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留学

来源:故事 时间:2018-09-26 1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故事】

温州大学留学(共10篇)

温州大学留学(一)

数学家成功的故事

苏步青的故事
故事一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末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名字毕竟不是“功名利禄”的天梯.正当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歌唱.
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为父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一合计,决定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故事二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陈老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憾,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已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故事三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从日本留学回温州的杨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习好数学.”杨老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日本的船票,余170元钱要维持3个月的生活,实在很艰难.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老师,用所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并以坚强的意志,刻苦攻读,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此后,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因为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好的浙大去.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这兴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情缘.
走上工作岗位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绩,除做研究生时发现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外,后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别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因此,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的确,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故事四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最后一面.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走.”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妻子送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的生活极其艰苦,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还有一天傍晚,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竺可桢惊愕了.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破例吃在中学、住在家里(因为苏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难每况愈下,苏步青的一个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苏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苏步青也是带着困难走上讲台的.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议论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1994年夏,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步青迁徙途中住过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难以忘怀.
故事五
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拜访各地数学家,到上海理应拜访苏老师,没想到苏老所赐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一首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
曾因奇异点生愁,
如今老去申江日,
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
许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写作大家和诗人.他从小酷爱古诗文,13岁学写诗.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等.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二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苏步青不仅读诗,更有作诗兴趣,几十年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在他96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内有词47首.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然后是华罗庚的故事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温州大学留学】

温州大学留学(二)

求数学家的三个故事(三个)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最佳答案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多给点分啊

温州大学留学(三)

数学家的故事及数学发展史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回答者: lilonghao1230 - 试用期 一级 2-16 17:58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高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记得,妈妈告诉我,她经常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工作到深夜,不顾身体的疲劳,坚持着把事情做好,然后才会安心入睡.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
读完《三个女数学家》这本书,对她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但同时也被她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是希帕蒂娅.
公元前370年左右,希帕蒂娅诞生在埃及.她6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她的学习态度十分踏实.她总是不闻窗外的种种迷人的诱惑,而专心致志于面前的书本.街上的吵闹声不时飘进她的书房,她却好像是个聋子坐在桌前纹丝不动,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当时,她才只有6岁啊!
我不禁惭愧地联想到自己,平时上自习课的时候,校园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我便坐不住,赶紧向窗外望一眼.怎么能学好功课啊!
当我读到“悲惨的死”这个题目时,心中不禁一惊,不知道希帕蒂娅遭到了什么不幸.我迫不急待的读下去:“一群暴徒奉西尔的命令,撕去她的衣服,尖利的虫毛壳剥去了她的皮,砍去她的手和脚并投入火中……”
读到这里,我热泪盈眶.我憎恨那些穷凶极恶的暴徒,更憎恨反动黑社会.在那样的国家里,闻名一时的学者竞遭到如此非人的残害,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不行啊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高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温州大学留学(四)

急要一篇作文
要几篇题为《奢望》的范文,

最佳答案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高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记得,妈妈告诉我,她经常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工作到深夜,不顾身体的疲劳,坚持着把事情做好,然后才会安心入睡.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
读完《三个女数学家》这本书,对她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但同时也被她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是希帕蒂娅.
公元前370年左右,希帕蒂娅诞生在埃及.她6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她的学习态度十分踏实.她总是不闻窗外的种种迷人的诱惑,而专心致志于面前的书本.街上的吵闹声不时飘进她的书房,她却好像是个聋子坐在桌前纹丝不动,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当时,她才只有6岁啊!
我不禁惭愧地联想到自己,平时上自习课的时候,校园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我便坐不住,赶紧向窗外望一眼.怎么能学好功课啊!
当我读到“悲惨的死”这个题目时,心中不禁一惊,不知道希帕蒂娅遭到了什么不幸.我迫不急待的读下去:“一群暴徒奉西尔的命令,撕去她的衣服,尖利的虫毛壳剥去了她的皮,砍去她的手和脚并投入火中……”
读到这里,我热泪盈眶.我憎恨那些穷凶极恶的暴徒,更憎恨反动黑社会.在那样的国家里,闻名一时的学者竞遭到如此非人的残害,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不行啊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这里有一篇

温州大学留学(五)

有那位聪明人士知道关于乐观的名人故事!

陈景润(1933~1966)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 “怪人”.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温州大学留学(六)

求10篇数学家的小故事200-300字急.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 -------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从小立志 科学救国------ 熊庆来的故事
熊庆来(1893-1969)是云南弥勒县人,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熊庆来的父亲熊国栋,精通儒学,但更喜欢新学,思想很开明,对熊庆来的影响很大.少年时的熊庆来从他父亲那里常听到有关孙中山民主革命的事情,这在幼年熊庆来的心田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1907年,熊庆来考入昆明的云南方言学堂,不久又升入云南高等学堂.当时满清王朝已日薄西山,各地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抗捐、抗税、罢课、罢市、兵变遍及全国,清政府陷入于风雨飘摇之中.熊庆来由于参加了“收回矿山开采权”的抗法反清的示威游行而遭到学校的记过处分.现实的生活与斗争命命名熊庆来认识到: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掌握科学,科学能强国富民.
1913年,熊庆来赴欧留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从比利时经荷兰、英国,辗转到了法国巴黎.8年间先后获得高等数学、力学及天文学等多科证书,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21年,28岁的熊庆来学成归国,一心想学以致用,救民于水火.1949年6月,国民党反动政府趁熊庆来去巴黎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解散了熊庆来苦心经营12年的云南大学.年近花甲的熊庆来怀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心情,决定滞留在法国继续从事函数论的研究.
“……祖国欢迎你,人民欢迎你!欢迎你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1957年4月,周总理给熊庆来写信,动员他回国.同年6月,熊庆来在完成了函数论专著稿后,毅然启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表示,愿在社会主义的光芒中鞠躬尽瘁于祖国的学术建设事业.在回国后的7年中,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了近20篇具有世界水平的数学论文.还培养了杨乐、张广厚等一批数学人才,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表现了这位七旬老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1969年,一代宗师、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与世长辞.临终之前他还表示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温州大学留学(七)

帮我找一找数学名人的小故事(大概300至450字的)
国外国内的数学名人都可以!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温州大学留学(八)

中国十大古代数学家的故事
我需要我国十大古代的数学家的故事,故事尽量完整 有趣 励志 字数越多越好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温州大学留学】

温州大学留学(九)

求2篇数学家的故事 要短一点(不要高斯的)最后还要带道理

华罗庚勤奋成才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50页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路.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
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
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华罗庚和全世界无数的杰出人才一样,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这倒反而锻炼了他.没有时间,养成了他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温州大学留学(十)

《鉴真东渡》 短剧
鉴真东渡历史短剧,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
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第10次遣唐使归国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备真备、大伴古麻吕和仕唐多年、历任唐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秘书监等职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等也准备回国,他们同到扬州延光寺参谒鉴真.藤原大使说:"早闻大和尚曾五次东渡日本欲去传教,今日得见,万分荣幸,若大和尚仍有此愿,弟子等有船四艘返日,应用物品俱备,不知肯同行否?"鉴真虽已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但为了传教授戒,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及文化交流,便应允了日方恳请.
鉴真欲再度赴日的消息在扬州传开后,有关寺院为阻挠此行,严密防范.这时正好鉴真弟子仁干从婺州(今浙江金华市)来扬州,密知师父将要远行,遂暗中约定由他备船在江头接候.十月二十九日晚,鉴真及弟子工匠等24人从扬州龙兴寺潜行至江头,迅即登船启程,出大运河入长江,直趋苏州黄泗浦(今江苏省常熟县黄泗,即黄歇浦)与日本遣唐使船队会合.
鉴真带去的物品有如来、观世音等佛像8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7种、华严经等佛经84部300多卷,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真迹行书等字帖三种.
临行前,恐官府发觉,经卷有失,于十一月十五日鉴真一行分乘第二、三、四船.直到十一月十六日船队启航前鉴真才上了大伴古麻吕的第二船.驶入东海后,船队被强劲的东北风吹散,第四船杳无踪影,剩下的三只船只有奋力拚搏向前航行.十一月二十一日,第一、二两船同到冲绳岛,已在多弥岛(今日本种子岛)的西南.第三船昨夜已停泊在同处.十二月六日,海上刮起人们渴望的南风,三只船相继起航顺风前进,而藤原大使与阿倍仲麻吕所乘的第一船触礁(着石)无法行动.鉴真所乘的第二船发向多弥去,七日到达益救岛(今日本屋久岛).停泊候风10天,并等待其余船只.第一船修复后,继续航行,因遇偏北风暴而漂至安南 州(今越南境内),全船180余人,死难170多人,仅大使藤原清河与阿倍仲麻吕等10余人幸免于难.第三船后来也航返日本.十二月十八日,第二船自益救岛出发续航,十九日遇到暴风雨,不辨东南西北,鉴真等又历经磨难,于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抵达日本九州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儿岛县).十二月二十六日,鉴真等一行在日僧延庆的引导下进入日本太宰府,并于次年(公元754年)二月一日,航达日本遣唐使船队的始发港难波(今日本大阪附近).二月四日鉴真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举国上下盛大的欢迎,皇族、贵族、僧侣都来拜见.
三月,吉备真备以敕使身份向鉴真宣读了天皇的诏书:"大和尚远涉沧波,来到我国,朕不胜欣慰,自今以后,授戒传律都由大和尚担任."四月初,在东大寺设戒坛,由鉴真登坛主持,先后为太上皇圣武天皇、皇太后、皇子及400余位僧人授戒.756年,孝谦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758年卸任,被尊称为"大和上",恭敬供养.759年,鉴真率弟子仿扬州大明寺格局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至今仍存,被视为日本国宝,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以后,鉴真在此授戒讲经,把律宗传至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鉴真虽双目失明,但能凭记忆校对佛经.他还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草药,为人治病.留下一卷《鉴上人秘示》的医书,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带到日本的中国佛经印刷品和书法碑帖对日本的印刷术、书法艺术有很大影响.
763年鉴真在日本招提寺内圆寂.寺内至今还保留着鉴真的坐像,这也是日本的国宝.这是鉴真的弟子忍基和思托用中国的干漆夹 法为他塑的.鉴真在日本10年,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受鉴真弟子思托等的委托,在鉴真圆寂后的16年,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书中详尽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航海的艰苦历程,使后人了解了唐朝时中国、日本的造船术和航海术.
--参考自大学文科教材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uqing896334/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