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条诗意流淌的河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9-01 09:10:1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条诗意流淌的河(一)
让语文课堂诗意流淌

龙源期刊网 .cn

让语文课堂诗意流淌

作者:李如琼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8期

摘要:诗情画意的课堂既是追求唯美的课堂,更是追求迸发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语文天生浪漫,而语文课堂,就是这一浪漫的文化载体的传播舞台。我们享受着语文,当语文的课堂飘逸着浪漫的气息,当语文的学习进入享受的境界,我们的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学得高效。

关键词:浪漫 诗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8-0072-01

语文学科是一门诗意永远的科学,从教十余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刻的体会到,应该用自己的一颗纯洁的诗心,一片无邪的诗情,努力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在浪漫的诗意的天空中畅游,进而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种诗意的生存和安居。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离别的伤感在诗人的笔下竟是如此的动情。而语文课堂,正是这一文化载体的传播舞台和唤醒空间,它要让学生睁开文学的眼睛,唤醒诗意的耳朵。

诗情画意存在于生活中,蕴藏于文本中,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应甘做一名淘金者,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情画意“金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涌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生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滕王阁序》中的博大胸襟,《蜀道难》中夸张的浪漫想象,《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孔雀东南飞》中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叛逆,《爱莲说》中称颂的君子风姿,《秋声赋》中的美妙的自然之声的伟大情怀,一篇篇精美的诗文,无不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

荷尔德林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话经海德格尔的哲学提升,已成绝代佳句,那我们何不仿效一下,我们应该诗意地去教语文。让语文课堂“浪漫满屋”。

其实,每一篇课文各有特色,因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在正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特色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确切的认识,找到最佳激发点,进而能给授课形式增添一份多彩和诗意:执教《沁园春·长沙》,让学生当“导演”设计镜头,拍摄配乐词TV;执教李煜的《虞美人》多媒体呈现画面,邓丽君的歌声响起,学生在虞美人的歌唱中“披歌以入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协手《孔雀东南飞》共同进行古典爱情悲剧的探秘。

其实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都不必刻意地为追求形式而形式,语文课堂是要让学生完全在一种自由投入的积极心态下,在一种类似“意识流”的流程中进行语文学习,要让作品以整体的方式展现其全貌,因为诗意的感受是不会在对作品的肢解的分析中产生。

语文是一条诗意流淌的河(二)
语文,让生命流淌诗意

语文,让生命流淌诗意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说:“语文教学过程要比较生动美好,比较有文气和比较雅致;要诗意策划,即充分地考虑与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中层次的美、活动的美和细节的美,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所酝酿的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情境”。

是的,语文是充满人文性的,语文应该是学生心灵的栖息地,是精神的家园。语文教学应当在诗意光辉的照耀下,给人以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流淌着浓浓诗意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体味无穷的情趣,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唤起美好的情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探求人生的真谛。【语文是一条诗意流淌的河】

那么,如何才能营造教学中的诗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流淌诗意呢?

一、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感受诗意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荟萃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有纯真质朴的《诗经》,隽永精致的诸子散文,磅礴率直的汉乐府,有灿烂多彩的唐诗宋词,当然还有大量文质兼美、启人心智的精选时文,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中外小说戏剧。所有这些,都是作家在喧嚣尘世中为我们保留的一块洁净的精神家园。这些教材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精神贯注和文化熏陶。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承这份生命遗产,让学生接受人文洗礼,感受文学作品中如山花般灿烂的诗意美。同时以自己高尚的人文情怀引领学生感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生命中的真善美,以自我的生活积淀引领学生体味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实质。

在阅读《安塞腰鼓》时,我们可引领学生去感受黄土人博大的胸襟和强盛的生命力;在阅读《斑羚飞渡》时,我们可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在阅读《伟大的悲剧》时,我们可引领学生去感受悲剧的强大震撼力;在阅读《桃花源记》时,引领学生读懂一种达观,读出一种人生境界。花木兰孝顺美丽智勇双全,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耿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救济粮”的骨气,所有这些,无不让人感受人格美巨大的力量、情感美动人的光芒。

课外阅读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根据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定下初中三年的课外阅读篇目。在古文、古诗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方面,分别在三个阶段作不同的要求。初一年级,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在阅读古诗文方面,要重在指导其对浅显诗

语文是一条诗意流淌的河(三)
流淌在语文教学中的快乐与诗意

流淌在语文教学中的快乐与诗意

湖北省仙市长埫口一中 刘勇军 433024

湖北省仙桃市第三中学 饶志权 433000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喊了许多年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上语文课,因为枯燥;很多老师不愿意教语文,因为辛苦。真正的语文教学改革到底应该怎样改?语文教学改革向何处去?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 反思【语文是一条诗意流淌的河】

场景一:一天下午放晚学的时候,几个背着沉重的书包的学生,拖着疲惫的步子,在前面叽叽喳喳议论着什么,职业的敏感让我快步向前,听到了下面的谈话:

“语文课太没意思了,老师分析课文怎么老跟我想的不一样!”

“就是!太枯燥!一点也不好玩。还不如做两道数学题呢!做对了真爽!” „„“今天的作业真多,语文老师又布置了一张试卷!”

“语文都把我学糊涂了!”

场景二: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现场,汉语言文学教授向一名文科学生的提问:“语文和英语同属于语言与文学类学科,你认为哪个学科更重要?你更喜欢哪门学科?

生:“两个学科都重要!”然后学生从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讲到现代汉语,阐述语文的重要;从便于国际交流的方面说英语重要。最后选择更喜欢英语。

教授:“如果我们跳出高考分数的范围来讨论,哪一门学科的学习给你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哪一门将来可能会更有经济效益?

学生尴尬地笑了笑:“英语!”

场景三:10月19日,周劼人在自己博客里发表了一篇题为《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日志,周劼人在博文中称自己刚刚得知,自己写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之一。惊诧之余,她做起了以自己的文章出的高考题目,三道题,共15分。然而做完题之后,对了参考答案,她发现自己竟只能拿到1分。

第一道5选2的选择题,‚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周劼人只答对了一个,她称:‚而另外一个被我认为说出了我这个作者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竟然是‘错’的。‛她戏称,‚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得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将我的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了。我的文章在出题老师这种高超的二次加工艺术中,就变成这样了,很好很强大。‛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教学怎么了?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

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晚节目中最受全国观众欢迎的节目就是语言类的节目,这些节目除了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外,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深深的思考。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是最有魅力的。汉语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世界上没有哪能一种语言像她那样根深叶茂;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涤荡,她是世上内涵最丰富的语言;她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是世上表述最简捷的语言;她幽默风趣、令人捧腹,是人类最诙谐的语言。在学习语文的旅程中,应该洋溢着快乐与幸福,愉悦让语文课堂生成智慧;在学习语文的旅程中,应该充满浓浓的诗意,诗意让语文教学富有灵性。快乐语文、诗意语文,一直是语文教学追寻的梦。

1. 快乐语文,源自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文学源于生活,语文课堂扎根于生活之中,只有从生活中来的语言,才更生动,更能让学生理解。只有结合时代背景的语言,才更有深意与诗意,更耐人寻味。语文教学也是一种生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具有生机和活力。有人说:“走在小路上,我看见语文是前面的路标;飞在白云间,我看见语文是云底的鸿雁;荡在碧水里,我看见语文是醉柳的倒影;

行在黑夜中,我看见语文是模糊的足音。”【语文是一条诗意流淌的河】

春天来了,满眼碧绿。每个人都能看到春天,每个人心里的春天都不尽相同:

王安石变法失利罢相,第二次拜相的时候,由江宁奉诏进京,坐船沿长江南下,泊船瓜洲,赴汴京任职。恰逢春天,他发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如果不了解当时王安石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这首诗。就会一味地停留在“绿”字上大做文章,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绿”字用得好,勿用置疑。岂不知“又”字更有深意。„„„

朱自清在《春》里写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美景妙文,跃然纸上。细细品读,满眼春色浮现眼前,心境愉悦,诗意无穷。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快乐从生活中来,诗意从生活中来。语文课堂要从生活中进行发掘,才能在快乐与诗意中自由穿行。

【语文是一条诗意流淌的河】

2. 快乐语文,始于创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语文课的创新从新颖的课堂设计开始,清新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过程中身心愉悦。语文课的创新从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开始,诗意是语文课的灵魂,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学生才能“腹有读书气自华”。教师用简捷的语言引导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在充满诗意、富有情感意味的课堂气氛里,感受语言的奇妙,探求人生的真谛,学生就会感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内化为自已的素质与涵养,成为诗一般的人。

语文教学第一板块是提练,即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提练也是一种创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为浅。是学习,也是再创作。

教师在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要提几个经典的、统领全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老师要认真的分析,要及时鼓励与表扬,让创新的思想观点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放大,形成创新氛围。

《天上的街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写一段话,想象一下“天上的人们的幸福生活”。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往往带给我们许多惊喜。

【语文是一条诗意流淌的河】

语文课堂教学要从创新上不断挖掘,睿智方能与灵性共存,方能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3. 快乐语文,勤于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语文是一条诗意流淌的河】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句话用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上应该是最恰当了不过的了。一提到积累,很多人就会马上联想到死记硬背,读死书,其实是大错特错。语言是有灵性的、是丰富多彩的,语言的积累也应该是快乐而富有诗意的。

积累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1)课内阅读,学会积累。“书读百启遍,其义自现”,“好书不厌百回读”,都是说的这个意思。

(2)课外阅读,善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韦编三绝”。课外阅读既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一举多得。

(3)观察生活,勤于积累。“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会观察生活,语言积累从生活中来,从劳动群众中来,这样的积累才有实际意义。

语文教学要从积累上做文章,“厚积薄发”是文章之根本。积累是一个过程,讲究方法、善于积累、勤于积累,其乐无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悠悠。

4. 快乐语文,张扬个性。“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就是要保护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尽情释放个性,张扬他们的个性。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既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又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是在学生社会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平衡和和谐的教育。“现代教育育现代人”就是这个意思。

个性即特色,千人一面,那不是教育,会抹杀学生的特点。因为个性,世界才丰富多彩,因为特色,教育才与众不同。千万人读书,会有千万个林黛玉、千万个哈姆雷特。

我们看到了紫藤萝,都觉得好看,都可以用文字来描绘它,然而女作家宗璞对紫藤萝有特别深的感悟,写下了优美的散文——《紫藤萝瀑布》。这就是特色,是个性的表现。文章浓墨重彩地写紫藤萝瀑布:“„„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快乐与诗意溢于言表。

同样是写景,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离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教学设计上可以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句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例如:“不必说绯红的辣椒,光滑墨紫的茄子,也不必说浑圆的紫甘蓝,嫩绿的大白菜,单是缠绕在篱笆上的豆角就让人大饱眼福。长长的豆蔓攀上篱笆,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豆叶的衬托下,显的越发艳丽,花下隐藏着一簇一簇又长又细的豆角,让人一见就不由产生喜爱之心。”

“不必说飞舞的蜻蜓,游弋的鱼儿,也不必说挺拔的荷梗,宽大的荷叶,单是那含苞待放的荷花蕾就让人赞不绝口。„„”

语文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为目标,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与智慧公之于众,形成百花齐放的场面,让学生在心的交流碰撞中绽入灵智的火花,让课堂在自然推进当中展现诗意的精彩。让平实的课堂变得趣味无穷。

语文课堂上快乐与诗意齐飞,学生的思绪里灵性与智慧共存。语文课因诗意而显得浪漫,因浪漫而更加神彩飞扬;语文课因愉悦而让学生体验为学之乐,因而久久地徜徉于文学的海洋,增添更多的浪花。

语文是一条诗意流淌的河(四)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语文教育没有诗意,好比月下不见杨柳,园中不闻鸟鸣,就失去了本应有的风姿。语文课应是学生情感释放的自由场所,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气氛中经历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才会感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所以必须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栖息的家园。

  一、让导语拉开诗意课堂的序幕
  语文教师的导入要“未成曲调先有情”,老师的语言具有诗意,才能在学生的语言中播下诗意的种子,才能拉开诗意课堂的序幕;教师的导入语要形象优美、韵味十足,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秋天的雨》是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写秋雨,实际是在写色彩缤纷的秋天。教师在导入时可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带着诗意走进文本。上这节课,一开始我就饱含深情地说:“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天炎热的洗礼,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色彩斑斓的门。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此时,学生根据预习所得,接过老师的话语轻轻地吟诵起来。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沉浸在深情的诗的意境中,课堂的感情基调、文章的意境很快被抓住,诗的韵味弥漫着整个课堂,洋溢在学生的心间。
  二、让诗意的视觉、听觉触动求知的心弦
  课文中的许多情境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尤其是古诗歌,其文字精炼,意境深远。教师在教学时把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化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有声画面,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学生投入到所营造的课文意境之中。
  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的图片、声音来展现美景:岸上杨柳依依,在灿烂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在烟雨笼罩下群山迷迷茫茫,仿佛仙境一般。在播放“西湖的美”的同时配上背景音乐,伴随着乐曲,学生便“来到”西湖岸边,欣赏着苏堤春晓、“雷峰”夕照……优美的景色如诗如画,学生情不自禁地流连在诗情画意中,此时老师只适当地点拨,便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三、让诗意的阅读引出情感的共鸣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犹如一泓清泉,成于思,存于胸。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以一颗纯真的童心接近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以自己的真实情感再现课文的内容,进入角色体验之中,从读正确、读流利,到读出感受。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就会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我通常先通过课件多次播放抑扬顿挫的范读,以唤醒学生的情感,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带着感受深情地朗读,接着,让学生欣赏着画面、配合上音乐,进入情景中读的状态,融入到诗意的课堂中,从而产生或悲或喜的情感体验。孩子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感性的认识,一座诗意栖息的家园就构筑起来了。
  四、让诗意的练笔激起创作的热情
  语文是最富有情感性的学科,和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孩子们沉浸在诗一般的课堂中时,老师要趁机用诗一般的语言诱引孩子们写诗的冲动和欲望。
  讲授《送元二使安西时》一文,当孩子们深情地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我及时介绍诗的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几年便去世了,此次告别竟成了永别,一句话,一生情,一杯酒,这以酒相送的千古绝唱流芳百世,让后人铭记着这份送别的情意。同学们,我们班的梓君不久也将回自己的家乡湖南娄底去了,大家跟她不能再朝夕相聚了,那么,我们能否像王维一样创作一首诗来送别自己的同学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十来分钟后,一首首带着稚气的小诗“出炉”了。这里以黄敏同学创作的《送梓君回娄底》为例:“花城秋雨浥轻尘,楼房灰灰枯草黄,劝君尽诉心中语,北出韶关无故人。”看着一首首透露着灵气的小诗,我激动不已。我对他们的作品加以赞赏,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诵读自己的作品,然后畅谈自己的创作过程。这就是诗意的语文课堂——情景交融。孩子们流连在创作的热情中,眼睛会多一抹新奇,少一抹世故,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多了诗意流淌的灵动,少了沉默的被动,师生都真正享受到语文课教与学的诗意和真谛。
  五、诗意的课堂呼唤诗意的语文教师
  构建诗意课堂,做诗意老师是前提:语言要规范、严谨,更要文雅、精致,无论是导入、提问、引导、品词析句还是点拨小结,都力求给学生美的感受和耳濡目染的熏陶;要有坚实的文化底蕴,多用一些名言、歌词,或用一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幽默风趣的语言,妙语连珠,引人入胜。教师的语言要能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感进而兴趣盎然,使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享受。课堂的诗意首先是教师诗心的萌发,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有诗人一样的激情,才能领悟出语文的诗情画意,把诗意带进课堂,用诗意来润泽学生心田。
  诗意的语文课堂体现在教师充满诗意的导语中,体现在学生一次次摇头晃脑的吟诵中,它是高兴时的欢声笑语,是悲伤时的泪流满面,是讨论时的掷地有声;它是心与心的相通,情与情的碰撞。教师把诗情、诗境、诗趣带到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品味充满诗意的人生,这应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作者单位:广东增城市新塘镇教学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 邹韵文

语文是一条诗意流淌的河(五)
让古诗词教学焕发诗意的美

  【关键词】 古诗词;故事法;提示法;美

   学法;拓展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90―01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较大比例,古诗词的学习和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诗意的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之美、学习诗词之趣呢?
   一、故事法――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它的写作背景,都是诗人的有感而发,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将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如,教学《七步诗》时,只单纯地讲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难免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故事及曹植作《七步诗》的前因后果,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二、提示法――“点”、“面”结合,理解主要内容
   古诗词语言简练,以字作词,教学中要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味其妙处。
   1. 释词顺句,点拨疑难。教师不仅要适当点拨难以理解或查不到意思的词,还要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精讲、细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2. 整体把握,体会情感。通过释词顺句,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的意思完整地说一下,从而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但要把准古诗词的言外之意,究其实质,决不可停留表面。例如,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春花”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托爱春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美学法――增强诗情,提高诗兴
   诗往往托物言情,没有情就没有诗。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提倡“美学”,应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诗意的美。
   1. 吟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中小学阶段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其语言之美众所周知,而要让学生体会出其语言之美,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入情入境,体会其语言美。
   2. 唱诗,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古诗词都具有节奏、声调的和谐之美,可以作为歌曲来唱。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词。这种变读为唱的方式,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词的熏陶,感受其韵律之美。
   3. 演诗,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叙事和送别的古诗词,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让学生在学诗时进行表演。如,教学古诗《赠汪伦》时,可让学生分别扮作李白和汪伦,演一演当时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之美。
   4. 画诗,体会古诗词的画面美。古诗词“亦诗亦画”,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能够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赏画讲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画面美。
   5. 写诗,享受诗词创作的过程。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以致用,就要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让学生体会诗词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过程,享受学诗的愉悦,发现自己的诗气,感受诗的神奇,加深学诗的感情。
   四、拓展法――开发诗园,滋养诗情
   课本上的古诗词资源是有限的,而课本以外的古诗词资源如源源流淌的河流。教师要敢于和学生一道开拓语文课堂外的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这样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
   1. 组织进行课外拓展阅读。
   2. 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竞赛活动。如,古诗词擂台赛、诗词书法绘画赛、古诗表演赛等。将古诗词融入学生的精神家园,滋养学生的诗情。
   3. 诗句妙用。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受古诗词的美。看到春天小草发芽时吟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冬天下雪时吟一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生活处处是“诗”,“诗趣无穷”。
   总之,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带领学生迈入古诗词的神圣殿堂。编辑:马德佳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374656/

推荐访问:慢速流淌的河 心中流淌的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