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著作中的教育理念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8-16 09:35:2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叶圣陶著作中的教育理念(一)
叶圣陶教学理念

叶圣陶教学理念

叶圣陶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建国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为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深沉的现实关怀统辖下,叶圣陶既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又在此基础上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参见《教育与人生》。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参见《教师的修养》)。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的这些教育观点可以参见叶老的教育总结性文章《如果我当老师》。

叶圣陶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语文课(包括之前所谓“国文科”)教学有着十分精到的论述,无怪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论述最为精当的,是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参见《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叶老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因而有着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例如他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书的利用(参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和《略谈学生读书》),他对于学生作文的论述和建议(参见《叶圣陶谈写作》和《和老师谈写作》)等等,相信会给您以启发。

【叶圣陶著作中的教育理念】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 题材的诗作,充分体现了“五四”以后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既能教育孩子,又提醒了成人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 注。1921年冬天起,他致力于童话创作。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这部作品,鲁迅在1935年称它 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1年,又出版了第二部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以后,又写了《聪明的野牛》、《鸟言兽语》、《冥世别》等童话,还 创作了童话歌剧《蜜蜂》、《风浪》等。

叶圣陶著作中的教育理念(二)
叶圣陶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叶圣陶著作中的教育理念】

叶圣陶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叶圣陶著作中的教育理念】

摘要:本文从叶圣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思想出发,结合

教学过程中现实存在的问题,论证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意义。文

章将中学生学习习惯分为三种,探讨培养质疑习惯、说话习惯和选

择阅读习惯的具体措施,明确语文教学的实质。

关键词:叶圣陶 教育思想 中学教学 实践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不是为了考试,

而是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强调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教育”就粗浅的方面说就是养成好的习惯,教语文的最终目的在

【叶圣陶著作中的教育理念】

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

能阅读”。①《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

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②【叶圣陶著作中的教育理念】

可见要达到“不需要教”这样一种境界,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注

重学生学习习惯养成。

一、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意义

回顾以前的教学活动,我们发现有很多人为因素在左右着我们的

教学工作。例如教师为应对各种考试,出于功利性的考虑,自行扩

大或缩小教学目标;教师为在短期内提升教学成绩,将本应由学生

理解探究的知识全变成机械记忆的内容;教师为达到自行制定的

“教学目标”,经常忽略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自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而将灌输式的教育手段当成是应付考试的法宝„„久而久之,学生

叶圣陶著作中的教育理念(三)
叶圣陶教育理念

叶圣陶教育理念之教是为了不教的学习与实践 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简单来说就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以教师的教作为前提,这里,“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

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正处在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一方面要不断历练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学习叶老前辈的教育理念,我有一些感想和体会。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一听一讲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学生就是听众,就算偶尔举手回答个问题,也只能算是配角。这样一来,学生处出在很轻松的位置,慢慢地就会习惯了老师讲,变得越来越依赖老师,所以叶老提出了改变这一个现象的理念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我认为我们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才能创设出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才能恰当的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通过发现、探究、研讨、交流等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的目的。

以前我认为一节课如果老师全是自己讲可以讲很多内容,也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进度,后来接触了生本教育,我很感兴趣,我开始尝试用生本模式上课。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教学进度赶不上,因为一节课可能就讲了几道题或者讲了一两个知识点。之后我发现老师一节课讲了很多,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自以为讲完了,但是学生掌握多少,不得而知,效果并不好。因此,只有学生自己想学了,变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才能真正的学会,学好!

(2)要学会逐步实现“以学定教”转变为“不教而教”

它要求教给孩子想学的东西,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作为老师,学生想学生们,我们就教什么,而是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去设计活动或课程,给他们空间去想象,时间去讨论、归纳和总结,让他们在大量的学习材料上筛选自己需要的进行知识内部的整合,从而达到“不教而教”。

(3)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生本教育学生是主角,并不意味着老师成为了观众,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需要老师以新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老师要有丰厚的本学科知识同时对其他领域也要有所涉猎,另外老师要有一颗童心,以学生的角度视察这个世界,包容学生的错误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总之,叶老前辈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将是我今后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将义无反顾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

叶圣陶著作中的教育理念(四)
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课,主要是普及文化常识及文学知识。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适当融入国学教育,将促成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双向发展。文章探讨二者之间协同发展的意义及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国学教育;协同发展;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29-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在大学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讲授的内容不过九牛一毛。即使如此,依然有必要不断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国学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的结晶,是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也是促进中国不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二者之间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学教育的意义及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国学教育在当今高校教育中日渐盛行,它是利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和书籍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国学是几千年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粹,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取代的。在高校开展国学教育,不仅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展示优秀的传统道德观与人生价值观,更能促使大学生认真思考与实践,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例如,读《道德经》,大学生或许能从中学习到不少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读《论语》,大学生能收获不少修身处世的道理。另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承至今的文化是宝贵的人类财富,不能丢弃。身为高校教师,有责任将国学介绍给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也有义务学习国学经典,将国学精华传承下去。
  大学语文是高校一门公共课,对文科院校而言是必修的基础课,对工科院校而言虽为选修课,但对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具有很大帮助。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与“固有文化”联系紧密,学习语文的最佳途径就是多看多写,而“看”则主要倾向于阅读经典著作。将国学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一是在高校提倡国学教育,灌输国学教育理念,让大学生乐于接受国学教育、善于主动学习国学,通过各种方式亲近国学,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二是修订当下的大学语文教材,加入更多经典的国学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并且不能生搬硬套,要考虑二者的相容性,以最佳切入点融入国学素材,激发大学生的国学学习兴趣。三是明确国学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分清各自细微的区别,但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四是在国学教育和大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让大学生懂得中西贯通的理念,不产生文化偏激的思想。
  二、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协同发展
  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结合,必然会促成二者协同发展。它们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应该处于一个和谐的系统之中,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与国学传播者以及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参与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同时,当今社会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发展都应该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而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一种途径。
  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其实是有内在协同性的,因为二者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趋同关系。在目标方面,二者都是为了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传承我国文化精髓;在思维方式上,主要都采用赏析经典的方法;在价值取向上,都是致力于引导大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对比贯通,以“和而不同”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性;在教学方法上,都是采用引导大学生阅读和理解经典的方式;在能力培养方面,都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要使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更好地协同发展,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是促成二者协同发展的引导者,这一群体自身要加强国学修养,提升国学素质。同时,应该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模式,研究如何更好地将国学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如何使教学效果更显著、使教学对象更乐于接受和易于吸收。第二,高校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应该成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主体,因此,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应从新生开始实施。第三,大学语文教材是二者协同发展的平台,内容的编写关系到国学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现今选用在教材中的国学经典,广度和深度都较充足,将来有望完善内容的系统性。第四,要使国学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共同发展,必须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第五,进一步推动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协同发展,需要搭建高校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
  从大学语文教学的协同教育层面来讲,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穿插国学知识,适当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国学内容。二是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国学得以发展的重要源泉所在。具体而言,可以给大学生深入剖析当前社会“国学热”现象,可以介绍作品当时的历史风貌,比如名人轶事、社会现象、生产活动,以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把深奥的国学知识通俗化,除了方便记忆,还可以强化理解,提升大学生对国学的认识水平及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毫无疑问,大学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引领的。要使二者进一步协同发展,必须从以上几个因素出发,实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以便实现国学教育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家国学・叶圣陶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罗小如.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现代语文,2016(02).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331750/

推荐访问:叶圣陶的办学理念 叶圣陶教育文集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