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在草原上》赏析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8-25 09:08:0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端木蕻良《在草原上》赏析(一)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2课《大连丸上》

第2课 大连丸上

【文本导读】

1935年的东北,已经被日寇蹂躏在铁蹄之下,抗战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爱国青年作家打出了象牙塔,他们不愿在日本人的眼皮下生活,于是被迫逃离“九·一八事件”后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东北故土。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和爱人的那段经历。

“生存的意义不是活着,活着不是苟延残喘,苟延残喘不是受人欺蒙压榨„„”作家李健吾是了解萧军的,“萧军先生不苟且”。不苟且的萧军“掮起我们黑色的十字架”,“悲哀变成铁的愤恨”,“眼泪变成黑的血浆”„„

【作者卡片】

萧军,原名刘鸿霖,又名刘吟飞、刘蔚林,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等。萧军于1907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下碾盘沟村(今属锦县)。1925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1922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以投稿为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家乡被日寇占领,人民遭受着苦难,自己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遇到危险,于是和爱人不得不离开故土,辗转到了青岛和上海。萧军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文坛的著名的“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是反映东北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名作之一。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摊开( ) ②顶撞( ) ③瞟我( ) ...

④舷板( ) .

⑦频频( )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⑤舱内( ) .⑧钢链铰( ) .⑥辣椒( ) .. ⑨蠕动( ) .

摊 ①傩  询 殉  ②徇 循 

颠  ③巅  瞟 ④缥 

漂 

铰 ⑦矫 

皎  舷  ⑤炫 频  ⑥濒  蠕  ⑧孺 儒 

3.近义词辨析

①询问·质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监视·检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端详·注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端木蕻良《在草原上》赏析】

【要点突破】

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点拨 (1)盘问——汉奸走狗对“我”的“问讯”。这是敌人刁难手段的第一步。

(2)搜查——汉奸对“我”携带物品的逐件搜查。这是敌人刁难手段的第二步。

(3)写紧张过后的期冀和脱离沦陷区以后的喜悦,抒发浓烈的爱国之情。

2.在文章的“盘问”这一部分当中,“盘问”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目的?“我”的回答则显示了“我”的什么心态?

点拨 盘问的内容可分为去向、来处、职业、关系人的姓名、年龄、籍贯、亲属、证明材料等等,可谓详细。其目的就是想千方百计找出“我”的破绽,从而对“我”施以其他方

式的刁难,充满着奸诈而凶狠的意味。尽管如此,从“我”的简短而有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的从容不迫,有备而来。

3.“我”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一种满腔的爱国之情,从哪里可体现出来?

点拨 通过“我”与汉奸走狗针锋相对的对峙体现出来。在对峙过程中,表面上看,汉奸走狗气势汹汹,横行无忌,似乎是“强者”;而“我”处处被压制,受欺凌,被百般刁难,似乎是弱者,但实际上,“我”在精神上、情感上则对汉奸走狗构成了一种“威压”之势,内心充实,无所畏惧,蔑视奸恶,从容应对。

具体体现在:①对话当中,从容镇静,对答如流,表面上被迫应付,但决不示弱乞怜,镇静、有骨气。②行动上,不卑不亢,敌人耍尽手段,自己则抱定宗旨,令汉奸无可奈何。③到达“祖国”后,则将压抑的情感,尽情地喷发宣泄出来。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文章真实地记述了自己与爱人当初乘“大连丸”号轮船离开东北故乡时,在船上遭受汉奸盘查刁难、险遭不测的经历,写出了沦陷区人民的屈辱和愤怒,揭露了汉奸走狗的奸诈无耻,表达了对敌人的无比憎恨和对祖国的强烈热爱。

二、结构图解

盘问→从容不迫 搜查→

三、写作特色

1.语言简洁,具有鲜明的动作性。

文中对话多,这些对话由于是对立双方的意志、性格与心理的交锋,因而具有鲜明的动作性。

2.语言情感色彩鲜明。

对汉奸走狗的极端憎恨、厌恶、轻蔑,以及心灵的痛苦压抑和对祖国的强烈热爱,都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具体的反映。

【文苑天地】

有关“爱国”的名言

1.对祖国的爱,能使人在枪林弹雨下,在九死一生中,在不断的劳动、熬夜和艰苦的环境下泰然自若。 ——列夫·托尔斯泰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3.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拿破仑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

5.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 ——陆游

6.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7.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 ——李苦禅

8.当他爱他的国家的时候,他的国家也尊重他。 ——莎士比亚

9.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10.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 ——屠格涅夫

11.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了什么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

1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

13.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肯尼迪

14.我唯一的遗憾是,我只有一个生命奉献给祖国。 ——斯图尔特

【素材积累】

半壶水

【端木蕻良《在草原上》赏析】

17世纪时,丹麦和瑞典之间发生了战争。一次,一场激烈的战役下来,丹麦打了胜仗。一个丹麦士兵坐下来,正准备取出壶中的水解渴,突然听到哀号的声音,他抬起头,看到不远处躺着一个受了伤的瑞典人,他正睁大眼睛看着他的水壶。

“你的需要比我大。”丹麦士兵走过去,将水壶送到伤者的口中。但是喝了两口后,瑞典人竟然伸出长矛刺向他。幸好因为受伤后准头不够,长矛偏向了一边,只伤到丹麦士兵的手臂。

“嗨!你竟然如此回报我。”丹麦士兵说,“我原来要整壶水给你喝,现在只能给你一半了。”

这件事后来被丹麦国王知道了,他特别召见了这个士兵,问他为什么不把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杀掉。这名士兵轻松地回答说:“我不想杀受伤的人。”

感悟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高贵的一面。在别人忘恩负义之后,仍有饶恕的心,这第二次的饶恕,是一种伟大的情操。

适用范围 1.宽恕是伟大的情操 2.人性的高贵

【美文珍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赏析 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现代派诗人打出了象牙塔。他们再也没有闲情“站在桥上看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当戴望舒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人们发现与其早期作品的纤细、精致、忧伤、神秘截然不同的宽广、博大、深沉、明朗。

这首诗以超现实的手法,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这时,手掌的内涵和外延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力,诗中同时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是广大土地上生活的一员,残酷的战争与生活给他一双残损的手掌,他是生活的体验者;另一个是我们民族受伤的灵魂,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他超越时空,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这历史的一页,既看到苦难,也指出希望和力量。

端木蕻良《在草原上》赏析(二)
老舍在草原上

【端木蕻良《在草原上》赏析】

日前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见到了当年专门为老舍先生当翻译的水晶花女士。她给我讲述了40多年前

老舍先生到内蒙古的故事——

老舍在草原上

□ 特·赛音巴雅尔(蒙古族)

1961年8月,水晶花从歌舞团临时抽调到接待中央文化访问团办公室。中央文化访问团是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邀请而来的,访问团团长是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成员有叶圣陶、老舍、曹禺、梁思成、吴组缃、林风眠、谢稚柳、端木蕻良、陆柱国等著名作家和艺术家。 如果老舍先生不在,就缺个风景,少个热闹

那时老舍先生60多岁,戴一副黑边眼镜,脸上总是露出慈祥的笑容,温文尔雅,给人十分亲切的感觉。他在访问团里虽然只是一名普通成员,但他是中心人物,安排各种活动时,不论是团内同志,还是当地干部和群众,甚至牧民,都愿意听听他的意见,请他讲话,请他代表演说。他讲话像是写文章,主题明确,思路清楚,层次分明,语言幽默、生动而形象,有时讲话时,在每句话的后面用什么标点符号也说出来,逗得大家直笑。他知识渊博,历史、地理、文化、教育什么都懂,不少人有不懂的事总要问他。但他愿意走动,爱看这看那,问这问那,对各种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一些话说得也很尖锐,但能掌握分寸,使人听后觉得有理有据,毫无逆耳之感。

早晨,他起得很早,在宾馆走廊里拄着手杖踱步。离喝早茶还有一个多小时,他就把各屋的同伴都吵醒,谁也甭想睡懒觉。就是这样,大家仍然喜欢他。不论组织什么活动,在什么场合,如果老舍先生不在,就缺个风景,少个热闹。在访问团里有这么一个可敬可爱的人,给这个团增添了不少光彩和活力。根据这种情况,接待办公室研究,下牧区时除原安排给团长徐平羽配专门翻译外,还决定让水晶花专门为老舍先生服务,当翻译。

他对草原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对蒙古族人民充满深情

一天,中央文化访问团全体成员乘车去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夏营地参观游览。8月的草原十分美丽,火红的太阳,晴朗的天空,辽阔的牧场,鲜艳的花朵,从车窗放眼望去,满眼绿色,充满生机。从远处传来牧马小伙子和牧羊姑娘对唱的歌声。

牧马小伙子唱: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呀!”

牧羊姑娘唱: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

【端木蕻良《在草原上》赏析】

哟,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自己跑

过来呀!”

汽车在草原公路上,向前疾驶着。

水晶花坐在老舍先生身边。老舍问她:“叫什么名字?”

她说:“水晶花。”

“水晶花,水晶花!”老舍先生反复念着她的名字,说道:“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谁给你起的这么好的名字?”

“我阿爸。”

“你阿爸是做什么的?”

“是放羊的,是个普通牧民。”

“牧民的女儿,草原的花朵!”老舍先生又问:“你做什么工作?”

“在歌舞团当演员。唱歌,但有时还跳舞。”

“为什么还跳舞?”

“因为团里人少,要求每个演员必须一专多能。所以,我既能唱歌又能跳舞。”

“这好!”老舍先生又问:“你是哪个旗的人?”

“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陈巴尔虎旗。”

“我们去陈巴尔虎旗的什么地方?”

莫尔格勒河夏营地。

“夏营地,什么叫夏营地?”

“就是夏天放牧的地方。”

“那么,冬天放牧的地方叫冬营地,秋天放牧的地方叫秋营地,春天放牧的地方叫春营地,对吧?” “对。”

“春夏秋冬这四个字蒙古语怎么说?”

【端木蕻良《在草原上》赏析】

“哈布尔、珠那、那木日、额波乐。”

老舍先生拿出笔记本,一一记了下来。

这时,他们乘坐的汽车已经离莫尔格勒河夏营地不太远了。夏营地指挥部组织的迎接贵宾的马队向他们飞驰而来。姑娘和小伙子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从马背上向他们频频招手,表示热烈欢迎。老舍先生看到这种情景后,非常激动,对水晶花说:“你们蒙古民族是个马背民族,你们的祖先用智慧和骏马的四蹄,对中国的统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做出过重大贡献。”他还问水晶花:“会骑马吗?”

水晶花答:“会。”

“那成,到了夏营地,你骑马给我看看。”

“行。”

眨眼间,到了夏营地。

清流透明的莫尔格勒河,像一条细长的玉带曲曲弯弯地向前流淌着。河两岸是一望无边的翠绿的大草原,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像是在翠绿的大草原上盛开的一朵朵莲花。这里人欢马跃,一片节日景象。夏营地指挥部的领导同志和广大牧民,按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迎接贵宾,给访问团的团长和每一位成员都敬了醇香的奶酒,献了洁白的哈达,歌手们还唱了欢乐动听的迎宾歌曲。

老舍先生用手指着莫尔格勒河,惊奇地问:“这条河为什么这么多曲曲弯弯呀?”

“传说,因为这片草原太美丽太富饶了,这条河舍不得离开这里,向前流一步,又回头流一步,所以,曲曲弯弯就多了。”水晶花自豪地说。

老舍先生点头称赞,然后又指着草丛中盛开的一朵花问:“这叫什么花?”

水晶花想了一会儿,也没说出它的名字来,便不好意思地说:“我不知道。”

老舍先生笑了起来,“你不知道它的名字,可我知道它叫什么花呀!”

“叫什么?”

“水晶花!”

他们就这么说着,笑着,走进了一座蒙古包。这是五个哈那①的蒙古包,靠东哈那放着双人床;靠北哈那放着精制的红木箱,上面供着佛爷,佛像前还放着一本蒙文版的毛主席著作;地上铺的是崭新的毡子。阳光从套脑②射进来,照在毡子上。蒙古包虽然不大,但显得整齐、干净而敞亮。男主人道尔吉40多岁,是牧马员,身材魁梧,像胜过一千个摔跤手的好汉,似驯过一万匹烈马的勇士;女主人多日娜三十七八岁,是挤奶员,大眼睛,红脸盘,像十五的月亮般丰满漂亮,似初夏的鲜花般婀娜多姿。老舍小声问水晶花:“为什么让我坐在佛像前呀?”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54342/

推荐访问: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赏析 草原上的小屋好句赏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