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8-31 10:41:5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一)
职务犯罪侦查的新策略

龙源期刊网 .cn

职务犯罪侦查的新策略

作者:杨道榀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6期

【摘 要】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是严厉打击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和基础。职务犯罪不但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降低了党和国家的信誉,因此,严厉打击职务犯罪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任务。如何做好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从而有效的破获职务犯罪案件就变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职务犯罪;犯罪侦查特点;侦查措施;

一、职务犯罪概述【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

职务犯罪指的就是一些具备特殊身份的工作人员利用其本身存在的特殊优势参与并实施的与其职务相关的损害集体和国家形象并使国家和集体遭受严重损失的职务犯罪。

(一)职务犯罪是犯罪行为与行为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犯罪

职务犯罪所发生的过程主要有两个表现的方式:一是特殊机关的工作人员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去实施的与其职务相关联的侵害人民和国家权益的犯罪,这种犯罪方式总体上来讲是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二是其特殊人员虽然没有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来实施所谓的职务犯罪,但其发生的结果与犯罪分子手中固有的权力和本身兼有的职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类犯罪行为从总体而言就是指的我们所谓的特殊机关的特殊人员利用特殊权力进行的特殊犯罪,例如读职罪。

(二)职务犯罪的主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

主体是普通人,主要是以政府的工作人员居多,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权利,使其职务犯罪发生的概率要高于其他群体,这一特点反映了职务犯罪案件中的犯罪主体具有一般性,同时也具有特殊性。

(三)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一定具有很强的隐密性和关联性

多数职务犯罪所发生的过程仅仅存在于个别拥有职权较高的人中,这就给侦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所以在职务犯罪侦查的过程中对于侦查对象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真正犯罪分子的警觉,所以在侦破是选择具有关联性,但意志较为薄弱者进行突破是非常有效的。

二、职务犯罪侦查的特点及性质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二)
论如何做好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工作

龙源期刊网 .cn

论如何做好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工作

作者:莫泽质 王震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4年第11期

摘 要:最后一次讯问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保证案件侦查终结时能够达到法定的证据标准,在移送审查起诉时能够呈现案件的整体脉络,并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向其释法说理从而落实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通过审查证据材料、罗列讯问提纲等准备工作,制作系统笔录、摸清犯罪嫌疑人心理、推进犯罪预防等是做好最后一次讯问工作的重要之举。 关键字:最后一次;讯问;侦查终结

一、引言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六十三条之规定,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案件,证据应当确实、充分。结案工作是对侦查阶段所调取证据的梳理和重评,需要全面审查证据,解决供证间的矛盾,排除合理怀疑,以期案件顺利移送起诉,作出有罪判决,因此,做好结案工作是提高案件质量和规范执法能力的必要保障。

二、最后一次讯问工作的意义

1.具有反映已查案件事实全貌的作用

由于职务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为保证诉讼安全,一般每起案件在立案时都已查实有多笔犯罪事实发生,而核实犯罪事实的过程是在获取一定数量证据的基础上,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核实已掌握证据并获得相关信息,继续调取证据以丰满案件的法律事实的过程,因此在侦查的过程中每次讯问是针对某一笔或几笔犯罪事实进行专题讯问,犯罪事实零散于多份笔录之中,因此最后一次讯问制作的笔录具有反映案件全貌的作意义。

2.具有强化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即有权委托辩护人,律师在侦查阶段的介入是影响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最后一次讯问中明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可为在审查起诉及法院审判阶段对其心理状况做出预判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诉讼程序的推进,犯罪嫌疑人恐惧承担刑事责任的心理逐渐加强,这两方面的原因有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甚至是庭审阶段翻供。因此,在最后一次讯问过程中,讯问人员通过做思想教育,强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心理。

三、最后一次讯问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三)
试谈如何运用侦查谋略迅速突破职务犯罪案件

试谈如何运用侦查谋略迅速突破职务犯罪案件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呈现出更多智能化、隐蔽化、复杂化的特点,犯罪人员也具备了更强的反侦察能力。因此,现阶段侦查人员想要快速的突破案件,就需要有恰当而巧妙的职务犯罪侦查谋略,以发现、揭露、证实犯罪,查获犯罪嫌疑人,迅速侦破职务犯罪。

一、职务犯罪侦查谋略的概念及必要性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

《孙子兵法》道:“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以谋取胜。”“三军之事,莫用于谋。”谋略是人与人之间在对抗中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对其方法策略进行思维谋划的过程和结果。有人认为,广义上的谋略是决策者的智慧、职能、智力,在竞争对抗活动中的计策化;是决策者在竞争对抗的环境中预测未来、把握情势、统筹策划、趋利避害的制胜之道。狭义上的谋略是指在竞争对抗活动中,决策者判断形势,制造和利用信息影响或控制对方决策方向的行为设计。而职务犯罪侦查谋略,是指检察机关侦查职务犯罪部门及其侦查人员,为了发现、揭露、证实职务犯罪,查获犯罪嫌疑人,在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侦查措施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以智取胜,以巧制胜的谋划和设计。随着形势的变化,职务犯罪侦查谋略在实战中显的越来越重要。

(一)职务犯罪的规律、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的要求【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职务犯罪的规律和特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现阶段,职务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较高、社会阅历丰富、有的熟知政策法律等,具有高智能化、高科技化、高隐蔽性和高对抗性的特点,根据长年积累的经验,都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使侦查人员与犯罪主体之间形成了严峻的斗智斗勇格局。在查办案件的实践过程中,职务犯罪规律、特点不断发生变化,职务犯罪嫌疑人更加狡猾,查办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思路、模式必须要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加强谋略运用,这是新形势下适应职务犯罪特点的必然要求。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

(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要求反贪侦查工作重视侦查谋略的运用

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明确规定传唤和拘传的时间最长为12小时,并不能以连续的传唤或拘传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因此侦查部门就应该转变之前的疲劳讯问战术,办案难度进一步加大。根据有关心理研究,一个犯罪嫌疑人在孤单无助的情况下能够坚持不供的心理极限是72小时,也就是3天时间,因此侦查部门采取之前的办案模式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拿下口供。但现在只有12小时的时间,大多数犯罪嫌疑人在心理上都能挺的住,疲劳战术已经被淘汰。因此,在现有的法制环境下,要顺利侦破贪污贿赂类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就需要抛弃老的办案套路,多策划、实施一些有效的计谋策略以获取定案的证据。

(三)当前反腐形势的需要,提高侦查水平和质量

当前,职务犯罪依然易发多发,中央对惩治腐败分子呈零容忍、出重拳的态势,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易深恶痛绝。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继续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在实践办案中,侦查人员办案水平的高低、办案中谋略含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办案力度的大小、办案质量的高低以及办案效果的优略。当前,在查办职务犯罪的过程中,侦查人员充分发挥侦查谋略能力能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实现办案力度、质量、效果和水平的同步提升。实践证明,运用职务犯罪侦查谋略的能力强弱、水平高低,是影响侦查办案格局能否打开,职务犯罪案件能否迅速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职务犯罪侦查谋略的运用原则

职务犯罪侦查谋略作为一种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在运用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存在一定的原则性。

(一)客观性原则【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因此,职务犯罪侦查谋略也应当在客观的分析及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一是要吃透案情。在对一起案件展开初查之前首先要弄清已经获取的证据是否能证明犯罪事实,并充分掌握必要的犯罪线索及情报、信息,在此基础上

对案情发展态势作出分析预测。然后再制定可行的侦查计划,进一步的展开深入的侦查。二是充分了解侦查对象的情况。在运用侦查谋略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在接触犯罪嫌疑人的时候要对其文化程度、教育背景、性格特点、社会经历等情况有充分的掌握,进而了解其犯罪的原因、动机等,特别是部分犯罪嫌疑人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因此在充分了解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后再制定侦查方案、展开询(讯)问等就可以因人设谋、对症下药。

(二)应变性原则

职务犯罪侦查谋略的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灵活善变,《孙子兵法》中讲:“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立案侦查特别是在侦查人员与侦查对象双短兵相接、正面对抗后,双方对彼此的意图、目的都已心知肚明、心照不宣。若侦查人员的目的达不到,侦查对象又狡猾多变,致使案件陷入困境无法前进之后,不及时改变侦查谋略,将无法进一步的突破案件。因此侦查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情况及时调整侦查谋略,及时扑捉战机,取得战果。

(三)优选性原则

优化的侦查谋略是在若干谋略方案中选择出来的。这就要求制定侦查谋略时,尽可能地设计多套方案,而后对各种方案的目标、步骤、方法、实现目标的把握程度以及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情况进行结合性的对比研究,并根据具体职务犯罪个案的实际,按照因案施计、因人施计、因时因地施计等原则,从中选择最为优化的

侦查谋略。 例如,在案件侦查特别是对共同犯罪案件、窝案、串案的侦查中,往往要针对多个问题使用多个谋略,有些对局部、眼前有利的谋略,对全局和长远未必有利,因此,要从站在全局的角度来选择侦查谋略,决不能为抓一个从犯而惊跑一个主犯,为侦破一案而丢掉多案。

(四)合法性原则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侦查职务犯罪案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侦查谋略也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畴之内,坚持依法运用侦查谋略,这是依法治国方略和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基本要求。《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第五十四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因此,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应当把握好迷惑性审查与欺骗引诱性审查的区别,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使用侦查谋略。

三、如何巧妙运用职务犯罪侦查谋略

在查办案件的实践中,若能正确巧妙的运用侦查谋略,可以迅速的指向犯罪事实、突破案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由外到内,周密初查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四)
反贪侦查中兵法运用之实践探索(一)

  【本期主讲】

  蒋世强,1955年12月生,法学本科,先后毕业于重庆市文理学院、西南政法大学。1978年参加工作,任中学教师;1987年调入重庆市永川新胜地区检察院工作,历任刑检科科长(批捕、起诉合一)、法纪科长职侦局长(反贪、反渎、控申、预防合一)等职务;2008年调重庆市检察院侦查监督处工作,任检察员(高三级检察官)。期间,在职务犯罪侦查局工作长达15年之久,曾主办、参半过不少案件,并结合业务实践写下了500余万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论文。如:《直接受理案件初查工作雏议》,被《中国刑事法》杂志刊用;《职务犯罪预防要实现四化》及《建立保外就医法律监督机制的实践探索》均被《人民检察》刊用,并获得优秀论文奖;《公诉案件证据标准及其运用》一文获第6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三等奖。
  [核心提示] 针对反贪侦查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兵法韬略与反贪侦查工作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基础战略、过渡战略、预备战略、狙击战略、攻坚战略、固守战略、总攻战略、决战战略等各个节点上的具体运用的实战分析,充分发挥各战略在初查、立案、获取证据、侦结处理等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展示兵法韬略在反贪侦查实践中的巨大功效。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给反贪侦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反贪侦查工作的新挑战,客观需要反贪部门转变侦查模式、规范侦查行为、严格侦查手段。在这种情势下,将兵法韬略有效地运用于反贪侦查实践,无疑是兵法韬略的战略思想在反贪侦查策略中的生动体现。为此,笔者结合从事反贪侦查工作多年的切身体会,将实践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就兵法韬略在反贪侦查战略中的内在联系及其运用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之为实现侦查手段现代化、侦查活动规范化、侦查队伍专业化发挥积极作用。
  一、基础战略:突出隐蔽初查的“秘密性”
  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初查工作是反贪侦查工作的超前环节,要突出“四个坚持”,体现初查工作的秘密性。
  (一)坚持取证的隐蔽性。“谋成于密”这是兵法的战术原则之一,其要义是保守秘密。将这法则运用于反贪初查环节之中,坚持以突破犯罪嫌疑人口供为目的、以防止反侦查活动为目的、以保障强制措施的实施为目的、以控制调查态势为目的。可采取“声东击西、以假掩真、以虚掩实、以案掩案、以公掩密”等方法隐蔽初查意图。暗中收集、了解初查对象实施犯罪的证据和相关情况,有利于侦查人员正面接触犯罪嫌疑人时的主动性。例如,某检察院在侦办某监狱一监区长何某等人受贿案时,就根据初查时掌握的信息,采取声东击西、以虚掩实等方法,获取了大量犯罪证据,一举突破此案。其具体方法如下:侦查人员不急于介入,隐蔽侦查意图,由驻监检察官利用春节期间例行的安全检查,监管人员只知道驻监检察官只是开展例行的节假日安全检查,一点也不怀疑检察院是在查监区长何某的受贿问题。而驻监检察官严格遵守秘密,不透露半点目的,表面上实行安全检查,而暗中找知情罪犯和知情干警调查,秘密获取了何某收受10名罪犯及其亲属的贿赂12000元,并和副监区长李某、管教干部唐某收受19名罪犯及家属的贿赂款5万元的犯罪事实。在进行内部调查后,即由行贿罪犯告诉家庭住址,并写信给家属如实作证;然后,及时进行外围取证,根据行贿罪犯提供的家庭住址,快速进行取证,将行贿的时间、地点、数额、钱的来源、行贿的过程均讲得清清楚楚;将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都牢牢固定。最后,在秘密获取了大量证据后,觉得时机到了,决定秘密立案,决定先不让其他二名同案人知道,通过监狱纪委通知何某去开会,检察院的侦查人员即在纪委等候,待何某到后,立即对其宣布立案,并将其带走。何某到案后,自知事情已败露,吓得面如土色,不到13小时就开始供述自己单独受贿19000元的犯罪事实;过后,又继续供述了伙同同案犯罪嫌疑人李某和唐某受贿21000余元的犯罪事实。此案就是兵法“谋成于密”的运用,突出了隐蔽取证的重要性。
  (二)坚持取证的智谋性。“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是兵法的战术原则,其要义是以佯攻显示自己准备沿此路线进攻,吸引敌方,暗自迂回到彼处去,乘虚而入。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初查过程中,侦查人员要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存在。要学会用辩证的方法设谋用计,特别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法,切实做到比对手智高一筹、技高一招,用各种计谋去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迹,瓦解犯罪嫌疑人的同盟,截获犯罪嫌疑人的赃证,打乱犯罪嫌疑人的阵脚,以实现成功取证。例如,某检察院在侦办某市广电局长李某受贿案时,通过举报得知,某市广电局长李某伙同他人共同受贿4千余万元,且了解到该案案情特别重大、复杂,有涉及人数多、涉案人员职务高、关系网复杂、取证助力大、查证困难等特点。于是在对该案进行初查前的线索分析,并制定初查计划,注意从正常的现象中去发现蛛丝马迹,对案件线索做横向、纵向、外向多视觉的综合分析。然后,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采取化装侦查的方法,公开以审计局对广电局进行审计以便于行初查摸底,根据举报人提供的证人和相关证据进行初步核实的内部调查。当内部调查判明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的存在后,即迅速兵分两路,一路继续进行公开审计内部调查,隐蔽视线;一路根据内部取证掌握的情况,进行外围取证,待相关物证、书证固定后,认为立案的机会成熟了,决定立案。在决定立案时,公开的是以其中的一名副局长林某挪用公款立案侦查;当时,某检察院决定制造声势,开了五辆警车去了15名侦查人员对李某实施抓捕,对当场对他宣布以挪用公款罪对其立案侦查。林某到案后,说:“你们检察院这个架势把人都吓怕了。”林某到案后不到24小时,就供述了自己单独受贿,并供述了李某、周某、刘某、高某、唐某共同受贿的犯罪实施;紧接着就是收网大战,别将对李某等人决定立案,并分别实施抓捕,李某等人到案后亦供述了共同受贿4千多万元的犯罪事实,某市广电局受贿窝案宣布告破。
  (三)坚持取证的全面性。“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这是兵法战术的原则,其要义是三军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来采取行动,就能无后顾之忧地勇往直前。在初查过程中要重视情报的获取和运用,依靠公开的力量,凭借其广泛的社会关系去收集情报;依靠秘密力量,凭借其特殊身份合法收集情报;依靠自身力量,凭借其专业手段去收集情报;依靠群众力量,发挥广大干警利用接触社会各个层面的便利条件全面收集情报。在获取情报的过程中,可利用知情人等收集与犯罪嫌疑人有关的背景资料,可收集证明犯罪事实存在的证据材料,也可收集有关犯罪嫌疑人串供、串证、转移毁灭证据、逃脱等规避初查的资料;可收集有关犯罪嫌疑人收支、财产状况等资料,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是否存在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初步判断。把初查工作建立在举报与情报的“磨合点”上,坚持将大量举报材料转化为情报储存起来,进行定期、定向、定量、定性分析,借以把握贪贿犯罪的规律和动态。   (四)坚持取证的时机性。“虚实可变,胜可为”是兵法战术原则,其要义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制定取证的策略。在反贪侦查初查工作中,这也不失为一项行之有效的策略。对一些突破时机不成熟的线索,不要强行深入,而应适当拉长初查战线,拓展初查空间,运用多种渠道和采取多种初查方式,内紧外松,可积极创造条件,捕捉战机,多角度地做证人工作,营造条件引其暴露。例如,侦办副局长王某受贿案。据举报得知,该犯罪嫌疑人自持经济建设有功,收受贿赂的手段相关“高明”,很善于狡辩,要花点力气才能攻破。检察院经根据举报所反映的情况,对受贿涉及的时间、地点、行贿人、知情人、行贿地点、行受贿经过进行梳理,开始进行外围取证。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取证,进展极为不顺,涉及的主要证人因公差出国,该院决定表面上对外宣称停止调查,而实际上在暗中等待时机。几个月过去了,一天侦查员终于收到举报人的称报,其表弟李某因承包一水库养鱼要找副局长王某商谈有关事项。当指挥员得到这一信息后,决定抓住这一关键时机,安排侦查员叫举报人的表弟与中间人商定要多少钱才能将此事办妥。中间人回话说:“王某说你在水库签合同时,多给10万元与承办人,由承办人设法再交给王某。”当这个举报人的表弟去签合同时,检察院即派侦查员到水库买鱼,秘密将表弟张某与某管委会签订水养合同时的情节录了下来。这一下,有了秘密武器,案子活了。该案正是因为抓住了取证的最佳时机,获取了重要证据才一举突破的。
  二、过渡战略:突出适时立案的“时限性”
  兵法云:“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立案环节是反贪侦查工作的重要环节,要突出“四个把握”,体现适时立案的时限性。
  (一)把握立案的准确性。“料敌如神,可以击倍”,立案是刑事案件进入完全侦查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决定非强制性调查向强制性侦查的更换环节,直接关系到案件侦破工作能否及时准确地实施,迅速而全面地发现和收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侦查人员必须严格审查立案依据,以确认其立案对象涉嫌贪污贿赂犯罪事实及证据。立案在于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事追究,是根据初查查明的事实和法律规定的条件作出的决定。检察机关决定立案,是侦查机关内部履行的法律手续,这与军队的作战命令有同等效力。侦查人员必须严格审查立案的事实及证据,既要保证犯罪嫌疑人依法受到刑罚处罚,又要保护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为了保证立案侦查工作继续有效开展,除因使用谋略和其他特殊需要外,立案均应秘密进行为宜。
  (二)把握立案的标准性。“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10条的规定,“认为有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法定的立案条件,二者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但并非所有的犯罪行为都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5条就规定了6种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情形,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必须根据法律估量,确定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才能立案;如果对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把握过严,一些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不能实施,那么,侦查工作就会停留在初查阶段,侦查工作无法进行;如果掌握过宽,那么,可能造成撤案数增大的后果,有可能放纵犯罪,使初查工作前功尽弃,必须严格掌握贪贿案件的立案标准,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三)把握立案的及时性。“择人而善用必可胜”。检察机关对收到的控告、举报贪贿材料后,如果不调查核实,过早立案,难免不出现不该立案而立案的现象,给案侦工作带来被动;对该立案而不及时立案,必然会影响迅速开展侦查工作和追究犯罪;使犯罪嫌疑人规避法律惩处,立案必须做到及时。在长期的反贪侦查实践中,有的将立案条件与结案条件混为一谈,把立案当成定案,这与客观实际是相悖的。初查工作所具有的取证方式和侦查手段都有严格的限制,它所承担的任务只能是为立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和确立一定的条件,大量的案件查证工作只能靠立案后的侦查工作来完成。实践中,既不能把立案条件与结案条件混为一谈,也不能把立案与撤案对立起来。有的对撤案的认识具有较大的片面性,认为撤案就是错案,关键是检察机关把立案数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标准,必须消除对立案问题的错误认识,把好初查工作的“度”和获取证据的“量”。
  (四)把握立案的适时性。“审时度势,人弃我取”,适时立案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个案都有自身的特点,完全雷同的案件是不存在的,在把握立案时机的问题上,要因案制宜,坚持抓住一、两件足以证明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证据。“犯罪事实”可以是嫌疑人诸个犯罪事实中的一起犯罪事实,或多起犯罪事实中的一起犯罪事实,但必须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事实;“一两件证据”不要求是充分的,但必须是确实的。决定立案,既要有获胜的信心和正确的战术,又要有应变的思想准备和手段,侦查人员既要克服任意拔高立案标准的做法,又要抛弃撤案就是错案的观念。(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73035/

推荐访问:职务犯罪侦查实务教程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员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