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

来源:作文 时间:2016-04-06 14:00:4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作文】

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篇一
《腾飞中国龙作文1000字》

腾飞中国龙作文1000字

腾飞中国龙作文1000字 每当“龙的传人”这首熟悉的旋律萦绕在我的耳朵时,心中的激昂之情便油然而生,伟大的祖国!我为你而骄傲,你犹如一条巨龙在空中腾飞,你的风山秀丽,你的经济发展令人震惊,你哺育了中华儿女,给我们创造良好环境,祖国我为你自豪!

当我牙牙学语时,爸爸就抱着我指着一张像雄鸡的地图告诉我,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当我开始记事时,爷爷就告诉我,我们的祖国有13亿人员:当我学会动笔时,妈妈就教会我画五星红旗„„“中国”这两个字,早已深深刻在我的心坂。

耻辱的历史让我心中无比的悲愤,清朝末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之后,见物就抢,拿不动的就毁,我国的稀世珍宝与丝绸及珍贵的艺术珍品一劫而空,为了销脏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大臣将圆明园烧了,三天三夜,原本风景秀丽的圆明园就留下了断壁残垣。我以为可以忘记往事,只要不翻开昨天的日记:然而那屈辱和抗争的一幕,总在我的眼前浮现。

然而,任何灾难都阻挡不了勤奋勇敢的中国人的脚步!岁月的车轮见证了我国伟大的发展,伴着苦难,包含着眼泪,古今的中国步入了新的世纪。如今的中国朝气蓬勃,改革开放,给中国换上了新的面貌,似春燕在田野上飞起,传递着新的信息,描画着美好春光。

2003年杨利伟叔叔满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想步入太空。他飞入太空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航天故事的第一页,画下了一笔光辉的笔墨,终于在太空上踩下一脚中国人的脚印。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中国人莫不引以为自豪。当第一枚奥运金牌落入我国,中国人各个欢呼雀跃:当“蛟龙号”下水的深度另全世界的人员叹为观止,更是让对于中国虎视眈眈的美国投下了一颗压力的“导弹”。

中国人,我们的中国龙已经腾飞!饱经风霜,沧桑巨变,伟大的中国锐变腾飞。 中国,就像一首歌曲,拨动我们的心弦,传出一首轻松愉悦的歌,全国人员在舞台上尽情舞蹈。

祖国,就像春天的春意盎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祖国,就像夏天的热情似火,温暖大家的心;祖国,就像秋天的硕果累累;祖国,犹如冬天的厚积薄发。 祖国,你是东方明珠,是亚洲的骄傲,是旭日东升。

祖国,我永远爱着你!

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篇二
《龙小作文》

原来如此

华阳实小 3·3班 龙钰锦

今天早上,我一走进教室就看见冯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几个数字:1、2、3、4、5、6、7、8、9、0.我一看就蒙了,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冯老师写这些数字干嘛呢?她是不是转行当数学老师了?还有的同学说:“冯老师一定是帮数学老师代课了。”······面对我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冯老师却是微微一笑,一句话也不说。冯老师越是这样,我们越是好奇。

上课了,我们觉得冯老师一定会告诉我们这是怎么回事了。果然,冯老师问:“同学们,我写在黑板上的东西是汉字还是数字?”我一听到这个问题,差点笑出声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当然是数字呢!老师又问:“这是什么数字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阿拉伯数字。”老师又追问:“这些数字是谁发明的呢?”同学们自信满满地说:“既然叫阿拉伯数字,当然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啰。”我想:既然老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答案肯定不简单。班上闹哄哄的,大家正议论纷纷。一会儿后,老师拍拍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同学们好奇到了极点,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老师很郑重向我们公布答案:“是印度人发明的。”我立马反问道:“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那应该叫印度数字,干嘛叫阿拉伯数字?”我旁边的同学一惯爱耍小聪明,他高声叫道:“我知道,我知道,是一个在阿拉伯的印度人发明的。”老师冲他笑了笑,我明白他又自作聪明了。老师开始查找资料,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去,教室里像炸了锅似的。冯老师查到资料,将它们投射道大屏幕上: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渐渐地征服了周围的其他民族,建立起强大的萨拉森大帝国。到后来,这个大帝国又分裂成为东、西两个国家。由于两个国家的历代君主都注重文化艺术,所以两国的都城非常繁荣昌盛。这样,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于此。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并消化,形成了新的阿拉伯文化。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把他随身带 的印度制作的天文表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并且逐渐地传播到欧洲各个国家。在漫长的传播过程 中,印度创造的数字就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了。同学们看了,都恍然大悟。

原来这么普通的数字背后隐藏着这么大的秘密,真的是学无止境呀!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

于此。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并消化,形成了新的阿拉伯文化。

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篇三
《汉字的演变过程哪个朝代》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但汉字的演变过程哪个朝代呢?。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甲骨文的演变过程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汉字的演变过程哪个朝代: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文字,和世界其它文字的发生一样最初都是以象形来表意的。早期的汉字是刻写在动物的骨片上和铸就在青铜器皿上,这便是甲骨文和钟鼎文,而这之前,只有刻写符号和传说的记录,没有实物佐证了。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因为是刻写在形状各异的甲骨片上,刻写后也不好改动,所以先人们顺势就章,一气呵成。整体效果或规矩整齐、错落有致,或变化多姿、随意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从中国汉字演变的发展来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楷书至仿宋体、宋体字,这过程体现了人类追求简约明朗、均衡对称、整齐统一的程式化的总体趋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随即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发布了“书同文”的政令,将前各诸侯国的异笔繁杂的字体全部废除,改省大篆,设计了一种新的书体,并加以在全国推行,这就是“小篆”。现在看来,这是秦始皇高瞻远瞩最为智慧的一举,因为通过武力只是在地域版图上统一了中国,而“书同文”的统一,实是在民族心理上、文化上统一了中华民族,使得中央帝国在秦以后,尽管战争不断也好,异族统治也好,分分合合也好,都只是朝代更迭而已,最后都融入了汉字的伟大旗帜下,繁衍发展、壮大。

  到了汉代,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汉武帝雄才大略,东征西伐,不断扩大中央帝国的版图,为保边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这屯兵制使得中国文化在边疆迅速地传播和扎根。同样也对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小篆又逐渐简化演变成为隶书,史称“隶变”。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小篆繁杂难写,有变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质原因是与中国人书写的工具毛笔的发明和普及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毛笔的书写形式把篆书的图画性进行了方正平直化的变革,使图画性质的汉字转向抽象化,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点、横、撇、捺、竖、提、钩、折的笔划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

  此外,那时的官吏有时需要快速拟写公文,书写隶书时有些笔画相互连起来,这就产生了所谓的草隶。另一方面,汉字也在向整齐方正、简约明朗的程式化方向变化,这就有了楷书。汉代已具备了中国书法中的真、草、隶、篆四种主要的书体了。

  雕版印刷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结果,它最初体现在古玺、封泥印、铭文印章和印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书籍产生和传播的需求加速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和普及。雕版印刷是将文章反字阳刻或阴刻于特制的木版上,然后用墨、纸进行拓印,这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历史可追溯于唐代或更早。那时的工匠们以唐代三大书法家的楷书为临刻原本,最初是临刻,日后渐渐地加入了工匠们自己的智慧,并结合刻刀和木版材质的特点,使书法字体更加规范化,更易于刻写。

  早期的雕版印刷的刻写字体,常由书法家书写楷书后由刻工们直接反拓后临刻,刻工们对书法家十分敬重,所刻字体都尽可能地保存了书法家的特点。因此,也有着浓厚的正楷书法味道。这种字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仿宋体”的前身,也是“宋体字”前身。因之,宋体字的演变过程是通过雕版印刷技术从书法正楷到仿宋体再到宋体。但为什么产生于唐宋先于宋体字的仿宋体,会叫仿宋呢

  ?原来这是我国进入铅活字印刷时的事情。1916年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丁辅之和丁善之两兄弟参考北宋古刻善本仿写制作的,当时命名为“聚珍仿宋”。之后,上海华丰制模铸字所、百宋铸字印刷厂都有多种仿宋体面世。今天,仿宋体已成为我国的硬笔正字。雕版印刷术到了二宋时期,由于当时社会安定祥和,经济发展迅速,政治开明,平民百姓亦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所以社会读书风气日盛,官民皆有藏书的习惯,甚至连农村中一些小康殷实的家庭也藏书千卷。雕版印刷的刻书机构更是遍布城乡,宋朝三百多年是我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期,其技术也影响了东瀛诸国,更是启迪了欧陆。由于社会对书籍的需求的增长,刻工又必须更快、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务。

  因此,总结了一套快速刻字的方法,在摹写楷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刻刀的特点,对楷书进行改造加工,在用最少的刀功条件下,刻写出楷书的待征,这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称之为的宋体字。宋体字发生于唐宋,但成熟于明,所以在东邻日本称之为“明朝体”。雕版刻工在摹写唐代楷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汉字程式化的伟大任务,为现代汉字印刷字体的规范化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可以说,宋体字上承中国书法的精髓,下启汉字规范化,程式化的先声,并把汉字的传播速度一下子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

  宋体字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有形的文化中,千百年来一直仍然在使用却没有太多的改变的应首推宋体字了。

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篇四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哪五个阶段》

  汉字的演变也和世上其他事物一样,必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汉字演变经过了哪五个过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哪五个阶段: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

  一、 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二、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产生

  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时代,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诸候没有铸造的权力。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但大量发现的还是西周,春秋的遗物。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

  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三、大篆

  产生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四、小篆

  产生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 (大)  (小)”

  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 (心), (衣), (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五、隶书

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产生

  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早期的秦隶,实际上是小篆的辅助字体,是秦统一后因为政务繁忙,“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是统一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秦代正式书体还是小篆。秦隶实际上就是草篆,线条较小篆简直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据说开始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是处理徒隶之事的文书。

  晋代卫桓《四体书势》“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书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代张怀 《十体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

  对“隶书”这个名称,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这种书体首先在当时官府中办普通文书的徒隶(管狱讼的小官吏)中流行开来,所以叫隶书,并指名说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对文字改革有贡献,释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说是搜集整理隶书的人。

  从“隶”字本义看,《说文》“隶,附着也”;《后汉书·冯异传》则训“属”,今仍有这个意义,并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弃》及殷注,都以隶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说,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其书写简便快速,可以辅助篆书,也叫“左(佐)书”。

  汉隶是西汉200年间,处于演进过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隶,还没定型。西汉后期的简牍中的文字,才见到常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特征的隶书,到了东汉,隶书才最后成熟。其明显特征就是横画中取一长笔,形成“蚕头燕尾”的特征了。

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篇五
《汉字解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解的结合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中国近代史纲要》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篇,具体内容包括: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汉字解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解的结合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汉字解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解的结合全文如下:

  汉字不仅是美丽的方块符号,也是表情达意的沟通工具。尤为重要的是,汉字还是中国文化的基因。透过汉字,我们能够感受到它历经沧桑的历史温度和文化气息。笔者尝试将汉字解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讲解结合起来,让青年学子了解"东方魔块"无穷魅力的同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从而能更好地激发其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透过"中国""夏"剖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思想根源

  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诸多,譬如:闭关锁国、政治黑暗、腐败严重、国库空虚、财政拮据、经济技术落后、阶级矛盾尖锐等。但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思想的原因,而通过对"中国""夏"字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华夏中心主义正是我们夜郎自大的症结所在,也正是我们落后的思想根源。

  甲骨文的"中"字像一道飘扬的"旗帜".古代君主有大事,如集合民庶,或召集军队,都插旗建"中"于空旷之地,人们看见"旗帜"便从四面八方趋附到"中",听达命令。所以,"忠"的本义即"插旗为中,以为标识".在古时候,只有氏族、部落的酋长、贵族,以及国君才有资格插旗建"中",而那些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只是听从命令的庶民。因此,"中"象征的是权利,地位,尊卑,秩序。故"中"者,有"中"央、居"中"之国说。

  中国者,即中央之国,即中原地区。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先民,以中国人自居,称东西南北诸氏族、部落为"四夷".《礼记王制》说:"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孟子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夏",从金文中看,其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实际上就是"人"形。所以,"夏"的本义是"人",但是凸显头不大、身手足齐全、体格健壮的人。《说文》讲得有道理,"夏,中国主人也".所谓"中国",即黄河流域及中原一带。所以,古代中国人也称为"华夏"[1].

  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看到正是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周围的游牧民族相比,他们很早就开始进入了礼制社会,并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所以中原人颇以自己的文明而自傲。由此在"人"字的基础上,又造出"夏"来显示自己是优秀民族。中国古代文化是在与外界隔绝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并且很早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与周围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关系,长期以来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单向辐射性的文化传播,所以华夏文化优于蛮夷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滋长起来。这种骄傲伴随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积淀与日俱增,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达到了极致。这就是华夏中心主义,是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的一种概念,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世界观[2].这种思想势必导致华夏独尊的文化自大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即中国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关系,是中心之国与四方蛮夷的文化等级关系,天朝上国与周围属国的藩属关系,这种中国所特有的"天下"意识,一直持续到19世纪。

  世界文明的历史和西方文化人类学者的研究都证明,如果文化之间缺少博弈和交锋,那么其发展和演变将举步维艰抑或停滞不前。正是由于华夏中心主义思想作祟,在全球发生变局之时,天朝上国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所以中国只能在封建主义的迟暮中步履蹒跚,国门轻易地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可悲的是,国门洞开之后,却不知道痛定思痛,依然眛于世界大势之外,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这导致我们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改革机遇,导致落后遭挨打的悲剧接踵而至甚至绵延一个世纪之久。因此,"中国""夏"所代表的华夏中心主义,正是中国近代落后遭挨打的思想根源。

  二、透过"贼""寇""盗"审视西方侵略行径及缘由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犯下了数次侵华罪行。它们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具体来讲,就是割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资源、践踏中国文明。而汉字也形象地把这些侵略行径表现了出来。

  "贼"的金文,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戈"(武器),中间是"贝"(贵重之物),表示"手持戈破贝".

  本义是"破坏".这个字反映了诸国列强在侵华战争中公开抢劫中国财富,大肆破坏文物和古迹的罪恶行径。譬如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京前洗劫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他们疯狂盗抢瓷器绸缎、名贵字画、金银珠宝、文物古籍等,后纵火焚园,并将香山、万寿山、玉泉山的殿阁建筑付之一炬。参与打砸抢烧的英国军官戈登坦承:"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这些自诩为"文明使者"的西方列强所表现出来的丑恶嘴脸和强盗行径,使帝国主义侵略与殖民主义势力的野蛮本性暴露无遗。

  "寇"的甲骨文,外面是一座大房子,里面的左边是面朝左的一个人,右边的表示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打人,其本义是"盗匪".西方侵略者在历次的侵华战争中野蛮屠杀了大批华人。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11月,日军攻陷旅顺后仅仅四天就屠杀了中国居民2万余人。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展开了烧杀淫掠"大竞赛".

  中国平民和被俘战士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3].

  "盗"的甲骨文,右上部是一个面朝左而立的人,张口流出了滴滴涎水;下部为"舟",上古文字中"舟"与"皿"常无区别,形容人之贪婪,见利垂涎三尺,简直口水都可要以舟载之了。《说文》:"盗,私利物也。""盗"的本义为"极欲",由此引申为"盗窃"."盗"也指"强盗".而列宁曾指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近代以来,为何诸多西方国家都将中国视为侵略对象,都想从中国分得一杯羹、一块肉来吃?究其原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曾经缔造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可以更好地充当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及廉价原料的供应基地和自由的投资场所。因此,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脚步接踵而至。

  三、透过"国""敢""毅"彰显中国人民扞卫领土的坚定决心及顽强的抗争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受了无数次侵华战争,其中大规模的异族入侵有六次。但即便如此,西方国家依然没有征服中华民族。原因在于诸国列强之间利益纠葛矛盾重重,明争暗斗相互钳制。然而究其根本,却是英勇无畏的中华民族顽强抵御了外来入侵。为何中国人民视领土如生命,寸土必争、英勇反抗?汉字之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国家之国,与或、域为同义词,国周围的口,突出疆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疆域即领地。而领地意识是人存在的心理基础,当人们拥有的时候,自我意识便得到了确认。因此,海德格尔哲学以人的存在来表达自我意识,这意味着领地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或"(域)的金文从戈。《说文》释义:"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国"反映了用武力保障的自由空间,这是一种国家的自我意识,而国家的自我意识便是主权意识[4].

  由此可见,防卫和领地意识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国家存在的前提是拥有一定的空间---领土,拥有武力,构成主权。这即是国家的三要素:领土、居民和主权,且三者是统一的,当某一要素受到侵犯时,国民势必会拿起武器保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尊严。

  毛泽东曾有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国门洞开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列强侵略纷至沓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起抗争,探索出了一条又一条救亡图存之路,充分彰显了民族精神。

  甲骨文的"敢"字,刻画的是一位英勇的猎人手拿猎具捕抓野猪的画面。野猪的凶猛不言而喻,这凸显出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甲骨文的"毅"字,描摹的是一只野猪被猎人追捕,通过耸立自己身上的鬣鬃以示抗衡,以示临危不惧的栩栩画面。这两个字其实也形象诠释了中国人民为了扞卫民族生存的权利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首次反抗帝国列强侵略的武装斗争,昭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精神特质[5].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十四年之久,占据中国江南半壁江山,给中外统治者和侵略者沉重打击。谭嗣同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体现了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6].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官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动人篇章。

  四、透过"龙""兴"展望中华民族如何走向伟大复兴

  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不断壮大的重要精神依托。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

  回顾龙的形成历程,我们会发现龙身上代表着一种可贵的精神特质,这便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五千年之久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根本所在。而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实现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至关重要。复兴伟业需要万众一心、凝聚合力。"兴"字的内中乾坤,为我们生动揭秘了民族复兴之梦何以实现的根本支点和动力之源。

  考察历史从中窥见,古时的中国分为很多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图腾。为了生计和领地,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甚至战争。而赢得胜利的部落便会把对方的图腾图案加到自己的图腾中去,以此显示自己的强大,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龙。因此,龙就是中华民族由不断冲突逐步走向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而"龙"也日益演化为一种精神的寓意象征和优秀的民族品格---团结、凝聚、包容、和谐等。纵观世界历史,诸多古代文明曾经璀璨耀眼,横跨洲际的大帝国也盛极一时,而今无不烟消云散没落在萋萋荒草和累累废墟之中。而唯独中华文明依然薪火相传,和日月同辉与江河同在。

  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以"龙之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兴"的甲骨文的四角是四只手,中间抬着一个很重的器物,其本义是"抬举"之义。金文又增加了一个"口"字,表示用口叫喊(一声声号子)、共同抬举之义[7].《说文解字》说:"兴,起也。……从'同',同力也。"史册在案,昭然若揭。从列强入侵到人民解放,从建国立业到改革开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皆为中华儿女集体智慧和共同奋斗的合力使然。毋庸置疑,由"弱"到"强"、由"衰"到"兴"的历史图景和现实境况,正是中华民族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伟大成果。有向心力才有凝聚力,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和创造力,这也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第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陈列,并首次论述了"中国梦".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8]3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8]39-40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力量就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克敌制胜的根本保障和强大法宝。在"龙"和"兴"的释义之中不难发现,从建设兴国到复兴强国,正是有了"龙"这一民族精神的脊梁支撑,有了"兴"这种集合力量的磅礴气势,我们才能一步步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贫穷落后走向伟大复兴。汉字之妙暗藏玄机。表面上来看,貌似先人造字的偶然为之,实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而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把"对文字的解读、研析与历史风云变幻"结合起来,剖析一个个汉字,展阅一幕幕史卷,其宗旨即"透过文字看历史".

  这种方法极力避免了学术性的枯燥和理论性的艰涩,以真实灵动的历史故事为线索,深入挖掘汉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将学生引入一个由汉字所带来的既深奥精微又美丽动人的历史世界。由此,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增强了其学习兴致,激发了其文化自觉、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培育其健康人格,提升其人文素养,塑造其精神内涵,在潜移默化中使当代青年学子"牢记历史事件,拓深历史底蕴,担当历史责任",从而不断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造血发力、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28.

  [2]王培元。从"立国"到"立人":爱国主义从近代到现代的演进[J].社会科学辑刊,1996(5):94-99.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211-212.

  [4]罗建平。汉字原型中的政治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42-43.

  [5]亡羊。中国古代没有爱国主义吗?---与王培元同志商榷[J].荆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31-36.

  [6]周辉湘。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潮层次论[J].中州学刊,1998(3):129-132.

  [7]王国安。图说汉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88-189.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篇六
《汉字书写的正字问题教程》

  严格正字是书法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所谓严格正字,就是书写的汉字要做到形体标准化,使用规范化。众所周知,文字是己录相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我们连字都写不清楚,写不正确,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当然就更谈不上使用规范化了。下面小编带給大家的是汉字书写的正字问题教程:

  汉字书写的正字问题教程:汉字书写的正字问题

  学习书法,人们往往只注意把字写得好看、美观,而忽视了汉字书写的正字问题。规范汉字书写是规范汉字在钢笔楷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在书写正确、规范的同时,达到简捷、流畅、美观的要求。那么,要写规范汉字,是否需要对照印刷楷体字临习呢?印刷楷体字由于印刷制板标准化的需要,统一笔画、字形,因而看起来整齐、匀称、清晰,但都缺乏变化,显得呆板。我们在书写钢笔楷书时,可参照其笔画、形态、位置去写,但不能临摹,因为每个人的书写习惯与审美意趣不同,写出的字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字。要防止受其影响,使写出的字毫无生气,僵化呆板,失去了自然生动和个人风格。更要注意不能信笔为体,任意为形,不讲规范法度,看起来个性很强,实际上并不符合汉字美的原则,也不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甚至写错别字,自造字。要写规范的钢笔楷书,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写繁体字、异体字、废止字和自造字。

  2.纠正容易误写的笔画。如“制”字左边的中竖不要上下断开;“出”字的中竖不可断开,不能写成两个“山”字;“叫”字右部的竖折与长竖是相接关系,右边不能透头;“求”字左边的点、提(挑),不能写成横折撇;“貌”左旁部件“穿”的下端勿加笔画写成“泵”;“撇”字中间部件的中竖要一贯到底,不可中间断开;“西、四、酉”等字中间应写成撤和竖弯;“虐”字下边部件开口方向不能向左;“雪”字下边部件的中间一横右边不能透头;“争”、“事”等字中间的一长横右边要透头;撇带竖的字如“白”、“向”、“身”、“自”等,撤不能向左下透头;短撇带长撇的字如“舟”、“斤”、“瓜”等字,上撇不能出头,等等。

  书法欣赏:
 

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

  3.注意独体字作偏旁部首时字形、笔画的变化,这将在第二节单列详细介绍。

  4.纠正汉字笔画书写的笔序、笔数。因为有的规范字与旧字体不同,写时要特别注意。比如“了”字应写成两笔;“片”字下部是横折一笔写完,不是横和竖两笔;“象”字中部是一撇,不是竖、撇两笔;“卑”字及与“卑”有关的字,中部是一撇,再另写一横,不是撇折一笔;“禹”字及与“禹”有关的字,最后书写是竖、提、点三笔,而不是竖提、点两笔;“离”字最后书写是撇折、点两笔等等。

  5.纠正随意增减笔画、改变笔画形态的不良习惯。因为很多字书写时稍不注意就容易误写,如“马”字首笔是横折,若写成横折钩则错;而“鸟”字第二笔是横折钩,若写成横折则错;“斥”字的下点与竖是相交关系,若写成相接关系则错;而“卜”字的点与竖是相接关系,若写成相交关系则错;“夭”字首笔写成横则成了“天”;“干”字首笔写成撇则成了“千”;“戌”字内短横写成点则成了“戍”字;“比”字左边的竖提不能写成竖弯钧;“名”字的点写出头变捺则是“各”字;“夕”字的点下边不能透头;“蒙”字凸宝盖下边的一横不能丢;“练”字右边中间是横折竖钩;而“栋”字右边则是竖钩;“添”字右部下边,竖钩的左边一点右边两点;“巳”字第三笔与首笔相离则是“已”字,与第二笔相接则是“己”字,如此等等,都是平时书写时要注意的。

  6.辨析偏旁部首中一些容易混淆的写法,如“匕”与“七”。在汉字中用“匕”作部件的字很多,如“比”、沦、尼、死、伦”等字,其中的撤与弯钩是相交关系,不得出头;而撇出头与竖成为相交关系的字有“化、华、龙、叱、拢、笼、此(。h即)”等字。“七”字的横不能写成撇,竖弯钩不能省略写成竖弯,如柒、虎、虚”等字。

  7.纠正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如‘旧”是长形;“曰”是扁形;“冒”字上边部件中的下两横与左右竖相离,相接则错;“感”字是上下关系,不是半包围结构;“市”字是点、横,下带一“巾”字;而“肺”字右边部件是一竖贯下来。因此,要注意辨别形体,记清笔画偏旁部首的正确写法,弄清字音字义,平时要勤查字典,及时纠正汉字不规范的写法。

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篇七
《关于汉字的励志对联大全》

  晷短夜差长。

  龙怒卷风风卷浪

  月光射水水射天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清风满地难容我

  明月何时再照人

  日在东 月在西 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 女居左 世间配定好字

  寸土为寺,寺旁言寺,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霜降降霜,谁怜孀妇双脚冷。

  谷雨雨谷,我惜姑娘孤身寒。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玛瑙原非马脑。

  琅玕不是狼肝。

  禾花何如荷花美。

  莓子每比梅子酸。

  溪西犀喜戏。

  囿右鼬悠游。

  鸡饥争豆斗。

  鼠暑上梁凉

  泥肥禾尚瘦。

  宝塔六七层,中容大鹤。

  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

汉字“龙”的演变过程作文篇八
《文字的形成与演变是什么》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那么,文字的形成与演变是什么?

  人类字符或文字的演变(是指每一个最基本的原始字符,不是指后世的人们,根据字根和笔划所造出来的文字,也不是指拼音文字领域里直接用字母编造新词的过程。但大多数字符在人类的原始时期已经创造出来的,故把这种思维理解为原始文明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没有道理),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只有视觉意义的图画文字。这种图画文字或符号,通常会比较完整的描述物象。这一阶段,人们根据自己所能见到的物象,直接在地上或其他材质上,用十分简单的工具,描述物象实景,以便使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人能够看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无论作什么努力,这些符号的痕迹肯定是无法“考证”的。因为那时的人们,只是想表达自己当时的意思,并没有想到给后人留下“物证”,更不可能有照相、录相、记录技术。如果有人非要寻找这类证据,看看幼儿涂鸦、绘画写生也就能够理解了。

  第二步:有视觉意义和简单发音讯号的象形符号。它仅描述物象的主要特征,现在还能看到的纳西文字,以及在美洲发现的玛雅文字,就带有这个特征。比如,画羊,只画羊角;画手,只画五指;画脚,只画脚趾;画房子,只画轮廓;画人,只画站立张开四肢的样子等。这时的人们,通常会用不十分确切的“读音”称呼这个符号,直到多数人能够发出差不多的“音”时,这个符号便有了自己的“称呼”了,也就具备了原始的形声字特征了。

  第三步:同时兼有视觉效果和明确读音的形声字。最初是以不规则、不稳定的线条或粗糙符号,抽象描述物象,并且按照约定的发音或读音在人群中进行交流与使用。后来,所使用的线条或符号越来越趋于规范与统一。早期的岩画文字、楔形文字,以及现代还在使用的云南丽江“纳西文字”、湘西南的“江永女书”等,都属于这个阶段的文字。在汉字领域,因为发展的迅速与快速,直到目前,人们能发现最早的方块字史料,也只有甲骨文、或陶文、或金文了。但甲骨文、陶文、金文已经远远先进于这一阶段的文字。在甲骨文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只管拼命生活与生产,努力使自己尽量适应大自然,故没有为后人留下可以考证的“字符记录材料”。其实,从历史发展来看,有无“字符历史材料”都不能否认这样的史实:在甲骨文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为着能够使用“规范、容易使他人辨识的符号”,肯定经历了漫长的摸索与思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努力,也展示了祖先们的伟大聪明才智。

  第四步:规范字符时期的“大分裂”。即是说,在字符走向比较规范的阶段,不同地域的人们,先后形成了两个差异很大的发展方向:一个方向以原始字符为字根,继续沿着“视觉特征为主”的象形文字方向发展,形成以汉字(方块字)为主体的视觉文字体系;另一个方向是从原始字符中抽象出一些比较有特色、有明确代表意义的有限字符,作为基本字符,开辟出一条以读音和听觉为主要特征的“字符拼写”道路,形成了以拉丁字母等为主要特色的“拼音文字”。

  曾经一些有意沿着“象形文字发展”的古老民族,因为外来势力的彻底入侵而彻底消亡了,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印第安人、古美洲(中美洲的玛雅图画文字,只是近现在发现了一些痕迹,其实早已灭绝了)等。同时,正因为华夏文明、中原文化、黄河文明的崛起与强大,汉字即方块字才得以完全的保留下来,并且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字根与笔划的组合过程中,已经发展为十分庞大的“汉字世界”,也才能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得以顺利、持续走向今天,并且依旧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景象。不难预测,因为汉字的视觉特征、单音节、延续思维等特点,必将承担着未来人类主体文字的历史重任!

  以字根和笔划为基本特色的形声字,汉字是唯一的完整代表。这种文字,不仅保留了视觉功能和发音效果、而且在后世的造字、用字、精简、规范、整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现着人类自始至终的思维脉络(老几说字,其实质就是尽量展示方块字符中,到目前为止仍有现实意义的这种思维脉络)。因此,说汉字即方块字,是至今一直沿用、而且发展最为完善、完美、实用的唯一原始文字,并不为过。

  在方块字的基础上,因造假夹注而产生了日本文字、因造字喃而产生了越南文字,因用方块拼音而产生了朝鲜文字和韩国文字、因借用或仿造而形成了我国多个少数民数(如水族、白族、纳西族、布依族等)的文字!但这些文字产生并延续的历史并不很长,不过几百年或千余年而已。而且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域也还时常在摇摆之中,不知是偏向使用完全的字母拼音文字,或是重新回到带有象形特色的方块字体系之中!但是,所有的结果,都必然会随着局部权势变更影响,以及全球经济实力的变化,最终走向更为明确、更为明智的道路上来!

  那些喜欢“拼音字母”的民族,是以有限(不同地域所选择的基本字符不相同,所制定或规范的字母体系也就不相同)的发音和听觉为特征的字母形声字为拼写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人为强行制定了一些拼写规则。又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权势的影响,以及不同历史时势的差异,也就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拼音符号和拼音规则”,即形成了不同的“拼音语言”。

  最先出现的是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和埃及圣书字。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塞母字母,进而发展为腓尼基字母。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分裂发展为希腊字母、卡那安字母、阿拉马字母三个大系!

  希腊字母包括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俄特文字母。其中,拉丁字母又包括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现主要应用于西欧、东欧、美洲、澳洲等地方,以及曾被这些国家彻底殖民化的地区。斯拉夫字母包括塞尔维亚文、保加利亚文、俄文、蒙文等,现主要使用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俄罗斯、蒙古等地区。俄特文字母,即古俄特文,主要用于古俄特语。

  卡那安字母,包括古腓尼基文字母(已成古文字,不再使用)和希伯来文字母(即以色列希伯来文)。

  阿拉马字母包括那巴特字母、叙利亚字母、古波斯字母、埃塞俄比亚字母和印度字母。其中,那巴特字母,包括阿拉伯文、维吾尔文等,主要用于西亚、非洲一部分、中国新疆等地区。叙利亚字母,包括经粟特文、回鹘文、蒙文、满文等,主要用于西亚、中国内蒙等地区。古波斯字母已成为古文字,未有进一步发展。埃塞俄比亚字母和印度字母,包括梵文、印地文、高棉文、缅文、泰文、傣文、藏文等,主要用于印度、印度支那半岛、中国西藏等地区。

  第六步:文字的大融合。无论结果和进程如何,未来的文字肯定是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的文字体系(即10个数字、26个字母、几千个常用方块字为基本的民众通用文字体系)。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68492/

推荐访问:汉字的演变作文400 小学作文汉字的演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