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600字3篇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16-06-03 13:28:2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观后感】

第一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

8月8日晚,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开播,立刻受到热议。片子全景式再现了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中国全面改革开放这八年中的中国政治历程,除了邓小平作为主角,片中出现华国锋等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述了官方银屏从未直接展示过的一些细节。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一生充满传奇。

他富有历史担当精神,始终充满革命热情,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同时,他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鲜明的战略思维特征。他自己说过,“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他运用辩证智慧,始终将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领导我们解决难题,走出困境,开辟新路。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从政治上、全局上着眼,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最核心环节,冲破种种思想障碍。他实现了理论上与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从而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这个过程不仅彰显了邓小平同志作为杰出政治领袖人物的历史担当精神,也体现出他的战略思维艺术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邓小平同志在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决定性环节,从端正思想路线

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在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能不能更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他的战略思维特征是破解难题、找准突破口,并成功地运用“拆分与重组”的思想方法,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主要障碍是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关于姓“社”姓“资”的“左”的思想观念和僵化的思维方式。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人们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者是绝对对立的认识模式和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

在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一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的战略理念是抓住根本、把握关键。

对于党的事业怎样才能“万古长青”这样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他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而且关键在领导核心,只要这个环节不出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其次,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要选好接班人,“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最后,关键在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且“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状态,“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

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强调“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在当时那样一个国际、国内皆面临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正是小平同志牢牢把握住了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在他的领导下,僵化的思维模式终被打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历史新阶段。

第二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马上就要播完了,我也每天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剧中饰演邓小平同志的马少骅把邓小平饰演的活灵活现,如实地再现了历史。最让人觉得有趣的就是那一口四川话。邓小平的一生走到哪都讲四川话。有人说“毛泽东一口湖南话照样一统天下,邓小平一口四川话照样治理天下”。我最喜欢听邓小平用四川话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以浓浓的四川乡音,把一些深刻的道理转换为清晰易懂的话语,这是剧情吸引我的独特之处。

这部电视剧再现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这段重要历史时期下,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光辉历程。

但与以往的同类型影视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作品让人感受到了真实。是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不是夸张的、虚假地描绘它;是让伟人回归人间烟火,演绎成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凡人而不是把他装扮成“高大全”式神人。几集看下来,觉得这部电视剧很接地气。它的许多细节再现了历史,又升华了历史,塑造的人物形

象,不经意间流淌出来的台词,拨动了我的心弦,将我拉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真切感受到邓小平同志在毛主席、朱德、周恩来同志相继去世后,整个社会动荡和政治局势严峻的形势下,如何一步步“出山”,如何一步步“恢复高考”,以及如何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和教育人才所采取重要举措的生动感人情景,展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独特的人格魅力。

剧中有许多对细节的刻画,比如邓小平给儿子擦背的这一细节,让人看后感到心里总有一股热呼呼的父爱。比如,剧中邓小平说自己已经三次被打倒,如果“四人帮”上台了自己就是掉脑壳了。但是家里的儿女却比邓小平乐观多了,他们相信只要他们团结在一起就一定会战胜“四人帮”的。邓小平虽然表面上很淡定但是他知道事情就要发生了,他是一定逃不掉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在人生的低峰期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又比正在南京长江大桥工地“戴罪”负责检查大桥晃动原因的同济大学桥梁专家李国豪,听到传达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话,泪如雨下,反复重复这句话,发自内心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国将大有希望。但李国豪因为大桥更需要他而请假,也没有向中央来人倾诉自己的苦楚,而是要求中央来人说服“警卫”让他每天在大桥工地上多工作一些时间。这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这就是

中国的老专家,他们是民族脊梁!

追忆伟人足迹,继承先辈遗志。当下,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坚忍不拔的品格,学习邓小平实事求是的作风,沿着邓小平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努力。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保持清醒头脑,在路线原则问题上要保持坚定立场,永远跟着共产党。

第三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院系:外国语学院

姓名:黄亚菲

学号: 2013415848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600字3篇】

最近一直在追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看完后感慨万千,心潮澎湃。虽然才看到四集,但已经被邓小平在经历了“三落三起”、“文化大革命”复出后的坚定不移、力挽狂澜的气魄所深深吸引和打动。更值得称道的是,剧情并不只是反映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一代伟人的累累壮举,而同时揭示了上至国家领导人、国家干部,下到知识青年、普通百姓,各个社会阶层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重拾信心、振奋精神的历史画卷,还为我们普通百姓揭开了了国家领导人鲜为人知的一些决策过程和日常生活面纱,满足了大家了解事件背景、来龙去脉的好奇心。

通过剧情,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特别善于抓主要矛盾,在复出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科学教育工作,主持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科学大会、教育大会,力排众议恢复了停滞长达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使得在文化大革命中最遭受迫害的广大知识分子首先感受到了政策的春风,释放出被禁锢已久的奉献热情,其中看到小平同志在中港青年足球友谊赛中出席、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呼的场面,不禁也热泪盈眶了:为人民做主、为人民着想、替人民说话的人,才是受人民热爱的领袖!

再就是,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论断,把拨乱反正后的人们疑虑、怀疑、动摇的思想给统一起来,思想指挥行动,只有思想统

一、认识统一,才能行动统一,才能齐心协力搞建设,——这对当前也有非常实际的可借鉴意义!

后面的剧情还没有看,但最值得期待的还有两件大事:一是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经历;二是1992年南巡讲话,拉启了大陆改革开放的大幕。这些改写历史的转折点上,邓小平一代伟人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与大多数人按部就班、思想固化、小改小闹的平庸相比,作为国家领导人所需要具备的大智慧、大魄力、大作为对一个国家的改变是起主导作用的,尤其是从思想意识层面去影响广大民众,是最能起到好的效果的。

其实,本人作为一个中型国有企业的小干部、一个以健康生活为主要追求的小女子,对政治、对官场是从来不算感冒的,但看了这部剧,深切感受到:大河有水、小河满,每个人都离不开国家和社会这个大环境。

时代造就人,我们这一代很幸运,赶上了拨乱反正后的好政策、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富裕路,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在国际地位上的攀升,我们国民的腰杆子也硬起来了,虽然“中国大妈狂扫华尔街”的新闻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总归是我们是傲人的姿态占在了世界舞台上,尤其在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主张下,在中国维护领土主权方面、在清理党内腐败分子方面都有了卓有成效的效果,这无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广大人民又一次被点燃希望、奋发向前的好起点,为着美好的明天,以史为镜,奋发向前!

这,也许就是一部好的文化作品,所能带给人们正面影响的巨大威力吧!愿这样的好片子,能广为人知、广为流传!

荧屏上,出现了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等如何在危难之际一举粉碎“四人帮”,

出现了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开7小时政治局会议时人人一脸严肃的历史画面。虽然在怀仁堂抓捕“四人帮”的历史一幕没有正面表现,但剧中通过耿飚带部队接管电台并宣布宣传纪律,通过李先念把手表留给家人说:“万一我回不来可做个纪念!”通过邓小平家说话要打开自来水来掩护话音……这些真实细节把当年这一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考验表现得淋漓尽致。荧屏还用滂沱大雨来强化紧张气氛的雨夜,使之更具悬念。尽管历史上的10月6日那一夜,夜色很美,天遂人愿,一轮满月穿透乌云。

这是一段非常特殊环境下的重大历史,许多政坛重要人物都是首次在影视剧中出现,如当年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吴德、纪登奎、陈锡联、陈永贵等都出席玉泉山会议,只有四把椅子是空着的,象征王、张、江、姚已被抓。邓家庆贺这一事件时还用吃“三公一母”螃蟹来象征“四人帮”,这在当年十分流行,重现这些历史场面令人倍感真切。一个平淡的细节,引起我无限的感慨,深深地感到邓小平就是那拨开云雾,唤来教育春天的巨人。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四集中,有一个非常平淡的细节,叶帅征求邓小平恢复工作的意见,邓小平主动要求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主抓科技和教育。后来,邓小平给中央写信,主动请缨主抓科技和教育。

作为一个恢复高考后的1977级大学生,看到这个情景心情激动,为邓小平的深邃、博大、崇高而折服。中国教育的春天,就是邓小平拨云化雾,给我们带来的。没有邓小平复出后立即在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就没有我们坐进大学的教室的机会,我们这一代人也不可能成为今天共和国的顶梁柱。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有着高远而深邃的眼光,在粉碎“四人帮”百废待兴、万事重启的纷繁局面下,邓小平思考的是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他在剧中深刻地指出: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必须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他还没有正式恢复工作,就开始部署科学和教育工作。正是这两个大会,吹响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现代化的进军号,也使千千万万科技人员、“臭老九”被解放出来,重新回到知识的殿堂。

邓小平对教育的重视和关心,是长期一贯的。早在1954年,邓小平就要求办好学校,培养好的干部,要整顿教学纪律,要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1958年邓小平指出“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并强调保证教育的经费,提高师资质量。1977年8月,邓小平在讲话中肯定了全国教育战线17年是红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是辛勤劳动、努力工作的。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知识分子特别是“臭老九”的名誉要恢复。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又红又专的人才,“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并要求教育事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聆听着剧中邓小平的铿锵话语,回顾邓小平对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使人感慨万端,为我们这一代人在人生关键时刻,遇到了伟人邓小平感到无比的幸运,让我们灰暗、看不到未来的人生,从此有了光明,有了无数精彩、远大的未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600字3篇】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一部重大历史题材,史诗性质的电视剧,写的是伟人,出场的很多是曾经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高级干部。但是剧中有一种务实的精神,抓住历史事件、历史场面,在细节上入手。第一集中,领袖们先后去世,被批判的邓小平赋闲在家,为儿子擦

身,鼓励子女靠真本事吃饭。出门为国家,在家为父母,这些细节写出了邓小平朴实、平凡而伟大的情怀。在中央与“四人帮”搏击的关键夜晚,邓小平淡定地吩咐给孩子们分家产:每人留下一张照片。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平、廉洁和艰苦奋斗的写照。第二集中,粉碎了“四人帮”,老百姓家家户户吃螃蟹,邓小平一家也吃螃蟹,面对针对他的两种社会舆论,邓小平处变不惊,要大家继续吃螃蟹。这反映出邓小平关心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走向,而没有把个人荣辱放在心上。第三集中邓小平得急病住院,高级干部纷纷前往探望,尤其是出院后他和叶帅的热情拥抱,反映了民心党心,表现了生死与共的老战友的真挚情怀。邓小平主动请求抓科技和教育,也是他一贯务实作风的体现,要做具体的实事,而不是空谈!我惊叹于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逆境之中奋然前行的乐观心态。1969年10月,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作为“走资派”被打倒,默默地承受着抄家、批斗、下放的痛苦。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1976年,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这就是邓小平,一个在三起三落中仍保持乐观心态的共产党人,一个在逆境之中仍然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政治家!他有着豪迈乐观的性格,勇敢坚毅的品质,难怪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我折服于他高瞻远瞩的意识和勇往直前的精神。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越过当时国人心中“毛主席无与伦比”的观念。为解放思想,他本着实事求是的作风,客观的评价了毛泽东。他推翻了华国锋“两个凡是”中对毛泽东的盲目崇拜,指出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革”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就其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600字3篇】

1978年12月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会议结束了1957年以来长达21年的“左”倾错误思想,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去,制定出了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社会主义路线: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的解放,对引进外国技术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对日后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具有重大的历史贡献,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可以这么说,邓小平的方针是具有建设性的,长远性的,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书写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几十年来的革命实践表明,邓小平同志不愧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根据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更敬佩于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为统一祖国,邓小平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一国两制这个独特的政策使得香港、澳门都已回到祖国的怀抱,收复台湾的时间也指日可待!

我怀念这位世纪伟人的同时,也从这位伟人身上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胆怯畏缩。相反,我们需要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的去面对。不仅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还要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失败中学习,在失败中崛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得到磨练和进步,为今后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600字3篇】

大江东去,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悠悠往事,化作了多少美好的回忆。在邓小平精神的鼓舞下,我要拥有乐观的心态,意气风发,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紧握时代的脉搏,书写自己美好而壮丽的人生!

第四篇:《学习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观后感

安全运行部

王文欢

时代的动荡造就了非凡的人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为响应集团公司的要求,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素质,观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电视剧,感受颇深,写此观感。

本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再现了社会的封闭和,到1984年中国言论的“禁区”。

这部片子对“脱敏”有突出贡献,成为舆论的强烈印象。至于这样的“脱敏”尺度是否令人满意,以及这些“脱敏”是否足够恰当,价值观不同的人自然会有延伸性争论,但这些争论并不损害片子影响的高度正面性。

谈新中国的历史,一直有一些敏感的“禁区”。在整个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里,禁区就更多一些。究其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主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600字3篇】

张和谐,共识不足时,回避分歧就成了最常用的选择。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体制根源,但不全是。

问题在于,社会多元化和互联网推动的全球化在将中国政治话语的一个个“禁区”团团围住,这些禁区通常只能在官方舆论场上得到维持,民间的实际舆论拥有众多渠道,禁区成了似有似无的东西。

中国新的话语禁区明显减少,但依然有一些。老的禁区打破了不少,但也有一些“维持了现状”。我们认为这一大方向是积极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片子是其中有标志性意义的进展。

最重要的或许是,要尽量减少话语禁区,这已成为执政力量和主流社会的共识。用限制人们谈论敏感话题来推动社会治理,这只能是不得已时的权宜之计,而不能作为常规性手段使用,管理者们对此都已清楚。

为打破那些仍存在的话语禁区,需要一些条件。它们包括,公开谈论那些敏感事件和人物不会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的剧烈混乱,也不会导致尖锐的政治猜测或冲突。此外,开放这些讨论不能消耗国家的过多注意力,更不能加剧不同人群之间的分裂。

然而每一个敏感话题的超越,还是需要魄力。社会技术力量的进步对开放敏感话题形成倒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像薄熙来、周永康被查处过程,舆论在事情尚有不确定性时就积极参与进来,恐怕就是合力造成的。

回过头看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敏感话题的公开,都对国家稳定最终形成积极影响。这些开放逐渐积累了社会的承受力,突发事件不再像过去那样震撼,中国“什么都发生”,人们“什么都议论”,但社会稳定在表面无序中形成了韧性。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今后要尽可能避免新话语禁区的形成。每一个新话语禁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堰塞湖”,它今天封堵得越严密,就有可能积累出一些相应的负面作用。

对于已有的话语禁区,应当看到,围绕它们的某种“堰塞湖”已经形成,它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些逐渐消解,实现话题开放的“软着陆”。有些可能要等更长时间,等到社会有了更多共识之后,再逐渐放开。应当说,这是中国全社会面临的考题,它不光是政府怎么做的事情。【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600字3篇】

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中国社会上,对这个社会的问题和消除它们的难度,都多少是明了的。一方面我们呼唤全面的改革,包括逐渐铲除导致话语禁区存在的那些文化和制度原因。另一方面我们应清楚,这样的改革既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也是全社会很多其他改革的集成过程。我们尽力而为,但决不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本片从人物上诠释了一个国家领导人的风格和水平。一个平淡的细节,引起我无限的感慨,深深地感到邓小平就是那拨开云雾,唤来教育春天的巨人。

在电视剧第四集中,有一个非常平淡的细节,叶帅征求邓小平恢复工作的意见,邓小平主动要求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主抓科技和教育。后来,邓小平给中央写信,主动请缨主抓科技和教育。

作为一个当今年代的大学生,看到这个情景心情激动,为邓小平的深邃、博大、崇高而折服。中国教育的春天,就是邓小平拨云化雾给我们带来的。没有邓小平复出后立即在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就没有我们坐进大学的教室的机会,我们这一代人也不可能会有今天的生活。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有着高远而深邃的眼光,在粉碎“四人帮”百废待兴、万事重启的纷繁局面下,邓小平思考的是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他在剧中深刻地指出: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必须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他还没有正式恢复工作,就开始部署科学和教育工作。正是这两个大会,吹响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现代化的进军号,也使千千万万科技人员、“臭老九”被解放出来,重新回到知识的殿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600字3篇】

邓小平对教育的重视和关心,是长期一贯的。早在1954年,邓小平就要求办好学校,培养好的干部,要整顿教学纪律,要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1958年邓小平指出“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并强调保证教育的经费,提高师资质量。1977年8月,邓小平在讲话中肯定了全国教育战线17年是红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是辛勤劳动、努力工作的。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知识分子特别是“臭老九”的名誉要恢复。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

第五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教学时间周两周以来,我遵照老师的要求,观看四十八集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但是看了不到两集,我却被这部为纪念伟人邓小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历史剧深深地吸引了,截止完成这篇文章,我已经完成了对这部鸿篇巨制的欣赏。这部电视剧中精彩的情节、演员们到位的表演、对历史还原的逼真程度和所体现的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超凡的个人魅力,都令我深深折服!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三起三落,依然如松柏一般坚挺,后来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祖国,他的领袖气质、爱国情怀以及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全国人民所铭记!

通过观看这部大型历史剧,我也学习到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很多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想着重论述:实事求是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上个世纪之初,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登陆内忧外患的神州大地。它以科学的体系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征服了在那个年代渴望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一大批先进开明的知识分子。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领导着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救亡图存,成功地帮助伟大的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等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 然而,建国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却逐渐犯错误,走弯路,逐渐遗忘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走了错误路线,没有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造成了国家的重大损失,这种损失不仅后果严重,而且影响长久深远。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党中央打倒“四人帮”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人民还无法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街头巷尾人们还想着批斗、贴大字报,人们脑子里充斥着激进的阶级斗争思想,没有意识到国家需要经济建设的迫切问题。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开了。

这时候,英明决断的邓小平同志站了出来。他复出以后,先从科学教育事业入手,针对文化大革命后国家百废待兴的状况,实事求是,集中精力解决当时国家科学教育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帮助这些领域回到发展的正轨。邓小平同志不仅召集全国知名科学家召开科教座谈会,帮助知识分子平反,帮助科研人员恢复科研教育工作,为他们提供经费、人员、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还当机立断决定与1977年下半年恢复高考,减轻了国家因文化大革命遭受的损失,解决了发展科教文化事业路上存在的主要障碍。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低谷,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开始迅速发展。

接着,在思想文化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倡解放思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时候,广大人民群众还坚持对毛泽东同志的个人崇拜,党中央甚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口号,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另外,对于文化大革命形成的很多错误思想和冤假错案,很难得到纠正和平反,甚至党的一些高级干部主动阻挠平反工作。就在全国人民迷茫困惑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克服重重阻力,鼓励大家展开大论战,自由辩论,不开“帽子公司”、“棍子公司”,由此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号召大家形成实事求是的社会风气,为文化大革命中蒙受不白之冤的干部群众洗刷冤屈,展现了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正如他所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驳不倒的,所以让他们去辩论。”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首次做出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在经济方面,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中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经济体制落后的状况,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刚刚复出的时候,他从经济学家夏默那里得知西方世界经济已经十分发达,而且在1973年经济危机以后西方资本急于寻找出路的情况,就主张引进西方资本和先进技术,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做贡献。在他去广东视察的时候,针对农村计划经济的弊端,他提出解放生产力,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让养禽能手可以养四只鸭子、五只鸭子、六只鸭子甚至更多。针对习仲勋提议可以利用广东毗邻港澳的优势建设经济特区的提议,邓小平同志大胆拍板。这一系列立足中国经济实际状况的改革措施,为后来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外交领域,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的国内外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妥善解决与英国就香港问题的谈判以及与意大利的建交问题,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也为我国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香港问题,吸取历史经验,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既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又促进了内地和香港的共同发展,还促成了澳门问题的解决,也为台湾和平解放提供了思路。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1984年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庆阅兵为结尾,但是后来十几年邓小平理论还在不断发展完善,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直到现在,邓小平理论还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思想理论上的指导,有着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92895/

推荐访问: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9 历史转折中邓小平有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