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

来源:民主生活 时间:2016-11-27 11:36:4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民主生活】

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一)
谈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高中班级管理

龙源期刊网 .cn

谈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高中班级管理

作者:葛秀军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11期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高中教学管理中,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对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分析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高中班级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班级管理

一、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对学生心理动态进行引导

学生沉迷网络、不愿面对现实的直接诱因,主要是由于现实世界中感受不到别人的认可及关心,鉴于此种心理在诱导学生上网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班级管理中应该通过建立相关网络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提高学校以及班级化解学生心理障碍的能力。具体的讲,班级网络管理机构可以利用QQ、微博、邮件、空间、博客等互动性强的交流平台,通过组建QQ群、进行微博互粉等方式,在对学生交流用语、日志发表、空间动态等方面的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心理困扰产生的原因,并通过私信、邮件往来等方式与学生在有效沟通后进行及时减轻或化解。

二、科学地制订班级管理方式以及评价方法

要实现班级管理创新,必须对班级管理中各个考核的指标进行科学的确定,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最为恰当的评分方式。举例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制定出合理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考核的具体指标,考核点可以确定为日常中的表现,例如学生迟到、旷课等情况,也可以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指标,同时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参加的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以及获奖情况也应当被纳入被考核的范围内。

三、利用网络资源,树立中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为了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校园专题网络中,定期更新新时代下各种正能量传递事件,使学生了解到社会上不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接受正面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同时学校和教师还要及时在校园网络中发布本学校内部正能量的传递情况,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学校内部也存在着随处可见的正能量传递,为了促进学生网络价值观的正确形成,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在微博、博客上发布组织有关“网络价值观”的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力度。

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二)
互联网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

天场中心小学 丁阳阳

摘要:班级是构成一所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因此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主任,自然工作影响非常大,要想真正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以及心思,需不断的研究及分析。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现代教育对于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网络时代的班主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关键词: 班主任 网络 创新发展

班主任工作其实是一项既复杂又繁琐的工作,也是一项特殊的育人工作,因为面对的对象是个体特征比较明显的群体。在日常管理过长中,班主任必须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认识到学生于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和难度。不能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展开教学管理,要意识到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生活的包围,学生的思想活跃性,要思维创新,与时俱进,在大的社会互联网背景下采用一切可运用的方式,利用任何有助的平台为自己的工作服务。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笔者已尝试过的一系列信息化方式和手段,方便于自我的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现就其中具体方式列于下文,希望能对于新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工作有所借鉴。

一、校讯通,家校联系的好帮手【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

“校讯通”主要是利用现代通信增值服务,加强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实时沟通。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协助,那么在学校的实时信息家长要想知道,通过这一渠道便可轻松获得。其中包括多种功能:留言,公告,短信模板,成绩管理,班级资料管理等。自从开通了校讯通系统,真正实现了快速、方便、有效的“家校互动”。在开学初,我便会统计好各位家长的联系方式,然后通过网络将其加入校讯通系统,将每日学生应学会和应在家展示并强化的技能通过短信直接发送到家长的手机里,如当日作业、怎样整理书包,必备学习用品的数量,收费的详单等告知家长,让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快捷的在老师与家长之间建起了家校联手的彩虹。孩子来到学校学习,宗旨是全面的成长,健康的发展。对孩子的鼓励和祝福是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

元素。我始终坚持运用校讯通的短信功能送祝福,传喜讯的原则。如最佳发言者,阅读小明星,计算小能手等,我会把学生在校的优秀表现以及周考满分的同学姓名直接发送到该生家长手机上,家长会一目了然。同时,如若天气气温有所变化,我也会实时发送信息提醒各位学生添减衣服,随身携带水杯,注意身体等关心话语。这一项看似繁琐的工作, 但是对于一个孩子以往要了解孩子情况,一般要等开家长会或老师家访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现在通过“校讯通”,老师一个信息发过去,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回家要完成的作业,家长该如何配合;目前要注意的事项等等,清清楚楚。“校讯通”的出现,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这种及时、互动的交流让家校联系更紧密,更及时,对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也更有效。

二、班级QQ群,师生互动的好场所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介,迅速被学生和家长所认识和接受,已成为学生和家长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次无意间的机会,我想到了建立QQ群的这一想法。英语课堂上学到了因特网的使用,我让学生举例身边最常见的方式。他们大多数说出了“QQ”。我想看来对于他们来说,应该不陌生。经过我的有意调查发现,班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和80%的家长都有属于自己的号码,而且少部分人还开通了博客。于是,我决定让网络成为媒介,为我所用,为班级管理服务。起初,我建立了家长QQ群,因为我们学校一学期一次家长会,次数少,一对多,因时间有限,效果甚微,而家访和电话沟通,耗费精力时间和金钱,效果也不明显,基于校讯通短信的发送,QQ群的新颖交流方式使得家长更易接受,也更愿加入交流团队。接着,我发现不仅仅需要和家长交流,与学生的个别或集体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征得家长同意和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我又开通了班级学生QQ群,在放学后,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可以自由在群众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谈论白天在学校课堂上发生的有趣事,可以谈论最近阅读书目的感想,亦或最近观看的动画片的人物等,当然,学习上有困难随时可以@老师进行询问,老师尽量在短时间内解决。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学生的热情越发高涨,他们乐于与老师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正的做到了将老师看做了他们的“良师益友。”QQ群的建立,改变了以往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孤军奋战的劣势,很容易的得到了各位家长的支持和协助,也得到了班中学生的理解与支持,班级

管理工作自然开展的更顺利了;通过这个平台,学生能了解到班级活动的详细要求,以便让自己做好准备,也可以通过交流自己的活动心得,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博客,班级管理的综合体现

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资历尚欠,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会经常上网搜寻一些好的教育方法,阅读各位名师的教学管理经验,如魏书生、李镇西等大家的教育理念常常会让我有所思,有所感悟。我会想到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心得和家长们交流,想把一些优秀的教育书籍推荐给家长,但感觉有的文章篇幅太长,在QQ上发布不太方便。还有班级同学的优秀习作或典型试卷等。于是我想到了建立班级的博客网页。从积极筹备策划到成立班级网页,我在班级中宣传,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鼓励他们参与进来,他们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加入美术创作小组、音乐选择小组或者资料收集小组等,他们自己参与进去,会感到很有成就感,也体会到了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这样一个网页的成功制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博客中,学生们“各显神通”,写作好的同学,会发表自创的短诗或小文章,哪怕只有四五行,其他同学也会很给面的捧场,毕竟人家是辛苦创作的结果。我也会不间断的将班中活动照片发在里面,有时配上一两句话,作为班级的精彩记录册。学生对于这一平台的使用,是最为之激动的,也是最愿意积极参与的。与此同时,作为班主任,我的班级管理便是游刃有余了许多,网络的运用给予了我很大帮助。

信息化的产物对于教学管理确实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其重要地位是固不可改变的,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传统的一些班级管理的方式或教学手段就忽视,我们要学着容以贯通,将其互相融合,使得班主任工作得到更稳步的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三)
“互联网+”背景下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思考

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 黄秀花

“互联网+” 在教育上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育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相对于传统的教育形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形式正显现出它的独特性和无可替代的优势。作为信息时代的班主任,要怎样才能继承传统班主任工作方式,同时,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班主任工作模式,以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教育环境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与传统班级管理有很大不同!新的班级管理模式具有传统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也存在传统班级管理上所没有的问题!因此,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应该如何做呢?

一 、适应形势 改变观念

互联网的特点:

1 .资源共享

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行共享!这是互联网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

2 .超越时空

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对地球上任意角落的互联网共享资料进行查阅,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 .实时交互

典型的如:EMS、QQ、微信、微博等这些都是互联网上让人们可以随时进行交流的工具

4 .身份的不确定性

【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

在现实世界中,网民的社会关系:亲戚、朋友、同事、邻里、师生„„其交往活动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并受着较为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文化的支撑和规约。而在网络世界里,信息在其构成上是确定的,但是信息的庞杂性、虚拟性和超时空特征使得作为行为目的、意义和情感的传播通道并不是清晰可辨的。同时,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世界,它跨越了时空的地理界限,但却无法聚合历史文化的差异。这些都使得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交往易变、混沌,网络世界中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充满了不确定性。不仅如此,在“网络社会”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Virtual reality)的情形上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或篡改:一个白发老翁可以发布电子讯号将自己伪装成红颜少女,强盗亦可自称警察而难被发觉,甚至就象比尔•盖茨的那个玩笑:“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基于以上特点,“互联网+”对班级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网络时代的班主任必须提高管理认识,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管理观,从过去老的的管理观向开放式的现代的管理观转变。从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入手,帮助学生在面对众多新的网络信息时,能有自己的辨析判断能力,从而抵御互联网的不良影响。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由于时代的不同,没有像现在这样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多变化和良莠不齐。所以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利用网络的前提就是带领学生改变观念!

首先,要加强学习。一是学习新时期教育管理理论;二是学习互联网技术。

只有班主任自身理解了教育管理的理论,才能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才能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会在学习与工作中不断进步,也带领着学生进步。

要想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班级的管理,自身要熟练使用互联网,这是前提。在平常教学之余积极向精通互联网技术的同行请教,或者在寒暑假参加正规的会联网技术培训班,这些都是提高自身互联网技术的有效途径!

其次,要提高认识。网络教育管理是新时代的新的领域。班主任必须跳出常态化的教育管理,通过不断的探索、寻找,以获得有效办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二 、把握特点 拓宽思路

1.在管理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相当重要的,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可以合理利用QQ或者微信建立班级群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班主任就可以方便地与学生谈心,并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这样就可以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通过聊天软件(不是面对面),学生愿意向班主任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意见;通过聊天软件,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动向。因为不是面对面,学生在思想上有一定的私密感,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都有可能开诚布公地和班主任交流。这些聊天软件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真情流露,这一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2.班主任也可以创建班级班级微博,给微博取一个积极向上的名字,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班级风气,同时该平台也是与家长沟通的平台。有了班级微博,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就可以省时、省力、省心!传统的家校互动基本上时通过过去仅有的几次家访和电话联系,代价高且效率低,容易受时间和环境的影响,一致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几乎一片空白。最常见的就是家长由于不知道孩子的家庭作业而使其孩子家庭作业的完成得不到监督。但是有了班级微博,公开发布,这样就可以让家长及时有效地监督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和谐了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每次学生取得进步,都可以在网页上公布,这样也能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3.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安排一些需要到互联网上查找的作业,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将会极大地鼓励学生的好学之心。同时健康的接触电脑

让孩子对电脑少一点迷恋,这样可以杜绝以后沉迷于网络,这对班主任的管理也是有十分有意义的!

【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

三 、正面引导 服务教育

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学生走进网络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要想让学生能够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学习变革;班主任能够利用互联网实现新时代班级管理,就必须让学生正确的对待网络!这是作为班主任在实施新时代班级管理网络化之前必须解决的任务。

1.首先,家长和老师对待学生接触网络的问题应该不回避、不否定,而是通过正面教育让学生明白,习惯于网络交流方式,会降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性格。

2.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更多地意识到网络作为资源宝库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德高才能为师。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应该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例如,我有一次批评班级里个别同学“上网只有聊天一件事好做吗?”时,学生问我:“老师,你平时上网做什么?”此时笔者并未将之作为学生的顶撞,而是态度平和地正面回答了他的提问:“每天必做的工作是收发邮件、查看校园网站上有没有我需要的信息,另外在教学中,我常常查阅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和优秀教学设计。”我想这样的回答应该会让学生懂得互联网的巨大作用,从而改变自己

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四)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越来越深入。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唯有借鉴世界各国和我国已有的成功经验,并依托网络平台,尊重学生个性,结合时代变迁,持续创新教育手段,才能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工作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01-0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行业创新与网络的对接融合日趋紧密。这推动了新技术应用的普及,持续有效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依托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或者正在各领域形成。新常态下,新兴互联网教育模式也为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深入注入了催化剂。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国际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发源地,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最快、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国家。二战后,面对经济亟待恢复和就业岗位不足的挑战,哈佛商学院和纽约大学先后开设了“新企业管理”和“创业与革新”课程,创业教育在美国兴起。1971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开设MBA创业学专业。197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卫・伯奇教授提出,“创业、创新与信息、通讯技术和人力资本是未来竞争力增强和财富增长的四大驱动力。”英国1987年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然后启动了大学生创业项目并着手建立8个科学创业中心,设立专门机构“创业远见”鼓励青年创业。除英国,德、法、日等国也纷纷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创业教育”并陆续建立以高校为中心与专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兴办的创业科技园区。同期,美国的创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科并逐渐普及。2000年后,芬兰、丹麦、挪威等国先后实施“创业先锋计划”、“提升学校创业教育行动计划”和“创业教育战略计划”。本世纪初,“查尼和利贝卡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创业教育调研,发现接受过创业教育的毕业生的平均创业能力是非创业教育毕业生的三倍,平均工资年收入比非创业教育毕业生高出27%,且获得全职就业岗位的可能性更大。2008年,日本调查发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兴趣,能够扩大其职业规划视野、提高创业精神。”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创业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领域,各国政府都开始注重探索和拓展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普及。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和现状
  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实质性推进和发展阶段。2002年,国家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开始鼓励和倡导创新创业教育。2006年6月,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启动“创业中国――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工程”。各级高校也纷纷推出创新创业教育举措。“上海交大成立创业学院,江南大学实施‘园区助推型’创业教育模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中心或创业研究机构。浙江、江西、广东等地高校陆续开发了‘虚拟创业’、‘商务模拟’等创业实践活动。”经过探索、经验积累和总结,教育部2010年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于2012年8月试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统筹和部署。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根据麦克思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百度发布的《中国90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调查》统计,2014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约有2.9%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虽然总体占比仍较小,但与2011年相比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9%。在创业领域方面,移动互联网成为90后创业的首选,其中社交、购物、视频为主要创业方向。”
  当前,我国已形成“政府促进创业、市场驱动创业、学校助推创业、社会扶持创业、个人自主创业”的生动局面。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创新平台、创业途径和就业模式正在持续打破时空限制,网店、微店、威客、创客等新兴群体已不断通过新创意参与公平竞争,踏上成功创业之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教育模式正在有效融入我国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前景展望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年11月,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拉开帷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贺信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号召“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对中国来说,结构性改革是要激发全体人民的无穷创造力,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指出:我国“很多科研机构依托互联网开展协同研发,大大提高了科技创新效率”。2015年6月2日,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强调“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当前和下阶段我国高校的重要任务。”要求各级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网络快速普及,通过互联网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求正在成为普遍习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重大发展理念,也是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两年,我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在不断积聚。“双创”的热潮也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全新发展机遇,依托网络平台促进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推进已成为必然。与此同时,互联网与线下行业的快速融合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及其职能分工更深层次的细化,也会持续拓宽创业渠道,并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着手改善、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但在开展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普遍狭窄,“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体现出创新能力建设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课程没能与专业课程紧密融合,未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中,只落在了纸面上,未真正落实,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需要严重脱节”。缺少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务训练,互动体验的实训方法和手段不足,对学生实践创新过程的学习亟待加强。
  (二)师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教育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不了优秀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没有经过创业实践经历和系统、专业的训练。因种种原因,教育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不具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不能与学生互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
  (三)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国家依据形势变化更新、下发和颁布了一系列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和要求,但文件和要求不能得到及时落实,导致学生的创新和新创意不能及时与现实对接。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运用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等手段开展,只能让个别学生参与浅层次创新创业讲座教育,或者只是象征性地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而没有发挥其作用。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和与形式变幻不紧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教育匮乏。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彻底
  因为不具备整合资源和构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能力,高校往往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普遍没有形成或建立统一且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和教育教学体系的融合度不足。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接触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教育内容,无法接受到相关培训。
  改革观念,打破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并依托网络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迫切任务。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创业人才则是懂得一定的专业技术,具备开拓创新、组织沟通、企业家的素质,善于发现商业机会并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或经营活动进行商业行为并获取效益的人员。”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甚至成为“创业人才”,无疑对帮助其顺利走出象牙塔并融入社会,对维护稳定社会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积极实践,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思路、方法和举措。
  (一)依托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结合实际开展创新创业网络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类认知不断向纵深拓展,观念创新层层推进,落后的模式不断被淘汰和摒弃。2007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通过网络平台成立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实现教育模式的完全创新,“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并让受教育者“真正实现了‘按自己的步骤学习’。”传统经典理论和模式不断被人们重新解读和认识,并通过网络快速获得认同。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是学习自主性较高的青年群体,更应该积极提升其创新能力,树立创新合作的意识。在网络成为教育重要舞台和载体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当依托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结合变化及时充实、更新内容和素材,建立对应的教育网络系统,推动载体创新。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和MOOC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搭建与现实对接更紧密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应当积极关注业态发展,让最新的创新创业案例成为学习素材;应当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转化成其可接触的教育资源;还可邀请业界精英、行业专家参与网络教学,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面对面交流、网络微专栏等形式的互动形式,切入学生关心的就业创业等现实问题。
  (二)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持续性创新,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
  从博客、微博,到APP应用平台和微信,可依托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便捷。创业创新教育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持续创新并创造性地利用好网络平台,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应当注重利用互联网参与的广泛性和渗透性,通过碎片化、互动化、交互性等手段让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并与之融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参与性。现代企业拓展市场时,往往依托网络,通过场景应用和故事情节吸引客户。高校可以借鉴并恰当运用“场景+故事”的表述方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予以改造,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场景,以新常态下各行各业的风云变幻为故事,与学生开展深层次交流,帮助其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
  (三)建立大学生创业网络基地,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
  网络的方便性、直观性越来越为社会认同,该平台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网络平台对接过程中注意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必然能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ebuy、淘宝、拍拍、易趣、京东、微店等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上述平台搭建创业基地并鼓励学生参与。
  (四)利用网络时代的特点,探索创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和实施的可能性
  当代青年追求自我价值的展现,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广泛参与性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以博客、播客、闪客、维客、创客等为代表的“客”文化进一步深化了网络文化,其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更加明显。而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依旧借助于“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参与度不高。一些高校已经针对这种情况陆续推出了与互联网+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和实践计划,为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创新创业实践应当结合网络创新不断被开发出来的各种需求,结合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积极诱导学生发挥其创新、创意能力,充分引导、鼓励其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五)尊重个体,建立个性化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和途径,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旨归的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范型。”当代青年自我意识突出,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并结合个性化教育,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价值目标和立项追求,以个性引导为基础开展工作。
  “‘互联网+’的实施,无疑将为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根本性的变革力量,促进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是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所在。”在我国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全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各级高校只有始终不移地贯彻党和政府对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要求,才能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工作要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稳步推进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宁迪.互联网行业给中国就业带来哪些影响[N].中国青年报,2015-8-13(6).
  [2]习近平.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11-9(1).
  [3]时圣宇.为国家需要而创新[N].人民日报,2015-8-11(1).
  [4]李克强.共绘世界经济增长新蓝图――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特别致辞[N].人民日报,2015-9-11(2).
  [5]柴葳.教育部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5-6-3(1).
  [6]吴汉东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7).
  [7]刘碧强.英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4,(1).
  [8]洪观平.“互联网+”是融合而非简单相加[N].经济日报,2015-12-1(9).

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五)
浅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相关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综述
  早在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在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迅速在国内蔚然成风,成为了我国当前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所谓“互联网+”的含义,通俗来讲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创新理念和技术,将传统行业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形态的一种战略。“互联网+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将二者进行深度的整合,开展跨界融合,利用互联网信息革命的创新理念和手段,重塑商业模式,创造出新的创新驱动和发展生态。
  现如今“互联网+”已经逐渐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进行着相关的探索,各种“互联网+”的项目和企业也不断涌现,因此,社会对“互联网+”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是日渐旺盛。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巨大的不利形势,国家层面也在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从而出现了很多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创新创业的事例,有的甚至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国务院也在2015年5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在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走向成功。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由来已久,早在1989年我国就已经正是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但是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靠政府层面的推动,大多数都停留在表面,没有被有效地深入到实践中去,因此之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并不好,相关的教育系统化、专业化并不是很强,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现实作用。
  现阶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通过创业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其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和短期性,并没有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和教育体系来抓。
  二是,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依然是沿用了传统教育“大而全”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很难产生有针对性的作用。
  三是,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存在严重的不足,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都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
  四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条件较差。在很多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被边缘化了,对相关的投入也变得有限,虽然有条件的高校都建成了“科技园”、“创业园”,但是这些场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贡献却并不突出,很多都只是落到了名义上。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首先,要深入领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要想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在“互联网+”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深刻领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内涵,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客观评价和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顶层设计。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采用教师引进和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合理选择和编排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比赛、讲座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并且积极普及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互联网+”的概念教育,让大学生在当前“互联网+”的环境熏陶下开展更加有效的创新创业。
  最后,要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手段。一方面,高校要建成信息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让大学生能够通过信息平台对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讲座等学习资源进行便捷的使用,并且方便地获取社会实际中的创新创业案例,与同学、教师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加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相关软实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建设实训基地,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从而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给大学生创造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和空间,实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 品牌(下半月). 2015(01)
  [2]薛雷.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视角[J]. 经济视角(上旬刊). 2014(12)
  [3]王东明,刘姬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互联网,背景下班级日常生活创新经验(六)
天津科技大学党建创新立项课题网络时代背景下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研究

  摘要: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党员交流经验、提高能力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基层教工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情况进行调查,认为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教工党员组织生活创新模式十分必要,网络已经成为有效开展党组织生活的新载体,能最广泛地调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生活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网络;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87-02
  一、引言
  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党员交流经验、提高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总结回顾、多思奉献的重要场所,是党员学习理论、党性锻炼的重要阵地[1]。随着时代的进步,党员知识结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党组织生活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组织生活内容、形式已不能满足党员的需求。高校党支部的党员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教学、科研、学习等任务繁重,如果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空乏,将使党员对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感召力、约束力,进而影响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成效[2]。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工党支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新形式、新方法,创新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是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能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活力,增强党支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激发党员在学校建设中的模范表率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本课题组通过对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办公室党支部组织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构建基于网络的组织生活创新模式并进行具体实施和效果评价,为高校教工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建设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支部组织生活现状分析
  1.支部概况。经济与管理学院办公室党支部(以下简称院办支部),现有党员9人,其中6人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1人为实验管理员,2人为食品安全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人员;8人具有中级职称,1人为高级职称;党员比例占院办支部总人数的100%;从学历结构来看,9人都具有硕士学位。
  2.支部组织生活现状分析。通过调查,课题组了解了院办支部的组织生活内容、形式、频率、效果和满意度,以及支部生活结合网络开展的形式和效果,并广泛征求了党员对组织生活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如下:院办属于二级学院的窗口部门,处在学院工作的第一线,人员结构以青年为主,学历层次较高,有一定的辨别和分析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同时又具有青年人所特有的偏激情绪和独立思想。通过调查了解,该党支部组织生活主要以支部大会的形式展开,结合每年一到两次的办公室会议等活动,83.3%的党员都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16.7%的党员因个人事务缺席2次以上。此外,由于支部经费缺乏,支部活动的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降低了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也有个别党员对组织生活认识不到位,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支部党员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任务繁重,组织生活开展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多,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调,90%以上的组织生活结合学科工作展开,由于学校及个人事务等原因,有25%的党员每年参加组织生活不到5次。通过调查了解,支部的教师党员对组织生活总体有较好的认识,当组织生活时间和个人安排发生冲突时,88.9%的党员首先会保证组织生活的时间,但也有11.1%的党员在组织生活和个人安排之间会进行衡量和选择。影响党员对组织生活态度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工作或者家庭事务较多。多数党员认为,现有组织生活模式枯燥乏味,需要创新形式,同时也认为,组织生活能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群体的凝聚力,希望组织生活能成为党员相互直接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杜绝单纯性的学习文件,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需要更新,活动地点要有更多的可选择性。党员们提出支部生活要多样化、常态化,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传递资讯,学习文件和开展各类评选、民主评议等活动。
  三、创新组织生活模式的意义和网络化背景下组织生活
  创新组织生活模式是指打破传统的党组织活动,打破以往单一、枯燥和时空限制的组织生活,结合信息化时代下网络传媒的优势,实现组织生活的形式多样性[4]。
  1.创新组织生活模式的意义。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指出,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的能力。创新组织生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建一个基于网络的组织生活模式对于提高组织生活的时效性、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政治局委员、组织部部长李援朝也曾在中央党建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党建工作。借此启示,课题组尝试利用网络载体,建立网上党支部,以网络党校、支部QQ群、会员留言、学习资料网上阅读学习、下载等形式开展网上互动交流的党组织生活,实现支部建在网上的模式。
  2.网络化背景下组织生活创新模式的特点。网络化的组织生活模式,便于普及党建知识。网络平台提供了最实时、快捷的海量信息,通过各种网络载体,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学校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可以完整及时地传达给每位党员和群众,让师生及时了解学校的政策方针动态。同对,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事迹的学习,给党员教师以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的便利。网络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与一体,极大地增强了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突破时空界限,拉近了党员和党群间的距离,通过QQ群、论坛和微博等多样化的网络工具,扩展了组织生活的形式,可以使基层党组织更及时、全面地倾听到来自党员和群众的真实声音,了解党员群众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同时,网络工具的互动功能可以实现党员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及时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更有效地发扬民主[5]。网络高效即时的交互功能,增强了组织凝聚力。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克服了地域和时空限制,以及各级党组织之间的壁垒,增进了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党员和群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扩大了党支部的工作覆盖面,也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四、基于网络的组织生活模式构架
  1.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党建专栏。通过学院网站载体,开辟教工党建专栏,将党的理论知识、当前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以Word文档、PPT文档、图片文件、视音频文件等多种形式系统地呈现在网站上,并及时更新,提供在线学习、网上下载等多种功能,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最终达到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此外,在党员发展过程中,通过网站公示党员发展、党员转正情况,保证党员发展过程的透明度,实现网络监督功能。
  2.创建并充分利用党建工作群开展党建工作。支部建立由支部党员组成的党建工作QQ群或讨论组,及时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文件精神,开展学院各项党建工作的部署和检查,沟通和交流党建工作信息。各支部建立党员工作QQ群,要求所有党员加入,支部通过党员工作群部署支部工作,开展在线学习和交流,召开民主评议会议,提供资料下载等,成为党员之间信息互动、情况互通、工作互助和困难互帮的新平台,并通过各类党建工作群形成一个交叉立体的党建网络。
  3.组织学习的形式与方法。借鉴学院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经验,将党支部学习按照研究课题或项目的形式进行,每个支部党员主持一个学习主题,每年5~6个主题,制定计划,陆续在支部学习会上进行汇报和交流,并且将学习资料汇编成册,发表在网络平台上,以供交流,这样能保证学习的计划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求支部党员“上好一次课”、“写好一篇文章”、“读好一本书”,自觉提高自身的理论和政治素养,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4.设立书记邮箱,开展网上监督功能。通过会议、网站和微博等途径公开支部书记邮箱,主动接受广大群众和党外人士以及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党建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五、基于网络的组织生活模式效果评价
  基于网络的组织生活模式经过院办教工党支部近一个学期的具体实施,效果显著,本课题组对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支部9位党员,100%的党员都认同通过网络开展组织生活的模式;有100%的党员开通了QQ并加入了党支部QQ群,这些党员对QQ群在组织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认可度为100%;100%的党员表示能经常浏览学院党建网页,并通过网站学习有关资料。此外,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83.3%的党员保证每次都能按期参加网络组织生活,11.11%的党员因教学科研、个人事务等原因缺席1次。较之传统的组织生活模式,基于网络的组织生活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六、结论
  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站、QQ群、电子邮箱等一系列网络化的党建工作新载体,拓展了支部组织生活新领域,有助于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创新基于网络的党组织生活模式,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对传统党建在信息传播、信息沟通、党员管理等领域所进行的一种创新、拓展和延伸,使网络成为党建工作新的平台,成为有效开展党组织生活的新载体,打破了时空限制,最广泛地调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提高了组织生活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
  [2]吕保华.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性研究――基于湖北省高校教工党支部的调查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
  [3]黄华玲,杨晓苏,等.高校教职工党支部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创新性思考[J].新西部,2010,(18).
  [4]陈志峰.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的基本路径[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5]孙英臣.网上党支部:网络基层党建的重大创举[J].领导之友,2011,(11).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545125/

推荐访问:互联网下的班级管理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