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8-25 09:19:2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一)
寓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龙源期刊网 .cn

寓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张锦

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23期

摘 要 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旋律。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明创造,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创新人才 科学研究 环境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Blend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ZHANG J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6)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the theme of world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e essence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highly developed in today'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ground, emphasizes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research-type learning, inventions,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本文通过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探讨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发展,分析了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在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从课程实验、课内小组讨论、开放实验及设计、以及参与科研研究项目等几方面提出了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的主要方法,对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 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综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将各类教育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力争达到产生对国家创新体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二)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

[提要] 本文分析上海金融学院“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及其内涵,对其实现途径和措施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其他高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的启示。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三型一化”

本文为上海金融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我校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机制与措施研究”(项目号:SHFUOYBKT11-04)”的研究成果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而人才培养当属三大职能的核心和基础。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竞争力。近年来,在高校不断扩招,专业同构现象严重,就业困难,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多数高校都明确了自己的培养目标,并制定各种配套措施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自2005年建院升本以来,上海金融学院提出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下称“三型一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措施来探索和践行这一培养目标。本文拟对“三型一化”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科学性及其内涵,以及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措施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

客观地说,“三型一化”是上海金融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这个培养目标的提出有其客观的背景。当今社会是创新型社会,在人才竞争日益复杂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自然成了众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正在逐步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国际化人才需求旺盛,加之上海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培养目标定位于国际化势在必然;而应用型培养目标更大程度上则是根据自身发展背景提出的。上海金融学院前身是上海银行学校、上海金融专科学校,在技能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上海综合性高校甚至名校众多,建院升本后,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而非研究型,是上海金融学院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错位竞争的理性选择。

二、“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就其内涵来说,应用型一方面是和研究型相区别,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即就业于行业部门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但另一方面不能将应用型片面地局限于柜员或出纳之类的工作,因为复合型的培养目标又强调人才的人文、数学、外语、科技、信息等素质和一专多能的综合素养,定位于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创新型培养目标旨在提高人才的科研创新、工作创新和对新环境、新业务的适应和开拓能力,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目标则通过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知识和各种国际规则,构建人才的国际化知识架构,使学生不仅具备娴熟的国际交流能力,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

三、“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紧扣“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在制定课程体系时上海金融学院32个本科专业(含方向)都紧紧围绕“三型一化”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的课程均有7个模块构成:公共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三)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12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07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林 玲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10)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但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容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摸索、探究的阶段, 尚未形成科学的定论。本文试图围绕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梳繁理纷,作一综述,以期推进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是对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研究综述。

一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冠以“培养模式”题目的论文达数百篇之多,由国家和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各类研究课题也数以百计,还出版了多部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著作。在众多的论著中,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达几十种。分析和研究这些定义,是我们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基础。

目前可知的,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文献是,1994年原国家教委启动并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提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下筒称‘计划’)所设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对人才培养模式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在我国教育理论界,首次真正明确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的,是刘明浚等人于1994年在其主编的《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此外,他还论及了人才培养模式所应涉及的诸要素,包括“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手段等”,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其他要素则是为了使课程体系正确而有效的安排和施教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到实处”。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梳理归纳现有资③②①作者介绍:林玲,女,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政法系教师。

69

林 玲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料,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是狭义说。即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出发来界定概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样培养人”(培养的方式方法),有人认为这两者的综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它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这种界定将人才培养模式仅限于教学模式这个范围内。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过程”或“方式”。龚怡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

④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阴天榜则认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各类

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即是培养模式。”杨杏芳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等”。蔡炎斌把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对象采取的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的结构、策略、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还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关于人才培养过程质态的总体性表述,即对人才

⑧培养过程的一种设计、构建和管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统帅作用。

二是广义说。这一观点认为人才培养不仅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建构,也是对培养过程的管理,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各种要素的组合。俞信认为,广义的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组合”。李志义则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涉及人才培养活动的所有方面和整个过程,是对人才培养活动结构和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式化,决定了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特点。”基于类似的理解,持广义说的学者,大多把人才培养模式从内容上分为目的性要素(培养目标)、计划性要素(培养制度)、实施性要素(培养过程)和评价性要素(培养评价)等四个方面,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三个层次:全校性的、专业性的和培养途径的改革。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性。

分析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众多定义都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性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属性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内容上,一部分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由静态的“组织样式”、“构造样式”、“组合方式”和动态的“运作流程范式”、“运行方式”、“运行机制”、“策略体系”两部分组成,而少部分学者认为它只

⑫有一个静态的部分。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属性问题上,人才培养模式究竟是一种实在、具体的过程、结构,

还是一种抽象的范型、样式、方式还在争论中;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问题上,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或者原型究竟是管理活动,还是人才培养活动、人才培养过程,或者就是要素仍需要继续讨论分析。

二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探讨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件具有全校性、全面性、全程性、全局性、全员性的重大改革”。其内容涉及非常广泛。这里,结合教育改革实践, 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制度两个方面来看看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认识人才培养模式的。

(一)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素质的规定性它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别、规格的需要与学生基础条件以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是培养模式中的决定性要素。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又多与高校定位相关。一般而言,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按照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划分,高等学校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三类。但无论哪一类型的高等学校,其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多以高校的不同定位为前提。

1.对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造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

70 ⑬⑪⑩⑨⑦⑥⑤

林 玲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从培养目的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有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类。以潘懋元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从精英到大众教育的过渡阶段”,认为“精英与大众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方向,而且两个发展方向不完全一致”,并提出“大众和精英是高等教育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是并存的,不可互相代替的”。但也有些学者认为,由于我国高校并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受某些现实条件的限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存在着“精英教育”的问题,“高品质,高规格”几乎成为高校、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望。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考虑如何给大多数学生以适当的高等教育,又如何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受到所需要的高深知识教育。进而展开了如何更好的实施精英教育的探讨。一些学者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和育人环境,包括一流的学苗、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广泛的国际交流等,因此,应该肩负起精英教育的贵任,培养拔尖创新型精英人才。但是,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与精英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建立于少数人享有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是相对于未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精英,是较低层次的,体现为一种量的教育;而前者是建立在国民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高层次高素质的精英,体现为一种质的教育。但也有学者提出,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担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任务的同时, 理应以其“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举,以大众化教育为主体,对优质生源、在优势学科培养精英人才”上,提出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型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提出了 “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部分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争创世界一流或国际知名高校的新目标。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有两种基本模式,即通才教育模式和专才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通才教育重视知识综合性和广泛性,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但往往由于涉猎过分广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到影响。通才教育在西方国家以美国为典型。与通才教育对应的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以苏联为代表,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后期发展。我国专才教育模式是从五十年代前苏联模式演变而来,专业划分细,注重理论学习,基础知识扎实,但存在能力培养不足,综合性、应用性不够等弱点,而且不符合学生就业的实际市场需求。因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各自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学者指出,专才与通才不应对立起来。专才教育不是对通才教育的否定。现阶段,“厚基础、宽口径”的思想也是通才教育的观念,所谓“厚基础、宽口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学者提出,“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从加强基础学科、管理体制和教学方式等内部条件着手,更好地实施通才人才培养模式。”

从培养内容上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分。通识教育是指高校全体学生所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养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与通识教育对应的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往往亦指专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直接指向某个职业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从而建立起专业化的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引起了学界的注意。我国50年代起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所导致的过分重专业轻基础、重做事轻做人的教育、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问题相当突出,不少学者呼吁要进行通识教育改革。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力图转变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思想,提倡加强文理基础教育和跨学科教育,适当削减专业教育的理论部分,加强专业实践训练。通识教育成为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上个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经历了从“试点”进而到全面推进的过程。这一改革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71 ⑯⑮⑭

林 玲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

从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清华大学按照“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推进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对口教育向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转变,培养具备健全的人格、社会的责任心、宽厚的基础、创新的思维、全球的视野和领导的潜力等优秀素质的高质量骨干人才,为高层次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当然,重视通识教育虽然能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解决目前大学人才结构不合理,社会适应性较差的问题,但绝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要解决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涉及从教育思想到专业设置,从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到教育投入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优化等一系列问题。

2.对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较窄、缺乏人文素养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其质量难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扩大学生的就业途径,教育部曾就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原则性指导意见。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根据教育部指导意见,很多学者和各高校不仅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改革,而且还在不断对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多样化人才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观点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而是指将自身类型定位于教学主导型,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科研型及以教学为主的地方性大学,因其变革发展的根本动因来自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革,多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安徽工业大学以“立足地方、服务行业、扎根基层、适应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作为北京联合大学的新办与应用性试点专业,在办学之初,就确定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莆田大学结合自身的实际办学条件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观点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既不同于通才教育培养模式,也不同于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它是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出现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修读第二学历(学位)或辅修跨学科的其他专业等途径,使本科生获得本专业以外第二(甚至第三,但极少)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能适应跨专业、跨学科工作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在于它的适度,它既避免了专才的“过窄”,又避免了通才的“过宽”,它既有较宽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又有较深的专业才能,从而使它更具创造性和适应性。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的、一般的高校)目前还不可能全面选择通才教育的培养模式。相比之下,宽基础、多方面的培养模式和复合型人才培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54582/

推荐访问:环境科学专业大学排名 应用型人才培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