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意义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8-18 11:26:2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意义(一)
《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探索

《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探索

泸州市龙马潭区教研室教师进修校 贺正媛

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积累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而且有些生活场景也不是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怎样真正提高《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呢?我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认真地实践和探索,主要总结出了以下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广泛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化教学资源。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使学生倍感亲切,还可以作为话题,开展活动化 教学。如我区教师在教学《伸出爱的手走进残疾人》一课的导入时,首先请孩子们闭上眼睛,从座位上站起来,试着转两三圈,坐下后,请大家继续闭着眼睛拿起笔,用左手在本子上写下“走进残疾人”五个字,睁开眼睛,看看自己写得怎么样?接着,让学生说出刚才自己最深的体会,从而体验盲人、肢残朋友的感受,以至更深的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奋发图强,努力拼搏,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心。由于老师较好地隐蔽了教育意图,学生没有感到你是

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而是他们自己在寻求答案,在交流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另外,在课堂中引入了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精心构建绿色课堂,营造活动化教学氛围。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品德课开展活动化教学的重要空间,它的选择布置、人气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产生自主的学习需要,激发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情感体验的欲望,进而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室的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现在教室里已经不是素面朝天了,而是一些名人名言、规章制度成了主角,但这些离学生的兴趣中心距离太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产生拘谨感,在活动中放不开手脚,而且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在受教育,容易隐蔽自己真实的情感,做出一些虚假的附和。因此,我们提倡童趣化的教室布置,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室里张贴学生感兴趣的画报,并定时更换。如德育漫画,图文并茂的漫画既给学生以新鲜感,又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图画,设计标语,布置教室,这样更能增添亲近感。另外,可以把课堂搬到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可以到书香飘逸的图书馆,可以到看得见蓝天、白云、阳光的操场,可以到热闹非凡的市场„„只要是适 合开展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兴趣的场所,我们都应该考虑,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天地,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空间保障。【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意义】

三、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活动化的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种公民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是一种长久的个性品质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一个高质量的教育?怎样改革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灌输和传授为特征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启迪者,而不是说教者,更不是道德权威。因此,思品教学模式的生活化就是要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幻灯、录像、电教媒体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直接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还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重视生活体验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现场实践,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观察、访问,通过“做中学”“做中悟”的亲身参与、感受和体味,掌握生活的真谛,从而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树立正确的行为信心。

如在教学《你棒我也棒》一课时,老师课前准备了录象,将同学们日常活动的闪光点录了下来,并配上了解说,制成了课件,在课堂上展现。由于录象中人是身边的人,事是熟悉的事,学生兴趣格外浓,纷纷要求发言,整堂课学生始终充满了极高的表现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加速了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进程。

另外,模拟旅游、模拟超市、模拟辩论„„都可在思品课上大胆使用,使学生尽可能地缩短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以培养效益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等。这样,通过构建生活问题思品化,思品教学生活化的新思品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行为的形成,从而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内容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为“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重视经验与体验的获得,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导悟,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极好的补充。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多进行活动并且每一次活动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老师们主要应用下列几种学习活动,即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引导讨论、情境创设等等方式来辅助教学。【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意义】

(一)游戏。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了,在课堂上多做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在这么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掌握知识就不会变的如往常

般枯燥乏味而是轻轻松松愉快的接受了。这种做游戏的快乐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很快迁移为学习《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快乐的,这样对以后的教学是大有益处的。

(二)角色扮演。品德课中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特点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实践,发展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康的人格。

(三)故事喻理。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喻理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四)引导讨论法。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五)社会调查法。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

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别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六)创设情境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品德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方法。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喧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的类型的情景。设计要新颖,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我区老师在教学《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一课时,采用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导入,随着优美深情的乐曲,学生低声吟唱,营造了浓浓的爱国氛围,进而为理解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的中国情结作了较好的铺垫。随后,小导游带领大家“参观”了世界各国的华人街以及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纪念传统节日表达思乡情的一幅幅感人画面,又聆听了久居国外的华人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下子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倡导多元评价,持续发展动力。

我们在活动化教学中要“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体现现代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要重视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其他教育参与者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多元化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看到自己在进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不是一次评价、一人评价定优劣,让学生更多地去注意活动过程,而不是紧盯一个结果,有利于活动化教学的延伸和系列化。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道德,而且把评价的权利从学校老师扩大到社会家庭,也能让某些遗忘了道德准则的成年人在担任评价者的同时再一次受到道德教育或提醒,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把不良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道德养成氛围。

品德教学的出发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思品教学应着力于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是要侧重于学生课堂生活外的真实生活,考察学生的道德行为,分析隐藏在行为后面的道德动机,采取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结果并重,尽可能地作出科学的评价。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意义(二)
优化品德课堂活动教学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cn

优化品德课堂活动教学之我见

作者:李琪月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03期

摘 要:课堂活动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然而,就当前品德课堂教学来看,依然还存在空洞说教、局限于课堂、为活动而活动等一系列问题。就如何优化品德课堂活动谈谈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品德课堂;优化;活动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情感引导的重要渠道,如何让课堂的活动充满智慧和灵性,成为学生启迪心智的乐园,成为教师孕育智慧、收获幸福的沃土,我们一直在探索和追求。

一、教材把握要转变观念,巧妙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感悟,积极践行“回归儿童、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熟悉并理解教材,用好用活教材,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充分上出品德学科的“味儿”,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1.从“严格教教材”到“主动创新教材”

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师不能只想到“教什么”“怎么教”,要转变为“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品德课程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根据儿童实际创生的教材,合理地开发多元的课程资源,教学才更具有意义,才能高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道德素质。

例,四年级《家庭收支知多少》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很浓,纷纷回家做好了各种记录。有的询问父母后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买早点的费用,有的跟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后留下了购物清单。学生课堂交流后,教师教导学生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过年收到的压岁钱要有计划地使用,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学生都很愿意这么做,似乎长大了许多。

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现实生活,实现了课堂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这一理念。学生喜欢新鲜、活泼、直观的事物,教师要用活教材,尽力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得到充实的体验和感悟,这样才能获得道德的熏陶和滋养。

2.从“单一讲授式”到“开放活动式”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意义(三)
浅谈品德与生活的“活动化教学”

浅谈品德与生活的“活动化教学”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的内容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文主要谈论品德与生活的“活动化”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深化感受,感受品德与生活大课堂的无穷乐趣。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活动化教学 教育大课堂 体验感悟

引 言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在现在多数的课堂上我们注重了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和开放性,却忽略了它的活动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的内容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一全新的课改理念给我们的德育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意义】

下面,我就品德与生活课中用“活动化教学”的理念去创造新的课堂,谈谈我的几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活动化教学”指以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

1.学生的品德和学习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通过活动,可以拉近德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我们的品德教育不再是教师的空洞说教,学生的机械记忆,让我们的课堂充满

温馨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教材就在身边,课堂在演绎着生活,生活就是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意义】

例如教《家里来了客》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鞠个弓,笑嘻嘻呀握握手,„„”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家里来了朋友该如何招待,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愿意到你家做客,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出和同学相处是要谦让有礼貌,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友爱,交朋友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2.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捕捉生活中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寻找品德教育在学生生活中的切入点。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活动把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经历活动全过程,改变过去只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倾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思考。

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

二、实施活动化教学,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是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和生活基础,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努力在儿童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填充孩子知行脱节的鸿沟,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一种“内心需求”,在情境的驱动下,激发道德情感,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例如,教《春天来了》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说: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说: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

„„

这样的活动开展,不仅让学生会在玩中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更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模拟表演,活动体验。

课标指出: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时,可以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或令其经历的仿真性学习活动。因为活动是情感形成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特别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情感极不稳定,容易激发,也容易消逝,教师可能聊聊几句话就使他们兴奋,热情高涨,但不能持久。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天性,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活动,模拟表演,唱主角,“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如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活动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设计活动或游戏,主题为“假如我没有这双明亮的眼睛”。有的组学生在玩“盲人摸人游戏”,有的在玩“画鼻子”,还有的玩“吐星星”,有的小组内成员干脆“一二闭眼2分钟,试着朝四周看一看”。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非常投入,有的孩子竟然被自己设计的活动吓哭了,感到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340265/

推荐访问:品德教学体现活动化 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