班,桑吉悦希被任命为班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到党校来讲课,基本保证每周有一位中央首长来作报告。
  有一次,毛主席到党校讲课,学员被主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课吸引住了。刚一下课,学员自动列队欢送。看到少数民族学员围拢过来,毛主席把烟点上,抽了一口,然后亲切地说:“今天我讲的话,你们听懂没有?听懂多少?”学员们拼命点着头,表示听懂了。
  毛主席走到桑吉面前停了下来,校领导介绍说他是班长,毛主席幽默地说:“了不得嘛,当了领导,还带‘长’哟!”桑吉有些不好意思,紧张得满脸绯红。见此情况毛主席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别紧张嘛,你叫什么名字?”得到回答后,毛主席又问:“桑吉悦希是什么意思?听说藏族的名字很有讲究。”桑吉有点害羞,挠着后脑勺说:“桑吉”的意思是佛祖,“悦希”是宝贝的意思,是父母求活佛给取的。
  毛主席一听,乐了:“了不得,了不得!又是佛祖,又是宝贝的!”然后对着大家说道:“你们大家都是党和红军的宝贵财富,是上苍,也是你们的佛祖赐给我们红军队伍的宝贝。”
  毛主席的兴致很高,想了想,又对桑吉说:“长征时我到过你的家乡,那里的藏族同胞对长征的胜利是有贡献的。汉族有句古话,叫物华天宝,和你那个‘桑吉’差不多。我给你取个名字,就叫天宝吧!”
  “好!”毛主席的话音刚落,在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员一起鼓掌,连声叫好。
  “天宝”这个名字在中央党校和延安传开了,从此,这个幸运吉祥的名字就伴随了天宝一生。

藏族民族小故事篇3:四年级下册语文《文成公主进藏》教案三篇


教案网权威发布四年级下册语文《文成公主进藏》教案三篇,更多四年级下册语文《文成公主进藏》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导语】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1.图片欣赏,了解西藏风情。(定格布达拉宫画面,引出古文)  大家熟悉这首歌吗,听到这首歌会让你联想到什么?(生说。)  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风光吸引着每一个人。(放图片。)  (定格布达拉宫)1300多年前,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文成公主,为了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了两年多,来到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给西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2.古文欣赏,了解历史。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课件出示:“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  从这段古文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史书真实、简洁地记录了这段历史。那么在藏族百姓心中,文成公主又是如何进藏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  3.揭题并板书:文成公主进藏  二、初读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语言浅显、通俗,是民间传说。老百姓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预设一、词语积累  吐蕃 拉萨 路纳 乃巴山 达尤龙真  使臣 求婚 绢花 青稞 沼泽地  豌豆 首领 松赞干布 吉祥如意  读词。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  预设二、课文第5~13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  顺势理出课文思路:求婚—— 进藏——贡献  预设三、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指名板书(搭桥过桥 过沼泽 遇到恶乌鸦 遇见神鸟 背走乃巴山 )  小结过渡:藏族的孩子们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等他们长大后又讲给他们的孩子听,就这样,这故事在藏族百姓口中传了一代又一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今天,让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些故事吧。  3.复述故事  1)同桌合作简单讲故事。(每人讲一件)  2)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评价)  4。交流:同学们,听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你们觉得她进藏容易吗?  预设一、容易:文成公主能用树枝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走乃巴山,她可真(神啊。)就像神话故事中的谁一样? 板:神  预设二、不容易:你从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  出示倒数第2自然段:“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二、创编故事,体会进藏的艰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我们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为一个人,真实的进藏情形又是怎样的不容易呢?(看路线图、介绍地名)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历史学家提供的信息吧。  1。 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同学们,你们听了刚才的故事,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交流。)为了帮助大家想象,老师给大家提供几条信息。  (二)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扩段训练。  1.让我们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象,选择其中一条信息扩写成一段话好吗?  出示:文成公主进藏多么艰辛啊!  2.学生扩段。交流。  3.回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4. 小结:正如你们描绘的那样,文成公主就这样顶着高原恶劣的气候;忍着背井离乡的痛苦;怀着建设西藏和让藏汉人民永远团结的美好心愿,在这条崎岖的唐番古道上跋涉了两年多,在艰辛跋涉的过程中,留下了这个大唐女儿多少思乡的泪啊。这就是真实的文成公主,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又脆弱又坚强的真实的文成公主,她,是一个“人”。板:人。  三、再读故事,体会文成公主作出的贡献  一)读懂文成公主对西藏的贡献  既然文成公主是个人,为什么在老百姓口中却成了神了呢?  1.课文最后一段。“往来更密切了”有多密切?(师补充:在文成公主和亲后200多年间,藏汉两族人民没有发生战争,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技术”还有哪些技术?(师补充:她在雪域高原传播汉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学会了医药、历法、种植、纺织等技术,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神圣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绿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个神。(板:神)  二)读懂人民对公主的情感  1.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字里行间读懂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  (“内地桥”、“牛羊肥壮”、树木稀疏、公主脚印)  师解说:藏族人民把身边的一切都与公主联系起来,还有这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唐卡上的公主塑像等等,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她。有关公主的传说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遍了整个雪域高原。(配以图片、青藏高原音乐)。  小结:人们就把这种对公主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化成这朴素的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2.播放录像,升华情感。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  再读:“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  四、板书设计: 文成公主进藏  五、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和《猎人海力布》两个民间故事,也可以广泛阅读其他资料上的民间故事,然后在班级读书会上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探讨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围绕着“我眼中的文成公主”对课文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由于《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激活思维,了解本文作为一篇又传奇色彩的故事具有的夸张地写作手法是本节课的授课重点。让学生能多角度地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培养学生发散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很积极的。但个别学生纠缠于现实和书本的情景中,没有真正投入到文本中发出了“为什么不飞鸽传书以确定松赞干布又没有死?”这样脱离古代情境的问题说明教师在设置情境时还应首先介绍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带领学生走进唐代。这样学生真正投入到情境中,课程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篇二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一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一贡献。  四、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一贡献。 篇三   【教材简析】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有关文成公主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历史真实为依托,却又与历史有所出入(文成公主入藏发生于盛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当时,大唐周边许多小国甘愿俯首称臣。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非常愿意与唐朝交往,以求婚方式以求永好。这次联姻与历史上汉宣帝时昭君出塞一样,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同是两桩比较美满的婚姻,不含有屈辱的和亲关系,因而也就越发体现事情的美好),反映了百姓对文成公主的崇拜和爱戴。  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x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生动的民间故事中,了解百姓传诵的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x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x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白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30课《文成公主进藏》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①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认读生字生词。  ③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字词  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简言之,讲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⑶理清层次  师: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哪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从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写文成公主进藏。)  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允婚—进藏—给x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艺;  或:答应求婚──进藏途中──做出贡献  第一段(1-4):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  第二段(5-13):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  第三段(14):点明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三、朗读课文,交流自悟  1.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2.朗读自悟第二部分  ⑴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⑵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样讲呢?  (生: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x藏,和松赞干布结成了夫妻。  生:我想这样说:文成公主向x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x藏,和松赞干布结成了夫妻。)  师:说得好!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事来总结,都是好方法。  ⑶句子解析  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  (这是极富有神奇色彩的描述。事实上,有河水那么宽的树干吗?一段树干搭在河上怎能走马行车?课文中这类带有传奇色彩的描写还很多,比如,沼泽地上撒羊毛,因公主无心梳妆树木也有的稀、有的密,移走乃巴山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句子,读出故事的神奇与美好。)  ⑷读文质疑。  如: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3.朗读自悟第一部分  ⑴文成公主进藏前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⑵句子解析。  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她姑娘戴的都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吐蕃使臣为什么从佩戴花的不同就断定戴鲜花的是文成公主呢?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这个姑娘戴鲜花,正是与其他姑娘的区别所在,因为从蜜蜂追花的情景来分析,只有一人戴着鲜花,文成公主也只有一个;从“鲜花”中,他看到的是尊贵和高雅,戴鲜花对公主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另外,恐怕“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也暗示了真假公主之意吧。从中看出使者的敏锐观察能力和超人的智慧。)  ⑶读文质疑。  如: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⒋朗读自悟第三部分  ⑴师: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这件事仅仅是对x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文成公主为x藏和内地的关系及x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⑵齐读  四、总结全文  1.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①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②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③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④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⑤给x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2.中心:《文成公主进藏》这篇民间故事,表现了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x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3.师: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意义?(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给国家带来了安定,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宁。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  2.课下自读《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  六、板书设计  30文成公主进藏  答应求婚──进藏途中──做出贡献  民族团结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uqing819082/

推荐访问:校园藏族民族团结故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