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时期女子妆容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7-26 10:12:2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贞观时期女子妆容(一)
唐朝女子服装

唐朝女子服装

唐朝,一个经历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如此鼎盛时期的朝代;一个产生了中国王朝历史上唯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朝代;一个有着“韦后之乱”和“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的时代。如此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女子,这些可怜的人穿的又是怎样的服饰呢?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同时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那时候的女子所穿的服饰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朝代最开放的,甚至是现代的开放程度也达不到那时候的水平。

(一)女着男装。 古语有曰“男女不通衣裳”。在封建社会女子着男装,会被认为不守妇道,而在唐朝“女扮男装”的装扮形式成为一种时尚装扮。男装先是由贵族和宫女们所穿着,后渐渐传入民间,女着男装蔚然成风。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着男装成为公开化、生活化和普通化的生活着装方式。 这一特点体现了唐代独有的服饰审美心态—平等、宽容与开放。唐代女子喜欢穿男装的始作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据说,有一次,太平公主参加唐高宗的内宴,不但男装,而且全副武装,弄得高宗和武则天都大笑不止,由此引领了女性男装化的热潮。不过,研究者认为,唐朝社会开放,女性自我意识强,加上女性参与社会活动较多,为了体现曲线美和方便抛头露面,男装便自然而然地引起

女性的关注。唐代女子大胆追求时尚折射出当时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的地位,也说明唐朝非常重视“男女平等”和“保障女权”的。但只能说是相对于其他朝代而言的平等。那时候的依然你男尊女卑的思想。

(二) 坦胸装,所穿的衣服连胸部也处于半掩半露的状态,而在中

国其他朝代都

是不许女子“袒

胸露乳”的,甚

至连脖子的‘锁

骨’都不许露。

在唐代,这是

自然的,美的,

时尚的,高贵的。可见当代的那种文化氛围和思想的开放。这种女子露乳服装有可能源于东北‘胡人’, “袒胸装”主要由之前的传统襦裙演变而来,最突出的特点是袒领的出现。领口开的非常低且大,可以看到女性的乳沟 这种服饰形态通常不着内衣,将胸部坦露以此展示女性丰满的胸部,据考证在盛唐时期只有贵族女性才能穿开胸衫,嫔妃公主允许袒露胸部,歌舞妓女也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人。

他们那时的穿着真让人震惊,第一次听我还真不相信,一个那么古老的朝代怎么可能如此的开放,就有很多人接受不了,包括我。算是现代也但这确实是是实,但尽管这个朝代开了先例,但后面的朝代并没有继承这个传统,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唐代是个分界点,那么现在的开放到一定的程度后是不

是会复古,重新穿上改良后的密不透风的衣服,带上那些繁琐的首饰

呢?很期待……..。在唐代,那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所以说一个朝代不管是多么的平等皇族跟平民你不可能平等的,尽管是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的不平等。不同的是他们的至少是光明正大地不平等不像现在的社会阴着来。严重鄙视。

(三)襦裙服,襦裙服指的是唐代女子上身穿着短儒或衫,下身着【贞观时期女子妆容】

【贞观时期女子妆容】

长裙,加半臂,以披帛与肩上做装饰的封建社会女子

传统装束。襦裙装在保留了襦裙自我神韵的形式下,

不断吸取外来服饰的精华,形成了服装史诗上最经典

而又动人的装束,其穿着形式是上身着襦下身着裙。

襦要短且小,裙要肥且长。裙系高腰至胸部,甚至系

在腋下,系扎丝带,颈部与胸部的肌肤露在外,给人

以优雅、修长、飘逸之感。襦裙在唐代的发展达到顶【贞观时期女子妆容】

峰,其款式之多之新颖、颜色之多、质地之精美、图案之华丽、技艺之高超,前所未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魏晋以来由上襦变化而出的一种无领式对襟短款小外衣,门襟有时装饰小带子,可以系扎在一起,袖长至肘部,身长至腰处。领口较大,多穿与衫襦之外。类似于今天的流行的日韩风格的短外套小外搭,上至宫中女史下至民间,流行广泛。属于唐时常见的新式上衣服装款式。男、女均可以穿着,例属于宫廷常服。披帛又可称作“画帛”。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服饰,在唐代得以盛行。形状为一条长条形状的巾子,披与肩上,背部捎下落,再将其缠绕在手背间,材料多是纱罗制成,上面印有花纹,或是金银线织成的图案,已婚未婚女子所用披帛形状不一。未婚女子披帛较细长,走起路时,随风

起舞,妩媚美观。披帛对当今女子装扮影响也较大,像平时女性有时会

在颈部装饰丝巾及披肩作为装饰,就是受其影响。

其中的石榴裙是杨贵妃最喜欢穿的, “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话也是来自杨贵妃。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

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

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

石榴裙在唐时是一种流行服饰,尤其中青年妇

女,特别喜欢穿着,穿着它的女子也显得格外俏

丽动人。女子穿着这些裙子的确很美,可惜穿

起来后不方便。我觉得这比现代的衣服漂亮多

了,但缺少活力和朝气。要不然说不定会成为

一种流行,加以改造说不定能成为空前绝后的

流行呢。

(四)胡服,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当时称其为胡人)与中原交往甚多,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随胡人而来的胡服文化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胡服热席卷大唐,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胡服中最为妇女喜好的是羃篱、帏帽、回鹘装、胡帽和靴。幕篱和帷帽都是为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脸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回鹘装的特点是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衣身宽大,下长曳地,腰际束带。回鹘装的造型,与现代西方某些大翻领宽松式连衣裙款式相似,是古代综合希腊、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产物。

至于鞋子则有:重台履 , 软底透空锦靿靴,尖头而略上弯的鞋, 百合草履子……..

帽:唐代的冠帽中主要有幞头、进贤冠、平巾帻、笼冠、鹖冠和通

【贞观时期女子妆容】

天冠等

妆容,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胸部,“纤白明媚”。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

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

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

那时的审美观是以艳,胖为美。化在现在来看那时候

的美女可能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子而已,杨贵妃亦如

此。为什么那时是以胖唯美呢?杨贵妃到了日本后,

当地人也认为很美,他们那是的审美观和中国如此地

相似,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之大。

喜欢唐代的开放,充满活力,还有不管是男子还是女主的那种霸气。那时候的中国的鼎盛,以至于有那么多的西方国家的向往和尊重。现代的中国太很好欺负了,这次的黄岩岛要是还被抢了的话那就只能说超级无语了。

唐朝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历史奇女子,如武则天,平阳公主等。我喜欢那个时代,喜欢那个时代的风气,喜欢那个时代的服饰,那是一个争奇斗艳,海纳百川的民族大融合的辉煌时代

贞观时期女子妆容(二)
历史真貌 服饰篇

历史真貌─唐朝(十一)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峰。

服饰篇

自古帝王将相上朝议政、祭祀天地与祖先都有不同的礼仪与礼服,礼节繁重服饰奢华。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威震四方,衮服冕冠镶金坠玉,仪仗护卫千乘万骑,其堂皇隆重无与伦比。后代帝王纷纷独出心裁竟效豪奢,上梁不正下梁歪,后魏、北齐帝王及百官的车驾服饰到了奇纵诡异的地步。大唐贞观初年,唐太宗完全去掉了这种奢靡的风气,每年只有元日和冬至这两天受朝及大祭祀服用衮冕,平时视朝听政都穿常服。太宗的常服包括一件赤黄袍衫、一顶折上头巾、一条九环腰带、一双六合靴,仅此而已。渐渐的文武百官悄然仿效,甚至连宫女和仕女也喜爱上这样的打扮。后来宫廷的风气传遍市井乡村,所以唐朝男子都以幞头、纱帽和袍衫作为日常服饰。

据《礼记•深衣》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勿见肤,长勿被土。”其实中国历代服装不管怎样变化,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分为上、下两截,穿在上身的名为“衣”,穿在下身的名为“裳”,故有“上衣下裳”之说;另一种是将衣、裳连为一体,名为“深衣”,唐朝的袍衫就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来的。

<男子的头饰与服饰【贞观时期女子妆容】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主要的变化在两脚上。双脚轻薄、柔软下垂的称为“软脚幞头”;两脚或圆或阔,犹如硬翅微微上翘的称为“硬脚幞头”。到了唐朝末年完全变成了帽子。 纱帽本是朝廷官员用来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但在儒生和隐士中也广泛流行起来,式样各有所好,以新奇为尚。

圆领袍衫除祭祀典礼外,官员士庶都穿。官员的袍衫则以颜色来区分等级,贞观年间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四品红色,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因

为帝王用赤黄,所以臣民皆禁用此色。武则天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赐文官袍上绣禽,武官袍上绣兽。如宰相袍饰以凤池,尚书袍饰以对雁,将军袍按等级饰以狮、麒麟、虎、豹、鹰等,诸亲王饰以盘龙及鹿。

【贞观时期女子妆容】

<女子的头饰和手饰

洛阳关林出土唐三彩俑

唐朝妇女好梳高髻,常见的有峨髻、云髻、螺髻、半翻髻、双环望仙髻和双垂髻等等,名目繁多。髻上以簪钗等物贯连固定,再插上梳子、鲜花、翠胜、金钿等头面之物作为装饰。 簪的本名叫“笄”,女子插笄需举行“笄礼”,被视为成年的标志。笄的形状大多扁长单股,材料有金、银、玉、骨、竹、蚌等,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往往雕花刻兽,嵌玉镶金。传世至今最为精美的首推“翠羽簪”,是将翠鸟的羽毛粘在金簪上制成的,其千百年前鲜艳华丽的光彩至今可见,唐孟浩然《庭桔》诗中的:“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指的就是此物。

从左至右依次为:金镶玉步摇,银步摇,玉环

钗一般为双股,多用金银和玉制成。后人在钗头缀上活动的花枝、玉珠等,走起路来“一步三摇”不停的晃动,称为“步摇”。唐代妇女的步摇一般制成鸟雀或凤凰状,口中衔挂玉石珠串,随着人体的走动珠串便会摇颤。

涂脂抹粉,是妇女化妆的主要步骤。唐代盛行“红妆”,也称桃花妆,即在脸上先抹一层白粉,然后涂上胭脂,接下来画眉,在额头贴花钿,在唇角点面靥,在太阳穴描斜红,再涂上唇脂,整个妆容才告完成。

指环、手镯、臂钏、玉佩、香囊是必不可少的饰物。指环除作装饰和避忌之外,还可充当婚姻的信物,今天男女结婚时赠送婚戒的风俗就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臂钏是将数个手镯串联为一体组成的臂饰,也叫“跳脱”。玉佩和香囊无论男女皆爱佩带,香囊内常放一种叫薰草的名贵香料植物,故香囊亦称薰囊。

<女子服饰

晚唐供养人服饰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朝女子服装以小袖短襦、披帛和长裙为主。

襦是一种长袖短衣,衣长刚好及腰,所以也称腰襦,制作襦的衣料和样式视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常见的布料有绢、罗、绮、纱、及锦等;而式样的变化多在领口和袖口上,领口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和无领等;袖则有窄袖和大袖两种。

短袖的襦称做“半臂”。半臂大多以锦织绣而成,质地厚实,袖口宽大,可以罩穿在襦的外面,既华丽美观又能起到御寒的作用。

衫子属夏服,是汉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没有衬里的单衣。唐朝衫子多为宽领大袖,以纱罗缝制,轻如烟雾、薄如蝉翼,隐约可见肌肤。

唐代制度规定士庶女子在室者必须搭披帛,出嫁披帔。帛又称帛巾,多为布质,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布幅较宽长度略短,披在肩上类似披风;一种布幅较窄又细又长,缠绕双臂迎风飘动,状如飘带。帔指帔巾,狭长艳丽,多以厚实细密的锦缎制成,上绣纹样,下悬玉坠,故不能像披帛那样随风飘曳。

女裙以宽博为尚,至少集六幅布帛而成(相当于今天的三米多),故有“裙拖六幅湘江水”之雅称;裙腰高束至胸部,裙长曳地。裙子的颜色红黄蓝绿各从所愿,其中又以红色裙子特别受喜爱,张谓诗曰:“桃花马上石榴裙”,描写的是穿红裙的美人。为什么把红裙称为“榴裙”呢?原来这种红裙是用石榴花提炼出来的颜色染成的,所以有了这么一个美艳的名字。 经过这一番梳妆打扮,穿戴整齐之后,泱泱大唐女子雍容华贵、温雅有礼的风貌尽展无遗。真可谓“一颦一笑皆现柔美,一顾一盼莫不生姿”,令人在举手投足之间步摇轻晃、广袖翩翩、帛巾飘舞、长裙曳动、环佩叮当、幽香袭人,实如仙女下凡,成为周边诸国及历代妇女向往与参照的典范。

贞观时期女子妆容(三)
浅析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

  摘  要:本文从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时期着手,根据现存的诗歌文献、长安出土的墓室壁画、与之相关的考古资料等对唐代长安地区的女子妆容进行浅要的分析论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通过研究唐代长安地区的女子妆容可以透视出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让我们对这个朝代人们生活的精神风貌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唐代;长安;妆容
  作者简介:黄伟婷,女,1993年12月出生,广东梅州人,本科,学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K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4
  引言
  中国的化妆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妇女已经用妆粉来装饰自己的颜面。化妆能修饰女子的容颜,使之更为姣好美丽,因此深受历代妇女的喜爱。然而,在所有朝代的妆容中,以唐朝的妆容最为突出,而唐朝的妆容又以长安城的妆容为主流。前人研究唐朝多偏重于政治制度、文人诗歌、衣冠服饰等,对于女子妆容的研究资料较少,即使有,大多也是在论述女子服饰中一带而过。唐朝女子妆容多样,大胆夸张,这种开放的风气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是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本文通过唐代诗文的描述记载,并结合壁画、陶俑分析唐代长安地区不同阶段的女子妆容变化,可以更为深刻地体现这种特点。
  一、初唐――以淡妆为主,整体含蓄婉约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唐朝。当时唐朝的很多朝臣都曾是隋朝遗老,就连李渊本人也曾在隋朝担任官职,因此他们对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感情,隋朝的很多东西都被沿承下来,包括隋朝的都城――长安。
  高祖武德年间,由于长安地区刚经历改朝换代的动荡与战乱,国力依然衰弱,人们忙于恢复生产力而无心闲娱,因此女子妆容变化不大,多承前朝遗风。
  太宗贞观之后,国力渐渐恢复,对外经济逐步发展,女子妆容趋向多样,但整体依然以淡妆为主,其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淡涂铅粉的白妆,一是淡涂胭脂的红妆。
  白妆,即单以铅粉傅面,显得脸更为洁白可爱的妆容。古人尚白,《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韦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描写的都是这种皮肤白的美女。
  古时女子化白妆所用的粉底主要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米粉,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故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也称“铅粉”[1]。
  阎立本取材于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在长安会见吐鲁番使臣时所绘的《步辇图》(见图1.1)里的妆容就是此款:画中女子身形清癯,脸上淡涂铅粉,眉毛偏细,神态各一,洋溢着浓厚的青春气息。
  同样,燕妃墓(671年)墓室后甬道东壁《掮柳枝女侍图》(见图1.2)及后甬道西壁《持花女侍图》中的女侍化的也是这款妆容。
  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对这种妆容进行了深具画面感的描述:“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由此可见,女子画白妆、描细眉在唐代初期的长安地区也曾是一大时尚热点。
  红妆,是以胭脂傅面的一种妆容。胭脂,也称焉支、烟支、燕支、燕脂、阏支、烟脂、�E脂[2]。汉代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由红蓝花制成。胭脂傅在脸上,能使脸看起来更有血色,更为明媚动人,因此在妇女界中备受欢迎。因女子喜欢在脸上化红妆的缘故,“红颜”一词也成为了女性的代名词。
  初唐时期,女子化红妆时主要在额头、眼睑、脸颊、下颏这四个部位择一处或几处点染胭脂,以突出脸部轮廓,增强脸部吸引力。初唐长安出土的墓室壁画中常见这种化法,如李思摩墓(647年)墓室西壁的《弹琵琶女伎图》(见图1.3)里的女伎额际、上下眼睑、脸颊、下颏均施胭脂,化的就是这种全套红妆;当然也有仅在眼睑、脸颊、下颏处点染胭脂的,如新城公主墓(663年)五过洞东壁北幅《两相从二女侍图》的侍女脸上的妆容;但更多的仅是在脸颊及眼睑处淡施胭脂,如李思摩墓南壁西侧《执扇侍女图》(见图1.5)的女侍、段简壁墓三天井东壁南段《侍女图》的女侍、新城公主墓墓室南壁西侧《群侍图》之一右侧的女侍,她们脸上化的都是这种简洁淡雅的红妆。
  长安女子在化妆时除了在脸上傅粉外,还会在脸上增加各种别致的面饰。杨温墓墓室东壁《七侍女图》(见图1.6)中就有在额际点染胭脂,两颊边画斜红的妆饰。韦贵妃墓(666年)后墓室东壁南幅《侍奉女主图》中间的女主额贴花钿,面施胭脂,腮点笑靥,在这精致的面饰的陪衬下,使得她神情中透出一股难言的优雅的气质(见图1.6)。关于面饰的起源《酉阳杂俎》有:“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点迹也[3]”的说法,但从墓室出土的壁画来看此种说法并非属实。
  (图1.1 《步辇图》中涂白妆的宫女)
  (图1.2 《掮柳枝女侍图》中涂白妆的女侍)
  (图1.3 《弹琵琶女伎图》中涂红妆的女伎)
  (图1.4 《执扇仕女图》中涂红妆的女侍)
  (图1.5 《七侍女》中两颊边画斜红的女侍)
  (图1.6 《侍奉女主图》中额贴花钿的女主)
  二、盛唐――开放创新,张扬多样
  盛唐时期,国家综合实力发展到了顶峰,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更为密切,“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是当时时代的最好写照。由于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开放,女着男装、靓妆出行、坦胸露乳的现象在当时并非罕事。如果这放在唐代以前的话,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礼记・内则》明确规定说:“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而盛唐的女性对此规定却视若无睹,外出时连最后一道遮脸的防线――帷帽都不用了,直接靓妆出行。统治者虽头疼,对此却无可奈何,只好任其发展,《旧唐书・舆服志》记载道:“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4]。”   盛唐女性追求美的步伐还不止于此,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好的缘故,女性的体态趋向丰腴,并掀起了一股“以胖为美”的热潮。女子身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妆容,这一时期的妆容主要表现为高额、细眉、大髻,红妆的妆容更为红艳。苏思勖墓(745年)就出土了梳倭堕髻,脸涂红妆的仕女壁画。西安市西郊纺织厂出土的三彩釉陶女立俑化的也是这种浓厚的红妆(见图1.7)。
  (图1.7西安西郊出土的涂红妆三彩女俑)
  除此之后还有一些另类的妆容,如啼妆和泪妆。《中华古今注》说:“又太真偏梳朵子,作啼妆[5]。”啼妆是始于东汉的一种妆容,由梁冀的妻子孙寿所创。《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6]。”至于这种妆容的化法在《后汉书・五行志一》也有记载:“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6]”,即女性在化妆时淡涂胭脂在眼睛下面,看上去就好像刚哭过一样,增楚楚可怜之感。除啼妆外,还有一种叫泪妆。泪妆是白妆的一种,在盛唐时期一度流行。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宫中妃嫔辈,施素粉于两颊,号泪妆[7]。”
  除了泪妆外,还有一种素面朝天不施胭脂仅描蛾眉的妆容,此例可见唐玄宗的宠妃虢国夫人。天宝年间,虢国夫人自持美丽,嫌弃脂粉会玷污她的容颜,仅淡描眉毛便进宫面圣。张祜《集灵台》有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虢国夫人的做法并非无道理可言,古时用来涂脸的脂粉大多都添加了铅粉,以增强黏性。《齐名要术》作紫粉法中配有一定比例的胡粉(即铅粉),并解释说“不著胡粉,不著人面”,意思是说,不掺入胡粉,就不容易使紫粉牢固地附着于人的脸面[2]。但是众所周知铅粉有毒性,如果长久在脸上涂抹的话,会对皮肤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也正是虢国夫人嫌弃脂粉的原因之一。
  虽然虢国夫人不喜欢在脸上涂抹脂粉,但是她却非常重视画眉。自古以来人们对眉毛就非常看重,《春秋元命苞》曰:“天有摄提,人有两眉,为人表候。”在他们看来,双眉是人的人命的表面徽象,预示人的长寿与否[2]。唐玄宗本人就有眉癖,张泌《妆楼记》:“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8]。”所以说,也难怪虢国夫人别的妆容可以不化,但眉形一定要画的原因了。
  三、中晚唐――兼收胡风,大胆夸张
  中晚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国力开始衰落,加上政局黑暗,藩镇动荡,即使有不少励精图治的皇帝,却也难以挽救大唐的没落。这一时期的女子妆容主要以红妆为主,吸收异邦元素,风格标新立异,体现了长安女子大胆追求时尚的个性。
  元和时世妆就是这一时期标新立异妆容的突出代表。《新唐书・五行志》记载说:“元和末,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10]。”元和时世妆一出现就遭到了当时无数文人墨客的抨击,其中最具代表的文章就是白居易的《时世妆》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垂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幸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椎髻面赭非华风。”白居易在诗中对此妆容进行了深刻的反讽,认为这种怪异的妆容不是华夏儿女应有的。和白居易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元稹。元稹在寄给白居易的书信中说:“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异”,同样觉得现今妇人的装扮令人难以接受。
  如果你觉得元和时世妆已经让你突破想象那你就错了,流行于长庆元年的血晕妆才真正让你大开眼界。《唐语林・补遗》记载道:“长庆中,……妇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10]。”妇女在化妆时把自己的眉毛去掉,在眼睛上下画三四条或红或紫的线条,看上去就好像被什么抓伤了一样,给人一种鲜血斑斑的伤痕感。
  但不管元和时世妆和长庆血晕妆有多么新奇怪异,这一时期的妆容还是以艳丽的红妆为主,“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元稹《恨妆成》)、“金缕浓薰百和香,脸红眉黛一时新”(罗虬《比红儿》)、“射生宫女宿红妆,请得新弓各自张”(王建《宫词》),可见在诗人眼中,红妆还是比较符合他们审美的。
  对于妆容来说,斜红的修饰是不可少的。“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元稹《有所教》)、“一抹斜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罗虬《比红儿》)、“圆鬟垂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白居易《时世妆》),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斜红对脸的修饰作用。
  除此之外,花钿也是中晚唐妇女们所喜爱的妆饰。这在周�P的《簪花仕女图》、晚唐的《宫乐图》都可以看到相关实例。王建在《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帖,蛱蝶重飞样未传。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中对花钿的形状、手感、重量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除了脸妆外,中晚唐妆容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眉形了。在此,首先一提的是在元和年间走红长安城的八字眉。对于八字眉,很多人都不陌生,不少诗人对此也有过描述,“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白居易《时世妆》)、“金丹拟驻千年貌,宝镜休匀八字眉”(韦应物《送宫人入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李商隐《蝶》)。很多人认为八字眉是在元和年间出现的,但从韦应物的诗句中却可得知,八字眉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元和。不仅如此,八字眉在《宫乐图》中还有实例,左二吹笙的宫女所画的就是八字眉(见图1.8)。
  (图1.8 晚唐《宫乐图》中画八字眉的宫女)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簪花仕女图》、《引路菩萨图》中广为人后人所知的桂叶眉(见图1.9)。这种眉形整体粗短,倒八字形,是中晚唐粗眉的另类代表。
  (图1.9 《簪花仕女图》中画桂叶眉的贵妇)
  结语
  从初唐到中晚唐,从含蓄婉约到雍容华贵,唐代女子对于妆容的大胆创新不仅反映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更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开放。唐代对于女性的宽容程度是前朝所未有的,女子不仅可以着男装、露面出行、参与男性的社会活动(如打马球),还可以离婚再嫁、入仕为官等。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唐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女性地位的提高,才为长安女子追求美提供了必不缺少的条件,并给唐妆史的发展添上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8(1).
  [2]汪维玲,王定祥.《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891(1).
  [3]段成式等撰.曹中孚等校.《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
  [4]刘�d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5]马缟.《中华古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1).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7]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2012.
  [8]张泌.《妆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9]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10]王谠著,周勋初注.《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2).
  [11]昭陵博物馆.《昭陵唐墓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
  [1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1).
  [13]马大勇.《红妆翠眉:中国女子的古典化妆、美容》.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1).
  [14]孙机.《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J].文物,1984(04).
  [15]申秦雁.《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M],陕西:三秦出版社,2006(1).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295726/

推荐访问:古代女子妆容 清朝女子的妆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