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P阻滞穿刺部位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7-25 14:02:3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TAP阻滞穿刺部位(一)
四大穿刺培训

胸腔穿刺(液体)

腹腔穿刺

骨髓穿刺

TAP阻滞穿刺部位(二)
2014超声引导区域麻醉共识

超声引导下区域麻醉/镇痛的专家共识(2014)

近年来,超声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腋路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对超声引导下腰丛、腹腔神经丛及星状神经节阻滞也有报道。已经证实,使用超声引导可明显降低成人、儿童及临产孕妇神经轴阻滞的难度。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没有可视化引导,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来定位神经,有可能针尖或注药位置不理想而导致阻滞失败;在解剖定位困难的患者,反复穿刺和操作时间的延长导致患者不必要的疼痛,并使操作者产生挫败感。

在区域阻滞中使用超声引导,可清晰看到神经结构及神经周围的血管、肌肉、骨骼及内脏结构;进针过程中可提供穿刺针行进的实时影像,以便在进针同时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以更好地接近目标结构;注药时可以看到药液扩散,甄别无意识的血管内注射和无意识的神经内注射;此外,有证据表明,与神经刺激器相比,使用超声引导可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神经损伤。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的基础是超声图像的获取和组织结构的辨识。在日常区域阻滞工作中熟练使用超声,需要熟练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超声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扫描部位的解剖结构,并能选择适宜的扫描技术获得更好的超声影像,且熟练掌握进针技术,使穿刺针能顺利到达目标结构。

一、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知识

1. 超声仪的基本结构

2. 各类超声探头成像特点

3. 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

4. 了解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率及不同超声频率与穿透性和成像质量的关系

5. 超声波与组织接触后发生的声学反应及生物学效应

6. 理解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的含义及人体不同组织、结构表现在超声图上

的回声特点

7. 熟悉脂肪、肌肉、骨骼、血管、神经、肌腱等常见组织的超声影像学特点

8. 了解超声实时成像、血流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的基本原理

9. 常见伪像的识别

10. 能够对静态影像及动态视频进行存储及记录,并能将其归档【TAP阻滞穿刺部位】

二、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操作技能

(一)超声仪器常用的参数设置

1. 图像深度的调节 选择适宜的深度可更好地显示目标结构。适宜的深度是指将目标结构置于超声图像的正中或使深度比目标结构深1cm。【TAP阻滞穿刺部位】

2. 增益的调节 即时间/距离补偿增益。超声在穿过组织时会发生衰减,调节增益补偿衰减,能够使组织结构内部与表面的回声一致。

3. 焦点的调节 选择适宜的焦点数,并调节聚焦深度,使聚焦深度与目标结构深度一致。

4. 合理使用多普勒功能

5. 利用多普勒效应帮助鉴别血管及药物扩散方向。

(二)探头的选择

探头既是超声波的发出装置,也是超声波的接收装置。探头内的压电晶体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物体后反射回来,由探头接收并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转换成电压信号,通过超声仪处理后形成影像。

根据探头内压电晶体的排列方式,探头可分为线阵探头,凸阵探头,扇形探头等,线阵探头获取的超声影像为方形,而凸阵探头和扇形探头获取的超声影像为扇形。根据探头发出的超声波频率,可分为低频探头与高频探头,低频探头穿透性好,分辨率低,而高频探头穿透性差,但分辨率高。

【TAP阻滞穿刺部位】

推荐:①目标结构较表浅,选择高频线阵探头;②目标结构位置较深时,选择低频凸阵探头。

(三)扫描技术

即探头的运动方式,可总结为英文单词“PART”。

P:pressure加压,利用不同组织结构在不同压力下的不同表现加以区别,如:静脉可被压闭而动脉不能。

A:Alignment,沿皮肤表面滑动探头。一般用于追溯某结构的走行。 R:Rotation,旋转探头,以获得目标结构的横断面或纵切面。

T:Tilting,倾斜探头,改变探头与皮肤的夹角即改变超声的入射角度。超声束与目标结构呈90°入射时,超声束可被完全反射并被探头接收,此时图像最清晰。

(四)进针技术

根据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的关系分为平面内(in-plane)、平面外(out-of-plane)两种进针技术。平面内技术是指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一致,在超声影像上可看到针的全长;平面外技术是指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垂直,在超声影像上,穿刺针表现为一个高回声的点,但不能区分针尖与针体。

穿刺时可根据个人习惯选择进针技术。

推荐:对操作风险较高的部位如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选择平面内技术,实时观察针尖位置,避免损伤临近组织。

(五)导管技术

1. 短轴平面内进针后放置导管

此法的优点:短轴易确认靶神经位置,同时,超声下可显示针体及针尖,便于穿刺针准确定位神经。

此法的缺点:首先,始终保持针体在超声平面内有一定难度,当定位深部神经时,超声下针尖的辨认更为困难;另外,由于穿刺针垂直于神经,导管穿过针尖后,可能与神经交叉,造成置管成功率下降。因此,置管长度不宜过长。

推荐:使用此技术放置导管,置管长度为超出针尖2cm~3cm。

2. 短轴平面外进针后放置导管 类似传统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理论上导管易于靠近神经,因此,导管通过针尖后可适当增加放置长度。

此法缺点是无法观察前进的针尖,理论上可能增加意外碰触神经、血管、腹膜及胸膜等重要结构的机率。然而,由于穿刺针与神经平行,因此,穿刺到神经的可能性较小。实际操作中可联合观察组织运动及“水定位”技术确定针尖位置。 推荐:使用此技术放置导管,置管长度为超出针尖3cm~8cm。

3. 长轴平面内进针后放置导管 理论上,此技术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同时避免了缺点。超声下可视神经长轴、针体/针尖及导管。然而,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保持神经、穿刺针及导管在同一超声平面内。

4. 导管固定技术 置入导管后,在皮肤导管出口处喷洒粘合剂或敷贴,再使用胶布将导管固定于皮肤,并用透明防水敷料覆盖。放置标签注明阻滞种类、置管日期及时间。也可使用“皮下隧道”技术固定导管,可减少感染和导管被意外拔出的可能。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

同传统区域阻滞,详见附件:《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

根据病情和手术种类选择合适的区域阻滞入路和阻滞用药。具体实施过程详见附件:《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

(七)无菌技术

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单。

注意探头及其缆线均应保持无菌,尤其在进行椎管内阻滞和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置管时,更应严格无菌。可选择无菌贴膜和无菌保护套。

穿刺时要使用无菌耦合剂以避免穿刺部位感染。

三、提高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镇痛的安全性【TAP阻滞穿刺部位】

尽管在超声引导下操作,但仍不能避免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神经及重要脏器的损伤,推荐:

(一)对于初学者或无法清晰辨认神经的情况下易发生神经内注射,推荐:

1. 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

2. 避免在患者全麻下或深度镇静下操作。

(二)如神经周围存在小血管或血管丰富,推荐使用彩色多普勒以区分血管及神经结构,避免血管内注药。

(三)危险区域操作(如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时采用平面内技术。

(四)超声引导技术可明显减少区域神经阻滞局麻药用量,使用局麻药最小有效容量以减少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

四、临床常用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镇痛技术

(一)颈部

颈丛: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进行颈丛阻滞时,需严密监护并备好气管插管。

(二)上肢

1. 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老年及肺功能储备差的患者,建议使用小容量(小于10ml)、低浓度局麻药;②进行肌间沟阻滞时,应严密监测并备好气管插管。

2. 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锁骨上臂丛神经与胸膜距离在1cm~2cm以内,为避免发生气胸,建议采用平面内技术;②锁骨上区域常见肩胛上动脉和颈横动脉,建议使用彩色多普勒以鉴别低回声的血管和神经结构,避免发生血管内注药。

3. 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为避免意外血管损伤,穿刺过程中建议实时显示腋动脉和腋静脉,同时

TAP阻滞穿刺部位(三)
腰椎穿刺术操作指南

操作指南

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

Miles S. Ellenby, M.D., Ken Tegtmeyer, M.D., Susanna Lai, M.P.H.,and Dana A.V. Braner, M.D.

【TAP阻滞穿刺部位】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Division of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Doernbecher Children’s Hospital, 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 Portland. Address reprint requests to Dr. Tegtmeyer at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Division of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Doernbecher Children’s Hospital, 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 Mail Code CDRC-P, 707 SW Gaines St., Portland, OR 97239-2901, or at tegtmeye@ohsu.edu.

N Engl J Med 2006;355:e12.

腰椎穿刺术可以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鉴于其禁忌症、相关的解剖结构,操作过程中应遵循安全、有效的原则,操作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尽管穿刺的并发症比较少见,但是这些并发症是潜在的,有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操作者要真正掌握腰穿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技术,这样可以最低限度的降低穿刺的风险。

适应症:

腰椎穿刺术目的是获得脑脊液标本(CSF),以诊断感染、炎症、肿瘤,代谢过程(表1)。治疗性指征包括:鞘内注射化学药物、抗生素和麻醉药物。

表1:腰椎穿刺适应症

腰穿诊断的疾病分类

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细菌性,或真菌性脑膜炎,脑炎

炎性过程

多发性硬化症

格林-巴利综合征

各种肿瘤性疾病

各种代谢性疾病

治疗性指征

许多需要采取低体位麻醉过程

麻醉

毒品

布比卡因

脑室和某些类型的脑膜炎

注射抗生素

万古霉素

庆大霉素

一些白血病和淋巴瘤

化疗

氨甲喋呤 细胞计数、细胞浓缩后涂片 乳酸,丙酮酸,葡萄糖,蛋白质的测定 髓磷脂碱性蛋白的测定,细胞计数,脑脊液培养 脑脊液的试验方法 细胞计数,分类,检测葡萄糖、蛋白及培养

禁忌症:

由于患者腰椎穿刺体位的原因,可能会出现心肺功能不全;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应该避免实施腰椎穿刺术1。当有颅内疝体征时,由于颅内压升高,出现脑疝,潜在性颅内压升高及局灶性神经系统病变时,均应避免实施腰椎穿刺术。如果考虑上述病变,腰椎穿刺前,应该施行颅脑CT,但是颅脑CT扫描并不能明确揭示颅内高压2。凝血功能障碍会增加脊髓内出血的风险,尽管凝血功能障碍达到何种水平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尚不清楚。既往接受过腰椎手术的患者,如果放射科医生使用影像学技术,会增加腰椎穿刺的成功性。

设备:

【TAP阻滞穿刺部位】

商用腰椎盘包括必要的设备,包括:带针芯的穿刺针,消毒剂,洞巾,样本管,测压管。最好采用22号针头,因为小针孔会减少脑脊液泄露的危险。通常情况下,婴幼儿应用长度为1.5英寸(3.8厘米)的穿刺针,儿童采用2.5英寸(6.3厘米),成人采用3.5英寸(8.9厘米)。 体位:

腰穿前,应该确定患者是取侧卧位还是坐位。最好选择侧卧位,目的是可以获得准确的进针路径及减少腰穿后的头痛。如果患者不能够自动配合体位,可以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或者垂直

位。一旦确定体位后,应该指示患者背部屈曲,像胎儿或者弯成“猫”形,尽量暴露棘突间隙。坐位时,腰椎应该与床垂直;当取侧卧位时,腰椎应该与床平行。

患者的正确体位

体表标记:

在双侧髂嵴最高点,画一条可视连接线,与腰部中线交点,大约为L4棘突。在L3与L4,或L4与L5之间进针,因为上述棘突间隙低于脊髓的末端。在进行皮肤消毒或准备局麻前,应该在穿刺点部位做记号,因为消毒后可能会使记号消失。可以使用皮肤记号笔标注正确的穿刺部位。 术前准备:

当带好手套后,使用正确的消毒剂消毒皮肤,使用聚维酮碘或者氯已定溶液,沿穿刺点为中心做环形消毒,并相应扩大消毒区域,之后采用无菌洞巾覆盖操作区。

止痛及镇静:

腰椎穿刺术是一个疼痛和焦虑激发的过程。一般情况下,采用局麻即可。在消毒皮肤前,操作者可以使用局麻膏。当皮肤消毒及铺洞巾后,局麻药膏可以渗透至皮下。也可以使用全身性镇痛药或者止痛药。

腰椎穿刺术:

一旦确定穿刺部位后,开始进针,针芯固定到位,进针点为确定穿刺点下部棘突的上缘,向头部偏斜15度角,好像是对准肚脐的方向。最近的数据显示:采用“铅笔尖”样的细针穿刺可以降低术后疼痛的风险3,这是由于细针可以减少对硬脊膜囊的切断伤,从而可以减少脑脊液的渗漏。一般情况下,采用斜面针进行穿刺,斜面针应处于矢状位(前后位),目的是减少对硬脊膜的切断左右,仅仅会出现较少的渗漏作用,穿刺针应与棘突相平行。

如果体位正确,穿刺针应该可以正确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包括内部的脊椎静脉丛)、硬脊膜、蛛网膜、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此腔隙有马尾神经通过)。当穿刺针通过黄韧带时,会有明显的落空感,当出现落空感后,将针芯撤回2mm,允许脑脊液流出4,如果穿刺过程不成功,遇到骨性抵抗,将穿刺针撤回到皮下组织,并不撤离皮肤,再次进针。一旦穿刺针进入到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将流出。如果腰椎穿刺造成创伤,脑脊液可能有淡淡的血色,再次收集脑脊液时,脑脊液不会再出现血色,除非血液来源于蛛网膜下腔。如果脑脊液流出缓慢,操作者可以转动穿刺针90度,这是因为神经根可能与穿刺针斜面贴的比较紧密。

正确的进针角度

脑脊液压力测定:

仅当患者取侧卧位时,才可以测定脑脊液压力。连接测压管与穿刺针,应在采集脑脊液标本前进行测压,在测压管中脑脊液平面不再上升时读数,测压时可能会看到压力平面随心脏或呼吸运动而波动。

标本采集:

脑脊液自动流至样本管内;在采样过程中,不能采取抽取方式,因为即使少量的负压也会导致出血。采取的脑脊液量应尽量少(一般为3~4ml)。也可从测压管采集脑脊液,将测压管患者端闭合,将脑脊液流至采集管中。收集到足够的脑脊液后,将针芯归位,拔出穿刺针。 随访:

消毒穿刺部位,无菌纱布覆盖。尽管目前普遍认为穿刺后应卧床休息,但是卧床休息并不能减少腰穿后头痛的发生率。

并发症:

肥胖患者穿刺比较困难,对操作者来讲,是一个挑战,这是因为比较难以进行体表标志定位。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后凸畸形,既往接受过腰椎手术,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等,均可使腰椎穿刺术难度增加。对于上述患者,有必要与麻醉医生或者介入科医生协商,这样可以增加穿刺的成功率。

腰椎穿刺的并发症包括:脑疝、心肺功能不全、穿刺部位或牵涉痛、头痛、出血、感染、蛛网膜下腔表皮样囊肿、脑脊液漏。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头痛,在操作的48小时内,头痛的发生率约为36.5%,头痛发生的原因:脑脊液由穿刺点部位泄露,并且泄露速度超过了脑脊液的产生速度,头痛发生的机会与穿刺针头的大小密切相关5。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疝,这是由于脑室与脊髓管产生较大梯度的压力差所致,此种压力梯度可以由于腰穿而增加,并最终导致脑干疝,对于存在产生脑疝风险的患者,可以通过细致的询问病史及神经系统体检进行识别。如果一直怀疑存在脑疝的可能,进行颅部CT扫描可能有帮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影像学资料不能帮助判别脑脊液压力。而且,CT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是必须的检查,因为进行CT扫描将延缓诊断及治疗。

对于具有出血素质的患者,腰穿时更容易出现出血,出血将导致脊髓受压,对于凝血障碍的程度及出血风险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因此需要临床上进行判别。

蛛网膜下腔表皮囊肿的形成是由于在穿刺过程中,将皮肤带进了蛛网膜下腔,在穿刺过程中通过使用带有针芯的穿刺针可以避免出现蛛网膜下腔囊肿。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294190/

推荐访问:tap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穿刺包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