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8-11-29 08:00:1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共10篇)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一):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是什么类别的期刊?
刊名: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in Basic Education
主办: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周期:月刊
出版地:吉林省通化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收录状态:整刊收录
ISSN 1008-7974
CN 22-5032
邮发代号 8-72
曾用刊名: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创刊时间:1999.1.1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这是什么类别的期刊,不错么?

省级期刊,教育类的G4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二):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学术月刊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文史哲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 社会科学12. 社会科学战线13. 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浙江学刊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浙江社会科学21. 天津社会科学22. 社会科学研究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 求是学刊26. 人文杂志27. 江西社会科学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学习与探索31. 江汉论坛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4.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中州学刊 40. 南京社会科学4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甘肃社会科学 44. 思想战线 45.山东社会科学 46.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社会科学辑刊 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学术界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 广东社会科学 53.国外社会科学5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学术交流57. 东岳论丛58.东南学术59.学海 60学术论坛 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
64.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湖北社会科学 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广西社会科学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
80.湖南社会科学 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3. 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 5.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7. 中国哲学史 8.道德与文明9. 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敦煌学辑刊4、中国宗教5.西藏研究 6. 法音 7. 世界宗教文化8. 中国道教9.佛学研究10.中国穆斯林
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中国统计4. 统计与决策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青年研究
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
C93 管理学 1. 管理科学学报 2.中国管理科学 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7. 西北民族研究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4.中国民族
D1,3,5,7,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8. 当代亚太9. 国际观察 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17. 日本学刊18. 西亚非洲 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
D0,2,4,6 ,A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3. 求是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 马克思主义研究8. 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理论前沿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 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 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 理论探讨26. 党的文献27. 理论与改革 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30. 求实31. 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 34.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 党建研究39. 行政论坛 40.理论学刊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 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
D9 法律 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法学 4. 法商研究 5. 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 7. 中外法学8. 法学评论9. 法律科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法学家 12. 比较法研究13. 环球法律评论14. 当代法学15. 法学论坛16. 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 18.法学杂志 19. 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 21. 中国刑事法杂志22. 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
F4/6工业经济
(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
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
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0 / 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 新闻记者5. 新闻大学6. 当代传播7. 中国记者8.新闻界 9. 新闻战线10.传媒11. 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
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中国编辑10. 中国图书评论11. 读书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 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
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7. 北京档案8. 档案管理 9.档案 10. 兰台世界
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10. 科技导报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3. 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科研 17. 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
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 6.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中学版 8.外国中小教育 9. 中小学管理
G623.2/633.3初等/中等教育(语文) 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G623.3/633.4初等/中等教育(外语)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633.5初等/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G623.5/633.6初等/中等教育(数学) 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
633.2初等/中等教育(政治)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
633.7初等/中等教育(物理) 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
633.8初等/中等教育(化学)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
633.91初等/中等教育(生物) 1.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G7各类教育 1. 中国特殊教育2. 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 4. 中国成人教育5. 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继续教育研究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 中国体育科技3. 体育与科学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体育学刊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8. 体育文化导刊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 当代语言学3. 中国翻译4. 语言教学与研究5. 语言研究 6. 世界汉语教学7. 语言文字应用8. 汉语学习9. 方言 10. 语文研究 11. 古汉语研究12. 民族语文13. 语言科学14.修辞学习 15.上海翻译 16.辞书研究 17.中国科技翻译18.语文建设
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 现代外语5. 外语界6. 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山东外语教学 12国外外语教学(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中国俄语教学
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 外国文学4. 国外文学5. 当代外国文学 6. 世界文学7. 俄罗斯文艺8.译林
I0,20,21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3. 文艺研究 4. 当代作家评论 5. 文艺争鸣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文艺理论研究8. 鲁迅研究月刊9.南方文坛10. 红楼梦学刊11. 小说评论12. 中国比较文学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 民族文学研究15. 中国文学研究16.当代文坛17. 明清小说研究18.新文学史料19. 文艺评论20. 名作欣赏
I21/29(除I210)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 当代3. 收获4. 十月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 作家杂志(改名为:作家) 9. 花城10. 长城11. 大家12. 山花 13. 天涯14. 解放军文艺15.清明16. 芙蓉17. 北京文学.原创版 18. 诗刊19. 青年文学 20. 莽原21.飞天 22. 剧本23.小说界 24. 时代文学25. 民族文学
J0/1艺术综合 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民族艺术
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新美术2. 装饰3. 美术研究4. 美术观察5. 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
J4 摄影艺术 1.中国摄影
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
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艺术百家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 上海戏剧 8. 当代戏剧9. 中国京剧10. 四川戏剧
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 中国电视7.中国电影市场 8. 电影文学9.当代电视
K(除K35/87/9) 历史(除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 近代史研究3. 中国史研究4. 史学月刊 5. 史学理论研究6. 世界历史7. 史学集刊8.中国文化研究 9. 清史研究10. 史林11. 安徽史学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 14. 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 16.文献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 历史档案20. 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3. 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
K85 /87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7. 东南文化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14. 北方文物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三):

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中国新教育风暴》读后感

[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中国新教育风暴》读后感]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仅用两天时间就读完了作家王宏甲的著作《中国新教育风暴》,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中国新教育风暴》读后感.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看得眼睛发胀,仍然手不释卷,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这部类似于长篇报告文学的教育专著作,在我的脑海里、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一、茅塞顿开——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

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说法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作为教师,我们从2001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不断接触这些字眼了.在认真阅读了《中国新教育风暴》这本书以后,我从宏观理论的高度认识到教育改革是世界潮流,我们中国正处在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而课程改革正是教育转型的关键所在.课程改革的最集中体现就是综合课程的使用.透过课改实验区的种种现象,我深刻认识到那些勇挑实验重担的教师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英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优秀的老师.这些认识犹如一阵阵清风,拨去我眼前的团团迷雾,使我对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课改热潮,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走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

二、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

“导师”的理解应该为“引导型”老师,就像《中国新教育风暴》一书中王能智老师所倡导的教师要“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让学生把手放开,把脑放开.”新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一个引导型教师,而非“输灌型”教师.新形势下的教学主体在这里发生了改变,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里,不再是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因为老师说的与专家说的可能有很大分歧,专家说的与网上最新出现的也可能有很大不同.到底谁是正确的呢?现在,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每个学生.学生就在我与课本、我与课堂、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学校、我与家、我与人们、我与社会、我与环境、我与未来、我与……中认识我,建设我.这就要求老师是个“通才”,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本适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去,到生活中去.在这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我们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三、学习是最好的阶梯

要做好以上这一切并产生效果,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佩服的、过硬的教学业务水平,提升教学艺术,完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机灵,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这个目标很高,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我相信,树立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没有目标,偶然的收获只能是昙花一现.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向书本学习,读后感《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中国新教育风暴》读后感》.书本是我们永远的老师.只有不断研究、体会、反复感悟,才能深刻理解并把握教材.其次,作为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本活的书本.他们有不同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学习方式.第三,同行之间,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特别作为青年教师,就更应该向年长的老师学习.因为他们有许许多多的经验,有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另外,老师要向社会学习.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有好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要多看报、听广播、看杂志等.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拓宽自己有限的知识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做老师的往往自己寻找客观理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看书,没有时间去和学生交流.同事间往往不能坦诚相待等等.我们正在自我封闭,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

作为一个教师,平时光读自己所订的教育教学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高瞻远瞩,要适时阅读一些大部头的,专家著作的、前瞻性较强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们要做真正为工作而生活的事业人.

四、勇做课改前沿的弄潮人

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课改要改革,但也不能把过去我们所有的做法都抛弃,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活用好的东西,因为课改与传统教学不是对立的.新型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课堂的气氛应是祥和轻松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融洽的.而这种课堂气氛的创造,就需要我们具备三心:仁者之心、智者之心、宽容之心.仁者之心就是要爱学生.学生的行为有时确实让我们做老师的很生气,但此时我们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不能动气,要心平气和的看待这些事.

而智者之心就是要看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教育的美.要懂得运用学科的美丽所在,以美育德,让学生较好,较容易受到感染,才能使之更快更好融入到学习中.宽容之心是什么?我每个人都是非常清楚的.

在如今的形式下,我们要真正的做到这三心,用真心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处于新型课堂的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和爱心;在这个美丽的大环境中,依据新课标的内容,运用新课改的新理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不断回顾反思自己的教学,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对新课改的认识,使自己的思想和教学都上一个台阶.为了推进新课改,让我们共同进步,勇立课改潮头,共同撑起小学课改的一片蓝天.
  〔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中国新教育风暴》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四):

我们国家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啊?

中国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简介 朱智贤 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等. 朱智贤专长儿童心理学,他几十年来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儿童心理学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尤其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年龄特点与个别特点的关系等问题. 朱智贤的主要论著:《儿童心理学》(1962、1979)(该书受到国内外重视,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贯彻马列主义观点、吸收国外科学成就、体现中国当前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1982)、《儿童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1982)、《思维发展心理学》(1986)、《心理学大词典》(主编,1990)等书. 周先庚 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理工科,1924年毕业.1925~1930年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周先庚主要的研究工作为汉字心理的实验,成果连续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他热衷于阅读心理实验仪器的设计与改良,曾发明四门速示机并写出论文在第九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宣读.他还撰文分析汉字的完形结构,提出汉字分析三要素,即位置、方向及时间连续,为实验工作提供基础. 1935年开始与陈立合作,进行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调查实验研究,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中断.抗战前夕他曾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委托,在河北省定县主持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得出一条7至70岁受试者的识字能力曲线,当时心理学界称它为周先庚曲线. 周先庚在1980~1985年间,先后与他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心理学纲要》《社会心理学》等专著 张耀翔 张耀翔(1893~1964),湖北省汉口人.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时首任会长.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 ——《心理》,并担任主编.1920年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毕生从事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心理学科普工作. 张耀翔重视科学实验,在北京高师建立了实验室.他在1940年提出了九条著名的关于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途径建议(《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其精辟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张耀翔的著作涉及领域较广,主要论著有:普通心理学方面的专著《感觉心理》、《情绪心理》(1947)、《心理学讲话》(1945)、《儿童之语言与思想》(1948)等;教育心理方面的论文《成人学习心理的研究》(1931)、《根据交替反应原理讨论破除习惯的方法》(1940)等;心理学史方面的论文《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1940)、《巴甫洛夫的治学精神》(195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述评》(1959年)等. 肖孝嵘 肖孝嵘(1897~1963),1919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26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心理学,1927年6月获硕士学位.后赴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系统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1928年8月再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继续研究,193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即赴英、法、德等国心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的心理学调查研究工作.在美国留学期间曾任研究助理和儿童福利研究所研究员,在美国心理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荣获美国“科学荣誉学会”“心理学荣誉学会”金钥匙.1931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心理系主任、心理研究所长等职,先后历十余年.1949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1952年解放后院系调整后,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曾发表论文约四十余篇,专著十余种.肖孝嵘曾任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還有許多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五):

书名号的用法和举例说一下

书名号的用法比较简单,但是在“某某编辑部”、 “某某杂志社”、“某某栏目”中书报栏目名用不用书名号,笔者翻查了手边的50种书刊,发现这里面没有一个明确的使用规范,让人难以把握.
翻查的50 种刊物中,有30种书刊的编辑出版单位署名是“杂志名+编辑部”,其中23 种报刊名上加用了书名号,如《人民文学》编辑部、《读书》编辑部、《语文月刊》编辑部、《语文建设》编辑部、《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等;没有使用书名号的7 种刊物是:中国妇女杂志编辑部、人民教育编辑部、语文世界编辑部、小说月报编辑部、名人传记编辑部、求是杂志编委会、中学数学月刊编辑部等.
再看署名为“某某杂志社”的情况,50种刊物中有34种刊物的编辑出版单位署名是“杂志名+杂志社”,其中有15种加用了书名号,如《语文月刊》杂志社、《语文教学之友》杂志社、《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秘书工作》杂志社、《知音》杂志社等;没有使用书名号的19种刊物包括“半月谈杂志社”、“求是杂志社”、“中国妇女杂志社”、“哲学研究杂志社”、“读写月报杂志社”、“中国语文杂志社”、“今日中国杂志社”、“中华儿女杂志社”、“人民文学杂志社”、“家庭杂志社”等.
有的报刊在使用时甚至前后矛盾,《人民日报》在为其属下的《新闻战线》作广告时,“人民日报社”没加书名号,但用到“《新闻战线》杂志社”时却加了书名号;《法制日报》在为其属下的《金剑》杂志作宣传时也是“法制日报社”与“《金剑》杂志社”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
在“某某栏目”中书名号的使用就更加混乱.同一张《中国教育报》上,“凡‘教师书房’所刊图书均可在此购得”,栏目名“教师书房”用的是引号;“《文化视野》好稿一季度获奖作品”中,栏目名“文化视野”用的又是书名号.同样都是语文刊物,《语文月刊》在介绍自己的栏目时,栏目名上用的是引号而不是书名号;《学语文》在推介自己的刊物时,栏目名上用的又是书名号而不是引号.彼此矛盾,不知正确的用法是哪种.
不管是用书名号的刊物,还是没用书名号的刊物,都有影响广泛的国家级期刊、语文专业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到底用不用书名号,哪种用法才规范,确实叫人无所适从.
“某某编辑部”、“某某杂志社”、“某某栏目”,不管用不用书名号,在表意上都不会出现误解,但由于它们的使用频率较高,若没有一个统一的用法,势必影响到语言文学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对这一用法进行规范.
《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对书名号是这样定义:
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例如:a)《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
c)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d)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例如:《〈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但实际使用中,书名号已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电影名、电视剧名就常常用书名号,例如:
(l)有一次和宿舍的女生去看《罗马假日》……(《南方周末》2004年4月7日22版)
(2)梁从诫直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是对历史事实和文化精神的双重歪曲.(《中华读书报》2000年5月10日第5版标题)
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或合称也可以用书名号,因为它们也是书名篇名,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和全称是等价的.书名号的作用是区分书名与非书名,以避免产生误解.有人不用书名号,而用引号,这样一来,引号的负担就太重了.从当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出版物对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是加书名号的.例如:
(1)199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筒称《用法》)对此并无明确规定.(《语文建设》2000年第2期第15页)
(2)《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新增收了不少词目……当然,《现汉》的这些情况在修订本中大有改观.(《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第105页)
(3)娃娃今天要不要读《四书》《五经》(〈〈家庭教育〉〉2004年第三期)
此外,电视的栏目有时也用书名号,例如:
(1) 经济频道在已形成品牌效应的《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幸运52》、《开心辞典》、《对话》、《生活》等一大批名牌栏目,推出众多各具特色的栏目.(〈〈人民日报〉〉)
(2) 晚间龙头栏目《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与新开的早间栏目《第一时间》、午间栏目《全球资讯榜》共同构筑经济频道的主线;服务版块包含《生活》、《前沿》、《健康之路》、《为您服务》,为观众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服务.(〈〈人民日报〉〉)
这种用法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此外,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六):

如何理解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
兼容并包思想对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及这种思想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这是蔡元培在1912年担任教育总长时就强调过的.蔡元培认为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把大学当作做官发财的阶梯,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1.改变学生的观念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日抱定宗旨,二日砥砺德行,三日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以后蔡元培每年在学生开学的时候都要将此重申一遍,1918年他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蔡元培 2.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教师群体的学术水平是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也是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机构的重要保证.蔡元培认为要打破北大的旧习惯,不仅在改变学生的观念,还应“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他在教师聘任上采取的是“学诣”第一的原则,认为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则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根据这一原则对北京大学教师队伍进行充实和整顿,一方面延请学有所成、富有声誉的专家学者来北京大学任教,一方面辞掉了一些不称职的中外教师.梁漱溟投考北大落选,但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究元决疑论》,对佛学有独到见解,引起学术界注意,为蔡元培所赏识,被聘为北京大学的印度哲学教席,这可以作为北大聘人不拘资历的典型例子.经过整顿,北大教师明显表现出平均年龄轻,富于学术活力的特点.根据1918年统计,217个教员中,90个教授,教授平均年龄30来岁,对其中76人的统计显示,50岁以上6人,35岁以下43人,像胡适、刘半农等被聘为教授时仅二十六七岁.3,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的进步.为了从机构设置上有利于学术研究,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至1919年底,北大已先后成立文科、理科、法科和地质学研究所.1922年成立的国学研究所,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国学研究人才,其研究成果也斐然可观.蔡元培还十分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针对北大图书馆新书偏少,他任校长后第一次公开讲话中就强调将来要“筹集款项,多购新书”,以“供学生之参考”.以后李大钊执掌北大图书馆,各类图书特别是介绍新思想、新学术的图书得到了充实.4.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在将北大导向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蔡元培还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他上任伊始即告诫学生要砥砺德行,敬爱师长.针对老北大缺乏高尚的娱乐和自动的组织,学生不得不于学校以外寻求不正当消遣的情况,他倡导成立了各种体育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演剧会等,培养学生的正当兴趣.对于教师,蔡元培历来以学识为重,认为个人的品行应由自己负责,学校不宜多加干涉.但是对于那些即使富有学术声誉,但私生活糜烂,甚至诱引学生与之堕落的教师,也坚决解聘.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如在文科教师队伍中,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当时的北大,《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百家争鸣,盛极一时.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规定大学设立评议会,各科设立教授会,但在北大没有得到很好施行.蔡元培初到北大时,仍然“是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少数人办理,并学长也没有与闻的”.蔡元培任校长后,当年即组织了评议会,从全校每5名教授中选举评议员1人,校长为当然的评议长.评议会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凡学校重大事务都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如制定和审核学校各种章程、条令,决定学科的废立,审核教师学衔,提出学校经费的预决算等.接着组织各门教授会,由各门的教授公举教授会主任,任期两年,其职责是:分管各学门的教务,规划本学门的教学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七):

音乐教育读后感

[音乐教育读后感]《音乐教育》一个综合性音乐刊物,所涉及内容包括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史料、音乐技术、音乐评论、学术交流、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内容,音乐教育读后感.《音乐教育》中刊登大部分国外音乐教育理论都是在原著发表后不久就被中国音乐学家译介的,这些文章开阔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视野,对我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刊载的学术研究文章和对某一主题所展开的讨论性文章,则对我的音乐理论与音乐研究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发声练习是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开场的好坏,往往会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读后感《音乐教育读后感》.二、诱发感受、调动参与.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总之,《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我会继续将读书进行到底,活到老学到老.  〔音乐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八):

九年级政治教师的办公室里,正在开展教研活动,谈论着“学会合理消费”一课。  
李老师说:我准备从下面几个角度,让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人民消费生活发生巨变的30年。  
1、30年前,中国人的服装消费观念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今天已演变成穿得时尚、个性和穿得健康。
2、30年前,中国消费者要买吃的,要用粮票,粮票是限量供给的,今天中国消费者已经再吃出健康“新概念”,有机食品、健康食品等开始流行。
3、30年前,高楼大大厦很少,住房比较拥挤,“三十年前住破房, 十平米内两张床”,现在很多人收入提高,住上敞亮的楼房。
4、30年前人们出行,基本是自行车,两个轮子。今天,四个轮子托起更多人优质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汽车进入了百姓的家庭。  
余老师说:我在九五班做了简单课前调查:调查人数60人,统计结果是这样的:
问题是否  
1、你的零花钱是否够用?  12  48  
2、通常买东西是随便逛,看到什么买什么吗?  26  34  
3、你会用零花钱买有益的书吗?  23  37  
4、看中了一件商品,但大大超出你的承受能力,你会想办法买吗?  18  42   5、在消费时,你经常考虑到健康、环保问题吗?  25  35  
依据两位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了几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回答:  
(1)李老师谈到哪几种基本消费?如今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你分析一下,改革开放后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    
                                                                                                                                                            
(3)从余老师调查中,你发现中学生消费还存在哪些问题。(至少从两个方面)                                                                                                                                                                   
                                                                                                                                                             

(4)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念,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科学消费?
                                                                                                                                                            &n

(1)衣、食、住、行。体现享受与发展需求的住房、健康、教育等支出比重迅速上升;不再仅仅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满足,更注重通过消费提高生活品质,追求更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我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不能合理支配零花钱;盲目消费,乱花钱;不注重精神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非理性消费;环保消费意识较差。(只要表达出两个方面即可满分)  
(4)从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精神消费、环保消费四个角度。要求适当作出解释说明。(即怎样培养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①消费前:a可以先作出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b避免非理性消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c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②在消费的过程中:应该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③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④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后,更应该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九):

知道陈重光实验的进
2000年冬天,中国昆虫学会资源昆虫委员会、陕西经贸学校生物教师陈彤为了使教学研究用的黄粉虫安全过冬,他将虫子搬回自己家中喂养。陈彤的女儿陈重光成了他的助手。有一天,她无意中发现围在虫箱旁边保暖用的泡沫塑料板掉进虫箱,她取出时看到上边有虫子咬过的痕迹。黄粉虫吃塑料吗?
陈重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多种试验。先将黄粉虫分成6个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其余5组为试验组。对照组以饲料喂虫子为主,其余各组以不同量的泡沫塑料盒为主要饲料。她发现虫子吃塑料现象明显,又经过称量,证明虫子体重在增加。通过做静电、燃烧、浸水等试验,表明黄粉虫的粪不产生静电吸附、不可燃烧、不漂浮、不产生腐败臭味,而虫粪中未消化的塑料成分极少。用泡沫塑料喂养的黄粉虫已产生正常的第四代和第五代。最后得出结论:黄粉虫可以食用有机塑料并能消化和吸收,黄粉虫体内存在着可以消化有机塑料的活性物质,并可发展强化。
1.陈重光的"人造生态系统"中,黄粉虫属于消费者,请写出其中的食物链.(用箭头标明一下,谢谢)
2.陈重光实验所做的"假设"和"控制变量"分别是?
我想补充下的是,有人说食物链里有塑料,我觉得好象不对,因为食物链中是生物和生物吃与被吃啊,塑料不是生物撒。

咱对这题特有兴趣,于是去查了下,有另外一个版本的题目
大概答案就是这样了
1.农作物→黄粉虫→观赏小鸟
2.塑料餐盒片的有或无
西安八中陈重光同学家因为饲喂观赏小鸟而养着黄粉虫。黄粉虫原是粮仓中的害虫,发育过程类似于菜粉蝶。黄粉虫幼虫营养价值极高。
陈重光是一个善观察、爱动脑、勤动手的同学。她在饲养中发现,铺在养虫盒子里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是黄粉虫在吃塑料吗?于是,她把黄粉虫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只喂麦麸和菜叶,试验组加喂塑料餐盒片。结果虫子确实在吃塑料盒。
她又对试验组黄粉虫的粪便做了静电、燃烧、浸水等实验,发现其粪便不产生静电吸附、不可燃烧、不漂浮,并产生腐败臭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她的这一发现在2004年全国第18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⑴你认为黄粉虫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
⑵在陈重光“人造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黄粉虫应属于【消费者】
请写出陈重光“人造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农作物→黄粉虫→观赏小鸟】
⑶ “陈重光实验”的“假设”和“控制变量”分别是什么?
【黄粉虫能吃塑料】【塑料餐盒片的有或无】
⑷根据陈重光的试验结果,请你写出相关的结论:
【黄粉虫可以噬食有机塑料,并能消化和吸收;黄粉虫体内存在着可以消化塑料的活性物质,还可以发展和强化。】
⑸陈重光的试验结果,能为我们解决哪些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提供启示?
【利用生物方法解决白色污染(或废塑料难以降解)的难题】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十):

在中学语文教学类的杂志核心期刊中,办刊特色各是什么?比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
还有如《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中学语文天地》等

《语文建设》偏重在语言、文字上做文章,重于字义、词法、句法等方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贴近语文教学实际,既有理论引领、也有教学指导.《语文教学通讯》侧重于教学设计等方面.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955522/

推荐访问: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杂志 《中国教育研究》杂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