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桃花源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10-19 09:10:5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一】:小议(9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小议(900字)作文

篇一: 小议作文教学

小议作文教学

唐山市迁西县三屯营中学 任海霞 13513458147 从事了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感触最深的就是作文教学,回想当年的我,也是从喜欢作文开始,进而喜欢语文,与语文课本结下不解之缘的。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之本。我认为作文是思想、语言,与写作灵感相结合的产物。

作文与做人是密切相关的,古人云:文如其人。如果做人达不到真善美的境界,就难以写出真善美的文章。我们主张写出来的文章要有真情,要有美感,做人也势必要做个真善美的人,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作品。文章是心灵的诉说,是精神的镜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真实是教和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样,作文也只有将真情流露,才能赢得读者。真情的抒发最能唤起读者的共鸣,赢得读者的心。

真实是写作的 心感受,这种真实最能打动人心,给人的印象也是长久的。 美,是人人所向往追求的,不管对物还是对人。美的作文更受读者所青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令无数高尚人士探寻,原因就在于它的美。美的语言使文章产生诗一般奇妙的意境,令人步入一片优美的境界,流连忘返。一位学生在他的作文《在那片翠绿的葡萄树下》中写道:“想一想吧,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晴空万里的日子里,坐在葡萄树的浓荫里,边乘凉边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看着看着,我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这篇文章把读者引入一片翠绿之中,享受一份清凉,得到一种优雅的陶醉。能写出如此之美文章的人,它的心灵也定是美好的,充满着对自然的爱恋。充满着对美好人间的无限憧憬。写文章,要写出美的画面,才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总之,成功之作往往以写其真,动其情,明其善,蕴其美而呈现于文学的圣坛,而在这佳作背后的一定是一颗富有着真善美的灵魂。因而,在写作之初,我们要对自己的心灵以过滤和提纯。让心灵沐浴在真善美的阳光中,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真善美的洗礼。

篇二:小议作文讲评 小议作文讲评

作者:邵略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

讲评时,要挑选写得有进步的作文在班上朗读,但不要只限于少数几个优等生。每次作文总有几篇写得很有进步的,教师要在讲评时当众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学生写得有独特见解或是有真情实感的,教师要用赞赏的口吻,亲切地读出来。要使全班学生都受感动,班里有写得这样好的作文,真值得自己学习。同时,应该注意,不要每次都只是选读少数优等生的作文,教师还应从中等生甚至后进生里面,去发现写得不错的。只要有某一两点独到之处,也可以朗读片段。这样做可以使大家感到,老师那样认真地体贴每一个学生的苦心,哪怕是一点进步,老师也给以表扬。这对中等生、后进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每次选读的文章不必多,有三四篇就可以了,但必须选得认真,确有说服力,能起示范作用。凡是选读过的,教师都要记上“备忘录”,要争取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凭自己的进步获得这样的喜悦,得到这样的鼓励。

2、激励作用

篇三:小议作文评语 小议作文评语

作者:燕秋兰 来源:《今日中国教研》2013年

四、润物细无声 有些学生的字迹潦草,为改正这一不良习惯,教师除了写好批语提醒、鼓励外,最主要的是要在写批语时把字写好。这样学生看到教师的字,一定会引起注意,一定会鞭策自己改正自己潦草的坏习惯。

五、多采用征求意见的方式

学生写作是用自己的眼光看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往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任意修改,以致文章中美好的童真童趣在修改中荡然无存。对于学生不规范的语言,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但是要用征求意见的口吻。

六、注重交流 阅读学生的作文就是走进学生的心田,学生会用习作的方式向教师倾诉平时没有用语言表达的心声,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写上交流形式的批语。

总之,作文评语形式要讲究艺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这样才乐于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才容易进步。

(作者单位:427110湖南省桑植县陈家河贺龙希望小学)

篇四:小议作文评改 小议作文评改

作者:孟庆岭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

二、学生自评作文的途径

1.改不鲜明的主题和不恰当的材料www.fz173.com_小议桃花源。

主题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不能凭空捏造,它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不是生活的机械照搬,要能反映生活中的本质东西。所以改不鲜明的主题时,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引导时要掌握好分寸,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余地。如作文《我的同桌》,批阅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①主题不明或不正确的两人。②观点和材料脱节的有七人。③观点和材料都有,但一般,读后印象淡漠的有十二人。

(1)先写出主题。评改前先每生发一纸条,要求将原文的主题写出来,然后用概括性的话列出材料,字数在100字左右。有的同学很为难,因为写前就没考虑主题问题,自然无从写起。有的同学归纳出自己的主题后随即发现自己的材料有问题,但不能很好地为主题服务。这种先写出主题的方法,使教师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哪些学生的作文主题有问题,责令其修改或重新提炼。

(2)主题是否集中。平常作文的主题一般不复杂,多数较单一。集中地汇集所有材料围绕一个观点就能解决好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要教学生在割舍材料时要“狠”。

提出以上两个要求后,让学生两人小组活动。互相评改对方的主题是否合乎要求。全班65人,只有3人有问题,其他同学都成功地过关了。

2.改不典型的材料 要使主题鲜明突出,就必须在选材上下工夫。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活中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平日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写日记。学生积累了许多材料,如何从众多的材料中鉴别和选出典型材料,是个大问题。如写《我爱爸爸》一文,批阅后发现:(1)材料堆积,多而乱。(2)材料缺乏典型性,太一般。(3)材料不当,有的材料与主题关系不大。

我们决定让学生重新剪裁材料。一方面,给材料分类排队。把自己初选的几个材料放在一起,通过比较,筛选出与主题有密切联系的典型材料,删除典型性不强的。刘丽同学当即删去了爸爸和邻居闹矛盾的事,而选取了爸爸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不顾及颜面,走村串户收破烂的材料。由于情真意切,在班上朗读时,许多同学被感动得掩面流泪。张平同学原先详写了爸爸起早为自己做早饭,觉得不典型,便舍去了这一材料,改为自己做功课到夜半,爸爸也陪到深夜,默默地为自己端来一碗鸡蛋羹,表现了爱女之心,生动极了。

另一方面,注意材料的详和略。作文中易有的毛病是:你要求它详,它就多而杂;你要求它略,它就少而空。修改时我们提的要求是详略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能充分表现主题的材料要写具体;与主题有关系,但处于次要地位的材料就要写得概括和简略。如作文《我的弟弟》,我们将学生四人分组,交叉换本,人手一册,提出要求:首先,你觉得详略得当吗?说说理

由,怎么改更好?其次,详和略在文中的比例合不合适,如何增减?最后,要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切中要害。评完后,评者与作者交流意见。鼓励不同意见,鼓励争论,为二次修改做准备。

三、学生自评作文的优势

教师讲完了,学生就要动手互相评改作文了。一般来说,学生在开始评改时,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做出示范指导,教师可以选一篇典型文章,先师生共同修改,让学生懂得评改一篇文章从中心是否正确、内容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等方面着手。通过这种典型的示范评改,学生得到启示,在评改中让每位学生都认真写上自己的评语,指出优缺点,评出成绩,并签上名字。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每位学生都很认真,有的学生还互相讨论,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在组织学生互相评改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自始至终地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启发诱导。既不撒手放羊,又不包办代替。事后,教师要收回全部作文,重新检查订正。对有突出问题的,可以找学生个别指导,对学生的评改情况进行总结评述,使学生每写一篇作文、每参加一次评改都有较大的收获。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评改作文,首先可以减轻语文教师的负担,提高评改效率,原来用几个晚上才能完成的评改量,现在用一节课就可以完成。这不仅及时、全面、准确地完成了评改作文的工作,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其次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要写作,还要评改作文,这就促使了学生认真

体会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评改,作文水平低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好作文,激发写作兴趣,写作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另外,老师节省出了更多时间,有利于加强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多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总之,在作文评改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作文评改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此方法应推而广之。

【二】:以《桃花源记》为例浅谈文言文阅读解题策略

龙源期刊网 .cn

以《桃花源记》为例浅谈文言文阅读解题策略

作者:荣苗

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2年第42期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目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考试时面对文言文,解题时面对文言文难以理解的词句又没有工具书能够帮助。这就需要学生在解答时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下面以《桃花源记》为例进行分析。www.fz173.com_小议桃花源。

一、浏览题目

做文言文阅读题时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常会带有文中的某些重要信息或帮助我们阅读并理解文章,而部分试题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应先阅读题目,并带着题目所给的问题阅读文章。尤其在面对考试时,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速读全文,理解文意

了解了文言文阅读的问题,就应该立刻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言文。通常文言文阅读资料下都会对文中较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注释,学生应在速读文章的同时结合文下注释尝试对文章进行翻译。

在阅读时应注意,对个别较难理解的句子应暂时越过,不要浪费时间去研究。同样的,对部分比较容易理解的句子则大概了解其意思就可以,如在阅读《桃花源记》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翻译,我们只需要知道是形容桃花源中优美的景色就可以,而无需逐字理解。这样争取在通读一遍之后理解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并对相应的部分问题进行作答。

在这一阶段并不需要学生逐字逐句的研究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只需通过全文速读大概了解文章意思即可。

三、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并做答

目前,我国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词语解释、句子翻译与内容整理三部分。而针对不同的问题,解题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词语解释

【三】:浅谈《桃花源记》之”落英“

浅谈《桃花源记》之“落英”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此处的“落英”在苏教课本上解释为“落花”,指的是那落花纷纷飘下的景象,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个解释也不曾怀疑;然而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却将此处的“落英”解释为“初开的花”。初闻此说,笔者倍感诧异,不禁地浮想联翩,此处的“落英”为何会有如此完全不同的释义呢?

“落英”指“初开的花”,最早出自《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食秋菊之落英”。既是食用,当无食用残花之理。后人因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缤纷”二字的美丽和喜气,故而将此处“落英”作“开花”解。虽说如此,但笔者却不敢苟同。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食秋菊之落英”,关于“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钱钟书先生认为“落英”为“始开之花”是一种谬误,并作出了详细的阐析论证①。钱钟书先生考证《离骚》中其他如“惟草木之零落兮”、“及荣华之未落兮”等与草木有关的诗句,从文意推知“落”乃“陨落、零落”之意,故而认为若将“落英”解为“始开之花”则前后抵触,文意不通。因此,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是屈原文学创作时的失漏,不能将文学作品苛责太深。在某种程度上,笔者极为认同钱钟书先生的说法。

《诗经·周颂·访落》云:“访予落止,率时昭考。”而关于此句,毛亨在《毛传》中释义为“访,谋。落,始。”另,《毛诗序》有补充云:“嗣王谋于庙也。”显然,此处的“落”作“始”讲,是表示“章华之台”、“孟钟”此类汇集人力的大型建造完工后的一种祭祀仪式(以豭血衅钟),并且在祭祀完成后方可使用,如同今天我们说建筑物建成叫“落成”一般。《尔雅·释诂》也称:“落,始也。”然而,整部《诗经》中只有关于宗庙祭祀的《访落》一篇将“落”训释为“始”。我们熟悉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句中的“落”义皆与《说文》相符,释为为“零落”、“下落”。总而言之,虽说“落者,始也”的说法确有依据,可是从上面的例子中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特殊意义”,专指人类创造的建筑、器具初始使用,而从来不会与草木连用。

① 出自钱钟书《管锥编·洪兴祖补注·离骚》

晚于屈原、毛亨的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时,显然不会违反当时书面语言的通行理解,将与建筑、宗庙有关的“落者,始也”,套用在草木之上。回到《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本身,毫无疑问,“落英”应指花瓣下落、缤纷飘动的景象。如此,便有一个问题,落花之景就一定是衰败哀戚之景么?www.fz173.com_小议桃花源。

“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①此乃钟嵘对丘迟诗文的评价。“点缀映媚”是指互相映衬而成的一种美丽的景致,这显然不是衰落凄惨的画面,也不是满地残红的葬花之景。从生物学上讲,桃花花期短,因此开放后不久便会零落,故而桃花刚刚零落之时,落花的花瓣大多充盈饱满。飞花与枝上盛开之花,交相呼应,枕落在春日青嫩的草地上,淡粉新绿,岂非美景?由此可见,“落英”作“落花”讲时,也能与“芳草鲜美”乃至《桃花源记》全文形成一种喜庆的和谐美感。而且,钟陶二人所处时代相近,对语言的理解也应趋同。若此处的“落花”是“始开之花”,试问又如何“依草”呢?

另外有词云:“风雨潇潇旧满城。今年九日十分晴。且同北海邀佳客,共向东篱看落英。罗绮队,管弦声。银山高处好同登。催租岂解妨诗兴,自是潘郎句未成。”②从全词意思和情感基调来看,此处的“落英”想来也不会衰败哀戚的景象吧!

综上所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落英”,应指“落花”,那种花瓣下落、缤纷飘动的美景。

① 出自钟嵘《诗品》

② 出自宋代郭应祥《鹧鸪天》

【四】:谈谈桃花源中存在争议的句子

谈谈《桃花源记》中几处存在争议的句子

云南省玉溪市澂江县第九中学 刘小宏

www.fz173.com_小议桃花源。

自从《桃花源记》问世后,世外桃源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美谈,成了古代“共产主义社会”的代名词。陶渊明以朴素、自然的文笔,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但是文中的某些句子,还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我们常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分析这些句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义,提高阅读与鉴赏水平。

下面就其中几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落英”一词,大多解释成“落花”,但是却忘了“落”还有“开始”之义。《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等都可以查到“落”有“开始”之义。《尔雅•释诂上》:“落,始也。”《诗•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访,谋;落,始。”还有《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飡秋菊之落英”和王维《桃源行》:“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为据。它们都有“开始”之义,否则“秋菊”无法“飡”,“红树”怎么“红”?正因为“落英”是“初开的花”,所以才成其为“红树”。 王维写的这首《桃源行》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王维离陶渊明的时代比较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

理解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把“落英”理解成“初开的花”较为恰当。

让我们回到文本,从前一句“芳草鲜美”来看,把“落英”解释为“初开的花”更有道理。从“芳草鲜美”中我们可以推知当时的时节为早春,因为是早春,所以“芳草”才“鲜美”。如果解释成“落花”,那么“芳草”就会被“落下的花瓣”所遮盖,如何会给人以“鲜美”之感?那应该是暮春,落花流水,残春之景也!多少会给人以悲伤之感。因此,把“落英”理解为“初开的花”,窃以为比较符合文义,从时间、环境来看以对。

即使退一步讲,把“落英”释为“落花”之义,仍然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是正在纷纷飘落的的花,那么,“缤纷”一词则是着重描写“花谢花飞飞满天”,落花随风飞舞的动态;另一种是已经落地的花,而“缤纷”一词则是着重描写“落红遍地”的静态,两种理解都讲得通,但意境不同,若教我选择的话,我只会选择第一种。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句存在的争议之处是谁“问”?同样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是渔人“问”桃源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人居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另一种理解是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我们联系上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

时乱”,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看,应该是桃源人“问”渔人才对。

但是渔人乃本篇的主角,由渔人“问”桃源人则更符合故事发展的情节。到底谁对?我只好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此句仍然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是理解为“刘子骥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规划前往,还没有去,不久就病死了”。(换句话说就是刘子骥因为病死,所以未去成。)另一种理解是:“刘子骥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规划前去,去而未成功,不久就病死了”。(也就是说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因未成功,抱憾病亡)。这两种理解都对。不过我倾向于第二种理解,正因为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忽隐忽现,变幻莫测,若即若离。才引得大家寻觅桃花源,或许更能表达陶渊明希望有“桃花源”这一理想乐土,而现实中根本寻找不到的遗憾心情。

可能因为存在多种理解,才引得人们欣赏《桃花源记》,寻觅“桃花源”。 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黄发垂鬓、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和谐社会。于是,历朝历代,桃花源成为人们心中神往的地方,纷纷寻找这美丽的梦境。尤其是历代的骚人墨客,还把它作为创作题材。李白、王维、刘禹锡、王安

石、苏东坡等都有咏桃花源的诗。如王维《桃源行》:“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常时只记入山深,清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刘禹锡《桃源行》:“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 ” 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李白《到桃源》:“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等等。

桃花源这种古朴、和谐的理想社会,是对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精神寄托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所寻求的慰藉。《桃花源记》引发了人们的探究热情,有争议的地方也许会一直争议下去,因为或许这是《桃花源记》充满魅力的原因吧!

www.fz173.com_小议桃花源。

附部分桃源诗作,以供赏析

唐 李白《古风》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471879/

推荐访问:桃花源小厨 桃花源记议课稿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