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歌谣》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来源:作文 时间:2016-08-18 10:11:4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作文】

《故乡歌谣》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一)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格式模版)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

2、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热爱故乡的情感,进而学习作者的写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芦苇的风光片、舒缓的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故乡是游子魂牵梦绕之地,在他的记忆中,有一种植物代表着故乡,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那就是故乡的芦苇。 (板书课题)

二、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一)学习对家乡梦幻般的回忆部分(2-7自然段)

1、故乡有哪些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让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我常常怀念?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片: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2)、这个排比句的结尾用了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在文中省略的可能还有哪些童年的记忆?

2、指导朗读。

(1)、这一段话应当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朗读呢?(指导学生读出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2)、指名朗读,生生互评。

(二)自由读8、9自然段,欣赏芦苇之美。

1、说一说,你在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一部分中,你最欢哪句话?为什么?

3、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比喻句。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照样子说一、两个比喻句。

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魂牵梦绕”。

5、(播放芦苇的风光片)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好吗?(指名配乐读文,师生适当评价)

(三)合作学习10―13自然段,回忆童年趣事。

过渡: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难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乐。

1、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要求: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讨论;说一说这件事为什么让人难忘;朗读时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读出“童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

(1)“吹芦叶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①出示句子:“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呼唤着——”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②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小伙伴们多么快乐啊!你听,大家吹得多起劲啊!请同学们一边想象这快乐的场景,一边配上优美的旋律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折芦叶船”在重点词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①你能依照作者的讲述,说出制作芦叶船的几个步骤吗?

②他们是怎样试航的?谁能来表演一下他们当时的动作?(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读“开船啰!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③出示句子:“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④读出孩子们做船的专注和放船的雀跃。

(3)“捉纺织娘”通过文本内容与资料介绍结合进行学习。

①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②课件展示纺织娘,配以相关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③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在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无忧无虑,自由美妙) ④让我们通过朗读也走入那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吧。

3、同学们,在本文介绍的三件事中,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呢?(第一件事略,第二、三件事详)

4、读写结合指导: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要写几件事时,也应当适当安排详略,使文章内容更为合理。

(四)学习14-16自然段,体会热爱故乡之情

1、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多而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爱故乡的芦苇?引导学生从芦苇的外形之美谈到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进而升华到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3、你们能把作者对美妙童年的追忆,对阔别多年故乡的思念,通过朗读再一次深情表达吗?(齐读)

三、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绪,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相信大家也与作者一样,深深热恋着自己的故乡——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那么在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赞美呢,课后就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吧。

附:板书设计

故乡的芦苇 芦丛美景 吹芦叶哨 童年趣事 折芦叶船 捉纺织娘 怀念 热爱

《故乡歌谣》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二)
《走进不同的家乡》教学反思

《走进不同的家乡》(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绩溪县实验小学 方来友 2015.10.14

《走进不同的家乡》是小学《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它的编排目的是为了让四年级这些已具备初步自主探究能力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合作学习,认识地图,了解几个有关气温、降雨的概念,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风俗习惯的差异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博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教学《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课时,教师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注重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一、教会学生看图,构建课堂研究主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利用导入的环节,直奔主题。在观察降雨量与气温差异条形图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比我国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降雨量差异,从而让学生理解不同家乡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降雨量、气温紧密相关。

二、组织学生合作,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这个课题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降雨量条形图以及气温差异条形图。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而且也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拓展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

为了让学生体会祖国各地家乡的自然环境美,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如临其境、欣赏不同家乡的美,让学生了解不同家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介绍少数民族的家乡环节,教师出示选择题、连线题,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少数民族家乡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

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1、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可以开展得更充分,更有意义。教学注重小组合作,但是小组合作只停留在基础层面,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家乡分组,做家乡资料收集的充分准备,在课堂上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介绍体验自己家乡的特点。

2、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设计游戏活动,如唱家乡歌谣、说家乡话、说家乡故事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应注重品德目标的渗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在教学中,虽然涉及到品德目标,但是不够深入,应通过更多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

《故乡歌谣》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三)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故乡歌谣》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长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是当代作家孙友田的一篇写人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对“我”的启蒙,启蒙之中浸透了母亲对“我”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母亲的启蒙,感受母爱的朴实与温馨,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则为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兴趣,培养想象力。

一、 导入:

1、 十几年前,有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岁月流逝,我却久

久不能忘怀,今天我把它带来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希望同学们认真聆听,并猜想这首歌是赞美什么人的,

好吗?(师播放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

2、【《故乡歌谣》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3、 生回答。 十几年后,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

这就是孙友田写的《月光启蒙》。

4、 5、 课前你们搜集了关于作者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是啊,孙友田是位值得我们敬佩的杰出诗人,今天我们

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二、检测旧知

1、板书:月光启蒙。【《故乡歌谣》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2、你们知道“启蒙”是什么意思吗?“启”是“开启”,“蒙”是“蒙昧无知”,月光启蒙就是在月光下的启蒙教育,在月光下摆脱蒙昧,豁然开朗。(生说,师补充。)

3、让我们轻轻地读一遍课题。看到文题,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

想知道的问题吧?请举手和大家交流下。

三、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作者一起回忆温馨的过去,感悟深深

的母爱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正确、流利,

标出自然段)。

3、教师指导:

第一自然段“时辰”的“辰”字读清音。

第五自然段“莲花落”的“落”字读 “lao”。

4、生展示读文,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原因。(师相机

指导。)

5、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解决刚才大家提出来的问题,你

能解决哪个就解决哪个。(文题为什么用“月光启蒙”? (1)母

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在夏夜月光下进行的;(2)这种启蒙

教育是充满着母爱和诗意的,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

月光往往能营造美好境界与全文的情景吻合;(3)月光朦胧,

给人想象的空间,激发人们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月光本

身对孩子也有启蒙作用。所以用“月光启蒙”做课题!)

7、母亲是怎样启迪“我”的,在文中加小标题,小标题连起来

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生来小黑板前填一填)

怎能忘记,亲爱的母亲,是您为我______________;

怎能忘记,亲爱的母亲,是您为我______________;

怎能忘记,亲爱的母亲,是您为我______________;

怎能忘记,亲爱的母亲,是您为我______________;(主要内容) 不能忘记您,是您,在朦胧的月光下为我打开_________,

使我展开___________,飞向_____________。(中心)

三、 拓展升华: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母亲的爱如春天里飘洒的小雨,如青石中流出的甘泉,滋润万物,细微周到,其实,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文章还有一段结尾呢: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如果我们是作者,看到眼前的母亲,想起母亲的歌谣,读给母亲听好吗?

四、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父母,孩子们,行孝需及时,莫待子欲孝而亲不在,那便悔之晚矣!(师播放《母亲》。)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搜集儿童歌谣。

2、积累描写月光的优美佳句。

五、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课文

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课文插图也很精美,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

课文语言朴素,但充满情真意切。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不可少。另外编者还将原文中最能感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启蒙”不仅是不能少,而且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月光”又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当然是教学的中心。是谁给我细心的呵护,是母亲,是谁给我最初的启蒙,也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其实我想,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但从吟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说的谜语中却让我们读懂母亲给我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让课堂充满浓情。

最后我注意拓展情感,当孩子本以为课文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其实,文章还有段结尾呢,多年后,作者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再一次看到了母亲„„配上音乐,我出示了下面一段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我范读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他们也在感受着啊,当我让他们来齐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分明见到他们眼中的泪花!

我接着又说道,虽然母亲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道眼前站的是谁,不知道他来干什么,更不知道那些好听的民谣了,但是那些民谣却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心里„„说完便出示课文中所有的民谣,

《故乡歌谣》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四)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融自然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写景文章,作者笔下的小兴安岭四季之美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美读品悟,激情体验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之前,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筛选,确定了文章的目标以及重难点,大胆取舍,分清详略。利用文中的一只小鹿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借助本校的特色vclass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体现双主模式教学。

  关键词:以读悟情 以情激情 拓展升华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融自然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写景文章,作者笔下的小兴安岭四季之美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美读品悟,激情体验的极好素材。
  在教学之前,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筛选,确定了文章的目标以及重难点,大胆取舍,分清详略。利用文中的一只小鹿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借助本校的特色vclass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体现双主模式教学。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是的,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缺的,上完这节课后,我做了一些课后反思与总结。
  一、重点品悟,领会内涵
  在学生初步回忆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引领学生重点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夏天的美丽景色,从文中涉及到的树木、浓雾、阳光、野花等四种景物入手,抓住描写每一种景物的重点词语品读,比如密密层层、葱葱茏茏、浸在、各种各样、千万缕等。在指导朗读时,我不但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而且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比如指导“浸”这个词语,我先让孩子说说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学生说到了就是把整个的东西都放进去的意思,那么我马上指导孩子文章中是怎么运用这个“浸”的,既然是整个森里树木都被放进去了,又该怎样去读呢?很快学生理解了读重点词要重音,语速放慢等方法,同样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再通过读、想、说、揣摩、品位等训练,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深厚情感,深深体会到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从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当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理解。
  二、含情诵读,升华体验
  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难以“意象全出”。朗读把死的文字变成活的音调,创造出一种进入佳境的氛围和契机。朗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位、慢慢咀嚼、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在执教这篇文章时,我细细品味了文章,尤其是重点段落,到底该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对于夏天的重点段落,我如何使学生达到我所预设的目标背诵,但是我想单纯的设计背诵这个环节太牵强无力,不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朗读,在深层探索的基础上,将感悟到的奥秘转化为可供交流的语言,也只有完成这样的转化,才能获得审美情感的同化、人格气质的升华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实现朗读的优化效应。所以我在教学中大胆地设计了补白的环节,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学习重点段落的能力,又体现了教师教给学生如何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不但使文章有了重难点的突出与体现,而且对文章的难易程度也有了教好的把握。最终教学中学生完成这一环节也非常顺利,在含情诵读的基础上,升华体验后达到补白,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拓展深化,提升能力
  本学期,我校在有些班级的教学上有了较大的变动,成立了“数字化实验班”,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是借助了网脉以及VCLASS教学平台后,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在课堂上除了完成教学中的目标以外,还要利用阅读打写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因此基于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设计了学生在电脑中自学小兴安岭冬天的乐趣,当然在这种学习方法之前,我是培养了他们很多次,在电脑中该如何学习,也教给了他们一些自学的方法,比如借助图片理解句子,借助电子词典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等,最后我又展示了学生们最热衷的朗读录音,虽然时间有限,但是我还是在拓展上下足了功夫,最后打开自己已经仿写的文章《我家乡的一年四季》进行修改和填充。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因为对写景的文章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所以他们乐于写,所谓言之有物一定是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看来语文教学中拓展升华后,才能提升能力。
  当然,我的课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将多学习,多阅读,多写作,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寻找自己的事业乐趣。
  (作者单位:新疆库尔勒市第二师华山中学)

《故乡歌谣》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五)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方向,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所属的行政区,培养学生看地图的能力。
  2.学会看地图,能简单地说一说贵州省的地理位置,能在地图上找到贵州省、黔东南、天柱县。
  3.通过对地图的认识,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中的相关条例,知道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增强学生对“热爱家乡,保护家乡,从小事做起”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正确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难点:探寻家乡的地理位置,培养初看地图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贵州省地图、课件、图片。
  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爱听歌曲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动听的歌曲:《黔东南的七月》,请大家认真地听一听,仔细地想一想:歌中所唱的是什么地方?
  2.听歌曲,同学之间交流感受。
  3.教师小结:黔东南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们的家乡。今天我们要了解、认识我们自己的家乡。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我们的家乡是贵州黔东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图乐园,到那儿去找找“我的家乡在哪里”。(板书课题)
  二、认识地图,找到家乡
  听导言:想知道黔东南在哪儿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地图乐园去看看吧!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同学们观察地图,教师提问:你从地图上看到了什么?
  教师讲解:祖国版图的形状犹如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雄赳赳气昂昂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国有34个行政区,其中有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23个省。
  2.寻找家乡。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23个省,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呢?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吗?它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请学生找找贵州省在哪,并请一名学生上来指一指,说一说他是怎么找的。
  3.找邻居。
  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家乡,你们想把我们的家乡看得更加仔细吗?让我们走进贵州省来看看。
  课件展示贵州省地图。看看我们贵州省有多少个地级市?黔东南在贵州省的什么位置?形状像什么?他的邻居都有谁?学生分小组讨论。(用“我的家乡在 ”“它和 、 、 相邻。”说话)
  4.画一画。
  找到了家乡,让我们把它的样子画一画吧!
  三、家乡名人知多少,家乡特产知多少
  1.黔东南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的名人和特产。同学们在课前进行了搜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
  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3.教师补充:
  黔东南名人:
  周瑛(1429―1503),贵州黄平县人,黔东南进士第一人;李世荣(1888―1957),字子仁,侗族,贵州剑河人;何腾蛟(1592―1649),贵州黎平府人,明嘉靖贡生;阿幼朵,黄平人,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丑丑,中国影坛最年轻的电影导演,中国第一位独立担任制片人、编剧、导演的“三栖”“80后”电影人。
  黔东南特产:
  (1)凯里酸汤鱼;(2)天柱脐橙;(3)侗族腌肉腌鱼;(4)松树菌;(5)从江�柑;(6)绵菜粑;(7)台江姊妹饭;(8)苗族银饰;(9)苗族蜡染。
  四、相关法律的渗透
  1.教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多么美丽啊,大家知道吗,为了保护环境,让这些美丽的景色给更多的人欣赏,我们国家和政府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家想知道吗?
  2.课件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名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
  第三十八条 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防止土壤污染,保护、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五、课文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家乡,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位置,感受了家乡的可爱美丽,现在我们还知道了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让我们行动起来,热爱家乡,保护环境,我们祝福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六、课后拓展
  1.以“我为家乡做名片”为主题,做一张漂亮的名片,向别人宣传和介绍我们的家乡。
  2.继续搜集有关家乡的资料。
  【板书设计】
  我的家乡在哪里
  贵州省 黔东南
  家乡名人知多少
  家乡特产知多少
  【教学反思】
  《我的家乡在哪里》 一课要求学生会识地图,能够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了解祖国的行政区划,知道自己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上课时,我以歌曲《黔东南的七月》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中国地图,看看像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图。介绍认识地图的方向,向学生介绍我国有34个行政区,其中有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23个省。在学生对中国地图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学生观察贵州省地图的轮廓,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根据课文的要求画一画,这样一来,相信家乡的轮廓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通过谈论黔东南的名人和特产,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教育,最后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学生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认识。
  作者简介:林世荣,男,1959年10月出生,大专,就职于贵州省天柱县江东乡金鸡小学,主要从事小学语文、品德与社会教育方面的研究。
  ?�编辑 张珍珍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338411/

推荐访问:故乡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