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5篇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4-27 10:09:4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第一篇:《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

由于对初一的历史教材特别不熟悉,所以备好一节课我格外的费劲,昨天背完一节课,今天马上就要传授给学生们,大部分上课记忆的时间也是与学生们共同学习的时间。对于今天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是特别熟悉教材,由此反思如下:

1、本单元学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所以本课是本单元的核心,是繁荣与开放的具体体现。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灿烂的文明吸引了各国,唐政府也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交易,并给予他们许多优惠政策,唐朝的经济文化对交往各国影响很大,通过商业贸易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将中国的文明友谊传向世界,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与繁荣。

2、充分利用本课可以树立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交往、交流所带来的影响,理解一个民族的发展、振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与外界文化的频繁接触、交流。今天改革开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学习了其他先进国家的优秀之处,促进了我们民族的发展,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3、在学法上,采用合作学习、阅读、观察等方法合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合作中取得的成果来获得成就感,并有助于实现趣味学习。阅读,主要指学生阅读课文来归纳整理知识,看书或上网查阅唐朝对外交往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独立分析资料的能力。观察,指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看图、分析图、说图,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等。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没有把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商品经济进行比较。

2、提问时学生都乱回答影响课堂教学,有时包办。

3、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差生没有给予更多的成功体验。

今后努力方向

针对上面所出现的问题,今后改进措施如下:

1、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认真备课。

2、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他们合作交流,自己去发现问题。

3、作好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不包办。

4、平时多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第二篇:《第四周三《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

我在第四周星期三上了第6课《对外友好交往》一课,现就该课进行零碎地总结、反思。

一、课前准备

我第四周的教学进度刚刚好是第6.7课,鉴于周六周日有较多的时间准备,所以选择了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几年没有制作课件,单单摸索简单的操作就花了几个小时。对于白板的操作更是陌生,发现其功能还蛮多的。如果每节课都能上多媒体将别有一番滋味。不过,特别是像我如此多动的人来讲,拿着电子笔跑上走下挺让人眼花缭乱。所以,借了一支无线教鞭。

布置让学生预习了第六课的内容,特别是了解鉴真东渡以及玄奘西游这两个故事,让学生对教材先有个感知。

二、进入课堂

我用激情简单开场“欢迎大家进入历史课堂,我们来上课吧!上课!” “上课”这两个字时,我特意喊得比较大声,因为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暗示与感染。让学生能够打起精神进入课堂。本来想要改为“欢迎光临历史课堂!”,但感觉自己又不是在耍猴戏,并且这是一种期待与追求,希望大家都能够真心的一起来上课,但愿自己能够把更多的人带入课堂。

接着进入上节课的复习,学生回答情况良好,并引用复习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比较传统、平淡。不过,比较自在。也点明了本节课将要学到的主要内容:“唐朝怎样对待其他国家?唐朝外交往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人物?他们有什么故事跟精神?”

三、教学要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整节课的框架:复习导入---活跃原因---唐影响日本---鉴真东渡---简单归纳唐与新罗---玄奘西游---伟人的精神---学生的闪光点---体会与总结。

我比较喜欢“先苦后甜”的感觉,于是把难点设置在新授的第一个环节。当然有些许冒险,学生可能因此而一跌不振,还好在引导之下结果是“苦尽甘来”。

四、情境创设

观看《职贡图》并结合课本第一句话,学生得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比较活跃”,于是自然地引出问题情境:“为何唐朝外交能如此活跃”。【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5篇】

从第三个原因海路交通发达,自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唐朝人,你可以去哪些主要国家?”让学生找出与唐朝交往的主要国家。

通过简单的提问:“唐朝学习了日本还是日本学习了唐朝?”自然创设了另一问题情境:日本与唐朝哪些方面相似?

本课中利用了多个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容易理解,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如,日本京都与唐都的对比、日本和服与唐装、日本钱币与唐朝铜钱、日本中的汉字组成及日本路标、鉴真像及准备登船情景、《西游记》人物与玄奘、该班一张生活照„„【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5篇】

创设了故事情境,先让学生自己准备“鉴真东渡故事”,我在课间中展示“玄奘西游故事”。并配备了背景音乐,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历史过程。

还联系现实展现情境:今天的日本和韩国已经成为亚洲强国,它们的文化也悄然影响着中国(如:动画片、发型、衣服、歌曲、手机„„)。面对着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五、讲练结合

每一个环节或者框题都设置了习题,主要参照了中考标准,七年级以选择题为主。

六、引导互动

很多时候,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不深刻或者茫然时,教师应该适当地进行引导。特别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们显得比较空洞,较难很好地概括。若一味地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话,将很费力、费时,也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我决定一步一步引导他们。由于我还没有比较精炼的语言,引导便显得有些许的啰嗦与通俗直白。比如,“一个国家的交往与人的交往有些地方相似,是自己与自己交往还是自己与别人交往?”学生回答:“别人”“那也就是说,交往的单方的还是多方的行为?”学生答:“多方的”。“国家的交往多半是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唐朝交往活跃必然很多国家来唐朝交流学习,那么唐朝有什么条件让他们来交流学习的呢?比如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怎么样?”最终学生得出:“唐朝有优越的条件让他国学习。经济繁盛、政治清明、文化先进。”“我们班的板报上画了一个卡通雷锋,别人想来参观、学习,我们不给他们来,他们能来么?”学生答:“不能!”“同理,唐朝政府当时是怎么做的,看课本第一段。”学生答:“政府鼓励外国商人来唐经商,允许他们长时期居住。”此时我表示肯定他们的答案。并让一位A层生回答:“唐朝鼓励他们来,我们可以知道唐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该生立即回答:“开放式”。于是得出第二个原因。“如果他们要来学习但无路可走,他们能来么?”学生答:“不能。”“那当时他们有哪些途径来呢?”于是学生回答了坐船、走路、海上交通、路上交通等答案。于是第三个原因得出了。最后与全班一起概括性的总结并出示课件。

七、分层教学

基本上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别以自愿或者提问或者全班回答的形式有选择的让ABC层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八、生命成长

课改之前,老师重视的更多的是课堂上的秩序与纪律,忽略了学生发自内心的投入和主动的发展。而课改后,也出现了另一种误区---“激励泛化,批评缺失”一味简单的说:“很好”、 “太棒了” “答得不错”“继续努力|”“好,你先坐下”„„很多时候我也会犯这些毛病,所以我便尝试着、学习着摆脱。

在找出交往的主要国家这个环节中。有两位A层是说了我国的城市,我此时没有草率地表扬他很棒,也没有批评他无知。我肯定了他找打了一个国家的城市,他说是中国的,我肯定他能首先知道自己的家,属于爱国。接着引导他们再次找出别人的家,最终他们都完成了。此时他们知道刚刚选的是错的,但不会因此打击他们的心。而不敢参与课堂,因为后来给他们机会选了正确的,让A层生敢于回答问题。

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学史明智。所以让学生感受“玄奘、鉴真的精神。然后重点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毕竟是“生命成长教学的探索”,便进入“学习伟人的精神,分享我们的品质”这一环节。每个层次的学生们基本上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以及其他同学的优点,我也适当地做了点评与引导。不过在一位同学说要定下目标要考全校第一时。没有及时引导他脱离功利、考试的思想。„„

九、课外余音

课后多半老师对我和那班学生的是鼓励、支持。其中提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1.把动脑筋里面的“秦王是谁?”设置在授课过程中。(我觉得也颇有道理。不过我认为此题的目的是要我们知道,玄奘是在唐太宗时期去取经的,而我已经设置在《西游记》图片的情景里面,并让学生回答了。所以,问题应该也不大。当然,如果设置了,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此处的“秦王”是唐太宗而非秦始皇。)

2..建议对学生比较熟悉要流利的叫出名字。(也确实,我故作引起他人注意,此举“画蛇添足”。)

3.对学生尊重是好,把持有度。(我在提问学生时考虑到当时位子较挤,让两位学生坐着回答。确实要让学生礼貌的站起来,“互相尊重”)

4.出现口误“第一次也失败了。”(这个比“首先第一”还语病。)

5.在里面有一个图片的框框文字与底色比较接近,不是很容易辨认。(这个本来要改,不知咋的,忘记了。)

6.感觉背景颜色与文字的颜色都比较深,不利于文字的突出。(以后,我将注意这些问题。)

7.学生座位没有合理配置,有些在后面的看不到。(以后先调查学生的视力、身高,以便调整。)

„„

本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备课充分、学生积极配合、教学资源充足的强大优势。上多媒体课的备课要花较多精力,但感觉真好,漫漫的路还须上下求索!

赖剑林

2012-3-9

第三篇:《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本课在全册教科书中属于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主要讲述了唐朝对外交往情况,可以说是极为活跃,尤其与日本、新罗和天竺来往更是密切。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强盛的时期,一个强盛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强盛的国力和开放的外交政策使我国在当时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活动范围;观察图片货币、文字、建筑等,归纳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说出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的史实故事;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通过本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阔思维,拓展知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故事,课中阅读教材、分析地图、讨论问题,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重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 唐朝对外交往情况的学习和分析,了解了唐朝发展的盛况以及在世界上的威望,从而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的决心。

通过对鉴真玄奘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重难点】【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5篇】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唐朝时,日本更是多次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学习我国的政治制度、文字、建筑等。唐朝赴日本的使节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他历尽千险,出生入死,最后不辱使命,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的先进文化。 玄奘西游,不单单起到学习了天竺佛学的效果,更是促进了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从长远来说,是加强了中亚各国之间的联系。 难点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很难比较全面准确的分析这个问题。

【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另外为了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这段历史,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首先复习第5课“和同为一家”的内容。主要围绕唐朝与突厥、吐蕃、回纥、靺鞨和南诏等周边少数民族相处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后我对学生的答案加以总结,唐朝的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不无关系,此外唐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又为开明的民族政策铺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接下来抛出一个问题引入新课,良好的背景下的民族关系是和谐有友好的,那么唐朝的对

外国际关系是怎样的呢?”

二、自主学习【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5篇】

导入新课后,领导学生明确本课目标,独立完成导学案“预习导航”。然后各小组分别展示预习结果,展示时其他小组注意修正答案。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基础知识的基本感知,使得大家更易接受本课内容。

三、合作探究

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本课形成基本认知之后,将独立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间合作解决,小组合作仍然解决不了的,各小组组长再把问题汇总,进行全班讨论。这一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本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小组班级探究,不仅增加了学生集体学习的机会,更是培养一种合作精神,一起努力,共享胜利果实。

四、突破重难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从字面来看,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通俗易通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都不难,但是这个内容又是比较空泛,课本上的文字表述的太单调,所以我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主要借助多媒体,将唐朝和日本、唐朝和天竺的建筑、货币、语言、文字等放在一起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在交往过程中唐朝对日本和天竺的影响,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加深记忆的过程。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针对这个难点,我采用的是由己及人、层层深入、前后联系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也就是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外国人来中国?针对这一难点,我假设一个情景:如果你要去一个声望极高的国家,那么你的出发点会是什么。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学习还是占绝大多数的的。我们之所以有去的欲望,主要还是在于这个国家有强大的魅力吸引你,也就是发达的经济、开放的文化、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恰恰唐朝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此外,回顾唐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从中可以借鉴到,政府的政策对于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开放的外交政策也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五、古方今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启迪学生心灵,达到读史明智的效果。学习历史不只是旨在知史,更是要从历史中有所收获,能够更好的应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良好的国际关系的构建。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或许我们跳出现代这个大圈子,感悟于唐朝的对外交往之中,想必会有一份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味所收获。

六、当堂检测

导学案的最后我设计了7个小题的演练,用于学生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效果。 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模式,完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堂课,由我把握主线,让学生围绕本课主题自由发挥,搜集资料,提出问题,深入探究,解决问题,完全以一个主人的身份活动在知识的获取掌握之中。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指正!

第四篇:《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对外友好往来》。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说课内容: 一、教学要素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一、说教学要素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它上承隋唐盛世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下启隋唐文化的灿烂辉煌。在内容上侧重于唐朝的对外开放,重点讲述了唐朝与日本、天竺等国家的友好往来史实。她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同时把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唐朝的威名远扬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潮。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课标要求: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乐于竞争、渴望赞许、善于想象、活动积极,部分了解了有关交往史实、但认识上存在误区,方法技能有所欠缺,因此应注重激趣、搜寻、感悟、思考的教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知道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搜集唐文化对外影响资料的过程中,学会多途径捕捉信息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讲鉴真东渡故事、说贡献、谈精神、写颁奖词,图文创作玄奘西行等,学会合作探究、表达观点言而有据的方法。

理解对外友好交往原因的过程中,学习揭示知识内在联系,迁移、运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验、感悟鉴真、玄奘永不言弃、克服艰险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感悟“交流促进发展”的道理,坚定开放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原因:鉴真东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玄奘西行则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的主动吸纳。凸显唐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 难点:对外友好往来频繁的原因

依据:原因解析要通过宏观把握教材、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进行。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较弱,认识事物比较孤立。因此,揭示本主题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与对外交流之间的联系是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指导分组收集资料、课堂创设情境、课后延伸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三、说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情境、协作、会话,倡导学习方式多元化。

教学过程按教学活动三环节“课前收集——课堂探究——课后延伸”进行。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课堂上展示、交流、探究,激发兴趣,增强自信,最后又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出课堂。

(一)课前活动——搜集探究

我首先布置学生去收集“日本文化中的唐元素”,按小组指导学生分类收集资料。如第一组收集寺庙建筑、都城宫殿、文字文学、服饰文化等。

设计意图:学会捕捉信息、整理资料。

(二)课堂活动——新知探究

1、激趣导入

播放视频:《唐诗里的中国》

导语:是啊,唐装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人们怀念唐朝,那是因为唐朝以她博大的胸怀、傲人的自信将国门向世界打开,成为世界友好往来的中心,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探讨当时交往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求知欲望,增强自豪感。

2.基础知识大闯关

(以小组为单位提问题,其他小组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提问、学生抢答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5篇】

3、化解重难点

(1)唐风满东瀛

展示、交流——日本文化中的唐元素

问题: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日本文化中的唐元素”,小组代表分别介绍本组展示的内容。日本文化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唐元素?引出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

设计意图:培养表达能力,学习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遣唐使来华——图表法归纳

引导学生从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次数、来华人数、代表人物、作用影响等方面根据教材列表归纳。

目的:让学生阅读归纳 掌握基础 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鉴真东渡

让学生根据课前的收集做成的“文摘卡”,讲述鉴真东渡的故事,其他学生说贡献、谈精神、祝颁奖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讲故事,使学生的课外知识在课堂上得以运用,展示了自我;说贡献,谈精神,让学生体验、感悟鉴真永不言弃克服艰险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2)重走玄奘路

汇集信息

播放《玄奘大师》介绍片,让学生看视频读教材找玄奘西游的信息:包括背景介绍、艰难路途、重要贡献、深远影响。

进行创作

A.请用带箭头的线段,在地图上描绘玄奘西行的路线。

B.为玄奘西游写一段解说词(包含简单经过、途中艰险、重要贡献) 交流分享

学生将自己的创作的的路线图,在小组内分享;为玄奘西游写一段解说词推

荐优秀的全班分享。

④澄清认识

A.区分《西游记》中的唐僧与玄奘

B.区分《西游记》与《大唐西域记》

(设计思路:掌握基础、感悟体会、理解提升。)

(3)原因探究

提出问题:唐朝为什么会成为当时世界交往的中心?

A.展示材料(《古代东亚世界中的中日关系》),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中那几句概括得出:国力强盛。

(设计思路:论从史出。)

B.根据前几课教材内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得出: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加之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交通发达(看地图)、杰出人物的贡献等。

(理论依据: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4)小结感悟

思考:根据唐朝对外交往成功的经验,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尽快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设计意图:鉴古至今、古为今用,感悟“发展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的道理,坚定开放的信念。

(三)课后活动——延伸探究

布置作业:课后就对外友好往来方面的内容,制作历史手抄报,我们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作为历史明星组的加分条件。

设计意图:1. 巩固本课所学,培养学习能力。2. 初步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游以及难点对外友好往来的原因,结构十分清晰。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遵循课程标准,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对教材重组,并能恰到好处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总之,通过学生自主、协作,水到渠成实现教学目标。【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5篇】

历史是划上句号的过去,历史教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

第五篇:《“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1、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情况(对日本、新罗、天竺等) 2、使学生掌握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去天竺等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往来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当时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原因

2、归纳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往来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 4、通过分析佛教传播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唐朝文化和各国的交流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2、通过感受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译经生涯的艰难,使学生从心里崇敬这些勇于奋斗、贡献巨大的伟人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友好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以及这种交往同今天对外开放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由小组讨论自学方式完成本节教学内容,学习完成一部分,随后紧跟练习和老师的讲解。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目的。

2、 本节课的导入方法非常好,利用学生熟悉的《西游记》的故事和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一种浏览各地的情景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效果好。

4、 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性进行教学,师生的角色互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不足之处:个别词语学生不太熟悉,记忆的不太好,如:新罗、那烂陀寺(有的学生读成“烂陀寺”)、天竺等。

第六篇:《分一分(一)教学反思5篇》

反思一:分一分(一)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习把一些常见的或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特点,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数学打基础。在整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感受了掌握了分类的方法,还感受了分类的必要,并拓展了思维。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

例题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其中的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摆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开摆放。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并思考这样摆放的好处,从中初步体会什么是分类、为什么分类和怎样分类。我在思考如何让分类的需要在学生的心中显得更加的迫切呢?分类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了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分类的必要,我把例题的图片做成了一张张活动的卡片,创设了一个“整理我们的小小超市”的情景:把超市里的一些物品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老师报名称,要求学生很快地找到。结果学生找得很困难,于是教师及时提问:有没有好办法,一眼就能找到所需要的东西呢?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分一分”的好办法,而且根据经验,轻而易举把物品分成了玩具、书本和食品三类。分好后,教师又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这样分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二、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得到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全班交流讨论和小组交流讨论的一些方法,这样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合作”是开放式的交流信息。学生的各种见解、思路,在交流中得到肯定或否定,培养学生虚心和求实的精神,使他们能在比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合作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不甘为人后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拓展延伸至生活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因此,在教学后,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回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把桌上混合在一起的文具和学具分别装在文具盒和学具盒里。再一次进行书包的整理或者对自己的房间进行整理,鼓励学生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尝试。

反思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概念的基础知识。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数意义的认识,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分数的加减法。《分一分(一)》则是从学生熟悉的简单问题出发,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进而引入一个全新的数字概念——分数。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突出一下几个方面:

一、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使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另外一方面,通过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分一分(一)教学反思5篇】分一分(一)教学反思5篇。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如“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等。同时,师还要求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的彩纸用于涂色、折叠等动手操作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让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了数学、体验了数学。

三、把学习分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练一练”中第4题),要求比较“图形的蓝色部分与1/2”的大小。除开学生用眼直接辨别之外,我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的理解。另外,我也十分注意数学的抽象,以逐步减少学生对直观图形的依赖。

这一节课我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分苹果),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已能初步掌握分数的意义,而且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与此同时,我认为在教学本课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在此简单罗列一二,供大家共同探讨学习。一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怎么样才能够很好地运用反例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呢?二是我们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个别化教学?三在充分肯定学生主体的前提下,老师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把握?如何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践行新课标,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实践、探索、思考。

反思三:

在学习本节教材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已经有了用整数来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经验基础,对于“一半”这样的词语在生活中也接触过,通过实践操作,对于分数这类知识不难掌握,但是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定位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难点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一分(一)》这节课,我创设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生日礼物”的情境,引出1/2这一分数,让学生在各个环节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下内容就是我上完课后的一些感受:

1、创设情境,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我通过创设分生日礼物这一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分礼物契机,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接着利用分蛋糕让学生发现1/2的存在,让学生在涂一涂中体会到1/2能表示任何一个物体的一半。

2、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

这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全体动手操作、思考逐步认识分数。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画一画,涂一涂,感悟1/2,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折一折并涂一涂,了解2/4,3/4,4/4。

3、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大胆探究“一半”的表示方法中,学生用平均分一个字,平均分一个图形等一些方法来表示,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有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精神过于紧张,在板书的及时书写上、及重点的突破上出现环节缺漏,造成学生对分数存在的必要性体会不足、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过于浅显;

2、对于1/2的提前出现,没能抓住契机进行及时切入重点,未能及时针对学生突发生成进行有效地处理;

3、由于时间有限,各个环节活动多,孩子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较少,孩子的体会不够深刻,不够到位;

4、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倾听还不足;

5、课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第七篇:《体育课教学反思5篇》

反思一:体育课教学反思

在通过体育健康课的准备过程中,让我深深感受到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客观地存在着体育教学成人化的倾向,学习的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主体作用尚不能真正发挥。体育老师总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授课,使学生学得太苦。从而导致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无论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还是在“增强体质为中心”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体育传统教学的模式。传统体育教学中,我们重视的是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忽略了给学生发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

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按照事先设定的教案程序顺次实施。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个人表现是由教师设定的,甚至任何队列调动均要在教师规定的教学范围内展开,并且美其名曰“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些表现是否出自学生的内心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针对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教师要通过发挥教材、场地、器材和课堂气氛的作用,创造“动起来”的情景,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上大胆创新,使体育课向着有趣、轻松、自由、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增强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使了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活动,了解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我们根据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特点,把教学中一般应遵循的认识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生理技能活动规律,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融为一体。我们可以按“动起来——乐起来——想起来——自我展现起来”来设计课的进程。

3、教师即兴示范调动学生动起来。以各种简便易行的队形变换,多种多样。积极性激发学习信心的趣味练习,使学生身体充分活动,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使之练习情绪高涨。

4、活跃身心。以有节奏的,带有声响的个人的,双人的集体协调一致的各种操练习,既保持活跃情绪,又有适当调整负荷,准备进入主要阶段。

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来自于他们的好奇、好动的心理以及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渴望,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渴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身体的活动中,从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唤起他们的竞争意识。

小学生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主导地位,第二信号系统正在发展。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均衡,兴奋过程占优势并容易扩散,发生“泛化”现象,表现为活泼好动,但注意力不集中;模仿力较强,容易建立条件反射,学习和掌握动作性,但动作技术的准确性较差,容易发生错误和多余动作。针对他们的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选择合理的方法。

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完成动作的能力存在差异,教学中不能采用机械、呆板、枯燥单一的模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不易太严,规定不易过死,允许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体育,只能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学生的个性,极大的提高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在这一方面,有的教师往往只注意课的常规、规范、纪律严明,以至规定太多,要求太严太死,甚至出现罚、训的教学现象。如此对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现在有的教师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动作的具体细微,使小学体育教学带有“技术化”、“成人化”的痕迹,不考虑小学生动作准确性差、协调性差等客观因素,强迫学生完成“力不能及”的动作,严重影响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妨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情绪高涨,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参加体育活动,常常会出现一些差错或者少数学生有“出格”的表现。这些都在情理之中。这些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指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个别学生还有“出格”表现时,教师应及时、善意的提醒,让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整,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在8—12岁期间,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社会合作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都在增强,但仍然很不成熟,往往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相信自己,甚至出现与群体对立的情绪。教师的适当引导,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合作能力。

充分发展少年儿童的个性,是创新教育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我们不能仅仅注意小学体育教学的生物功能,更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使少年儿童得到充分发展。【体育课教学反思5篇】体育课教学反思5篇

反思二:

一、情景设置与信息反馈

在教学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克服学生上课的惰性。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都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大多数为直接兴趣,作为体育教师应如何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体验获得成功与进步的快乐。例如:在投掷的教学上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但按照口令一遍一遍地被动的接受,学生就会感到厌烦,没有发挥和自主激情。当第一队练习时,后三队的学生就有思想走神,不听指挥,甚至还有打闹的现象,纪律、队行就不能保障。再有教学中的教法单一,没有创新,做法千篇一律就像走形式似的,时间久了从学生的表情、行为就能看出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地改善和发展自己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改革教育模式从而活跃课堂情景。并且,在教材上进行处理从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求新问题,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穿插利用,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喜欢形、色,较为鲜明的刺激、好玩、好动,在教学中就利用他们的特点,通过练习抛气球,投自己制作的纸飞机,投轻物、打活动目标,小组讨论研究,或者是分组教学、比赛与练习相结合,看谁投得远、投得准,以便提高同学们的积极兴趣。

二、引入趣味因素,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有的学生喜欢音乐,老师就通过音乐、舞蹈、歌曲引入课堂,以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潜在的天分用来加强学生练习效果,保证练习密度,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精神振奋,陶冶在课堂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体育教材中游戏占比例不大,而怎样利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游戏的规则下手,在游戏中模仿修改,从而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学会创编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也有许多困惑的地方,在干部组织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体育教学是个很大的问题。上体育课不光是体育老师的事,需要干部的协作,才能起到团队的作用。改正措施是:调动干部的积极兴趣,培养和树立他们在班中的威信。经常与干部进行交流,让他们得到老师的信任,让他们给其他同学做示范,帮助老师进行组织教学。留给干部自主的空间,发挥干部的聪明才智,有效地帮助老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三、改革创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平时,我反复学习新的理论思想,阅读优秀教师的文章,学习他们的新理念,找出适合我们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充实自己。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发现,让学生自己去亲自尝试,动手去研究是发挥他们想象力的最好的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例如:在运球接力游戏时,要求学生一次搬三个球,至于学生怎样搬,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并且让学生分小组研究,发挥干部的组织带头作用和用集体的力量去探索。游戏开始,我看到有的学生把两球夹在腋下用脚踢着一个球跑的;还有一个抱起三个球的,还有三个球一个一个往前滚的;五话花八门,各式各样。

如此种种方法把想象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创造,去想象发挥学生的那一份纯真的天性。总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耐心地教导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迎接与开创他们的未来。

反思三:

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因此改革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是体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首要任务。本人就体育课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重视体育的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在从事某一体育项目时避免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不同的体育项目对身心方面的要求也不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关节、韧带、肌肉粘滞性等方面,应而表现出来的内容不外乎慢跑、徒手操、游戏等,而这种形式大多数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行动,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跗面、负面影响。开放式的准备活动,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还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学生可以把从体育课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加以运用、可以把电视VCD影像上的优秀内容搬到课堂、也可以是自己根据已有经验思维、加工、合成创造出新的内容。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课教学反思5篇】文章体育课教学反思5篇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109414/

推荐访问:对外友好往来课后反思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