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10-18 11:25:4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字词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学习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师:板书(憧憬)孩子通过工具书认识该词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与童年有关的故事,这个词就贯穿了全文。孩子们,看大屏,这是什么?(边说边播放有风筝的课件)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是风筝。(板书:风筝)读轻声,筝是竹字头,这说明风筝是用竹子和纸做的。

师:风筝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就写过有关风筝的诗篇,一起欣赏一下吧。说不定你早会背了。

(课件展示)古诗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像没有风筝两个字嘛!

引导学生说出纸鸢就是风筝的意思。

师:谈谈你们对风筝的认识好吗?(相机提示:知道我国著名的风筝之都在哪吗?风筝有多久的历史?)。(对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及时表扬。)

师:刚才我们见识了古人眼中的放风筝情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篇《风筝》,走进他们的风筝世界。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个人读

请你认真读课文,待会我们一起来谈谈感受。

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问问老师或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什么。

行间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写下学生难理解的词语。

憧憬 倏 等(相机指导)

师:畅所欲言吧,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甚至是对词语的理解,疑问都行。

过渡:对于每篇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大家应该大

胆地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们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课文,这个幸运的机会会降临到谁的头上呢?竖起耳朵听听,老师随时点到你的名字噢!

(二)分自然段读www.fz173.com_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认真思考:

这篇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抽生读。出示课件:(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齐声读第一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我们在做风筝与放风筝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能够体会到心情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出示有要求的课件)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精读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谁来说说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读一读你找到的心情的句子。

相机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你能结合句子,换一个主词吗?(认真,专心,仔细等等) 师:他们那么认真地、专心地、仔细地做成了一个怎样的风筝? 学生思考回答

师:对于什么都不像的“幸福鸟”为什么还要把名字写在上面呢?

(因为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儿吹起的时候,幸福鸟带着他们的名字飞上了高空,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希望呢?

看着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由地翱翔的时候,我们多希望我们也能够飞上蓝天,这种自由这种快乐是多么幸福。

2、齐读体会

师:带着翱翔的心情我们站起来读一读吧。

3、句子的体会拓展

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地做那么一只风筝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精读句子风筝越飞越高,空中翩翩起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

师:刚才我们大家都精心制做了心爱的风筝,一起来放飞一下吧。如何放?

学生继续汇报

放风筝中又有怎样的心情?

相机指导词语。“翩翩起舞”

师:风筝虽然不像什么样子,却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起来,多么美妙。读一读,来感受风筝的飘逸。

2、句子展示与拓展

师:村子人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会是一种怎样的表情与心情呢?

补充句子。

村里看见了,地说:“放得这么高。”

(高兴、兴奋、惊奇、羡慕等等)老师在朗读中相机指导出来。 你们用自己体会的心情去读一读。

村里人羡慕什么呢?就是因为放得高吗?

(出示诗句让学生再次体会: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羡慕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心情,拥有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怎能放叫不羡慕?)板书:快乐

学生反馈,指导朗读。

(四)第四自然段的学习

1、过渡:放风筝多让人开心快乐啊,可是小作者与他的小伙伴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着急,伤心)学生反馈读

2、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板书:大惊失色

相机指导了解字面含义。吃惊都变了脸色。

师:是啊,充满快乐与梦想的飞筝掉了,多么地着急,又是从哪个词里体会到了着急呢?

板书:千呼万唤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词语,千和万的意思是一样的。呼与唤的意思一样,合起的意思是--(喊了很多遍)

你会怎么喊怎么读呢?

指导朗读。

3、句子精读

不过是一只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小伙伴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二】:三年级《风筝》教案设计模板

教 案 续 页

教 案 首 页

【三】: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鲁迅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质疑法与讨论法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www.fz173.com_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重难点分析】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恨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难点:多角度理解主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质疑法、讨论法、问题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www.fz173.com_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2、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行文思路的理解,情感基调的把握作为本课学习的切入点,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老师小时候也喜欢放风筝,看着自己的风筝比别人就特别开心,风筝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进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和他的兄弟,来了解一段风筝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理解及积累词语:

1、正音: 嫌xián恶wù 宽恕shù 诀jué别 什shí物

2、释义: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此指风筝色彩黯淡。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读后思考:

①课文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文章说的是“我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球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才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②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悲哀。

3、质疑探究,深入理解本文内容:(分八个组讨论,两个问题老师学生共同探讨)

①“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二月,而此时的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放风筝的时候已经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我非常惊异的是北京竟在这样的冬季放起风筝来了。“悲哀”的是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却永远无法补过。“惊异与悲哀”调置悬念,引起下文的回忆,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风筝是全文的线索。

②眼前北京的冬景和故乡的春光各有何特点?

北京:单调(一二风筝)、晦暗(灰黑色的秃树)、肃杀

故乡:丰富、绚丽、明快

(老师点拨:这个一二段在记叙上用了什么手法?插入叙述的手法:顺叙、插叙、倒叙。首先是顺叙:指按人物成长过程或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其次是插叙,作者有意将正在进行的叙述中断,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最后是倒叙,把事件的结尾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叙述,然后再使文章的叙述又回到“顺叙”,按事件的发生顺序一一道来。倒叙并非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叙述,而是把某个部分提前告诉读者。其方法为:回忆、因果倒置、后事前提。其作用是使文章中心突出,造成悬念,渲染气氛。)

③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结尾句,为什么说春天在天空中荡漾?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把本来用来形容水的荡漾一词用来形容春天,这是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赋予春天以动态感,既生动形象,又新颖别致。

④我跟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www.fz173.com_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我嫌恶,破坏风筝;小兄弟,喜欢,制作风筝。

⑤第四段中“我恍然大悟似的”一句中大悟具体指什么?

悟到弟弟在后园拾枯竹是为了做风筝。

⑥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第三段)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了让小兄弟有出息,那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⑦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第五段)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它可以使孩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就是虐杀儿童的“天性”。“我”不但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还把他辛辛苦苦做的风筝毁掉,这不仅剥夺了他游戏玩耍的天性,同时也伤害了一颗本来应该爱玩的稚嫩的心灵。所以作者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⑧我为什么总想补过,总想讨小兄弟的宽恕?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了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的行为,所以他想补过。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的,不管是往事还是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这种自省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⑨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而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认为不正当,以为兄长应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麻木,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肆意妄为的原因,令人悲哀沉重。

⑩为什么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意思?

我要讨小兄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却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至此,作者的情感主线即暗线(本文明线是风筝):惊异(愤怒)——悔恨——补过(而不得)——悲哀。

四、布置作业:抄写课后生字词,记住生字词字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文章主旨,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感知人物形象。

3、品味语言。

重、难点分析:多角度分析本文主旨。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加强理解:

1、第五段“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中我的惩罚指什么?

意识到自己当初毁掉小兄弟的风筝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自己的心灵受到触动和折磨,非常愧疚和自责。

2、第五段:作者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联系“惩罚”一词,作者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明白自己错了,心情一下沉重起来,良心受到谴责,可谓“不幸”,这里含有同情、后悔与自责之意。

3、如何理解“他只是很重很重的堕着...”

“堕着”的是心,强调作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后的沉重心情,作者是在深深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这段文字中流露出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4、如何理解第八段“有一回...沉重”为什么说“条玟”是“生的”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有许多条纹是“我”与他分开的这些年间产生的,所以说是“生的”,这说明“我”和小兄弟长时间未见面。为什么说是“辛苦的”,因为兄弟分别多年,在各自的生活空间里艰难奋斗,经历了许多的辛苦,脸上爬满皱纹,这些皱纹都记录了生活的艰辛。

二、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主旨:

《风筝》不仅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情感,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470291/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风筝》教案 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