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3-27 10:11:2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第一篇:《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为明天播下希望的种子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题记

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让我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教学风格。在教学中,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诱导学生思考、探究,在思考探究中快乐完成新知的学习,不仅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我原先的教学设想是:让学生从探究雪碧中气体入手,层层推进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再由性质推出其用途,进而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二氧化碳的功与过。整节课,教师借助多媒体,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远远超出我的原先设想,整节课高潮迭起、波澜起伏,让我感触颇多。

课的开始,我首先播放了一段雪碧广告视频,然后请各小组派一位同学打开桌上的雪碧,往纸杯中一到,发现有许多气泡冒出。此时,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中,都争着抢着去看这杯冒泡的雪碧。我立刻抛出问题:你能收集和验证雪碧中的气体吗?教师提供:注射器、单孔橡皮塞、导气管、试管、澄清石灰水、火柴等常见器材与药品。学生分组讨论,商议如何探究雪碧中的气体,课堂气氛相当激烈。就在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时,一向好动的刘杰径直走向讲台,将注射器插入雪碧瓶,抽取雪碧中的气体,并将其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瞬间变浑浊,学生齐声高叫:“啊,是二氧化碳”!紧接着,又有一个学生将沾有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雪碧瓶口,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此刻,学生的思维被激发,都争着抢着证明自己的方案。

就在学生们探究火热时,我又做了一个实验,向积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里倒入水,振荡,矿泉水瓶迅速变瘪。学生看了,都怔住了,小声地议论这是怎么回事,我笑而不答。而是借助多媒体抛出下列问题:①将矿泉水瓶积满二氧化碳,倒入水,振荡,瓶子变瘪,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②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些什么物质?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想法?③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

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多学生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说所有吃起来酸的物质都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我想,这些精彩的回答都来自于教学中从不给学生设置条条框框,让他们自由思考的结果吧。

学完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后,我又引导学生推理其用途,多媒体又显示两道开放型思考题,①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三种保存新鲜鸡蛋的方法,一是放在冰箱里,二是放在石灰水里,三是自然放置,你选择哪种,说出你的理由。②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你来评析一下二氧化碳的功与过。这两道题都是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记忆,增强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道题的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以致下课的铃声响了,都未听见。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学生的探究欲望不减。部分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继续探究这两个问题,有的充分展示自己的绘画功底,有的充分发挥自己电脑的优势,对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做了系统的评说。每一份作业都是学生用心完成的,都浸透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深深地爱,令我惊喜不已。

上完这节课后,我想到了科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接下来,科学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直到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变成了"爬蚤"。 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如今的课堂,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弹跳的机会,而不是为他们设下玻璃罩,束缚他们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为他们播下创新的种子,指引孩子们前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教育。

第二篇:《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宿豫实验初中 李想

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可以创设探究情境,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提供交流工具。本节课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有利的空间,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惊喜。

惊喜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惊喜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

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我想,这些惊喜来自于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的结果吧。

惊喜三:开放的作业,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作业的第一道题,是使学生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资源网和其它途径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评析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第二道作业题,是让学生将抽象化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这个过程,既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完善,又是对它的复现,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记忆,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道题均为开放的弹性的作业,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可喜的是,两周后,两个班的学生都提交了作业,有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功底,有的发挥了自己电脑的优势,有的对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做了系统的评说。每一份作业都是学生用心完成的,都浸透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深深地爱,都令我惊喜不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第三篇:《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王京 教师活动 学生活

1.最大限度地将自主权还1.参与的范围还能再广泛

给学生

由于实验条件以及时间的限制,如果再能将小

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组分得更细些,两三个人一组,每人都能参与生,知道它的一些性质和其中,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更深的体会。 用途,但是学生对于性质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和用途的关系认识不够。同时实验方案更为广泛,

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了二氧更化碳可以灭火,但灭火的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原因并不是很清楚,只知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道是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

燃烧,不知道也因为它不2.讨论不够充分,生成性问题有待挖掘 燃烧而且密度比空气大,教学中贯穿了性质决定用例如 1 、 2 、 3 组讨论的内容都是二氧化途的观点。另外学生对于碳可以灭火。第 1 组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科学探究的环节不太清气大;第 2 组证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楚,不会自主地进行科学烧;第 3 组证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探究。且密度比空气大。第 1 组和第 2 组实验简单并且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直观,第 3 组实验可以同时证明二氧化碳两科学探究的机会,我在课方面的性质,各有优势互相补充。最后应该讨下布置给学生如下任务:论灭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纠正部分学生的错

误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班级: 组长:组

员:

目录 课上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一摇就会变瘪,装有汽水内容 的瓶子一摇就会变鼓?讨论得出了由于装置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内压强的变化,导致出现不同的现象。而且这

二氧化碳的用

猜测二氧化碳 由此很多同学都对他另眼相看,增强了他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的性质

设计实验证明 你猜想的性质如何改进

汇总各组的设计方案后,课上提供给学生用品加以下图的实验有没有不严谨的地方,如何改进?通过 老师的引导,学生完善了自己的方案,并且初步体验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实施,证明他们的猜想。2.解释应用不够充分 由于讨论时间过长,所以没有来得及进行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实际中的应揭秘、进入菜窖时应该如何检验是否安全等,这些内容在第二环节中加以补充。

3.总结提升还有遗憾 在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如果再能回归到性质决定用途分析上,这样就完整了,同时可以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认识,再次认识到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特点。

第四篇:《6.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思路思考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性,要使学生乐学、好学、想学,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探究的乐趣,所以本课程强调更多的趣味实验,并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教学中,学为主体,教为诱因的理念,本节课的设计通篇都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服务于生活。

二、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

本课题的教学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接收能力也较强,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遵循教材的要求来进行课堂教学。比如教材中要求制取三瓶二氧化碳,实际探究过程中完全可以用可乐汽水代替,而且现象非常明显,更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中主要有以下一些行之探究实验和设计: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

四、知识点的安排

在安排知识点教学时,也可不拘一格,避免罗列知识点造成呆板印象,因根据实际灵活处理,比如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可以先装一半左右的水再进行收集,这样可以减少药品的用量,如果不把导管插入水中,溶解在水里的二氧化碳也非常有限,在后面的探究中实验效果也非常理想,并且在收集满之后就可以完成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很巧妙的把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探究结合在一起。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五、教学中的问题

在本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教师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很高。师生交流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体现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进行。但是也有几点不足之处应该值得反省:(1)整个教学过程大多在教师的设计思路之内,缺乏学生的主动性思考;(2)在设计实验时如果能够做到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那教学效果无疑是最棒的;并且可提供几种药品,脱离课本让学生自行去探究相关内容。

第五篇:《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两周前,我就"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多媒体环境下的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下课后,我突然想起科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接下来,科学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直到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变成了"爬蚤"。 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是如此吗!

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可以创设探究情境,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提供交流工具。本节课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有利的空间,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惊喜。

惊喜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惊喜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我想,这些惊喜来自于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的结果吧。

惊喜三:开放的作业,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作业的第一道题,是使学生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资源网和其它途径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评析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第二道作业题,是让学生将抽象化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这个过程,既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完善,又是对它的复现,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记忆,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道题均为开放的弹性的作业,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可喜的是,两周后,两个班的学生都提交了作业,有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功底,有的发挥了自己电脑的优势,有的对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做了系统的评说。每一份作业都是学生用心完成的,都浸透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深深地爱,都令我惊喜不已。

“燃烧与灭火”一节的教学体会

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半年以来,给我的最大感受新教材集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下面仅就“燃料与灭火”一节课的教学谈点体会:

①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更加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适应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知识保障。燃烧作为一种化学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没有可燃物的燃烧,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教材正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围绕燃烧这一变化,设计了四个专题,即(1)燃烧的条件;(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3)爆炸;(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学生经常要面临解决,甚至是已经亲自解决过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产生注意,并进行思考和研究,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研究的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化学的学习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是我们生存的需要。

②实验设计,主要以“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形式出现,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探求知识的欲望。 “燃烧与灭火”一节所涉及到的所有实验,学生都有能力独立完成,而且完全具备家庭实验的条件,当教师把实验用品摆放好,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有关要求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现象产生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生活的体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非常兴奋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实验,在此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面粉是同学们所熟悉的,但面粉能燃烧吗?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也可能导致爆炸吗?一些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于是教师提供有关的用品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当看到面粉燃烧时,学生们很是兴奋,当看到面粉爆炸实验时,教室里顿时发了一片惊叹声,由此学生们意识到:可燃性的粉尘也可能导致爆炸的产生,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安全意识。 ③问题设计,主要以“你已经知道什么?”、“活动与探究”、“联想与启示”等形式出现,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求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在“你已经知道什么?”中,让学生把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在表格中,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反应的特征。再如:在“联想与启示”中给出四种物质提出了两个问题:(1)“如何点燃它们?”(2)“我知道如何点燃它们,但点燃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呢?”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而且日常生活中都亲自做过,这方面的经验很丰富,他们很乐于表现自己,在教师肯定性评价的激励下,学生的自信心更强了,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练习与实践”中的问题设计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适合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高层次的学生问题的解决会更全面一些,而低层次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谈一些自己的观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经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④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要求降低了,而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新教材通过学生对“面粉爆炸实验”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爆炸产生的原因。增加了一个“灭火与自救”小图片,丰富了学生防火与自救方面的知识。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新教材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将继续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扎扎实实做好初中化学课改实验的教学工作。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反思

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开展学习,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得出金属的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和各自的特性,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常见金属与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增强学生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围绕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教会学会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方法,使他们能对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金属与酸反应时,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导入,生活小知识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是一种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问题: 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学生亲自动手做 镁、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镁、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由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通过此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流、讨论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在学习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时,通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学生可推测金属可能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然后设计实验验证验证猜想,在这几个实验中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做出的铜树有黑色的物质,光亮的红色不明显,不及书上的图漂亮,为了做出与书上一样漂亮的铜树,可将硫酸铜溶液改为氯化铜溶液(以饱和氯化铜溶液与水按1:1稀释为宜)通过上述实验,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Al>Cu>Ag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物质美、现象美、直观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感知熟悉学习的对象,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课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身份来研究金属矿物的种类、铁为什么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易生锈、如何防止铁生锈等,从而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的能力,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和收集样品的信息,能较好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采用动画演示,既明白清晰,又节约时间,同时可避免仪器、材料短缺而不能做实验,环节紧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自主实验、自主探究、自主评价,无疑使自信心更强,学习兴趣更浓。

第六篇:《初三化学教学反思5篇》

篇一:初三化学教学反思

从2015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初三化学教学,而且一直以来我对教学工作也不敢懈怠,不断继续学习来深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工作中,我努力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还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经过多年的教学努力,我获取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情况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需要面面都尽量考虑到。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化学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化学,就要让学生喜爱化学,让他们对化学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与生活中相关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化学是有用的,更喜欢学习化学。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学生中考成绩就是一种考验。无论学生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今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争取进步。

篇二: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三化学,由于初三化学是一门新接触的课程,又是一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再加上本班学生比较活泼,所以暂时三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认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中也比较活跃,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记忆能力差,使整体没有得到平衡发展,故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大的困难。本人也就这三周的教学作一个简单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方面的经验

1.认真研究新教材及各章节处理方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加强了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研究总结,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初三化学教学反思5篇】初三化学教学反思5篇

3.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达到良好的效果。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5.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

6.练习的选择:一份好的练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进行合理精选,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轻松高效中掌握知识。

7.科学制定计划:制定出详细的教学、复习计划,明确其内容和要求。有了计划的引导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教学方面的不足

我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主动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第二方面只有当以上思想工作基本过关了,奏效了,才能使教学效果上去。对于教学方面,我主要从以下五点入手,第一点: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平常教学中才有目标。第二点: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第三点: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第四点: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我反对题海战术,但用相当数量题目进行练习却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化学思维,强调一点是老师的练习要注重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第五点: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以上五点教学方面的看法我本人只是想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机结合,最终想显露一定效果。

篇三:

化学中考分数只有50分,所以一些学生非常不重视化学,觉得这只是一粒芝麻,和其他的西瓜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我感觉到压力好大。学生不要学、学习枯燥,要背要记要动脑,多累啊!但是,明知是苦,也要发挥乐观主义精神,不到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一个学生。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初三化学教学反思5篇】文章初三化学教学反思5篇出自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减小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几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并用于指导自己得教学,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5)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就可以获得较高得分数。

总之,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首先要扎扎实实抓各学段的合格率,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篇四:

有一种差生,纯粹是因为他没有能力集中精神来理解一个完整的问题,或者说,要求他自主地持续10分钟关注一个问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这种差生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缺少主动自我纠正的能力,他没有纠正自己在学习上所出现的各种错误的动机,错了就错了,好象和他无关一样。

这个同学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其实都很好,但学习十分被动。当我教会了他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后,要求他做一道类型题给我看,他总是显得有些不耐烦。当他每做完一步后,他总是要问你下一步如何做,总是不愿自己通过模仿刚刚做过的那道题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如果你不在看着他,他就不愿意做下去。

篇五:初三化学反思

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的反思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重视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从实践过程中,我觉得新教材在实验内容安排上,高估了初三学生现阶段的实验能力,也高估了普通中学实验室的硬件配置和人员配置。下面我以初三化学二氧化碳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经历为例,谈谈本人对这方面的反思。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呢?我想,没有亲身经历的老师,哪怕他的化学知识多么丰富,实验能力多么强,都难以想象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什么问题。

(一)制二氧化碳的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来说,多数老师只注意到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以防在盐酸挥出发HCl,混在CO2中,从而影响性质实验。【初三化学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

(三)新教材中在探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个实验中,使用石蕊小花和集气瓶,其实操作十分不方便,原因有二。一是按学生的《实验报告册》上的安排,总共要收集三瓶二氧化碳,花费时间太多,所以应该把集气瓶改为试管;二是实验室自制的石蕊小花实验现象不明显,而且制花成本太高,最好改为蓝色石蕊试纸。如果我们不作这个改进,将会使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制备二氧化碳上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其它实验,而且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生来说,实验课中还是要以模仿为主要教育方式。原因有如下几点:

(1)如果你没有把实验过程演示一次给学生看,很多学生就会不知如何下手。

(2)如果你没有布置他们预习实验,而是要求学生自己边阅读《实验报告册》边做实验,你就会发现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要做哪一个实验。他们甚至懒得问。我发现一些学生收集了两瓶二氧化碳后,竟然不知道这两瓶气体是拿来做什么的。

(3)如果你没有在实验演示中让学生看到药品的用量,他们就会有的人用太多药品,有的人用太少药品。

(4)如果你不反复督促做好实验记录,他们就不会想到要做记录。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54490/

推荐访问:二氧化碳性质课后反思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