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手》经典台词

来源:台词 时间:2016-04-01 08:53:5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台词】

第一篇:《电影《推手》影评【原创精品】》

第二篇:《电影_推手_片名的内涵解读》

影视欣赏

电影《推手》片名的内涵解读

◎杨

本文探析了影片《推手》的片名内涵:作为太极

中的对抗动作,它还隐喻着文化间的冲突、矛盾与抗争,人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刻不在精神层面与文化观念方面进行对话,在不断冲突和磨合中寻找生活中的定位和自身的价值。本文还分析了文化差异带给人们的矛盾和冲突,并提出人们应当努力争当中西文化沟通与融合之推手。

挤、按、肘、靠等基本动作,其目的是在对抗过程中牵制对方,并审时度势、以柔克刚,最终把对方的力道

推手动作充分反映出道化解。太极拳是道家的功法,

家的思想:世间万物一阴一阳,有无相生,人们要善于利用无中生有,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推手的特

刚柔兼济,避实就虚,以巧制胜。点是以静制动、

“推手”虽然是个太极术语,但随着网络的兴起也逐渐普及到日常生活中。首先,“网络推手”成为了一个新名词,它指的是一种网络上的口碑营销,对企业、个人、产品、活动都能起到博取公众视线、名利双收的作用。当然,现代生活中也不乏功利之徒在网上兴风作浪、欺骗公众,这里姑且不论。其次,推手在新闻中也被经常使用,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如“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的幕后推手”、“文化是个好推手”、谁是“车位价高过房价”的背后推手”。在这里,推手引申为对事物的推动和幕后策划,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的谋划和推动。

一、故事创作背景和主要情节

(一)创作背景

导演李安1954年生于台湾,父亲是一位中学校长。自幼,李安便受到了严格“正统”的家教,也受到了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熏陶;父亲的严格管教(逢年过节甚至要行跪拜礼)还使他深深体会到中国家庭中的父权思想。1975年之后,李安的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思想中也有了新的理念:从“国立”大学艺术学院毕业之后,他在美国度过了人生中的黄金时期,先后在伊利诺斯大学和纽约大学获得戏剧学士和电影硕士学位,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

之后的六年并不顺利,由于没有适艺术根基。然而,

合的工作又难遇伯乐,他在家中相妻教子,当然也没

在1990年,他创作的剧本有忘记寻找机会。终于,

《推手》获得了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并且获得了人生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机会。

李安导演的成长和生活经历是他日后创作的良好积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可谓深入骨髓;另一方面,海外的经历又使他深刻体会了西方文化。作为一个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艺术青年,一定会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有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故事创作、视角选取、人物刻画、主题烘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故事主要情节

来自北京的朱晓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工作,并与白人玛莎结婚生子,为了让父亲晚年能过上好日子,享受天伦之乐,特地把朱老从北京接到美国。朱老自幼习练太极拳,是北京的推手大师,

生活习惯迥异,整天然而来美国后,由于语言不通、

闷在家里。由于与儿媳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差异巨大,造成了感情上的隔阂、冷漠甚至心理对抗。由于公媳之间的不和,朱老对美国生活的不适应,后来又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朱老甚至被带到了警察局……心灰意冷的朱老再也不愿“寄人篱下”,与儿子儿媳同住。可喜的是,朱老先生偶遇从女儿家里搬出的陈太太,相似的经历似乎又要使两位老人走到一起,携手晚年……

三、“推手”在影片中的隐喻

影片以“推手”为名,可谓具有多重意义,也可体

会导演的独具匠心。故事一方面以朱老在美国的生活变迁为主线,展示了这位太极高手在美国的不堪际遇;另一方面“推手”也无时无刻隐喻着生活中的冲突、矛盾与抗争。正像太极推手一样,故事中的人物无时无刻不在精神层面与文化观念方面进行对话和较量,在不断冲突和磨合中寻找生活中的定位和自身的价值。

(一)孝顺敬老与相互独立儒家思想中,“孝”是其核心内容,并留有阐述孝道的经典著作《孝经》。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孟子、曾子都极力弘扬。孝的内涵就是要回报父

服从父母的意愿。母的养育之恩,遵从父母的权威、

影片中朱晓生在美国成家立业之后,即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恪尽孝道,把老父亲接到美国安度晚年,而朱老也以为会和儿子一家共同生活,其乐融融。

然而,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却是截然不同:他们更重视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年轻人一旦成年就不能依赖父母,而父母年迈后也不依赖年轻人,对他们来说,人的独立比什么都重要。在美国,一方面抚养和教育子女是每一位父母的义务,另一方面美国的子女对父母却没有赡养义务,老年人的老年主要靠

政府和自身的储蓄。因此,影片中玛莎无论如社会、

何也不会真正理解晓生的一片孝心,以致对朱老从冷漠到排斥甚至厌恶,导致朱老后来的离家出走和朱晓生的脾气爆发。在寻不到父亲之后,晓生把家里的锅碗瓢盆摔得粉碎,并对玛莎道出了心中的怨愤:“在我的教养里,一个人关心父母,应该像父母关心你一样,父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你为什么不能接受?”

二、“推手”的内涵解析

“推手”起源于太极拳,有千年的历史。推手又称电影《推手》经典台词

揉手,是太极拳基本的双人对抗动作。推手有掤、捋、

MangZhong电影《推手》经典台词

Literature

总第420期

借鉴,在矛盾与冲突中相互渗透与融合不断发展和

完善。

现代社会中,中西文化差异比比皆是,在与异质文化接触与交流中,我们应当善用推手,把太极推手的技艺精髓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善于避实就虚,以巧制胜,最后达到和谐共赢的目的。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卑不亢,平等相待

太极推手的目的不是一争高下,而是与对手在和谐中竞争与合作,共同提高彼此技艺。同样道理,不同文化间也应当平等相待,保持友好和谐的氛围,

“绷劲”“,不丢即使有冲突和抵触,也应当善用推手的

也不顶”,即使受到外力压迫,也能用恰到好处地用反作用力与之抗衡,既不过于强势,也不显弱势,做到文化地位上的不卑不亢。

(二)知己知人,扬长避短

任何文化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任何文化都有其生存环境,也有其优秀的一面和局限的一面。在与不同文化沟通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善于运用推手的“听劲”,即了解对方的优势、劣势,领会对方意图,既尊重对方,也不能迷失自我,丧失自身的话语权,既展现自己文化的优秀之处,也不忘吸收学习、去粗取精、完善自身。

(三)刚柔兼济,不畏强权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的民族很强势,思想中充斥着民族中心主义,总是把自己的文化观念凌驾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甚至为了本民族利益奉行文化沙文主义。这当然是不能为其他民族所接受的。这时,我们不妨利用太极中的刚柔兼济,既使对方的文化霸权不能得逞,同时又通过柔性外交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善意,从而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共同缔造人类的文明。

(二)父母权威与家庭民主儒家思想中,“孝”字本身就有一定的寓意,即上为“老人”,下为“子孙”,作为子孙后辈,就应以老为为上,以老为先,以老为本。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依附,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孝顺父母,更要无条件地

“父母在,顺从父母的意志,顺从长辈的权威,甚至要

不远游”。难怪朱老看不惯儿子儿媳对孙子的教育方

“不把小孩当小孩看待”。当玛莎要儿子喝式,说他们

完奶才能看电视时,朱老又责怪他们对孩子过于宽容、骄纵,并说:“美国教小孩,好像做买卖,什么都谈条件,连小孩吃饭都不专心,还有什么值得专心呢?”殊不知,美国有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美国人从小就被灌输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即使是辈分不同;他们倡导人和人之间的独立,倡导家庭内部的民主,尊

每一个小孩都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在美国父母眼里,

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家长,只能以朋友的身份与之沟通才有利于培养其民主精神和个人独立的品质。现实生活中,这种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美国的育人观念之间的冲突时刻都在进行。

(三)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总体上说,中国人的思维偏于综合和感性,西方人的思维侧重分析与理性。例如饮食文化,中餐追求

香、味俱全,尽量兼顾营养与味道的协调,但有时色、电影《推手》经典台词

为了追求味道而舍弃了营养成分的保持与合理搭配;西餐则更讲究科学的搭配、合理的营养,把色、香、味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朱老所代表的传统观念和晓生一家所代表的现代思想总是在不断地冲撞。影片中玛莎热衷于比萨饼、青

蛋糕,时时不忘减肥;而朱老却在家里热火朝天菜、地煎、炒、烹、炸,吃得津津有味,可惜两人各行其道,

认为“地球上的互不认可。朱老看不惯玛莎的饮食,

东西,五谷杂粮,果木蔬菜属于隐性,另一种东西,牛羊鸡猪是显性的,两种东西合起来吃才能补先天之

。这其实恰恰反映出道家的世间万物阴阳互不足”补、天人合一的思想。

再如,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与年迈的父母住在一起并为其养老送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体现了孝顺的传统美德。而西方人,甚至是现代东方国家的年轻人的思想都与这种传统观念大相径庭,他们都想与老人过相对独立的生活,这明显体现出因时代的变化而使孝道缺失,不再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难怪影片中的陈太太和朱老最终不约而同地选择从自己子女家搬出来,并且能够保持的也只是一个月左右与子女聚一次,联络感情,这样的结

“推手”之后达成的一种平衡。果是传统与现代在

五、结语

《推手》这部影片让观众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与磨合,体会到跨越文化鸿沟之难。作为置身于全球化环境中的现代人,我们应当像太极高手那样,在应

以柔克刚、审时度势、对文化冲突时善于以静制动、

因势利导,这样才能跨越文化壁垒,创建和谐共进的

百家争鸣。多元文化氛围,让不同的文化百花齐放、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成为璀璨文明的积极推手。

[参考文献]

[1]吴学勇.电影《推手》中的非语言符号性隐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2]张晓晖.中美传统家庭语篇对比分析———以《推手》为语料[J].文学界,2011(1).电影

[作者简介]杨跃(1972—),男,河北三河人,硕士,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李佳怡]

四、勇做中西文化沟通与融合之推手

作为太极高手的朱老的推手功夫堪称精湛卓绝,可以以一当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对文化冲突也是手足无措,无可奈何,可见他的推手功夫还是没有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也足以看到跨文化交际之难。中西文化,一阴一阳,缺一不可,正如辜正坤教授所说,中西文化“互根、互构、互补、互彰、互证、互

互进、互生”,两种文化相伴而生,共生共依,相互抗、

162

第三篇:《推手-中英文影评+电影情节索引》电影《推手》经典台词电影《推手》经典台词

推手-----影评

《推手》是李安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李安是现在少有的文人型的导演,他出生于台湾,后于美国学习电影。这种背景决定了其思想中的双重性。一方面,由于自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另一方面,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又使他的西方的思想文化有着较深层次的了解。当然,当这两种根源与载体都不尽相同的文化碰撞在一起时,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如今,也有许多与李安有着相同背景的人关注这种矛盾,并选择用电影这种方式来对其进行探讨。李安的电影较之其他则更为突出,原因就在于他对这种矛盾的分析与理解并未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戏剧化冲突,而是深入探讨这两种文化的根源,进而变为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一些问题,也就是说,他的电影都有着一个十分巧妙的主题。 我们都知道,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灵魂,起着主导整部影片方向的作用。一部没有主题的影片,不论其导演的功力多么深厚,拍摄的技巧多么娴熟。最终也不过是一堆镜头的结合体而已。一个好的主题不但要挖掘的有深度,还要通过精彩而有力度的戏剧化冲突来表现,这才是尽显一名导演功力的地方。让人高兴的是,从《推手》开始,到后来的《喜宴》、《饮食男女》等影片中,我们能发现,李安对这个问题的驾驭已经越来越驾轻就熟了。

一名优秀的导演必定是一位优秀的故事讲述者。本片的故事就讲述的恰到好处。它主要讲述了一位大陆的退休老人朱先生来到美国,在儿子家养老。父亲、儿子、美国儿媳及混血的孙子同住在一栋房子里,矛盾和冲突在这个家庭的内部展开。主人公朱先生是一位太极拳大师。在武学精神上,他追求着道家炼神还虚的境界。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渴望着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的世俗快乐。他从北京搬到美国,本来是想安度晚年,可是语言、思维、生活习惯的不同却让他和儿媳玛莎长期处于一种冷漠、隔绝的状态中。他们之间不能相互理解,还要依照这伦理纲常的关系恪守着基本的礼仪。影片在处理这一对矛盾时,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方式,例如语言等方面的冲突来表达,而是运用纯熟的电影语言,来为观众展示其中的画面。 在本片中,父亲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与整个家庭的矛盾也不可能永远隐而不发。在影片进行到大约30分钟左右时,矛盾爆发了。具体情节是:儿媳由于没有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书评而导致胃抽筋,父亲为其用气功治疗,结果反使儿媳胃出血而住院。可以说,这段情节是全片的转折点,导演的这种安排也不是随意为之的。当父亲要为儿媳治疗时,儿媳是不相信他的,比如她在疼痛之余还不忘记问丈夫:“他(指父亲)行吗?”。再加上影片之前的铺垫,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她在抗拒,自然也包括父亲对她的的治疗。而父亲为什么在明知道儿媳在抗拒他时,仍执意为其治疗呢,这就引出了本片深层的主题,亦是父亲自身内部的矛盾。

我们都知道,“推手”是太极拳中的动作,使关于如何化解力量的招式。其关键就在于掌握平衡。太极拳深受道家文化渲染,讲究“圆化直发、不顶不丢、舍己从人”。这种思想的来源,便是道家中“无为”的思想。这种无为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指对待事物都要尊重它客观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才尽可能的实施自己的力量。亦可称为“天人合一”。父亲作为一名太极拳教授,在拳术上已臻完美。相应的,他对太极拳所根源的道家思想,也应该有着极为透彻的理解。可遗憾的是,他只单纯的将这种思想运用在拳术上,没有将其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那么,他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且由于缺乏内心的积累,他的拳术也只能是表面的,达不到“炼神还虚”的境界。与此同时,他却渴望着那种传统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模式,而这正是儒家思想反映在家庭上的具体表现。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是中国社会中两种重要的指导思想。而自古以来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尊崇的儒家思想,长久以来作为唯一的正统思想,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精髓

电影《推手》经典台词

在于讲究秩序,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社会中,它强调统治者的权威;在家庭中,父亲便作为统治者的象征,担当起领导家庭的责任(尽管有时这种领导是不合理且无根据的)。倘如有人违反这种秩序,就会被视为异类,成为众矢之的。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在中国的地位要轻得多。原因在于它那种“万物皆自然”、尊重事物自身规律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可是在当今社会,秩序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薄弱,道家思想已经渐为大众所接受,其所蕴含的不盲从于秩序,敢于质疑权威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父亲身为太极拳教授,这即为“道”,而他的所作所为,又带着“儒”的色彩。道与儒共存于一个个体内,便产生了本片所反映的最根本的矛盾----儒与道的冲突。而这个矛盾则构成了影片的中心。

当然,有了矛盾的出现,接下来的自然是矛盾的解决。在本片中,这个矛盾的解决来自于父亲的顿悟。这发生在影片的后15分钟处:父亲因对儿子产生不满而离家出走,在与警察发生冲突后被捕入狱。儿子来狱中探望,此时饱经沧桑的父亲说了一句:“炼神还虚难啊!”。这也构成了本片的第二个转折点。所谓炼神还虚是太极拳中的一个层次。太极拳共有三个层次,而这炼神还虚就是最难的一层,它是将有形化为无形,将有为化为无为,亦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父亲由于在开始时并没有真正将道家思想融入自身,因此才会说出自己只能将拳法练到前两个层次。而在一情节中,父亲在经历种种波折后,终于明白了“出世”与“入道”之间的联系,学会了主动的放手,完成了对自身矛盾的解决。此时,这个故事才讲述完毕。 但是,只是故事讲得好,并不能成为构成好的影片的全部。电影之所以有他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运用多种视听手段,来为其服务。最终使故事与电影技巧达到最完美的统一。在这方面,《推手》同样作的十分优秀。下面就以本片的前十分钟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此处,导演为我们展示了父亲与儿媳日常生活的几个画面。父亲练功,儿媳写作。乍看之下,两人的行为都很正常。可就在这个偌大的空间内,两人之间竟然没有交流,气氛长时间处于静谧状态。两人的第一次对话,是父亲误把锡箔纸放在微波炉中,引起爆炸后儿媳对他的告诫。影片在表达这种不正常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从人物所处的环境来看,父亲所处的环境是开放(客厅中),并且与之相对应的镜头也是移动的。父亲以练习太极拳的方式出场,此时的镜头首先横移,继而向下拉,最后出现一个叠画。并且镜头运动的速度与父亲打拳的速度也是一致的,这都构成了一种沉稳、淡定的气氛。相反地,儿媳所处的环境是封闭的(把自己窝在椅子里)。她的出场也很特别,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电脑屏幕,继而是手,最后才是脸。此时,镜头是固定的,让人觉得单调,呆板。从声音上看,父亲的出场,伴随着婉转的音乐,显得从容不迫;儿媳的出场则是伴随着一阵阵机械的键盘敲击声,让人烦躁。再从颜色上看,父亲的颜色基本为蓝色,这从他的穿着和房间内的布置都能看得出来;儿媳的基本颜色为红色。这两种颜色在画面上形成视觉冲击,反映出了两者的不同。最后,导演在剪辑这场戏时,使父亲与儿媳的镜头交替着出现,这就更加强了其中的对比性。

除此之外,导演在其他方面的设计也别具匠心。例如,镜头在摄录二人时,多是从门框中取景,表达了人物心中的封闭与束缚。在一个小全景中,父亲与儿媳分别站在两个窗前,中间则是一堵墙,这也说明了两人之间互不交流、沟通的现状。在光的运用上,采取了非写实的手法,即带有人物的主观感情。如父亲的房间本应光线充足,但由于儿媳对父亲的厌烦,从她的角度看去,父亲的房间便是阴暗一片。诸如此类的种种技法,都为影片增添了色彩,提高了“故事”的“可读性”,为影片的成功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李安在本片中,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家庭从原有结构,到解构,再到重构的过程。首先,这个家庭是以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模式出现的。父亲-----儿子、儿媳----孙子构成了这个家庭的主线。之后,父亲与儿媳在家庭的理解上出现分歧:儿媳认为,家庭是由夫妻双方构成的。夫与妻作为平等的个体,共同构成一个家庭,这其中并不存在谁隶属于谁的问题。可是在父亲的观念中,家庭中应以父亲为绝对的权威,其次才是儿子与儿媳,最后为孙。关系应是层

层递进且不能颠倒的。于是,父亲出走,原有家庭解体。再之后,父亲搬出单过,家庭完成重构。关于这一点,本片的结局可能稍显无奈,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结尾。父亲是这部影片的中心人物,他的身上体现了本片的主题。本片所要呈现的,就是他如何发现并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最后,父亲终于解决了自身的儒与道之争,这完全是值得高兴的:父亲找到了自己的根源。所以,如果仅凭借父亲离开了原来的家庭,而认为父亲是失败的,视野就过于狭窄了。

《推手》作为李安执导的第一部长片,其中虽然有许多幼稚之处,但李安一向被人所称道的人文关怀在片中已初露锋芒。其后的影片虽然表达的主题不尽相同,但都融入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探索。我们由衷地希望,李安能够继续在不损害其艺术内涵的同时,拍出兼顾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电影,继续他的“文人之旅”。

推手---情节索引

当年李安没有电影可拍的时候,他就呆在家里给老婆做饭做菜,闲暇时,完成了三个剧本:《喜宴》、《推手》、《饮食男女》。后来李安自己拍成了电影,一举成名。大陆有两个导演与他类似,一个是王全安,大学毕业后埋头自己写了四年的剧本,后来拍出了著名的《图雅的婚事》;另一个是李阳,自编自导了《盲井》、《盲山》。他们三人的电影作品都深深地感动过我。

郎雄在《推手》中扮演了一位落寞而孤独的老父亲——朱老。儿子在美国成家立业,朱老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和儿子一家居住。没想到,因为中美文化差异,却生出了很多事端,朱老和儿子一家只好在生活的漩涡中选择进退,犹如太极拳里的推手一般,化解矛盾,放开心境,继续生活。

影片第一场,身为太极拳大师的朱老在屋内习武,可在画面景深处却出现了一个美国女人,两人同住一室,彼此却不讲话,没有语言沟通。这是这么回事?朱老练毛笔字,美国女人用电脑写作,他俩之间是什么关系,观众内心打了个问号?李安在这里玩了一个小小的把戏,他没有明确两人是公媳关系,却生动地营造出一种充满乐趣的场景,两个异国人同处一室所起的化学作用,使这段戏即使没有语言,也韵味无穷。

接下来的段落是家庭戏,吃饭、教育孩子,都是些琐事,但经李安之手,却有点石成金之效,使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究其原因,是他拿准了中美文化的冲突点,加以扼要的展现出来,饭桌上,老婆在谈买房子的事情,爸爸则在说中国饮食文化、美国卡通暴力,儿子作为他俩语言交流唯一的桥梁却没有起到沟通的作用,他武断地打破了交流的可能,三者之间微妙的矛盾冲突隐藏其间,蓄势待发,儿子像夹心饼干的尴尬为未来的冲突升级打下伏笔。在这里,我们看到语言在陌生环境里的无助和尴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故事的

走向必然是以打破当下的平静生活状态为叙事动力,完成导演对中美文化差异的最终探索。

在这一段里,最精彩的画面是朱老在室外吸烟,景深处是儿媳和孙子嬉戏的画面,朱老怅然回首,影片把朱老和这个家的距离感、生疏感以及朱老孤独内心生动的展现出来。

影片中的重头戏是朱老和陈太太的结缘认识。朱老在社区教太极拳,陈太太则教美食。两人相遇并互有好感。本片中,这两个老人的情感线索极其复杂,一波三折,起起落落,但又最触动人心,两人爱得含蓄并深刻,发乎情止于礼,感情的发展可用从容二字来概括。

朱老与陈太情感的设置有两个作用:一是表面的叙事功能,二是反映移居国外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的表意功能。这种生活状态的根子是凄凉和酸楚。他俩的情感是身在异乡彼此催生出的一种相互寄托,是现实中的无奈之选,虽然还有那么一点浪漫和与生命相抗争的色彩,但暮气十足的衰老背影无不对这种背井离乡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同情与可怜,也许这就是影片笑中含泪最感动我的地方。

影片结束时,朱老又操起老本行教拳,陈太太特地来看他。此时两人都已独居在外,了无牵挂。两人的见面还是彬彬有礼,欲说还休,其实内心早已暗涌。陈太太礼貌地走出练功房,迷茫地看着陌生国度里刺眼的阳光,似乎有些绝望。此时朱老勇敢地走出来,终于大胆地说了那句:“今天下午你有空吗?”陈太太答“有空”。影片就此结束,回味无穷,开放式的结局伴着午后的阳光,给观众留下的是一份长存的温暖和感动。

朱老外出散步走迷路一段戏,是影片的一个小高潮。儿子焦虑地寻找父亲,回家后对老婆大发雷霆,愤怒地把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全部摔碎。这是剧情由公媳矛盾引发的一个必然的爆发点。在很多故事里,任何一个矛盾的解决都须以一个比较大的付出来作为代价的。因为营造矛盾就必须要解决矛盾。公媳两人的矛盾在于没有沟通和交流,没有站在儿子、丈夫的角度换位思考彼此的处境,在双重的压力下,儿子只能爆发愤怒。在接下来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最富隐喻意义的画面:朱老回到家,看到混乱的厨房,与儿媳一起打扫,收拾破碗、破盘子。中国有句俗话叫“不破不立”,文化传统中讲究的是破镜重圆,从两人收拾残局的画面中,我们已然能感觉到李安传达出的信息,这种用画面表意的手法是那么的自然和高明。

剧情的下一段是朱老的儿子与陈太的女儿合谋的一次企图撮合两人的戏,这段戏平淡自然,可结局却令观众意外。两老敏感的神经和强烈的自尊断然拒绝了儿女的好意。这段戏极富生活化,两家人郊游烧烤,朱老为陈太疗伤,感情的升温如郊外许许微风顺其自然,大有水到渠成的味道。只是在接下来李安安排的一段登山的戏中,早知真相的陈太要强的揭穿了

两人的伎俩,一下子剧情峰回路转。

朱老离家出走,体现了不服老的心态。在饭馆朱老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事情——不愿被炒鱿鱼、与当地流氓、警察发生纠纷、上电视等,这一段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李安把它当作是朱老这个人物前期压抑、后期的一种内心愤怒的宣泄,而我则认为这是全片最不妥当之处,也是最脱离生活的一段,艺术的想象和夸张最终要为了主题服务,但不能不结合现实。朱老本身没有取得绿卡,他不可能滋事引来警察,自找麻烦。或者有另一种解释,朱老在美国的生活已走投无路,他必须要引来警察才能和儿子见面,因为当初是他自己离家出走的,无缘无故回去老脸也挂不住,为了维持自己的父亲尊严、他不得不采用这样极端的做法。这一段戏可看性和趣味性强,但却和前面清新的风格没有保持一致。

不过,有意思的是父子二人最彻底的一次心灵沟通居然是在牢房里完成的,这样的一种环境设计却又是李安的高明之处。日常的生活疏于交流,平时天天见面却不把话说透,如今,非得在发生非常事件后在非常环境进行父子间的对话,这正是对人与人之间交流困难的最真实的诠释,也是反映出移居国外老年人在“失语”状态下寻找一种自我表达方式的努力和挣扎,幽暗的牢房里,传来最真实的语言,这种共识的达成,是否太沉重,囚居于高墙之中的父子对话,这种对现代发达文明下传统文化的步步沦丧的嘲讽是否太意味深长?

电影《推手》经典台词

影片的时代气息很浓,多次提到的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等词汇令大陆观众换了个审视角度来看待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事。特别是餐馆老板那段刺耳的谩骂,的确能触动国人的神经,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不过时。

影片还涉及到对下一代教育的中美差异问题,虽然着笔不多,但还是能看到其中的趣味之处。

推手---英语影评

1992′s “Pushing Hands” is the debut film of director Ang Lee, who co-wrote the script with his familiar partner-in-crime, James Schamus. As with all of Lee’s movies, regardless of genre trappings, the film concerns itself with family and duty, and how the two co-exists, for better or worst. The film stars Sihung Lung, a Lee regular who has been in some of the director’s most critically acclaimed films, including “The Wedding Banquet”, “Eat Drink Man Woman”, and the fantasy martial arts epic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The rest of the cast,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veteran Lai Wang, would never have made it into the movie had this not been Ang Lee’s first foray into filmmaking. And that, alas, is the movie’s weakest point.

第四篇:《电影推手论文

"Pushing Hands" reflects the cultural conflicts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economic foundation, social structures, cultural origins,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so on. Therefore conflicts and collisions are inevitable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two cultures.

The first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Mode and Western’s Individualism

According to Chinese tradition, father is the authoritative householder in a family; the wife and children must respect and obey him, which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rules that women should obey and standards of filial piety. Fatherhood is inviolable in China and the oriental world. However, In western society, especially in modern western society, recognition to the father expresses as adoration rather than obedience. The elder generation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communicate through fair and democratic communion and conversation. For instance, in Pushing Hands, master Chu said, “You’re so polite and fair-spoken to children in America. It’s really lettered that you do not treat a kid as a kid.” That’s exactly why a child can bring forward opposite opinions, argue against parents and even query them in western world especially in America. A child can also make his or her own decisions in a certain extent because the freedom of an individual is sacred and inviolable.

. In China, it is perfectly justified that the daughter-in-law should wait upon her husband’s father and mother if the two generations live together. Chu apparently identifies and is used to this traditional family moral relation. However, in the faraway America, there are no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isting spaces for his father right. When he lives with his son and his American daughter-in-law, his traditional fatherhood suffers unprecedented impact and corrosion minutely; but he cannot help having it. Therefore he shows great interests and passion in Jeremy, his grandson’s education. He expresses his own points of view and dissatisfactions by the name of teaching his grandson. This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last struggle of Chu’s father right and the only left virgin soil where he can keep it. In the movie, Chu makes indiscreet remarks or criticisms about

Jeremy’s education, for instance, “These American animations are totally nonsense. Those monsters fighting each other, it’s not right for children. The old wisdom says……” In fact, Chu’s expression of his points is his effort to maintain his father right.

The seco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First of all, it’s reflected on words and deeds. At the beginning of Pushing Hands, Chu is practicing Tai-chi and writing calligraphy, wearing cloth in Chinese style and Chinese fabric shoes; while Martha, Chu’s blond daughter-in-law, is writing in computer. When they eat, Chu eats Chinese food and Martha eats Western-style food. They have always been put in one picture to form a strong contrast and to show the audience the different cultural form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trend is unchangeable.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will repeatedly collide and mingle, reciprocally learn from each other’s strong points and develop together. This is just a beginning.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will advance in extent and in depth to promote human culture to a brand new phase.

第五篇:《从电影《推手》看东西方文化冲突》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anjiang64553/

推荐访问:电影里的经典台词 推手电影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