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

来源:两会专题 时间:2018-08-25 18:00:1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两会专题】

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共7篇)

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一):

(35分)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2014年3月16日,我国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材料一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我国目前粮食生产存在以下问题:粮食生产方式传统,农业科技不发达;粮食生产成本高,收益低,粮食产销物流体系不完善;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意愿不足;我国成全球粮食价格高地,刺激粮食大量进口。
材料二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并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H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意听取各领域专家的建议,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启动城乡户籍改革,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亿。

材料三 传统的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的城镇化容易忽略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导致城市文化病。当前,我们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而以人为核心就必须关注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城市文化发展。城镇化过程中,要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不能因为城镇的崛起而失去了发展的根脉。推动城镇文化发展,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越俎代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有关知识,为城镇化建设中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图所反映的信息,(2分)结合图和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H省委省政府做法的政治意义。(12分)
(3)结合材料三,说说在新型城镇化改造中应该如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9分)

(1)①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保护,保证国家粮食安全;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粮食生产方式,走科技兴粮之路;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流通机制;④国家要增加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投入;⑤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适度进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每点3分,任答4点,即可得满分12分)

(2)该图反映了目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我国城市化的体制障碍。(2分)

政治意义: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②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或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③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④启动户籍改革,推进城镇化,体现省委坚持科学、民主执政,省政府依法行政(或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意义每点3分,共12分)

(3)①要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关注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城市文化发展。②要充满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城镇化过程中,要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③要正确把握时代潮流和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越俎代庖。(每点3分3分,共9分)




【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

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二):

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的科学含义包含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镇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镇化.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可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在城镇的集聚,从而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若需求不足,经济便会陷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境地.城市是消费的聚集区,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将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这部分人员蕴藏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就会大大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3、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以上, 不把这部份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例如城镇的基础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城镇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据有关专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提高0.33个百分点.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佘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4、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是直接相关联的,并将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将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城乡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渐统一.
同时,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农村服务体系,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将逐步得以实现.我们还将通过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和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和城乡市场的统一.这样,就会出现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的趋势,使得城乡一体化逐渐变为现实.
二、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7个. 在城镇的布局上,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且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发展阶段.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目前进入了城镇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2、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均,这就决定着我们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在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上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宜大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大城市,适宜中小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中小城市,并在在中部沿海和东西部采取不同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在区域发展上,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有序推进城镇群内部的城镇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在中部地区要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同时提高小城镇发展动力,完善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贸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为周边农村地区服务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首先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和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实行户籍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还要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实现身份、心理、社会认知生活环境转变.二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要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要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点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降低农民进城成本,促进农民由就业型向居住型转变.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3)要加大产业支撑力度,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有效地支撑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4)要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对城镇化起着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构筑科学合理、城乡统筹的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规划的目标 .一方面,城镇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规划,要坚持统一原则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进规划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规划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5)要推动城镇化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加强城镇管理,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
(六) 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协调的,二者是城市与乡村在 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发展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协调起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要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二元体制性障碍,让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民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另外,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三):

(18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
材料二 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增的大量城镇人口将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和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得到提升,提高了农业效益。同时,也推动了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城镇他进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简述城镇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8分)
材料三 我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必须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经过多年努力,20l2年我国城镇化率迭到52.27%,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出现了“造城”运动、农民“被上楼”等现象。有鉴于此,2013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3)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认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状况。(8分)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1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1分)

(2)①有利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2分)②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分)③有利于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分)④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2分)

(3)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城镇化进程会不断推进。(2分)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国城镇化建设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具有光明、美好的前途。(2分)③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城镇化建设要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2分)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我国城镇化必须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2分)




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四):

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这是一个地理题

  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和自然之间应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加重城镇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人口增长.但如果城镇的人口增长过快,一旦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镇环境污染.
  2.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表现得很突出.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固有产物.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和定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把握还不够准确,只追求面积扩大,盲目向外扩张,有的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这样就使得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

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五):

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有怎样推动作用?
城镇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的科学含义包含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镇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镇化.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可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在城镇的集聚,从而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若需求不足,经济便会陷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境地.城市是消费的聚集区,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将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这部分人员蕴藏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就会大大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3、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以上, 不把这部份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例如城镇的基础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城镇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据有关专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提高0.33个百分点.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佘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4、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是直接相关联的,并将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将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城乡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渐统一.
同时,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农村服务体系,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将逐步得以实现.我们还将通过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和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和城乡市场的统一.这样,就会出现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的趋势,使得城乡一体化逐渐变为现实.
二、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7个. 在城镇的布局上,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且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发展阶段.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目前进入了城镇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2、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均,这就决定着我们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在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上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宜大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大城市,适宜中小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中小城市,并在在中部沿海和东西部采取不同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在区域发展上,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有序推进城镇群内部的城镇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在中部地区要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同时提高小城镇发展动力,完善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贸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为周边农村地区服务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首先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和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实行户籍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还要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实现身份、心理、社会认知生活环境转变.二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要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要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点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降低农民进城成本,促进农民由就业型向居住型转变.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3)要加大产业支撑力度,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有效地支撑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4)要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对城镇化起着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构筑科学合理、城乡统筹的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规划的目标 .一方面,城镇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规划,要坚持统一原则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进规划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规划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5)要推动城镇化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加强城镇管理,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
(六) 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协调的,二者是城市与乡村在 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发展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协调起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要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二元体制性障碍,让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民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另外,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六):

(14分)材料一 我国近5年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
年份
比例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城镇化率(%)
45.68
46.59
49.7
51.27
52.57
 
注: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百分之八十左右,未来中国三十年内中国的城镇化率目标是达到百分之七十左右。
材料二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推动城镇化发展,必须要突破制约存在于城乡的二元管理体制;城镇化包括统筹新农村建设,会涌现出一批农村新型实用科技人才;城镇化需要建设基础设施;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家投入的资金是八万亿以上,这些资金用于建房子,建工厂,建港口,建机场,建高速公路,建地铁,城市道路改造,建城际铁路,新农村建设等等;城镇化过程中,这些转移的人口需要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城镇化还会刺激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与问题?(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推动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扩大内需及经济发展的意义?(12分)

(1)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城镇化水平还较落后,差距很大(或者说存在很大潜力)(2分)

(2)①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不合理的二元管理体制,进一步释放市场要素活力,推动经济发展;(3分)②大量适用科技人才涌现,会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3分)③推进城镇化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可以创造投资需求;(2分)④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成为城镇居民,可以提升消费水平,刺激消费需求;(2分) ⑤推进城镇化必然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带动消费结构升级。(2分) 




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七):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加强城镇的交通、供水、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发挥城镇聚集人才、聚集科技、聚集产业等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外延扩张。
材料三  当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充当了城镇化“主角”,强制征地、农民“被上楼”现象时有发生;进城农民在就业、养老等诸多领域无法享受市民待遇……2013年1月15日,李克强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l)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14分)
(2)结合材料三,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角色应如何定位。(12分)



(26分)(1) 198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拉大;应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让更多居民分享城镇化红利。(5分)

新型城镇化能够推动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3分)能够拉动投资、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3分)能够聚集人才、聚集产业,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分)

(2)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城镇化发展规划,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分)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设施,提供就业、养老等公共产品;(3分)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权力运行,做到不错位、不包办一切;(3分)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农民合法权益。(3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848344/

推荐访问:2018两会城镇化 2018新型城镇化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