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天麻种植技术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8-10 09:23:1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林下天麻种植技术(一)
杉木林下天麻种植技术

龙源期刊网 .cn

杉木林下天麻种植技术

作者:朱富华 蔡梦阳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4年第11期

摘要: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天麻性平,味甘,归肝经。具有平肝熄风、止痉定惊功能。根据天麻喜林下阴湿、腐植质较厚、蜜环菌丰富的地方,喜凉爽湿润气候,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且呈微酸性肥沃的壤土或腐植质土的生物学特性,可利用杉木中龄林作为天然的遮荫棚,进行林下种植。

关键词:天麻;杉木;林下种植

中图分类号: S7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61 1 天麻的生物学特性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别名:赤箭、离母、定风草、离草等。贵州天麻产区群众尚有山萝卜、水洋芋之称。

天麻性平味甘,归肝经。具有平肝熄风、止痉定惊功能。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高血压、耳源性眩晕等。

天麻主产区是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湖南、安徽、西藏等省;江西、河南、山东、吉林、浙江等省也有分布。

天麻属兰科多年生草本,无根无绿色叶片,只有块茎、地上茎、花和果实,块茎肉质长椭圆形,长10厘米左右,直径3~5厘米,节上密生三角状广卵形鳞片。花茎直立圆柱形,花为黄绿色,叶为退化的膜质鳞片,基部呈鞘状包茎。种子由胚及种皮构成,无胚乳,呈纺锤形,平均长0.97毫米,直径0.15毫米。

天麻生长于林下阴湿、腐植质较厚、蜜环菌丰富的地方,喜凉爽湿润气候,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且呈微酸性肥沃的壤土或腐植质土为佳。天麻主要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处,树林主要有郁闭度在0.7的青岗、杉木、野樱桃、盐肤木、马桑、栎类和覆盖度在70%左右的蕨类等。

2 杉木下种植天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地理条件好,适合种植

叙永县是四川省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从1998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项目,营造了大量的杉木人工林。目前,全县有杉木中幼林约1万公顷,大多分布在海

林下天麻种植技术(二)
林下天麻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

神农架林区锦弘特种养殖有限公司 天麻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〇一四年三月八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3

【林下天麻种植技术】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5

第三章 建设条件和阻碍因素————————6

第四章 市场分析和销售方案————————9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10

【林下天麻种植技术】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3

第七章 财务评价与效益分析————————13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14

第九章 中药材产业化经营与增收效果评价——16

第十章 劳动组织与管理————————— 17 第十一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20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神农架林区锦弘特种养殖有限公司天麻种植基地

1.1.2建设性质:新建

1.1.3项目建设单位: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

1.1.4法人代表:王青

1.1.5建设地点:松柏镇盘水村二组胡家沟

1.1.6建设期限:2014年—2015年

1.1.7建设内容:2014年春建设林下天麻基地72.5。

1.1.8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项目总投资 104 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 84 万元,其他费用 20 万元。

1.1.9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104 万元,其中申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 70 万元,自筹资金 34 万元。

1.1.10项目达产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一)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一)

1.1.11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该项目是打造示范基地,带动四方受益的好项目。项目所指的示范基地建成后,推广“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合作模式,可带动松柏镇盘水村100余户农户,100余名农民从事林下天麻种植,为神农架林区农业生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1.2品种概况

“乌红杂交”天麻品种,是湖北省宜昌市天麻协会宜都市湾市食用菌天麻繁育场研制的优质杂交原种,具有易种植、高成活、快丰收等特点,产量是普通天麻的2-4倍,市场售价高于普通天麻。品种下地后不用施肥,锄草,打药,生长期一年即可收获,而且可多年自繁自用,一次投资多年受益。

1.3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根据神农架林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围绕神农架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体系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神农架的山区地貌和气候特点,以特色林地经济带动全镇乃至全区中草药材产业发展。

1.3整合评价和结论

【林下天麻种植技术】

1.3.1整合评价

天麻又名定风草,为兰科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以块茎入药,有益气镇痉、平肝息风、定惊祛湿的作用。可治头昏目眩、肢体麻木、癫痫、小儿惊风、高血压病、耳源性眩晕等症。并在化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国内、外医药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发展前景良好。

该项目的建设是我区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对我区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经济有积极的作用。该项目的建设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着实地建设好高质量的产业示范基地,再扩大产业的规模和范围,是辐射带动地方生态农业发展的高效特色产业项目。

1.3.2结论

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高效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真正做好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项目建设有利于林下天麻产业推广发展,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天麻是名贵的中药材。神农架林区松柏镇盘水村属于典型的

林下天麻种植技术(三)
林下种植天麻项目探讨

林下发展有机天麻基地

项目业主:巫溪县红池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李学义

项目主管部门:

编制时间:2010年12月

1、 项目名称:林下有机天麻种植基地建设

2、 项目性质:新建【林下天麻种植技术】

项目期限:2年

3、项目业主:巫溪县红池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李学义

企业类型:有限公司(国有独资企业)

注册资金:728万

4、 技术支撑单位:西南农大

5、 项目简介

6、 项目业主简介

7、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 建设地点:红池坝

10、项目建设规模

11、项目建设进度

12、项目建设技术方案

13、项目总投资估算【林下天麻种植技术】

14、项目资金筹措

15、项目市场分析

16、项目效益

17、结论和建议

以红池坝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利用林下富含有机质的土地及空地,在保护林下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地自然生态优势和经过多年积淀起来的技术优势,进行科学的种植和养殖项目以及合理开发特色林产品,最终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生态效益。

三:项目业主简介

巫溪县红池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系巫溪县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以征收补偿方式回收红池集团总体开发权及红池公司全部资产并解除<关于整体开发红池坝的合作协议书>的协议书》后,有巫溪县国资委托管,并经县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审理通过而组建。公司注册资本200多万,固定资产500多万,总资本为728万多元,公司有职工20人。其中中高级人员占大多数,各类技术人员涵盖了畜牧、农业、有机产品加工、信息技术、财经、营销等领域。具备了综合开发建设有机产品的实力,为公司的发展壮大积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学义【林下天麻种植技术】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先斌

公司副总经理:胡直友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必要性:

①、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利用红池坝特殊自然资源条件和有机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有机产业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此项目的建设,为贫困山区有机产业发展提供窗口示范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变劣势为优势,从而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的迫切需要。

②、发挥典型效应:遵循了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促进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体系,有利于综合开展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供就业岗位,对于周边同类型的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③、发挥经济效应:有机产品作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纯净、最安全、最环保的高品位产品,既能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又彻底杜绝了有毒有害残留物对人的伤害。因而有机产业成为众多企业热追的项目,具有巨大的投资价值和潜力,也是地方招商引资的热门。利用林下资源发展有机中药材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优势。

④、对野生资源和品种资源的保护:由于不合理的采收,目前有些地区野生天麻资源枯竭。而人工种植天麻面积的扩大,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为了保护种质资源,,以利其自然生长繁殖。

2、 可行性:

①、林下经过长年累月的树木生长繁殖,落叶腐烂后形成很厚的有机质土壤层,土壤肥沃,有机质、矿物质含量极高,另外林下土壤湿润,含水丰富,从而形成了极为稳定的植物生态环境,极适宜进行有机药材的种植。

②、大面积的森林现在基本上都是高大乔木,林下有极广阔的空间可用于开发利用。近年来,随着农林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提高复种指数,提高林地单位面积的效益,尽大可能的增加农民的收入,经过多方论证认为在林下种植天麻可行,是因为天麻生长不需要光照,不需要肥料,只要有温度并具备与它伴生的两种真菌(萌发菌、蜜环菌)且土壤透气的条件,天麻就能萌发生长,我们的自然条件,即热量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等均能满足天麻生长的需要。在国内对人工栽培天麻的研究已经几十年,人工栽培技术已经成熟,大面积推广天麻种植已经可能。因此,我们研究该项目,目的是利用本行业的技术优势,改善生态环境,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发展行业经济,带动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为振兴本县经济发挥积极的作用。

③、公司具有有机药材、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的坚实技术基础,经过技术上的推广,可以做宽产品线,增加产品多样性。

④、有良好的政策优势,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市政府明确提出

林下天麻种植技术(四)
浅谈天麻高产的栽种技术

  摘要:天肺根茎叶退化,无叶绿素,不进行光合作用,属寄生性异养。其生长所需养料,靠蜜环菌分解木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供给,而蜜环菌靠枯木养分生长发育,所以栽种天麻必须具备种麻、蜜环菌及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并处理好三者关系。

  关键词:天麻 高产 栽种技术
  一、高产天麻栽种中的菌材选择。一要选用优质、健壮的密环菌,具有“三高三新”的特征。即:成活率高、发芽率高、产量高;新菌材、新麻种、新方法。 二要选择和制造培养菌材的段木。以青杠、麻栎、栓皮栎、小板栗、锥栎等亮斗科树种为好,直径以12厘米为宜,直径大于10厘米的应劈开,同时用刀斧每5寸砍一小口。 三要讲究培养方法。即采用堆培、坑培和半坑培等方法,接种量应适当多些,同时在培养期间,要经常检查、浇水和注意通气。培养温度保持在15℃左右,菌材含水量在80%左右3个月左右便可成熟。 四要选取良好的菌材,要木质较硬,不易腐烂;要菌丝体生长旺盛,尖端有白色生长点,菌丝分布均匀;要菌材新鲜未腐烂。注意菌素变黑的菌材不能用于栽种。
  二、栽种中的麻种与场地选择 。用于栽种的麻种最好是白麻,个体要完整,没有损伤,单个以40克左右为宜。麻米也可以作种,用种少,繁殖快,但收获较晚。用于作种的天麻应贮藏在地下室或凉爽的地方,地温不能高于15℃,否则会萌动。运输时既要止撞伤,又要严防强光暴晒。理想的场地要温暖湿润,不要阴冷干燥,一般是林间空隙荒地,沙质土缓坡地,并要有稀疏荫蔽。也可充分利用室内、地下室、窑洞、庭院、房前屋后、木本与藤本植物隐蔽下等空闲隙地栽种,每分地可挖6穴,每穴可种三层,可产干品18公斤左右。也可利用小穴、短棒、细材,人工创造可适应任何地区的气候、环境等新的种植方法。
  三、高产天麻的栽种方法 。由于露天栽种容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为确保天麻的高产、稳产,生产中多采用室内栽种。一般在在早春或秋冬季节边收边种。天麻栽种方法分箱栽和平栽。箱栽:一般用0.75立方米的木箱,为了便于通气,板皮之间要留有空隙。木箱具体尺寸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栽种箱底要铺一层填充料,两边各放一根树材,中间位置放上菌材,紧靠菌材的位置上放上天麻种子(块茎),以便尽早接菌,最后放上填充料,这样第一层就种好了。放一层填充料后,可继续照样种上第二层天麻种子,但第二层的树材跟第一层的树材位置要错开。最后在箱子上面放一薄层河沙并盖上阔叶。平栽方法是不用木箱,直接在地面设沟槽铺料栽种,其余方法相同。天麻的生长主要从密环菌中获得营养,所以栽种天麻必须培养出优质的密环菌块,即菌块,然后栽种天麻。具体做法是:把菌块用发菌剂1%的硝酸铵溶液浸泡半个小时分钟控干;按培养料配比,提前把锯末子或稻壳子用水浸湿与砂子拌匀。标准是用手攥出水即可;箱内或槽内铺4厘米左右的培养料,放上菌块,100个菌块撒放菌种2瓶左右,盖一层培养料,浇透水。可培养10层,最上层盖9厘米左右培养料。
  三、高产天麻的技术管理。一是栽种室最好先用石灰或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树材要新鲜干净,填充料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在高锰酸钾一千倍稀释液中浸泡2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对有地下虫类的河沙要进行灭虫处理,喷洒1%的敌敌畏溶液。然后用塑料薄膜盖严进行熏蒸2小时。箱子与地面之间留有间隙,方便通风透气。寒冷天气可覆盖薄膜。二是栽种过程中要控制好环境的温、湿度。填充料的温度控制在30℃以下,土壤湿度在70%左右。防止土壤过干或者过湿度,保持适宜的含水量。喷水后及时松土,防止土壤表层板结。此外,还要喷洒氯丹等药剂预防产生白蚁。在种植天麻时,环境周围要放一定的鼠药,防止鼠害。三是病虫害防治,天麻和其他植物一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会受到病虫的危害。病害主要是杂菌感染的危害,严重时会使天麻块茎腐烂,杂菌菌丝呈白、绿、黄等颜色,很容易辨别,发现杂菌时必须清除。防治方法是选用密环菌生长旺盛的菌材,培养菌材时应加大用种量,造成蜜环菌生长优势,以抑制杂菌,栽种天麻的沙土要干净,并在收获翻栽时更换一次,菌材使用2-3年后应全部更换,浇水要均匀,注意调节温度湿度。栽种前要用对栽种场地进行处理,对于虫害蝼蛄可用50%的绿丹500g、炒香的麦麸25kg、加水7.5L拌均匀后,于傍晚洒于地表,对蛴螬在栽种前用50%的辛硫磷乳油加水30倍,喷于地面再翻于土中,或在生长期用该药浇灌。
  四、高产天麻的采收和加工。 一是采收,天麻一般在在秋冬季节进入休眠期后进行采收。先挖去菌块中的填充料,取出菌材,最后采收天麻的块茎,一定要注意轻收轻放,防治损伤影响品质。采收后要将天麻块茎按级别分开。 二是加工,将天麻的块茎先洗去沙泥,再加谷壳与少量淘米水进行反复揉搓,去除块茎上的鳞片与粗皮等。然后清水洗净,按大小进行分级,放到蒸笼上进行蒸煮30分钟至1小时,块茎对着光照不见黑心说明已经蒸透。将块茎取出摊开、晾干,然后再用文火进行热烘,期间一定要经常翻动,保证所有的天麻干透。还可用细竹签扎入块茎体内,以便于内部水分蒸出,同时也可避免块茎生泡。烘至麻体变软时及时停火降温,使麻体回潮后水分向外渗出,然后再烘至全干即可。
  参考文献:
  [1]王云龙,天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中国民兵》 2010(02)
  [2]谢自奉,天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食用菌》2004(03)
  [3]严绍祖,天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技术与市场》200(10)

林下天麻种植技术(五)
菩萨的药园在大峡谷化现

  已有的研究探明,在青藏高原,藏药用植物共有191科682属,2896种;药用菌类43科180属,180种;矿物药材70余种;植物、矿物、动物等天然药用资源总计3125种,其中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品种约占60%以上。

  以米林为中心的雅鲁藏布江两岸,气候从暖温带到高寒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在这海拔2500~5000米一带的高山、裸岩、灌木丛地带,生长着数百种珍贵药材,如虫草、西藏延龄草、胡黄连、天麻、雪莲、红景天、高原灵芝等,丰富的植物资源使大峡谷俨然成为菩萨化现于人间的药园。
  或许是菩萨的加持,在这遍地药材的秘境之地,也孕育了藏医历史上一支重要的学派――南派藏医。南派藏医创始人苏卡・年尼多吉经过多年深入探讨研究产生于藏南河谷地带的各种藏药材的功效以及临床的验证,建立了“南方温热派”的学术基础,也奠定了大峡谷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价值基础。如今,虽然被南迦巴瓦雪峰之水滋养的各种药材仍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但在藏医药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对原生态药材资源的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却已纳入藏医药领域一些代表人物的思考和实践中。奇正藏药雷菊芳女士率先倡导,要推行藏药材的保护和种植工程,以针对高原生态的脆弱环境及藏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奇正藏药在素有“藏地药王谷”之称的南伊沟建立的近万亩藏药材保护基地,也成为推进“药洲”米林药材种植现代化的有力支点。
  南派藏医创始人
  拉多峡谷出口,正对着朗县县城,仿佛是朗县人进入喜马拉雅山深处的“门户”。沿拉多曲溯流而上,一路风景宜人。或许是拉多峡谷小气候的原因,峡谷两边岩壁上草木茂盛,全然没有县城两边的苍凉感。初春时节,扑面而来一股略感潮湿的空气,夹杂着林木的混合气息。七拐八弯,便可进入朗县拉多乡拉多村,村后有一座山叫“曼布杰布拉”,意为“医药王”,在拉多村对岸的一处山壁上,有一个神秘的山洞,传说那里曾是“医药王”放置药材的地方,村里人若是身体不适,到洞中供奉医药王,很快就会痊愈。
  在拉多乡拉多村,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医药之乡”的气息,因为这里出了一代著名藏医,也就是南派藏医创始人苏卡・年尼多吉。“苏卡”藏文意思是“侧楼”,指今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镇的苏卡居委会,是赤松德赞作为“明妃”献给莲花生大师的王妃“益西措杰”的故乡。“苏卡”作为年尼多吉的家族名,只能说明他的远祖或曾在扎囊一带有过封地。
  藏地史料记载,苏卡・年尼多吉的先祖是松赞干布,最早可能生活在拉萨河流域。因为他先祖的名字为“甲玛・仁钦岗巴”,这个“甲玛”位于今墨竹工卡县,正是松赞干布出生地。后来这一家族中一位“通晓天人之理”的男子,来到下塔布地区。在拉多村附近的“荣(峡谷)嘎”地方,渐渐形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在这个家族中,待到索朗仁钦时,拜高僧为师,研习佛学和医理。他的三个儿子中,老大老二都出家为僧,最小的一个虽然也研习教法、喜欢清静,但总要有人传宗接代,所以无奈娶妻生子。他也生了3个儿子,其中的大儿子就是后来闻名藏地的苏卡・年尼多吉。
  苏卡・年尼多吉出生于藏医之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藏文读写和医学,14岁就与北派藏医弟子米易尼玛・通瓦顿丹讨论医术,讨论医学问题,相互通信问答长达3年多时间。16岁就对《四部医典》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校订,并开始著书,《千万舍利》就是他当时的巨著。
  藏地不同医家围绕《四部医典》这一巨著,就产生了不同观点。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就是以其代表人物而命名的“绛巴学派”和“苏卡学派”,因他们所处地域不同,故又分别被称为“北方学派”和“南方学派”。
  北方学派代表人物是“强巴・朗杰扎桑”。他出生在日喀则昂仁县,这里属典型的卫藏北方地区。因昂仁处于藏北地区,他对《四部医典》的解读,兴趣主要放在对藏北高原及冰川雪山地区的藏医药上,擅长治疗北方高寒地区的疾病,心得也最多,写了大量论著,故称为“北方寒凉派”。
  苏卡・年尼多吉的研究重点,是以《四部医典》的理论为指导,利用朗县、林芝一带盛产各类药材的优势,深入探讨研究产生于藏南河谷地带的各种藏药材的性味功效,研究易发于藏南温热地区的瘟疫、赤巴病等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属于“南方温热派”。苏卡・年尼多吉也成为了“南派藏医药学”的“第一圣人”。
  苏卡药方再续传奇
  在朗县拉多乡新扎村,现在还有一位南派藏医的传承人,叫阿旺丹增,他是一位寺庙僧人,曾有过在奇正藏药贡布曼隆宇妥藏医学校、自治区藏医学院五年的求学经历。他挖掘了数十种南派藏医药方,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疑难杂症上有神奇功效。他还建起了用37种藏药配出的苏卡药香生产厂,对安神和治疗失眠症有神奇的作用。
  在新扎村,我见到了现年41岁的阿旺丹增。他9岁时出家,曾是拉萨林周县达龙寺的僧人,在寺里学习7年后,因转扎日神山来到朗县,转完扎日神山后,因病在新扎村休养,一待就是24年。
  2004年,阿旺丹增师承朗县人民医院老藏医益西,开始学习南派藏医。没过多久,他先后到奇正藏药贡布曼隆宇妥藏医学校、自治区藏医学院求学,并先后拜藏医大师强巴赤列、藏医学院教授旺堆老师为师,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藏医药的基础知识。在一次同强巴赤列大师的交流中,他知道了南派藏医始祖和他的学生,在朗县留下许多药方,藏医学界称之为苏卡药方。若能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药方搜集整理出来,将是对南派藏医的重要贡献。
  阿旺丹增从自治区藏医学院毕业回到村里后,走家串户,将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个苏卡药方整理记录了下来,再同朗县有名的藏医们一块研究,然后带着村民一块上山采集药材,制成藏药后在自己身上试用,在取得好的疗效后,才将药方定下来。
  苦心人,天不负。6年多的时间里,阿旺丹增花费了40多万元,先后搜集和确定了数十种苏卡药方。自治区藏医院巴珠院长来到拉多乡考察,得知阿旺丹增搜集的苏卡药方有奇效时,便想见识这位热心的中年藏医,长谈5个多小时后,巴珠院长对苏卡药方也赞不绝口。   有人对有些药方特别感兴趣,愿以每个药方4万元的价格购买,可他没有动心,而是将其全部交给了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保存。巴珠院长将这些药方带回拉萨,经过一个个病人服用,证实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疑难杂症上,有奇特效果。
  阿旺丹增对苏卡药方的发掘和整理,为南派医学和南方河谷地带药材资源价值发挥续写了辉煌。
  药材培育的现代之门
  有医就有药。历史上,朗县和米林的村民,就有采摘藏药材为生的传统。
  与朗县相隔不远的米林县,位于雅鲁藏布江岸边。群峰耸立,森林层叠,曾是藏医们采集药材的绝好地方。
  雅鲁藏布江是一条天然的水汽通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逆河谷而上,为米林县带来了丰沛的降水。这里山高谷深,气候和植物垂直分布明显,药材分布广、数量众、品质好,获得了医药界的颇多赞誉。据载,米林仅冬虫夏草、贝母、天麻的年产量,达4.5万公斤以上。药用植物的品种,更是多达3500种,让人数不胜数。
  在南伊村,我见到了50多岁的“药农”扎西多布杰。
  “我们挖药时,随时有可能坠下山崖,偶尔运气不好,还会遇上猛兽当道。可是我们采药的收入,并非与风险一样高,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全靠采药为生的人家了。”
  谈起过去采药经历,扎西多布杰似乎很淡然,因为在他们祖辈的生活里,采药就是一项古老的营生。上世纪80年代,南伊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生产之余,攀山越岭采挖药材出售,便成为补贴家用的方式,扎西多布杰自然也不例外。当时药材价钱不高,采回来的天麻、贝母等药材,带来的收入一年也不到五六百元。
  “这几年虫草价格一路上涨,村民采集的积极性也跟着上涨,虫草收入占了家庭经济的一小半。”扎西多布杰说起这个很兴奋:“虫草来钱快,其他的药材价钱不怎么高,挖回家也很少有人上门来收。况且很多药材都有种植基地,实现批量生产了,南伊村的野生药材就没有了价格优势。”
  此外,伴随着旅游热等,一些藏药材资源被过度开发,为了保证藏药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让当地村民能延续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奇正藏药等为代表的一些藏药企业与研究机构,在这个区域开展藏药材的种植、抚育研究及药材保护基地。
  从野生野长到基地种植,“药洲”的发展叩开了一扇时光之门,这扇门的外边是传承千年的“原生态”采药、制药方式,里面则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药材驯化、规模种植、科学制剂等现代药业发展模式。
  在米林县贡布藏药材基地,许多藏药材成片种植,生长茂盛。这个投资近400万元的藏药材基地种植了丹参、枸杞、黄芪、藏木香、波菱瓜、黄牡丹等多个品种,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以前在深山老林里才能生长的药材,如今却乖乖在田间地头成长,让“药农”心里别提多高兴。
  在米林县卧龙镇日村,村民们放下握了大半辈子的锄头,拿起小铁锹,开始种植起了一种名为“藏木香”的藏药,年均收入可达2万多元。在梆中村,村民尼玛自发成立了“红太阳藏药材及林下资源种植合作社”,两年内,他们便通过种植天麻、七叶一枝花等药材。创收达50万元,带动了当地7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尼玛说,“种植藏药真的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不仅可以卖到好价钱,剩下的我们自己还可以治病。”
  家住米林县羌纳乡当扎村的宗吉,2012年开始,家里的一亩薄田“神奇转身”,以高收益的藏药材菱子芹取代青稞。现在每天清晨,她都要早早出门,握着小铁锹,猫着腰为自家田地里的藏药松土、锄草。
  “米林的百姓一直延续着种植和采挖野生藏药材的传统,所以轻车熟路。去年底,我将收获的藏药种子和部分药根卖到藏医院,一次性赚了3万多。”宗吉说,种植藏药没有想象中困难,上山采好种子,在大棚中培育幼苗,再移出室外种植就行了。如果遇到移栽、灌溉等技术上问题,只要给农牧局打一个电话,专家就会赶来帮忙解决问题。
  千年藏药发展壮大,离不开接力棒式的传承。“80后”藏医桑杰是藏药材培育基地技术人员兼藏医,作为“药洲”的后人,自幼便与这里漫山遍野的药材结下不解之缘。如今,攻读医学专业归来的他立下宏愿,“我要把生长在家乡的1300多种野生藏药材,逐一研究,传承下去。”
  桑杰自幼便与这里漫山遍野的药材结下不解之缘。他14岁就跟人上山采药,治好了母亲的重病。2002年,桑杰考入西藏藏医学院,历经5年专业训练,完成学业后,和大多数同窗一样,回到家乡当了一名藏医。两年后,具有藏医药专业本科学历的他,被聘为米林县贡布藏药材培训试验基地唯一的技术人员,一边行医,一边开始研究药材的人工栽培。
  近年来,藏医药因独特的疗效被更多人青睐,“藏药热”逐日升温。世代采挖售卖藏药材的米林人,一时间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采挖量的增大,也导致了药材资源的日渐稀少,官方不得不下达禁令,禁止采挖销售野生药材,并启动了人工试种示范推广。
  桑杰每年都要到南伊沟内采集野生药材种子,这是人工栽培的基础工作。可从3年前开始,他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到山上寻找药材越来越难了。为了寻找一味名为“青久”的药材种子,他曾在原始森林里,耗时半年才采集到500克。从实验室、温室再到田间,桑杰多次试验,最终摸索出了适合当地气候的“青久”人工栽培技术。
  随后,桑杰又将野生药材藏丹参、波棱瓜、凌子芹等3个品种,在温室里进行育苗,经过一次次试种,最终获得了成功。
  在桑杰亲自筹建起来的标本室里,用汉藏文详细标注的红花、手掌参、贝母等藏药材已达150余味,分门别类摆放在陈列架上。如今,他已成功试种了西藏棱子芹、草红花、藏木香等11个品种的药材,2000多位村民得到药材人工栽培技术培训。
  桑杰说,人工藏药种植不仅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还有效保护了野生藏药材资源。
  而在林芝“八一”镇,有一位来自四川阿坝的藏族女大学生泽仁拉姆,来林芝3年,爱上了这里的生态和绿色。她负责的公司叫林芝雪域资源有限公司,最大的心愿是把林芝的有机健康产品带到全中国和全世界。她通过日本、欧盟?美国有机认证组织将林芝的优质药食同源的资源连续3年进行了有机认证,其中有:天麻、木耳、灵芝、红花、苹果、藏丹参、藏贝母、野生松茸、牛肝菌(大脚菇)、青冈菌、决明子、手掌参、金耳、獐子菌、蕨麻、松针、松萝、山桃仁、覆盆子、藏茴香、肉桂、藏木瓜、薄荷。她尝试着将有机松茸在网上通过电商众筹,网上发布半天时间里阅读量便能过万。互联网+已经走进了藏南的大山。
  大草原上的半野生抚育
  近些年来,藏药材独一味成就了止痛药的名牌产品,比如奇正消痛贴膏、独一味胶囊等,成为全藏区乃至全中国止痛用药的大宗药材,资源保护问题首当其冲。藏医药科研人员走遍甘肃、青海、西藏等独一味的生长区域,通过对生长环境、面积、历史记载、有效成分的含量的对比研究,发现在藏南的一片大草原上,大约有十万亩的独一味生长面积,每年用大的留小的,就能实现独一味的可持续的保护和利用,又能给当地牧民带来绿色贸易收入。
  奇正藏药的雷菊芳女士,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对藏药的保护性开发提出了一些预见性思考。奇正藏药1996年即在西藏林芝地区,建立了野生藏药材的保护与研究基地。但她认为,藏药材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仅靠少数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邻国尼泊尔对药用及芳香植物的可持续利用方式值得借鉴,应该用绿色贸易的方式来护航藏药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绿色贸易的认识,始于雷菊芳看到的一本手册,它是联合国环境署和其他一些国际环境组织为尼泊尔药用和芳香植物而做的报告。这份报告认可原住居民利用当地生态资源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希望用草药和香料的绿色贸易来帮助当地的居民,尤其希望帮助妇女儿童得到收入从而脱除贫困,这个理念让雷菊芳非常惊讶,也非常欣喜。
  她认为,同在喜马拉雅地区,拥有相似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宗教信仰,尼泊尔的这份手册对我们推动藏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颇有借鉴价值:“在喜马拉雅这一侧的西藏,希望我们也能够有一个高级别的、包括我国相关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和其他国际知名生物多样性组织在内的机构,对藏区的植物药材(包括农作物)做一个客观的权威手册。在这本手册里有清楚的名录,写明了哪些草药可以用作贸易,哪些可以鼓励贸易,哪些限制开发,哪些禁止开发。”
  作为西藏文化的智慧结晶,藏医药联接了人文和经济的两条纽带,它的可持续发展一定是跟这个土地上的子民的生存延续息息相关的。“如果民族医药的发展离开了这样的土壤,那就完全变成了商业的资本游戏,这样的道路显然不会走太远。要让先人创造的这个医学体系能够绵延,让菩萨的药园能够持续惠及众生,一定要考虑藏药材的可持续利用。”雷菊芳说。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16770/

推荐访问:天麻种植技术视频 东北天麻种植技术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