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来源:主持词 时间:2018-08-30 18:00:0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主持词】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共10篇)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一):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学术月刊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文史哲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 社会科学12. 社会科学战线13. 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浙江学刊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浙江社会科学21. 天津社会科学22. 社会科学研究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 求是学刊26. 人文杂志27. 江西社会科学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学习与探索31. 江汉论坛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4.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中州学刊 40. 南京社会科学4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甘肃社会科学 44. 思想战线 45.山东社会科学 46.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社会科学辑刊 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学术界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 广东社会科学 53.国外社会科学5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学术交流57. 东岳论丛58.东南学术59.学海 60学术论坛 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
64.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湖北社会科学 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广西社会科学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
80.湖南社会科学 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3. 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 5.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7. 中国哲学史 8.道德与文明9. 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敦煌学辑刊4、中国宗教5.西藏研究 6. 法音 7. 世界宗教文化8. 中国道教9.佛学研究10.中国穆斯林
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中国统计4. 统计与决策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青年研究
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
C93 管理学 1. 管理科学学报 2.中国管理科学 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7. 西北民族研究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4.中国民族
D1,3,5,7,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8. 当代亚太9. 国际观察 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17. 日本学刊18. 西亚非洲 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
D0,2,4,6 ,A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3. 求是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 马克思主义研究8. 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理论前沿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 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 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 理论探讨26. 党的文献27. 理论与改革 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30. 求实31. 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 34.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 党建研究39. 行政论坛 40.理论学刊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 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
D9 法律 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法学 4. 法商研究 5. 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 7. 中外法学8. 法学评论9. 法律科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法学家 12. 比较法研究13. 环球法律评论14. 当代法学15. 法学论坛16. 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 18.法学杂志 19. 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 21. 中国刑事法杂志22. 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
F4/6工业经济
(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
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
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0 / 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 新闻记者5. 新闻大学6. 当代传播7. 中国记者8.新闻界 9. 新闻战线10.传媒11. 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
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中国编辑10. 中国图书评论11. 读书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 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
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7. 北京档案8. 档案管理 9.档案 10. 兰台世界
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10. 科技导报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3. 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科研 17. 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
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 6.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中学版 8.外国中小教育 9. 中小学管理
G623.2/633.3初等/中等教育(语文) 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G623.3/633.4初等/中等教育(外语)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633.5初等/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G623.5/633.6初等/中等教育(数学) 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
633.2初等/中等教育(政治)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
633.7初等/中等教育(物理) 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
633.8初等/中等教育(化学)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
633.91初等/中等教育(生物) 1.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G7各类教育 1. 中国特殊教育2. 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 4. 中国成人教育5. 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继续教育研究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 中国体育科技3. 体育与科学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体育学刊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8. 体育文化导刊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 当代语言学3. 中国翻译4. 语言教学与研究5. 语言研究 6. 世界汉语教学7. 语言文字应用8. 汉语学习9. 方言 10. 语文研究 11. 古汉语研究12. 民族语文13. 语言科学14.修辞学习 15.上海翻译 16.辞书研究 17.中国科技翻译18.语文建设
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 现代外语5. 外语界6. 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山东外语教学 12国外外语教学(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中国俄语教学
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 外国文学4. 国外文学5. 当代外国文学 6. 世界文学7. 俄罗斯文艺8.译林
I0,20,21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3. 文艺研究 4. 当代作家评论 5. 文艺争鸣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文艺理论研究8. 鲁迅研究月刊9.南方文坛10. 红楼梦学刊11. 小说评论12. 中国比较文学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 民族文学研究15. 中国文学研究16.当代文坛17. 明清小说研究18.新文学史料19. 文艺评论20. 名作欣赏
I21/29(除I210)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 当代3. 收获4. 十月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 作家杂志(改名为:作家) 9. 花城10. 长城11. 大家12. 山花 13. 天涯14. 解放军文艺15.清明16. 芙蓉17. 北京文学.原创版 18. 诗刊19. 青年文学 20. 莽原21.飞天 22. 剧本23.小说界 24. 时代文学25. 民族文学
J0/1艺术综合 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民族艺术
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新美术2. 装饰3. 美术研究4. 美术观察5. 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
J4 摄影艺术 1.中国摄影
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
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艺术百家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 上海戏剧 8. 当代戏剧9. 中国京剧10. 四川戏剧
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 中国电视7.中国电影市场 8. 电影文学9.当代电视
K(除K35/87/9) 历史(除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 近代史研究3. 中国史研究4. 史学月刊 5. 史学理论研究6. 世界历史7. 史学集刊8.中国文化研究 9. 清史研究10. 史林11. 安徽史学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 14. 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 16.文献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 历史档案20. 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3. 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
K85 /87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7. 东南文化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14. 北方文物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二):

读俄罗斯图,回答问题. 
(1)俄罗斯地跨______洲的东部,______洲的北部.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______(重或轻)工业发达.
(2)俄罗斯的人口、城市、经济主要集中在______平原,首都莫斯科也位于该地区,所以它是一个公认的传统______州国家. 
(3)俄罗斯交通运输网的分布各地差异很大,欧洲部分的铁路网以______为中心呈______状分布.
(4)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两岸及下游平原地区都是重要的农业区,但俄罗斯注入北冰洋的三大河流下游却几乎没有农业分布,为什么?

(1)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的北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丰富,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2)俄罗斯欧洲部分集中了其3/4的人口,一直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有首都莫斯科,并分布着俄罗斯主要的工业、农业、城市和交通路线,因此俄罗斯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
(3)俄罗斯交通运输发达,其欧洲部分铁路网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4)俄罗斯多数河流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在下游冲积成平原,但是由于纬度位置较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故答案为:(1)欧;亚;重;(2)东欧;欧;(3)莫斯科;放射;(4)一方面由于气候寒冷,生长期短(或热量条件差),农作物无法生长;另一方面下游地区沼泽广布,无法进行耕作.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三):

国家领土领海领空范围怎么划分【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领海:请浏览“什么是领海?沿海国领海主权有哪些内容? ”;   毗连区:请浏览“什么是毗连区?沿海国在毗连区有哪些权利? ”;  领空:领陆和领水之上的空中空间,其高度国际法尚无明确的规定,一般认为不应高于人造卫星的近地点(100--110公里).领空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专属经济区是在沿海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宽度为从测量领海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的海域.  专属渔区,亦称“捕鱼专属水域”或“渔业养护区”,是沿海国家为行使专属捕鱼权或养护渔业资源在邻接领海以外的公海区域内而划定的,最大宽度从测量领海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渔区:捕捞海域的区划单位.我国将其海洋水域按经纬度划分为若干个渔区,以经纬度各30分的范围为一个渔区.  公海: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8 11:00 领土,指在一国主权管辖下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 湖泊、内海、领海以及他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领空,是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等的上空,是一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完全受国家的主权管辖.
底土,亦称之为地下领土,包括领陆的底土、内水和领海的水床和底土,国家对其资源拥有主权,对在底土上进行的开发和利用事业行使完全的管辖权.领海,指沿海国主权所及于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群岛国的领海是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沿海国主权及于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领海宽度,可按本国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和安全需要,并照顾到邻国正当利益和国际航行便利,从领海基线算起12海里内确定.
(附:划定领海基线的方式有几种?
①正常基线,即沿岸低潮线.
②直线基线,即连接岛岸基点的直线.
③混合基线,即兼采上述两种方法划定的基线.)
专属经济区,指沿海国在其领海以外邻接其领海的海域所设立的一种专属管辖区.在此区域内沿海国为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的自然资源的目的,拥有主权权利.此外,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还有在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辖权.专属经济区既不是公海,也不是领海,其法律地位自成一类.(但行使这三项自由不是不加限制的,而是有条件的,不能影响沿海国的国家安全.)
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 200海里.到1983年1月为止,已有近60个国家宣布设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8 11:02 国土   国土是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包括国家的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土和上空.它是由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组成的物质实体,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资源、国民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或环境.
  国土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地域空间,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和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海域的总称.
  狭义国土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疆域,属于空间的范畴.领土通常指一个国家的陆地部分(包括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和它的地下层.领海指沿海国家根据其地理位置特点、经济发展和国防的需要,自行确定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国际上至今对领海的范围没有作出统一规定,其宽度自3海里至200海里不等.领空指领土和领海范围内的全部上空,但对其垂直高度目前国际上尚无明确规定.国土主权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不能容忍别国的侵犯.国土作为一个国家和人民的立足点、生活场所和生产基地,是主权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广义的“国土”概念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矿产、海洋、气候和风景资源等),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受自然规律制约,而且受一定社会制度下的经济规律支配.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在于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得到协调发展,从而建立起一个生产发展、生态平衡和生活舒适的国土环境.可见,“国土”是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的综合体现;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以人为主体的矛盾统一体,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国土是圣神不可侵犯的.国土是我国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容分割.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四):

俄罗斯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下图为“俄罗斯地形略图”与俄罗斯铁路及工业区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据图可知,俄罗斯的地势特征是        。被称为“五海通航”的河流是       河。
(2)俄罗斯的人口、城市和经济主要集中在                      平原。
(3)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两岸及下游平原都是重要的农业区,但在俄罗斯亚洲部分三大河流
的下游地区却几乎没有农田,原因是:                               。
(4)A 是俄罗斯的首都            ,市中心有著名的广场称为“               ”,著名
的建筑物称为                   宫。
(5)铁路线C西伯利亚大铁路,有“                   ”之称。
(6)俄罗斯海运运量不大,其自然原因是                                

(1)东高西低、伏尔加(2)东欧(3)纬度高,气候严寒,(4)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5)西伯利亚大铁路(6)纬度高,结冰期长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罗斯的相关知识。(1)据图可知,俄罗斯的地势特征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被称为“五海通航”的河流是伏尔加河;(2)俄罗斯的人口、城市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的东欧平原;(3)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两岸及下游平原都是重要的农业区,但在俄罗斯亚洲部分三大河流的下游地区却几乎没有农田,原因是纬度高,气候严寒;(4)A 是俄罗斯的首都为莫斯科,市中心有著名的广场称为“红场”,著名的建筑物称为克里姆林宫;(5)铁路线C西伯利亚大铁路,有“西伯利亚大铁路”之称;(6)俄罗斯海运运量不大,其自然原因是纬度高,结冰期长。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五):

南极,这块银色大陆,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1989年7月26日至次年3月3日,有我国参加的多国考察队,完成了按最长路径徙步穿越南极大陆的科学探险活动.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回答9~10题.

J国在南极地区建立了昭和站.其原因分析中正确的是(  )

A.J国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与南极大陆进行比对
B.J国的自然环境与南极大陆相似,有利于研究
C.南极地区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可供其研究
D.J国土狭小,海运发达,有利于移民

ri本把目光瞄准了南极地区,并在南极建立了昭和站.南极矿产丰富,ri本矿产资源贫乏,A选项错误;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殊,是科学考察的宝地,B选项错误;ri本经济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南极地区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可供其研究,C选项正确;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人口长期居住,D选项错误.
故选:C.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六):

旅游资源概念的含义和特性是什么?试以地貌为例说明它对旅游的影响

  ①区域分异特性:旅游资源是造成旅游活动的最基本的因子.没有景观的地域分异,旅游资源
  就不可能吸引需求不同的旅游者.旅游资源区域分异受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活动规律所控制,而前者的控制表现更为直接和明显,如由气候差异造成的纬度地带性分布特性;受制于气候干湿程度影响的经度地带性分布特性;由于气温和热量随高度变化而造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特性;由内外因子综合作用而形成的集中性分布特性,这种集中包括大小范围的集中、团块状集中、条带状集中等.   ②景象组合特性,包括:从种类上的同类组合和综合组合;从空间上的集团组合和异地组合;从规模上有大小不同尺度的组合,有当地或近地的集团组合,也有远距离的异地组合.   ③相似出现特性,自然和人文景象相似出现,给旅游者造成近地旅游之方便,但也给旅游业发展造成一些问题,对于类似景点,不易多次重游和加强其特色宣传.此外还有潜在资源特性、季节变化特性、性质变异特性等.
  (一)价值上的观赏性   .(独特性)它主要是用来看或观赏的.这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庐山云瀑
  (二)空间上的地域性.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否有成就.   (三)时间上的季节性.(变异性) 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   (四)使用上的永续性.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前提是保护和管理得好.   (五)构景上的综合性或多样性.指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组成.
  说法三
  (1)多样性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各种因素都是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各种因素都是旅游资源.需求千差万别,概括为:“求美”“求异”,纵向上对遥远的古代遗迹充满敬仰、横向上为异地的奇特环境和事物流连忘返、对美的本能追求使人们面对自然造化的优美景观心旷神怡、对体现人类追求、凝结人类智慧的人工创造物一往情深.   (2)垄断性——(不可移动性 )   是指旅游资源的实物本体不能朝向旅游者移动.正是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才决定了旅游活动暂时的和异地的特征;消费者买走的只是映象和感受.   (3)定向性一是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 人们渴望了解居住地以外的世界;才形成了旅游者向某个方向的旅游流;旅游流的指向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二是同一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区域性;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吸引力大; 对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吸引力不大; 对另一些本就不具有吸引力.   (4)时间性(补充内容)   与旅游活动的时间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时间的季节性.是指同一地理环境随季节的变化在某一特定季节出现某些特殊景观或特别的体验感受适合于旅游的现象.   时间特定性或周期性:旅游景观和事物在某一特定时间周期性地出现或发生.传统的节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4年一届奥运会 ;珠海每两年一次的航展,欧美国家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来临; 每年农历8月16钱塘江观潮;日出日落,   时代的变异性: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废弃的矿井、监狱等;登月旅行, 一些主题公园地衰落   (5)组合性   一个孤立的构景要素或一个独立的景点是较难形成使旅游者离开其居住地专程前往游览的吸引力的,总是复杂多样、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个要素组合构成足以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
  1.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天然赋存的具有游览观光、休息疗养、娱乐体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这些要素或以单体和单体组合,或以某种要素为主辅以其它要素组合构成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类——山岳形胜、岩溶景观、风沙地貌、海滨沙滩、特殊的地质现象和地貌类型等.   水域风光——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涧、冰川、滨海等   生物景观——森林、草原、珍稀树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   气候与天象景观——适宜于避暑避寒疗养治病的气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观,如泰山日出、庐山云瀑、黄山云海以及虽可遇不可求但出现频率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楼、极地极光等.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古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实体或以其为载体的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   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建筑遗址、石窟石刻等   民族文化及其载体——主要包括可视、可感、可参与的特殊民俗礼仪、习俗风情、节日庆典、民族艺术和工艺等.   宗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参观游览型的宗教建筑艺术,如坛、庙、寺、观、带有人格神色彩的大型塑像,以及赋予其中的装饰、雕塑、壁画、楹联、碑刻等; 另一类是这些宗教建筑和艺术本身营造的宗教活动场所.如各种宗教的神职人员布道求法,现代旅游者中也有大量专为求神拜佛而光顾宗教寺庙道观的.   城乡风貌:具有视觉形象的历史文化名城、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风光,具有清新质朴的田园风光、古镇村落等.   现代人造设施:富有特色、具有规模、某种特殊意义和影响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设施.   有影响的国际性体育和文化事件:   饮食购物:包括各种富有特色的地方风味美食、特产名品、特色市场与著名店铺等.旅游资源分类
  2.根据旅游活动内容而划分   游览鉴赏型:以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古代建筑、遗址及园林、现代城镇景观、山水田园、以揽胜祈福为目的的宗教寺庙等为主.   知识型:以文物古迹、博物展览、科学技术、自然奇观、精湛的文学艺木作品等为主.   体验型:以民风民俗、社会时尚、节庆活动、风味饮食、宗教仪式等为主.   康乐型:以文体活动、度假疗养、康复保健、人造乐园等为主.   3、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疗)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和特殊型旅游资源.   4、其他不同分类标准  开发利用原则
  (一)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编辑本段破坏原因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旅游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国际《文物保护法》
  国内收入已超过4000亿元,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的重要产业.由于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的滞后、管理体制的弊端,伴随着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在经济中心论的思想指导下,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破坏了旅游业赖以存在的自然资源基础,对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   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   2.气象灾害,如风蚀、水蚀、日照等.   3.生物灾害,如鸟类、白蚁等.   人为因素:   1.战争破坏,如圆明园.   2.游客不良行为带来的破坏.   3.经济建设不当造成的破坏.   4.政治因素带来的破坏,如“文革”.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   一、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条件和自然风光,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旅游环境
  湖泊、海滩矿泉、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以及气温、日照、雨星等.   1. 中国名山:   1. 五岳: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2. 风景名山:黄山庐山 武夷山雁荡山 阿里山天柱山   2. 四大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   3. 四大名河:   长江 黄河黑龙江 珠江   4. 七大名湖:西藏旅游风光
  太湖洞庭湖 巢湖鄱阳湖 洪泽湖杭州西湖 台湾日月潭   5. 四大瀑布:   黄果树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黄山风景区瀑布 庐山瀑布   6. 著名泉水:   北京玉泉 镇江中冷泉 无锡泉水 杭州虎跑泉   7. 著名海滨:   大连海滨 北戴河海滨青岛海滨 厦门海滨天涯海角海滨   二、人文资源:   历史和文化古迹,习惯称为人文资源;其中包括纪念忸、古建筑、古墓葬、艺术宝库以及各种考古发现等.   1. 宗教名山:   1.四大佛山:五台山 峨眉山九华山 普陀山   2.四大道山:青城山武当山崂山 龙虎山   2.四大名窟: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3.四大园林   苏州园林:沧浪亭狮子亭 拙政园 留园   扬州园林:何园个园   岭南园林:清晖园可园   北方园林: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   4.四大宫殿:北京故宫 沈阳故宫布达拉宫孔庙   5.六大古都:北京 西安南京 杭州 开封洛阳   6.三大古建筑群:北京故宫 承德避暑山庄山东曲阜孔庙   三、社会旅游资源:   狂欢节   民俗风情,变革新事等,称为旅游资源;其中包括古风,民俗、人际关系和各类建设风貌及发展成就等.   1.世界三大赌场:美国的加斯维加斯澳门摩洛哥   2.中国四大刺绣:苏绣 蜀绣 湘绣粤绣   2. 世界三大宗教:   1.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 世纪至5世纪之间,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代表经典是《金刚经》,世界上约有2.5亿人信奉佛教.   a、 世界佛陀日:公历5月间的月圆日;   b、 佛诞节(泼水节)阴历四月初八   c、 成道节:阴历十二月初八(腊八)   2. 基督教:在公元前1世纪形成并发展起,信仰基督稣,以《圣经》为经典.目前有10亿人信奉基督教.   a、 圣诞节:公历每年12月25日   b、 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3月21至4月25日之间)   c、 情人节:每年2 月14日   d、 狂欢节:有的始于元旦,有的始于圣诞节,各国不一   3.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七世纪初,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是《古兰经》   a、 开斋节:伊斯兰教10月1日   b、 古尔邦节:伊斯教历12月1日   c、 圣纪节(圣忌日):希古拉历3月12日
  保护条例
  《文物保护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在旅游资源方面,中国并没有专门的旅游资源保护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林业、文化、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矿产、水利等部门的部门规章中.秦皇岛旅游资源
  主要有:   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年),原林业部制定发布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994年),《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中对文化遗迹保护所作的规定.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
  保护方式
  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   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泰山
  保护内容
  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的综合.处理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将保护内容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两部分.   1.旅游资源:指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景物.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建筑、碑刻及革命文物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山峰、象形石、水体和树木等自然旅游资源.   2.旅游环境:指影响文物保护、游客旅游行为的周围环境.主要包括气候、水体、地形、林木及社会文化环境等.
  保护规划
  (一)旅游资源的保护   1.等级划分   1)一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点,属于旅游区内核心景观的景观资源.   2)二级.其它旅游资源.   2.保护措施   西藏旅游风光   1)一级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在开发中必须保护其原有风貌及环境氛围,有效预防自然和人为破坏,保持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严禁随意开发建设.   ●建筑物体量、布局合理,色彩、风格一致,与周边景观格调协调.建筑物墙面整齐,无污垢.游览场所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   ●在其周围划出一定范围,此范围内不得建设任何影响景观视角完整和美感的一切建筑,不得在此范围内摆摊设点.   ●区内造型地貌众多,在建设施工及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应特别加以保护,以免造成永久性破坏.   2)二级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在一级旅游资源保护措施的基础上适当放宽,但也不能造成永久性破坏.   (二)旅游环境的保护   1.等级划分   将景区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区三部分.   1)重点保护区.指旅游资源周围的环境,包括绿化、污染、施工、采石等活动涉及到的问题.   2)一般保护区.指旅游区内重点保护区以外整体环境的保护,主要包括大气、水质、噪声、垃圾及山体等.   3)外围保护区.指位于旅游区内,但又处于各景区之外的旅游环境氛围营造地带.   2.保护措施   旅游环境   1)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符合二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基本符合二级标准.   2)区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保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游览气氛.   3)对林木病虫害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与林业部门配合,及时掌握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向,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措施,控制与消除其危害.   4)卫生措施   ●垃圾箱标识明显,数量能满足需要,布局合理,造型美观、实用,与环境相协调.垃圾及时清扫,日产日清.   ●餐饮服务符合国家关于食品卫生的规定,配备消毒设施,禁止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次性餐具.   ●厕所引导标识醒目,数量满足需要,造型、色彩及格调与环境协调.所有厕所具备冲水、舆洗、通风设备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厕所便池洁净、无污垢、无堵塞.室内整洁,无破损、无污迹、无异味,干净、明亮.   ●公共场所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检测标准.   5)安全措施   ●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备完好,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危险地段防护设施齐备有效,标志明显.   ●认真执行旅游、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安全保卫制度.   ●建立紧急救援体系,或设立医务室,配备专职医务人员,配备游客常备药品,有较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健全防火制度,配备必要防火器材,并在醒目处设立防火宣传牌,并指导游客如何防火.   ●部分山体滑坡现象严重,对游客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规划采用生物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解决.   6)任何开挖山体的行动都要得到有关部门的特别批准, 在施工中还应特别小心,把对山体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
  保护注意事项
  1、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首先是民族特色,寓民族共性于地方个性之中.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我们的民族共性,各地旅游资源的特点是其地方个性.例如风景如画的漓江和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都有它们各自的个性.开发旅游资源必须使其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2、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开发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不破坏自然景观,不破坏原来环境的格调.例如建爬山缆车时不应破坏原山景色的秀丽和雄伟;高层的现代化建筑避免建在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格建筑物旁边.更要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不能因建设现代文明而毁掉了古老文明.   3、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指的是它不产生工业“三废”,但旅游业同样会产生污染.现代旅游业中,宾馆饭店排放的生活污水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餐厅酒楼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成了居民的投诉热点,海滨旅游区的无度开发会导致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这些都是旅游业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制定法规和措施保护环境.例如泰国芭提雅海滨度假地规定,40个床位以上的旅馆要有污水处理设施,以保证海湾水域的卫生.土耳基禁止在沙滩上插太阳伞以防埋在沙里的海龟蛋受损,禁止在沙滩上开汽车及用强烈照明灯以免吓跑大海龟.   4、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资源要以尽量小的投资开发更多的项目,令其更有吸引力,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一定要防止只顾经济效益而滥加开发,以致破坏自然环境,这是“杀鸡取卵”的错误做法.
  编辑本段调查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所进行的研究和记录.调查组成员应具备与该调查区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有关的专业知识,一般应吸收旅游,环境保护,地学,生物学,建筑园林,历史文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   调查的基本内容   是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制订开发规划方案的依据和基础.分两个阶段进行:   1.室内准备.对目标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总体的印象.   本区和邻区有关旅游资源的文献、报告和图表等资料,加以整理,作为野外调查的实证和参考.   背景资料:国土资源调查报告、水文气象资料、各种统计资料;卫片、航片和各种现有的较大比例尺地形图;文史资料、地方志、地名志和前人游记;当地群众提供的报景、找景线索等.   2. 野外考察:验证前人的结论,并进一步详查前人未发现的景点和景物.野外调查有三种方式:   路线考察:沿着交通线考察,重点是开辟新的旅游景点;   区域普查:重点是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区分布和差异、利用现状等进行全面调查,并对同类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为景区划分、游览线路设计、人文构景打好基础,从而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背景资料.为了确保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现场勘测时,可使用现代技术手段——遥感技术等,来获取和验证资料:   重点考察:主要是对重点景区进行周详的实地勘察,包括旅游资源、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现有基础、工程技术和环境保护等内容.   3.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旅游资源本身的调查   所处环境的调查   客源分析   临近旅游资源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编辑本段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是基于开发利用的目的,依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统一的评价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本身进行的评价,从而确定开发的机会与约束,也即西方学者所称的吸引力评价.它是旅游地评价的重要内容.   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   确定该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价值和地位,   为新旅游区的开发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为已开发和部分开发的老旅游区提供改造、扩大的依据.   为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系列资料和判断的标准.   有助于明确旅游地的性质(类型),拟定未来的旅游地中旅游资源的结构(主次关系)和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系列要素评价:资源密度、资源容量、资源特色、资源价值和功能、地域组合、资源性质   开发条件评价:区位、环境、客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施工条件、开发序位   效益评价:经济、社会、环境 评价标准:   1.美学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的美学质量的高低或特色进行评价.   2.社会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否体现当地现今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色进行评价.   3.历史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否反映担负地过去的历史文化风貌进行评价.   4.市场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所吸引的客源对象、吸引程度和客源规模进行评价.   5.综合标准:从市场观念出发,同时也涉及美学、社会及历史等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1.卢云亭先生“三三六评价法”   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六个条件:景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2.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   1.评价项目:"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you qi游玩和休息)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   "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   2.基本分值: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其中:"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资源影响力"为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   3.计分与等级划分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七):

人文地理包括哪些知识

水中鱼.11级2012-05-10 人文地理知识分布在高一教材(必修)下册四个单元和高二教材(限选第一册)五个单元之中,包括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环境地理、人口地理、城市(聚落)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和政治地理等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中的系统人文地理知识,并与自然地理基础知识(高一教材上册),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高三教材限选第二册),共同构建了高中地理教材新的学科体系,为完成地理学科在高中学段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奠定基础.
(一)高一教材人文地理内容
高一教材人文地理选取的内容属于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衣、食、住、行基本要求的活动.这部分内容在近几年的会考中大约占了60%.
高一地理下册4个单元分别讲述了农业和工业、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揭示了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讲述了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揭示了由于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和信息必须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等方式进行交流,实现互补,为完成社会的运转、揭示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必将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对人类活动和人类地理环境的双向影响.尤其是环境问题,学生在初中里都有所接触.
(二)高二教材人文地理内容
高二教材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选修课教材,侧重讲述人文地理的非经济领域,该知识结构可分为五部分:即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讲述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突出人口地理方面的内容;第二单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这一单元突出了城市地理知识;第三单元“文化与文化景观”讲述了各种文化事物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地理方面的知识;第四单元“旅游活动”阐述了旅游活动与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旅游地理方面的知识;第五单元“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则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对全球的经济、技术进行分析,阐述政治地理知识.这五部分内容依次递进,囊括了人类社会中大部分人文地理现象.此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拓宽人文地理知识,并加深对地理区域研究的认识,特别是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使学生们认识到,现代社会,除了经济的增长外,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关系的改善,这些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八):

(2013•吉安模拟)俄罗斯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地形略图

材料二: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地位

工业产品 发电量 煤炭 化肥 原油 天然气
世界位次 3 4 4 4 1 1
(1)图中A山脉是______,它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2)据图可知,俄罗斯的地势特征是______.
(3)俄罗斯农业生产不稳定.影响俄罗斯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是______资源不足,粮食作物以______为主.
(4)据表可知,俄罗斯的工业以______为主.
(5)俄罗斯河流众多,但除伏尔加河外,航运价值都不高,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1)从图中看出,A山乌拉尔山,与乌拉尔河等组成亚欧的分界线;
    (2)从图中看出,俄罗斯东部海拔较高,以高原山地为主,西部海拔较低,以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3)俄罗斯地处高纬,气温较低,光热资源不足,其农业生产不稳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4)从材料二中看出,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因此俄罗斯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落后;
    (5)俄罗斯地处高纬,冬季严寒,河流封冻期长,因此除位于欧洲的伏尔加河外,其它河流的航运价值都不高.
故答案为:(1)乌拉尔山;(2)东高西低;(3)光热;小麦;(4)重;(5)纬度高,冬季严寒,河流封冻期长.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九):

中国大约有多少物种?

、物种保护的概念
物种即生物种.地球上自出现生命以来,经历了约三四十亿年漫长的进化过程,现今生存着约500~1000万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这个数字,只是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生物种的极小一部分.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有更多的物种灭绝了,但又不断有新的物种形成.因此,物种的灭绝是一种客观规律.然而,自从人类在地球出现以来,生物种的进化,除了受自然因素制约外,还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即有许多物种的灭绝,乃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的.
人类通过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为了人类自身能够持续地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对有生命的资源——自然界多种物种的保护.只有把对物种的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在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的今天,保护物种的紧迫性,尤其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所谓物种保护是指保存某生物的遗传基因.常说的物种既包括野生的,也包括人工培育的,但人工培育的物种仅是全部物种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物种保护主要是保护野生的物种.
2、物种保护的意义
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全人类所共有的重要自然财富.人类的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无不需要生物,而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文化、艺术、教育、美学的进步发展,也离不开千姿百态的生物界.因此,物种不仅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无法用金钱估计的科学和精神方面的价值.
物种保护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作为人类基本食物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均源自野生型祖先.
2) 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人工饲养或栽培的动植物,需要自然界野生祖型及近亲的遗传物质,作为新品种的培育基础.
3) 物种是许多药物的来源.中国传统医学的中草药绝大部分取自野生动植物,现代医学药物依靠野生动植物也越来越多,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可作药用.
4) 物种资源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自然界动植物提供了人类所需的毛皮、皮革、纤维、油料、香料、胶脂等各种原料.
5) 物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生物的各种器官和生理功能,可以给科学技术的发明以重大的启示.如雷达、声纳等都有利于生物机制.
6) 环境生态效益.多种多样的物种是生物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当生态系统中丧失某些物种时,就可能导致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使整个系统瓦解.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述还只是科学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认识.许多目前认为无足轻重的物种,可能是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待人们去发现.仅以医学价值而言,对全世界动植物种作过充分研究的仅仅是很小一部分.许多野生动植物还有令人陶醉的观赏价值,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不少生物种还是人类文学、美术、摄影、舞蹈等文学艺术作品描述和刻画的对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让自然界物种尽可能多地保存下来,保持遗传的多样性,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给当代及子孙后代的食物,育种、医药、科学技术及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材料,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我国的物种资源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据统计,全国约有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32000种,占世界种数的10%;动物资源拥有世界总数的13%的鸟类和12.88%的哺乳动物.脊椎动物约有5000种,其中鱼类2864种,两栖类279种,爬行类376种,鸟类1186种和哺乳类545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国内研究的门类很少,目前尚难作出确切统计,粗略估计不下100万种.我国已发表的微生物种名数已超过10000种,除去同物异名的情况,实际认可的种类约有8000种,占世界已知种数的11%,其中粘菌260种、真菌7500种、细菌300种. 中国不仅物种资源丰富,而且动植物区系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特有属种十分丰富.植物种约有200个属为中国所特有;有数十种动物是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中国的种类.不仅如此,中国的经济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中国也是世界上栽培植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仅农作物、果树、蔬菜三项保存的品种资源就达17000多份.
概括起来,我国物种资源具有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生物物种的特有性高;生物区系起源古老;经济物种异常丰富等特点.
生物资源是一类可更新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应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过渡利用,甚至掠夺性开发,使我国的生物资源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森林的过渡采伐,使栖息于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数目和种类减少,一些物种已灭绝,很多物种成为濒危物种;草场退化严重,商品率降低;对生物资源还缺乏全面的深入研究,一些资源仍处于家底不清的状况.
(三)物种资源保护
1、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现状
1) 物种及遗传多样性受威胁现状
虽然中国具有高度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但由于近年来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的高度发展,增大了对资源及生态环境的需求,构成了强大的压力,致使许多动物和植物严重濒危.从中国的生物和自然资源的科学调查所积累的大量资料中初步统计,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和1009种高等植物濒危.
此外,许多水域中某些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和敏感物种逐步减少以至消失,中国的栽培植物遗传资源亦正面临严重威胁.
2) 生态系统受威胁现状
人为活动使生态系统不断破坏和恶化,已成为中国目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生态受破坏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农田土地沙化和退化、水土流失、沿海水质恶化、赤潮发生频繁、经济资源锐减和自然灾害加剧等方面.
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范围最广,生物总量最大的森林资源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及森林病虫害的破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约占中国国土面积1/3左右的草原地带,近20年来,产草量已下降1/3~2/1,尤其北方半干旱地区草场,产草量本来就不高,加之超载放牧、毁草开荒及鼠害等影响,退化极为严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严重衰退的局面.在草原受破坏、风沙活动加剧的威胁下,北方沙漠化进程已经加快,沙漠化面积大幅度增加.如鄂尔多斯高原在50年代,其沙化面积仅2000万亩,80年代初已达6000多万亩,同时还有4000多万亩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草原出现.水域生态系统也受到相当严重的破坏,近30多年来,中国海岸湿地已被围垦700多万hm2,加上自然淤涨成陆和人工填海造陆,给垦区附近广大水域海洋生物资源造成深远的不利影响.在50年代初期有5万hm2的中国南部海岸红树林,由于几十年来的大面积围垦毁林,使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仅剩红树林2万hm2,且部分已退化成为半红树林和次生疏林.海岸珊瑚礁资源分布最广的海南岛1600km的海岸,约有1/4岸段分布着珊瑚礁,礁区海北洋生物资源丰富.但近十多年来,由于当地居民采礁烧制石灰、制作工艺品等,导致海南岛沿岸80的珊瑚礁资源被破坏,有些岸段礁资源濒临绝迹.淡水生态系统由于兴建大型水利、电力工程及围湖造田等受到严重破坏.如长江流域的大量湖区湿地转变为农田.仅鄂、湘、赣、皖四省初步统计围垦1700万亩.湖北号称“千湖之首”,目前只剩下湖泊326个,湖面由1250万亩减至355万亩,不仅缩小了湿地和水生物种生境,还带来了洪水调节能力下降问题,同时也堵塞了某些重要经济鱼类的回游通道.这些都造成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的减少.
2、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1) 生境交替.从一个高度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化到简单、单一的生态系统,这种变化可使物种种群结构变化和物种资源减少或丧失.
2) 过度收捕.过度的收捕使得收捕率高于物种种群的自然生殖能力,导致物种濒临灭绝.
3) 化学污染.化学污染如酸雨沉降,杀虫剂过度使用、重金属化合物以及其它有毒物质的释放,影响了陆地、淡水和近海的生物.
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如全球二氧化碳的累积、臭氧层的破坏等,可能改变全世界生物群落的分布边界.
5) 物种引进.在一个区域或一个稳定自然生态系统内引进一个新的物种,可能导致这个区域或系统内原有物种的灭绝.
6) 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伴随着工业革命、全球贸易、化石燃料的利用等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使自然环境产生破坏,严重威胁了物种的生存.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加大,森林超量砍伐、草原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地围湖造田、开垦沼泽、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破坏,甚至消失,影响到物种的正常生存.
3、我国物种资源保护对策
1) 搞清本底,查明现状,制定保护规划.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要对自然条件、地理景观、动植物区系、种群资源贮量、季节物候相、历史变化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应根据其作用及数量多寡,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2) 加强法制管理.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法制管理,控制、防止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和破坏,特别是防止珍稀物种灭绝.
3) 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科学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根据生物资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学特性、增长规律以及其它生态特性对其进行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的研究和实施.如最大持续产量原理.我们应研究其灭绝情况,进行防危防绝途径的试验.
4) 建立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本途径,也是保护动植物资源的有效措施.
5)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积极开展物种保护的国际间合作,对国与国之间迁徒物种,应相互交换有关资料,协同保护.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十):

中国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其中陆地面积有多大?

中国官方公布的国土面积是约960万平方公里.
据美国CIA,the world factbook,其中陆地面积 9,326,410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 270,550 平方公里,另外几部权威的百科全书公布的中国国土面积也都在955-960万之间.但不知这些数据是否包括麦线以南(约8万,印度控制)、阿克赛钦(约3万,中国控制)地区.按一般惯例,国外计算中国领土是以实际控制区为准.另外把200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的《分省中国地图集》中的各省数据汇总起来为933.8226万,大致与CIA公布的陆地面积相当.当然各省面积数据并不很精确,因为各省省界从来没有精确划定过.很多都是约数.
综上,大致可判断,中国的陆地面积应该为930多万(包括分布于陆地上的水体面积).
水域面积为中国的领海和内海面积,渤海为中国的内海,约7.7万,加上领海面积20来万,估计与CIA公布的270550平方公里相差不大.
所以陆地面积加上水域面积应为960万左右,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和各百科全书的数据应是较为可信的.
这里还要纠正许多网友的一个错误观点.
也许有些人在上面看见中国领海面积只有20多万时,心中就有疑问了,不是300多万吗?
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整个海洋可划分为内水、领海、群岛水域、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海域.其中,领海和内水属于国家领土的范围,而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则组成国家管辖区域.
中国主张12海里领海权,即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十二海里,12海里外就不是中国领海.
大家常说的300多万是指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面积.
专属经济区,为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
大陆架,为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二百海里,则扩展至二百海里.
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中国行使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国际法委员会将沿海国在大陆架的主权权利解释为沿海国开发和利用大陆架资源所必需的一切权利,包括管辖权和惩罚违法行为的权利.“主权权利”是一种主权性质的权利.主权权利不同于完全主权,而又高于一般的管辖权,它是仅次于主权的一项占有性权利.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主权是完全的、绝对的、排他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主权权利在一定条件下是不完全的,对沿海国享有的主权权利《公约》所采用的措辞是“适当顾及”.
因此,黄海、东海、南海只有部分属于中国的领海,而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全部属于中国.
所以有些人会对中国地图南海的传统海疆线产生错误理解,认为海疆线内的全是中国领海,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关于中国领土的确切数据,你可以从国外资料上查到很精确的数据,但从中国官方,现阶段肯定得不到.不是中国做不到,而是因为,中国现在与部分国家的边界线并未正式划定,而且有争议的地方相当大.如果官方现在给出精确数据,只怕以后在边界谈判中,对外对内,都会处于一个被动的境地.
另外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中国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我们来看看,这1000多万的数据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面积:中国总面积为106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为7.54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为1.27万平方公里,内海面积为69.3万平方公里,领海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
上面已说明,综合各方面数据,中国的陆地面积应该是93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加上水域面积才是约960万,如果说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这并不准确.
其中陆地面积是包括岛屿面积的.滩涂决不会超出基点12海里之外,应该包括在陆地或领海面积之中.另外内海面积为69.3万的数据肯定不准确,中国唯一的内海是渤海,面积只有7、8万.
所以中国有1000多万的领土肯定不准确.
中国国土面积
军报:中国领土总面积正确应为1260万平方公里
“如果你问起我国的国土面积有多大,许多人的回答都是‘960万平方公里’,可我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不被人们所熟知啊!”来自海军某科研单位的范晓虹委员呼吁: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广泛普及海洋知识,大力增强国民的“蓝色国土”意识.
范晓虹委员长期从事海洋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人们“蓝色国土”意识的淡薄十分忧虑.她举例说,前几年,某机构曾对北京、大连、沈阳等地10多所院校进行调查,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把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当成是国土面积,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有300多万平方公里.
范晓虹委员介绍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我国有着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内水和领海;另据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家管辖海域除内水、领海外,还包括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些置于国家主权和管辖下的地域空间的海上部分称为“海洋国土”,照此算法,我国实际拥有海洋国土面积应为300多万平方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anjiang856027/

推荐访问:国土自然资源报 国土自然资源局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