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急症杂志

来源:创业测试 时间:2018-11-26 18: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测试】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共10篇)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一):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外伤和急症护理外科杂志 SCI影响因子

The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2163-0755]
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SCIE(2012版)
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SCIE(2013版)
出版年份 2012
年文章数 594
中科院SCI期刊分区 4 区
影响因子为 2.348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二):

am.j.respir.crit.care

美国呼吸急症护理医学杂志
双语对照
词典结果:
网络释义
1.美国呼吸与重症医学杂志
2.美国呼吸急症护理医学杂志
很高兴为您解答
您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
或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中国中医急症杂志】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医家微博为什么这样红
记者 唐闻佳
“于老师,曾有朋友说,如果媳妇要从医生和护士里选,选医生不选护士,您怎么看?”
“选对的女人,不选对的职业。”
这个“于老师”不是于丹,而是于莺,北京协和医院一名普通急诊科医生,但如今关注她的人,不仅爱问她养生之道、医学常识,还会向她讨教“人生哲学”。
于莺走红网络并非孤例。这一年,微博势力不断壮大,成为拥有3亿多用户、日发2亿多条信息的新型传播平台。期间,一批医生开通微博,并很快成为“微博红人”。强大的网络热情,与现实中略显紧张的医患关系反差强烈。
开微博“自说自话”
这一年,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微博大军,起初他们就是“自说自话”,评论、转发者也多是同事、同学。渐渐地,这些记录医院工作轶事的微博,点击量开始飙升。
一日,于莺所在的急诊科讨论分诊制度,她在微博上记录道:“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分诊,在系统界面上显示为红,黄,绿。病情危重的小红人马上进抢救室,没生命危险的小绿人,比如感冒、发烧、肚子疼的排队等着看,病情较重的小黄人由护士领着优先插队看。护士代表说了:万一遇上个特别不讲理的小绿人,直接把我打成小红人,我倒先进抢救室了!”
微博发出数小时后,收获800多条评论。有同行评论:“分诊是件头疼的事情,每个来急诊的人都觉得自己急,实际上有多半跟急诊无关……”;也有网友担心,“如果小绿人排队,一直有小黄人插队,那么几天下来,小绿人是不是会变成小红人啊?”“这样还算合理,只希望不要有太多的关系户由绿人变成红人”……在就医问题上,大家似乎都有很多话要说,医患双方在一个新平台上开始了新的互动。   
打假派与科普派
杰西是一本国外健康杂志的编辑,平日喜欢搜集“养生之道”,又苦于无处求证,如今她只要搜到吃不准的健康咨询就会@“咄咄劈人李清晨”(@,微博用语,即转发)。根据微博信息介绍,身为外科医生的“咄咄劈人李清晨”言辞犀利,属于医生微博中的“打假派”。
12月24日,他写的是:“小儿生长痛的发生可能与钙、磷代谢、骨密度、肢体过度使用、痛阈值减低、骨骼生长及精神因素等等有关——总之还没搞清楚,毫不意外的,这个病也是中医药的重灾区……我在门诊遇到这类患儿,不给任何处置,直接打发回家。在这个问题上,不要迷信任何专家。多给孩子一点儿关爱,告诉孩子屁事没有就行了。”
“根据日常接诊,医生会敏锐地发现某个时期集中的‘流行病’,上微博消除病人和家属的相关就诊误区,是许多医生微博的特点,也是他们受到老百姓追捧的原因。”杰西说。
相比李清晨,以语言幽默著称的于莺也时不时会发送“科普”信息。她告诉记者,之所以会在微博中发些科普消息,实为工作中接触太多比较震撼的案例,“能够避免的意外还是有必要科普的。”
注意到网络民意,目前有更多的医生抢滩微博。“这是抢占舆论阵地,医生不发言,倒让马悦凌、张悟本之流有了可乘之机。”沪上一个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生告诉记者。
“恕不接受网上看病”
在医生看来,微博140字的空间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目前,许多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中,科室里医生集体开微博的不在少数,他们互相“关注”,形成一个强大的信息交互圈,并由此形成一群忠实的粉丝。
记者从沪上三甲医院了解到,医院对医生开微博的总体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而有部分科室是鼓励医生开微博的。一种新的担心出现了,有人分析,医生微博有几个阶段:从一开始医生“自娱自乐”,到之后的“科普与打假”,到现在网络到一定人气后,许多病人纷纷在网上向医生“求诊”。“仅凭病人几句话描述,医生就此做一番指点,是很危险的!”
目前,一些医生表示恕不接受网上看病。11月25日,于莺在微博上“申明”:“任何疾病的咨询、问诊,甚至挂号的要求,一律拒绝。临床是需要看患者的,否则就是骗人!”她的同事、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张羽在简介中直言:“微博科普不看病”。                         (载自《文汇报》2011-12-27)
小题1:文章用网友请教于莺如何选媳妇作为开头,请谈谈此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根据文意,医生微博中打假派与科普派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3:根据文意,探究本报道的写作意图。请分点简要回答。(6分)



小题1:①话题切近生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吸引读者兴趣。②反映医家微博“红”的程度,引出下文的内容。

小题2:①民众爱了解养生之道、医学常识。注意到网络民意,有更多的医生抢滩微博,抢占舆论阵地。医生发言,才不易让马悦凌、张悟本之流有可乘之机来宣传伪医学知识,实现医学上的打假。②根据日常接诊,医生会敏锐地发现某个时期集中的“流行病”,上微博消除病人和家属的相关就诊误区。有必要科普,以避免能够避免的意外。

小题3:①客观(真实)反映医家微博“红”的状况。②提倡有良知有专业素养的医生写微博打假、作科普,满足民众的需求。③消除民众对医生的一些误解,缓解现实中的医患紧张关系。 【评分说明】(每点2分)




小题1: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四):

美国外科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的介绍,比如影响因子,在中国的知名度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101 2.337 2.605 2.363 2.68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五):

一个语病题,请解析
病句:从中西医结合到新医学完成的过程,必须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力量同时发展,不断使中西医结合向深度广度发展.提问:这个句子缺宾语,为什么会缺宾语呢?缺谁的宾语?

其实是个复句,问题出在前一句话上,即“从中西医结合到新医学完成的过程,必须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力量同时发展”.
主干 过程 是 ? 缺的这个问号就是你所说的宾语.其实称之为英语中的表语更合适,不过中文无表语一说.
可改为:从中西医结合到新医学完成的过程,必须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力量同时发展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西医结合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
更好的改法如下,不是加宾语,而是改谓语.这样更顺畅.改后如下:
从中西医结合到新医学完成的过程,必须依靠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力量,使中西医结合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六):

中学的的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讲座》开篇就又这么一个话题:近代中国为什么落伍了?这个课本的解释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导致的.实际上这个解释很幼稚很可笑.它把因果颠倒了.有谁能真正解开谜底呢?
至少中国落伍和北洋军阀以及帝国主义无直接关系吧.在他们主宰中国之前中国已经落伍了.

谈到这个问题,不由不想到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其实李约瑟一直强调其问题是把双刃的剑,李约瑟难题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早在李约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与李约瑟难题类似的问题.中国学者中最有名的是任鸿隽在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发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争论和见解一直都比较多,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等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本人作为一个中医工作者,对此也有相当的迷惑,都说中医好,为什么康熙皇帝的疟疾是喹宁治好的;都说农历准,为什么康熙朝测日食,西洋历法测的准?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七):

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最长寿命为多少?
请说名他是谁?哪个国家?生活方式?

根据切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记录:报道的最长寿者是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开县籍的刘成勋曾于1925年专程拜访过这位老人,刘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100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但当时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怀疑和否认,后来经多方考证,才得到证实.
据2000年统计,中国现有百岁寿星一万人,据联合国最新统计,全球老龄人口为6.29亿,占10%,2002年全世界百岁寿星共约21万人,平均百万分之33.39.中国贵州的龚来发,1996年去世时147岁;四川青城山采药道人李青莲去世时154岁;伊朗老妇穆赫辛,1997年161岁;日本有个叫满平的,长寿242岁,妻 221岁,儿196岁,儿媳193岁,孙子151岁,孙媳138岁.中国中医学者李庆远,1933年去世时256岁.以上证明,人活到百岁、甚至二百岁已成就,无可非议.又据《新民晚报》报道:据史书记载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英国的弗姆·卡恩,他活了209岁,经历了12个王朝,(但奇怪的是英国出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却未有记载,本书作者注).一般人的平均寿命究竟有多长呢?科学家们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来测算:一是按性成熟的年龄来测算,为14-15岁的10倍即140-150岁;二是按成长期年龄来计算,为20- 25岁的7倍即140-175岁;三是按细胞分裂次数来计算,为50次乘以细胞每次分裂平均周期2.4年即120岁.比较多的专家倾向于第三种算法. 1994年2月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的“衰老的分子观”讨论会上,在回答“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时,与会的40多位生命科学家的答案是: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活到 110岁.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八):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到底谁哪个国家的?活了多少岁
我自己查了查:
报道的最长寿者:报道的最长寿者是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开县籍的刘成勋曾于1925年专程拜访过这位老人,刘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100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但当时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怀疑和否认,后来经多方考证,才得到证实.
这个是已知世界上最大岁数的了吧?

  李清云,出生于1677年,死于1933年,在世256年,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拘杞煮水当茶饮.英国、法国的医学科研工作者们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对拘杞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枸杞中含有一种没见过的维生素,便取名为「维生素X」.也称之为「驻颜维生素」.经动物实验证实,拘杞具有抑制脂肪在纤维内蓄积、促进肝细胞的新生、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等作用.拘杞的「返老还童」作用表现为:可刺激性腺及内分泌腺,增强荷尔蒙的分泌,强化脑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生理功能,可避免人随年龄增长而出现血中积存毒素的现象,从而维持体内各组织的正常功能.
  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访问,将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归于:常年用枸杞煮水当茶饮.由于他的大力倡导,枸杞才广泛用于养生保健.其实,枸杞驻颜防老、延年益寿的功能,在古代医籍中早就不乏记载和论述.《本草经疏》云:「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 精明目之上品.」《本草汇言》云:「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 去,有十全之妙用焉.」《本草通玄》云:「枸杞子,补肾益精,水(肾)旺则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 膝痛无不愈矣.」《本草正》云:「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其功则明耳目,添精因髓,健骨强筋善补劳伤;尤止 消渴,真阴虚而脐腹疼痛不止者,多用神效.」故我国历代的医学家、养生家都很重视用枸杞养生.医界的知名寿星,如东晋时的葛洪(公元二八四至三六四年)活了八十岁,南朝齐梁时期的陶宏景(公元四五六至五三六年)亦活了八十岁,唐朝时的孙思邈(公元五八一至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一岁(一说活了一百四十多岁);他们都喜欢喝枸杞酒.我国民间也有服用枸杞养生 的习俗,并把枸杞子叫做「却老子」,意思即是驻颜防老.据北宋《太平圣惠方》载,有使者外出,中途看到一貌似十五、六岁的红颜女子,正执棒训斥一位看来已八、九十岁的老太婆,心感不平;上前劝阻,并责问女子道 :「这老婆婆是你家什么人?你年纪轻轻,怎么好动手打她老人家?」红颜女子听了一笑,严肃地告示使者说:「她是我的曾孙女,因为不肯服食防衰老 的良药,以致未老先衰,步履艰难,我才责罚她.」使者不禁大吃一惊,连忙追问:「你今年多大岁数?会有这么大的曾孙女?」 那红颜女子答道:「老身今年三百七十二岁.」使者又问:「如此高寿,必有养生之道,不知服何长寿良药?」 女子道:「良药乃枸杞子.」 由此记载,也可见枸杞驻颜防老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
  枸杞子是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记载:“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纲目》:“滋肾、润肺、明目.”
  很多人喜欢用枸杞子泡水、泡酒或煲汤,中医很早就有“枸杞养生”的说法,认为常吃枸杞子能“坚筋骨、耐寒暑”.所以,它常常被当作滋补调养和抗衰老的良药.
  很多人都不知道常吃枸杞子可以美容.这是因为,枸杞子可以提高皮肤吸收氧分的能力,另外,还能起到美白作用.
  枸杞子虽然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的.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
  最适合吃枸杞子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任何滋补品都不要过量食用,枸杞子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子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现在,很多关于枸杞子毒性的动物实验证明,枸杞子是非常安全的食物,里面不含任何毒素,可以长期食用.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九):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银耳又叫做白木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称。中医指出,银耳性平,味甘,具有补脾开胃、益气清肠以及滋阴润肺,是名贵的营养滋补的佳品。
B.中俄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在发展双边关系、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上,两国的契合点很多,合作共赢的机会很多。
C.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干家务活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他们的身体会更健康。
D.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A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十):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作文

绵延数百公里的四川省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了二十年。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
二十年,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的送到每一个用户手中;二十年,他一路奔波,从不叫苦叫累,战胜孤独和困难,将党的温暖,时代发展的声音和外面世界的变迁,源源不断地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中国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局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递员;一个二十年来每年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各行各业,离不开每个劳动者的奉献,时刻牢记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要你喜欢这个职业,并为之付出努力,就一定能成为这个行业的“状元”。
一缕阳光让你灿烂,一丝关怀让你温暖,一片爱心使你感动万千。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人献爱心,温暖他人的心,也在感动着——中国现实社会主以化。
有这么一个女孩,她总是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吧!”2003年春天,不明病因的非典型肺炎在广州暴发,这个高传染率和高致死率的不明病毒,让人们陷入恐惧之中。在这场与死神较量的战斗中,美丽的白衣天使在自己平凡而热爱的岗位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年、她47岁,她就是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叶欣救愈了无数位病人,自己却倒下了……
这些人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种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
这本书不仅感动了我,感动了全中国人民,同时也感动了——中国!书中一个个英雄让我肃然起敬!像孝敬父母的田世国;像热爱生命的贵希恩;像精忠报国的任长霞;像不畏艰苦的徐本禹…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祖国是中华儿女成长的沃土,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祖国。五千年的历史,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辉煌的成就,崇高忠贞的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人人献出一丝爱心,世界将会变的更美好,灿烂的阳光洒满大地,芳香的鲜花开满人间。我们应该向“双百人物”学习什么呢?学习他们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学习他们追求真理,坚持理想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们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学习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关于感动中国读后感作文1000字
“双百人物”是时代的坐标。历史不容忘却,人民永远铭记。记住他们,感谢他们,学习他们!让英雄模范,杰出人物,不离我们左右,激励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主义事业!
耳边响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会永恒!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52279/

推荐访问: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官网 中国中医急症官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