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来源:电脑网络 时间:2016-08-23 10:31:2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电脑网络】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

一、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概括起来具有下述四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功能,从而提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经济效用.

1、大自然是人类的栖息地。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以及肥沃的土地等环境要素,都是人类生活和繁衍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它们,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

2、环境是社会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各种商品与劳务,以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上的种种要求.所以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经济发展的物资基础.

3、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最终都要排放到环境中去,并经过扩散、积存或同化等自然过程,转变为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作为废弃物的排臵场或接收体,环境具有自动净化和控制污染的独特功能。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清风丽日、山明水秀,旅游的胜地,娱乐的佳境.这些优美的大自然条件,更进一步为人类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福利提供了物质资源。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但又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

更好地解决环境间题。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它们之间可以彼此协调,互相促进。环境保护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保护生产力,是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动力,同时也是消费的对象,也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

三、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的形成制约社会的发展

这是理论界的共识,这里仅简议三种制约途径。

第一,它以系统优化平衡程度制约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社会需求包括生态、物质、精神三种,前者是基础。生态需求是人类对优美、整洁、舒适、丰裕的生态环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也满足不了其他两种需求。生态环境系统优化平衡度愈高,三种需求的满足度亦愈高,反之愈低。

第二,生态系统以其有限性制约社会的发展。地球生态系统作为整体,其普遍自然前提和特殊自然前提都有限。其中可再生的是有限的动态变量,不可再生的基本是常量。它消解人类污染的能力也有限。因而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向自然索取和排污的总量是有限度的。这就是说人类生产和消费的总规模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承受力,否则它就要“报复”人类。

第三,它以生态平衡规律制约社会的发展。生态平衡规律是各子系统及其规律(如物理、化学、生物、经济规律等)

相互制约、协同和综合平衡的总规律。人类在利用这些具体规律“人化”自然时,即使注意遵循它们,如果忽视了生态层次的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和平衡,仍会违背生态规律,受到与违背程度成正比的惩罚,直到毁灭人类。归根到底,这种制约将规范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合理地进行,导致人口生产模式、资源利用模式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模式由现行对立性向和谐性转换。

总之,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是“人化自然”使之发生优化性或劣化性的量变和质变;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则如上所述。这种相互作用关系经历着原始统一、对立统一、和谐统一三大阶段。原始统一已包含对立统一,因生产力极低,人为的劣化被自然的优化抵偿而未显。对立统一显现于毁林农耕,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加深,商品经济阶段趋向激化而出现地环质态向星环质态总体转化和毁灭人类的危机。人类的本性完全能在危机总爆发之前觉醒,实现社会总体发展模式由双重对立性向双重和谐性的转换。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然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通过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以及

人们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滥用,使得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问题。只有一个地球,所有的人都是这同一个地球的居民,没有一个问题像环境问题这样真正地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问题。人类必须坚持并切实执行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四、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江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随之不同。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

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二)
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主,而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气”,从而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要想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从而实现环境、人、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以人为本 协调内需

自21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促使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再加上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愈加严重,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际上各种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国家不能够有效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也逐渐遭到破坏,无法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无疑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过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主,而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致使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能够和谐统一,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运用在社会发展中,于是我们必须要采用现代化发展模式来发展社会经济,即: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高效、持续、健康的生产模式,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和谐统一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三)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

09级生物技术

周金涛

20091070144

当前,人类社会“上天、下海、入地”活动十分普遍。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发展中国家则普遍采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加剧了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由于大量农药、化学品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污染及环境灾害,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胡锦涛在人口资源环境会议上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裕与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他还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因此,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与过渡中,应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指标,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循环经济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以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有资料显示:人类目前使用95%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和70%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源于矿产资源及产品。能矿资源的稀缺性告诉我们: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支撑、以牺牲资源存量和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绿色GDP 的增长是难以为续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当前加强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我国当前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污染加剧的严峻态势。生态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一是农业资源供给不足。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的45%,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已占15%,1/3 国土受到风沙的威胁,8000 万亩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二是工业“三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我国废弃物堆放占用和毁坏农田已达200 万亩,全国污水灌溉已占总灌溉的7.3%,比十年前增加1.6 倍;三是农业生产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化肥年用量达4124 万吨,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400 公斤,已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225 公斤的安全上限;四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农产品的污染加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多数行业是“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由于超越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生态失衡与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一位院士说过:五十年前我国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曾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而五十年后沙漠却战胜了我们。由于对生态环保要求的苛刻,一些欧洲农民弃农离乡而去异地谋生。人类面临来自生态环保的挑战时代已经到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传统工业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有的绿色食品基地因选址不当致使有害元素超标,许多农产品因没有土壤质量资料而被外商拒签商贸活动,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环境质量底数不清,存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依据。2000 年,我国对14 个经济发达省区蔬菜样品监测结果,蔬菜中农药、重金属和亚硝酸盐超标率分别为31.1%、23.5%、12.1%。据北京、天津、河北等21 个省区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 年底,

我国基本农田土壤剖面样点污染物超标率为11.9% ,2001 年因污染损失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3500 多万公斤。这些污染物不仅直接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还严重危害到人们身心及健康。而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哪些来源于产地环境?哪些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它们迁移、聚散机制与生态效益如何?迫切需要各学科的联合公关来解决。

二.循环经济与社会发展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运用生态规律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的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循环过程中,会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可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为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范式,从根本上消解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冲突。面对国际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从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前景看,必须把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规划和实施经济发展的步伐,有效克服来自资源与环境的危机。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 世纪60 年代,就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他认为地球像一艘在太空中运行的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不合理地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人类社会就将会走向毁灭。

西方国家发展经历了末端治理、资源化治理及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对人类与自然界和环境关系处理模式是,人类理性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又在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废弃物,在消费过程中随意丢弃废弃物,是一种由“资源——生产——消费”构成物质单一流动的线性关系。第二种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在:意识到需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但这种事后治理模式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和代价。第三种就是循环经济模式。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减少环境污染,重复和循环使用多种物质和资源。这是一个“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物质循环过程,可把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则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以全面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人类社会经历过“传统经济——末端治理——循环经济”等几个发展阶段,经济规律表现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几个时期,能源消耗表现为“低效率——中效率——高效率”,环境污染呈现为“高污染——中污染——低污染”的模式,社会生产则是在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目标。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紧张的关系在全球范围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模式复杂多样,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更复杂;二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走过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路子;三是通过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生产和消费方式在全球扩散。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态客观规律,按“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强调“清洁生产”,实现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过程。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同样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走向和谐稳定经济社会的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代社会不再是单纯强调GDP 的增长,而是以国内生态净产出(即“绿色GDP”)为追求的目标。只有做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保持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与平衡,科技进步及人们素质的持续提高,人类社会才达到了真正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一是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减轻污染,坚持环境评价和“三同时”管理增产减污,淘汰落后生产力与实施清洁生产,推行ISO14000 管理和环境产品认证工作,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二是改善重点地区环境质量,继续实施“33211”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库区污染防治;三是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转变作风、更新观念,适应WTO 社会的需要。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人类认识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会更好的建设与规划我们共同的未来。

在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社会的基本理念是:一是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从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以来,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已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二是加大生态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全球环境问题在不断恶化,生态安全是当前资源与环境的前沿课题,也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发展以绿色生产为主题的社会生产。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前提下,在有机农业经验基础上,推广与发展以绿色为主题的生产活动。生态农业是采用生态工程性防治措施,全面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现代生产。四是大力加强生态工业园建设。我国许多生态项目正在建或规划之中,生态园是按循环经济原理实行清洁生产,实现废物“零排放”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富裕美好,就是要大力弘扬循环经济这一新的模式。

我国是生态环保的文明古国,早在4 千年前的夏朝,曾规定春天不能砍树、夏天不准捕鱼,在3 千年前的周朝、两千年的秦朝也曾有同样的规定。在总结发达国家教训后的今天,我国认识到:只有按照客观规律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善待自然,才会在资源、环境与人口日益尖锐的环境中,找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新路。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只有认识与尊重自然规律,发展循环经济才是人类历史的必然选择。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消除了”。这一教诲犹如对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对人类具极好的警示作用。实践证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整体原则是生态文明理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邹长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

[2]王钦敏.建立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J].求是,2004,(13).

[3]陈剑平.环境地质与工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4]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卢嘉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N].人民日报,2004-10-08.

[6]陈维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N].光明日报,2004-06-30.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四)
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主,而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气”,从而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要想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从而实现环境、人、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以人为本 协调内需
  自21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促使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再加上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愈加严重,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际上各种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国家不能够有效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也逐渐遭到破坏,无法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无疑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过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主,而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致使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能够和谐统一,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运用在社会发展中,于是我们必须要采用现代化发展模式来发展社会经济,即: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高效、持续、健康的生产模式,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和谐统一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而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如果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环境保护,或者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导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发展,也就导致经济发展愈加缓慢,满足不了人们的高要求。所以要想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与创新,谋求一条新的道路,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环境保护在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方面要求,从而促进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加深人民的环保意识是当前我们极为重视的话题。
  1、以人为本的发展,需要将环保作为优先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科学发展的要求看,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既相互促进又目标统一,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的重要感受。反思过去,把握当前,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改善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
  2、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将环保定为优先标准。
  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根基。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促进的。为此,就要担负起一项共同的责任,即在地方、国家、区域和全球各个层面,促进和加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几个相互依存、相互增强的可持续发展支柱。
  3、环境保护是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
  发展的协调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包括发展质量的协调性、发展要素的协调性、发展动力的协调性和发展格局(城市、农村、区域)的协调性,其中发展要素的协调性,就是要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实践深化、认识提高的历史过程。我们逐步认识到,环境污染追本溯源,是由于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发展要素不协调造成的,一部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史。
  二、环保是拉动内需必守的红线
  长期以来,环境与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群众都存在密切相关的联系。要想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使这三者形成一个整体,促进国家的整体发展。环境保护工作是国家及政府一直重视的问题,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了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义和看法,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环保工作方面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为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依据,具有指导性作用。有些专家认为,从理论上讲,国家提出的新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效的使环保工作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它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正在飞跃发展,然而这样的发展却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果长时间没有解决这一问题,那么环境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与生活。事实上,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国家的事,它涉及到千万个家庭,与人们的利益紧密联系。据此,我国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实施环境保护,并加快其实施的进程,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家企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另外,我国需要不断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国家需要不断扩大内需,从而有效的改善民生问题,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内容,以节能减排为原则,应对国家面临的挑战,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新的发展机制,支持环保部门加强环境监管,认真落实“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审批新建项目环评、严肃追究环境监管失职责任”的“三严”执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才能有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而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何况,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不仅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是我们在扩大内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结束语
  总之,环境生态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的协调性、发展动力的协调性、发展格局的协调性和发展要素的协调性,形成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形成社会生态意识,政府、企业、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才能以生态环保作为出发点和行为准则,才能全方位地加强环境保护,才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才能实现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京平《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
  [2]马光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2001.
  [3]魏振枢《环境保护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五)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经济建设逐渐加速给环境带来了整体上的压力,尽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机遇,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在重视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够调节好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关系,成了一项重要课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兼顾人口,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资源。文章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针对地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详细讨论,阐述了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影响程度
  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总方针,这时绿色发展被提出来,并且在这一概念的倡导下,我国开始推动产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经济发展,可能起到促进作用,也可能起到制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地理环境所能够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充分把握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平稳地发展经济。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原则
  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环境而言,核心理念就是能够对环境和经济用最科学的方式进行协调,使两者不会出现相互制约,并且能够相互促进。从战略角度出发,只有协调好这两项内容,我国的经济才能够保证整体上的持续性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建立秩序、有效控制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展成熟,是人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这一理念的提出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上又提高了一个层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论证,这一理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促使人们关注经济快速膨胀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人口以及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会限制经济的发展。只有关注全球生态危机,经济发展才不会走上竭泽而渔式的发展道路。
  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需要遵循几项原则。首先是公平原则,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人们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尤其是在进行资源分配的过程中,要坚守公平性原则。这样人们才能够拥有相同的权力与空间,才不会陷入违法违规开发利用的恶性循环中,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其次是持续性原则,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能够关注到环境的整体承载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控制好开发的力度,才能够保证人类长久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保证相关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环境开发应在可控制范围内,保证环境在开发之后还能够得到回复。
  二、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资源环境的性质
  资源环境本身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具有很多特性。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资源环境呈现出区域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十分明显,相同的植物在不同地区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特性。很多矿产资源在不同地区储备量也不尽相同,不仅如此,很多植物资源在不同地区会盛产不同的种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的生产,以及经济建设。
  另外资源环境一旦发生破坏,就说明这种破坏已经持续累积了一定时间,才引起了环境上的明显改变。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种破坏一旦发生,短时间内几乎很难恢复,甚至根本无法恢复,破坏与污染不断地叠加与累积,生态平衡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生倾斜,最终形成毁灭性后果。
  不仅如此,资源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有着彼此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比如大气、水体、以及土地,甚至还有草原、森林和矿产,这些资源中一旦有一个环节发生污染或者受到破坏,将引起蝴蝶效应,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受到系统性破坏。大气污染会造成水体污染,水体污染将会漫延到土壤、草原以及森林资源,形成严重的资源破坏。
  (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资源环境是基础性条件,只有具备这一基础,经济发展才成为可能,依托于资源环境人类才得以生存,通过人类对相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形成一个流通的经济系统。只有环境良好,资源才能够更加丰富,资源丰富人类才能够进行开发利用,才能够创造出价值,因此经济系统的形成依赖于资源环境的存在。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资源环境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资源环境的储备有限,超出环境的承载范围,经济将无法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就被限制在了环境承受限度之内。在此基础上,经济的发展状况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环境的整体变化,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了消耗,如果开发或者消耗的程度过大,资源环境将会丧失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的能力,环境无法进行自我净化,整个生态系统将出现系统性的环境质量下滑,污染将会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就显露无遗,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环境的变化趋势,控制着经济发展的脚步,将决定整个资源环境的未来走向。
  三、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特征
  对于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来说,主要分为低度与高度两种,低度的协调发展主要内容是指在经济的发展中产生的一些环境破坏的现象,以及资源损耗的情况,但是若是经济发展比较慢,那么低度的发展状况将会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高度的经济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产生了大量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消耗的现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具有相对性,其中资源环境系统以及经济社会系统属于十分复杂的系统,其中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多,并且也具有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二者相互制约,同时二者相对协调发展主要是参考一个标准而言,这些标准中包含了人口、消费、土地资源以及各种能源组成,根据这些标准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做好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要能够建立一个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一套体系,从而来根据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抓住资源环境中的关系。
  其次,是具有动态性,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协调,是一种变化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资源环境是自然生态中的一个部分,具有生态滞后效应,同时其经济系统也主要是呈现一些无规则的随机变化趋势。在资源环境系统以及经济系统之间相互结合,来做好复合系统的协调变化,根据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充分反映出区域协调的状态,从而找到与资源以及环境之间的发展规律。   最后是具有系统性,在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中,具有自身运行的规律,主要是以人类为主导,资源为基础,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经济发展依赖于人与自然,同时它们互为抑制,并且都是在其系统内部进行发展,因此其具有系统性特征。
  (二)影响因素
  对于资源以及环境不协调主要影响因素有:首先是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制度是促进人们工作积极性提升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制度,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十分低,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治理动力。个别政府部门如监督机构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导致了我国的环境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其次,是缺乏资源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该机制主要是为做好环境的利用、资金的管理而制定的,但是由于该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我国环境资源利益流失严重,并且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也十分严重,致使难以做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再次,就是政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财政支付转移机制,对于区域间环境资源的补偿很难几十到位。这些机制的缺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环保监督机制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将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列入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程序中,有效地做好可监督检察及服务工作,各个部门明确自身职责,协调合作,共同进步。将环境保护理念充分地贯穿到管理活动中。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用新方法、新手段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环境保护信用管理制度,对于一些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的现象进行严厉惩治,实行群众举报制度,以此来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
  (二)完善法律机制
  完善相应的环境经济政策,对各个区域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编制完善,明确地方政府对于环境的事权界限。同时要能够实行相应的友好型生产消费行为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要做好生产、销售、人才以及产业等因素之间的信息共享,做好各项资源优化配置。完善相关的政策保障以及激励政策,同时也要建立并完善市场机制体系,促进市场的有序运作。
  (三)构建协调发展政策体系
  建立环境管理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促进城市有形资源的集约利用,做好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修复,利用城镇建设空间,发展生态型居住园区。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对区域共享生态资源征收一些补偿的资金费用,主要方式是政府进行支付转移。最后要建一个权责分明的生态保护责任体系,做好配置宏观调控,制定出长远的发展目标,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措施,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加重视,资源环境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做好二者之间协调发展,政府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措施,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从而来促进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冯德祥.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冲突协调的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2.
  [2]齐亚伟.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D].江西财经大学,2012.
  [3]董传岭.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刘金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拓展及应用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5]盖凯程.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6]黄海峰.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GIS技术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49445/

推荐访问: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