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9-27 09:48:5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一)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会计事业发展浅析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会计事业发展浅析

[摘要]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形成了多民族大杂居、个别民族小聚居、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本文拟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会计事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寻求促进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会计事业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会计

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以及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极度落后,人口增长过快,教育落后,高素质人才匮乏,贫困现象严重,经济发展水平同全省、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会计事业发展相对落后。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会计事业现状

云南是个边疆、贫困、民族众多“三位一体”的欠发达的省份,会计管理工作虽然早已经存在,但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少数民族众多、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层次上还不够高,管理手段软化,社会各界协调不畅,导致会计工作效率低下,基本上只能做到对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很难做到发展和提高。

就云南省会计队伍来说,截至2009年末,全省会计从业人员33.66万人。从学历层次看,本科及以上学历4.7万人,占13.97%,大学专科12.63万人,占37.52%,中专及以下学历16.33万人,占48.51%,总体学历结构偏低;从职称结构上看,初级职称有6.23万人,占18.52%,中级职称资格以上的有1.97万人,占5.85%,无专业技术资格的达25.36万人,占75.34%,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较少。而在少数民族会计中大多是初级人员,与内地发达省份相比,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民族经济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陈旧的经济观念,封闭、落后的民族经济心理与现代商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二)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提要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一直重视民族问题。创造性地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施多种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于促进国家的稳定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现状及相对落后原因,并对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展开了探索性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几点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民族经济政策

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为1.13亿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 ,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①

一、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则由于各种因素发展缓慢,其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部相比差距更大。从西部这几个省份来看,少数民族较多,并且呈现出多样化,55个少数民族,几乎全部都有在北方及西部居住的。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不只对北方及西部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整个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要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全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网上数据来看,2009年西部的人均收入与全国的人均收入相差近3000元,像贵州、青海这些地区的人均收入在全国各地人均收入水平中居后几位。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不能简单的解释为某一个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自然环境、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

①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

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能很好地协调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少数民族经济是以某一少数民族为主体,具有共同历史、共同特征、共同利益关系的群体的经济,虽然内部存在着差异,但在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具有共性的特点,面临着共同的发展问题。民族经济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并由其生存地理环境决定了经济类型和生计方式类型,因此民族经济不能脱离其空间形式而独立存在。但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地区经济是有区别的。这些地区经济在每个层面上都具有一些共性特征。而在具有共性特征的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广西、内蒙古、新疆、西藏和宁夏五个自治区,其经济发展的共性特征是自然地理条件差、灾害频发,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水平、资源型产业比重高,农牧业产值及就业人口比重高,贫困人口多等。同时地区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为这种种复杂性的关系,民族经济政策正在完善中。

(二)历史因素导致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

从历史上看,西南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是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一般较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在建国后国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但是从总体上,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还远远低于国内其他地区。有数据统计,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该区域的创新能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5.64%,是东部沿海地区的45.5%。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低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突出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不同的少数民族对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不同的民族可能会有不同的信仰,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相关项目却很难得到实施,这也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的实行。 (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山路崎岖且交通极为不便,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少数民族。有些地区仍是牛犁、人背、马驼的传统耕作模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放,加大了生产成本,投入与产出价值

比较低。农民种、养出来的物资运不出去买,交通不便,这些自然因素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五)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综教育合素质偏低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总量较大,人口增长迅速,但是这些地区由于观念以及基础教育条件不足,师资力量严重受限,而且学校大多分散且规模不大,儿童的入学率也非常低,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素质相对较低,导致其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三、现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各民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实现和谐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对加快民族经济发展,协调少数民族经济利益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在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和资源开发及大型工程建设中,应把保障当地各民族的利益纳入统一规划和建议中。如制定针对特定少数民族群体的二次分配政策和比例,资源开发中的共同受惠权和优先受惠权,大型建设项目通过培训等提高少数民族的就业比重等。

现阶段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等各种因素导致国家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与北方地区获得的经济发展资金则较少,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资金的流入还受阻,而环境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力资本不足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三)
阻碍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浅析阻碍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摘 要】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发展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最大措施。由于历史渊源、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等诸方面的原因,德宏州世居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聚居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普遍存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广且程度深、毒品艾滋病危害大等问题。要加快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脱贫发展步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入创新机制,制定优扶政策,强化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关键词】 民族经济;景颇族;制约因素;脱贫发展;对策研究

一、德宏州州情概述

德宏州是云南省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德宏州国土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辖潞西、瑞丽、梁河、盈江、陇川二市三县,东和东北与保山市的龙陵、腾冲两县毗邻,南、西和西北与缅甸联邦接壤。据州法定统计(下同):德宏州辖50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370个村(居)委会、375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9.4万人(城镇人口39.46万人,占总人口的33.05%;农村人口79.94万人,占总人口的66.95%)。23个乡镇、141个村委会、195个村民小组与缅甸相连,国境线总长503.8公里,在边境一线居住生活的人口10多万人。有瑞丽、畹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盈江、陇川章凤两个国家二类口岸,边境口岸及通道阡陌畅通,无天然屏障,中缅两国边民探亲访友、商贸往来极为频繁。

二、景颇族聚居区基本情况

德宏州有傣、景颇、德昂、阿昌、傈僳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59.44万人(占德宏州总人口119.4万人的49.78%),其中:傣族35.55万人;3个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13.66万人、阿昌族3.09万人、德昂族1.43万人;傈僳族3.15万人;其他少数民族2.56万人。

景颇族是德宏州内被国家和省政府定为重点扶持发展的3个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之一。按德宏州景颇族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的村委会统计,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州5个县市37个乡(镇)136个村委会1260个自然村,总人口260585人(其中景颇族123943人,占德宏州总人口119.4万人的 10.38%),农户59102 户,劳动力142921人。景颇族既是人口较少民族又是特困少数民族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半山区、深山区、高寒

山区和边境地区,呈大杂居、小聚居分散形式,一般以自然村为聚居区,部分在一个自然村与其他民族杂居。聚居区可耕土地大多为山地,水田为“雷响田”,面积较少,以种植稻谷、玉米、甘蔗及不成规模的经济林果和家庭养殖为主。

三、景颇族聚居区发展概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给景颇族聚居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尤其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作出采取特殊政策加快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发展步伐的重大决策,制定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德宏州各级各部门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在实施乡村公路、村内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以及教育、卫生、文化、通讯、广电、人才培养和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基本形成了粮蔗茶畜等支柱产业,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经济发展成倍增长,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涌现出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景颇村有力地促进了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景颇族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的136个村委会聚居区耕地面积699395.08亩(有效灌溉面积238978.7亩),茶园果园面积128104.5亩,林地面积2391705.6亩,草场面积31560.35亩;荒山荒地144564.2亩;粮食总产量38489.71万公斤;大牲畜存栏70553头∕匹,羊69258只,猪171684头;经济作物总收入77733.2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572.45万元;劳务输出7216人,总收入3163.51万元。

德宏州有24个边境集镇列入云南省小城镇建设计划,涉及景颇族聚居区的乡镇有7个(潞西市:遮放镇、三台山乡、芒海镇;陇川县:陇把镇、景罕镇、清平乡;盈江县:盏西镇)。据2010年5月州民宗局对德宏州人口较少民族10%以上景颇族聚居区自然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监测统计,景颇族聚居区1250个自然村有1128个通了公路,通电的自然村1192个,通电话968个,通邮的自然村1044个,能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的自然村1006个,安全饮用水的自然村753个。景颇族聚居乡镇都建有卫生院,220个村委会建有卫生室,40个乡镇有文化站,部分村寨有文化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成效,如盈江县平原镇富联村下拱别村民小组,全村有35户132人,耕地165亩(人均1.06亩),以种植水稻、甘蔗、核桃等经济林木为主,人均纯收入达2111元,家家户户建了新房。

2009年,德宏州有各级各类学校485所(不含教学点),在校生211360人;有教职工13451人,其中专任教师11838人。有148889名农村学生免除了学杂费,118152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得到了生活补助。幼儿园在园幼儿27886人(景颇族在园幼儿2691人);小学397所、教学点166所,在校生107872人(景颇族学生1444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8%;普通高中67所,【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

其中高中2所,完中6所,初级中学5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在校初中学生50974人(景颇族学生6425人),毛入学率98.3%。普通高中在校生10489人(景颇族学生822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48.02%。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9618人(少数民族学生4446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为1.03:1,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大体相当的目标。特殊学校6所,在校生307人(景颇族44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

四、阻碍景颇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由于历史、自然、文化和其他诸方面原因,德宏州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阻碍和制约景颇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脆弱

德宏州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聚居区136个村委会中:通油路有30个,未通106个;通电136个,未通无;有卫生室125个,需设建11个;有文化室108个,需设建28个;有安全饮用水103个,安全饮用水未达标的33个。据2010年5月州民宗局对德宏州人口较少民族10%以上景颇族聚居区自然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监测统计,在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聚居的136个村委会1250个自然村中:通公路的自然村1128个,未通公路122个;通电的自然村1192个,未通电58个;通电话的自然村968个,未通电话282个;通邮的自然村1044个,未通邮206个;能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的自然村1006个,但仍然有244个自然村难以接收套数多、信号稳定、画面清晰的广电节目;753个自然村均实施了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工程,但有5497个自然村的人畜安全饮水仍需进行改造。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

(二)贫困问题严重

据2010年5月州民宗局对德宏州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总人口10%以上聚居区自然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监测统计,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聚居区总人口260585人(其中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123943人),总户数59102户,劳动力总数142921人。其中:贫困户25501户(其中五保户2032户),占总户数的43.15%;贫困人口(按当年标准)111221人,占总人口的42.68%;因灾因病返贫人口4873人,占总人口的1.87%;13271户村民仍居住简易房,占总户数的22.45%;缺乏生存条件需易地搬迁户3589户15686人,分别占总户数6.09%和总人口的6.02%。因守边不能搬迁的边民1875户8497人;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需异地搬迁村民49户190人。2009年,德宏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831元,在10%以上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聚居区136个村委会(含其他民族)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不含1000元)以下的村委会有18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2000元(不含2000元)的村委会有6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2830元的

村委会有35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831~3999元的村委会有22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00元以上的村委会有1个。综上可见,低于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831元的村委会有113个,高于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831元的村委会有23个。【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聚居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三免”政策,但中小学校舍依然破旧简陋,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情况突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设备短缺,缺医少药,因病致贫、因贫致病问题突出,有的村寨是地方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重灾区,地方性疾病主要有氟中毒、伤寒、缺碘和风湿等,患者人数7423人,传染病主要有疟疾、艾滋病、肺结核和水痘等,患者人数792人。文化体育基础薄弱,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德宏州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1%,但由于贫困,仍有许多景颇族农户买不起电视机,即使有电视机也只能收看到1-2个频道,因信息闭塞,先进的文化和科技难以推广普及。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艰难,在外来文化冲击下,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加速消失。另外,境外敌对势力对边境人口较少民族的宗教、文化渗透不断加剧,毒品、艾滋病危害严重,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自我发展能力差,产业发展难度大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受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制约,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聚居地区教育十分落后,青壮年劳动者绝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缺乏脱贫致富的动力。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当家理财能力等较弱,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或冷凉地区,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原始的耕作方式和粗放的经营方式仍然是生产生活的主流,多数村寨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难以形成规模的经济产业,因灾返贫现象严重,农民群众增收困难。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群众增收渠道窄,普遍缺乏稳定的增收项目和支柱产业,实现彻底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五)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相对不平衡

“十一五”期间,虽然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扶持目标,但扶持资金投入有限,整村推进标准较低,难以支撑起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且各地发展起点不一,情况各异,在扶持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据2010年5月州民宗局对德宏州10%以上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聚居区自然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监测统计:在136个村委会1260个自然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村委会仅700元,最高村委会达4032元,相差3332元;即使在同一村委会

内,自然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同一民族、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

五、加快景颇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措施

根据德宏州景颇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针对制约景颇族发展的主要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加快景颇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428262/

推荐访问: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经济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