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7-26 11:18:4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一)
云南省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产业发展现状

一、三大产业

从2005年到2010年,云南省的经济总量从3462亿元增加到7220亿元,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从7809元增加到15749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从662亿元增加到11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426亿元增加到32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375亿元增加到2890亿元。

二、现代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林、牧、渔业比重得到提高。农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52.34%下降为2010年的50.20%,下降了2.14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9.88%、31.79%和2.15%提高到2010年的10.45%、33.12%和2.70%,分别提高了0.57、1.33和0.55个百分点。

种植业内部结构也有所调整。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比由2005年的70.27∶23.71∶6.02转变为2009年的69.52∶23.37∶7.11,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略有下降,其他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略有上升。

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81.64%下降到2009年的71.78%;牛肉则由2005年的7.33%上升到2009年的9.19%;羊肉由2005年的3.46%上升到2009年的3.96%;禽肉等也由2005年的7.57%上升到了2009年的15.07%;牛奶、禽蛋、蚕茧等产量也有所增长。

水产品产量由2005年的23.8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48.17万吨。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09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504万亩,总产1634万吨,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粮食总产量居西部第3位、全国第14位。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369元。其中家庭经营性纯收入2279元,工资性纯收入685元,转移性纯收入278元,财产性收入127.5元。

――优势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全省11种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800万亩,其中花卉、咖啡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茶叶面积居第1位、产量居第2位,甘蔗面积及产量均居第2位,马铃薯面积居第4位、产量居第3位,蚕桑面积居第3位、蚕茧产量居第5位。

――龙头企业发展迅速。2009年全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925家,其中超过1亿元的有88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36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63亿元。

――品牌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9年年底,全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778个,绿色食品632个,有机食品163个;“斗南”、“蝶泉”、“云南红”、“宣威火腿”四个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大益”普洱茶、“松鹤”下关沱茶、“宏斌”小米辣、“宣泰”火腿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除烟草外,全省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712亿元,较2005年增长96.1%;农产品加工增加值达179亿元,利润49亿元,上缴税金28亿元。

――农产品外销快速增长。2009年农产品直接出口创汇已达10亿美元,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位。

三、工业产业

(一)烟草产业

烟草产业是云南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形成以“玉溪”、“云烟”、“红塔山”、“红河”为重点骨干品牌,“红梅”、“红山茶”为支撑品牌的6大云南卷烟品牌体系。

规模以上烟草制品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440.41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689.82亿元。2009年规模以上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2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1.18%。

(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产业

2008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能源工业企业815个,能源工业销售产值912.41亿元,实现增加值340.58亿元,占全省GDP的6%,上缴利税142.48亿元。

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五个行业增加值的总和从2005年的155.4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88.77亿元。

2009年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所占比重为12.7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所占比重为2.66%、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所占比重为4.90%、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所占比重为0.000567%、燃气

生产和供应业所占比重为0.13%。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上述五个行业增加值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共计20.42%,共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30%。

(三)冶金工业

近几年云南省黑色金属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昆钢、德钢两大钢铁集团为主体、包括矿山采选、钢铁、铁合金等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2008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黑色金属采选企业48户、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140户、从业人员约7.3万人。

规模以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7.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2.50亿元,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56.7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7.76亿元。2009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1%,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0.5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3%,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8%。

2008年,云南省有色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7户,从业人员约13.7万人,实现销售收入960亿元,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成为云南省继烟草、能源后的第三大工业产业。主要产品有铜、铝、铅、锌、锡等,稀贵金属锗、铟、金、银、铂、钯、镓等逐步发展,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主要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居全国先进水平,已培育了3户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

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27.3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9.90亿元,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71.7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2.74亿元。2009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0.81%;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0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48%。

(四)化学工业

主要产品有化肥、磷矿石、黄磷、电石、精细磷酸盐、有机硅产品、乙烯等。磷肥、磷矿石、黄磷产量居全国第一,化肥产量居全国第4位。重点企业技术和

装备水平较高,磷复肥技术和装备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专利技术。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石化企业288户,拥有总资产597亿元,从业人数7.4万人。

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65.31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14.86亿元。2009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3%,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6%。

(五)生物产业

在我国《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中,生物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五个领域,生物信息、医药研发、外包等生物服务业内容纳入到生物医药部分。

2008年,云南省生物产业增加值达194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4%,扣除烟草产业增加值702亿元,全省其他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123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1.7%。生物产业已成为云南省省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形成了烟草、畜产品、蔬菜、茶叶、薯类、生物药、蔗糖、花卉、木本油料、天然橡胶、水果、木竹加工及浆纸等12类优势生物产业。【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六)新兴产业

云南省在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新材料、光电子及信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取得良好成绩。

1.装备制造业。

在云南省工业行业中,装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仅次于烟草、能源、冶金、化工行业,居第5位,是上述几大产业中唯一一个非资源型产业。

2000~2008年,云南省装备制造业连续保持8年的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4%,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贡献较大。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361户,从业人员7万余人;实现销售收入304亿元,工业增加值74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3.6%;出口交货值9.80亿美元,占全省出口额的19.6%,为全省第二大类出口产品。

2.光电子产业。

据统计,2008年云南省共有11家光电子骨干企业,有北方红外集团公司及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中国兵器第211所等著名光电子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实现

销售收入达48.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约12亿元,占全省GDP的0.2%。

四、现代服务业

(一)文化产业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发展文化产业优势突出。多年来,云南省文化产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

截止2010年,云南省各级工商机关注册登记的内资文化产业企业达2万多家,拥有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报业传媒集团、云南广电网络集团以及云南云广传媒集团、云南云视传媒集团、云南电影集团、云南演艺集团、云南文博产业集团等大批国有文化企业,以及云南映像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丽江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云南中天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昆明福保文化城有限公司等民营骨干文化企业。

2009年,云南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36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9%,与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一起,成为全国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的省市。

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增加值突破44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1%。

(二)旅游业

2009年,云南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10亿元,增加值380亿元,旅游业拉动全社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旅游消费对餐饮、交通、娱乐、旅游购物的拉动分别为131亿元、193亿元、28亿元和66亿元;全年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1%,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16%。

2010年,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06.83亿元,增长24.2%。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二)
2013-2014年7月云南省其他制造业行业经营状况月报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三)
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

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

一、 云南生物产业“十一五”发展情况

(一)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具有以生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以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物经济是以解决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的生命经济。生物产业是以再生性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市场需求规模巨大,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产业链条长,有很强的渗透性、带动性和高成长性,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拥有北半球除沙漠和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物种高富集区和世界级的基因库,物种数约占世界物种的10%。天然药物资源占全国51%,微生物种类占全国已知种类的60%以上。分布有15种灵长类动物,是中国灵长类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已形成了批量开展树鼩、猕猴、食蟹猴等灵长类动物实验的能力。培育出了具有不同遗传标记、近交系数高达98.6%的版纳微型猪等大型实验动物材料。2009年国家重大科学【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工程——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建成,使我国的生物战略资源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同时为进一步挖掘生物基因资源,通过分子改良等技术,提高重要经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将云南建成我国最重要的生物良种选育基地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另一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发挥云南在灵长类实验动物方面的资源特色和技术优势,在生物安全国家体系中发挥应急作用。

依托云南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基因资源多样性,在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资源的生物利用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云南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真正使云南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使云南由生物资源大省转变为生物经济强省,是21世纪云南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同时,还将为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解决“三农”问题,大幅度带动农民增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云南生物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关键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的发掘、筛选和开发利用,以提供实物产品,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知识形式的产品(例如:动物模型、技术标准、专利、生物信息、指纹图谱等),开展生物科技研究与服务等形式,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生物产

业,填补我国生物产业的空白领域,优化我国生物产业区域布局,不仅可为全国生物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和技术服务,而且将为保障西部乃至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促进生物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还将为GMS地区和国际社会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评价、制定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通过“十一五”的发展,云南已有较好的生物产业发展基础,生物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逐渐成为我国特色鲜明的生物产业基地。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根据测算,2009年云南省广义生物产业(包括以天然药物和民族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绿色食品和保健品产业、花卉园艺产业、生物化工业、畜牧业、丝麻、林纸、蔗糖、茶叶和天然橡胶产业等)实现总产值约为14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实现工业总产值121.5亿元,花卉产业实现总产值201亿元。2010年,云南省以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服务和生态产业为主的现代生物产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在生物多样性资源拥有优势的背景下,生物产业特色明显,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云南省一直致力于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重视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能力体系的建设,并在某些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技术优势。全省有涉及生物资源开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

程研究中心1个、联合国粮农组织确认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中科院、农业部、中国医科院、中国林科院等在云南也建有部分生物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全省140个科研机构中有76个在从事生物资源研发工作;9名院士中有4人从事生物资源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2009年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建成,为下一步挖掘一些重要基因,通过分子改良等技术,提高重要经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将云南建成我国最重要的生物良种选育基地奠定了重要材料基础。

云南在抗艾滋病天然药物、抗疟新药、贵金属抗癌药物等药物的研发,特色中成药深度发掘和二次开发,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灵长类等大型实验动物繁殖技术和实验动物研究,烟草育种技术,疫苗、抗体和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新型动物饲料的研究、开发与生产,生物农药和生物菌肥的工程化,少数民族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基因资源的收集和基因多样性研究,天然健康食品资源和特种经济作物及物种资源的开发,生物质能资源和花卉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技术特色和比较优势;凝聚了一批优秀的生物领域科研团队,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和国内先

进水平。特别是在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生命科学规律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创新性成果,如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论证了我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和15种地理成分,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以及被子植物起源“多系—多期—多域”的理论,主编了200万字的《中国植被》,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落户云南省和西部省区。

(三)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努力做大做强云南生物产业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精神,制订了《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以及《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条例》。明确提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围绕把我省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立足云南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性带动作用,实施“生物经济强省”战略,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我省生物产业,促进我省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四)
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升级路径研究

  摘 要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的背景,从企业规模、科技创新、能源消耗等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制造业的现状,从产业布局、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金融支持四个方面探讨了河南省制造业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 制造业 创新 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7 .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强,能够提供大量的、种类丰富的就业岗位,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制造业产业关联度比较高,能够创造价值、增加社会财富。制造业能够将科学技术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强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在各个工业部门中,制造业占据着核心位置,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极力重振制造业,发展中国家也加速追赶。2010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制造业促进法案》,2011 年,推出了“高端制造合作伙伴”(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 计划,奥巴马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指出,制造业对于实现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意义重大,特别提出要加强制造业创新,组建全国制造业创新网络,推动美国制造业的二次腾飞。英国政府公布了新制造业战略,法国也提出恢复法国工业强国的目标,发展中国家也都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战略性地位。新中国建国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农业、工业全面发展,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改革开放后,大量引进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促进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全面融入全球范围的产业分工体系。2010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130325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2.46%,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69.55%,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可以说,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也是传统的制造业大省。经过建国6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和建设,食品、建材、冶金、机械、烟草、化工、纺织等制造业增长迅速,效益不断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在输变电装备、农业机械、矿山装备、基础件等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涌现出神马集团、安彩集团、新飞电器、宇通客车、双汇集团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大型企业,为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河南省制造业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制造业概况。
  2011年,河南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1116.14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41.28%,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72.06%,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79.69%,各项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2010年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增加1218.15亿元,增速12.3%。
  2011年,河南省制造业从业人数为1109.32万人,占全部行业从业人数的比例是17.9%,仅次于农林牧渔业。比2003年增长了80.42%,且在2003至2011年8年间实现连续增长。
  2011年,河南省制造业法人单位数为117274个,仅次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位列全国第五,占全国制造业法人单位数比例为5.23%,比河南省所有行业法人单位数占全国比例超出0.95个百分点。
  2011年,河南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7903.634亿元,占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48%,投资规模仅次于江苏和山东,位列全国第三,占全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69%。
  (二)河南省制造业企业规模分析。
  201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6680个,资产总计20827.3亿元,企业平均资产1.249亿元,比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平均资产低0.454亿元,河南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平均资产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平均资产的73.34%。河南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数为2.359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06亿元。
  201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平均利润0.209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051亿元。河南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29.7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2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0.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6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8.4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4个百分点。
  (三)河南省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情况。
  2011年,河南省16680个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为80458人,项目经费支出合计15983461万元,平均每个企业研发人员为4.82人,低于全国制造业企业的6.05人,项目经费支出为958.24万元,远远高于全国制造业企业188.81万元,说明河南省制造业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较多,但是研发人才不足。
  201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科技项目平均数为0.3个,仅为全国制造业企业平均水平的41%,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平均专利申请数为0.53项,仅为全国制造业企业平均水平的42%,平均有效发明专利数为0.23项,仅为全国制造业企业平均水平的35%。河南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平均数为1521.05万元,为全国制造业企业平均水平的46%,新产品销售收入平均为1487.21万元,为全国制造业企业平均水平的45%。可见,河南省制造业企业研发成果和经济效益均远低于全国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四)河南省制造业能源消费情况。
  2010年,河南省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为12839.30万吨标准煤,占河南省各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0%,比全国制造业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出两个百分点。河南省制造业增加值为9897.99亿元,平均每1亿元制造业增加值消耗能源1.30万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32%。
  2011年,河南省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为12834.10万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减少5.2万吨标准煤,占河南省各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6%,平均每1亿元制造业增加值消耗能源1.15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减少14.26%,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2011年,河南省制造业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四个行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四个行业能源消费量占河南省制造业能源消费量的67%。
  (五)河南省制造业企业三废排放及处置情况。
  2011年,在河南省重点调查工业单位中,制造业企业废气排放量23032.51亿标立方米,占工业废气排放量的56.46%,制造业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628274.77吨,占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5.9%,制造业企业废气治理设施数8952套,占调查单位设施的90%。制造业企业废水排放量96138.84万吨,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76.15%,制造业企业废水治理设施数2392套,占调查单位设施的72.51%;制造业企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885.12万吨,占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35.74%,制造业企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567.23万吨,占调查单位整体利用量的34.93%。
  三、河南省制造业升级的路径
  河南省肩负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使命,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主要支撑。在新时期,制造业是河南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加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跨越战略的中坚力量,直接决定着本世纪初河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施。推动制造业升级,加速制造业的发展,在促进河南省经济高速增长、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善河南省制造业产业布局。
  要实现河南省制造业的升级,构建河南省先进的制造业体系,要客观分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制造业发展态势,立足河南省的实际,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河南省自身优势,形成搭配合理、相互支撑的产业布局。
  河南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在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比较优势,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要素成本优势,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河南省在纺织、食品等传统行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度较高,处于产业链低端,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但是这些优势传统行业,带来的就业机会比较多,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要稳步发展。
  装备制造业对于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有利于企业节能降耗,可以说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产业。美国、日本等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都是依靠装备制造业来打下基础的。作为中西部规模最大的装备制造业省份,河南省制造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磨机和球磨机、支护高度最大的矿用液压支架、第一套特高压开关和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等一批重大标志性产品和技术装备,但综合来看,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强。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要加速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行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河南省应该制定专项政策和法律法规,配套专项计划和专项资金,明确重点进行突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通过自主设计、制造,以点带面,提高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加大制造业技术创新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一个国家长期落后归根到底是由于技术落后,而不取决于经济规模大小”,强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河南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原创性技术及产品数量少,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不足,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增强创新自信,加大制造业技术创新力度,以实际行动落实好、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大力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同时发挥科技重大专项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开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力争攻克一批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共性技术。
  河南省制造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坚持高度开放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全国乃至国际创新资源,在巩固本土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实施并购、技术合作、引进人才等系列措施,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抢占技术创新的高地。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河南省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河南省应该强化制造业人才战略,一是完善有关政策及配套措施,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人才创业提供便利,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企业领军人才来豫发展。鼓励企业引进人才,加速技术升级和自身的发展。支持大中专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二是要完善制造业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人才的智慧。三是要重视人才,构建多样化激励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36页)激发人才工作热情,不断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增强人才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加强对河南省制造业的金融支持。
  制造业产业规模大,投资周期相对较长,资金需求量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商业银行要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扩大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的信贷规模,在科学的资信评估基础上,充分满足制造业升级的需要。对于周期长、资金量大的大型项目,可以组成银行联盟,共同对制造业企业发放贷款。同时还要完善风险资金投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外资进入风险投资体系,为制造业升级提供资金,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障资金安全,保护投资者利益。□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KIBS发展与制造业战略升级研究”(编号112400410012)。
  (作者: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Macpherson A.Producer Service Linkages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Results of a Twelve-year Tracking Study of New York State Manufacturers. Growth and Change,2008,39,(1):1-23.
  [2]范林根.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地区) 制造业发展现状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12(4).
  [3]杨晓龙,李碧芳,刘戒骄.美国加强制造业的策略选择及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12(6).
  [4]李金华,李苍舒.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行动框架.经济经纬,2010(3).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五)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浙江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仍处于瓶颈时期,作为制造业生产设备的提供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比较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23-02
  一、问题的提出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类制造业的总称。它处在国民经济产业链的中游,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更是普通制造业生产“工作母机”和整个制造业的龙头,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重要指标。浙江是我国继广东、上海、江苏之后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省份,发展装备制造业不仅在带动经济增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浙江省实现工业创新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要点。虽然近年来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成绩斐然,但其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低端化、产品层次较低、研发与创新能力不足、生产经营效率低、企业平均规模偏小等问题。同时又面临资源匮乏、土地利用制约、人力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飙升等问题,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浙江制造业又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制造业的基础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浙处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装备制造业总产值
  2006-2011年浙江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各行业总产值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尽管处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所有行业仍处于扩张势态。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总产值居于装备制造业前三甲的位置上,增幅最为突出。除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有小幅度的萎缩外,其他四个行业均处于扩张期。在2008-2009年间,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下降了4.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了12.3%,金属制品业下降了2%。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升最为明显,上升了9.8%,其他三个产业增长较少,反映出金融危机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一定冲击。
  (二)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变动情况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由2007年的10469个增加到2011年的13652个,年平均增长率为6.08%。数量总体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最快,说明了这两制造业行业的繁荣,这一阶段是突破性阶段;自2008-2010年各制造业保持着向上的趋势,但总体来说比较平稳,表明此时装备制造业正在不断地成熟,壮大自己的实力,这三年可以说是成熟繁荣阶段;而2010-2011年企业数量却约下降了50%。
  (三)就业情况
  在2007-2011年五年期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就业人数由2007年的140.04万人次逐步增加到195.06万人次。2008-2011年的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61%,8.60%,10.01%,6.36%。虽然增长率略有下降,但就业人数还是逐年增长的。即使受到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并没有因此停滞或后退,这说明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还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的。
  (四)科技情况
  2006-2008年有科技活动的单位数从4316家增加到6379家,分别占当年单位数的83%与27%,虽然有科技活动的单位数量有所增加但其占总单位数的比例却是逐年递减的,这说明在2006-2008年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新增的企业多为无力支持科技研发的中小企业。在2010年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为198890件,其中有效专利数为113074件,占总专利申请数的56.8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许多的科研活动都是粗制滥造的,也许只是为了通过科研活动来获得政府的支持。
  三、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水平偏低,产业加工深度不够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品以中低档次为主,总体质量、性能不高,加工精度、可靠性和自动化、成套化方面的问题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先进制造产业的比重不高。即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产业,如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多数产品没有进入主流市场,而是作为修理备件和供给小型组装车厂商。根本的是技术瓶颈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国外的先进技术依赖较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终没有摆脱技术引进型的模仿创新模式,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较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目前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比重是1∶0.2,与工业化中期日本、韩国1∶5至1∶8相比差距很大。
  (二)管理经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销售利润率和人均销售额来看,虽然浙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劳动效率和盈利能力在逐年提高,但是在全国层面上依然处于下游。如2011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人均销售额为61.22万元,低于全国83.21万元的平均水平。销售利润率为19%,略高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但是浙江省占全国的9%就业人数的装备制造业只完成了占全国6.9%的主营业务收入,6.4%的利润总额。销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效率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由此可见,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经营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三)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不成熟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刺激企业的创新与求存。浙江省加工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如绍兴的纺织业的产业集群,以及金华义乌的小商品生产集群,永康的五金产业集群,温州的制鞋业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都有相当的规模,尤其是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可惜的是在这些强劲的加工制造业发展的背后没有当地的相应的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设备主要依赖于从上海、广州、国外等地引进,这是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大缺口,并且在此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 建议
  (一)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根据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可建立起一支由带头人才、高级人才、高级技师、普通工人、职校学生所组成的专业团队。按照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要求审视人才培养目标,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加大对相关行业技能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行业学科带头人,利用科教优势支持浙大、浙江工业大学等院校在与企业联合设立培训重心,对于有潜力的学生或科研人员将其重点培养装备研发和系统设计的本地化带头人才。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引进必要的技术和关键的设备,逐渐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使技术引进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而不是对技术空白的填补。政府要加大对于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研发活动,同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大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浙江省现有的经济基础优势,为企业搭建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切实提高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提升产品层次。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
  目前,信息化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化具有应用现代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特点。装备制造业在经营服务环节的信息化是国际发展的趋势。目前最为广泛运用的信息技术就是电子商务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智能快捷、准确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与管理。这不仅能够解决目前浙江省面临的装备制造业管理经营效率低的问题,还能促使我们重视和依靠信息化在装备制造业中所起的催化作用。装备制造业产品不再像以前那样销售出去就结束使命,而是可以建立起整个的销售网络,与客户保持紧密的联系,这对于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创新以及销售服务的提升都有重大的意义。
  (三)培养浙江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
  浙江省加工制造业所需设备大量依赖于省外和国外,其中大部分是从上海、广州、国外等地购买的。这其实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大的市场空间,然而虽然市场巨大但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却不能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利润。倘若在加工制造业集群地同时发展相应的装备制造业集群,那么将会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效应。首先,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产业整体的生产效率、节约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其次,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会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反过来会促进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这些不仅会提升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对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如在生产五金的永康当地,同时发展五金生产设备的产业集群,那么五金的发展将会迎来曙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困难也会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1] 李刚、黄亮、王钢.日本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对浙江的启示[J]. 产业,2011,(14).
  [2] 王立军.浙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当代科研视野,2011,(7-8):69-73.
  [3] 金德水.浙江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思路[J].政策�望,2008,(05) .
  [4] 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M].2006-2012.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297177/

推荐访问: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