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设计体现完整性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8-22 10:51:2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让课堂设计体现完整性(一)
把握体验式教学创设完整性课堂

龙源期刊网 .cn

把握体验式教学创设完整性课堂

作者:张丽霞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6期

新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探索以体验式教学改进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把体验式教学分为前后衔接的三个阶段,即课前体验、课堂体验、课后体验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课前体验———感悟教材、准备体验

“课前体验”是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设计问题以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教材、定向收集资料并发现问题的过程。其基本流程为:教师挖掘教材,设计问题,学生感悟教材,收集材料,发现问题。

例如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课的教学中,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思考题: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你是怎么理解的?如何解读源远流长?学生在这两个问题的指导下,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初步了解了教材内容,并定向收集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相关资料,了解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为后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体验———丰富内容、深化体验

“课堂体验”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通过合理的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合作探究、交流总结的过程。其中,教师活动的基本流程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设疑导思,启迪思维→点拨总结,合理评价。学生活动的基本流程为:参与体验→思考探索、合作探究→交流总结。

程序一: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参与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直观性教学的原则,或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运用形象直观的语言或视频、图片等方式创设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表演、演讲等形式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其基本流程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程序二:设疑导思,合作探究,丰富体验

必要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是为学生的认知打开了感性的大门,如何使学生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获得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间形成平等开放的民主教学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通过合理的设疑引导学

让课堂设计体现完整性(二)
还课堂本真 让课堂真正有效

还课堂本真 让课堂真正有效

课堂的本真是什么?通过近几年《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课题的实践,我感悟到了课堂的本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即通过学生发现生成问题——合作探究问题——课上展示解决问题——研究拓展问题等学习环节,从而实现由教师教的课堂向学生主动学的课堂模式的转型,把学生听课转变成他们自己讲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传统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以教为根、以知识传授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支撑着课堂,其课堂的突出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是教师的课堂,讲课水平是评价课堂的重要标准,教师讲的精彩就是好课。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学生说,“老师歇会吧”,老师说:“我不累。”,这就是传统课堂的真实写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先天的缺陷,不但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失去了思考探究的机会和信心,用时间和汗水提高成绩,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但很少有人敢在课堂的实际操作层面上进行改革,就像在空中飞翔出了故障的飞机,人们虽发现了问题但没人敢跳机。而《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课题的实验,就做到了还课堂的本真,让课堂真正的有效。自2007年参与《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课题实践研究以来,我深深感觉到课题实验给课堂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

一、意识的转变

让课堂设计体现完整性(三)
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

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

教学是一个全息复杂系统,课堂每个环节既有自己的任务,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教学小结是众多教学环节中较重要的一环,它的设计必须根据学情、教情灵活选择不同方式,必须照应整个教学系统的完整性。【让课堂设计体现完整性】

一、什么是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是填空。

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深入细致的剖析给学生,那么就要在小结里面艺术的提醒学生,并交给他们课后去涉猎有关的知识,自主的去完成填空,课堂小结就是为学生做足课后文章,拓宽视野、拓展思维,是一个自愿拔高的行程。

2.课堂小结是疑问。

针对课堂所学的内容,教师提出有关的人生道理、社会现象,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参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深化了课堂的主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是对学生思想成长的一个推进。

3.课堂小结是过渡。

课堂小结除了对当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还要恰当的联系上一节或下一节的内容,以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或预习新的知识,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使所学的知识更有鲜明性,更好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4.课堂小结是推动。

课堂小结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课堂的【让课堂设计体现完整性】

主题得以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振奋学生的精神,感召他们的热情。

二、课堂小结有哪些常用方法?

1.总结概括式

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在一节课要结束时,教师可以用简单明了、准确简练的语言和图表等方法,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题,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根据条件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增加兴趣,扩大知识面。

采用总结概括式的小结方法,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概括总结能力提高了,可逐步过度到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帮助修改完善,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归纳、总结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训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相互讨论、总结所学习的一堂课或某一部分的内容。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总结知识、参与教学、强化记忆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

2.分析比较式

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个知识点到结尾处,教师可采取总结、提问、列表等方法,将新学知识的各个部分以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或找出它们各自的相同或不同的特点,以起到更准确、更深刻理解

知识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小结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或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的内容。

3.架设悬念式

这种小结方式一般用于讲授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具有突出承上启下作用的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在既有相关知识的理论,又有生活经验的实践中去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教师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口头提问或用其它方式逐一展示给学生,由学生集体口述或单独回答,并将要掌握的知识利用结论加以强化,再由教师重复强调正确知识并纠正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这样就有利于把总结、复习、巩固、检查融为一体。

4.预习引导式

老师在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同时,对新课的预习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在设计这样的小结时,要全盘考虑,根据下一次课目要学习的重难点编制预习提纲,让学生在预习时有目的地去学习,避免走弯路。

5.首尾照应式

【让课堂设计体现完整性】

有些老师喜欢在开始上课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对于这种情况,在课堂小结时,就不要忘记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所提出的问题,消除一开始上课时老师所设置的悬念。这种小结方式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又照应了开头,从而使一节

课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6.回顾反思式

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小结时也可以用板书,让学生归纳出有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同时,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课堂总结语,如:

(1)这节课,你觉得你自己有什么收获?(你自己的收获,个人独特的感受,跟我们学

到什么了什么的问题有区别)

(2)这节课中,你比较佩服谁?

(3)学了这节课,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有什么意见?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在课堂上应如何学习才能提高效率?

7.画龙点睛式

为文须点睛,教文亦同理。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认真研读,对一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于结尾处,教师稍加点化,则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更深刻地去感知课文。

8.练习巩固式

这种总结常常与课堂作业或课后练习相结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练习形式,让学生完成。

三、课堂小结需要注意的问题【让课堂设计体现完整性】

如果想让课堂小结真正发挥作用,只是创新形式还不够,还应该

【让课堂设计体现完整性】

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前提

多数学生不愿参与课堂小结,这是很多教师苦恼的事情。笔者认为,除了小结形式陈旧呆板,不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在做课时体现更为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做真正的朋友。在课堂小结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出错的学生不能大声呵斥甚至出言不逊、讽刺挖苦,更应态度和蔼,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

2.发挥师生互补优势是保证

课堂小结的一般有教师小结和学生小结两种。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更多的是喜欢让学生小结,仿佛担心传统的教师小结会使自己背上侵犯学生主体地位的罪名。其实,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学生没有目的的泛泛之谈、程式化的套话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能起多少作用?教师小结的做法就一定不好吗?笔者认为,不管由谁来小结一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因需而用,二要注意发挥师生互补的优势。学生小结前,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把握小结的方向。学生小结后,教师可以适度提升,确保小结到位。当然,在一定的培养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己总结的还是要鼓励学生自己总结。

3.灵活运用小结形式是关键

让课堂设计体现完整性(四)
浅谈课堂教学中应如何预设与生成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新课程 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因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循序渐进性而过分注重教学过程的预设与控制。课堂上学生智慧的闪光大多被认为是节外生枝或影响进度而被无情扼杀。课堂教学因此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倡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现在有些教师一味的追求课堂生成,造成教学目标落实不了,而且课堂显的非常混乱。在新课程逐渐实施过程中,科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一、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要深刻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
  (一)充分的预设是非常必要的,预设是为了有效的生成
  教学本身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师必须对未来的教学作出预设,预设应富有弹性。
  (二)生成是永恒的,是对预设的超越
  教学过程不是预定不变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生命的群体在进行交往和对话。因此教学不应该拘于预设中固定不变的程式,而应该呈开放、接纳趋势,倡导教师与学生在互学互动中的生成和创造。
  (三)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地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什么都要“舍本而逐末”的生成。我们首先应当尊重“文本”的内涵,在深入理解文本丰富内涵基础上进行生成。其次,“即时生成”也并不是都有价值,教师要有所选择,对那些无关的、意义不大的、没有多大价值的生成可以一笔代过,对那些有探究价值的生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
  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应如何进行教学预设:
  课堂教学中要做好教学预设,教师要做好四个准备。
  (一)预设的资源要丰富,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和心理以及相关教学资源都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准备。
  (二)预设的目标要合理。
  教师对自身预设活动目标要深入理解,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走在过程中,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根据过程的再展开设定过程性目标并及时对目标进行进行选择与协调。
  (三)预设方案设置弹性问题,留下弹性时空,使预设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探究。
  关注预设、生成等的问题,不可避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我们教师应该针对问题,采取多样化方式加以解决。不死搬硬套,不随意跟着学生的思维走。
  (四)强调预设活动的结构化和合理化,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预设”,使教学尽可能的在“预设”之内“生成”要正确处理好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性的问题,
  三、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应如何进行教学生成:
  本文以探究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教学生成。
  (一)创设诱发探究的认知冲突,营造“生成”的教学氛围。
  探究学习是开放的,科学教学要多角度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丰富课程的内容,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查找资料、动手实践、展开争论,深入探究。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不断进发灵感的火花,促进教学效果的动态生成,从而感悟学习的快乐。
  (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体会探究的快感,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激发、唤醒和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体验,探究熟悉的生活的化学现象,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境体验,生成新的知识。
  例如学习金属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金属的特点,探究其化学性质。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的金属制品有哪些?(2)哪些金属制品在生活中用途大?(3)为什么铝比铁耐腐蚀?用实验室提供的药品、仪器,分组探究铝的性质,把小组的假设和实验过程以及结论分组汇报。经过实验,学生汇报的结果有:(1)铝锅可以做饭、烧水。得知,铝与水不反应,铝能和空气中的氧反应,但不能在空气中燃烧;(2)铝器皿不能盛碱性或酸性食物,说明铝既能和酸反应也可以和碱反应。
  这样的探究题目,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都有话可说,学生能够主动调动自己的学习积累,分析相关的生活现象,生成新的科学知识。
  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师生间形成积极的双向互动,生生间的双向互动,使课堂呈现多元、变动态势,但又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且贯穿于全过程,故这样的课堂是有序而非任意的,是务实而非浮华的,因而教学目标必然是落实的。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迎来“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无意插柳”的岸柳成荫!
  参考文献:
  [1]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林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2] 张松清.“初中科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关系的研究和实践”2008.7

让课堂设计体现完整性(五)
运用表现性学习理念设计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链”

  摘要:表现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表现为中心,根据表现性学习理念,我们把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成“我准备(我知道、我质疑),我猜想(我推测,我设计),我探究(我尝试,我讨论),我提升(我感悟、我反思)”四环八步探究性学习链。

  关键词:表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链;化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27-2《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这也是本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在日常的化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缺陷:一是被动,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步骤去做,把一个可以是有趣的化学探究性实验变成了一个机械的验证性实验;二是封闭,章节各点所进行的化学探究性学习互不相通;三是散乱,化学探究性学习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没有序列。这种情况造成学生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显得机械与低效。
  直面这些问题,如何改变学生“奴隶式”的被动学习地位,让“探究性学习”实现实效性、连贯性、完整性,成为一条“链”,让其探究过程按有条不紊的顺序进行,并行之有效地达到目的,这正是我们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下册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中“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内容为例,探讨表现性学习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链,探究体会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我准备环节――我知道,我质疑
  “我准备”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预学,明确学习目标,思索学习方法,使学生有准备地走进课堂,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1.我知道(带着资源进课堂)。面对新知,学生不可能是“零起点”的。“我知道”从感知教材开始,实现“生本交互”。在学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内容前,教师提出问题:关于氢氧化钙的相关知识,我知道哪些?学生通过回忆,纷纷展示自己对氢氧化钙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习化学式时,知道了氢氧化钙的元素组成以及物质的构成;在学习溶解度时,知道了氢氧化钙微溶解于水,并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学习二氧化碳时,知道了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知道了氢氧化钙溶液即澄清石灰水,能使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引导学生通过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进行回忆和接触,对已掌握的旧知进行梳理,对已了解或搜集的资源进行链接,架起“认知桥梁”,实现“常识反馈”。
  2.我质疑(带着问题进课堂)。思考“前结构”与文本存在的问题,在矛盾中展开积极思维,激发智慧。在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氢氧化钙”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这节课,我还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质疑欲: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是什么?(色、态、味、熔沸点、密度、溶解性……);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指示剂反应、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与酸反应、与盐反应等)这种物质有哪些用途?(与性质联系起来思考);氢氧化钙与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相似吗?为什么?……这一步引导学生向文本质疑,向自己质疑,向老师质疑,确保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变被动为主动,调适最佳课堂心理状态。
  二、我猜想环节――我推测,我设计
  合理猜想是有效探究的前提。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能引起新旧知识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
  1.我推测。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我所知道的氢氧化钙”归纳总结出氢氧化钙的性质,继而要求学生观察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化学式的结构特点,让学生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推测氢氧化钠的性质,并对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现象做出预测。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查阅资料、构思实验,提出某种假设,做出操作上、现象上、结论上的某些预测。
  2.我设计。设计实验属于动脑范畴,没有一定质量的动脑,动手就会缺少目的性。许多教学案例证明,实验活动前,如果任务不清楚,计划不充分,探究过程就会流于形式或杂乱无章。为此,教师要让学生说出“我”准备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实验步骤,把自己的实验方案展露出来。
  三、我探究环节――我尝试,我讨论
  探究,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1.我尝试。“我尝试”就是多创设机会让学生先试一试,在尝试过程中学习,体验成功。教师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注重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可以按照“我设计”方案让学生分组实验:指示剂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注意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现象”与自己的预测是否一致。
  2.我讨论。课堂讨论应充分调动知识储备、参与潜能,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用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不到预期的现象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当学生提出“在盛有二氧化碳的密闭的塑料瓶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二氧化碳也能够与水反应,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借助别人的观点来促进自己的思考,自由交流自己的理解,力争更清楚地表露思想,更精确地表达。
  四、我提升环节――我感悟,我反思
  探究性学习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的提高和创生。实现课堂学习的提升是在学生充分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丰富和拓展、吸纳与运用,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总结、反思。
  1.我感悟。感悟是学生从学习内容、学习策略、个人习得等方面进行个别化的梳理、归纳,以达到个体的明晰和与共同体分享的目的。学生在推测、尝试、讨论氢氧化钠性质的基础上,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相似之处,进一步感悟“结构决定性质”。同时要求学生模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试着写一写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分别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分析学生书写这些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在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从而迁徙到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分别与氢氧化钠反应时,硫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也不会变化。
  2.我反思。首先让学生重新回顾“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学习过程,氢氧化钙的性质学习是通过归纳“我知道”所得,氢氧化钠的性质学习是通过尝试“我推测”所得,总结学习化学物质性质的方法。其次,让学生回顾学习氢氧化钠时,是根据什么提出假设的?如何确定检验假设的途径?实验过程遇到了哪些出乎意料的问题?是怎么及时解决的?等等。第三分析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反思,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问题解决活动和学习过程,形成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认识,逐步掌握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第四对学习水平和外显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对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等反思;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防止和控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探究性学习链是把学生问题、猜想、探究、反思作为常规化的课堂教学策略,质疑、尝试、讨论、感悟、总结、反思、评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把课堂前的“我知道”、“我设计”和整体领悟、优化升华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表现性学习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链引领下的课堂,充满着民主、平等、安全、愉悦的气氛,包容着生命中的暂时缺陷,也呼唤着潜能的觉醒。学生敢于站起来,面对教师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学生敢于质疑老师、质疑课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尊重着生命的多样性,彰显着生命的光泽和灵动,使课堂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当然,化学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流程,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模式,与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参考文献]
  [1]盛群力,肖龙海等.论倡导学会表现[J].课程・教材・教法,2001,21(9).
  [2]肖龙海.学与教的新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08).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46316/

推荐访问:电源完整性设计 信号完整性设计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