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明中学2016高考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7-05-09 09:4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篇一】:四川省绵阳市普明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语文试题

绵阳市普明中学2016届高三10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1-6题,12-15题答在机读卡上,其他题答在答题卷上)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寻找汉字里的中国思维

王鸿谅

“象”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描画的一头大象。根据现代的考古发现,黄河流域出土了

很多大象的骨骼,这说明殷商时期的黄河流域,是温润的亚热带气候,很适合大象的生存,只是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大象变得十分稀少甚至绝迹。那个时期的大象,就好比后来的牛或马,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论衡·书需篇》记载着“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之为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象耕鸟耘”。甲骨文里的“为”字,从手从象,看起来像人用手牵着一头大象,表示驾驭大象进行耕作,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行为做,应该就是这种传说的见证。

从大象而来的“象”字,与语言相结合之后的使用中,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意义。它可

以指形象,《尚书·皋陶谟》里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它也可以指意象,《周易·系辞上》里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所宜,故谓之象。”“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哲学思想领域,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范畴,几乎无处不有‘象’的形影。”研究者王作新说,“论天体,说天象;论人体,说脉象;谈思维,则有想象、意象。”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里这样总结:“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对“象”这个字,从构形到赋予多层次意义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传承下来的东方式认知和思维方式——“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客观物象是这种认知的起点。体现在造字里,就是象形,对事物进行描绘。许慎在《说

文》里解释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种描绘并不是简单的原物实录,如果仅止于此,那就是绘画,而不是文字。从绘画跨越到文字,关键在于取象过程中的思维创造,这就是古人说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种思维创造,帮助人们突破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自然万物可取象,人类的社会活动可取象,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获知的抽象概念也可取象,就像《周易》里说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体现在文字的演变上,就是从源生字到孳生字的发展,音、形、义的组合方式,让文字的丰富有了无限种可能。

“象”与“意”的关联,一直就是古代文献乐于论述的主题。《周易·系辞上》说:“书

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王弼在《周易·明象》里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在“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过程里,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完成了具象—抽象—意象的转换。首先是对客观物体表象特征的考察,这是具象的,但是人们的观察并不仅仅停留在这种表象的描述,而是对客观物体进行抽象和归类,在造字时取其特征,由一个而知一类。比如甲骨文里的“人”字,并不是具体某个人的肖像描绘,而是一个侧立的人形。这种提炼的特征,最后固定为表意的汉字,又成为一种意象的存在。这种频繁的思维转换,也让汉字里的东方式认知,不同于西方科学,并不是通过内在的微观本质的分析来获得规律,而是通过整体特征之上的高度抽象而获得概念,注重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直观、形象和感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引用相关典籍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周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句,旨在佐证“取象过程中的思

维创造帮助人们突破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

B.引用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里“盈天下而皆象矣„„莫非象也”这一段话,目的在于说明“象”字在传统文化里也可以指意象。

C.引用《沦衡·书需篇》中“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之为耕”,意在说明殷商时期

的大象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D.王弼在《周易·明象》里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些都说明“象”与“意”之间存在着关联。

2.下列关于“象”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象”字源于大象,应该属于象形字。在甲骨文字形里。“象”字就是描画的一头

大象。

B.“象”字与语言结合之后,具有了更多层次的意义,它既可以指形象,也可以指意

象等。

C.“象”字在中国文化中无处不在,哲学思想领域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范畴都有其

身影。

D.“象”字从构形到赋予多重内涵,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这一东方式的思

维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说中的“象耕”,可从甲骨文里的“为”字得到佐证,该字从手从象,表示人用

手牵着大象进行耕作,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行为做。

B.文字和绘画都对客观物象进行描绘,而绘画是简单的原物实录,在取象过程中需要

借助于思维创造,这样绘画就跨越到了文字。

C.“人”字的创造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完成了具象——抽象——意象的转换,

即观察表象特征——抽象和归类——取其特征。

D.汉字里的东方式认知注重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直观、形象和感悟,是通过整体特征之

上的高度抽象而获得概念,比西方科学更为合理。

二.古诗文本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7题。

陈襄,字述古,侯官人也。学者称为古灵先生。是时,学者方溺于雕篆之文,相高以词

华。先生独有志于传道,与其同里周希孟者为友,气古行高,以天下之重为己任。闻者始皆..

笑之,先生不为动,躬行益笃,学者亦稍稍化之,多从之游,虽有诞突恣傲不可率者,不敢

失礼于其门。

以进士为浦城簿,县缺令,先生行令事,断狱明决,人莫能干以私。首兴学宫,为诸生.

讲学,从之者五百余人。部使者安积至其县,先生以十事陈之,安是之,皆为施行。迁为仙

居令,仙居山县,莫知学,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浦城。有问难者,得乘先生听讼之暇,

入问于庭。偶出行部,遇山谷中有小学,辄下车为童子辈讲经。从学者渐多。迁著作佐郎、

河阳知县,仙居之民攀车遮道,徒以行,几不得出境。

时富弼帅河阳,一见厚礼之。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仙居。或谤之富公曰:“是赚子

①弟辈束耳!”富公以告,先生曰:“自反而缩,何嫌人言!”或劝先生罢讲,答曰:“以

谗人,使诸生遂不得闻道,吾耻之。”讲益力。富公久而益奇之,入相,荐为太常博士,召

试秘阁校理,寻判祠部。

②已而以祠部员外郎知常州,复兴学宫、课诸生如河阳。常州运渠横遏震泽,积水不得

北入于江,为吴下民田之害。先生以渠之丈尺,对民田之步亩,分授以浚,深广有制,不月

而成,遂削望亭古堰,而震泽积水乃克北流,田患以除。迁司封员外郎,为开封府推官。将.③行,得公帑杂收无名钱数百万,因以偿积年官逋之未清者。王荆公执政,行新法,先生力

言青苗不便。荆公欲出之,而上不许。荆公恶之不已。 .

(选自《宋元学案·卷五古灵四先生学案》)

【注】 ①束:送给教师的报酬。②震泽:即江苏太湖。③公帑(tǎnɡ):国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古行高 气古:气质古雅 ..

B.人莫能干以私 .

C.而震泽积水乃克北流 .

D.荆公恶之不已 .干:求取、追求 克:克服、制伏 恶:痛恨、忌恨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陈襄积极兴学的一组是( )

①首兴学宫,为诸生讲学 ②安是之,皆为施行 ③先生力言青苗不便 ④遇山谷中有

小学,辄下车为童子辈讲经 ⑤富公久而益奇之 ⑥自反而缩,何嫌人言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偶出行部,遇山谷中有小学,辄下车为童子辈讲经。从学者渐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襄因为考中进士而被授予浦城县令之职,他断案英明果决,不徇私情,并在当地

首倡学宫,亲自为弟子们讲学,当时追随他学习的弟子达五百余人。

B.陈襄任仙居县令时,大力推行教育,在处理公务的间隙,还热心为弟子们解答疑难。

离任时仙居百姓挤在路上拦着车舍不得他离开。

C.陈襄在河阳兴办学宫时,有人诽谤他是在赚取年轻人的学费,他毫不畏惧;有人劝

他罢讲,他反而越发尽力讲学。

D.常州河运水渠淤塞,使太湖水不能流入到长江,常酿成水灾。陈襄安排百姓疏通淤

渠,挖开望亭古堤,使太湖积水北流长江,农田水患得以解除。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闻者始皆笑之,先生不为动,躬行益笃,学者亦稍稍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明中学2016高考。

(3)将行,得公帑杂收无名钱数百万,因以偿积年官逋之未清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第8-9题。

少年游 蒋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蒋捷,宜兴竹山人,又号竹山。宋亡后,遁迹不仕。

8.请说明“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的含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全下列空缺部分。(每空1分)

(1)《逍遥游》中,庄子言简意赅而又深刻的指出“逍遥游”境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三句勾勒了刘裕不凡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三.小说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生 命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

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九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

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

普明中学2016高考。

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

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

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

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

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

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田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

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田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

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

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

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

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

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

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

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

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

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

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

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

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

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

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

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

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田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民”,说他们“皮包骨”是为下面他们抢馒头做铺

垫,因为饿所以才抢,这是很正常的。

B.大胡子少校见到百姓抢馒头,“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关枪用手端起来

对准饥民”,这里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描写。

C.大胡子少校“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这些举动表明了他认为

自己无能,让百姓挨饿,从而深感愧疚。

D.当大胡子少校对小女孩说会让她吃饱时,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露出稚气的笑。说明

小女孩还小,并不知道大胡子是在骗她。

E.当大胡子少校与耿师长拿着那个缺口的馒头来找小翠时,我们可以推想,大胡子少校

肯定跟前线战士们讲过这个故事。

(2)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文章结尾:“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

“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这个结尾有什么深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文章标题是“生命”,但有人认为以“小翠”做文章标题更合适。请就此问题进行探

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四川省绵阳市普明中学2016届高三10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绵阳市普明中学2016届高三10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1-6题,12-15题答在机读卡上,其他题答在答题卷上)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寻找汉字里的中国思维

王鸿谅

“象”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描画的一头大象。根据现代的考古发现,黄河流域出土了很多大普明中学2016高考。

象的骨骼,这说明殷商时期的黄河流域,是温润的亚热带气候,很适合大象的生存,只是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大象变得十分稀少甚至绝迹。那个时期的大象,就好比后来的牛或马,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论衡·书需篇》记载着“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之为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象耕鸟耘”。甲骨文里的“为”字,从手从象,看起来像人用手牵着一头大象,表示驾驭大象进行耕作,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行为做,应该就是这种传说的见证。

从大象而来的“象”字,与语言相结合之后的使用中,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意义。它可以指形

象,《尚书·皋陶谟》里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它也可以指意象,《周易·系辞上》里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所宜,故谓之象。”“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哲学思想领域,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范畴,几乎无处不有‘象’的形影。”研究者王作新说,“论天体,说天象;论人体,说脉象;谈思维,则有想象、意象。”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里这样总结:“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对“象”这个字,从构形到赋予多层次意义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传承下来的东方式认知和思维方式——“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客观物象是这种认知的起点。体现在造字里,就是象形,对事物进行描绘。许慎在《说文》里

解释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种描绘并不是简单的原物实录,如果仅止于此,那就是绘画,而不是文字。从绘画跨越到文字,关键在于取象过程中的思维创造,这就是古人说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种思维创造,帮助人们突破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自然万物可取象,人类的社会活动可取象,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获知的抽象概念也可取象,就像《周易》里说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体现在文字的演变上,就是从源生字到孳生字的发展,音、形、义的组合方式,让文字的丰富有了无限种可能。

“象”与“意”的关联,一直就是古代文献乐于论述的主题。《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

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王弼在《周易·明象》里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在“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过程里,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完成了具象—抽象—意象的转换。首先是对客观物体表象特征的考察,这是具象的,但是人们的观察并不仅仅停留在这种表象的描述,而是对客观物体进行抽象和归类,在造字时取其特征,由一个而知一类。比如甲骨文里的“人”字,并不是具体某个人的肖像描绘,而是一个侧立的人形。这种提炼的特征,最后固定为表意的汉字,又成为一种意象的存在。这种频繁的思维转换,也让汉字里的东方式认知,不同于西方科学,并不是通过内在的微观本质的分析来获得规律,而是通过整体特征之上的高度抽象而获得概念,注重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直观、形象和感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引用相关典籍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周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句,旨在佐证“取象过程中的思维创造帮

助人们突破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 B.引用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里“盈天下而皆象矣„„莫非象也”这一段话,目的在于说明

“象”字在传统文化里也可以指意象。

C.引用《沦衡·书需篇》中“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之为耕”,意在说明殷商时期的大象在

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D.王弼在《周易·明象》里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些都说明“象”与“意”之间存在着关联。

2.下列关于“象”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象”字源于大象,应该属于象形字。在甲骨文字形里。“象”字就是描画的一头大象。 B.“象”字与语言结合之后,具有了更多层次的意义,它既可以指形象,也可以指意象等。

C.“象”字在中国文化中无处不在,哲学思想领域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范畴都有其身影。

D.“象”字从构形到赋予多重内涵,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这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说中的“象耕”,可从甲骨文里的“为”字得到佐证,该字从手从象,表示人用手牵着大

象进行耕作,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行为做。

B.文字和绘画都对客观物象进行描绘,而绘画是简单的原物实录,在取象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思

维创造,这样绘画就跨越到了文字。

C.“人”字的创造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完成了具象——抽象——意象的转换,即观察表

象特征——抽象和归类——取其特征。

D.汉字里的东方式认知注重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直观、形象和感悟,是通过整体特征之上的高度

抽象而获得概念,比西方科学更为合理。

二.古诗文本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7题。

陈襄,字述古,侯官人也。学者称为古灵先生。是时,学者方溺于雕篆之文,相高以词华。先

生独有志于传道,与其同里周希孟者为友,气古行高,以天下之重为己任。闻者始皆笑之,先生不..

为动,躬行益笃,学者亦稍稍化之,多从之游,虽有诞突恣傲不可率者,不敢失礼于其门。

以进士为浦城簿,县缺令,先生行令事,断狱明决,人莫能干以私。首兴学宫,为诸生讲学,.

从之者五百余人。部使者安积至其县,先生以十事陈之,安是之,皆为施行。迁为仙居令,仙居山县,莫知学,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浦城。有问难者,得乘先生听讼之暇,入问于庭。偶出行部,遇山谷中有小学,辄下车为童子辈讲经。从学者渐多。迁著作佐郎、河阳知县,仙居之民攀车遮道,徒以行,几不得出境。

①时富弼帅河阳,一见厚礼之。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仙居。或谤之富公曰:“是赚子弟辈束

耳!”富公以告,先生曰:“自反而缩,何嫌人言!”或劝先生罢讲,答曰:“以谗人,使诸生遂不得闻道,吾耻之。”讲益力。富公久而益奇之,入相,荐为太常博士,召试秘阁校理,寻判祠部。

普明中学2016高考。

②已而以祠部员外郎知常州,复兴学宫、课诸生如河阳。常州运渠横遏震泽,积水不得北入于江,

为吴下民田之害。先生以渠之丈尺,对民田之步亩,分授以浚,深广有制,不月而成,遂削望亭古普明中学2016高考。

③堰,而震泽积水乃克北流,田患以除。迁司封员外郎,为开封府推官。将行,得公帑杂收无名钱数.

百万,因以偿积年官逋之未清者。王荆公执政,行新法,先生力言青苗不便。荆公欲出之,而上不许。荆公恶之不已。 .

(选自《宋元学案·卷五古灵四先生学案》)

【注】 ①束:送给教师的报酬。②震泽:即江苏太湖。③公帑(tǎnɡ):国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古行高 气古:气质古雅 ..

B.人莫能干以私 .

C.而震泽积水乃克北流 .

D.荆公恶之不已 .干:求取、追求 克:克服、制伏 恶:痛恨、忌恨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陈襄积极兴学的一组是( )

①首兴学宫,为诸生讲学 ②安是之,皆为施行 ③先生力言青苗不便 ④遇山谷中有小学,

辄下车为童子辈讲经 ⑤富公久而益奇之 ⑥自反而缩,何嫌人言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偶出行部,遇山谷中有小学,辄下车为童子辈讲经。从学者渐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712775/

推荐访问:2016普明中学住校 精英中学2016高考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