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来源:演讲稿 时间:2016-03-11 09:43:4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演讲稿】

第一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

——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在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的所有论述中,这句话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它揭示了培育法治精神对推进法治建设的巨大作用。

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的施行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我国公民依法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信访不信法”局面初步扭转,“执行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要进一步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2004年4月1日清晨,北京市崇文区花市的一条胡同里,63岁的黄振沄老汉在老屋前插了一面国旗,又从宪法中摘出一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在木板上放在门口,挡住了前来强拆的人群。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2014年10月,福建石狮的黄环球老人因为遭遇强拆,将当地政府、国土资源局和行政执法局告上法院,一审获胜。

“宪法作为根本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他法律是对宪法规定的细化和展开。【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应当说宪法和法律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莫纪宏说,“10年前黄振沄老人站起来用宪法维护自己的权益,10年后黄环球老人选择与政府‘对簿公堂’,这说明百姓心中确实有一杆秤,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宪法和法律是有用的,要依法维权。”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信访改革,从信“访”到信“法”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谈起“信访不信法”现象,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岳成直呼:“这是一种顽疾。”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我在代理案件时碰到过,法院判决已经生效了,一方当事人不满意,不是依法申诉,而是不断地去党政机关上访。有的地方为了维护稳定,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安抚措施,甚至要求法院必须按上访人员的意愿来改判。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谁闹谁有理,谁闹谁得便宜’的局面,消解法律权威,使人们的法治观念更加淡薄。”岳成说。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是一场“重头戏”,既涉及广大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又直接反映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的能力。

事实证明,法律才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最有效的武器,法律问题也只能通过法律来解决。希望四中全会能在提高公民法治观念、使法律成为纠纷解决的基本方式等方面多出新举措。”

“执行风暴”,培育法治精神需要刚性约束

9月29日,江苏南京,乘地铁出行的市民们发现一件新鲜事:地铁站台里的大屏幕上,不时蹦出一条法律“老赖”的信息,不仅列出了姓名、身份和大幅照片,还写明了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事实。一个个被曝光的法律“老赖”,吸引了往来行人围观。

第二篇:《精选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精神演讲稿汇编》

精选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精神演讲稿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在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的所有论述中,这句话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它揭示了培育法治精神对推进法治建设的巨大作用。

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的施行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我国公民依法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信访不信法”局面初步扭转,“执行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要进一步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2004年4月1日清晨,北京市崇文区花市的一条胡同里,63岁的黄振沄老汉在老屋前插了一面国旗,又从宪法中摘出一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在木板上放在门口,挡住了前来强拆的人群。

第三篇:《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法治作为迄今为止最好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包含两个逻辑层面。首先法治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权力配置的科学和合理以及机制运行的高效和有序等制度层面。时至今日,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早已确立并在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权力监督制衡机制日益完善,执法司法体制改革正在破冰,法治中国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然而制度层面的法治并非法治的全部,更非法治的实质,法治的实质是对法律制度的内化和认同,是对法律至上的信奉和坚守,它体现为一种依法而行的行为模式、一种循法而动的思维习惯、一种敬法畏法的生活态度。它意味着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律精神如同血液一样流淌在人们体内,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培养出既懂得主张自我权利,又懂得尊重他人权利的真正的人。没有法治理念的树立、法律精神的培育、法治文化的形成,法治只不过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躯壳。因此法治中国建设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追求价值层面的实质法治:树立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形成法治文化,让法治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才是法治的真谛所在。   法治的生活方式,要求法律必须切实可行并且得到普遍遵守。“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任何法律不管立法初衷多么美好、立法理念多么先进,如果不能得到普遍遵循,那就只不过是看得见摸不着的镜花水月,不仅不能实现立法初衷,而且还会重创法律的尊严。这种现象如果连点成面的话,法律就会毫无权威可言,法律至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法治国家建设也会成为空中楼阁。这几年来,我国立法速度很快,立法数量相当可观,但是许多法律法规都存在一定缺陷,就是可操作性太差,不仅执法机关难以执行,广大公众不好遵循,甚至出现守法者吃亏,违法者得利、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合理现象,使得许多法律法规形同虚设。还有一些法律法规立法质量不高,存在很大漏洞,实践当中,有些不法之徒利用法律漏洞想方设法规避法律的约束,逃避法律的制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立法工作,努力提高立法质量,力避模糊式立法、粗放式立法、口号式立法等不良立法偏好,“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确保法律法规真正得到执行和遵守。   法治的生活方式,要求行政权力受到严格限制,行政行

为依法行使。公民最经常、最直接接触的权力就是行政权,而现代行政权具有膨胀和扩张的趋势,如果不对其加以严格限制,必然导致权力滥用、腐败滋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使职权,具有强烈的正面示范效应,能够带动全体公民遵纪守法。反之,如果行政机关滥用权力,领导干部徇私枉法,则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整个社会法治信仰的坍塌。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行政执法体制尚未理顺,导致政府分工不明,权责不清,越位错位现象严重,争权诿责问题突出。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关键在于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各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守住政治操守,勒紧权力缰绳,广大公众才会上行下效,自觉奉法律为圭臬。   法治的生活方式,要求司法必须公正,切实维护公平正义。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建立在司法公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司法不公、权大于法,公众自然就会弃司法如敝履、视法律为儿戏,法治信仰就会遭到严重侵蚀。培根曾经指出:“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是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当前我国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社会公众对于司法的信任度普遍不高,司法权威未能真正树立。因此,改革司法体制,保障司法公正,是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中之重。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改善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培育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崇,使人人怀有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民众普遍存在着耻讼、惧讼、厌讼等心理。加之长期延续的熟人社会,又使中国的处世哲学当中人情观念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到法治环境的改善的和法治文化的培育。这就需要通过法治宣传教育,根除传统观念的影响,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

努力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让法律成为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信仰法律不是把法律当成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是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终极性,乃至于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只有当法治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在全社会养成一种适应法治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人人都接受法律的约束并从法律中获得自由,法治中国才会真正实现。

第四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在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的所有论述中,这句话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它揭示了培育法治精神对推进法治建设的巨大作用。

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的施行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我国公民依法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信访不信法”局面初步扭转,“执行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要进一步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2004年4月1日清晨,北京市崇文区花市的一条胡同里,63岁的黄振沄老汉在老屋前插了一面国旗,又从宪法中摘出一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在木板上放在门口,挡住了前来强拆的人群。

2014年10月,福建石狮的黄环球老人因为遭遇强拆,将当地政府、国土资源局和行政执法局告上法院,一审获胜。

“宪法作为根本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他法律是对宪法规定的细化和展开。应当说宪法和法律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莫纪宏说,“10年前黄振沄老人站起来用宪法维护自己的权益,10年后黄环球老人选择与政府‘对簿公堂’,这说明百姓心中确实有一杆秤,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宪法和法律是有用的,要依法维权。”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信访改革,从信“访”到信“法”

谈起“信访不信法”现象,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岳成直呼:“这是一种顽疾。”

“我在代理案件时碰到过,法院判决已经生效了,一方当事人不满意,不是依法申诉,而是不断地去党政机关上访。有的地方为了维护稳定,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安抚措施,甚至要求法院必须按上访人员的意愿来改判。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谁闹谁有理,谁闹谁得便宜’的局面,消解法律权威,使人们的法治观念更加淡薄。【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岳成说。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是一场“重头戏”,既涉及广大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又直接反映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办事的能力。

事实证明,法律才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最有效的武器,法律问题也只能通过法律来解决。希望四中全会能在提高公民法治观念、使法律成为纠纷解决的基本方式等方面多出新举措。”

“执行风暴”,培育法治精神需要刚性约束

9月29日,江苏南京,乘地铁出行的市民们发现一件新鲜事:地铁站台里的大屏幕上,不时蹦出一条法律“老赖”的信息,不仅列出了姓名、身份和大幅照片,还写明了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事实。一个个被曝光的法律“老赖”,吸引了往来行人围观。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人介绍,这次晒“老赖”活动暂定为期3个月,地铁和公交车上每天循环播放16次,每次播放10个人的信息,每10天更换一次。

2013年7月,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全国各级法院陆续开始了晒“老赖”的行动。在无锡,法院通过商场大屏幕及公交移动电视晒出“老赖”信息后,短短一个月就有20多人主动履行近2000万元;在河南,全省有数千人登上老赖“黑名单”,其中一部分还被追究刑事责任……进入2014年,曝光行动升级为惩戒,经多部门信息联网,“老赖”们在坐飞机、坐高铁、申请贷款、办信用卡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严格限制。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表示:“2013年全国法院受案量已有1400多万件,但与此同时,大量生效判决得不到执行、成为一纸空文。‘诉讼爆炸’与‘执行难’同时存在,是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公民的法治观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法院系统掀起‘执行风暴’一年多来,‘执行难’问题开始缓解。实际上大部分‘老赖’是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就是觉得法律治不了我。这说明,培育法治精神不能仅靠宣传和倡导,还要靠刚性的约束措施和信息化手段,形成威慑力。这对全社会也是一种引导。【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文章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出自司法是调整社会关系及秩序的总开关,是法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方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公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司法,是对法治秩序的维护,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是司法的灵魂,是法治的生命线。没有司法,法律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法律的权威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人人信法、守法、服法和护法的基础。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而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实现司法公正,确保严格执法,必须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就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司法改革上步子大、措施实。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是司法,司法及其结果与公民权益密切相关,因而也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领域。司法是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公正和正义。从司法机制体制设置和建设角度讲,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是司法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司法不公和司法领域的腐败,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演讲稿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司法改革的机制体制作出了细致规划。按照这个规划,司法改革将推行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将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这些司法体制改革措施,除了探索形成适应社会变化的司法制度以外,也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说到底,实现司法公正,确保严格司法的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通过每一起具体案件获得社会公正与正义的切实感受。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司法队伍,使司法工作人员把每一起案件的审理都作为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来认识来对待,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
  司法是国家强制力的具体体现,是法律权威的最重要渊源。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法律保护公民权益的作用,都要靠司法的实际运作来实现。推进司法改革,在党的带领下开始依法治国新征程,定能开创一个体系完备、公平彰显、活力迸发、秩序井然的法治中国新局面。

第五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国家信仰 》

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落幕。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这次全会精神,特作如下安排:

一、高度关注全会进程。全校师生员工要积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不同形式,收听收看全会的相关报道,及时关注大会进程,全面了解全会精神。

二、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各基层党组织、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师生员工,通过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下一阶段我校系统组织开展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奠定基础,营造氛围。

三、全面贯彻全会部署。各基层党组织、各单位要在学习过程中准确把握这次全会提出的重大部署和贯彻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把全会精神贯彻到教学、科研、服务、改革等各个方面,落实到育人全过程。

因为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顶层设计、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总指针、总遵循。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三个关键”,抓好“五个环节”,把依法治国各项任务在我省落实好,不断推动法治江西建设取得新成效。【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国家信仰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国家信仰

“三个关键”,即社会公正、社会诚信、社会秩序。其中,社会公正是法治的价值追求,社会诚信是法治的重要基础,社会秩序是法治的基本要求。这“三个关键”是加强法治建设的三个支点,构成了稳定的“三角支架”。一是要确保社会公正。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等方面都对确保社会公正提出了要求,通篇贯穿了公平正义的理念。推进法治江西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坚持把公正作为法治的生命线,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促进公正、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二是要提升社会诚信。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当前,人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文章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演讲稿——让法治成为国家信仰 出自】演讲稿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anjiang14396/

推荐访问:法治成为信仰的演讲稿 学习十八四中全会精神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