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主要内容

来源:作文 时间:2016-06-02 08:49:3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作文】

第一篇:《《仪礼》经书的仪礼简》

罄竹难书,书不尽武威辉煌历史;汗青有载,载许多华夏难寻之最。两次出土的“王杖简”内容丰富,记载明确,既有尊老养老、高年赐王杖的明确命令,也有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之人的具体法规。

罄竹难书,书不尽武威辉煌历史;汗青有载,载许多华夏难寻之最。武威汉简,中国简牍学上的一束奇葩。 这里有记载中国官方最早作出“尊老养老、优扶耆老”规定的王杖简,它记载了汉代皇帝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予“王杖”(因王杖镶有木刻的斑鸠,所以又名“鸠杖”)赋予特权的尊老制度。1959年,武威城南磨嘴子墓出土了“王杖十简”。“十简”一出,史学界哗然,不少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有的问题争论很大,如排次问题、个别字的释读问题、有关诏书令的年代及汉代尊老养老的制度问题等,争辩了二十余年,问题依然是问题。1981年,当人们在这里又发现“王杖诏书令册”后,上述问题便不再是问题。两次出土的“王杖简”内容丰富,记载明确,既有尊老养老、高年赐王杖的明确命令,也有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之人的具体法规。这些命令和法规,一是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二是减免老弱病残者的刑罚;三是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西汉时期,国家对养老尊老制度曾有过三次大的变革,即惠帝时期的免除老幼刑罚、宣帝时期的高年赐王杖和成帝时期的放宽受王杖的年龄限制,可史书对这三次变革中的后两次却没有明确的记载。“王杖十简”特别是“王杖诏书令简”的发现,为我们填补了这一空白。千百年来史学界围绕“年七十赐王杖”产生的许多疑问总算弄清了基本面目。

这里有国内现存最早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汉代医药简。1972年11月,人们在武威城西的旱滩坡墓葬中发现了92枚汉代医药简。这次发现,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解放前所发现的医药简的总和,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它包括医学上的内、外、妇、五官等各种临床医学和药物学、针灸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各科方剂三十多个,方中所列药物近一百味;并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状、制药方法、服药时间、针灸禁忌等,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它对进一步探讨汉代简册制度和我国医学遗产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里有完整的包含《仪礼》经书的仪礼简。1959年,人们在武威磨嘴子墓群中发现了469枚27298字的仪礼简。这批汉简绝大部分是木简,每简长约50.5——56.5厘米,每简有字60个左右,都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上有削改和阅读的记号。这批简可贵之处在于,首先它是九篇完整的《仪礼》。《仪礼》是古代经典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对于我们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版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它不是散乱的残简零札,而是完整齐全具有页码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同时它还是所有出土木简中保存最完整的简册,大多数墨迹如新,虽稍有残损,但每一篇的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篇题、页码和顺序。像这样完整的《仪礼》简,是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

武威汉简,以其数量多、保存好、内容丰富、史料可贵等独有的特点构成了中国简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天下第一简 武威仪礼简

1959年7月间,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西南15公里处武威汉墓群发掘了编号为6号的一座夫妻合葬墓,在墓中出土了480枚木简。除11枚简为日忌、杂占内容外,其余469枚均为《仪礼》简。这批简出土时未有散乱,极少有破损的残简零札,而是九篇共计27298字完整的《仪礼》文章。简文用毛笔所书,大多墨迹如新。每一篇文章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篇题、页码和顺序,像这样完整的《仪礼》简是迄今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这是西汉经书的样本,不愧是天下第一简。《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共十七篇。有人说是周公所作,有人说是孔子删定。近代有人根据书中的丧葬制度,并结合考古出土器物进行研究,认为《仪礼》成书当在战国初期至中叶之间。这批木简共分三本,甲本木简宽0.75厘米,长55.5—56厘米,约合汉代二尺四寸,内有七篇文章:《士相见》16简,《服传》57简,《特牲》49简,《少牢》45简,《有司》74简《燕礼》51简《泰射》106简,共398简;乙本木简宽0.5厘米,长50.05厘米,约合汉尺二尺一寸,只有《服传》一篇共37简;丙本竹简宽0.9厘米,长56.5厘米,近于汉尺二尺四寸,仅《丧服》一篇34简。从三本不同的《服传》和《丧服》篇的比较中可以判断出其抄写时代可能在西汉中晚期,它们都是当时经师诵习的本子。这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古写本,对于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的版本、校勘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简册出土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了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前往兰州,协助甘肃省博物馆整理武威出土的汉简。他利用这批汉简详细而具体地考订出汉代的简册制度,弥补了古文献的缺漏,并通过复原《仪礼简》弄清了汉简可以有

一至五道编纶,在编辍简册时都有一定的尺度规则和制作方法。根据《十三经注疏》可知《仪礼》章共有十七篇,而言丧礼的就有四篇,《丧服》是第十一篇,是丧礼中最重要的一篇。其内容讲的是居丧时要用粗麻布斩裁做成上衰下裳,用粗麻布做成麻带,用黑色竹子做成孝杖,用黑麻编成绞带,用六升布做丧冠,用枲麻做冠带,用管草编成草鞋,以及服丧时间的长短等具体的规定。依此来表示服丧者与死者之间的亲疏尊卑等关系。古代丧服制度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统称五服。五服中最重的一种“斩衰”是用最粗的麻布制成的丧服,不缉边(称为斩),使断处外露,表示没有任何修饰,服期三年。由儿子、未出嫁的女儿、妻子以及重孙为祖父服之;“齐衰”是第二种,是用粗麻布做的丧服,以其缉边。服期有一年的是孙为祖父母,夫为妻所服。有五个月的,是为曾祖父母所服。有三个月的是为高祖父母所服;“大功”是第三种,是用熟麻布做的丧服,服期九个月。是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姊妹、已嫁的姑姊妹及已出嫁女为伯叔父、兄弟所服之;“小功”是第四种,用较细的熟麻布做的丧服,服期为五个月,是为本宗的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等亲属所服之;“緦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细麻布做的丧服,服期为三个月,是为本宗的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等亲属所服之。 武威出土的《仪礼》简,由于抄写经书的严格要求,尽管出自多人之手,但书体基本统一于严整规范之中,镌刻在辽河碑林古代馆,和其他的简牍帛书一样熠熠生辉。这些抄书的人并不是当时的大学者、大书家,他们对当时不断演变中的汉字字形的驾驭还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因而所抄写的书便呈现出一种挥毫自由,天真稚拙的隶韵。这批木简隶法之精到是汉简中少见的。多数字以藏锋起收,中锋行笔十分明显,波磔规范而又美观,线条劲健而富弹性,笔法迅急而又奔放。结字重心左移,通过右伸的横波取势,在欹斜中取得平衡。它的章法也处理的别具匠心,在狭长的简中压扁字形,拉大字距。简上的垂直木纹与扁平的字形形成了强烈的纵与横的对比,大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空灵清新的意境,这种布局方式也成了后世正书章法布局的一种典型模式,对于研究隶书的发展有很高的价值。

中国甘肃省武威市汉墓中出土的简牍。统称武威汉简。

1959年,人们在武威磨嘴子墓群6号汉墓中发现了469枚27298字的仪礼简。这批汉简绝大部分是木简,每简长约50.5-6.5厘米,每简有字60个左右,都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上有削改和阅读的记号。这批简可贵之处在于,首先它是九篇完整的《仪礼》。《仪礼》是古代经典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对于我们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版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它不是散乱的残简零札,而是完整齐全具有页码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同时它还是所有出土木简中保存最完整的简册,大多数墨迹如新,虽稍有残损,但每一篇的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篇题、页码和顺序。像这样完整的《仪礼》简,是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

《仪礼》简分三种: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米,宽0.75厘米,包括《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37枚,每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仅《服传》一篇。丙本竹简34枚,每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仅《丧服》一篇。

第二篇:《中文文秘与《仪礼》之间的关系》

摘 要【《仪礼》主要内容】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而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涵盖了大量的有关礼仪的篇章或段句,特别是《仪礼》,《仪礼》是我国流传下来的礼仪文学精华,是儒家传习最早的一部书,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我们从这样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掘我国的礼仪精髓。书中包含了大量官场、日常中的仪礼,这有利于我国特色礼仪研究,其中的日常礼仪也可以被借鉴到我们以后可能从事的秘书工作中。

关键词:《仪礼》,秘书学,礼仪,重要性,意义

ABSTRACT

China is a state of ceremon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the ancient literary works is to cover a lot of the etiquette chapter or section, especially the" ritual"," etiquette" is our country passed down the liturgical literature essence of Confucian learning, is one of the earliest books, content recorded Zhou Dai 's various etiquette, is a details of the etiquette system constitution. We start from the literary works can explore our etiquette essence. The book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officialdom, daily ritual,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our special Liturgical Studies, including the daily rituals can also be reference to our future likely to engage in the work of the secretary.

【《仪礼》主要内容】

Key words: yili,,secretarial science, etiquette,,importance,,significance

目录

引言‘【《仪礼》主要内容】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而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涵盖了大量的有关礼仪的篇章或段句,特别是《仪礼》,《仪礼》是我国流传下来的礼仪文学精华,是儒家传习最早的一部书,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我们从这样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掘我国的礼仪精髓。书中包含了大量官场、日常中的仪礼,这有利于我国特色礼仪研究,其中的日常礼仪也可以被借鉴到我们以后可能从事的秘书工作中。

一、仪礼中的秘书着装礼仪

(一) “士冠礼第一”可见秘书着装需谨慎

《仪礼》中古人的各类服装穿着以及配饰都根据时间、地点、场合性质等等来确定,例如“士冠礼第一”中,起初是,

“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縪”

然后是,

“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皮弁。服素积。缁带。素縪。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缁带爵縪。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缺。缁纚广终幅。长六尺。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紘纁边”。

古人对于冠礼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段都给冠礼者以不同的着装,代表着冠礼程序中的不同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含义和特定说法,所以是马虎不得的。并且在《仪礼》的原著中,在几乎每个章节都会出现和介绍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已经形成了一种礼仪规范。而服装穿着谨慎的古人是当今秘书人员非常好的学习榜样,因为秘书工作中着装礼仪也是很重要。

秘书在穿着方面一定要谨慎。适宜的着装礼仪可以使秘书显得成熟和稳重,这样更能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和信耐。女秘书在办公室内的着装还是要以“保守”为主,例如西装套裙或者长裙,颜色以深色为主。如果工作单位对秘书的着装不作要求,那秘书人员就最好要穿款式简洁、颜色柔和的服装,而不应该穿一些过于休闲、时尚前卫、暴露、花哨的衣着,例如华丽性感的礼服、带着花图案的大T恤、运动装等等,这样会给人以不成熟稳重感。特别是女秘书,工作时接触的人多为能干的男同事、上司和客户,所以自身着装更需谨慎重视。

(二) “士昏礼第二”可见秘书选衣看场合

现在的秘书的工作场所已经不只局限在办公室内了,而是有更多的工作社交场所,所以穿衣不仅仅要知道自己穿什么,而是更应该注重什么样的衣服可以提升自己,可以衬托自身的优点。

如“士昏礼第二”中,

“女从者毕袗玄、纚笄”

“主人爵弁纁裳缁袘”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举行婚礼之前,不同的身份也有不同的衣着要求,主人是“爵弁纁裳缁袘”,前来送聘礼的女从者是“毕袗玄、纚笄”,其实这里只是举了些微的例子,原文中有更多的细节描写。秘书人员在工作中,既是整个组织的一部分,也是鲜明的一个个体,又时候甚至会代表着整个组织的形象,所以在穿着上面应当好好利用着装知识。简单归纳一下就是,

1、着装要与秘书身份一致。秘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单位的形象,所【《仪礼》主要内容】

以在办公室中或者在外出处理公务的时候,要遵守组织部门及职业的规范,要干净、整洁、文明。在随同上司或陪同外宾、外商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时,着装必须要整洁大方,同时还要注意突出上司和宾客,尽量避免喧宾夺主的事情发生。

2、 着装要考虑时间问题。秘书人员的服装不要追求复古,更不能追求

时髦,要与当下的服装风格主流一致。服装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早中晚的时间的变化而作适当的调整,一般早晨湿气冷气比较重,可以多穿些,平时可以带一些备用的衣服放在工作单位,以备不时之需。

3、着装要注意环境和场合。在公共场合的状况下要给人以庄重的视觉【《仪礼》主要内容】

感受,在私下社交场合的状况下可以穿一些体现出自己时尚个性的服装,以舒适自然为主。

4、秘书的着装要与自己的体型、肤色、气质特点相协调。符合自己身

材特点的服装才是应该选择的服装。比如,身材偏胖的人,挑选深颜色或者竖直线条服装穿着,会将自己显得苗条些,而身材偏瘦的人如果穿着浅色的横线条的服装,这样会使自己显得丰满些、健康些。选择服装的时候也要根据自己肤色来选择服装的颜色,比如皮肤苍白脸色不好的人,可以选择偏暖色调的衣服,皮肤暗黄的人尽量避免选择与肤色相近的或深色服装,而皮肤偏黑的应当选择柔和明快的中性色调服装,以增加明朗和健美感。

与服装紧紧相依、密切相连的就是饰品了,这是服装整体效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女秘书的饰品要注意应该以简单大方为主,以不影响工作为原则。男秘书的饰品应该除了手表、领带、袖口以外,特殊场合时在正装的胸前口袋上配一块装饰手帕就行了。饰物一旦多,就必定会影响自身形象。

《仪礼》中的秘书时间观

虽然古人没有钟表,但是对时间的把握却是非常严格的,如《仪礼》的所有章节中,不管是即将要做什么事或者是正在做什么事,都会有个时间上的交代,

“宗人告事毕。主人戒宾。宾礼辞许。主人再拜。宾荅拜。主人退。宾拜送。前期三日筮宾”

“厥明夕为期。于庙门之外”

“摈者请期。宰告曰。质明行事。告兄弟及有司。告事毕。摈者告期于宾之家”

第一句就是古人在冠礼之前都会亲自去宾客家,告知“冠礼”的日期,并邀请参加,后两句是行加冠礼的前一天傍晚,告知举行仪式的地点在庙门外。

这一切非常有程序有计划地安排着时间,有条理有主张。秘书及相关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时间观”是非常重要的。

1、 秘书的“会议时间观”

秘书对会议程序的掌控包括秘书在会前、会中、会后的时间上的计划与安排。按照会议的规模,秘书人员可以在前一个星期或者前一个月

就开始会前准备。首先要确定会议的主题和议题,确定会议的名称,确定会议的议程,确定会议的时间和地点,还有会议所需的工具、文件、经费预算、住宿餐饮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会议成功举行必备的前提条件。准时开始会议后,要注意会议进行的每一个细节,有任何状况出现都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以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会后总结和落实会议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总结包括会议名称、时间、地点、规模、与会人数等,讲话要点和工作布置内容更是总结的重点。

2、 秘书的“文书处理时间观”

秘书的日常工作中包含文书的收发与处理。对于文件要及时收发,秘书的原始作用就是对文书进行相关处理。时间上,重要的文书要快速慎重地处理,一般文书可以在处理完重要文书之后进行处理,而有一些不重要的文件可以在工作空暇的时候进行收发处理。但是,任何文书都不应故意拖延。

3、秘书的“领导工作时间观”

对领导上司工作活动上的时间和单位的日常事务的各项时间的

了解,秘书也需要驾轻就熟。平日里,对领导的工作活动安排要做到提前告知,适时提醒,不得因此延误领导的行程安排。并且在领导出行前,做好车辆人员及行程的安排,并根据领导的个人偏好做适当调整。

在时间上,秘书人员要具备细致缜密的考虑,防止由于时间问题

导致不好后果的发生。 “时间”对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秘书人员在平日工作中就应该多加留意自己对时间的掌控能力。

《仪礼》中的秘书办公室管理

对于古人来说,任何物品都有一个特定的含义,物品的摆放方位或者地点也有章可循,例如《仪礼》原文中有,

“两甒有禁。玄酒在西。加勺南枋。洗有篚。”

“赞设黍于酱东,稷在其东,设湆于酱南。设对酱于东,菹醢在其南。”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在西在房和室门之间设置)两只酒,下设有酒禁,玄酒放在西边,上边放置勺子,勺柄朝南。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赞把黍敦设置在酱的东边,稷敦更在黍敦之东。肉汁陈放在酱南边。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物品的摆放都非常有讲究,什么东西放在西边,什么东西放在南边,连勺子的把柄朝的方位也有讲究。我认为这其实说明了两点:一是古人对待事情有着认真细致的一种态度,二是对物品的摆放要有规矩,得体。这个对于秘书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

1、办公室管理要细心。包括平时的日常事务的安排,这一切都需要秘书及相关人员有一颗细致、认真、负责的心,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态度决定一切。这说明只要我们工作时,有着好的态度,认真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的价值是可以完全体现出来的。例如我们对待工作,哪怕只是为企业单位撰写小小的通知书,我们也应该从格式、字体、语句、排版、打印、张贴等等的每一个细节抓起,严肃对待自己的每一项

工作,把错误的发生直接扼杀在萌芽状态。秘书的每一步的谨慎,都是对用人单位的负责,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负责。

2、办公室管理要“人性”。 其次,秘书的日常工作也包括对办公场所物品的监督,也是管理。办公室就是一个企业单位的脸,办公室是指挥部,是工作室,是一个展现企业精神的窗口,它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太多描述。秘书对办公室的管理要求有很多,最重要的莫过于整洁了,整洁能给人秩序感,秘书人员应该提前到达办公场所对办公室进行打扫,以保持办公环境的优美与整洁。其次是安静,秘书所在的办公区办公人员必定需要思考问题和起草文件,需要安静的环境,秘书及相关人员应该以身作则,不大声喧哗,说话小声。再是光线和空气的充足与新鲜,秘书人员在提前到达办公室的时候,要对办公场所进行通风,并且可以申请购买绿色盆栽增添办公室的生机,适当美化。

3、办公器材合理放置。任何物品使用完要归到原摆放处,以便下次使用时寻找方便。在对上级领导的工作桌进行整理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弄乱领导的资料与文件,即使要整理,要记得所有文件的归放处,以便领导询问时可以立即找出。另外,打印机、传真机、电话、饮水机等都要摆放在公共区域,以便大家方便使用,其摆放位置也是有讲究的,饮水机可以放在休息区,打印机、传真机、电话放在办公的公共区域,但是不要放在过道或者走廊上,影响工作人员的通行,更不能放在消防通道上,影响安全。近几年,由于堵塞消防通道而使火灾没能够及时遏制的情况已经时有发生了,秘书及相关人员应该要留心这类情况。

从《仪礼》中一窥秘书的日常接待工作

我们在看有关古代的书籍或者电影电视的时候,一般如果要见一些官或者大户人家的人的时候,都会有专门的通报人,告诉主人来者何人、有何事。得到主人的允许后,再热情地将宾客带到主人面前,如《仪礼》中原文,

“赞者玄端从之。立于外门之外。摈者告。”

“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

意思是,有人来访的时候,通报人先请客人在屋内停留等候,自己去通报主人。得到主人的允许后,“三揖至于阶。三让。”非常有礼数地将宾客引见给主人,是有一种重视、尊敬的意味在其中,也是一种热情的表现。在秘书工作中,领导接见宾客几乎是非常频繁的事情。这就需要秘书及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接待能力。

1、迎宾要热情。在得知有人要来见领导的时候,首先要给人以亲切感,毕竟秘书可能是宾客对于企业单位的“第一印象”,万万不可懈怠。不管是对事先已经预约好的,还是未预约的,都要报以欢迎的态度。当有来访者进入办公地点时,秘书应该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站起来,礼貌地说“你好”、“你们好”,随即可以询问对方是谁,是否有预约。类似“主人前往告请宾。宾出门迎接,对主人两拜。主人答两拜,随后致辞邀请宾。宾推辞一番,接受邀请。主人对宾两拜,宾答两拜。”这样的句子,在《仪礼》这本书中出现多次,这就突出面对宾客的时候,秘书人员要有热情的态度。

第三篇:《《仪礼》导读》

【《仪礼》主要内容】

第四篇:《《仪礼》导读》

《仪礼》导读

一、礼与《仪礼》

《仪礼》是记录我国上古时代礼仪的一部重要典籍,与《周礼》、《礼记》一起合称“三礼”。《仪礼》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宝藏,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民俗民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状况等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之所以会产生《仪礼》这样一部迥然特异的儒家经典,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乐文化的民族。众所周知,中国自来称为“礼仪之邦”,在上古时代,礼仪活动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截止春秋战国之时,已积累了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礼典。举行礼典,要求仪式不能有丝毫差池,因而贵族们非常注重礼仪的演习,习礼成为贵族教育的重要部分。《礼记·王制》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是贵族子弟在官学里学习的主要课程。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文化下移,孔子创办了私学,使许多贫寒子弟也有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演习礼典仪式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重要课程。名目繁多的礼典仪式,严格的礼典实践,为《仪礼》成书提供了天然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条件,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

 礼在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中所占据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扮演的愈益重要的角色,则是《仪礼》成书的必然条件。

在此,我们有必要就礼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回顾。关于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其一、礼起源于宗教祭祀,王国维、郭沫若、何炳棣等持此说;其二、礼源于俗,李安宅、杨宽等持此说;其三、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礼物交换,杨向奎等持此说;其四,礼的起源是多元的,陈戍国、陈来等持此说。其五,礼起源于饮食。刘丰《20世纪先秦、秦汉礼学研究综述》,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论集》,广西师大2000年版70-80页。 这些说法各有其理,虽然争议较大,但是有一点认识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在中国民族的发韧期,便有了礼的萌芽,礼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就目前从文献学、文字学、考古学方面获得相关证据而言,我们认为,礼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教祭祀有着深刻而直接的关系。《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也就是说礼是一种实践活动,具体而言,礼是敬祀神灵从而获得神灵福佑的祭神活动。《说文》对“示”与“豐”的解释是:“示,神事也”;“豐,行礼之器,从豆象形”。王国维依据殷墟卜辞,进一步证明和阐发了《说文》的说法:“案殷墟卜辞有豐字,„„古、玨同字,„„又一字,„„此诸字皆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豐,行礼之器。’其说古矣„„盛玉以奉事神人之器谓之,若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礼》,中华书局1959年版290页。 王氏认为,从甲骨卜辞“豐”来看,就是祭祀神灵时盛放玉的器具,由此引发、衍申,把敬奉神灵的具体活动释为礼。近年的一些考古发掘,证明了王氏的说法。如,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就发现了大量的玉制随葬器,据专家初步考证,其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祭祀的重要礼器。由此可见,宗教祭祀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原始先民祭祀神灵,其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宗教禁忌来防范危害族人的行为,维系和保障人类的生存繁衍。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人类在自然面前往往显得无能为力。由于人们认识水平低下,因而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非常幼稚,认为自然界处处存在神灵,天地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寒往暑来、风雨雷电等都由神灵主宰,进而对自然界产生敬畏心理,并产生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等。祭祀仪式就是原始先民对天地自然界等诸多神灵的崇拜的具体而形象的表达。原始先民希望通过祭神仪式上人们虔诚敬畏的心情和仪态,隆重庄严的乐舞礼仪,丰盛琳琅的祭品、祭器,表达对神灵的感恩,感动神灵,获得神灵的首肯,实现人与神灵的沟通,从而更进一步得到神灵的护佑。因而祭神仪式是原始先民祈求神灵的保护和宽恕、禳灾祈福,维护族群生存繁衍、发展的基本方法。

 与此同时,与祭祀仪式还伴生了冠、昏、丧、射等礼仪习俗。祭祀之礼主要是实现人与神的沟通和调谐。冠、昏、丧、乡、射则是维系调谐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特定习俗,体现了初民的共同意愿和共同文化心理,是初民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的独特体现,是原发性的自然形态的东西。

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人类的脚步跨进文明的门槛,特别是国家产生以后,带有浓厚宗教色彩以及体现初民共同心愿的礼俗开始了分化,一部分沉淀留存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淡化了宗教色彩,成为一种自然正常合理的生活习惯,另一部分被统治者引进政治领域,经过统治者的加工改造,成为统治者借以表达自己意志和权力的工具和手段,逐渐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军事、宗教、文化制度的内容,成为礼制,其中最突出的是强调上下尊卑关系,强化王、天子的地位和权威。原来是全民共尚、全民共享的礼典礼仪被规定为严格的等级,成为贵族阶级的专利,所谓“礼不下庶人”。因而,礼制被当政者作为治国安民的无上法宝。所谓“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礼在政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孔子之前的一些颇有远见卓识的智者和精英人物已明白地指出了这一点。例如:周惠王、襄王时代熟于古史的内史过曾经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左传·僖公十一年》)卫文公的正卿宁庄子说:“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国语·晋语》)晋平公、昭公时代以博识多闻著称的叔向也说:“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礼已发展为上层建筑。礼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愈益重要角色,为《仪礼》的撰作成书提出了必然要求。

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遭到沉重的打击,诸侯之间动辄兵戎相见,社会陷入极度混乱无序的状态。如何恢复社会的安宁有序?在深刻反思之后,许多人作出的结论是:应该立即恢复礼在政治中的主导作用,只要人们严格守礼而行,那么社会就会自然回到秩序井然、上下敦睦、和谐有序的正常轨道。此时此际,礼成为春秋时期人们解决社会危机的一根救命稻草。这是当时的社会和时代为《仪礼》的撰作者们提出的迫在眉睫的必然要求。

 综上所述,《仪礼》的成书既与上古先民丰富的礼仪活动有关,也与礼在后来政治领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关,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争议【《仪礼》主要内容】

《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在学界争议较大。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其一,《仪礼》为周公所作;其二,《仪礼》为孔子编著;其三,《仪礼》为孔子之后的儒者所作;其四,《仪礼》的编作权主要应归属孔子,其后有七十子后学的续编与增益。下面就以上观点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 1.《仪礼》为周公所作

 滥觞于西汉时期的今古文两大学派的纷争是为争夺学术正统地位而发生的纷争,是中国经学史上影响很大的学派之争,这场纷争断断续续一直延续到清末。今古文学派对《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看法存在严重的分歧和对立。

 古文学派坚持认为《仪礼》是周公所作,《仪礼》的成书年代在西周,东汉礼学大师郑玄、六朝崔灵恩、唐陆德明、孔颖达、贾公彦、元代敖继公、清代礼学大师胡培翬、曹元弼等都持此说。古文学派提出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是:周公摄政,曾制礼作乐,《仪礼》就是周公所制之礼的一部分,孔颖达说:

 武王没后,成王幼弱,周公代之摄政,六年,致大平,述文武之德,而制礼也。„„《礼记·明堂位》云:“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量于天下。”但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孔颖达《礼记正义·序》,《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1224。

 孔颖达根据《礼记·明堂位》中周公“制礼作乐”之说,推断《仪礼》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产物,《仪礼》的作者是周公。

 清代礼学家胡培翬总结、研究历史上对《仪礼》的研究和争论,作出了如下结论:

 《礼记·明堂位》曰,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故崔氏灵恩,陆氏德明,孔氏颖达及贾氏皆云《仪礼》周公所作也。韩氏愈云:文王,周公之法制,具在于是。亦以为周公作也。孔子、孟子所云“学礼”,即谓此书。„„唯《仪礼》为礼经之稍完者,先儒谓其文质彬彬,乃周公制作之遗。今案,据此诸说,《三礼》以《仪礼》最古,亦唯《仪礼》最醇矣。《仪礼》有经有纪有传;记、传乃孔门七十子之徒之所为,而经非周公莫能作。胡培翬《仪礼正义》卷一。  胡培翬非常明确地肯定《仪礼》的撰作者就是周公。

 2.《仪礼》为孔子所作

 今文学家坚持《仪礼》的编著权应归于孔子,《仪礼》的成书年代在春秋。  这一说法首出汉儒,其中司马迁的说法影响很大。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此《礼记》即指《仪礼》。 自孔氏。”《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1935页。  司马迁肯定了孔子与《仪礼》有密切的关系,他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说得更明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3115页。 很显然,司马迁认为《仪礼》是经过孔子的编修加工而成。

 今文学家继承发展了司马迁的观点,同时在他们内部又分为两种不同意见:  其一,以邵懿辰、皮锡瑞为代表,认为孔子是在周公制礼的遗存基础上,编订了《仪礼》。邵懿辰在《礼经通论》中说:

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仪礼》所谓经礼也。周公所制本有三百之多。至孔子时,即礼文废缺,必不止此十七篇,亦必不止如《汉志》所云五十六篇而已也。而孔子所为定礼乐者,独取此十七篇为教,配六艺而垂万世,则正以冠、昏、丧、祭、射、乡、朝、聘八者为天下之达礼也。邵懿辰《礼经通论》,《皇清经解续编》卷一二七七。

 邵氏认为后人所见到的《仪礼》十七篇是孔子在周公所制之礼的众多遗礼中加以选择而编定了《仪礼》,并不是周公所制之礼的全部。皮锡瑞赞同邵懿辰的看法,他说:“论《礼》十七篇为孔子所订,邵懿辰之说最通。”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他进一步补充了邵氏的观点:

 《仪礼》十七篇,虽周公之遗,然当时或不止此数而孔子删定,或并不及此数而孔子补增,皆未可知,观“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士丧礼于是乎书”,则十七篇亦自孔子始定。犹之删《诗》为三百,删《书》为百篇,皆经孔子手定而后列于经也。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 皮氏认为,毫无疑问,《仪礼》十七篇是孔子亲手所定。另一部分是孔子根据时代的发展、礼仪的变化增补的一些新出现的礼仪。邵、皮二人都认为《仪礼》为孔子所撰,但并未否认《仪礼》与周公的密切关系。

 其二,今文学家的另一种意见是《仪礼》是孔子所著,但《仪礼》与周公无关。廖平、康有为是持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卷十《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考》中说:

 然以《诗》、《书》、《礼》、《乐》、《易》为先王周公旧典,《春秋》为赴告策书,乃刘歆创伪古文后之说也。歆欲夺孔子之圣而改其圣法,古以周公易孔子也,汉以前无是说也。„„孔子所作谓之经,弟子所作谓之传,又谓之记,弟子后学展转所口传谓之说,凡汉前传经者无异论。故惟《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为孔子所手作,故得谓之经。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

 康有为的看法可归结如下二点:首先,他认为在汉以前没有周公撰作《仪礼》的文献记载,也从未有人提及周公撰作《仪礼》,把《仪礼》等其他六经归诸于先王、周公所作,实际是刘歆造伪之说,其目的是以周公压制孔子,否定孔子的先圣地位,从而为刘歆等人争取学术正统地位服务。其次,从“经”的概念来看,汉以前人们的普遍看法是:只有孔子所作的才称为“经”,既然《仪礼》居于经典之列,显然它的作者非“孔子莫属”。廖平、康有为等人把《仪礼》的著作权完全归之于孔子,将周公从《仪礼》的撰作行列中驱逐出去,这与他们的经学立场有很大关系。

 3.《仪礼》出于孔子之后儒者之手

 滥觞于唐末,畅引于宋,延续至清末的疑古疑经学风,曾在中国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在经学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今文学派以及古文学派的另一个重要学派。他们对于《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看法不同于今古文学派,他们的基本意见是:《仪礼》既非周公所定,也非孔子所撰,而是出于孔子之后的儒者之手。

 疑古学者的分歧是《仪礼》的撰作者是孔子之后的战国儒者还是汉儒。南宋学者郑樵认为《仪礼》一书似为汉儒所作,但他只是持怀疑的态度。清顾栋高则明确肯定《仪礼》就是成于汉儒之手。他说:“非特《周礼》为汉儒傅会,即《仪礼》亦未敢信为周公之本文也。„„《家语》言孺悲曾学士丧礼于孔子,而其详不可得闻。夫书为孔孟所未尝道,《诗》、《书》三传所未经见,而忽然出于汉

武帝之世,其汉之儒者掇拾缀辑无疑。”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四十七《左氏引经不及〈周官〉、〈仪礼〉论》,中华书局1993年版。 顾栋高在此提出的理由有三点:其一,孔孟书中不曾提到《仪礼》;其二,《左传》广引经文,却未征引《仪礼》一字;其三,《仪礼》是汉武帝之时忽然冒出来的。从以上三点,他推断是汉儒整理抄录遗留下来的上古礼仪而编成了《仪礼》。

 更多的疑古学者主张《仪礼》成书于战国时代,如清代的经学家毛奇龄、姚际恒、崔述、袁枚等皆持此说。而现代疑古派的主将钱玄同承袭毛、姚等人的观点,进一步明确提出撰作者当为战国时荀子一派的学者,他说:“其书盖晚周为荀子之学者所作,其为晚周之书。”钱玄同《重论今古文学问题——重印〈新学伪经考〉序》,见方国瑜标点本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古籍出版社1956年406页。 遵崇钱说的洪业在《仪礼引得·序》中为钱玄同的这一说法进行了辩护和圆融:“荀子所述之礼仪,亦颇与今之《仪礼》有歧异,则高堂生之传本,编纂于荀子之后也。”认为荀子所讲的礼仪之所以与后人所见到的《仪礼》有许多不相吻合的地方,这是因为后人所见到的《仪礼》是汉高堂生的传本,而高堂生的《仪礼》传本编纂于荀子之后。钱、洪二人也没有为他们的说法提出非常有力的证据。【《仪礼》主要内容】

 4.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陆续撰作

 当代礼学大家沈文倬充分吸取近代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加以分析综合后,提出《仪礼》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陆续撰作而成,其成书年代在春秋战国之间。此说被当代许多学者接受。他强调指出,之所以可以肯定孔子时没有《仪礼》一书,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在春秋以前,礼物与礼仪相结合的各种礼典已在各级贵族中普遍实行,孔子就曾担任赞礼的摈相一类的职务,亲自参加过礼典实践,同弟子的谈话多次涉及到礼的理论及礼的实践,然而在孔子的言论中却没有直接援引《仪礼》原文,这就有力地证明礼书还不存在,各种门类的礼典还没有被记录成文。而在孔子之后的《墨子》、《孟子》、《荀子》都在援引《仪礼》之文,说明《仪礼》一书至迟在墨子、孟子、荀子之前已经成书,并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墨子、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人,说明《仪礼》在战国早期即已成书。

 我们认为,沈文倬之说是可信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仪礼》一书并非成于周公或孔子之手,但是不能抹杀二人的功劳。首先,周公制礼作乐是不容否定的。《仪礼》中有一部分篇章反映了宗周的典章制度、风俗之情。其中一部分典章制度应当是由以周公为首的周代统治者所制定的。因为在宗周时代,“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周公曾摄政治理天下,在周朝立国之初,作为执掌实际权力的摄政大臣,必定会对前代礼仪风俗加以改造利用,并制定出适应周朝需要的一套礼仪典制,作为推动政治,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这套礼仪典制有一部分流传到后世,并被后人损益、规范而收入《仪礼》之中,所以我们不能将周公与《仪礼》的关系剥离开。

 其次,孔子对《仪礼》成书贡献尤大。孔子创办私学,他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孔子毕生重视礼,“克己复礼”是其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从《论语》、《礼记》等先秦文献可以见到孔子论礼、问礼、演习礼以及向弟子传授礼的记载。如前所述,礼典的实践不容丝毫差池,因此孔子传授弟子礼典,必定要有一个比较严格的关于礼典实践的教本。当然孔子不可能自己创制一套礼仪,向学生灌输,而是搜集先世遗存的礼典以及当时贵族阶级正在实行的礼典,加以损益,修订成礼书,传授弟子,如

第五篇:《《仪礼》导读》

第六篇:《《童年》各章内容简介(共十三章)》

《童年》各章内容简介(共十三章)

《童年》各章内容简介(共十三章)

第一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是千千万万俄罗斯女性的优秀代表,对“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本章末尾用充满诗意的美好语言描写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年过花甲的外婆跟三、四岁的“我”见面时的第一次“对话“生动活泼,风趣盎然。早已过不惑之年的高尔基,以三、四岁儿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为,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反映当时的客观现实,深刻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语言简洁生动,非常口语化,非常适合人物的口吻和当时的语言环境;情节画龙点睛,人物栩栩如生。不仅本章,而且全部《童年》,具有这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童年》开篇就写得十分精彩。它可以摘出来绝不止一篇优美的散文。从译者加的标题就可以大体知道本章内容:一、“外祖母的出现”;二、 “父亲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三、“父亲的安葬”;四、“伏尔加河上的风光”。《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许多篇这样的优美散文组成的。《童年》可以比拟为一串珍珠项链,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比如本章就藏着好几颗这样的珍珠。

第二章可以分三大块,也就是三篇优美、精彩的散文。它们可以分别标题为:“兄弟斗殴”、“凶残的外祖父”、“外祖父来病床看我”。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小说写外祖父毒打外孙们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毛骨悚然。后来他来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觉得此老头儿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虽然他的凶狠不能原谅,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别是在读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识字和讲人生哲理以后。

第三章分四大块,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说组成。【《童年》各章内容简介(共十三章)】《童年》各章内容简介(共十三章)。它们也可以有明确的标题。一、“一双金不换的手”。伊万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二、“热闹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万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他当然也是舞会的核心;四、“小茨冈的惨死”。别号“小茨冈”的伊万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养子,从他生下来被遗弃到他的惨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小茨冈是个良善、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他的惨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两人直接有关,但根原还在于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会顽症。

第四章着重写外婆,写她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良善、忠厚,对丈夫的容忍、体谅;写她的聪明, 能干,健谈,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是“我“最贴心最亲爱的朋友。小说对火灾场面的描写非常精彩。

第五章可分上、下两篇: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讲自己的苦难身世。两人都是早年丧父的孤儿,都曾跟着母亲沿街乞讨,后来也都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而自立,

最后共同挣到目前这种小康家境;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识字和给“我”讲述自己的人生体念和生活哲理。他对“我”的好奇心有问必答,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透彻明了。

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不知真名实姓、只知外号“好啊”的“外人”和“怪人”,并且着重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上、下篇之间的内容通过“怪人”听外婆讲童话的场面联系起来。小说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让读者心领神会“好啊”和外婆的某种尴尬关系。“好啊”是他的口头禅,直译是:“好事情”。(93——109页)

第九章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写“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说很重视大人讲故事对儿童的影响。马车夫就常给“我”讲故事,虽然他的讲故事本领比外婆、外公差多了。本章最精彩的情节是“我”与三兄弟的友谊。下篇写“我”和 “三个小少爷”的友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一个人“心灵面貌“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小说如实地写了“我”对三个小少爷的好感和羡慕。外婆支持“我”和三兄弟的友谊,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亲上校奥夫相尼科夫禁止他们交往,甚至马车夫彼得也坚决反对。马车夫跟“我”因此发生了争吵,这次“争吵”成了联结上、下两篇的纽带。

第十章写“我”母亲的突然回家和新产生的家庭矛盾。一个年轻丧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强的不幸女人,在多年离家之后带着痛苦回到替她抚养儿子的、孤苦年迈的父母家长住,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而渝的。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过去就是、现在仍然是父女矛盾、冲突、争吵、闹架的焦点和导火线。【《童年》各章内容简介(共十三章)】阅读答案

第十二章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可以说,家庭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和母亲之间。也重点写了上学读书,特别写到一位热爱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第十三章写外祖父与外婆分家过日子,写“我”检破烂为生,写“我”与几个小朋友去河边偷木板卖钱,写这些小伙伴们艰难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谊,写母亲的死,最后,写“我”不得不走向“人间”。所有这些内容,乍看很零乱,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因为它们都在写一个“穷”字。《童年》的悲剧是以母亲之死这悲惨的一幕结束的。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87504/

推荐访问:《童年》主要内容 《昆虫记》主要内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