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8-18 11:14:1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一)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作者:李冰洁

来源:《学周刊·上旬刊》2014年第12期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种机遇和便利的同时,也让世界人民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国家面临着综合国力的竞争,个人面临着就业和生存竞争。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在社会客观要求下国家应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是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分析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性,并通过分析提出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 运行机制研究

现阶段,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除了供需关系的原因,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素质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偏差,以及毕业生长期与社会脱节造成的对社会不适应问题。要转变这一形势就要从根本上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培养适应社会的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一、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

(一)实践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实用性人才培养需求

在许多学校中存在实验教学方法陈旧,实验手段、设备落后的现象。许多教师教学改革意识薄弱,缺乏现代化教育手段,同时对于实验教学软件的应用能力有限,以上问题反映了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能力不足问题。除了教师方面问题,现代教材中能够引入实验教学的课程较少。所以,创新教学模式尚未贯彻到实践教学中去[1]。

(二)实践教学体系中缺乏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许多应用型高校中,实验教学工作在总体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比重,但是在校专职实验教师数量远远不足,在具体操作中难度大、耗时多的实验项目都被剔除了,同时缺少设计性强和需要创新思维的项目。

二、实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策略

(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二)
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

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论述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从教育部工作重点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强调出发,论述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并列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实例,为今后理工科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相关借鉴资料。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前言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和能源、信息并称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该领域也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随其蓬勃发展而日新月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材料科学领域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基于人才质量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现代文明进步的考虑,对提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在2007、2008两年工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切实把教育、教学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抓好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综合改革,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研究、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最终全面增强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致力于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特别是依托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晶体学等特色学科而衍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定位于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主;以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的创新型人才。这势必要求学校、学院以及细化到专业的教学工作更多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培养,实践教学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

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王充的“施用累能”,朱熹的“知行合一”和“践履”,都充分说明知识转化为能力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理论能够以实践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认识与兴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三)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由于受扩招和并校的影响,本科教育出现了一些关系的“失衡”,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文章介绍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具有的特色,以“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为目标,提出“三点一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取得较大进展,对其他同类学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三点一线”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下简称信计专业)自设置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并迅速成为热门专业。该专业的设置反映了信息类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对信息类学科人才的需求热点。安徽理工大学于1998年设立了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专业,在此专业的基础上于1999年设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安徽省是较早设立此专业的高校。我校对该专业一直非常重视,专业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教学体系较完备,师资力量较强,实验条件良好,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就业率高,专业发展已得到省内外高校的认可,先后有近十所高校前来学习交流,并于2008年评为安徽省特色专业。通过近十几年的发展,许多学校能够制定较为完备的理论教学培养体系,但信计专业毕竟不同于普通的工科专业,学生仅学好基本理论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也达不到信息类专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主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其它工程实践知识。2000年以来,由于受扩招和并校的影响,本科教育中一度出现了大众化和精英化、继承和创新、国内化和国际化、本科生和研究生、短期和长期、理论和实践、教学和科研、产、学、研、知识和能力、教和学等教育“十大关系”的失衡,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些失衡,甚至还有部分学校基本上还是采用“重教学、轻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长期以来重视不够,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扩招后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信计专业发展快,招生规模大,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如何开设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是各学校的当务之急。我校实践教学体系已较完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信计专业的人才也会发生变化。针对安徽理工大学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一定特色的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关系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自2000年起,我们在深入研究国内外高校信计学科本科生培养的特点,分析自身情况,紧跟信息类专业发展趋势和动向,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以“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为目标,对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信计专业不仅具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四)
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摘 要:本文根据经济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多类化、多样化需求,提出创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探讨了以应用为主导的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打造,以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和评价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力求推动特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1999年开始,随着第二次全国性院校调整,我国出现了一大批新升普通本科院校。截至2012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有生力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分布来看,60%以上的新建本科院校位于地市级城市,生源也多来源于地方。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特色办学,也有利于提高地市、县市和广大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缩小城乡高等教育的差别,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广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基本取得了共识:即以“应用”为主导,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培养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应该说,这一共识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区别开来,具有明显的特色,基本体现了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思想。
  但是,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呈现出多类化、多样化的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提出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这表明,我国教育的这种不适应很大程度体现在人才培养的不适应上,占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从教育实践来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也确实存在着学科基础和理论研究不如“研究型大学”,动手能力和“安心在岗”不如专科院校的尴尬局面。这就说明,在找准定位的同时,必须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真正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将人才培养目标贯穿每个教学环节,明确“为何教?” “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改变教育的“不适应”,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关概念的阐释
  1. 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而言的,是一种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它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首先,在知识结构上,应用型本科人才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更注重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将以学科为导向的学术逻辑体系转变为以专业为导向的技术逻辑体系,学科要服务于专业,理论以适用为度,强调服务生产一线、管理生产一线的能力。既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也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能力培养上,不仅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也要注重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培养;不仅要强调就业能力,还要强调创业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多元化、多样性的要求。
  最后,在素质结构上,应用型人才更强调职业素养。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指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拥有丰富的职业技能,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潜力[1]。
  2. 人才培养模式
  最早使用“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的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此以后,它在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被普遍使用。
  在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也进行了阐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2]
  魏所康在《培养模式论》一书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和说明:“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结合概括。”[3]
  因此,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它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涵盖了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内容;以科学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制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的人才培养手段以及自身评价和社会反馈的人才培养评价等。   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回答了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学科与应用、学校与企业等涉及教育教学的若干重大基本关系问题;形成了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法;指导了课程与教学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
  三、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确立“应用”主导的培养目标
  找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办好专业的关键,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息息相关,与学校的定位与办学特色息息相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质量观念也要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有科学合理的定位,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从自身特色出发,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要以“应用”为导向,培养具备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在生产和管理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要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落到实处,贯穿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等各个环节。人才培养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真正体现“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要体现差异性和个性化,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学成后能做什么,是一线工程师?药剂师?还是市场策划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要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2.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多样化了。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原有产业的不断变革、行业的细分和深化越来越深入……,产业的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都要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必须跟上变化的步伐。必须充分调研,深入分析,抓住这些变化的实质与内涵,找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为社会提供急需的各类人才,快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还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中心,建立起开放的专业设置机制。要跳出传统专业设置的窠臼,改变过去学校有什么专业就招什么学生,只负责教学不注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发展的弊病,不仅要注重“进口”,更要注重“出口”以及“出口”后的可持续发展。凡是社会需要的,学校有能力举办的,可以创新性的开办新专业或者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凡是行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或者无潜力可挖的专业,应该坚决停招,实现专业设置的有序“设置”和“退出”,优化教学资源,提高竞争力。
  3. 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科学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能力培养,因此,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该围绕此中心来构建。为实现学历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统一,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反映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该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拓展性课程等。具体而言,基础课程主要是基础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则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突出专业能力培养这个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既要强调专业特性,又要强调学生个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设置课程,从而体现出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训练(科技与学术活动、竞赛、顶岗实习等等),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专业能力实践机会,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拓展性课程的开设不是强调单一的知识的传授或技能的训练,而是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变化,突破学科专业限制,拓宽专业面,形成学科交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与人交往和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计划,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避免遗漏或重复。要兼顾通用性和专业需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结合不同专业实际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其参与到课程内容的研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明确目标,围绕着核心能力的培养来设置课程平台,确定教学内容,配置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出职业能力的核心性,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的科学统一。
  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要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教育环节,应围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改变那种把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把实验当作是理论验证的错误认识,要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学与实践的比例)、实践效果(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评价)等问题,要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工学结合等综合性、原创性,学生参与度高、主动性强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制度保障上,除了要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确保实践教学经费外,还必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学分和适当的考核制度,避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挤占和实际操作中的敷衍了事;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指导实践教学,造就一批精通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育素养高的“双师型”教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要围绕企业、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拓展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实现合作教育,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5. 根据培养目标需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取决于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是对知识的掌握,教学内容为系统的学科理论,采取讲授法可能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人才,教学内容为操作性技能,反复训练也许比较奏效。   但是,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完全适应学生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要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将传统教育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变革为真正的以“学”为主。要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来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改革理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从传统的单向式教学向讨论式、案例式教学转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实训实习、工学结合等综合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采取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与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三是采取开放式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激发学生对专业、行业发展深入研究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基础。
  6. 发挥产学研合作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实践知识、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就业能力。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和当地政府,建立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合作机制,研究和实践各种产学合作教育形式;充分利用企业人才实践能力与管理优势、设备与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实习基地、培训中心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基地;开展应用型科研,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十多年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也证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产学研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一线的生产实践是学生的最佳实习课堂,产学研相结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只有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培养道路,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才能培养出素质好、能力强、社会欢迎的人才。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良性互动,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捷径。
  7. 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助推培养模式改革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过程决定了其评价指标不同于传统的学术性、研究性人才,不能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应该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如果说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往往以试卷、实验、论文、毕业设计等来考核,那么对专业能力的考核就应该是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了。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重视过程管理和评价,建立开放的、灵活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甚至可以参考和引进企业、社会评价指标。比如,学生实习期间的评价主要由所在企业技术人员或指导人员评价学生对技能掌握的情况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套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要以评价为助推器,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要变革用试卷考核的单一知识性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过程性综合能力评价方法,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要改变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内容,重在激励与发展;要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其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创新,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耘. 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2006(5).
  [2][3] 魏所康. 培养模式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2,5.
  [本文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吴芳和]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五)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摘要:分析比较了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按照“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思想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从“入门引导、基础训练、综合设计、研究创新”四个层次分步实施。创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为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145-03
  Abstrac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ut forwar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dular, multi-level and progressive" ideas to bui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rom the "getting started guide, the basic training, integrated desig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e four levels of step-by-step implementation.Diversified method of practicing teaching evaluation is created,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raining provide a powerful guarantee.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teaching staff; check and evalu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实验教学是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工程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工程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高校加快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我校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于2007年被确定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1]。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实践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实验中心已经在教育观念认识、人员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内容完善、资源配置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2]。
  1)实验与理论不能完全实现分离。目前,实验教学在很多高校仍然作为理论课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即课内实验。在教学安排上往往受到理论教学的约束,实验教学内容更新与技术发展不同步,与用人单位急需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协调。
  2)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规划,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前实践教学主要是根据理论课教学进度穿插于课程教学之间,时间上比较零散,前后实验内容关联度不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培养体系。学生做完实验后仍然不清楚具体应用,对实践教学逐渐丧失兴趣,严重制约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实验室缺乏浓厚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氛围。目前实验中心大多数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投放在本科教学中,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不仅仅因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有限,同时缺少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利。
  4)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大多数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采取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实验操作环节无具体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一个量化评价。因此,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认知程度,无法就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提出改进意见。
  2 “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自主研学为抓手,进而构建“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的实验教学体系[3-5]。针对我校电气信息类实践教学反映的客观问题,从顶层设计入手,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其更加符合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由单元到系统,体现“模块化”。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对实践教学体系按功能进行划分,体现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客观规律性。通过具体的组织和实施,形成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由基础到综合,体现“层次化”。为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从“入门引导―基础训练―综合设计―研究创新”贯通课内外、循序渐进,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学生因材施教。在课程内容上,从实验知识方法应用、电路设计到课外研学分层次递进,深化科研和工程背景;在教学进程中,逐步提升项目的广度、深度、综合性、研究性、探索性,渐次提升实践技能和创新要求;在教学要求下,学生通过项目实践需经历“项目需求分析、知识学习补充、理论推导计算、实现方法选择、电路设计仿真、实验步骤设计、参数测试方案、实验总结分析”的过程,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拓宽视野、自主创新。
  3)由课内到课外,体现“递进式”。在课内外相融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实验,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运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团队合作、探索创新的基本能力与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做中学习、学会研究分析、学会设计创新。通过课内学习,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创新设计、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在课外研学中依托创新训练项目、拔尖人才计划、实验创新基金、科研团队等项目,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等工作,同时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使学生在“做中学”,渐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3 “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措施
  3.1 建设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以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支撑的仪器设备配置先进,管理制度规范,教学体系完备,学生受益面广,运行安全高效、教学资源共享、充满活力、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丰富的创新实践基地是构建“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6]。
  2010年我校设立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基地以来,每年都吸引全校各年级学生200余人常驻基地进行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重庆市大学生TI杯电子设计竞赛、重庆市大学生“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校级“开拓杯”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为继续扩大受益面,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以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电子设计竞赛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公共平台。
  3.2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状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实验中心应着重培养创新型教师,坚持外引进和内培养相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专业技能的高低体现在日常教学科研中,专业教师往往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较宽,而实验教师动手能力较强、工程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打造专业教师和实践教师交流的平台,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吸收新进博士到实验中心锻炼,培养即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3.3 精心设置实验项目
  实验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而应该以实验项目为载体,以实验任务和实验要求为驱动,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理解和使用实验方法。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任务和要求,认识当前自身知识、方法、能力的缺陷,必须在拓宽知识、探索方法、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任务,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工程素养,锻炼科学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7]。
  在内容选择上,侧重于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促进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科交叉,使实践活动不受学科知识结构限制;在项目设计中,尽可能选择具有多种实现方法,或实验结论易受外部条件影响而改变的内容,来展示科学的研究性和探索性;在课程的项目配置上,分层渐次递进,从知识方法学习、综合设计到自主研究,升华实验项目要求的层次性和强调项目的工程应用背景。最终形成“从点到面”、“从单元到系统”、“从基础训练到综合设计”、“研究创新探索发现”的实验课程体系。图2为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实验项目设置结构图。
  3.4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演示为主,学生往往按部就班,缺乏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和自我改进的过程。无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
  为克服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现有实践教学模式采取“以项目驱动”为导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任务要求、研究方法和考核激励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确定任务要求,自主设计方案进程,自主构建实验平台,自我展示实践成果,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渐形成自主实践模式,养成研究探索习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3.5 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多年来,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实践教学考核一直沿用简单的“实做+报告”的考核方式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标准。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下,这一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9]。但是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
  不断深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有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已经严重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等方面应以定性考核为主,而在实验报告完成质量、实验操作环节应以定量考核为主。通过设置目标、操作、答辩、提问、报告、作品展示等考察点,根据具体的实践环节自由组合,灵活设置,这样既能满足基础实践环节的需要,又能达到研究创新环节的考核目标。将实践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单独考核,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学生查摆问题和自我改进。
  4 结论
  实践教学经过多年改革,尽管在实验教学理念、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建立一套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通过在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设置、“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实验项目设置、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制定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必将促进我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雷万忠,季宝杰.电气信息类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332-335.
  [2] 袁银男,许桢英,刘会霞, 等.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 创新能力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92-94.
  [3] 张洪田. 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1(8):73-76.
  [4] 于猛,单亦先,王绍兰,等.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26-128.
  [5] 陈支武,张德容.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167-170.
  [6] 曲伟,邱成军,刘明亮, 等.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216-218.
  [7] 黄大乾,张少�,陈建军. 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构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179-182.
  [8] 洪梅.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合理实践教学体系[J]. 科技信息,2008(12):201.
  [9] 陈传海.多元考核模式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 滁州学院学报,2011(3):98-99.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六)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间的联系,探讨了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实施对策,旨在为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技能型创业型双型园艺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园艺技术 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入大量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而实践教学体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本文在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和实施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品质的高技能劳动者奠定基础,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1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随之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双重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很多企业的技术岗位急需的熟练技工难以招满,说明我国原有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仅侧重于就业培训和以具体工作岗位为导向的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导致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结构单一,不利于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补充和发展,是迎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而兴起的。创业教育的概念最早于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面向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是一种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开创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就业压力的逐步加大,高职院校亟需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来创造财富,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实践是关键。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系统的实践教学来完成[1]。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职业型创业者。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构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反之,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可以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利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解决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就业压力[2]。因而,构建一个适合时代需要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
  3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就需要在开展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多层次的创业课程、创业讲座、创业实践等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1 基于园艺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发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对园艺技术专业各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和专业教师的意见,总结归纳职业岗位企业核心岗位、拓展岗位和专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质要求,从而开发和确定与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标准相吻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创业必修课。其次,要基于受教育者职业道德培养、创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系统设计文化基础课程、能力拓展课程和创业选修课,形成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3.2 基于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园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管理制度、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等的总和。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需要在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分析学生对园艺技术专业知识的认知规律和技术形成规律,从而将课程实验、校内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组织创业实践活动等实践训练有机串联起来,形成能力递进、层次分明的实践训练体系,使得学生在系统的实践教学中完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3]。
  3.3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组织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要突出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特色和培养目标,要将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并注意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注入和引进,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突出与“工学结合”密切联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即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4]。在教学进程安排上,要遵循能力塑成的规律,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系统化设计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项目。
  4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实施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就需要培养、引进具有创业教育背景的专兼职教师,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和利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政策保障措施,精心构建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学人员的培养是专业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高职教育创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培养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对于现有的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促进中青年教师通过自学、专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强专业实践技能、创业知识水平和创业实践经验的培养。也可以在政府和学校的层次上出台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深入园艺相关企业一线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安排教师承担具体的生产、管理与经营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职教师很难具备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可以结合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项目,聘请知名教授和有经验的行业专家、成功企业家、企业技术人员等做兼职教师[5],改善专职教师队伍结构。
  4.2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职业环境。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开展创业教育,丰富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和内容,可以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又具备一定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的园艺技术人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园艺产业化发展方向相适应,要有一定的规模,并具有较为齐全的配套设施,在保证实践性教学的同时,也可建成高收入的农业实体[5]。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主要由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承担,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基地的管理,引导学生参与技能创新、科研管理等。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通过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弥补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投资大、更新慢、训练项目单一、企业氛围不浓、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缺陷[6],可以加强专业与外界的联系,有助于学校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同步进行。学生通过企业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机会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行业,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4.3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树立全新的考试观念,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笔试、口试、操作考试、成品生产等)检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针对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要将各职业工种的理论与技能训练贯穿在所有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过程中,将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纳入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中,以保证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也可鼓励学生参与考评,促使他们反复探索和训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和院系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检查和监督,并针对实践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重点考核、评价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7]。
  4.4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政策保障措施。根据国外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可知,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开展创业教育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样需要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保障,要从法律上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扩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不断制定和完善关于创业教育实施目的、方法、内容、师资、投入上的相关规定等。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来明确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学校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力量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鼓励企业接收教师实践和学生顶岗实习,从而培养真正的创业型技能型人才为行业和社会发展带来效益。
  5 结束语
  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为基础,指导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开拓高职教育更广阔的领域,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也必然存在着一些阻力和问题,如高职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实践技能和创业经验积累缓慢,国内缺乏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管理难度大等。因此,还需要在现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专业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完善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许彦伟.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基于黑龙江A学院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1.
  [2]魏丽波.基于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05.
  [3]高俊萍,吕玲,闫春霞.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2011(6).
  [4]汤洁,胡春霞,王丽.高职园艺专业实践课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
  [5]孙红绪.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
  [6]陈志华,朱建军.高职服装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8).
  [7]张妍,李坤灼.高职农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高教论坛,2008(4).
  作者简介:张艳(1986-),女,安徽定远人,硕士,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园艺技术。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339950/

推荐访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